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成功获得了调休,就一个人在家看电影治愈。
因为最近在追一部韩国律师实习生综艺《Good People》,所以就点开了这部一看片名就是律师题材的电影。看电影简介的印象:虐童+真实事件改编+韩国律师题材,第一反应就想到《辩护人》《熔炉》《素媛》这些很优秀的电影,所以期待值很高。但看的过程中发现电影是高开低走,一个很好的题材,但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不完美的精神食粮。
其实电影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编剧不用心,你看看本片的角色设定:一个追求成功的男主为了这个案件放弃梦寐以求的首尔工作;一个不给原因就莫名其妙开始施暴的假妈妈,还给她强行安排了法学博士设定,就是为了让后面的法庭审判留点悬念;两个被施暴的儿童,一个活泼一个沉默,活泼的死了,沉默的被打到差点沉默到底;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爸爸,还有一些甲乙丙丁的配角。整个故事从头到尾都透漏着一股不走心的味道,就是拿一个明显大众会关注的真实虐童事件作为噱头,然后套用一般电影的套路:有个主角、有个坏蛋、有个受害者,最后正义战胜了邪恶,故事结束。
至于为啥警察不重视一个带着伤痕的孩子的报案,为啥孩子多次到儿童福利机构求助都没有人帮忙,为啥邻居和老师明明都知道孩子总被打也没人管,为啥社会会变得这么冷漠。明明有这么多角度可以切入,非要用现在这个非常套路化的形式来表现。我觉着本片的打分过高了,应该和之前看过的电影《玩物》一样也就5、6分的水平,故事表现的都太流于表面了。
看韩国电影和综艺发现他们真的很爱煽情,虽然我看电影很容易被情节带哭,但已经快对韩国影片的煽情套路免疫了。
最近你开心吗?如果你开心的话不妨看几部韩国电影,让你的心情瞬间down入谷底。看韩国电影最怕什么?最怕影片一开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出现了这句话,意味着影片中主人公所受的苦痛现实生活中都有人曾经遭受过,甚至犹有过之。
不是又泼国产的凉水,整个2018年国产电影能够有反应现实的,《暴裂无声》,《药神》,《无名之辈》,就算这样还不得不把道理七拐八弯的绕的不能再绕,似乎说实话是件偷鸡摸狗的事情。韩国的电影是能够迫使**改变法律,而国产电影则能够使电影撤档删减或者把“伟大”改为“小小”。(听说最近游戏出了个分级?18+不能出现暴力色情,那18+了干嘛?1+就可以了不是)
影片主要讲述的虐童案件,主体是虐童案,实际上还有其它的分支。个人认为看电影是绝不能抱着“一定对或是一定错”的想法去看。继母是恶的代言人,她所犯下的罪行令人咬牙切齿,但其实错误从她的父母那一辈就开始了。由于缺失了母爱,导致她根本不知道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她如今殴打多彬,谁能知道她小时候是否也遭到过同样的事件呢。假如多彬的事件没有律师的介入,谁敢保证多彬不会成为下一个“继母”呢?而律师的善,其实更多的建立在多彬的悲惨境遇上,他和周围的邻居从本质上说并没有区别,就像一开始“路人无罪”的论证观点一样。假如他没有直面多彬的悲惨遭遇甚至弟弟的死亡,他依然无动于衷。所以你看,大善的背后,也依然有着小恶。隔壁的邻居看似关心,但每次都只是嘴上说说,事到临头一句“别人的家事”轻松的说服了自己,但是她就很可恶了吗?现实中有多少人,甚至会觉得这样“吵死了”呢?打这段的原因是,在网络越来越发达的现在,人们似乎越来越失去对事情的判断能力,似乎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非黑即白。