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克制的表达本是优势,但放在极端案件上,无法令观众产生共情,或许是最大的遗憾。
二零零零年,一位十九岁的香港移民少女在纽约串同男友用皮带勒死双亲,在当时引起悍然大波。
一年后,导演张经纬把这个故事改编写成剧本,并在2017年把它拍成电影,于是诞生了这一部《蓝天白云》。
少女Connie拥有性格暴戾又不可理喻的父亲,以及软弱自私的母亲。她和同学Eric、Jessica,在学校都是被欺负的对象。终有一天,她再也无法忍受现有生活,请同学Eric协助杀死了双亲。而调查此次事件的女警Angela,家中也有一个曾让她痛恨但如今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
虽名为《蓝天白云》,但整部影片的底色却阴暗至极。
近年来揭露香港社会底层生活,挖掘社会症结的港产片中,颇有几部佳作。2015年的《踏血寻梅》着眼新移民与拥有悲惨童年经历的自卑男孩,2016年的《一念无明》关注躁郁病人和畸形的家庭,一个个「香港病人」挤在灰暗狭窄的房间里,大声尖叫、情绪失控,怨气不计后果地被发泄,留下空洞悲哀的回声。
三部片当中,《蓝天白云》的事件本身最有震慑力。饰演弒亲少女、93年出生的年轻演员梁雍婷眼神凌厉,邓丽欣饰演的女警冷静郁结,拍摄此片时,Stephy更一度入戏到陷入抑郁情绪,演员表现可圈可点,但整体效果并不及前两者触及人心。
导演张经纬拍摄纪录片出身,过往拍出不少佳作。具体到这部影片,冷静克制的表达本是优势,但放在极端案件上,无法令观众产生共情,或许是最大的遗憾。
回想《踏血寻梅》,佳梅和丁子聪的惺惺相惜,佳梅请求对方杀死自己的绝望,丁子聪的自卑和期待,都能跨越行为和事件本身,传达到观众心里。更不用说《一念无明》中阿东无助的眼神、父亲大海忏悔的眼泪、母亲不甘的嘶吼……每一点细节都像通往观众内心的一把尖刀,轻轻一转就会疼。
这世间离奇阴暗的事情太多,把它说出来不难,但能透过果找到因,却并非易事。相信不幸的事情过去后总有蓝天白云,前提是要从事情中看到深层的因由,发现行为背后的本质。父亲性格如何形成?母亲为何不发一言?校园霸凌如何摆脱?女儿到底还有什么尚未表达的想法?用一句「惨案」、一句「反社会人格」草草带过,显然并不足够。而「冷静过度」的结果是,影片整体的感觉,如网友评论所言,「就像是凶案发生后媒体的第一篇详细报道,根据警方通报草草写成」。
片中反复出现的蓝天白云镜头,也略显刻意——其实,只要去掉黑暗的底色,走出狭窄的房间,比起Connie和Eric,这世间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他们眼中的蓝天白云。Connie想找回自己应有的生活,但接下来她会怎样,没人给得出答案。
纪录片也好、剧情片也好,都是想要透过影像呈现生活的样子。能清晰明了、纯熟流畅地记录世界一隅的模样固然已经很好,但若能让背景环境完全不同的观众也能获得人性上的共鸣,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内提炼到更多的内容,或许才更值得期待的。
原文: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8/01/05/010080533.shtml
全程基本没有bgm,颜色基本黑白灰
我感觉是非常的压抑
人性的冲动与迷惘
我们都需要一个出口,来排解那些不满与负面
有时候,杀人竟然是这么容易的事
压力到了一定程度,谁也会吼叫,谁也会受不了
可能受不了的人就在我们身边,也可能我们就是那个受不了的人
平凡而真实
小事不断放大
忍受本来就不会有好结果
我们都是扑街
人生本来就是炼狱吧
