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黑暗,你甚至不知道最危难时刻可以寻求帮助的fellow,是先杀自己前妻再杀自己女友的tie murder。很血性,在没有摄像头和指纹鉴定的年代,被嫁祸到这个份上,还能指望什么法官翻案?我真是抱不平,如果Robinson的胸针没有被聪明的Bads作为证据狠狠的拿住,Blaney不管怎样都洗不清了。
最后一幕,当Blaney发现被自己暴砸的仅露出金发的人,是又一起被Robinson残害掉的受害人时,我作为观众的心情也凉到了最深处。
Case1,sergeant什么证据也找不到,还躺在家里呢,那Blaney也会手持武器,以极大的优势弄死Robinson。
Case2,就是影片结局这样,真相得到交代。但是,对这种sextual mania,对这种不能控制自己用领带勒死受害女方、享受死方挣扎和痛苦表情的变态,他的审判是迟早的事。
对于前妻Brenda的死,我觉得很遗憾,这是一个非常智慧的女性,影片向我们交代了一切她面对这种危境时所能采取的一切主动或被动的行动,作为观众,我因此觉得可怕,觉得后怕,觉得残忍。而murder潇潇洒洒的离开,潇潇洒洒的经营自己的小店,潇潇洒洒的和身边人谈天,一切都彷佛那么平常。女秘书好巧不巧回来时候,影片给的长镜头,我歪过来头等着她的尖叫,这个镜头力道太够了,给我拿捏的死死的。
最后要特别提到sergeant的妻子,这位sergeant太有爱了,这种好男人百里可有一。他们的生活也很不错,妻子报了烹饪培训学校,天天又是猪肘子又是鸡肉又是高端柠檬汁的给丈夫做。这里真的好有爱,也好好笑!两个词不能忘掉:delicious~tasty!
《狂凶记》是希区柯克的倒数第二部电影作品,也是希区柯克晚年作品中颇受好评的一部,称得上是他晚期作品的代表作。
《狂凶记》比较特别的是,它在在希区柯克的“故乡”伦敦拍摄的。拍完《牙买加旅店》(1939)后,希区柯克前往好莱坞发展,此后长期在美国工作、生活,甚少返回英国,以至于很多影迷都将其视为美国电影大师(他后来也确实加入了美国国籍)。
希区柯克生于1899年,进入70年代,他也来到了古稀之年。人到了这个年纪,是很容易思乡的,于是,希区柯克回到了“故乡”伦敦,并于1972年拍出了这部很希区柯克式的电影《狂凶记》——这部作品的出现,可以说是一次“希区柯克式的寻根之旅”。
《群鸟》(1963)之后,希区柯克的创作能力开始下滑,再也没有拍出技惊四座的经典之作。他创作电影的步伐也开始放慢,此后十多年间,只导演了五部电影(长片)。
希区柯克是从伦敦出发的电影大师,也许,这座城市仍然会眷顾他,会给这位电影大师带来灵感和好运。
希区柯克到好莱坞后,也几经起落,拍摄过全明星阵容的豪华制作,也能以较小成本的作品(如《惊魂记》【1960】)重塑威望。
《狂凶记》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作品中,是成本相对较低作品。影片缺少大牌明星,也没有比较宏大的场面。但电影的制作成本与电影的质量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有时候较低的成本反而让导演更加敢于创新,突破自己。
“希区柯克一辈子都在拍同样的电影。”这是对希区柯克比较普遍的“评价”。是的,希区柯克是一位深耕于悬疑、惊悚类型片的电影大师,但他之为电影大师,正在于他能够在既定的“电影程式”中不断找到新的“爆点”。
