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集最后一幕,Adam穿着崭新熨贴的白衬衣,眼睛里也有了光彩,虽然毒舌仍在,但看着不再是前面六集丧到不行的模样。
这一幕之前,是Adam脱掉衣服跳进湖里,想必到最后一幕时,Adam也已经把自己的精神清洗了一遍,he survived.
同样在这一幕,Adam再一次“意外”帮助一名车里的产妇接生,但这一次,也是全剧中唯一一次,他的衣服没被弄脏,没有沾上任何不可名状的东西(相比之前的血迹、呕吐物、精液、灰尘等等)。我想这也暗示着,Adam之后不会像以前那样,轻易深陷环境的淤泥,轻易被周遭污染,甚至被吞噬。
所以,虽然最后一集看得我哭到不行,但我还是被这样的结局轻轻抚慰住了。
然而冷静下来后,我又开始反思自己的“被抚慰”,甚至开始警惕,这样的抚慰来得太容易了,就像Shruti哀悼仪式上那棵弱小的橡树,被随意栽下,日后不久就会被随意践踏。
本篇影评,我试着从Adam和Shruti两个人,慢慢道来我这份矛盾的观后感。
有人觉得本剧主cp结局be了,因为Adam最后还是当回了医生。
但我想说,Adam让人讨厌并不是因为他是医生,而仅仅因为他是Adam,所以,我相信Adam和Harry一定会复合(能不能走到最后另说)。
因为Harry爱的,就是作为Adam的Adam,如果不是,那么在Adam当医生这两年里,二人早分手八百次了。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一集当Adam兴冲冲地对Harry说自己打算不再做医生了,进而希望二人再尝试一次的时候,Harry反而拒绝了:I don't think it was that simple
是的,如果轻易归咎到医生这个职业上,Adam其实还是在逃避自己的性格缺陷,Tracy曾一针见血:如果你恨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许你只是恨你自己(if you go round life hating everybody you meet, maybe you hate yourself)
Adam是一个无法与自己和平相处的人,他无法诚实地、安然地面对自己,因此也无法坦诚地、友善地面对他人。他自命不凡,居高临下,以为自己最聪明,以为自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if not all),以为自己很擅长工作……
这也是我很佩服编剧的一点,TA要写的并不是一个“和普通人不一样”的主角,TA要写的,就是一个和我们所有人都一样的人,会玩忽职守,会自高自大,会对下属不耐烦,会对上司阿谀奉承,会冷嘲热讽,会懦弱无能,不会做手术就是不会做手术,没有爽文反转,也没有什么天赋异禀。
因此只看第一集的话会很容易弃剧,我看到有一条只给了一星的短评写道:在手术室接电话?雷死我了。
哈哈不妨对此深究一下。我们习惯了主角是不一样的,或神神叨叨,或不按常理出牌,在这样的先入为主下,无法接受“在手术室接电话”的背后,其实是对编剧的不满,觉得编剧为了塑造“不一样的”主角人设什么剧情都写得出来。
但编剧写这样的剧情,并不是为了写出Adam的不一样,编剧的本意是想说,对,Adam就是这么一个烂透了的人。
你觉得雷就对了。但不是编剧雷,是Adam雷。
而身为医生,只不过是把这种性格缺陷放大了。Harry完全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会对Adam说:being a doctor is who you are,扪心自问,你真的想放弃吗?
Adam沉默了:I don't think I can
接着Harry抱住他,轻声说了两遍:it's ok
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还会有比Harry更好的男朋友吗?不会了,Adam你这个烂人真是走运。
Shruti真的。
这个人物是全剧最沉痛的、最让人意难平的人物。
第六集是Shruti大放异彩的一集,她彻底成长为一个能准确判断、果断行动、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成熟医生,甚至主角Adam在这一集都只能在她后面打下手,两个人的权力关系瞬间倒置。
但即便如此,这些所谓的“成长”依然没能挽回Shruti。
而我们之所以能把第六集发生的种种,理解为“成长”,是因为我们还属于“正常人”,我们作出的反应是主流价值下的反应。
但Shruti,她早就异化了。
这种异化早有端倪。还记得那对不幸胎死腹中的黑人夫妇吗,Shruti对他们的安慰是:你们其实不需要把它看成是一个生命,它只是a bunch of cells
早在这个时候,Shruti就无法正常感知生命了。深陷在畸形的NHS下,自身也被压抑到心理扭曲,于是只能用更扭曲的方式拯救(解脱)自己。
但Shruti的异化源于何处?
比如源于她和顾问医生Miss Houghton的那番餐桌谈话,后者的直言不讳和冷酷无情,彻底浇灭了Shruti心底的希望,这些希望甚至还没来得及长出形状。
但还可以追溯得更远一点,因为如果只停留在这里的话,我们还是容易把它归结为工作环境的恶劣,那为什么Adam没有自杀?为什么Tracy没有自杀?
Adam当然没有自杀,因为他有一个愿意理解自己包容自己的男朋友,因为他更有一个良好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主流出身背景。
对比一下Adam和Shruti两个人居住的公寓,看到后者的时候,我忍不住就要落泪。
一张木板床,一张薄床单,床对面就是灶台,从来没有使用过,冰箱空荡荡,只有一盒过期的牛奶,厕所呢,一个杯子一根牙刷,我甚至没看到任何护肤品。
Shruti就是一个底层因素集合体的化身。
也许会有人说,Shruti至少上了大学,踏入了代表精英阶层的医生一职。但不妨把自己代入Shruti,当你以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摆脱底层的路,却发现它背后的机制依然畸形残酷,依然牢不可破,这样的打击,往往更甚。
Shruti死于机制的恶,不仅仅是NHS的恶,也是阶层机制的恶,是移民机制,是性别机制的恶。
然而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是不知道,相反,每个看完本剧的观众都能get到“Shruti死于机制的恶”这句话,但然后呢?
