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黑更健康吧,本土化的设计确实不少。
1.分局刑警和派出所民警之间的微妙关系
祖国的派出所是公安局的派出机构,属于基层组织。
其职责范围和权力都有小于公安局,经常负责一些民事纠纷。片中,陈勇强“自杀”的案子最初就是光明路派出所在办。
后来孙大圣到派出所调查进度,批评了负责的民警。
景岗山饰演的所长特别不开心,冷嘲热讽孙大圣。
“怎么,到我们这基层单位指导工作呀?”
“刚破了个大案,了不起呗。”
“把那什么丢猫丢狗、扒手碰瓷、撒酒疯的都交给他,不是没工作吗?你都办。”
喜剧性、人物性格,和背后的微妙关系都能体现。
2.“警民一家亲”的“表面”工程
片中关于联欢节目有两场戏,和一些台词提及,“联欢”节目也算中国特色吧。
局长批评孙大圣“我怎么听说你对这事一点也没有兴趣?”
一群刑警出生入死,忙各种案子,还要抽出时间排练节目。中午练完,晚上加班接着练。
导演给安排的服装、动作也能看出对这种“敷衍”的“表面工程”的批判吧。
看采访,片尾本来安排了一个联欢节目的彩蛋,最后被删掉了。
3.老刑警的资格考试
考证,很特色。
一个身经百战、满身伤痕的老刑警,竟然还在考执法资格证,没有证就没有办法升职。
4.“特权阶层”未成年人
反派恐吓孙大圣,派了一个未成年人去超市这种有摄像头、有目击者的公共场所抓孩子。
最后王砚辉说“是个未成年,什么都问不出来。”
根据未成年的“特权”,这顶多算个小孩恶作剧,跟财团、谋杀、恐吓没有半毛钱关系。
5.消失的“正当防卫”
原版中,黄政民饰演的警察最后反击时,高喊了“正当防卫”的台词,翻拍版回避了。
可做近两年“防卫”案件简单联想。
1.假钢镚儿
取材真实新闻事件,“山东3男子造假硬币,投入18万仅造出来16万”。
2.摇号买学区房
3.开发商半夜强拆
4.找一下黄处长,变更一下土地性质
1.孙大圣,名字就很本土化了,自带性格,那个悟空挂件也算贯穿始终。
2.赵泰
发型选择,加包贝尔那张脸,走的确实是三线富二代路线。土味儿英语,坐实了这一点。跟刘亚仁的贵族范儿完全相反。
初次见面,逼酒。一方面是祖国糟粕文化,一方面是强化人物性格。
最重要的可能是满足仇富心理,这应该是世界人民同一情感,中国尤为严重?
关于赵泰,还有一点强化。
开会时,他被安排到后排,哥哥在前排。父亲不能来,哥哥替爸爸上台讲话。这些原版中没有的设计对塑造人物很有效。
3.各种方言的加入也很增加趣味和真实感。
1.开场节奏和主角出场
《老手》的第一场戏是老板带情妇买车,表面看没有任何冲突设置。
《“大”人物》第一场戏就直接上了破案过程。
广播里播放假币消息,两个男子开着货车到鱼市接头。拍碎鱼头传递消息、逃跑、遇到交警、盘查、撞车,开场戏一波三折的紧张刺激。
《老手》经过了两场大规模的打戏,才把男二号刘亚仁引出场。
《“大”人物》直接把第二场打戏做成了漫画片头,然后打出片名。
序曲一结束,包贝尔就登场了,速度快了一倍。
2.“混蛋逻辑”也是一种逻辑
工人来讨钱的时候,编剧也做了改动。
《老手》中,李亚仁直接扔了两幅拳套,让工人和包工头互殴。
《“大”人物》里,包贝尔则是拿出电棍,让工人攻击包工头。
“不是他(包工头未结清款项),我们公司形象能因为你们举牌子站着而受损吗?你打他,我给你这个权力。”
“混蛋逻辑”也是一种逻辑,这句话前半句是用暴力讲道理,后半句是高高在上,俯视底层。事件的走向因此变得更加顺理成章,人物也更饱满。
3.小细节
《老手》里黄政民从车上下来去尿尿,《大人物》里王千源从冰车里出来先找充电器,低温状态下手机容易低电量。
被自杀的陈勇强,存孙大圣的手机号,名字写的是“孙井官”。这些类似的小细节也挺不错的。
这个就不展开了吧。
大尺度的背景音乐必须是主旋律,也是我国特色。
大概就这些吧,相比原版,节奏快了,爽值提升了。玩得使劲,有了闹剧化的危险。
王千源套了件紧身T恤,45岁,突然拥有了男色。
包贝尔,大华语地区最没观众缘的演员,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其他演员也很棒。
最近看了电影《“大”人物》.