但是所有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啊。不知道大家还会不会记得去年还是前年的一个新闻,一个孕妇由于一个小男孩在旁边吵闹而故意伸出脚导致男孩受重伤。当时评论几乎一边倒的谩骂孕妇,怎么难听怎么来。其实孕妇有错吗?当然有错,错大了。但是难道男孩甚至男孩的父母就不用承担一丁点的责任吗?男孩接二连三的跑进跑出将帘子打在客人身上,父母不见踪影。但是那段时间,无数人似乎落地成佛了一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攻击,谩骂。其实在我心中,这些人比那个孕妇,甚至这个继母,更加可怕可恶。
说回电影,其实这部电影的剧情部分我认为是不及格的,转折非常生硬,推动剧情发展的事件几乎通过口述硬生生塞在你的眼前。而且我认为弟弟也太“工具人”了吧!就失去弟弟的时候,给我更多的反而是“恩,剧情要推进”的感觉...这部电影能够拍出《熔炉》的高度,但是还是差了一些。优点在于秉承了一贯的细腻情感。其实在前半段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啊,我能撑住不哭,但是当满天星的礼物打开的那一下就开始有些控制不住自己了。以及韩国一贯的黑暗系风格和对当下社会的血淋淋的探讨。
爷服了这片子能上八分,前两幕看起来像个7分的片子,从熊这个道具一出现整个第三幕就一直在尬演,导演扯着嗓子喊,快看正义要打倒邪恶了,都给我爽啊。题材和孩子演技各一颗星,这么好的题材挖掘的也太浅了,主题除了惯用的表现男主人物成长之外,只是肤浅地反应了儿童家暴的现象,批判下社会冷漠,完全没有对社会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只是单纯煽动情绪,套用小人物主持正义,帮助弱小击溃邪恶的模板。完全是依靠儿童家暴这种极端设定突出弱小来吸引同情,只引导观众情绪却没有深入的思考以及更有意义的主题输出是可怕的。
换句话说,只要表现社会问题,煽动情绪,题材包含妇女儿童拐卖,政府腐败,政治敏感事件,性侵,网络暴力等题材,消费观众同情,如果只是卖惨并强调这种事儿不对,这个社会的一些群体不行,是非常低级的。创作者一定要走在观众前面,思考事情更深层次的原因及出路,不然不是蠢,就是坏。
首先,我对电影的理解:
电影源于现实,加入了对现实的思考,因此高于现实,但反映了现实,被大众观看 传播,对现实具有改进作用。
接下来聊下观影感受~
五星原因很简单:
因为电影的题材,以及现实意义。和我对电影的理解比较match。
期望能像寄生虫一样改进现实。虽然和后者相比电影专业程度和艺术手法相差甚远,但Who cares~ 我只是觉着高分可能是引起重视程度得一种可能性。
若无关题材,一星我都觉得多呢。原因也很简单:
首先有对比(寄生虫 熔炉各种佳作),简直太强烈。
其次,电影剧情邋遢没有形成闭环。我最关心的是小女孩的归宿以及成长,是否也应成为法律 社会 和相关机构考虑和完善的一部分?毕竟很多现实事件远没有小女孩的那种幸运。我的疑虑在电影里并没有继续延伸交代,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类似那种蛋炒饭里没鸡蛋的感觉一样 很闹心。另外 电影对人物性格刻画过于表面,剖析不够深入。一个好题材输出的却是一部很一般的电影。边看边哭边抱怨着导演的艺术输出能力。
emm 上面说得有点太刻薄啦,好像是导演处女作,要加油哦!毕竟你是一个有温柔的心的人呢。其中有一个细节:小女孩下车后男主姐姐温柔拥抱小女孩的一瞬,我泪腺崩盘,被深深感动 到灵魂深处,极度治愈。内心柔软,才能输出细腻温柔吧~
儿童 因为在成长,有着成为任意的可能性,一张白纸,被家庭 学校 社会各种环境有意或无意涂抹上各种颜色。最后,希望我们的法律越来越完善;希望国家越来越好,大家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都能好好被爱。希望 小时候有人为我们的护航,成为阳光的孩子,我们长大了将温柔灌溉,成为太阳🌞。
