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导演有着无限可能。
75岁的安德烈·康查罗夫斯基就是这样的一个导演。与其拍过《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弟弟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不同的是,他既能在美国拍出《玛丽亚的情人》(1974),也能在苏联拍出《西伯利亚颂》(又译《西伯利亚叙事诗》1979)。他既能在车臣拍出《愚人屋》(又译《精神病院》2002),又能在俄罗斯拍出诗意的纪实影像《邮差的白色夜晚》(2014)。
当然,弟弟风格同样多样化,获得的荣誉要比老哥多得多,《烈日灼人》还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弟弟也算是演而优则导,他主演喜剧导演梁赞诺夫的电影《两个人的车站》(1983),曾在中国上映。这兄弟俩生长于一个艺术世家,祖父、外祖父都是著名画家,父母都是苏联时期著名的作家、诗人,其父还是苏联国歌的词作者。
但特立独行的哥哥,却走着与弟弟迥然不同的电影之路。不只于此。他既指责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片面性,又拒绝俄罗斯选送他的《邮差的白色夜晚》,去竞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他是彻底独立的电影创作者。他不属于任何意识形态上的国家和组织。他只从属于他的内心。其实,这应是一个创作者该有的良知和态度,只是现在大多数创作人,都被这个剧变的世界给物化了。
《邮差的白色夜晚》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在影坛刮起了一股小小风暴。通观全片,近乎新感觉电影,且有超验性,但不可复制。人们着迷于俄罗斯北部的肯诺塞洛湖的优美风光。白夜如何改变着人们生物钟。人们更感兴趣的是生活那儿的居民。片中出演的全是岛上生活的居民。当然,我深感其味的是中年男人邮差里欧卡。他为何离开小镇,甘心偏居寂寥的湖边生活。
湖心小岛通往外面世界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里欧卡驾驶的小快艇。经过湖面到镇上,去拿邮件、包裹和居民年金,到食杂店,帮助居民买生活必需品,再开着飞艇返回,然后挨家挨个递交。有人对他说这年头谁还写信。但他说邮差总会需要。有人说,网络时代了,动动电脑就行。但他说,网上买的东西总要人送。反正缺不了邮差。
难道他没苦恼吗?当然有,是人都有。深夜一觉醒来,窗台上,总有一只两眼炯炯的大灰猫。这只频射蓝光的精灵,直直地盯着他,好像要瞅着他的什么秘密。无奈的他翻个身,或者打个盹,再醒来,这精灵就不见了。他跟别人说,这个岛上,从没见过那样的灰猫,真让人发怵。
里欧卡更大的苦恼,来自于内心的热望。他渴望着跟女同学伊丽娜亲热。伊丽娜是一个离婚带着儿子的女人。但伊丽娜似乎对他并不感冒。哪怕给她送信时,他从后面恶作剧似地揪下她的头发,惹得她说你从小就是一个猪头。
他则说,你从小经常像马一样尖叫。她会给他倒茶。她继续看她的信。也会说上几句。比如,他问她,没有男人的日子过得好吗,堤姆卡有没有看到过他爸爸。她说我可能会搬到镇上去,为了孩子读书。
没辄,他只能带她的儿子玩。至少这是亲近她的唯一方式。堤姆卡撒谎说,我妈妈让我跟你一块儿玩。里欧卡高兴地带他到湖区湿地,跟他讲“奇奇摩卡”鬼怪,吓得孩子哭着要回去。然后,跟孩子一起吃烧烤鱼。他脱下外套披在孩子身上。
实际上,这是一个编外父爱的角色。很温馨的一笔。等他们回来时,伊丽娜却狠狠地骂了里欧卡几句。他还嬉皮笑脸。他喜欢伊丽娜。喜欢一个人,就会喜欢她的一切,哪怕她摆着臭脸。善良的人,心中有爱,外在表现却时常陷入窘境。