好多人对文艺片无感,原因无外乎文艺片不接地气。所谓的不接地气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不食人间烟火,大家多认为此类文艺片虽然看不懂,实际上却值得深究,甚至去专门研究。另一种则很尴尬,介乎于看懂与看不懂之间的文艺片最尴尬,人们自认为可以看懂,创作者也认为观众可以看懂,实际上当观众开始观看甚至是看完后却似懂非懂。看似讲述了一个故事,实际上这个故事却仅仅是为了凑成一个故事而形成的一个故事,形式大于内涵,空有一个壳子却不扎实。这样的文艺片看似好看,实则难看。
很遗憾,今天要跟大家吐槽一部影片,虽然是披着文艺片的外衣,实际上却距离文艺片十万八千里。有人说他看不懂《蓝天白云》,这部获得了2017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提名的影片可以被归结于文艺片的范畴之内。看不懂是正常,但是当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影片看不懂的时候,尤其是了解到创作者一开始的意图并不是让大家看不懂的时候。这个看不懂就值得深究了。究竟为什么看不懂,究竟为什么会被人看不懂,这样的影片就需要讨论。
《蓝天白云》源于真实事件改编,如果去衡量一部影片的时候,我们仅仅是通过某一件具体真实的案例去分析,那么这样的故事就会让人觉得尴尬不已。本片恰到好处的表达了观众的这种情绪。一个弑父的女生,一个供养老年痴呆症的女警,两个人在面临同一个问题的时候,意外的有了共鸣。这样的共鸣成为了串联本片的主旨,然而对观众来说,对于很多想要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观众来说,这样的共鸣却没法产生。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创作者需要扪心自问。
文艺片就是文艺片,文艺片可以让很多人都看懂,同时觉得高大上,也可以让很多人都不懂,同时觉得高大上,然而本片却成功的避开了这两点。让很多人看不懂,也没有觉得高大上,而是矫揉造作的风格化,这样的风格化不像是一个香港导演的取材真实案例之作,倒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first导演的冲奖“产品”。当然,这里就有点贬低了,如果你真的看了这部影片,就会觉得这样的风格近几年来在内地先锋电影节first影展上是可以获得青睐的。我说的是摄影。
本片的摄影无可挑剔,甚至于本片的构图都是十分讲究的,然而对于一部电影而言,摄影以及构图是为了迎合一个完整的故事链而生的,甚至于摄影和构图的基本作用就是辅助,从来不是作品的主导核心。那些精于摄影构图的电影本身就有着不俗的故事性作为支撑,且摄影和构图是为了让故事性在连贯的基础上升华,而不是喧宾夺主的成为单独的风景,然而本片做到了。
华美的构图以及不俗的摄影让观众的注意力成功的完成了转移,然而在本该讲好的故事上,本片可谓是一无是处。一个连贯的故事往往能带给观众们感触一部影片更多的可能性,然而本片却抹杀了这样的可能性。最终留给观众的是茫然无措。
本片的故事复杂吗?一个弑父情结的案件背后需要发掘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内心,然而本片却没有在这方面进行深耕,更多的则是隔靴搔痒,浅尝辄止的进行。一个对于自己的父母极度厌恶的女生,他背后一定是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才会痛下杀手,然而本片却找了一个看似有说服力,然而却没有反应这种渐进性的过程的理由。更可笑的是这种理由并没有对于整个作品具有普遍的推进作用,更多的是为了找到理由而给出一个答案作为应付,这一点,创作者不知道尴尬否?
