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苏·乌扎拉1975

HD

主演:马克西姆·蒙祖克,尤里·索洛明,斯韦特兰娜·丹尼尔琴科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7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1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2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3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4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5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6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13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14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15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16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17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18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19德尔苏·乌扎拉197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德尔苏·乌扎拉197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部极为出色的关于人与自然的电影。1902年和1907年,沙俄军官阿尔谢尼耶夫两次率领勘探队到乌苏里地区探险,都巧遇赫哲族老猎手德尔苏·乌扎拉。德尔苏.乌扎拉为勘探队充当向导,并挽救了阿尔谢尼耶夫的生命,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德苏对大自然相当了解与尊重,藉由他的示范 与见解,让人们了解大自然的伟大与残酷,人是可以与大自然和平相处,但当大自然被破坏时,人们将是第一个遭殃。  德苏是一个神枪手,但后来在一次打猎时,德苏发现自己的眼睛因为身体衰老而退化,看不清猎物了,十分沮丧。他随阿尔谢尼耶夫到大城市伯力居住。但是,城市文明德苏却无法习惯,城市和他过去赖以生存的地方,那片纯朴的自然大地是完全不同的。猎人离开枪,离开了他所熟悉的环境,仿佛鱼儿离开了水。“城里没法狩猎,不狩猎就没有貂”“我突然想念空气。”他象是被囚禁了一般,闷闷不乐。德苏执意回到山里,回到那片密林。但是,猎人没有好的视力,便是最大的悲剧。猎人不能猎杀,自己便被会猎杀。勇敢的德苏虽然带着阿尔谢尼耶夫送给他的新猎枪,但是他却死了……葛城事件少女怪谈带子雄狼:地狱之行!大五郎!奥斯特里茨冤枉啊!西西里谋杀疑案第二季纳粹猎人 第一季黑色炸药阿班与裘迪:小农捍卫战 Ben & Jody杨光的快乐生活之绅士品格寂寞的心灵美味毒妇无人查收因性而别毒蛇王后 第二季机器人侵略地球超人高中生们即便在异世界也能从容生存!哪一天我们会飞国语一刀倾城2023技行天下铿锵玫瑰:走近女子澳式足球联盟天上女子天下长河情断失乐园心之所向犯罪现场调查第三季爱的世界拥有你鬼屋惊魂2017潘多拉之战鬼娃回魂4你好杀人犯毛骨悚然撞鬼经 2016剧场版天与地1990华政七大罪:默示录的四骑士 第二季昨晚过得很愉快吧茜茜皇后2022男孩超级白无畏警官2触手可及的你伏虎擒恶

 长篇影评

 1 ) 一个天生属于自然的人

40年前的老电影,俄语英字幕,浑浊的彩色画面,却让我看的热血沸腾。。。。。。
1.源于对自然的热爱,看了一少半翻译的原著,就迫不得已的下载了电影,虽然少了太多的镜头,但是看的很是过瘾。德尔苏乌扎拉是自然的儿子,生于斯死于斯,不沾染一点污秽,他把天地万物都比喻成人,遵循自然规律,在乌苏里的山林里就想自己家的后花园,穷山恶水在他眼里是那么和谐。然而到了城市后,他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了。
2.文中多次提到中国人,除了穷困的,就是红胡子了。分明是苏联的一部侵略史,获取地理位置,但是却写的像地理学家的考察。
3.在原著和翻译的书中不难看出,原作者是一个博物学家,书中用了大量的词汇准确的描述了乌苏里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翻译者也是专业的)
4.黑泽明就是黑泽明
5.我要接着把这本书看完

 2 ) 自然审判,人类优先

一部对人与自然深刻反思的电影。黑泽明导演一反常态,将镜头对准自然的森林与冰原。日光的红亮,传递出人性的光辉。 对于中,日,苏之间的微妙关系,在影片中都有体现,更多的歌颂种族之间的美好情谊,克制又热情。从时间上来考量各方的行为言语并不突兀,感谢编剧的认真。 片中的德尔苏一个在山中生活多年的老人,对身边的一切了如指掌。结局的惨痛,不仅是对其个人的哀悼,在我看来,也有对当今自然消失越来越多的哀悼。他的死值得我们怀念,但更希望我们能够保护自然,不让真正的悲剧上演,对自然的敬畏是人类永恒的命题。影片中,众人的团结勇敢代表着人类之间的相互扶持。但在自然的力量下,人类只能被迫适应,而不是抵抗,我们应去接受去沟通。 影片中火作为重要的道具,不仅仅是光影,也是色彩,背景的一份子,使画面充满生气与情绪。正如德尔苏所说,一切都是活的。大景别的构图更突显了人的渺小与自然的美妙之处,黑泽明导演在此处理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 ) 观影小感