小警察力斗有钱人的故事,题目上的“大”字看似是讽刺,却有一种谄媚的味道。这群枉顾法纪的人确实是“大人物”,不用那么刻意否定而显得政治正确。
这部电影翻拍自2015年的韩国电影《老手》,我男神刘亚仁就是从这部电影里脱颖而出,然后在《思悼》里升华,成为年轻的影帝的。
作为“反一”,原属文艺派的刘亚仁演了一个凶残嚣张到极致的富二代,由此掀起了一股跟风小潮流,一大批“变态”都设置成了好看的小哥哥,让人又爱又恨,又怕又感叹。
如《看见味道的少女》里的南宫民,《voice》里的金材昱等等。
这种反差感带来一种“反类型化”,显得很有新意,毕竟如今的世界上,多的还是这种“斯文败类”。这种反差感也带来一种“反思”,反思世界上存在的种种虚伪,揭露那些“冠冕堂皇”之下的深层黑暗。
看,“选角”对于一部电影意义重大。
《“大”人物》选了包贝尔来演刘亚仁的角色。
是的,你没有看错,先让我内心安静三秒钟。简直可怕!
于是,原本表面帅气内在阴险的角色变成了表面和内在一样猥琐的存在。原著的“反类型”到这里成了“套路化”。
包贝尔往那一站,贼眉鼠眼,五短身材,再戴个别扭的假发,穿上西装最多也是暴发户的小舅子,笑一笑是大傻,眼珠转一转就直接是恶霸本人了。
那种反转的惊喜,荡然无存。
戏里面还给他设置了一场说英文的戏码,却土味十足。我不是那种喜欢耻笑口音的“杠精”,可是电影设定了他的“海归”身份是为了讽刺上流社会里有很多高学历人渣。他这种口音能有说服力吗?我都怀疑是刻意来闹的,可看了看电影票确定了这真的不是一部东北小品特辑。
关于角色的选择,还有一组对比。
《老手》的男主角是黄政民,一个普通的小警察,世俗、底层、年纪大,长得也不行。他还上过韩国综艺节目《无限挑战》的“介丑朋”特辑呢。黄大叔的定位就是“普通”。
我觉得《老手》选他来演,就是为了表现“小人物”的“大勇敢”。生活中有多少其貌不扬的人,其实有着坚强和伟大的内心。这又是一处“反类型”。
所以他跟踪罪犯,是蜷缩在汽车后备箱里的,下车后又急着上厕所。有一种戏谑的味道,但想想又觉得真是那么一回事。没有“高大上”的先进追踪科技,只有这种豁出命去的笨方法,贴合他这个人物。
他下车后,一边转来转去打着电话,让这群罪犯们张二摸不着头脑。当对方问他是谁的时候,他随意地将自己腰上的手铐丢了过去,一个暴躁的、勇敢的老警察形象就出来了。
《“大”人物》选择了王千源来饰演小警察,还做了接地气的改编:为个学区房发愁。可是,看看王千源的形象吧,就是一个男模特好吧。他是靠《绑架吾先生》里的反派火起来的,身上还自带一种叛逆、痞帅的气质。
正是因为他高大挺拔,所以小汽车的后备箱钻不进去了,电影特意改编成了一辆大冰柜卡车让他钻。
而且“手铐”的那个细节也不一样,当罪犯纳闷他是谁的时候,他的手铐“吧唧”掉到了地上。这样的设置和原版的意图可就完全相反了,原版的“扔”是为了体现老警察的游刃有余和他做事的特立独行。而这里呢?像一个刚工作的新兵一样毛毛躁躁。编剧没想明白吧,为喜剧而喜剧,真的很难笑。
我特别讨厌把他的名字取成“孙大圣”,而且还在剧中反复加强。这是本土化的改编,可是真的不成功。原电影里的“小人物”形象烟消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齐天大圣”,是法力无边,是歌功颂德,是个人崇拜。世界的公平正义,光靠个别人就有用吗?