《狂凶记》就是这样一部有着希区柯克最后的“爆点”的作品。
1、伦敦,伦敦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伦敦城的航拍镜头,泰晤士河及河上的著名建筑双塔桥非常“标志性”带着观众走进伦敦。
镜头一转,观众的视点又被带到了岸边。一位政客正在发表演说,而大量的民众正在“围观”。这时,突发情况出现了,一具脖子上绑着领带的女尸出现在河面上。吃瓜群众自然蜂拥去“围观”,而希区柯克本人也“混”在吃瓜群众中,他戴着一顶圆帽,神情貌似有点忧伤。
希区柯克本人作为“路人”出现在影片中,已经成为他的影片的一大特色,而这一次的出现,他的神情似乎暗示着他的“故乡”发生了令人发指的暴行。
和希区柯克的大部分作品一样,《狂凶记》也主要是在摄影棚拍摄的。
泰晤士河外,《狂凶记》的另一个主要外景是在伦敦当时的水果批发市场,一个叫科文特哥登的地方。这也是凶手鲁斯克工作的地方——他是一个水果店店主。
有趣的是,影片拍摄的过程中,有一位老人“冒昧”来找希区柯克。希区柯克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开始阻止了这位老人,当老人表示他认识希区柯克的父亲后,希区柯克便将其奉为“座上宾”,在片场请他吃了大餐,并和他畅谈往事。
这位老人告诉希区柯克,当年希区柯克的父亲曾在科文特哥登做生意。希区柯克来自一个普通的商人家庭,但他对家里的营生一点兴趣都没有。没想到几十年后,他会以这样的方式和自己的父亲“相遇”。
2、三场谋杀
“谋杀”几乎是希区柯克的“必杀技”,《狂凶记》当然也少不了谋杀。
连环杀人狂鲁斯克一共用领带“绞杀”了多少位女性,影片并没有给出数目,但影片呈现了三场谋杀。
第一场,直观,暴烈,尤其是死者的死相,十分恐怖,甚至会让观众感到恶心。
第二场,在杀人者与受害者进门后,希区柯克用一个空镜头来“呈现”这场谋杀。画面中,镜头从关上的门开始,沿着楼梯下行,最后“退出”到街道上,街道上人来人往。观众什么都没有看见,但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这两场谋杀开始前,杀人者都说了同一句台词:“你是我喜欢的类型。”在第二场谋杀中,细心的观众听到这句台词时,心里面已经咯噔一声了。
鲁斯克处理完尸体回到家里后,突然发现自己的胸针不见了,这时,这场谋杀的闪回画面便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第三场,无名女子被鲁斯克用领带勒死后,被“无辜的人”理查德·布莱尼和警官奥克斯福德发现,鲁斯克被抓了“现形”。
在希区柯克的作品中,暴力的表现一般是比较含蓄的,但在《狂凶记》中,暴力却是赤裸裸的。而且,影片中还出现了较多较明显的裸露镜头,尺度之大,也是希区柯克之前的作品所没有的。
希区柯克的作品虽然充满谋杀与暴力,但他一直把这些“儿童不宜”的内容处理得相对优雅,这一次,他为何要带给观众“辣眼睛”之感?
《狂凶记》中的凶手是一个攻击性极强的性暴力狂,大尺度的谋杀画面和裸露画面,才能充分表现凶手的变态与凶残。
此外,六十年代欧美电影在暴力、色情方面的表现,尺度是越来也大的,希区柯克这样做,也许是不服老,向新锐的电影导演“挑衅”——希区柯克也可以这样拍,而且拍得比你们更“狠”!