【未完待续电影沙龙】感叹,人和人太不一样了,9人一起看,看完后小讨论,才发现一部电影并不是一部电影,就像一部小说不是一部小说,有一万个人看它,它就会变成一万部电影,它能观照观赏它的所有个体。发现很多人不管对文学对电影都没有太多研究,这种讨论让我想起小学老师分析课本,很没劲。观影量和阅读量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个电影导演是那种不读书的人。特别像最著名的导演,我觉得双雪涛的电影讲的就很好。电影是艺术作品,我觉得看电影其实更多是看留白,看它并未表白的部分,这部分就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当然我说的就是那种有文学性的电影有艺术性的电影。或者这样讲更好一点,大多电影的艺术性其实是大于娱乐性,更多人只是追求她的娱乐性,让她/他舒服,这种看法(看电影的心态)其实肢解了电影。特别“新浪潮五虎”、“意大利三尼”,他们绝不是娱乐大众的那类导演,包括库布里克、马丁·斯科塞斯、贾木许等等。这个主理人掌握了一套拍摄理论,他一直在讲近景远景,用这种方式来看电影我觉得非常鸡肋。我只能说这电影就是完全忠于原著,只是这样,用其他的分析都会失掉很多颜色。我发言说,其实这部作品的核心是反社会性的。有个女生很快就接说,它不是反社会。反社会性怎么能是反社会呢?反社会性是说反工业化现代化,反社会是政治。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这是社会学家的定义。这部电影反的就是这个东西,人并非一定是社会性的动物,它是有一点解构主义的东西在里面,真正的人最古老的人类其实是生活在森林的,是万物有灵论的,而“现代人”是被驯服的被规训的牢笼之物。这部电影只是一部非常简单的探险故事没有可被分析的太多内容。它唯一可被分析的点就是忠于原著。

 4 ) 自然是一面镜子

巨大的城市危机是自然危机的另一面——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本片改编自俄国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的游记《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据说,将这部书拍摄成电影是黑泽明长久以来的愿望。

这是一副城市吞噬森林、工业文明蚕食自然文明的图景,在影片中,德尔苏和阿尔谢尼耶夫两人是分别代表着自然文明与工业文明,影片的核心的是这两个价值体系、符号体系的碰撞,背后则道出的是人的现状与困境。

黑泽明借德尔苏意外死亡这一结局,叹出自己深沉而忧虑的哲思:城市的人杀死了自然的德尔苏,城市杀死了自然,不仅如此,工业化的人类也傲慢而愚蠢地杀死了对自然淳朴赤诚的崇敬,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自以为精明的人类中心的世界观,在他们眼中,连泉水在内的一切都是可以被标上价格的手中之物。

黑泽明丝毫不加矫饰,以朴素却真诚的眼睛捕捉下了自然富有表现力的一面。

长日将尽、日薄湖面、寒风瑟瑟、阿尔谢尼耶夫、蒲草堆

日月交辉

蓊郁杂生的林木中依旧能拍出精妙的构图,枝叶若走廊般将焦点引向远方的德尔苏

林间相拥

群戏的构图依旧精妙

隔开了军官一家与德尔苏,框出了他的孤独
即便一一摸遍了这个世界的起伏,我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也并不因此而多一分。——《西西弗神话》加缪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过这样的一个城市与眼睛的故事,

它名叫瓦尔德拉达,临湖而建。城市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倒映在这个湖泊上,湖面成了一个镜子。而瓦尔德拉达的市民们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会成为镜中的影像,具有特别的尊严,于是对自己的行为格外注意,力求完美。

然而人们实际上对这面镜子一无所知。

他写道:“镜子外面似乎贵重的东西,在镜子中却不一定贵重。这对孪生的城市并不相同,因为在瓦尔德拉达出现发生的一切都不是对称的:每个面孔和姿态,在镜子里都有相对应的面孔和姿态,但是每个点都是颠倒了的。两个瓦尔德拉达,目光相接,却互不相爱。”