就像Shruti在医院的哀悼仪式,我本以为编剧会在这场戏上安排各种泪点,但实际上这个仪式充满陈词滥调,充满敷衍了事,甚至人们流的眼泪,也只是例行公事。
当Adam鼓起勇气问Miss Houghton,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个调查之类的东西。
Miss Houghton一如既往不屑一顾的样子,那你应该去政府部门工作。
Adam立马怯懦了,what do we do now, then?
well, we all toddle off back to work, don't we?
这就是Shruti的然后。
可悲吗?可悲。真实吗?真实。
但,就这样吗?
这就是我为什么会警惕自己被结局“抚慰”了的原因——因为这种“抚慰”,来自个人精神的刷新,而不是来自机制的变革。
这一个Adam改变了,但下一个Shruti呢?
我不得不承认,这个电视剧其实最后也自我放弃了,停留在新自由主义的解决方案上。本剧前面铺垫的对环境机制的批判精神,最后也不过沦为了大众文化的消费品。
最后。
看到一个影评说本剧的中文翻译“疼痛难免”不是很好,没有力度,建议改成“疼痛难忍”,直面剧中展现出的种种“疼痛”。
但我觉得“疼痛难免”很恰当,自嘲得很恰当。
难免嘛。
Adam Kay是同名原著作者,剧版编剧和制片人。
本剧是关于一位初级妇产科(或称brats and twats,剧里字幕组译成了“熊孩子诞生地”太皮了哈哈)医生的故事,他的工作对他的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
关于改编:原著是第一人称日记体,照搬会变成单人秀。所以剧版进行了扩充,加入了他的家庭和男友、同事和其他医生。读过原著的人会在剧里看到很多熟悉的场景,希望保持了原著的那种又伤心又好笑,还有点让人恶心的感觉。
与其他医疗剧:Kay本人看过并很喜欢《福斯特医生》,就很好奇一个全科医生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参加各种晚宴还能从事私家侦探的业余工作。很多医疗剧都没能做到全面刻画医生形象。拍摄本剧Kay对细节要求严格,从招贴的字体到男主那辆小破车的品牌型号。而且对不起哦,以前从没有过如此血腥的医疗剧。【笔者看过的医疗剧多为美剧,美化程度非常高,经常几个医生围着一个病人,还要拉着手谈心,笔者也经常疑惑他们有这么多时间和闲心么】
剧设定在2006年,但仍与今天的世界产生了共鸣:医生的生活大体没什么区别,书出来时,Kay收到了世界各地医生的来信,说书里很多场景与德国/希腊/加纳等等国家的医院一样。原著的日记写在现在很多医学生出生以前,但很难过,没什么变化。这是写给NHS的一封情书。NHS是这个国家的一项伟大成就,服务基于临床需求而不是银行账户。NHS的存在基于140万人的努力工作和信仰,新冠让我们再次想起医护人员的艰难处境和无私奉献。【想起一位观众的评论,看完本剧应该去要拥抱NHS的每一个工作人员】
关于医护所付出的代价:发表日记就是想要人们理解这一行业的真相。观众一定会震惊:那些四溅的体液,比医院停车计价器还要少的薪水,每周工作97小时,同时维持友情、爱情和各种人际关系。Kay在选择当医生之前对这些一无所知,但希望能早些知道。有些愤怒的家长责怪Kay说他的书阻止了自己的孩子去读医科,而Kay认为如果一本书能够阻止那么当医生本身就更能阻止。剧版会有更多受众,让更多人了解医生的代价。
“See one, do one, teach one”:原著出版以后,Kay收到很多医生来信都说在读到Kay的日记前“以为自己是唯一一个在更衣室哭泣的医生”。真是压力很大的工作,学习过程更是艰难无比,但没有人谈论这些。大众的观点是“你是个医生你能克服一切”。Kay在接生病房值过第一次班后感觉好了些,但没好到哪里去。希望这部剧能引起大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上次看到医生自杀还是《豪斯医生》里的库特纳,也是抑郁,豪斯因为自己没能提前发觉还相当自责】
对搞笑时刻:真实描写医院的话最好还是正剧,情景喜剧写不出那种紧迫性和病房里的悲剧性,太正了又写不好那些搞笑甚至有些愚蠢的场景,正是这些欢乐时刻点缀了医生的生活。上一秒还在被同事们无情嘲笑,下一秒就要通知病人她的孩子没了心跳。这项工作就是这么得无常。
对本卫肖:他是他那一代里最优秀的演员之一,医学专业方面也OK。
对其他演员:Harriet Walter(男主妈妈)无以伦比,Ambika Mod(Shruti)是明日之星。其他演员和导演组成了梦之队。总之是都很好,对NHS的刻画很准确。
前同事和患者:希望患者不会在剧里看到她们的影子,我可不想因为泄露隐私进监狱。不过进了监狱可能会让人们对书和剧更感兴趣。【哈哈哈哈哈】
对观众:希望他们笑,希望他们哭,希望他们认识到NHS对我们来说多么宝贵,NHS很好地照顾和保护了我们。对那些在NHS工作的人来说,我希望我写对了他们的故事。
本卫肖扮演Adam Kay。【本卫肖那悲伤的双眼啊,即使《香水》里,即使是《天幕危机》里,也是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
角色Kay挣扎在一个不可靠的体系里,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不足、短板和失败,致力于做正确的事。本卫肖觉得这很有趣,因为作为普通人与医生打交道时总把他们当成超人。他很喜欢这个角色人性的一面。
很惭愧在接到角色前并不知道原著。好在现在知道啦!剧尽量保持原著的那种既严肃又搞笑的风格,很多幽默时刻源自Adam Kay的真实经历,也是他应对工作压力的措施之一。