3、黑色幽默
希区柯克一直是幽默的,他很清楚,观众来受惊吓的同时,也想有偶尔放松的一刻。回到英国,他的幽默更加优雅了。
警官奥克斯福德有一个热爱烹饪的妻子,每天变着花样给他做各种“好吃的”。但这些所谓“好吃的”,其实极富我大广东特色,而这对奥克斯福德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折磨”——作为典型的英国人,他其实更喜欢煎牛排和烤土豆。
奥克斯福德虽然每天都吃不好饭,却能在跟妻子的闲聊中获得破案的“灵感”。
这种“错位”,加上夫唱妇和的夸张表演,成就了很英式的黑色幽默。
也是警官奥克斯福德,在影片的最后,对凶手说:“鲁斯克先生,你忘记戴上领带了。”多么优雅又幽默的“指证”!然后,我们看见鲁斯克拿来准备藏尸的行李箱掉在了地上。影片到此结束。
和《惊魂记》(1960)、《迷魂记》(1958)、《后窗》(1954)等经典之作比起来,《狂凶记》确实不算希区柯克最好的作品,但它绝对可以跻身希区柯克第二梯队最好的作品之一,它是一部典型的希区柯克作品,它是希区柯克的“寻根之旅”,它也是希区柯克在求新求变上的“最后一击”。
《狂凶记》这电影太他妈精彩了,我把它列入我最喜欢的希区柯克电影之一,剧情紧凑、情绪跌宕,有形式也有深度,看的很过瘾。
导演在视听镜头语言方面太有心了,在法官宣判结果时巧妙的通过关门把声音直接掐掉来撩拨观众的心弦,把镜头推到女主脸上隐去背景来表示迷茫等等。
全剧两段对谋杀的描绘,第一段是非常彻底的直白(少许片段都被删减了,不过我心中震撼不减),一个先奸后杀(都是用领带勒死)的连环杀人犯,他先是强行玷污那个女人,但在他激烈的宣泄包括最后的顶峰中,女人都始终面若木鸡,对,这不是真正的“性高潮”,当之后他用领带勒住女人的脖子,看到她发出尖叫,露出惊恐的表情,最惊悚最直白的一个镜头是女人被勒死时吐出舌头的特写,(让我想起网络上流行的“高潮脸”,翻白眼吐舌头的性暗示动作),她失去了作为女人所有的端庄和矜持而以最丑陋的面容死去,这才是对凶手来说真正的性高潮,是男人对女人完全的占有,是权力的胜利所在。谋杀和性爱的关系如此紧密,直到此刻,他的欲望才赢来最终的满足。
第二段是彻底的隐晦,只是看到活泼乱跳像只小鹿的女孩被凶手引诱,走进他诡谲而静谧的房间,房门悄悄关上,镜头缓缓退出楼房来到户外的街市,车辆往来,声音又重新吵闹起来。就足够暗示了谋杀的发生。这个过程光是文字描述都觉得很有音乐性了。
希区柯克真的是天才,是表现谋杀方面的天才,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不应该为了道德准则而在创作时压制心中的阴暗欲望,而是应该让其得当地发作出来,这才会产生有心理深度的作品,这哥们肯定是个变态。
终于看完第20部希区柯克的电影,得到了徽章,总共花了一个月时间,把大师的经典作品看了个遍。
最开始是无聊时看了后窗,被半个多世纪前的剧情、画面惊到了。然后产生了按照时间顺序把希区柯克榜单上的20部作品看完的想法。从黑白看到彩色,从琼芳登到格蕾丝凯莉再到蒂比海德莉,演员一茬又一茬,剧情有相似也有突破,等到看完这一部狂凶记,终于可以说多多少少了解一点大师的风格了。
狂凶记还挺特殊的,悬念设置得很有新意,主角是不太讨好的性格,即使蒙受冤屈,作为观众的我也没特别想站在他那边。在希区柯克的其他电影里,经常会有让观众不由自主地站在犯罪者这边,然后不由得担心什么时候事情败露这样的悬念设置。不过大师对悬念设置自有一套,即使让人隐约猜到,也依然能吊足胃口,或者设置反转。还有看过的这20部里越往后期的电影感觉麦格芬用的也相对少了,不知道在希区柯克的所有电影中是不是这样。
