这是一部让我中毒的电影,看了一遍又一遍,摄影的走位,布局,驯马,制服都是无比的视觉享受,森林里的华尔兹是这部电影中最出彩的部分,完全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般为贵族出身的白军军官,为了沙皇和自己的名分战斗,带领护士进森林换华服的下级军官装腔作势的优雅腔调和高级军官的迷离眼神,是贵族们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自己绅士身份的肯定!不但解释了为何白军军官要枪毙侮辱妇女的哥萨克军官的理由,也解释了为何会释放匈牙利俘虏却连俄国籍红军伤兵也要枪毙的原因,在白军军官眼里,这场战争就是贵族和俄国布尔什维克的阶级斗争和阶级战争。
为红军的勇敢并不能掩盖他们的疯时无情,冷静时能释放外国战俘,疯狂时自己人也杀.......
还在社会主义阵营时期,欧洲就能如此深刻的反省战争,实在了不起,佩服,佩服,1967年,1967年,我都还没出身呐?!佩服,这才是欧洲的先进之处!
(语言和文化不通可能有误解)
//mp.weixin.qq.com/s/w3-HZVNzqTps0u3iBHqhhA
剧情
1 给15分钟逃跑,实际上是死路,但是给了他们一丝生存的希望,就是像是在玩弄玩具一样。有一个人走了反方向,获得了一线生机,但依然被军官抓捕。不反击就不会有生存的机会。虽然感觉赤手空拳多夺枪还是有一点假。
2 白军中尉因为强暴平民罪被处死,没所以片子也没有完全站在红军的角度批判白军的腐败。
3 护士帮助假死的士兵。原来是有爱情?
4 战争中男性如何不尊重女性。把她们叫来树林只是为了欣赏一段舞蹈,也让观众舒一口气。
5 导演并没有在剧里设置明显的主人公(除了结尾,少用近景或者是特写,弱化情绪性的表达,将人物群像化)和故事线,他表现的更多是一种战争状态下的群像。一位朋友曾经很疑惑的说,这片子我找了几次主人公都没找对,后来好不容易看出了一条爱情线,但导演几分钟后就让爱情死亡了。
6 人总是背对着军官,这种代入感的未知让人看了内心不安。
7 红军军官用着相同的方法,让俘虏脱掉衣服,问着是俄国人还是匈牙利人,似乎象征这一种战争残忍的重复上演。 匈牙利人在红军白军反复横跳,但总是逃不过死亡的命运。一身军装成为了人们区分敌我的唯一标示,抹消对方身份和屠杀的报复行为在两方间周而复始…… 战争无常反复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视听语言
1 多用长镜头,显得更加平缓真实,削弱了战争的激烈和残忍。而是让这种讽刺慢慢深入人心。
“这时听到几声枪响,我们最先发现这个士兵在河中央停下了脚步,然后看到已经跑得很远的那个红军突然转过了身向镜头这边跑来。这时观众的视线已经被调度到了较远的红军那里,自然又会看到最远处出现的一些小点,马蹄声不断逼近,我们看到了几个骑马的人,正向镜头前面驰来。镜头迅速向左移动。最早出现的士兵猫下腰躲藏到了河边的芦苇里,他在前景,没人发现。而那个往回跑的红军到了河里,马已经跑到他身边,他们处在景深中部范围。
这时骑马的人赶着往回跑的红军士兵向右走,并渡到了河的这边,摄影机自然向右快速移动。镜头里的白军骑士和红军士兵都从远景、全景变成了近景。他们之间有了一些对话,交待了彼此的身份,还带出了一个当地的农民老头。白军骑士让老头牵着马,然后他把红军士兵向左赶下了河,摄影机跟着向左移动,红军士兵在远景的时被枪毙了。白军骑士杀了人后,向农民老头要回马,摄影机向右移动。最后白军骑士奔驰出画,这时候摄影机跟移到一片芦苇前,发现最开始出现的那个士兵偷偷跑了出来……”
2 景深大强纵深的宽银幕。通过前景的中景表现主角的而面部表情,背景是军官命令俘虏跑步。
或者是男人在前面被要求唱歌,女人在后面的河边背对着站着。后面男人被发现,男人被要求跳河插死,女人蹲着应该是崩溃了。这一段都是固定镜头,甚至没有用近景或者特写表现女人的表情。去到河边就意味着死亡。