女警产生了共鸣,女警对于一个弑父的凶手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发生在自己面对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身上,而这本该是深耕出来女警故事的时候,创作者突然哑火了,一个没来由或者是理由并不深刻的理由成为了女警故事的收尾,这样的结局显然不能征服观众们的心。在塑造人物的时候,用一种刻板的冷峻的方式来进行,然而在串联故事的时候也是用一种等同于摄影的风格化的手法来呈现,但是很遗憾,这样的塑造手法并没有获得观众的认同。
大多数观众们是吃过见过的,我们看过好多优秀的文艺片,我们也能发现败絮其中的糟粕。当然,这样的口吻自然过重,但是无论何时,糊弄观众的人自然不能收获好评,我们需要某种现实意义的作品来解读当下人们的某些观念,但是并不需要风格化的摄影和构图来喧宾夺主一部本该好好讲故事的电影。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故事作为串联的基础,任何风格化的个人表达都会蒙上一层失败的阴影,我们不缺好的摄影师,我们缺少的是好的故事,文艺片可以矫情,但矫情从来不是文艺片的核心。
……
你好,再见
我很久没看到这么寡淡的港产片,竟有些台湾文艺片的风范,片名也起的好,叫《蓝天白云》。
剧情很耸动,讲一个少女撺掇一个伪娘男同学谋杀双亲的故事。虽然能添油加醋、夸张发挥的点很多,但导演却始终以冷眼旁观的警察询问视角(或者说上帝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显得冷淡平静,也不需要大惊小怪。
少女的爸爸是个淫棍,经常带女人来家里欢好;少女的妈妈是个神棍,对丈夫装聋作哑,对女儿不闻不问;少女似乎早已麻木,被抓后她很平静地坦白了自己的罪行,没有任何懊悔。她只是想过几天没有父母的生活,除非除掉他们,否则她永远都不自由。杀了双亲后,她如释重负地和那个男同学去上山玩了几天,直到回忆起这个情节时,她才痛哭起来。
那个伪娘男生和少女之间没有爱情发生,他们两个更像是抱团取暖的朋友,互相给予对方勇气。因为自身都太过羸弱,所以二人之间的依懒性更大,关系也愈加紧密。男生之所以帮少女犯案,其实是对自身男性价值的一种确定,少女骂男生是被人搞屁股的货,直接刺激到了男生的痛点,促使他毫不犹豫地做了帮凶。
影片中的少女、男生、被杀的父母都被刻画得真实而丑陋。就连调查此案的女警也逐渐显露出了丑陋的一面。这个女警的爸爸已经罹患老年痴呆,女警在长期的照料中渐渐反感厌倦,最后终于把爸爸送入老人院,还也不愿意加钱给他订单人间。女警在查办少女案时,心里的潜意识让她做了一个噩梦,梦中她杀了爸爸,随后在恐惧中惊醒。她对爸爸坦言:不是害怕杀人,而是害怕坐牢。女警提到了对早逝母亲的怀念,或许她更希望早逝的是爸爸而不是她比较喜欢的妈妈。诚然妈妈或在家里受过委屈,但人性的自私已经昭然若揭。
《蓝天白云》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拨云见日,展现了人性中隐晦、丑陋的部分。面对或病重或不堪的父母亲人,谁的心中没有过邪恶的闪念,想快刀斩乱麻地把拖累自己生活的问题去除?!但因为道德、法律的约束,极少有人付诸行动,所以我们才会对弑父屠母的罪行那么痛恨,那么不容。
导演张经纬除了导演还是编剧,他编写的另一部作品《天水围的夜与雾》更让人熟悉,和本片的风格也比较相似。香港电影除了常规的类型片之外,还有一片小小的天地给不赚钱的导演自由发挥,也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情。
(文/杨时旸)