最后感觉豆瓣的评分很符合看下来的观感,自我的观影体验里辣手催花相对低了,一些精神分析向的影片我个人觉得偏高了。除此之外还有群鸟、怪尸案和狂凶记这种相对特殊的。总体来说,心目中最精彩几部有:西北偏北、后窗、惊魂记、迷魂记和辣手催花。而作为一个胆小的人,我的个人最爱或许恰好是入门的第一部希区柯克:后窗,最值得反复看的是迷魂记。
这部作品的犯罪手法也可以用希胖的另一部电影名字概括就是辣手摧花,作为其晚年生涯也是倒数第二部电影,能交出这样一份答卷真的非常棒了。希胖作为一名成熟的类型片导演,几十部作品几乎快穷尽了犯罪悬疑类作品的各种叙事方法和惊悚表现手法,然而本片依然在追求创新,比如为多数影迷津津乐道的两次杀人长镜头,一次通过延时效应制造效果,一次通过不跟入现场反过来倒退回街道形成反差效果,再加上几次消音处理也是绝妙的展现方式。而诸如裸体女尸,被勒死后略带喜感的模样,从已经尸僵的手里拿回胸针,探长夫人那糟糕的黑暗料理一方面集中反映了导演的恶趣味形成独特风格,另一方面也为影片增色不少,显得饶有趣味。
三刷,最被低估的希区柯克作品。1.一动一静,两次谋杀的两种情境诠释:尖叫前故意让观众焦急等待的空镜头,及离开凶案现场外放绝望感的倒推长镜。2.行凶之时手、脖、眼交替呈接的快速剪切;突然占据整个屏幕的面部大特写;庭审开关门的消音处理。3.晚期影像风格的转变与保留:依旧辣手摧金花;混淆观众认知的潜意识铺陈;延承传统的古典式收尾;往昔情欲暗示的直接外象化(性无能及女体裸露);为顺应时代革新,在传统叙事基础增添的大段生活流描绘。4.探长支线,妻子和餐桌上的冷幽默桥段完全迎合英国本土风趣;食色皆属天性也,希区柯克通过难以下咽的畸形食物譬喻杀人狂扭曲诉求的性变态行为(压制和放纵)。5.启用《偷窥狂》女主演员,扼杀戏码的再现或有传承怀旧之意。(9.0/10)
晚期作品,意外地喜欢。Eros is sick显示为食欲和性欲的无能。错误的人和真凶拥有相似的精神机理:老兵的masculinity已经死了,只能通过嘶吼、暴力和直白的性来掩饰。前妻还是二战后走上社会舞台的新女性,领带和扼杀也就清楚地指向性无能和仇女症了。结尾运尸箱的十字架。
1.两次谋杀的镜头处理呈现对比,直接激烈与含蓄温吞;2.警长夫妇这条线亦是精美辅料;3.土豆车一段有点紧张感;4.希区柯克一般水平。
希胖一旦回到英国,就会有很多本土化的元素加入电影,这与他在好莱坞的流水线制作有很明显的夹带私货之嫌,在美国拍的片子很难见到这种英式风情化的表达。
8.0/10。①讲述了男主如何被一步步错认为连环杀人案的凶手并入狱,以及探长后来查到真凶(男主朋友,他参与了诬陷男主)还男主清白的故事。②误导性蒙太奇/复调深焦镜头(领带凶杀案—男主打领带;两路人谈论杀手的性格特点—男主的行为对上了)。③女助手进屋发现女主死亡那段镜头停在屋外等女助手尖叫,制造悬念;男主女友被连环杀手引诱进屋那段镜头逐渐退出屋内进入闹市街道,没展示任何强奸或凶杀画面没有任何尖叫但异常惊悚;女主被杀和男主女友被杀两段快速剪辑。④很多片段利用运镜和人物走位代替正反打来拍对话。⑤低饱和度调色表现残酷压抑感。⑥太多人物生活细节的展示了,导致电影节奏拖拉。
将土豆与女人的身/尸体一起构成隐喻,除满足恶趣味之外,更体现了艺术敏锐度(后餐桌旁食物-身体的关系也极其有趣)。主角不再无辜,但迷惑观众的凶手暗示却失效了,只因WrongMan深入人心。谈及精神分析层面,强奸犯在犯罪时连裤子都未解开却大喊lovely,是希胖深深的讽刺吗?