3 长镜头后面变成固定镜头,男人对着摄像机或者说是观众举手投降,并且扔掉了枪,当观众还在好奇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他从楼上跳了下去,这是镜头里走进两个军官,揭晓了答案。
4 红军?反击的时候就没有用这么多长镜头,速度也变得快了起来,也不是固定镜头,场面的调度也更多样。这表达了一种报仇之后的大快人心和解放带来的欢快气氛。
提起匈牙利电影,很多人最熟悉的应该是那部《忧郁的星期天》,实际上早在1967年,米克洛斯·杨索拍摄的这部《红军与白军》已经为匈牙利电影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1917年,苏维埃在俄国建立,但是很快国内就陷入了内战,电影的历史背景就放在了内战期间的伏尔加草原。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白卫军战士围猎落单的红军士兵,被骑兵包围的一个步兵直接处死在河里,隐蔽逃亡的一个战士跑回到营地,那营地是一座教堂,但是却成为双方杀戮的战场。
这是一场俄国的内战,但是许多匈牙利人卷入其中,他们分属红与白不同的阵营。在教堂的红军营地里面,红军指挥官在指挥白卫军脱掉衣服,安排枪决。电影中仿佛强调脱衣服这个细节,他们同属于一个民族,语言相通,只有衣服才能让他们辨别出敌我,衣服是红与白的象征,而电影中女护士,女村民也在双方阵营不同的指挥官下逼迫脱掉衣服,看不出双方谁更正义,谁更革命,在1960年代,冷战最激烈的时代,东方阵营这么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还能允许拍出这样政治不那么正确的电影,看得出来,当时的电影审查制度还是有相当”宽容“的地方的。电影中多次表现长官命令战俘如何排队,如何区分的细节。让他们脱掉衣服,抹掉对方身份,然后再行杀戮,像是双方不成文的规定。
东正教是东欧许多国家,也是俄罗斯的传统精神支柱,其教堂无法提供给人们任何庇佑,却成为屠戮战俘之地,你方唱罢,我登场,红军这边杀白军的枪声刚落,白军迅速攻占了这里开始杀红军。杀的过程如同一场游戏,让战俘跑给士兵练枪,在规定时间内骑马追逐。伏尔加草原仿佛是一个狩猎场。除了对敌手的杀戮,对己方也是如此,白军军官玩弄女性村民被枪毙,红军军官枪毙逃兵,电影中每个面临死亡的人都没有什么求饶,恐惧,就是遵照命令,等待枪决。
电影第二个主要场景是一个独立的医院,女护士们照顾的病人中有红军也有白军,白军军官让她们区分出来,再把红军病人一个个在地上枪毙,可转眼之间,杀人者又成为被杀的对象,红军又反攻过来。河畔的草原,红白双方仿佛按照古典的军事对垒,拿着步枪列队前进互射,人好像是这样的,一旦没有对死亡的恐惧,也没有对生命的尊重。
这部《红军与白军》的电影中,一个很大的艺术特色的导演米克洛斯·杨索对长镜头的自如运营,可以媲美苏联长镜头摄影大师谢尔盖·乌鲁谢夫斯基的《雁南飞》,大段的长镜头并不令人眩晕,人物没有固定的主角,仿佛随机闯入画面,开展一段故事,视角又被另一个人带走。飞机的空隙与快马的奔驰,人物众多的战争场面调动配合也非常到位。
在这场俄罗斯的内战中,除了匈牙利人,还卷入了许多不同国家的人群,有蒙古面孔的亚洲人,也有澳大利亚人,这种杀来杀去的游戏,像是一种宿命的恶性循环,以追杀为起点,以死亡为一个循环的重点,然后周而复始下一拨。对于匈牙利民族来说,卷入这场内战的意义是什么?电影并没有任何控诉,但是会让人觉得很荒诞。
内战、旧秩序的代表与反抗的无产者——电影《红军与白军》讨论之一
A
匈牙利电影《红军与白军》拍摄于1967年,主要内容是苏俄内战期间,伏尔加河流域红军与白军的纷乱交锋。影片开端,一群白卫军军官俘获并以“围猎”方式处置红军战士,包括不少匈牙利战士。随后是幸存的红军战士藏在一所白军医院,遭遇白军反侦察人员的甄别和杀戮,以及一队红军赶来搭救,穿插着瞬间即灭的爱情,以短促的战斗结束全片。影片的场面不大,表演自然,营造出了苏俄内战的历史气氛。大平原上你来我往的战斗是低烈度的,思想和意志的反复较量却激烈许多,阐明了一个简单的真理:阶级战争首先是政治仗,然后才是军事仗。