关于虚构Adam和真实的Adam:他把自己写得很有趣,而且坦诚,他没有试着美化自己,反而很认真地表现自己的弱点和失败。
是什么激励角色Kay坚持在NHS工作:很复杂,一部分是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到了一定阶段会发现自己除了医学什么也没做,只会做这个,医学已经成了自己的所有。另外是希望自己真正做些有用的事,服务他人,这也是真诚的想法。
关于场景:布景弄得很像真正的医院,细节到位,甚至有那种气味。本卫肖说他每次进医院都有奇怪的感觉,有点可怕。在拍戏现场也有这种感觉。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有魔力。
对导演Lucy和Tom:感激。他们不可置信地在喜剧元素和严肃悲伤之间达成了平衡,同时保持活力和真实感。之前不知道如何做到这些,说出台词后效果就出来了。也像魔法。
接受了基本的医学训练,了解剖腹产,以前不知道这个手术如此粗暴简单:用刀子划开人体组织,徒手分开肌肉,拽出婴儿。现场有三个很棒的医学顾问,每天解疑释惑。医院是一个有自己规则和等级的小系统,有些神秘,作为病人进到一个医院,不会有时间去了解它的运转方式。但让事情有序运转这件事很迷人,很爱其中的细节。
如何应对血腥场面:还OK吧。通常不会有问题,因为知道那些不是真的。但有时也会起反应。
除了剖腹产还有哪些手术让本卫肖印象深刻:移除异物的那些,还有一个产妇非要吃自己的胎盘【结果吃错了,现场一片混乱】。
本剧反映了哪些现实:作为医生所付出的代价,包括心理健康、感情生活和个人生活方面的。在此之前我对这个行业里的人所面临的压力一无所知。有时会搞笑,但在希望影响政策和社会方面很严肃。
医生在个人感情方面会遇到什么挑战:作为医生很显然不能受到现场或病人的影响,但作为正常人又不能完全剥离感觉,问题是你能不能与伴侣分享每天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直接发泄给别人可不可以?日常工作如此沉重,如何应对?不可以放下心理防线,放下之后就无法前行。太多了。
关于Adam与Harry:希望我们表达出了他们还爱着彼此,他们很适合对方,有些东西奏效了,Harry能让Adam放松,让他变得温和一些。但要付出的代价显然不只这些。
与父母:Adam觉得自己对母亲来说永远不够好,自己所做的所说的永远不会让她满意,也不会从她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反应。大多数人与父母都是这种关系吧。
与Shruti:是本卫肖最喜欢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本剧的核心。Adam是Shruti的上级,他也很强调这一点。Shruti的演员很棒,对她印象深刻。
解释“See one, do one, teach one”:这是一种教学方法。旁观一个手术过程,自己做一遍,然后就可以教其他人了。基本上就是这样,挑战技术,在情感上也不容易接受。对其他事情也是同样如此的一个处理过程。
这部剧在这个时间推出很重要,让人们对NHS有新认识,感激他们的付出。
Ambika Mod扮演Shruti
Shruti是一个SHO(Senior House Officer)、初级医生,妇产科新人。在现实中挣扎,她其实很有能力、很聪明,还很关心病人,剧里安排了被家暴的孕妇。但病房的现实常常让人不知所措,大多数时候独自应对。而Adam对她相当严厉,有时有言语霸凌。【最喜欢第六集,有公立和私立医院的对比,Shruti不得不独自工作,对新来的菜鸟Al态度渐渐Adam化,冷嘲热讽;结果后面反转了,Adam在私立那边的患者不得不来NHS抢救,Adam反而成了Shruti的下手。即便这样,Shruti最终还是绝望灰心了。这是个虚构的人物,感觉应该是Adam现实中的早期经历。第六集还有《诺丁山》里的歌曲Born to Cry,“single and unwilling to mingle”这样的台词】
与其他医疗剧比较,这一部好笑、残忍、血腥,有时让人反胃,但很真实。
Rory Fleck Byrne扮演Harry。
Harry是男主Adam的男友,平面设计师,正在努力跳出派对男孩的模式,向成年男性方向成长。与Adam的关系起起落落。这段关系中,Harry代表轻松的一面。Adam太沉重了,显然Adam的工作考验了二人的关系。拍摄过程的所有时刻都是值得铭记的。本卫肖非常温柔、有耐心,很棒一演员。
Harriet Walter扮演男主妈妈Veronique Kay。【这位真是各种演妈:《继承之战》《足球教练》。前面Shruti接戏的原因有一条是需要这个工作,老戏骨就可以挑剧本。】
很确定剧里的妈妈与Adam现实中的妈妈并不相似之处。Walter最喜欢剧中护士们参加培训的段落,比如不能称病人为病人,要称“Client”那段;其次是私立公立对比这一幕【我也超喜欢】;还有Shruti的整个故事线。
Alex Jennings扮演Mr Lockhart,Adam的上司。【和本卫肖站一起立刻想起《英国式丑闻》来。】
他在拍摄中的难忘时刻是开阿斯顿-马丁那车,激动。说到剧组其他人都是好好好。
原著的一些句子:
So I told them the truth: the hours are terrible, the pay is terrible, the conditions are terrible; you’re underappreciated, unsupported, disrespected and frequently physically endangered. But there’s no better job in the world.