感谢我的爸妈,能耐心教我长大。
感恩 至少你们不是 我们不会成为 那样的父母。
BTW,娃娃鱼的睡相肯定是本色演出吧!哈哈哈哈哈哈
有些电影我们觉得珍贵是在于题材敢于直面残酷的现实,这个时候我觉得拍摄技巧可以放到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
真是要怼一下评论里挑刺的喷子,你有这份心力我希望你能多去问问为什么我们这类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这么少?不管这个导演以前是拍喜剧的还是什么,我们应该敬佩其这份心意而不是抱着恶意去揣测动机,这时候在这吹毛求疵是在炫耀你的智商吗?这样以后还有人敢拍这类题材了吗?真是不知道现在人心怎么都坏到这个地步了。
相反,我觉得应该鼓励这类现实题材的影片,让市场知道观众的诉求,让“药神”这类影片更多地进入我们的院线。就看这个题材和完整度我就会毫不犹豫地给它高分。
看到有人“有理有据”地打2-3星就登号打一下分:
1,导演明确告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邻居是无动于衷,只有好人叔叔正常那么一点。所以小委托人只能是好人叔叔以及他的亲人好友。
2,小胖男孩的戏份非常多,非常关键。且不说开篇带头给多彬打CALL,从足球场跟弟弟的金刚互动、金刚随着弟弟衣物被扔眼前、姐姐被打后被政烨背走哭惨。弟弟被打死后,他是不可能相信是多彬所为。拿着弟弟的玩偶去送给好人叔叔,即便他不确定能不能帮上忙。这个逻辑没那么牵强。等你做导演,跟编剧讨论也能过。
3、努力找人的各种铺垫,万人血书造舆论情节——直接结果是受理上诉(女主法学人设,污点满满却玩转律法收到的制裁降到最低,虐童致死已经以姐姐失手杀死弟弟结案的前提,重新立案属不易)。
4、男主职场新人成长太快(areyoukiddingme??一串证书是摆设?法律书如数家珍,大律所面试秒过,表现好老板送车....再加上姐弟商业互吹那段,你告诉我男主成长太快,你是要在独立办公室那里忙碌的画面上打字幕写出来都是很牛逼的案子提示观众他成长吗)这里有人说男主职场新人成长太快操盘社会大案不妥我就想笑!退一万步,男主跪拜的姐是大佬级别,幕后坐镇也是足够了。
5、韩国电影工业体系很完善了,高压的大陆是追不上了。这么成熟成功有社会意义的片子注定载入电影史,十年二十年后还是有人论及。而我们的那些互相骂街的评论显得可笑至极。
可悲的是,现实往往更悲惨,施虐者五个里面有四个是父母;可笑的是,电影里的英雄,往往只是活在电影里,多的是邻居那样装睡的人,觉得父母教训子女天经地义的人们。到底是长大让人的心变得冷血,还是冷血的人长大了呢。看电影最痛心的大多是“真实改编”。
看过真的很气愤,家庭暴力的危害无法想象,银幕里只展现出了凤毛菱角,太多的孩子被继父继母虐打,这样的事件真的是让人无法忍受,久久无法平静的感觉。两个小演员太给力了,带入感强,感动人心!柳善塑造力也是真强,之前有过被害人的角色,如今强势转换,让人恨之入骨!李东辉也有了真正男子汉的角色!至少可以让我记一辈子!已经入选我今年韩影十佳之一
最悲伤的一句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真的发生了?! 邻居 老师 警察,真的有那么多人没有出手相助… 为人父母不需要培训考试,真的是最大的bug… 片子一般、但意义重大。如果看见受伤无助的孩子,希望你可以伸出援手!
估计韩国的虐待儿童法案又要改写了 (姜智淑女士成功让我对女性扎头发的动作产生了恐惧。。)
什么叫人文关怀,这就是人文关怀。希望有关部门能放宽对社会题材的把控,让更多的有社会正面效应的影片出现在我们的大银幕上。
短评里那位“虐待孩子和正常打孩子不同,孩子不听话打几下是正常的”???exo me what's your problem???