编剧甚至都没能想通,他到底是要写一个超级英雄的奇幻故事,还是一个心酸的真切的现实事件。
韩国的犯罪片“黑政府”是出了名的,大胆自由,酣畅淋漓。我们只能借鉴它的前半部分:
小人物被任意地欺凌,大人物只手遮天。
小警察仍勇敢地对抗,大人物威胁恐吓。
这才是现实,赤裸裸的现实!
后半段,一个小警察局小部门的小警察们忽然就绝地反击了,那是一个童话。童话,就是你小时候读的,那里面“公主和王子最终过着幸福的生活”“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可是,进入这个社会你才会发现,大多时候,也“只有王子和公主能幸福生活”,“‘正义’是掌握在某一类人手中的”,你想对抗大人物,那无异于“以卵击石”,“大人物”有办法将你变成“邪恶”。
个人的勇敢一文不值。
某某地区罢工了。要是能够通过平等对谈而得到自己的合法权益,谁会选择不去做自己的工作呢。“讨薪”的这个“讨”字本就心酸无比。他们有一点点的勇敢,他们还不到那么麻木,他们还有一点点天真,对“公正”抱有一点点希望,于是他们将所有事情都摊在面上,喊出自己的遭遇和渴望。
可换来的呢?是齐天大圣的“斩妖除魔”吗?他们自己就成了被斩的对象,他们明晃晃的诉求换来的是暗戳戳的回报。我不想再具体说了,因为我仅有的“一丝丝勇敢”即将要被丢掉了。“大人物”,谁能对抗?靠着一腔热血,靠着一颗勇敢的心,就能对抗吗?
这部电影演到后面,已经变得可笑了。
最近我很矛盾很矛盾,但“矛盾”就是希望,总比心死了好吧。这一天的到来也许不容易,也许很晚很晚,晚到有生之年我无法看见。可是,它是支撑我们活着的动力。
你小时候读过的童话,你能不能和它再次重逢呢?
图文并茂请戳公众号
真·毒草! 原本以为有王千源和王砚辉应该不会太差吧,结果最终确定编剧和导演傻X的情况下,再好的演员也白搭。 原作虽然也不是多好的本子,但是改成这个样子还真是蛮厉害的。就像其他翻拍的韩国电影一样,蜜汁尴尬。逻辑混乱,人物脸谱化,学不来韩国人死命的黑,社会问题只敢轻轻一点,一带而过,然后就硬生生的上价值,关键这种手艺活儿真不是什么人都做的来的。 包氏贡献了典型的油腻的鲜肉级演技(他当然跟鲜肉扯不上什么关系),用力过猛到像便秘一样。性格扭曲和肌肉痉挛完全是两码事儿好吗,科班出身能演成这样应当是当年的招生考试瞎了眼的结果吧。 中间秀的那么一段英语,呵呵,老夫初中时代要是口语说成这样是要被老师打的,而且是毫不留情,恨铁不成钢的痛打!