Doctors must be psychologically fit for the job — able to make decisions under a terrifying amount of pressure, able to break bad news to us anguished relatives, able to deal with death on a daily basis. They must have something that cannot be memorized and graded; a great doctor must have a huge heart and a distended aorta which pumps a vast lake of compassion and human kindness.
You don’t cure depression, the same way you don’t cure asthma; you manage it. I’m the inhaler he’s decided to go with and I should be pleased he’s gone this long without an attack.
From the most insignificant of actions can come the most serious of consequences.
I notice that every patient on the ward has a pulse of 60 recorded in their observation chart so I surreptitiously inspect the healthcare assistant’s measurement technique. He feels the patient’s pulse, looks at his watch and meticulously counts the number of seconds per minute.
Tuesday, 9th Novermber 2004
Bleeped awake at 3AM from my first half hour shut-eye in three shifts to prescribe a sleeping pill to a patient whose sleep is evidently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mine. My powers are greater than I realised; I arrive on the ward to find the patient is asleep.
This morning I delivered little baby Sayton – pronounced Satan, as in King of the Underworld.
【剧中没提Sayton这个名字,倒是对种族歧视者们说“阿道夫是个好名字”】
I’m as big a fan of recycling as the next man, but if you turn a used condom inside out and put it back on for round two, it’s probably not going to be that effective.
It’s funny – you don’t think of doctors getting ill.’ It’s true, and I think it’s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 patients don’t actually think of doctors as being human. It’s why they’re so quick to complain if we make a mistake or if we get cross. It’s why they’ll bite our heads off when we finally call them into our over-running clinic room at 7 p.m., not thinking that we also have homes we’d rather be at. But it’s the flip side of not wanting your doctor to be fallible, capable of getting your diagnosis wrong. They don’t want to think of medicine as a subject that anyone on the planet can learn, a career choice their mouth-breathing cousin could have made.
I’ve not sat down for twelve hours, let alone rested my eyes, my dinner’s sitting uneaten in my locker and I’ve just called a midwife ‘Mum’ by accident.
【剧里Adam在私立不小心叫了送餐侍者“Dad”,引出一场床戏】
Me: ‘Isn’t there another midwife who can do it?’ Midwife: ‘She’s on her break.’ Me: ‘I’m on my break.’ (Untrue.) Midwife: ‘You don’t get breaks.’ (Depressing but true.) Me: (pleading, in a tone of voice I’ve never managed before, like I’ve unlocked a secret level of my vocal cords) ‘But it’s my birthday.’ (Depressing but true.) Midwife: ‘It’s labour ward – it’s always someone’s birthday.
Woman storms out of gynae outpatients screaming at the clinic sister, "I pay your salary! I pay your salary!" The sister yells back, "Can I have a raise then?"
【这一幕剧里也有,还有患者问Shruti,Are you one of the doctors?Shruti无奈回答:我就是全部医生了】
Crash call to a labour ward room. The husband was dicking around on a birthing ball and fell off, cracking his skull on the ground.
...liked that in obstetrics you ended up with twice the number of patients you started with, which is an unusually good batting average compared to other specialties. (I’m looking at you, geriatrics.) I also remembered being told.
【打败你了老年科】
第六集部分台词:
Adam讲到医院的血腥病例。
Emma: Ah, sheesh!
Adam: Sheesh kebab.
Adam谈到自己的感情生活。
I think I'm actually designed to be on my own.
男主妈妈在电话里说:
Well, the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Caesarean.
【千里之行始于一场剖腹产】
Shruti带着菜鸟Al在手术中:
Al: What's that instrument called?
Shruti: It's called the "shut up for a minute and let me operate".
男主与Harry通电话:
Harry: Don't stress. You killed Emma yet?
Adam: That's why it took me a while to call back, the prison only gives me one call a week.