自然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的无知与傲慢。

所以最好的做法或许就是像德尔苏那样,保持敬畏。

p.s. 黑泽明徽章中的最后一部,庆祝🎉

 5 ) 爱自然,就是爱我们自己。

人对自然的理解只有深入到自然之中,和自然的多样性直面以后,方才有真切的认知。话说早期原始人无疑与自然的依存度相当高,既生于自然的丰茂,又死于自然的残酷,和自然之间是一种渐进的协作关系。不断磨合这种关系使得人类迈向了文明,摆脱了野性,猿人最终成为了人。然如今有多少人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呢?黑泽明在这部电影里通过对长年生活在乌苏里地区山林里的赫哲族老猎手德尔苏·乌扎拉的描述,塑造了一个真正的自然之子。在德苏眼中,大山里各种生物都是有生命的人,他以亲昵的口气呼唤它们,他便是其中平等的一员。他遵崇林中猛虎为山林之王,视其和人类之王一样高贵。他熟知山野、河流、禽兽的秉性如我们熟知我们的近邻。因为这种熟知和尊重,他得以挽救勘探队领队阿尔谢尼耶夫的生命。可见,人和自然拥有平等、互助关系,才有人和自然的共生关系。相反,人对自然过度索取和逼迫则将导致自然对人的厌弃和打击。与自然亲近的德苏一度随阿尔谢尼耶夫到大城市生活,但因无法习惯城市生活回到山野,但他并未如愿归于山野,最后在山野中被贪婪的人杀死。这部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电影一些人看了觉得有点闷,我倒觉得黑泽明对之寄托的深意怎么说都不为过。在这个偶然形成的星球上,有了生物之后,各种生物皆要面对相互依存并协调发展的过程,人最终成为智慧生物极其不易。所以人切不可一味自大去驯化自然而造成自然的反抗,那么或许在某个不可预知的未来,地球又将成为荒凉的不毛之地。所以,人类爱自然就是爱自己。这部电影有点像纪录片,很写实,很质朴,自然景观有种野性美,狂风大作的声音使人心头发颤、老虎低啸的警告则让人生畏,而回荡在林间的鸟雀啁啾声又使自然回复到可爱的一面。

 6 ) 一个果尔特人(赫哲人)的感谢!

       这是我第一次为一部电影写下文字,虽然本人也是一位电影发烧友,但,我喜欢静静的观赏、默默的体会,如Дерсу Узала一样。

    触使我写下这些文字的原因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关于电影的简介,我的族人被冠上了他族之名,对此,我有些伤心,有些失落,若你们也崇拜你的祖先,那你处我位也会与我一样!
     
    为什么要说感谢呢?----我在大家的影评当中感受到了诸位对Дерсу Узала肯定,这肯定是因为他是自然之子,他用看似可笑的理由与举动保护着那片净土;这感谢是因为他是果尔特一员,而我也是果尔特的孩子!

       我不评价电影,但,既然已触笔,那我想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诸位不仅认同甚至赞扬这位果尔特人的做法,那我想在大家心里那是文明的举动,这也和如今流行的“和谐”相去不远吧。那文明到底是什么,仅仅是丰富的物质生活?仅仅是先进的生产工具?仅仅是既定的意识形态?若真如此,那看来大家与我都错了,Дерсу Узала与他的民族那时上述这些都不具备,即使现今也不尽得。

    这就是生活在遥远的乌苏里地区的果尔特人,遥远是因为我们的教科书上告诉人们果尔特人被“解放”是还处于原始社会,离“文明”遥远。

    但,她从未遥远,她在我心里!•
  

                                 傅什哈拉• 极

    注:果尔特人即赫哲族,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他称很多,如今一基本统一,中国官方称为赫哲族,俄罗斯官方也不称果尔特了,称为那乃人(нанайцы)。

 短评

【B+】黑泽明片子中最大的异类。开篇越看越像大型“人与自然”,到中间才惊觉不经意之间已经被这深厚的友情触动。黑泽明对自然元素的把控得心应手,水火雪虎,散漫的故事情节却始终紧扣自然与情谊,真正的形散而神不散。以此又同时上升到人类文明与自然的碰撞,而反思人类看似的进步实则同时在不断退化。突如其来的结局很值得玩味,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至。不过其中对中国的政治隐喻确实让人有些难堪。

9分钟前
  • 法式曌影
  • 推荐

书中的乌苏里森林、冰原和原住民生活环境重现得让人满意,但是全片用过于平静的旁观者角度来叙事,相当沉闷,德尔苏和队长都缺少深入刻划,对白寥寥无几。我都怀疑是不是因为黑泽明不懂俄语,和演员的交流出现了问题。按黑的武士片来说,他不该是这种沉闷风格