之前在一月电影预测时,大聪就对《“大”人物》不看好,影片改编自韩国颇高评分的《老手》,而且包贝尔的一贯影片风格水准,更让《“大”人物》在预期上没了欲望。
但是影片上映后,豆瓣一开始开出了7.0(目前6.9),淘票票8.9,猫眼9.2,很多评分评论都给到了影片肯定,出于好奇我也看了,乍一眼看下来觉得哎呦还不错哦。
《大人物》由王俊凯,易烊千玺,王源三人合体的王千源主演,王千源饰演痞子刑警孙大圣,硬生怼上了富二代包贝尔饰演的赵泰。对了说到孙大圣,今年中美合作的...(打住)。
——剧透啦跑鸭——
在改编上,《大人物》在关键的几个点做了改动,比如专注几十年品质保证黑政府黑出翔的韩国,在《老手》中也把警局老大官商勾结放大,但《大人物》肯定不能这样做,因为局长后面撑腰的是国家,这个闪光点要做强做到位。
诚然这个部分改编逻辑包裹得还不错,影片中局长为什么不让孙大圣插手,是因为要放长线钓大鱼,但如果真是这样,在王千源他们私自行动中警员受伤,局长突然就沉不住气,这一段就显得有些牵强了。
不过从整体剧情和本土现实话题衔接中,影片做了很多颇具惊喜的结合,比如假币,学区房,拆迁,警察打人等等,都和当下国内的一些热门现实新闻相结合,代入感非常强。
《大人物》最讨巧的地方,是把握住了观众的观影情绪,一部电影如果情绪铺张得好,观众会下意识的收起对影片故事逻辑的推敲,从而让影片节奏带着观众走,这也就是《大人物》很多人看了以后“解气”,“爽”的原因。
《大人物》先把一个无恶不作的反派立起来,坏事恶事做尽,这个时候必须要有主角来收拾他,主角在经受住重重考验之后,蜕变而生,把反派打得满地找牙,让人看了快哉快哉。
用导演五百的话来说,这次他想要拍一部快感十足的电影,不管从故事的节奏到人物的对白,都让人看得爽,看得来劲。
这类观影情绪,大家最熟悉和最典型的就有《战狼2》。
所以抛开爽爆的故事节奏和情绪,沉下心来去推敲《大人物》的剧情逻辑,很多瑕疵就会出现,这种瑕疵同样也包括原版的《老手》。
比如社会阶级对撞的探讨,两部作品都没有更深的挖掘贫富两阶级冲突的原始性,都是把一件小事刻意放大,引火烧身,这多少都有些违背正常逻辑,所以这也造成这两种阶级的冲突流于表面,通俗点说就是开始用钱解决的事情,他们都不要这么做。
可能有人会问,那么如何提升影片所谓的深刻,所谓的不流于表面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经典的好电影,他们基本说的是“人物”本身,而不是故事本身。
也就是说,说得好的故事的电影,最深层的表达是在说人物本身,不信大家可以仔细回想一下经典的电影,大家记住的除了精彩的故事,其实还记住了深刻的人物。比如《辛德勒名单》,《霸王别姬》,《阿甘正传》等等。
所以在《大人物》影片中,虽然也有主角配角这些角色,但这些角色都是服务于故事,而不是故事服务于角色。
影片为了加强剧情情绪的张力,弱化了人物,同时也弱化了故事背后要阐述的议题,蜻蜓点水去延伸了一些现实话题,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特别是当局长拿出一些关于官商勾结的证据时,我以为影片要升华到一个更深的维度,但最后却变成了一句话新闻性的总结。
在剧情连贯方面,影片一开始好几场戏,和主线“一起3840元引发的血案”其实关系不大,只是为了衬托出孙大圣痞子刑警的性格,如果影片聚焦在孙大圣人物为中心上,剧情可以这样交代,但当主线故事出现时,孙大圣人物被压了下去,剧情带着人物走,从而让开头那几场戏变得无足轻重。
此外演员方面,王千源自然没话说,从《解救吾先生》的真.纯痞子,变成了痞子刑警,这样的人设和导演五百的电视剧《心理罪》和《白夜追凶》十分相似,不管是邰伟还是周巡,或是孙大圣,他们在生活上是loser,但在人品和职业操守上,粗暴但正义凛然。
这样的人格落差,可以营造人物的立体真实感,毕竟人无完人。
王千源从形象气质来说非常符合这样的人设,他那并不精致的颜值,还有硕大的身型,扮演粗糙的刑警可以说非常入味了。
接下来重点说说包贝尔,在电影没上映之前,很多人觉得导演脑子秀逗了,居然请来包贝尔饰演富二代。
在此没有贬低任何人的意思,我对包贝尔没有任何偏见和怨念,只是综合他一直出演的作品作出分析得出的结论。
甚至对于我来说,我还觉得包贝尔有些可爱,当然这里“可爱”解释出自《年轻气盛》的台词:“人要么美,要么丑,夹在中间的,只能说可爱“。
这一次包贝尔在《大人物》的表现,让人看得极为舒适和痛快,这得综合戏里戏外去分析包贝尔此次表演。
首先说戏里,包贝尔饰演的赵泰人设,故意区分开韩版的刘亚仁,不走笑面虎笑里藏刀的把戏,而是本土落地化走了一个“JU婴”的设定,赵泰在影片中,疯疯癫癫没大没小,狂妄自大但智商欠费,惹是生非总要别人帮擦屁股,反正怎么讨人厌怎么玩。
这样的人设如果让刘亚仁来演,说不准还达不到包贝尔那种给观众的泄愤效果,这就要结合到包贝尔戏外的形象去分析了,包贝尔和他的作品对于国内的观众来说,会先有一种负面情绪,这样的负面情绪会代入到影片里。
但正好包贝尔在《大人物》中又是一个极其让人讨厌的疯癫反派,这样负负得正的观影心态,在影片中产生了神奇的效果,以至于观众在最后心里的呐喊是:“孙大圣呀!帮我好好揍一顿这个赵泰吧,太讨厌了!”