好像很久都没像读这本书一样,很快地看完了书和剧版,还迫不及待(略加强迫症)地希望安利给所有人,甚至想去所有我知道的评分网站上给它打满分——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也是一部被改编的很好的电视剧。
作为曾在留学期间领教过NHS的人,我时不时地还是会回忆起在NHS所属医院做手术的日子。像梦一样,反复的希望与失望,每个对我笑脸相迎(以及在我还没从麻醉劲儿缓过神来的时候扶我去上厕所)的护士,甚至还有在手术等候室里遇到的一些与我同病相怜的人。重新想想,那段日子我不知自己是如何熬过来的,但没有去埋怨过医生的不好,或是深究全麻手术之后也不给我住院一晚的原因——只是中西方差异而已,在英国做完手术马上就能吃薯片呢——时至今日,我看完了这本书,并通过BBC暗绿色的镜头重走了一次医院的楼道,我再次审视英国医疗系统里我所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一切都变得揪心般难受。
我仿佛又坐回到人满为患的急诊区——不,是先回到前一天晚上出现症状后的惊慌失措。打了急救电话,被告知我最好等第二天一大早再去急诊,因为半夜没有人会用那些精细的眼科仪器为我做检查——这和书里所说的现实完全如出一辙,尽管我的经历发生在这本书最初开始记录的10年后。我来到急诊区,艰难地理解着我这辈子完全没听说过的医学单词。因为病情可能过于严重且需要紧急做手术,所以我得以刚到没多久(应该在一小时以内)就见到了consultant。我记得他当时带着一个年轻人,不知道是学生还是像Adam Kay一样的junior doctor,总之站在一旁,没有椅子。那个房间为何会如此的昏暗呢,仿佛已经上过了一遍BBC的墨绿色滤镜——我的记忆确实如此。
手术过程不想再累述回忆。毕竟是眼科,不像书里描述的妇产科病房那般血腥,我只记得从未接受过全麻手术的自己的无畏;第二次术前和麻醉科医生讨论前一次手术记录里我背上的红色圆圈是否为过敏反应(拔火罐的印子,幸好英国医生也知道这个来自东方的神秘古法);那次手术好像正好是奥斯卡颁奖礼第二天,于是我睡过去之前医生还在跟我聊水形物语和爱乐之城的最佳影片颁奖乌龙事件……说到底,都是一个个很正常、很值得信赖的医生,我无从得知他们之前值了多久的班,但在我面前,他们是维持着一个很棒的状态。
后来在家休息了一年,重新回伦敦读书后,我说什么也要去私立做定期复查——我眼睛情况太差,NHS无止境的排队确实难以忍受,正好当时也认识了一个在私立做过手术的中国病友,认为那里的环境不错,医生也值得信任(似乎都是consultant级别)——每次复查完的账单残酷地为我验证了这一点。我认识了永远对我很友善的前台和护士,每次都能约上一样的时间(对于一个满课的新闻专业学生而言实在是很重要),还能有一位亚裔医生为我看诊(能用中文解释的一瞬间真的很感激,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眼前会看到些什么、怎么描述)。毕业前为了拍摄以视力障碍人士为主题的纪录片,麻烦了他们不少(没另外收我钱真是万幸)。当时我也感叹过,一直给我看诊的那位医生为了帮我,起了个大早,赶在上午出诊前接受我的采访。就为了那一点说来简单的“意义”,我们都能坚持多少呢?像Adam Kay所言,最终能撑下去的都是靠医生心里的那一点热情。
这次看完剧之后,我在网上搜了不少评价(好吧是上班摸鱼没事干)。一个论点是提到这都发生在Brexit、pandemic之前,十几年过去,大部分可能还是没有发生变化,机制上的问题仍然根深蒂固,值得所有人反思。另一个论点则是提到这类医疗剧的现实性,认为这部剧仍然只是一个mainstream medical drama,是在BBC播出,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批判现实?但医疗剧又是一个独特的题材,因为做的越真实,就会越无聊、越血腥,观众也就越发难以接受。于是拍电视剧的时候,很多件事都要交给同一个医生去做,对病人来说“死亡”似乎还变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在医院里这可能最没有意义。
现在的我已经毕业开始工作,也陷入了对职业意义的虚无主义中。可能和医院类似,新闻行业是另一个永动机,因为24小时都有事情在发生,电视里24小时都需要有东西在播出。这个行业缺了谁都可以,总有其他人还在踩踏板,让一切继续转动。加班变成了很顺理成章的事情,完全没有了自己生活的人成功当上了领导。但我常常会问身边的朋友,你们需要一整天都看到新闻吗?你们真的需要一整天都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吗?吃瓜的时候有考虑过有多少人还在维护、更新消息吗?
本喵说,这部剧是献给NHS工作人员的一封情书。然后我就在某个网站的评论区看到有人说:这可能是NHS最近能收到的唯一一封情书了……无论是医疗,还是新闻行业,还是其他任何辛苦又缺少变革的行业,我都对在那里工作的人抱有最大的尊敬,并对背后的机制怀有最深的恨意。
(话是这么说,班还不是得上么,能咋地。)
说来惭愧,我本来是有机会阅读原著的,但是我错过了…… 至于错过的原因,当然不能怪我。要怪就怪出版商。 《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这个书名误导了我。
我是个十足肤浅的人。所以很显然,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点,就是“笑喷”两个字。 然而,当我从书架把书拿下来,随便翻过两页之后,觉得这本书并不好笑,于是我就把书放回去了,从此就再没看过。 大概是我当时过早的妄下定论,认为不论医生还是我,都不过是可怜的社畜。 既然大家都是社畜,工作压力都很大,好不容易歇一会儿,何不找点乐子? 谁要听那些医疗行业和医生日常生活的糟心事?毕竟我实在不想被人吐苦水…… 直到本喵的剧版上线,我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去理解这群医生的艰难处境。
就像我没能读进去原著一样,虽然这部剧也打上了“喜剧”的标签,但我看得入迷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它好笑。 当然,要说喜剧效果也并非没有。如果以使人发笑,作为评判一部喜剧的标准,那么这部剧确实让我笑了…… 但这种笑既不是捧腹的大笑,也不是轻松的微笑,而是苦笑——就是那种深刻领会了对方的窘境但又无能为力,只好挤出一个极不自然极难看的笑容,想帮屏幕里的对方(也帮自己)缓解痛楚,然而并无卵用的——那种苦笑。 是啊,还能怎么办呢。 这群医生护士忙得白天黑夜连轴转,在人力紧缺,工作繁重的情况下,还要忍受病人和同事的指责抱怨。
他们基本没有私生活。一个急诊电话就会毁掉他们的一场约会。
为了这份工作,他们疏远朋友,冷落亲人。
为了保住职位,他们还要忍受渣领导派发的加班任务,而领导自己却在吃香喝辣开豪车。 明明是整个医疗体制出了问题,但追责的时候,却只有一人来背锅。 一个投诉、差评,就能轻易断送一个医生的职业生涯。
作为一名医生的使命感,以及接生婴儿所带来的成就感,也在日复一日的重压中消磨殆尽。 更可怕的是,因为意外导致的手术失败,就像被本喵注定撞翻的那桶水一样总会到来。
面对生死的难题,医生还需要自己学会消化负面情绪。否则,得个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什么的,都是家常便饭。 就像那位主任医生所说的,直到你退休,经手的死婴可能足够有一车那么多。
为了避免痛苦,他们也只好变得冷漠、麻木一些。 他们这一行确实太苦了,并且还会一直苦下去。坚持下去固然伟大,坚持不下去,选择辞职走人,我也完全能够理解。
我发现,喜剧永远都是越新的越好笑。而且你笑完之后,最好别去回味。 一旦我们回味喜剧,就会发现喜剧的残酷,正是因为这“发现”,使得我们顿生怜悯之心,也就不好意思再像之前那样,没心没肺的笑出声了…… 所以,喜剧一般只有在看第一遍的时候才是喜剧。
就像《疼痛难免》,它确实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喜剧,是它让我明白,原来这世上有一种笑,叫苦笑。 但我也知道,我不会再来看第二遍了。 如果说看第一遍还有苦笑,那看第二遍恐怕就只有苦,没有笑了。 … 最后,衷心祝愿伟大的医疗工作者们都能得到善待吧。 祝愿他们都能一腔热血的投入这个行业,不至于失望透顶的离开。
愿命运不负真心人。
医生是为病人(或者应该说客户)救命的,如Adam最后所说“Day in day out, going the extra mile to keep the rest of us on the road.”,病人会出现各式紧急情况,医生则需随时待命,毕竟你失去的只是你的休息、对亲友的陪伴以及重压之下的心理健康,而病人可能会失去的可是她们的生命啊!