这部电影直观地让我感受到什么是“内战中的平面战争机器”和“被粉碎了的沙俄旧秩序”。这是本片的最大价值:阶级对阶级的内战不存在什么表演性质的神圣性,一眼看去,只有死人,大量的死人,猝不及防的死人……
B
这部电影,很容易被今天的网络观众以为是自说自话的“文艺片”。
其实它是充分写实的,平静的展示了社会革命的逻辑。
A
本片过于写实。实际的革命状态没有那么多高潮涨落,没有那么多刻在脸上的"意义"。资本主义社会里,主流的文艺创作就是要讲"有意思/有意义"的故事,无意义的阶级现实需要"有意义"的艺术作为其对立的支点,需要维持一种状态,即让人觉得自己看到了很多,却仍保持无知的状态。
C
说到情节,我有个细节疑惑:白卫军官的军装,也太干净了吧?!
B
本片中的白卫军官基本都服装整洁,并非电影的夸张,有历史真实性。它有着严肃的政治含义,即旧的剥削秩序瓦解之际,原秩序的代表,比如冲杀在一线的白卫军官,反倒更加注意维持貌似无聊的日常体面,包括制服整洁、皮靴崭亮、刮干净的脸以及用心打理的胡须。当财产关系、国家权力正在变动,原有统治者在于工人阶级殊死较量时,力求尽量保留文化意义的“门脸儿”,以显示“我们还在,还有很多力量”。
你要是接触过现实中的资产阶级国家强力机关,会发现他们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注意外表,发型齐整,脸颊保持洁净,衣着利落合身。这是统治秩序“门脸儿”的一种形式。
C
我也说两句:开头那一幕,白卫军允许红军战俘逃跑15分钟,然后开始追杀,搞这么个仪式,同样是为了追求旧权力的感觉。阶级社会里,被统治者就是这样被统治者时不时“围猎”的。内战时,出现了红军,很多时候,旧秩序的代表自己被拖去打靶了。所以只要有机会,惶惶如丧家犬的旧军官们难免想重温旧梦。
A
狩猎活动就是变相的军事演习,主奴秩序的再强调。
B
“围猎”有风险,电影里的那场猎杀,好几个落单的白卫军被红军反杀了,是否说明特意搞这套仪式的白卫分子丧失了理智?我认为恰好相反,用围猎来彰显权力,同时接受权力带来的风险,符合白卫军“围猎红军”的目的,即强调自己“仍然”是这个世界的主人。
A
打猎事故自古至今层出不穷,但依旧为统治阶级喜爱,因为这种杀戮让人有做万物之主的快感,对于内战时期过了今天没明天的“昔日上流人”来说,尤足珍贵。
C
围猎开始的时候,有个白卫军官似乎不想参与,开枪姿势是敷衍的,却没被上司责备。如果是在“美好的旧时光”,下级如此当面搪塞上级,他会被干脆利落的处理。但内战期间,旧军法变得有弹性了,正在试图夺回江山的有产者明白,不能盲目追求下属刻板服从,大敌当前,保持原则一致更重要。
A
是的。“围猎”的作用之一,就是强化"他们"和"我们"的区分,而不是把"自己人"变成敌人。自己人不敢开枪、消极开枪,都无所谓,只要你站在那里,你就是"我们"。
B
本片还有个细节很有意思。白军的反间谍军官带队清查医院,搜索隐藏的红军。那个也在疗伤的上校明明知道确实有红军藏在那,却不吭声。上校显然曾是白卫运动的一员,指挥过一个团,但打来打去,似乎失去了意志,不在乎什么敌我了。这是内战的一个特点,大量人员不断自发参与和无序退出。有趣的是,白军反间谍人员并没逼迫上校去指认医院里的红军,而是去逼迫院长和护士。我觉得,那个反间谍军官很清楚,对退出斗争的自己人,不能逼得太紧,不必强求他们“辨明大是大非”,那可能会自乱阵脚。
后面赶来救人的那一队红军杀了反间谍军官,临走想争取上校参加苏维埃一方,被拒绝了,同样没把上校怎么样。看来,决斗中的红白双方都本能地理解,对转入中立的那部分人,不要逼得太紧。
A
因为谁都没有"掌握大局",双方不断在输赢的边界上拉锯,用尽了基本全力,再去树敌只能是自取灭亡。服从命令是正常秩序下的美德,但处于阶级战争的"特殊状态",最能理解现实的人才最具有美德……
C
对了,还有个细节值得说说。本片开头和结尾展现的两位红军指挥员,一个匈牙利人,一个俄罗斯人,都显得精神高亢(不是亢奋)有力,气势逼人。相比之下,片中的各色白卫军官都显得冷静、克制。旧秩序的丧家犬与颠覆了秩序的无产者,外表处于不同的状态。无产者似乎更需要靠一口气吊着,继续冲……
B