这样的选角,不知道是导演故意而为止,还是正好碰巧营造了这样的效果。
而且也不得不承认,包贝尔这次饰演的赵泰,打开了他演艺生涯另一个新边疆,不再定格在喜剧的范畴上,这对于他本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最后我给影片打基本分是6.0,不功不过,从改编上算成功但并不出彩,多加一分给包贝尔,在影片中最惊喜的也是他,白白嫩嫩的脸蛋还玩得那么high,算是半开眼界了。加起来7.0分,我一直对华语电影比较宽容。
还有,别再说我收片方钱了!烦!有认识《大人物》片方的让他们来看看我这文章,能拿到钱算他们大度接受影片不足的评价。
《“大”人物》翻拍自韩国2015年的票房冠军《老手》,成片质量比预想中的要好出不少: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不错的本土化改编,出色的动作设计和插科打诨的喜剧元素让《“大”人物》成为了一部利落直接的“警匪爽片”。
对于没有看过原版的观众,《“大”人物》轻松刺激,具备了足够多吸引普通观众入场的剧情元素和票房潜力;对于喜欢《老手》的观众而言,《“大”人物》的群戏演技也是一大亮点,观赏性不逊于原版中的双男主飙戏。
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曾说过一句话:“世界电影的未来一定在亚洲,而不是好莱坞。”
放眼全亚洲:中国电影发展迅猛,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不难看出它正处于一个繁荣却问题重重的“泡沫期”,创作力与90年代的鼎盛期相去甚远,距离建立好莱坞般成熟工业体系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世纪中期能与法国、意大利等电影大国抗衡的日本,也正面临着尴尬的“走出去”难题,市场也被好莱坞洋画和漫改邦画二分天下;曾经大师频出的伊朗,以及近年来不乏佳作的印度、泰国,也都还未能成气候。
相信吕克·贝松在说这句话时,一定没想到亚洲电影市场的异军突起,最先在商业和奖项上“文体两开花”的最强音,会是韩国电影。
一方面,以奉俊昊、朴赞郁、金基德、李沧东和洪尚秀为代表的韩国导演们,在欧洲和好莱坞大放异彩,收割奖项与口碑;另一方面,犯罪、喜剧、恐怖等类型片也是韩国电影的金字招牌,甚至可以说在部分领域,已经形成了不输好莱坞的成熟工业体系——《釜山行》在国内和海外都收割了不俗的票房,《奇怪的她》《阳光姐妹淘》被多个国家翻拍,都是最好的例证。
而提起韩国类型片,最为突出的还是犯罪题材。得意于韩国宽松的电影审查体制,不管是对阶级和政府的批判力度,还是对血腥和暴力的呈现尺度,都成为韩国犯罪电影鲜明的旗帜,涌现出许多的口碑和话题之作。其中有不少作品,都被翻拍成了中国版,《我是证人》《捉迷藏》《找到你》等作品都是改编自韩国犯罪片。
而《“大”人物》则选择了更具票房潜力的《老手》进行改编,原作扎实的基础为翻拍提供了很好的铺垫——动作场面利落,喜剧元素解压,还抛出了对阶级问题的批判,不管是商业性,还是剧作本身的完整度,都是不错的作品。
《“大”人物》保留和继承了原作的优点(重点表扬一下动作设计和剪辑,打戏和追车戏都格外酣畅),也在剧本的本土化上做了很多努力,甚至还修正了原作中一些逻辑不顺的地方。聚焦阶级差异问题的同时,加入了强制拆迁、学区房摇号等中国观众更熟悉的情节,多了分代入感。(连片中收买送包的情节,也从Chanel变成了Hermes,从一只包变成了三只包,也是很符合国民消费水平了,笑)原作中一些略带负面和黑化的情节,不可避免地进行了主旋律处理,但改编得较为自然,并不令人反感。
原版中,黄政民和刘亚仁的双雄飙戏是一大看点,一个韩国影坛的中流砥柱和一个演技卓然的年轻演员,将一正一邪两个角色间的博弈演绎得精彩纷呈。起初对中国版的选角抱有一些质疑,但看完电影之后,发现《“大”人物》的群像演技同样看得过瘾,原作中部分角色过于脸谱化的问题,经过改编后也被处理得更丰富立体。
王千源的好自然不必多说:《钢的琴》中,他将一个在大时代变迁下失落无奈的父亲演绎得入木三分,拿下东京电影节影帝的头衔;又在《解救吾先生》中塑造了一个充满魅力的银幕反派,让他“悍匪帅”的形象深入人心;也在《绣春刀》和《影》中展露身手,一身筋肉挑战古装打戏自然得心应手。
从文艺片中走出的王千源,也开始频繁出演商业作品,然而或是角色发挥有限,或是影片质量不佳,并没有太大的水花。而《“大”人物》中出演的孙大圣这个草莽英雄,从角色本身到演技表现,都算得上他近年最好的一次发挥。
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的包贝尔,也不难看出已经下了不少功夫,认真揣摩过反派角色的表演方式,虽然与刘亚仁癫狂却邪魅的表演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对包贝尔自身而言,一改过往作品中一味装疯卖傻的表演,已经是进步和突破。
通过宁浩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而被观众熟知的“大松鼠”王迅,演起仗势欺人的狗腿子角色,也是不在话下。
侯孝贤的御用演员高捷,黑道大哥的银幕形象被观众铭记,这次出演包贝尔的父亲——反派集团的董事长,同样气场两米八。
尽管片中女性角色的表演空间有限,但梅婷和刘敏涛也都贡献了稳健的发挥。
片中的其他几位警员,戏份不多却也都被刻画得鲜活可爱。
但最想夸的还是王砚辉老师!拿“金牌配角”来形容他都不足以概括他的荧幕魅力,说他是中国影坛最优秀最被低估的演员也不过分!