NHS永远拥挤的床位,破烂的设备,嘈杂的走廊,没好气的上司,这部剧还挺克制,没有展现出更多不安分的病人,虽然这肯定也不在少数。所有的重担都压在医生一个人头上,人得心理得多么强大才能survive这一切。
我一直都很尊敬学医的人。那些最勤奋,最聪明的头脑将大好青春投入到日复一日地苦读中,辛苦地通过医学考试,最后留给他们的未来却是仿佛看不见光的。当然,治病救人后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能再次点起心中的火苗,但这本就是医生这份职业应有的,而不是应该用来抵消整个系统的乏力给人带来的无尽疲惫。
看过这部剧以后稍微在网上了解了一下NHS的运行情况,看完以后觉得实在是一团乱麻,那么多政客也没能解决的问题我也不知道该说啥了,希望还能抢救一下。财政开支不足和过度私有化的问题在疫情下更加突出,离这部剧的背景年代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不知道像Adam和Shruti这样过着艰辛日子的医生是否越来越多,或者他们已经都选择离开了这个体系。
电视剧改编得还是比原作和现实光明了点,Adam最后又回到了医院,也许可能还有第二季?但现实中Adam离开了医院,变成了一名作家,但我觉得他所带来的改变未必比他作为一名医生所能带来的小。鲁迅当年弃医从文,是因为学医真救不了中国人。Adam Kay弃医从文,是学医救得了病人但却救不了医生自己。
这算是我看过的第二部医疗剧,上一部还是《医龙》,主要是在看医生耍帅完成各种高难度操作,但这部却展现了更多那些医术精湛的医生的脆弱一面,我觉得也更接近真实。
你知道去私立医院值班一个晚上就有1000可以赚,在那生一次孩子要上万,够你度假20次,但买来的是芦笋烩饭和漂亮的枝形吊灯,而那可能是她们离开这个世界前见到的最后一样东西。
那个介绍职位的同学说已经转行了三个医生每个人都在拿六位数工资。
你不停地错过爱人,朋友,亲人的人生,而你自己除了工作以外很难有被称得上是生活的片段。
但你也知道那些母亲,那些孩子,那些奶奶们还需要你。你知道自己明明很擅长行医。
原著结尾他写道:“我希望各位读者能记住:下次政府再向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开火时,请不要随便轻信政客们的谎言。想一想每位医疗工作者为这份工作所付出的代价,无论是家庭层面还是职业层面。请记住,他们从事的几乎是一份不可思议的工作,每个人都时刻用尽全力做到最好。你在医院里的经历可能是很痛苦的,但对于他们来说,痛苦只会是成倍的。”
电视剧里直到最后才让Adam西装革履地对着法庭讲出一番宣言,其余时间都没有类似的抒发,只是真实地描绘妇产科的日常。有惊险的手术,有同事关系,有医患关系,有上下级关系,有要面临的诉讼,有官员来访,还有家庭关系。七集的短短篇幅并没有过度偏重于哪个方面,而是面面俱到地还原了妇产科医生的生活。原著里的Adam分裂成了稍微junior的Shruti和senior的Adam,但我没想到这个更青涩的Adam会终结在这里,看得真的很难过。借着这个新人物还穿插进来一些对种族、移民和阶层的讨论,真的是很好的创新。
我也很难不想到陶勇医生,他因为病人的报复再也不能走上手术台,但和Adam一样,他现在以另一种角色让人们了解到医生这个光辉名号下的心酸,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他一直温柔地注视着这个早产儿,那些血腥的场景不断闪回,误诊的愧疚怎么也摆脱不掉。母亲感谢他救了她们的命,但又有谁来拯救他呢? 我想所以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首先更多的人们能够站在医生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压力,当我们作为病人求医时也能对他们的处境多些了解,不至于更多的矛盾把更多的优秀医生逼走;其次也会推动政府把更多资源投入到需要的地方吧。真的是很优秀的作品,在人物塑造、剧本编写、社会价值,各种意义上都很优秀,希望有更多人能欣赏。
看完第三集了。实在太喜欢这个剧了。
说起来很汗,对这个小说的兴趣有了很多很多年前了。忘了是5年还是几年前想看小说,然后就去看亚马逊排行榜,看到了这个小说,喜剧,医疗,就很喜欢。下载了下来,却没有坚持到第二章节。实在不喜欢这种日记体的形式。
去年有个朋友又给我推荐了中文版,我还是没看两页。在查找电子书的时候看到了这部剧要拍电视剧的新闻。我挺喜欢的Ben主演。上次对他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个very british scandal里面那个妖娆的马夫。当然,还有007里面的技术支持。