做惯了主人的,和还没做惯主人的,后者的确需要更有领导者的热情……
A
解放了的无产者不可避免地大量释放光和热,靠这股能量引导最广泛的劳动大众,也靠这股精气神彻底压垮反革命阵营。旧秩序的代表积极反扑,要么彻底疯狂,要么保持日常的内敛自信。陷入疯狂,是对灭亡的恐惧,保持内敛,因为不撑住外在的架子,就要崩了。苦撑中的有产者不冷静也要故作镇定,否则轻易就会淹死在阶级战争的大浪里,例如兵变。
影视作品的内核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任何影视作品都会有一个内核,同时也有包裹着这个内核的外衣。外衣可以是拍摄的镜头,场景的调度以及宏大叙事逻辑等等。但这些外衣,无一不最终指向一个点,那就是影视作品的内核。这部作品在说什么?或者说在讲述一种什么样的事情等等。这才是一部影视作品的核心内容。然而,作为观众,很多时候,可能将自己的注意力被外衣所吸引,最终却忽视了影视作品本身的内核,这也是存在的。
因为观众不是导演,不可能永远的能准确地把握住导演所要表达的内容的核心,因此,有的时候,当我们过分关注外在形式的时候,或许真的应该看一看内在,也可能是内在的一个方面就行。这种关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一部作品的全部内容,更有助于我们接近作品的内在核心。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红军与白军》是一部经典的影视作品,本片不仅仅是形式上具有经典性,内容上同样的具有经典性。这部匈牙利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事情。红军自然指的是参加了十月革命的无产阶级人民组成的军队,而白军则是当时的统治阶层的鹰犬。在一个小镇上,白军与红军展开了斗争。
本片的斗争形势看上去并没有太大的起伏转折,所有的斗争集中的核心在于衣服,白军与红军作为主要区分的依旧是外在的衣服,然而内在核心中,两个分属不同阶级的部队在行为上也是具有着本质差别的。白军驻扎的地方,对于当地的原住民的骚扰会变本加厉,而红军则是有相对严明的纪律。白军对于红军更多的是赶尽杀绝,相反,红军虽然也会羞辱白军,但还是会留下一条性命。
然而这种周折并没有彻底的抹杀两个不同阶层的军队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对立,最终决战的时刻到来了,明知寡不敌众,红军依旧是迈着整齐的步伐向前,最终英勇就义。
这个故事是非常简单的,简单到如果你不去注意本片的故事核心的话,很容易就会将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导演的镜头使用以及场面调度上。从而完全忽视了这是一部关于革命的电影。
诚然,导演在长镜头运用上可谓是独树一帜,且在场面调度上的把控炉火纯青。然而这些游刃有余的技法操作不过是为了展示本片的内在核心而做的陪衬,这部电影完全不是为了作为镜头语言以及场面调度的教科书存在的。
本片的逻辑脉络也很简单,就是记录了一次革命后,一些不被人重视的地方,发生的一些不被人重视的故事。对比起十月革命的浩荡,本片中两派的对抗并没有什么太过于宏伟的场面。然而这却是真实的战争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常态。
对于军人来说,战争是什么?对于居民来说战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本不该有太过于复杂的答案,然而当我们会想起那些标准回答的时候,却往往是忽视了人性,忽视了人作为个体的渺小性。红军和白军任何一方作为整体都是声势浩大的。
然而作为个体,他们仅仅是一个个普通的人,中枪后会死,受伤后会求生等等。本片在展现这些细节的时候,真实的让人忽视了这是一场流血牺牲,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是一场会让很多人失去生命的抵抗运动。