《蓝天白云》有着亮丽的片名却写了一个阴郁晦暗的故事。这片名听起来本应是个散淡的青春片,或许该有几个学生游荡于操场和顶楼,有酸酸甜甜的心事和欲说还休的恋情,它也确实是青春片,只不过是青春的另一面,比残酷青春更残酷,抵达杀戮和死亡。蓝天白云之下的一切,不一定都能被阳光普照,在阳光没能眷顾的角落,有些东西悄悄滋长,蓝天愈蓝,白云愈白,衬托得角落中的世界就愈发幽深暗淡。
看到《蓝天白云》,影迷们肯定会想起那部《踏雪寻梅》,都将镜头对准了香港底层世界,都写出了血色黄昏,绝望中的挣扎和挣扎中的绝望。但这二者又有显见不同,《蓝天白云》把探案的警察也纳入了故事的精神框架,这故事的前半段探究的是那两个畸零的年轻人,愈到后来,一切就愈发暧昧,警察对嫌犯从对立变成理解,然后几乎看到了自己与对方愈发重叠的影子。
这故事反类型,在罪案之外实际上更贴近于剧情和文艺片的构架。一边是警察Angela,新婚,刚有身孕,自己的父亲罹患老年痴呆症,只能与他们夫妻俩共同生活,但依旧每况愈下,另一边,是突然发现的尸体,中学女生Connie的父母被害,案情迷离。Angela受命调查,本想尽所能安抚失去双亲的女生,对方却大方承认,凶案是自己所为。原本应该隐藏再隐藏的悬念,从一开始就直接抛出了结局,所以,它真正想去呈现和探究的是导致这一切的成因,是动机的动机,而不是谁完成了杀戮的动作。更甚者,它想探究人心抖动的一刻,任何人都可能跨越那一步,变成邪魔。
《蓝天白云》细碎地呈现了很多内容,比如校园霸凌,底层溃散,中产茫然,人心无所依傍。中学生野蛮生长的青春期,外界以为的秩序森严的学园里有着另外残酷的等级,有人颐指气使,有人懦弱不堪,一切调节机制都徒有其表,这是层层加码的低气压,而Connie的家庭,一个毫无希望的底层象征,身体虚弱的母亲终日把希望寄托于虚妄的神灵,沉默应对着放浪的丈夫,丈夫毫不避讳地招嫖,带着应召女郎和家人一起同桌就餐。Connie所处的两个环境,校园与家庭,只有冷漠与暴力,她无法挣脱,所以,最终的杀戮不只是泄出仇恨,也是寻找出口,求生的本能却必须导向死亡,这是怎样残忍冰冷的吊诡?而与此相对,如果说Connie所代表的是“混乱”“失序”的一端,那么刑警Angela所代表的则是体面和秩序的另一端,至少最初的时候是如此,但失智的父亲却成为了阳光白云下一道时常闪现的阴影。游离于现实的眼神,莫名其妙地出走,饭桌旁的便溺,一切愈发升级加码,但犹如行尸走肉的状态中,又突然泛出一丝父爱的记忆,这之间的撕扯与残酷更加折磨。Connie的悲剧某种程度上说,是社会化、公共化的悲剧,未成年的她与两个同样被人欺凌的朋友陷于一种绝境,却无人打捞,而Angela的悲剧更像私人化,个体化的悲剧,她陷于另一种绝境,又无人可诉,这看似两种迥然不同的悲凉境遇,意外扭结一处,彼此映照,反射,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
从世俗的标准去看,Connie的生活是失常的,一个畸形的家庭,扭曲的父母和冷漠的学校,而Angela的生活是正常的,犹如人们向往的样板,从这样的基础推断,中学女生沦为罪犯似乎并无悬念,而Angela则应该一直顺风顺水地走下去,迈上一个又一个台阶,但Angela却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一直隐匿在心底的却愈发蠢蠢欲动的意念,某种混杂着恨意、绝望和一了百了的决绝。她与丈夫最终决定将父亲送往看护院,坐在车上,她面对父亲递过来的蛋挞,却发疯一般的捶打,换来了父亲动物般的哀嚎,蓝天白云之下,冰冷雨滴在心底凝结。在那个瞬间,Connie与Angela几乎随时会发生重叠,虽然两个女性来自不同的阶层,面对不同的境遇,但他们意外地感受到了共通的冰冷与粘稠的绝望。Angela没有杀死自己的父亲,但她用了另外的方式放逐与摆脱,而她抓捕的Connie呢,不也只是为了摆脱一些人,只为了争夺原本就应该属于自己的自由与生活吗?有些人的生活天然在蓝天白云之下,而有些人只想躲开阴雨就必须付出生死的代价。