在和曹保平导演的多次合作中(《光荣的愤怒》《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都展现出惊艳的演技,演活了一个又一个疯魔的罪犯,尤其是《烈日灼心》里短短一分钟的审讯镜头,就抢走了同片三位影帝的光芒。《我不是药神》里的假药贩子张长林,《心花怒放》里的金链汉子社会哥,《非凡任务》里的金丝眼镜大毒枭,这位“坏人专业户”塑造的银幕反派形象,或阴鸷,或蠢坏,每一次的演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人物》中,王砚辉破天荒地出演了一名正义的警察队长,不仅成功扩宽了戏路,还贡献了全片最多的笑点。这一角色的性格也与原版差异最大,据说是因为王砚辉坚持不看《老手》,用自己的理解来演,才赋予了角色全新的生命力。
看完不得不由衷地赞美王砚辉老师扎实的表演功力,能够用游刃有余地纵横各类角色。
扎实的原作基础,用心且合理的改编,全员在线的演技,再加上技术层面的到位,让《“大”人物》成为一部拥有足够底气的商业犯罪影片。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公平,总有人利用手中的权利和资源破坏规则,侵占别人的利益,践踏别人的尊严,正义往往在最后出现,也只能亡羊补牢。 这个电影的前半段把社会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的很到位,没有道德底线的纨绔子弟,想要上位含泪喝酒的女星,溜须拍马的掮客。 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很深,修车行老板来到纨绔子弟的办公室,当他知道修车行老板因为几千块钱在大楼门口举牌子请愿的时候,变态的大笑,拿了几摞钱丢在桌子上,把一个电击棒塞到修车行老板手里,让他电强拆他房子的混混,就给他十倍的赔偿。修车行老板挣扎着不肯,纨绔更加的生气,反过来让混混电击修车行老板,修车行老板痛苦的倒地,他的儿子在旁边惊恐的看着这一幕。 第二个场景,警察的妻子拒绝了纨绔子弟狗腿子的贿赂后,去找警察发泄,说了一句“我生气是因为,我看到学区房和那么多钱的时候,我心动了”这两个场景中把人性的复杂表达的很深刻。 后来看介绍,这部片子也是翻拍韩国的电影,才明白这两个场景应该是原来片子里的,和警察局里三个警察脱裤子的场景,都充满了浓浓的韩国味。韩国原版还没看,这部电影应该是在韩国电影的基础上,增加了学区房和反贪腐的情节,其它都是原来剧本和场景。 王千源的硬汉警察和包贝尔的变态纨绔子弟演的都很好,但是剧情是翻拍的,缺乏原创精神,给6分。