看书的时候没看两页,自然完全不知道男主竟然是gay。还有点惊讶为啥找本这样一个温柔的,小零气质满满的演员来演。
看了一半剧才想起来问一个英国的本地人,他说,是啊,小说男主自己就是gay!难怪有这么细腻的笔触。
看的很惊心动魄,一个刚刚毕业不久的医生,没人教没人管,一个人就管起了整个妇产病房。说不害怕是假的。
剧中除了表达一个年轻住院医的工作,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描述2008年的伦敦,工作场合的lgbt还是不太敢勇敢做自己,勇敢出柜。
我当时还在英国上学,感觉跟现在变化也不大。
现在也还是没有跟单位同事出柜,只是在买房等没办法必须要揭示自己跟partner关系的时候才会跟中介提起,纠正一下他们口中的wife。“oh, it's a he.” 对方往往会忙不迭的道歉,"oh, so sorry, my mistake." 哈哈哈。
算是没有看过原著。剧情的发展太惊心动魄了。
25周早产,正义的黑人护士,最最无法接受的就是Shruti Akarya 的离去。她明明通过了考试啊。一切都是那么的充满希望,她却选择了放弃。跟Harry的分分合合。
Harry真是个好可爱的傻白甜啊。这么帅的graphic design,天天泡吧跳舞,我要是Adam我也懒得跟他说我工作当中的压力。他哪儿能理解啊。可更多的时候,生活中的伴侣不就是一个情感的寄托的存在嘛?动不动不重要,只要人在就好。
有幸认识一个在东伦敦某医院工作的ITU的gay医生,他给我讲过他的生活。covid两年来很多医生都离职了。他还有个同事也选择了自杀,因为实在没有办法面对那么频繁的死亡。
最真实的就是私人医院的那段。好一点的英国公司都会给私人医疗保险的福利。可以让员工免费去看私人医生。但是大部分情况都是nhs要想看上病实在是太久了。(最新的英国政府的新闻是说试图努力把怀疑得了癌症的患者的首诊时间由两个月提速到最晚4周!两个月!怀疑你可能得了癌症,然后需要等两个月!)通过私人医疗保险可以让你很快看上经验丰富的consultant (应该类似于国内的主任医师),给你安排需要的检查。真正的大病,包括绝大多数的手术,都是要回去nhs做的。
nhs也鼓励有几年经验,升到consultant的医生去private兼职,因为工资的差别不是一半的高。
大部分英国医生都是大概在nhs干到40岁以上就会开始去private兼职,因为nhs给非常非常好的养老金,他们很多人在50岁左右就会选择从nhs全职工作退休。一周给private干2-3天,其他时间在nhs做合同工consultant。薪水非常非常非常高,同时在拿很好的退休金。
所以像Adam上司那么老奸巨猾的家伙开的起Aston Martin DB9 (谢谢halfeks, Bravo_GT 更正,我没看仔细以为是宾利呢)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是我的错觉还是全世界的公立医疗体系都建立在吸医护人员的血上呢,不管是我认识的从医的朋友,还是这部,还是十几年前追过的实习医生格蕾,每个人看起来都是一副心力交瘁即将油尽灯枯但是还要硬挺着上岗的惨象。人类对这群智识和体力都超群还怀着一些救死扶伤的情怀的人可以好一点吗……倒不是说医护群体全都是高风亮节无私奉献的大好人,但是说真的长期被高强度的工作和低水平的环境夹击,再nice的人也会变成个嘴毒脸臭的大碧池的,我自己就是做客服的我最清楚……而且他们手里还攥着人命呢……多拨点钱给公共医疗系统能死吗
真没想到啊,本来书挺好看的,现象级的书,但是这改变竟然把原书如此升华。完全被震住了,神剧之一,BBC有史以来最赞的剧集水平,收下我的膝盖
看得太痛苦了。在一个不断下坠的行业和系统里还想上进,实在是一场痛苦的分娩。结局不会这么容易。
拍出了公费医保面临的诸多问题,预算吃紧,僧多粥少,和总被人诟病的效率,将矛盾和压力都转嫁到了医生头上... 像是一口气看完了一部NHS打工人纪实,可以打六颗星吗
看过书,相比书的风趣爆笑,剧的主色调更丧更直面现实,更让人难过。
导演好懂 第一集就有背部全裸… 本老师演什么都觉得好适合啊(手术镜头有点吓人的)
你本选剧本的眼光和他的表演水平一样牛
拍得很好啊,没想到碎片化的一本书可以拍成这种样子,国内的编剧也来开开眼吧,这才叫影视化和二次创作
本老师真是yyds,一把年纪了还能千娇百媚惹人怜爱,好事做尽、嘴不饶人、背锅无数,这基本就是我的职业生涯写照。也想退出、想躺平、想与世无争,但不能把世界让给那些你所鄙视的人。