《蓝天白云》之中,疾病,是故事最显著的象征,Connie的母亲是病人,她本人也一样,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脏长大成人,Angela的父亲也饱受罹患阿兹海默的折磨,更不要提更多的人心理上的隐疾,每个人都是病人,而人有病,天知否?他们身处的世界的病患又有谁知晓,该由谁诊断,又到底能否被医治?Angela的父亲,那位失智老人本人就是医生,他坐在办公室里,一脸痴呆,身后挂着仁心仁术,济世为怀的牌匾。这开场的一幕成为了通篇冰冷的定语。
早在2000年,纽约发生了一桩凶杀案。一名19岁的香港移民少女和她的男友合谋用皮带勒死她的亲生父母,该案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讨论。
一年后,导演张经纬受该案件启发写了《蓝天白云》这个剧本,故事的舞台从纽约被搬回了香港。
十多年后这个剧本终于得以拍成了电影,并于去年10月参加了釜山电影节。电影今年年初在香港上映,同时在金像奖上获得两项提名。
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大,属于比较小众的电影。
当看到《蓝天白云》这个片名,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联想到如《初恋这件小事》、《我的少女时代》或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这类洋溢着温暖色调的青春片。
然而事实上,整部电影的色调却阴暗至极,因而我觉得本片的英文名字Somewhere Beyond The Mist(迷雾之下的地方)用的更为合适。
Connie(梁雍婷 饰)的父亲性格暴戾,对Connie谩骂的时候极尽恶毒之言。
他会当着妻子的面和别的人调情,会招嫖到家里还让对方和家人一同坐下来吃晚饭,并且这个援交女还是自己女儿的同学。
Connie的母亲身患残疾软弱自私,对丈夫的种种置若罔闻,全心投入到“拜大神”的事业中。
Connie还有一个什么事都不管也不怎么回家,被富婆包养着的哥哥。
看起来强势的她,其实和同学Eric、Jessica一样在学校都是被欺负的对象。而孤立无助的他们,只能互相抱团取暖。
终有一天,她再也无法忍受现有生活,请同学Eric协助杀死了双亲。而调查此次事件的女警Angela(邓丽欣 饰),家中也有一个曾让她痛恨但如今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
电影中的两条人物线,在影片的最后交融在了一起。我认为这是一部不亚于《大佛普拉斯》和《血观音》的电影,值得大家挑一个午后观看。
近两年,香港拍过几部关于社会底层生活,挖掘社会症结的电影。
在看《蓝天白云》的时候,我想很多人会想起那部《踏雪寻梅》。他们都将镜头瞄准香港底层世界,都写出了血色黄昏下绝望中的挣扎和挣扎中的绝望。
但如果你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二者显而易见的不同。在《蓝天白云》这部电影中,女警Angela也被纳入了故事的精神框架。
电影的前半段探究的是那两个迷茫中带有愤怒的孩子,是那病态的家庭和同样畸形充满霸凌的学校。
但电影到了后半段,Angela渐渐地她从身为办案人员与Connie的对立面,站到了和Connie心有灵犀的一端,然后几乎看到了自己与对方愈发重叠的影子。
就像我在本篇文章开头说的那样,《蓝天白云》的事件本身最有震慑力。
93年出生的年轻演员梁雍婷饰演弒亲少女这一角色,她把这个眼神凌厉性格乖张的角色完美的诠释了出来。邓丽欣则一改之前爱情片中“阿宝”这个傻白甜的固有形象,饰演冷静郁结的女警。