真正需要改变的恰恰是东亚儒家文化圈内家丑不可外扬和自扫门前雪的陋习。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韩国电影这些年来能把社会话题改编的非常好搬上银幕,现实远比电影里更多触目惊心的事情。从2001年到2017年,虐待儿童举报增加了10倍,绝大多数施暴者被判缓刑或者罚款,而施虐者5人中有4人为父母。看《何以为家》让人感叹无人知晓的悲剧,看《坡道上的家》让人反思现代育儿观念,这部电影则让我感叹家庭暴力发酵后周遭人陌生的冷眼旁观,警察、邻居、甚至家人都可以无视。这个社会的底线到底是什么?
楼下的邻居和爸爸都是有罪的!
意义大于片子本身
如果说《熔炉》《辩护人》是隔壁的故事,那么本片和《素媛》则是身边的事情。如果说《素媛》是突如其来人神共愤的悲剧,那么本片则是束手无策的悲剧。故事深度上,本片不及前者,但是受众更广。韩国总是能拍出直面社会现象,法律无法管控的那一面。本片对家暴的呈现堪比恐怖片,而故事走向却令人心痛。这并不是人心和正义的胜利,仅仅是一个能录制视频娃娃的胜利。整个影片除了题材不错,叙事平铺直叙,全靠继母和小女孩在对手戏里的演技来撑,故事的戏剧化拓展太多,案件本身包括庭审戏剧化程度低,对社会现象仅仅只表现出周围人的置若罔闻,没有什么更深度的探讨,最后的高潮部分仅仅是一个娃娃,如果没有那个娃娃也就没有这个结局和故事,让人绝望。虽然很可惜,但依然是部有话题且优质的影片。
电影从开头就抛出了个问题,受害者在众人面前被活活杀死,无所作为的旁观者到底有没有罪?在没有好撒玛利亚人法的国家,在法律上因为怕惹上麻烦,恐惧被波及而无所作为的旁观者确实是无罪的,但是在人性上呢?
是不是要被打死了,才会被关注?否则会被认为“人家只不过在教小孩”。甚至被打死了,都会选择相信疑点重重的案件结论,而不是质疑控诉家暴,原因是“这类案件通常很难打”。父母没得选,人生该有多绝望,出生在这样残暴的家庭、冷漠的社会,所以当多彬遇到男主的哪怕是一丝丝好意,都抓住不放,那是人生最后的微光。多彬,不是你的错,是大人们的错,是这个世界错了。
6.5分。跟素媛差不多的题材,但是评分差很多。案发之前的铺垫太长了,后面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法庭上,对法庭之外大家的努力描写很少,法庭戏也拍得很儿戏。
戲拍得簡單,遠不像《熔爐》那樣drama和煽情,但相比《熔爐》,我更喜歡這部戲。戲中不直接呈現那些能製造效果的殘忍虐打場面,處理上很小心,避免藉此煽情;亦有一份成年人角度非常誠懇的自省態度。我看到創作人的善意,縱然戲劇上未必滿足到很多人,結局也偏理想化,但我認為這是一部有良知有溫度的好戲。
真实事件改编 唉 好痛 我赞成好的结局给人希望 但现实远没有这么幸运 剧情设置还是浅尝辄止 社会舆论发酵和庭审戏能细致点会好一些吧
第一,儿童虐待与正常家长打孩子是两码事,现在的观念容不得打孩子,但是很多时候打几下孩子是正常的,因为孩子太不听话。第二,本片中关键证据是视频,如果没有视频呢?现实中将会有百分之99的案件没有这个视频。第三,为何不调查邻居获得证据证人口供。
这是我不愿意评价的一部电影。人生绝大部分恨意的来处。
一个敢于拍自我检讨法律缺陷的电影总会帮助社会进步。
现实改编,儿童遭遇迫害的韩影我已经看出阴影了。于是这部电影一开始我已经把自己带入到阴影中。揪心、头皮发麻、无力感贯穿始终。即使拍的不及《素媛》《熔炉》等掷地有声,依然让我如鲠在喉。我盼望有朝一日,所有人懂得一个为人最基本的道理。你可以不喜欢、讨厌这个世界上任何生命体,但不要去施加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