作为一部警匪类型片,完成度很高。五百从拍警匪悬疑的网剧出来,技术上还是很熟练的。整个电影的叙事、节奏、趣味性,都没太大问题。但说实话,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我更喜欢有瑕疵但瑕不掩瑜的作品,而不是完成度高但缺少亮点的电影。具体来说,作为一部警匪片,动作场面有,但不够出彩;悬疑部分有,但真相还原并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地方;批判现实有,但不痛不痒,毫无力度。给我的感觉是,导演确实是有技巧有手艺的巧匠,但这个电影只是他流水线上的作业,并没有倾注什么心血在里面,看完也就完了。
无功无过的翻拍,因为不能学韩国黑太过,所以居然往主旋律调子上去靠,也是无语,反倒是王砚辉大叔贡献了最多笑点。原版刘亚仁的反派是让人又爱又恨,跟黄政民大叔一起搭戏完全是锦上添花,个人魅力一点不输;包贝尔演的反派就只是让人恨而已,观众投射的情感是单一的,比如我的内心OS就只是希望王千源赶紧揍他…我觉得这并不是说他演的多好,只是说明他平时观众缘真的太差了。当然,跟他以前的装疯卖傻比倒也算是进步了吧…
表面上是讽刺“大人物”的电影,实质上是教育你别去招惹大人物,也别去和大人物论理,应该乖乖拿上钱赶紧滚蛋,吃了亏憋着别说出来,否则就会被活活打死;死者家属别报警,否则大人物给你的赔偿就没了;别惹得大人物不高兴,否则学区房就没了;别和大人物对着干,否则包包、钞票、学校就没了。孩子想上好学校?校长是我兄弟,一句话的工夫。导演想拍一部揭露社会阴暗面、抨击权钱交易、探讨人性的电影,但是执行力不够,将一部本该很有深度、能引人深思的电影,拍成了普通的动作片,不仅缺乏力度,逻辑还有很大问题。电影并没有做到抨击官商贪污腐败、黑暗交易、黑幕规则,反而变成了“你乖乖听你上面的大人物的话,就能过上好日子”。不说和韩国原版《老手》对比,就是和同为国产片的《天狗》《光荣的愤怒》相比都太浅薄,太浮于表面。
包贝尔老师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戏路……五百还是很厉害的,虽然是第一部院线片,但是老辣成熟。
没看过韩版,超出预期。王千源和一干老戏骨发挥稳定,包贝尔“本色出演”一个招人厌的富二代,倒也挺生动形象的。影片整体风格偏幽默,动作戏、追车戏的剪辑也挺不错。
就是一部简单粗暴扁平快的商业片,单场戏还是电视剧式的设计,几乎每场戏都能抖个小包袱,导演也拍的行云流水,节奏感也很棒。一旦观众的视野和格局稍微大一点,这种片子它就特没劲儿,而且出于一些不可抗力,它的一些逻辑动机也不太合理,韩国电影一贯的黑,到了咱们这里毫无意外的变成了主旋律。
居然比期待的还要好看,可以说是中国目前为止最成功的韩国电影翻拍片了,继承了原作的优点的同时还能完成如此完整、成熟并且具有代入感的本土化改编,甚至在现实批判的尺度上一点也不输《老手》。官商勾结、暴力强拆、官僚讽刺和富人丑态,就没有在大陆的大银幕上看到如此敢拍的商业动作片,最可贵的是表演层面几乎全线炸裂,包贝尔的表现好得不可思议,连王千源都略显逊色!