演员的表现非常棒,但可能由于导演张经纬是拍纪录片出身,在处理这样极端案件的电影中的过程中显得过于冷静克制,使得观影者无法与电影内的角色和情节产生剧烈共鸣。
诚如网友评论所言:
“就像是凶案发生后媒体的第一篇详细报道,根据警方通报草草写成。”
喜欢影视剧、美食和旅行的天秤座80后妹纸,喜欢一切新奇温暖的事物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留言与我交流
节奏尚可,该冷峻的时候冷峻,该暴戾的时候暴戾,但“天气”作为本片中最重要的一个意象并没有被掌控好,出现的几次蓝天白云都与剧情发展并不契合。P.S.前日看到杜琪峰说自己的《枪火》与《卧虎藏龙》、《花样年华》同台竞技而意外得奖,再看看近年来愈来愈不举的香港电影,唏嘘不已。
“我想过返我应该有的生活”和名字后的笑脸还是蛮动人的,但是前面真没必要这么拍,刻意保持了冷静疏离,同时淡化叙事,以此为代价丧失了情感深度,以及警官和痴呆父亲的一条线,有点太直白了。
其他还好,但是整体还是生涩,尤其演员表演的处理,还是太奇怪了
比想象中好很多 整体算是流畅有力 想突出人之间的隔阂 和现实之残酷 但人物还不够丰富 有些单薄 很多纪录片痕迹 反而略有加分 不过张导可以闭嘴 他越说越觉得他不行
有果卻無因,對每一個人物都挖得不夠深,感覺只是簡單直白地陳述了一件事,難以觸動觀眾內心,對比同樣描述香港社會底層狀況的踏血尋梅、一念無明,差別肉眼可見。小演員的表現熟練到令人驚歎(更驚恐),藍天白雲畫面的出現太過刻意。
就像是凶案发生后媒体的第一篇详细报道,根据警方通报草草写成。
3.5 不知怎么的,突然记起小时候或许也有这么一个瞬间想杀人,又只是因为“怕坐监”而不会去做。老实说,“记起这个瞬间”令我相当心悸。
把杀亲灭人伦的犯罪题材处理成具有争议的话题也算非主流意识了,angela的态度表明了剧情去中心化的主线思路,当然导演也影射其他各方面问题;完整的回顾杀亲情节算是看点,也算R级了。
釜山电影节看的。小成本,电影的灵感来源于导演在纽约看到的一则真人真事。电影做了相应的修改。这部电影贵在它是一部纯港片,里面唯一的熟脸就是邓丽欣。香港电影产业下滑,导致现在香港的女星也不得不靠演技生存了,其实,这是好事儿,拿出点真本事,总比一辈子当花瓶好。电影讲的是一个女孩弑父弑母的故事。
为什么香港电影越拍越阴郁了
能力與眼界都有限,劇作上根本不make sense,主角完全沒有用
一个如此压抑的故事,却有这样开朗的名字
邓丽欣现在演技不再是麻麻地,借妥爷的词句打动人心
8.2/10許鞍華小姐為愛徒兼任顧問....
父母之爱是当然之爱吗?比想象中有冲击力和爆发力,邓丽欣在车上打老豆、可妮在社工室吼老豆以及勒杀双亲的场面都让人印象深刻,但张经纬的拍法就嫌太僵硬又太文艺。新人女主角和男朋友仔的表演也是意外之喜。
开头引用陀氏便奠定冷调基础,蓝天白云下是原生家庭的不为人知,导演还掺杂进了校园霸陵,同性歧视,养老问题,包养暗示等诸多社会议题,野心太大的同时手法略为生硬,尤其为了和女学生之间构成镜像关系,刻意为女警制造了和父亲之间的冲突,前后缺乏交代,方式过于直给。
野心是向《踏血寻梅》看齐,可惜能力和执行都还停留在电视剧的单调视听层面,太无趣了……
“我想亲手杀死我的父母,你可以帮我吗?”
平静地杀了双亲.只系想.过翻一D应该有嘅生活.欺凌真他妈是一件残忍的事情.
1、也是《踏雪寻梅》式的情景再现式犯罪,解剖少女弑父的心理症结,其中又折射出校园暴力、原生家庭、社会底层等多方面问题;2、镜头语言冷静克制,多处大远景,将人物逼到角落,具有隐喻性;3、我杀了我的父母,终于从边缘人绝望自残到了向上的畸形弑父,从现实题材中也嗅出某种政治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