片中的所有生命的失去,都是毫无声响的,白军头领被处决,红军战士被集体处决,红军战士在面对三四个白军逼退的时候,只能从钟楼上跳下去求死。平民的女儿被白军侮辱的时候,没有一丝丝的反抗等等。这些场景无外乎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集体犯罪时候,犯罪者的卑鄙。然而这样的内核没有一丝丝的波澜壮阔,却最终会被人忽视。
我们习惯了战争的浩大,习惯了战争的英勇无畏,然而当这种人如草芥,命似鸿毛的真实展现给大众的时候,观众们便对此麻木了。因而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本片的镜头语言以及场面调度上了。全然忽视了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全然忽视了这部电影的核心内容。
任何影视作品,如果仅仅是靠着镜头语言以及调度场面等外在技艺取胜的话,那么他就不应该叫做作品,而是应该被称为是影视教学片段。本片之所以被称为是作品,无外乎还是因为内在核心。
抵抗革命运动发展了几十上百年,然而人们并不会认为这种抵抗是高尚的,是可敬的,当我们今天生活在幸福美满的社会中的时候,很多人早已经忘记了硝烟弥漫的过去。生活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没有前人的铺垫,这样的生活一刻都不能继续,战争虽然会过去,但历史却不容忘记。
……
你好,再见
东欧人民和长镜头是真爱。
本片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在现在看来都很特别。首先,内容和俺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导演没有明显歌颂一方,踩另一方,粗看之下完全认不出双方谁是红军谁是白军,后来发现军服整齐、装备相对好、占优势的一方是白军,反之就是红军,全片看下来,双方行事还是有些区别,白军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对平民掠夺,反而枪毙了侮辱女人的哥萨克,长官把护士们带去让她们跳了支舞就放她们回去了,不过他们对待战俘则格外残酷,随机放掉些人和匈牙利人,然后让俄国人跑,他们开始一场猎杀游戏。
相反红军这边只是让战俘脱光了衣服就把他们放了,甚至红军会争取战俘加入自己,这也行是军事实力的体现吧,片中唯一体现主义的段落就是白军逼红军战俘唱歌,战俘唱了两段革命歌曲。曾经试图掩护红军伤员逃班的中立女护士,因为被迫指出伤员中的红军,被反攻过来的红军枪决,这也体现了红军对主义的决绝,可以投靠过来,但不可以背叛,非友即敌。
最后那段很像燧发枪对阵,既为了荣誉也饱含残酷,无差别的战争。
从手法上,最明显的就是长镜头和流畅的调度,平移的长镜头适合表现大场面,但也可以表现出荒原上的诗意与苍凉
第一次看杨索的片子,这种运动型长镜头和广角宽银幕真是我的最爱,看的真是舒畅。用长镜头冷静表现出这场战争,更加凸显了战场的残酷性。结尾前那段杀戮戏简直神了,可以算是影史印象最深刻的镜头之一。8.0分 ★★★★
20210612 SIFF No.2|太喜欢了……!!!这就是我参加电影节要在大银幕上看的那类电影……太喜欢了。杨索果然不负我期待。影像上经常联想到《德意志克罗伊茨要塞前所未有之防御》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太nb
#2021SIFF#没想到还挺喜欢的,因为形式主义到了一定的极致,就有独特的意义,妙的不只是镜头之长,重要的是镜头在移动过程里人物和布景每一帧都是精妙构图,调度牛逼走位牛逼,而且有现代主义的极简风格,简直是活人装置艺术与镜头艺术的完美结合。故事情节看到一半都还是晕的,脸盲症患者又在黑白色调里根本分不清谁是谁,但这样反而贴合了故事本身的那种虚无感,谁是谁也根本不重要。杨索总是能把真实历史拍出一种架空感和寓言感来,大概是他天然拥有某种抽象的能力和倾向吧。这样独特的审美追求一眼便能被认出来。20210613@美琪