永远优雅的希胖难得如此简洁粗暴,一股伦敦郊区臭水沟味儿扑面而来。土豆车上那场戏,同电话谋杀案一样让观众被牵着鼻子对凶手产生了认同感。探长夫人最具喜感,绝对正点的英式幽默,我估计她就是希夫人奥玛的化身,厨艺“了得”,并在不经意间为老公指点迷津。
希胖的倒数第二部长片,重回英伦的他展示了一个冷峻而古典的伦敦。用赤裸的女体填补构图,以纯暴力的手法去消化心理病征。多处运镜显出极佳的拍摄状态,那个二次凶杀前的楼梯退行长镜简直惊呆。至于探长那条哑笑的故事线,本就是英国人的拿手好戏。
遗作放在最后。没有了海斯法典以后希胖总算是放飞自我。除了本就擅长的快速蒙太奇外,凶手与受害者进入房间后镜头后撤引出了极强的惊悚氛围,大家都知道房间里会发生什么,希胖却故意留白不展现出来,观众夜瞬间意识到了自己的窥视者身份。不过背锅这个套路用过太多次了,一定程度上丧失了那种绝望的代入感。警长夫人的做菜日常或许也是有意展现的,毕竟性欲与食欲是互通的,这种乏味的婚姻生活本身也是一种性压抑与摧残。
低调炫技,黑色幽默,暴力美学,晚期希胖路数有点偏,不过依然扣人心弦;男主本身也不讨人喜欢,性格造就命运,结尾完全可以开放成另一个结果,那就成恐怖片了。
希胖晚年时期作品,悬疑感一般,个人风格也不是很强,更像是希胖低调炫技的集大成之作。镜头语言依旧功力深厚,各种空镜推镜退镜慢镜长镜闪回,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完全称得上是行走的镜头拆解教科书。其实个人觉得探长和夫人妙趣横生的餐桌对话比这个故事本身好看多了,男主实在蠢得令人发指,开放式结局有点意思。
徒有其表的希区柯克式电影,虽然有一个非常美妙的退行长镜头和闪回的高潮片段,但是没有优雅的谋杀,或过程中的紧张与刺激;被冤枉的主角也没有任何受难姿态,完全抛弃了作为观影者的“偷窥”能动性;更让我失望的是色情的直接裸露镜头,希胖悬疑的本质便是色情与罪恶的内在化,在这部电影里完全没有
不知道为什么都吐槽过早暴露凶手,让观众很早就知道答案,然后看角色们置身其中走向错误方向,本身就挺挑战观众的,也会产生着急的代入感,而每个人的命运也都相应的引发观众的担心,这也是希区柯克擅长的啊,整个过程也很精彩,谁规定要最后才暴露凶手的
真是好看,每一分钟都藏着悬念,利用镜头语言刻意给出误导性的暗示,既加深了悬疑也颠覆了镜语的表意方式;西装可以视作所谓“男性阳刚”的外在体现,男主角从曾经的军人沦为底层穷人最后成为背锅的阶下囚,连打了补丁的西服也被剥去,而领带杀人狂行凶的武器正是颇具阳具形态的领带,“强奸犯都是阳痿”,讽刺的正是所谓“男性气质”;在这样一部节奏紧凑的电影中,探长夫人所表现出的幽默是伟大的,就像我们会在《双峰》这样的杰作中所能感受到的那样。
此片比凶手更可怕的是探长夫人的厨艺
逼匝、冷酷、粗俗、残暴,还带有一丝真实感,完全不像是出自希胖子之手。4星半。
探长跟他夫人真是可爱啊!还是保持了悬疑与幽默元素相结合的特色。结尾的时候还让人紧张了一下,接着收得也很干净利落。
伴随着两次谋杀的两段长镜头“等待”,一静一动,第一段固定,好似观众焦虑的围观,第二段倒撤,好似观众绝望的后退,还有萌翻天的探长夫妇家的晚餐,杀人魔“大战”土豆,法庭的隔音门,医院潜逃……满脑子都是希胖一脸傲娇道:你看,调戏观众就是这么简单,认真学着点儿!
8/10。希胖的罪孽转移法再次奏效!主角虽然无辜,但前半小时将他塑造成粗鲁的杀人犯形象,而真凶找遗失证物那段,故意让土豆车被拦停,观众从而全身心体验真凶的焦虑心理;用画面制造紧张上,婚介所奸杀的反复特写,分镜头逐步暗指秘书发现尸体的惨叫,芭芭拉走入凶宅的楼梯回旋运镜都预示着不详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