10分钟前
  • 且歌且走
  • 推荐

德尔苏在城市中迷茫的时刻,军官一家没能给予他对城市生活恰当的而充分解释,让人觉得很是遗憾。但是或许,军官一家不是解释不清楚,而是他们也不知道城市生活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城市生活与森林生活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去适应一个环境并最终接受时光无法阻挡的洪流所带来的命运。德尔苏在失去准星之后,出自对自然的恐惧让他无法面对自然规律,进入城市虽然延续了他的生命,但是这一段生命对他来说无疑是悲剧的。死于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环境中,可以说是他笃信的万物有灵和收藏了一身的自然生命对他的召唤。反观现在城市中的我们,同样也有着属于我们的规律和命运,发现规律、尊重规律、坦然接受规律赋予我们的幸运和苦楚,不管在哪里的生命都可以成为像乌苏里大森林中那样的史诗。PS我看的版本少了几分钟,可能人家说的反华的内容都在那里面了吧手动狗头

15分钟前
  • 丑嘴唇
  • 推荐

一部有关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经典之作,乌萨拉就像那个走不下船的1900,大自然无疑就是他的船,在黑老经典式的镜头和手法下,自然的美与力量表现的淋漓尽致,可惜人物显得有些单薄,冗长的剧情和无关的政治暗示确实值得诟病。

19分钟前
  • 乔大路
  • 还行

大师之作。厚重之作。黑泽明不是我喜欢的大师,他的作品,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他拍的这部苏联电影是我喜欢的。影片中的猎人演得太出色,仿佛真正的森林中人。

20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套用最近豆瓣时间线的常见论调——“这是一部黑泽明导演、苏联出品的反华电影。晚期黑泽明处于极大的自我怀疑之中,后来得到了冷战双方实力的帮助,门下狗众”。《德尔苏·乌扎拉》之前,黑泽明自杀未遂。本片拍摄可谓辛苦,苏联提供资金人马,但日方团队仅有五人,导致黑泽明暴跳如雷:怎么都拍不到满意的镜头。也不难看出,一些夜晚的篝火场景,是在莫斯科的摄影棚拍摄。摄制组开赴滨海边疆区,在阿尔谢尼耶夫到奥加取外景。两部分内容,都以队长和德尔苏的告别为终曲,在相对平淡的故事叙说中,达到一种寓情于景(乌苏里的森林)、天人永隔的感伤。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信奉万物有灵论,他常常对着空气,自言自语——如同全片贯穿着队长阿尔谢尼耶夫的画外音。一般说来,像黑泽明这个级别的导演,是不应该依赖旁白台词,想来是有现实拍摄的束缚。

21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一部真正属于森林的电影,一段不可思议的传奇故事。讲述了一个信奉萨满教的果尔特老猎人,那万物有灵的宇宙观,以及独一无二的生命哲学,和著名远东探险家阿尔谢尼耶夫的真挚友情也让人动容。在哈巴罗夫斯克和海参崴等地都能找到不少和阿尔谢尼耶夫有关的历史,海参崴甚至还有以他命名的博物馆。

25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黑泽明自杀未遂五年后复出的作品,在遭遇类似李尔王的人生困境之后,脱离了以前炉火纯青的舞台剧设置背景而将镜头对准了广袤的森林和冰原,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老猎人是物性论者,风火气水,自然万物,在他眼中都是活物,这一体悟发人深省。行进中的布谷鸟声与掘墓时的乌鸦声,依然精准构图以及布光的

30分钟前
  • 醉舟
  • 推荐

虽然他使用的工具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但是他是在大自然中生存的人,对大自然有敬畏,不会妄想人类的能力能够超越自然。

35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黑泽明是把简单的故事讲的生动质朴高明的大师

37分钟前
  • Mathilda
  • 力荐

不知道中、苏、日之间的微妙的政治关系在这部电影中有多少体现,但抛除政治背景,这真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歌颂跨种族友谊的电影。黑泽天皇这次抛弃了日本武士和国民题材,事实证明电影是具有超越性的,友谊超越了所有种族的人类情感,电影也超越了政治。

42分钟前
  • Eco
  • 力荐

离开森林的猎人不如一只落水狗。毕竟为“天皇”,这种返璞归真的小故事显然满足不了一度拍出《乱》和《蜘蛛巢城》的他。影片除了刻画他所欣赏的人与自然相处的观念外,可能另有托物言志的弦外音——如果把猎人的身份换成作家,导演。这个故事就变成一个创作者在艰难的环境中原本还能如鱼得水,即使会迷路,坠河,但总能凭借猎人的敏锐化险为夷,一旦赶走了“恐惧(老虎)”,便瞬间导致能力锐减(感受力和创作力),继而进入温室(长官家),就算还能获得最好的猎枪(创作硬件),但也难逃走向某些东西的终点。处于创作晚期的黑泽明,没有选择最熟悉的题材,相反的伴着恐惧开辟了这样一块新猎场!从这点来看,黑泽明这个老猎人,从来没敢松懈过。