在扬索的长镜头与大远景调度之下,有着和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类似的意识形态基础以及视觉效果,但《红军与白军》的影片中,施米特的“战争即区分敌我”取代了爱森斯坦的冲撞辩证。无论是片名还是前后结构都将一切极简化为绝对的二元对立,在影片中,个体叙事一旦发生,就会被大远景下的战争中止。但《红》真的是没有主角吗?并不是,集体化的影片之中却定格为一个指挥官手持战刀的面部特写。因而集体性都是对于这一终极主体:“领袖”的召唤。
1.三个层次的运动感表现:摄影机自身的揺移、变焦、不稳定;运镜过程中人物视点不断变化;叙事无核心概念,链状推动,如同接力。2.景别大的镜头多选用较高角度的摄影,以充分调动景深空间。3.灵活运动的长镜头内部变幻出丰富的场面、景别切换,依旧达到蒙太奇效果。4.时空的统一使观众时刻察觉景框外部的动态,感知到完整的空间构建,打破了景框限制。
没有故事,没有人物,全片宛如一场杀戮游戏。无须区分红军与白军,也无须辨别正义和罪恶,双方来回地追逐、俘虏、杀戮,人命如稻草一般倒下,美丽的姑娘和动听的音乐只是胜利一方的战利品,以上种种旨在揭示战争的无意义性。个人不喜欢的点是运动长镜头。不可否认片中的长镜头形式上很厉害,但是由于没有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的支撑,很多调度也缺乏内在的逻辑性。片中长镜头大都跟着角色在走,甚至是角色在“指挥”镜头在走(比如,全片充斥着“去那边”、“站到这里”等等很多无意义的指挥命令,实际上也在“指挥”镜头)。但是,镜头为什么这么运动,从人物情感和主题表达上看,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对比别的电影的长镜头,本片显得刻意、炫技。 #SIFF2021
西蒙娜·薇依在谈《伊利亚特》时说到,整个史诗的真正主角、主题和中心是力量:人类所操纵的力量,人类被制服的力量,当力量施行到底时,它把人物变成纯粹意义的物,因为,它把人变成一具尸体。希腊人和特罗伊人双方在力量的对抗下,不停转换战胜者/主人与战败者/奴隶的身份,在这一层面上,无论双方的赢与输,他们都不过是“力量”这只打手下操纵的物。杨索的《红与白》也有这样的意味,一天的时间内,红军与白军的攻守位置相互转换,战败之人也是施恶之人。从这一层面,《红与白》的立意是超出95%的战争片的。
不断的脱衣穿衣,难分辨的红与白交替登场,脚下是苦难的土地与人民。「这里没有红军与白军,这里只有病人。」根本没有意识到长镜头的存在,或许这才是最成功的调度?7/10
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当作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鲁迅
终于把这个看了......这长镜头......这调度.....这流畅度.....长镜头能拍摄的题材之多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样最大的效果是,完全没有主人公及其视点,镜头极大自由和独立,而那些人只是悉数登场。然后我们看到强弱势力的变化竟是片刻之间的事......
8.1 仿佛镜头四处游荡,不小心遇到角色,传统意义上的主角被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战争也被消除了,取之而来的是如草芥风中散的生命和反复无常的俘虏游戏,在电影里,歌声都比人悲壮。模糊双方面目,抹平两者差别,真正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白军表现出一副贵族气派,红军在壮丽的牺牲中(尽管他们已经脱下象征身份的军服,以人的姿态走向死亡)也体现出一种骑士精神,结尾的致敬并不是显示出导演的倾向,而是在残酷的战争尽显人之渺小、华丽的运镜吸引观众目光时,让人亦能感受到一束带着人道主义关怀的炽热凝视。