《老手》抄的香港警匪片,本片抄的《老手》,连动作和桥段都一模一样。我不站赵家,也不站国家,只为中国警匪片的进步点个赞。那无关上头的“口子”开多大,而在于拿捏节奏、塑造人物和技术部门等商业片的核心要素的进步。王千源和包贝尔都找对了戏路。最后商业中心擒贼的一段放在中国也还是有效,至少能打动有钱买票进场的阶层。要说缺点那就是颜色也调得跟韩片似的,鲜艳过分了。
《疯狂的包贝尔之狂暴之路》,真能打啊,包贝尔身上有股邪气,王千源身上有股邪火,两邪相遇勇者胜,光看武戏三星半。
复刻+洗白,不喜欢。把最不适合带幽默感的地方强行搞笑,显得很儿戏一样,就算照着拍又能咋样,反正韩国版也是模仿《警察故事》,倒不如直接模仿港片,结果翻拍了一部模仿港片的韩国电影,兜了一大圈,弄成现在这样,电影感也不强,何必呢。有些“好东西”就在我们眼皮底下反而视而不见,舍近求远
翻拍的《老手》,想想刘亚仁的角色是包贝尔演,这都啥跟啥啊?
没什么槽点各种碉堡,张弛有度又俏皮随性的打斗有点成龙黄金时期的感觉,开局的抓捕和办公室脱裤子是最喜欢的段落。超多戏骨配角像挖彩蛋一样惊喜。孙大圣爆打妖魔鬼怪和大仙座下童子,姓赵也盯死你,这个双关给满分。
陈勇强给孙大圣发短信的时候,“孙警官”是“孙井官”这个细节戳中了我。
作为一部热门韩片翻拍,竟然意外没有那么差。有些笑点的设置还不错,尤其王砚辉老师发挥太突出了,很放松的表演。王千源的表演也比之前收了很多。作为最大争议的包贝尔,虽然不清楚为什么会找他,但是,却也想不出内地有其他什么人选可以不挨骂,而看他在片尾挨打竟然也宣传成了看点,也是很醉。若说遗憾,片子还是拍得有点急,记忆点不多,普普通通三星片吧。
中国真是个神奇的国家,电影里几乎所有的犯罪事件都发生在不存在的城市。
看了十分钟就感觉剧情似曾相识,查了下原来是翻拍韩版的《老手》。品质上,比起上一部同样是王千源主演的翻拍片《破局》要好很多。包贝尔的表演让人眼前一亮,比印象中好很多很多,值得表扬。
包贝尔演坏人真是本色演出,最后被暴打确实让人解气。你们都说翻拍《老手》,但这部真的比《老手》强。
中规中矩的改编,放到国产片被同行衬托的比较惊喜。整体节奏不错,人物动机的逻辑不太合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整个片的气质都挺主旋律的,外壳犯罪类型片,内核却是《反贪风暴》,局长说出那句《战狼2》经典台词的时候我都京了。包贝尔演的传神不是因为演技爆发,是因为他本人的气质就很油腻欠打。
要不是太主旋律我就。给我一种下周单位让包场的感觉。喜剧动作犯罪线融合的不错。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主角名字,经过六学研究会投票了吗你就用?
用最简单的正恶是非煽动情绪,看不到王千源完整的人物动机线,喜剧元素失败到让人迟疑导演这里是搞笑了一下吗。我也不想看包贝尔被打,只希望永远别再看到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