44分钟前
  • 平坦
  • 力荐

【B+】黑泽明在苏联政治宣传体系下的一部束手束脚的合拍之作。在“政治”方面,黑泽明似乎在竭尽所能的避免这方面的宣传指向,让更多的视线放在了德尔苏与苏联军官的友谊,人与自然之间微妙关系的思考等等。由于在戏剧营造等方面发挥空间不大,这部电影似乎更像是黑泽明硬实力的一个考核与证明,其镜头布局和影像元素排布的实力仍然令人起敬。

46分钟前
  • 思路乐
  • 推荐

重看。苏联➕日本阴阳人的本事,中国真应该学学。排除美学后本片所剩下的东西个人完全没法接受。被人察觉出异样是应该的,和《狂澜春醒》一样,对于民众的刻画还真是充满了上层阶级的美好幻想呢。

49分钟前
  • 巅峰Futurama迷
  • 较差

1.黑泽明五年磨一剑之作,也是他30年前就心心念念的电影,终在苏日合作克服重重困难后出炉,获1976奥斯卡最佳外语片。2.那些场外对本片的种种断章取义式的批判歪曲,完全忽视了影片核心,在影片所塑造的纯朴良善、对自然怀着敬畏与虔诚之心的德尔苏·乌扎拉面前,只是徒增笑柄。3.纵使到了他国异乡,黑泽天皇依然执守着武士片的气韵,被现代性、城市文明与奸诈贪欲所戕害的赫哲族老猎人,恰似荒原上的末代武士。4.节奏沉稳静缓,大量选用远景全景,空镜里的野外景致成为主角,人与自然时而对峙、时而和融的关系由此彰显出来。5.摄影雄浑壮丽:红枫秋叶,茅屋彩虹,日月同辉,雪原冻土,飞沙走石,苍莽密林,激流浅滩,自然的精魂凝注在一格格胶片之中。6.德尔苏的万物有灵信念,日月与动物均为重要之人。7.虎灵梦境恍若[热带疾病]序曲。(9.0/10)

5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对这样的老人,我内心无比敬仰同时又深感悲哀。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与狼共舞》或其它一些文明与原始冲突的主题。人类在不断得到也在不断失去,只能感叹和悲哀。老人属于大山和森林,已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的规则。但恕我直言,到底哪个更好不可一概而论。如果老人有儿子,相信他可能更想去伯力生活。

55分钟前
  • 爱看电影的猫
  • 力荐

表面上是苏联情节剧,内里依然克制地遵循着西部片的叙事体,原始的精灵们自成一套万物有灵的体系,科考队用进驻的方式打破并以现代的方式重组这片土地上的规则,和西雅图酋长一样,德尔苏·乌扎拉便是林海雪原中最后的武士。

58分钟前
  • 冰山的阴影
  • 力荐

看完脑子经常会回想起德尔苏喊的“卡比当”!森林的凶险和魅惑,人心的善良和智慧,还有原始和现代的焦灼,吸引人的电影。德尔苏最后选择回归森林,和1900一样, 虔诚面对自然,把人放得很低很低。

1小时前
  • 合纥
  • 力荐

适合一个人静静地看。老毛子和德尔苏的东北野外生存之旅,夏秋篇和冬春篇。节奏缓慢,却力道十足,黑泽明用长镜头,将东北山林的粗粝之美呈现在世人面前。也不管这片子背后的政治背景了,除了这群人的友谊令人感动之外,最令人感动的就是赫哲人德尔苏的悲歌了,某种意义上本片很像《最后的山神》。

1小时前
  • 津五渡
  • 力荐

惜用面庞,多用躯体,少特写多中景全景远景,可能在自杀事件后导演的心境变得更为淡然从容,再加上拍摄期间经受的苦炼和修行,使影片风格质朴而博大,秉持自然本象,限制艺术加工,淡化了日本作品中较强的说教感,让一种无关利害的普世化情谊的光芒照耀并温暖着观者。笔触的详略浓淡密疏是大师之手,悠远遐思和精神纵深处的固定机位长镜头让时光在自由流淌间凝定驻留,天津老人在篝火映照下的怀乡身影蕴含人生百般滋味令人感慨万千,惊险段落如冰湖迷路割草自救和激流救援 ,节奏加快,更显剪辑和调度功力,配乐和声效对气氛的烘托也恰到好处。一直觉得将人类的恶劣心性归结为兽性是一种无耻的诋毁,这只是加倍印证了这种恶劣是人类专属,在德尔苏脸上看不到烂熟的文明的负担,纯洁的动物性使他在城市的尔虞我诈中毫无防御力。又一种高贵的动物,灭绝了

1小时前
  • c. velasquez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