写给这两年尤其焦头烂额的NHS的一封慰问信 沉重与幽默相得益彰 外冷内热的小医生遇到奇葩状况时对着镜头打破第四面墙的毒舌吐槽很多时候都蛮好笑 但更多的是向大众展现了医护工作者所面临的残酷困境:条件的糟糕 人手的缺乏 华而不实的官僚主义 毫无规律的作息 难以平衡维系的感情 当然还有每天面对生命在自己面前逝去那压倒性的自我怀疑 压力焦虑和自责抑郁 (本老师太适合演这样一个像小刺猬一样尖锐傲娇 但露出柔软肚皮的时候又极其招人怜爱的角色 和金毛狗狗好男友Harry零星的甜蜜片段也挺好嗑的 (that DADDY scene though...(一场又一场充斥着血肉又伴随着惨叫的分娩戏看得太疼了人类到什么时候才能普及人造子宫
太压抑了,不仅是对男主和shruti的共情,而且每一集都有把产妇肚子剖开血淋淋的场景。被歌颂的总是新生的伟大,但女人身上的创口被真实放在眼前时却又忍不住扭过头去。医生在重压中不能喘息地工作,女人在手术台上承担着种种生育的风险,看这个剧简直是双重的痛苦体验。
产科人世百态,开年致郁神器。打破第四面墙的反诘碎碎念混杂高密度叙事,每集的观剧状态都随着人物情感起伏变得紧绷,慌张压抑的情绪几近透过屏幕蔓延开来。很多时候是作为旁观者姿态呈现,用黑色幽默来调剂剧集本身的颓丧感。公立医疗资源匮乏极大挤压医护生活空间,既要怀着崇高的使命感救死扶伤,同时也要面对生命骤然消亡而陷入深深地无力与自责,在日复一日的辛劳里逐渐变得空洞麻木。渡人不渡己,医者难自医。“This is going to hurt”。
看的时候不停在想这部剧就是机智的医生生活的对照组,机医里主人公的完美、乐观、游刃有余可以带来疗愈感,而疼痛难免则把医生面对的压力、麻木和痛苦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反而带来另一种不同的感动,医生的生活并非永远花团锦簇,所以也别苛求他们事事完美
最后一集看完回过来神时,我才注意到电脑桌上已经堆了好多擦眼泪鼻涕的纸巾。。人的喜好是很奇怪的,明明是不太喜欢自己的人生,但如果别人写的东西让他们产生了共鸣,他们又会觉得这种故事才是极好的。幸运的是,通常来说在痛苦和失败的缝隙中总会偶然塞着一些细小的温暖和爱(虽然有的可能藏得深一些),它们可以让人在沮丧地认为“或许只能这样了”时享受到短暂但必要的安慰。但如果有的人坚持不下去了,请记住,这不是他们没有你坚强,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你幸运,以至于翻找不出足够多支撑他们继续走下去的东西,又或者只是倒霉催的天生身体里拥有比你更多能体会平凡个体疾苦的受体罢了。希望美好的爱情可以善终,而那些努力过却失败了的人,May you rest in peace.
感觉本老师下一秒就要因为压力过大过度疲惫与缺少睡眠而一头倒地昏过去了本老师一直垮起着脸啊,又社畜又丧!这剧实在是太社畜了看得我好痛苦…(但爆笑还是有的)(btw我要对I'm fine这句话PTSD了……)第六集的那个daddy真的好笑人……最后一集湖边的场景梦回故园风雨后了……
S1E01-04:要做得多,要尽量少抱怨,要让“客户”满意,要保持“边界感”,一天14个小时在想工作,剩余时间用来复习,抽出片刻爱人,爱人也许适合也许不是,有时怀疑努力是否pointless。我连Adam的一半都不到,但这条好像没有尽头的路,没有预告的考试,一级一级的身份转换,什么时候能够有结果,什么时候可以不用再为此烦恼呢?我可以选择睡,偶尔清醒时每一步都难免疼痛。S1E05-07:最后三集很好。本老师在听证会上的陈述,在冰冷湖水中的告白,在停车场毫无犹豫的选择,都很动人。整部剧糅杂着烦恼抑郁悲伤,片刻快乐,总是疼痛。就像全剧最后一句:Yes, this is going to hurt. Hurt me more than love. “是的,疼痛难忍,比爱还甚。”
“你知道吗?要是你整天讨厌这个讨厌那个的,也许你讨厌的是自己。”
没有刻意追求原著的那种妙语连珠以及“梗不能停”的感觉,所以也并没有选择每集半小时、铺满脱线笑料的医学喜剧路线,略显意外;即使有第四面墙、“DTT是我最爱的医生”,它也更趋向于一部装满千滋百味的职人剧,直触更为内在与残酷的话题。这里有救死扶伤、迎接生命的崇高,但同样是层层重压之下努力喘息才能继续下去的无奈;如果每日收获的感谢与成就感是一分,但必须被打断的餐食、失去的社交与累积的失望就是九分。它可能比“后疫情时代”的绝大多数命题作文还要贴题,那就是投射到每个仍在战斗、还在坚持的医者们;疼痛难免,医者仁心。
看第一集很诧异地想为什么当初看原著没发现医生是gay,想说剧也不会敢这么乱改啊,没想到是中文版翻译给人直接把性取向都改了,厉害厉害。要不是剧出来,亚当医生估计就真的要一直在中文版被“异性恋”下去了。看完了,太伤心了,能救人却不能自救,那些最善良最敏感的人总是伤得最深。
英剧、gay、毒舌、本卫肖汇总加成?总分过誉了 名不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