镜头以韵律性的运动容纳大景别之内的群像调度,在广阔上契合规模,并打造群体叙事,而非依靠个人或英雄主义、或历史人质的狭化视角,真正达到了战争双方的面貌呈现,同时在期间消泯差别,模糊形象,去意识形态化的表达对立双方作为的瑕疵与影响,从而升华至反战的姿态与底层发声,并提供真正的历史在场尝试,也给出各方代入性的身份。镜头并非简单的随情节线内的人物活动,随时入画与更改景别和变焦推拉中,人物之间带出了一种权力下的服从与反抗关系,这种压迫之内蕴藏着生死血色,在枪声时时响起中,生命流逝加深了这种关系的力度,这是扬索真正高超的地方,赋予镜头在叙事与展示中更为抓紧人心的情绪起伏,所以镜头下人物走动都带有命运般的宿命,每一次长镜头都有战争临场感的注视,在此之中,诞出了战争的恐怖之处——生命不可预控的消失。
大银幕膜长镜头大师的长镜头,其实观影时并没有很明显的跳出情绪的“噢这是长镜头”之感,镜头不仅不冗长,反而很简洁,这更让人反思如今动不动就玩长镜头的时代潮流中对这一手法运用之妙的意义;赞叹不已的更是电影中的流动的、大气的质感,镜头考究而气魄非凡,读苏俄小说时对哥萨克红色骑兵军的奔腾想象,在杨索的电影里得以复活;电影整体克制,但情感如音轨里的水声一样缓缓轻涌着,“无论红军还是白军都是病人”,双方的军人和妇孺都是牺牲品,草垛后面爱情在生长,你在他耳畔低诉“你不用说爱我”,可是你却用赤裸的身体如此决绝地保护他;风吹麦浪,死去的都是无辜的人
杨索的长镜头下,戎装策马的军人格外英姿飒爽,每个人一丝一毫的移动都在战争死亡的危险气息和田园牧歌式宁静氛围下充满仪式的美感,这是流动的诗,神圣的舞曲
匈牙利真的是长镜头之国哦,一条完整的传承线下来,最绝的是每个人都发展出不一样的长镜头美学来。杨索是景深调度+镜内蒙太奇+散点叙事,一刻也不闲地调动观众注意力。《红军与白军》总结起来是一部关于“驱赶”这个动作的电影,而驱赶者的动机永远是个谜,指令之外的语言大段缺席,悬念和恐惧都由这里生发出来,本应该最舒缓的一场舞戏,活生生拍出了恐怖片的感觉。如果这不是影像诗,还有什么能被叫做影像诗?
描写地太真实了,足够未听闻过战争的人,好好体会战争---战役--战斗---个体,这是多么大的差异啊
2020匈牙利电影大师展。在杨索的第三视角「俄国内战」中,「红 / 白」只是不断旋转的陀螺,反而是相信生命高于敌我双方的人道主义者成为真正的牺牲品,最后红军战士慷慨赴死反而是意识形态高于艺术。
#BJIFF2021#初识杨索。百闻不如一见,长镜头漂亮极了,那样包容、那样延展,却又无比流畅,似不着意。这样的镜头将形势的骤变难测、人的朝不保夕表现得十分冷静而透彻。杨索对战争的观点,仿佛是不带立场的,他很多时候拒绝呈现人的死亡,着重呈现的是被人命令、被人驱使,却不知道为何的紧张感,我们揣摩不到主导者的动机,只有在彷徨中等待他最后的审判:这是独属于战争的近乎荒诞却真实的现实。杨索并不赞扬按军令处死少尉的白军,也不回避要强吻民女的红军,因为他呈现的是战争的无动机,呈现的是善与恶被胜利者玩弄的实情;然而他暗暗地把前者贬为虚伪的,把后者誉为豪爽的,最后还是将红军们塑造成了无畏的英雄,这种歌颂,是献给全人类的理想的。杨索既具体又超脱,如他的影像一般纵横捭阖。
这类型剔除个人主义,而是表现群像的电影难得一见。俄国革命后,内战爆发,匈牙利加入到苏维埃红军的行列,对抗白军。萧条的荒草摊上,野马奔驰,人若被惊到的动物般逃窜,辽远的空中响起枪声,一个个倒下。这是一场战争,可是在导演的镜头底下,更像是原始丛林中,狼吃羊的游戏。做狼可以尽情游戏,羊的惊慌失措,让狼的杀戮更加兴致盎然。白军与红军因人数多寡,交替当狼,围困羊群。所谓的革命,所谓的战争,不过是残暴者的屠杀游戏罢了。不过,杨索在揭露战争本质的同时,对红军也不无同情,电影最后用一排红军从容赴前,一个个倒下来表现他们的信仰。只是,战争中能有这样信仰,为其奋斗的又有多少?杨索描绘了战争的真实群像,假如战争的本质是野蛮残暴,那么唯有信仰才能赋予其文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