几天后,里欧卡给她带去按摩油。伊丽娜竟然破天荒地要他帮她按摩。这真有点受宠若惊。双手轻轻抚摸着她的背,他那表情,好像上了一次外星球。这是他多少个不眠之夜眷恋的背。他忍不住了。他迫切地脱下衣服,要她也帮他按按。没想到她起身说,你别想多了。老实巴交的他,只得怏怏离开。
被湖水浸渍的小岛,时间仿佛是停滞的。居民慵懒的生活,没有期待,除了生活的年金。种点马铃薯,打点鱼,自弹自唱,再也没有别的。入夜,他们就守候电视机前,期待《孤男寡女》《等待我》这样的电视节目。孤岛被孤寂包围,不息的湖水,波平如镜,泛起白光。但里欧卡的生活,却很少有回波。
伊丽娜从事渔政执法工作,岛上有人撒网捕鱼,经她发现都会被没收,哪怕水警和里欧卡求情也没用。里欧卡甚至冲她说,将军捕鱼就没事。她也不理睬。该罚多少钱,还得罚。为了工作,或者说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执法如山。她遭人痛恨。有人高喊着我要杀人。
所谓将军,是附近一位军事火箭发射中心的将军。里欧卡后来发现自己的小艇马达被人偷了。他带上小男孩堤姆卡,借别人的小艇来到镇上,请求邮局里的莉塔再给他配一个。但人家说这得等一个月。他只得找姐姐借钱,姐姐说再也没钱给他了。
他没辄,硬着头皮坐车去军事基地找将军,但人家正准备火箭发射的事。人在庞大的火箭面前,不值一提。何况区区一个小马达。他一看也就算了。带着孩子在镇上的商场吃冰淇淋,他却想喝伏特加,但还是控制了自己的冲动。都戒酒两年了,总不能半途而废。小孩天真地说我找妈妈要,她会借给你。
马达没了,就切断了他与小镇上的往来。他为此烦恼。一直爱着伊丽娜,人家却对他一点儿不来劲,她宁愿自慰,也不需要他。无意中,他亲眼见证过这样的光景。他还以为她有别的男人。善良的他,吓得退出来,小孩刚好回来,一个劲地要上去,被他拦下来,故意拖延时间跟他谈心。一会,她气喘未定的出来,他却愣愣地看着她,一言不发。其实,生活本身没有多少秘密,只是人类想得太多,假定太多,于是周遭的世界,也就变得复杂起来。
更糟糕的是,伊丽娜拎着行李包带着堤姆卡,要搬到阿克汉格斯克市里去生活。小孩嚷着忘记了玩具猫,嚷着要跟里欧卡叔叔跟他们一块儿进城。居民在联欢。伊丽娜找到了弹着手风琴的里欧卡,说这个岛上的人都讨厌我,你帮我办一下卖房的手续。我走了。她着力亲了他一下,就上了车。她彻底消失了,撂下了还没缓过味的他。他呆若木鸡,魂也给勾走了一样。
伊丽娜远去了。马达没有了。所有希望泡沫一样破灭。酒鬼阿邦说,你的马达可能是被水手维堤亚偷了,要不他们哪来的钱联欢。里欧卡想也没想,就怄气地跟他们理论,却被他们给按倒在地。他再也无法忍受岛上的生活,返回木屋就收拾行李,头也没回地就坐船来到姐姐家里。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外面的火车声“咣咣”不断,一切在喧哗中。他已不适应外面吵闹的世界。天还没亮,他就偷偷背着行李,离开了姐姐家,再次返回岛上。这儿的一草一木,让他难舍。这儿的湖水、高天白云和小木屋,哪怕小小蝼蚁,飞翔的蜻蜓,都不会欺骗他。
片中有一个情节,一架直升机运送下物资腾空而去,旋转的气浪打得他左右摇晃。这多像他波澜的内心,一个退役军人孤独的人生。他只能听到这样的话“喝杯酒又不会死”,或者“我的灵魂痛苦不已,只有当我醉酒时,我才是清醒的,不知为何我的一生都在培养我的耐性”。
可谓意味深长。从俄罗斯到苏联,再到俄罗斯,他们都经历了什么。似乎片中给了我们诸多暗示。到底在暗示什么?却需要我们慢慢咀嚼。当里欧卡站在丛蒿中,突然“轰”地巨响,一支火箭喷着火焰腾空而起。岛上的人,最后却只能孤独地看着这个人造玩意离他们远去。
仿佛这是一群与世隔绝的人。当他给老头发年金时,他们总会回忆过去的时光,经历过集体主义、二次大战和机械化时代,还作为水手去过友好国家越南收购稻米。与其说他们怀念苏联时期的集体农庄时代,不如说更多的是他们对过往时光的无奈。
如同破落的学校,微风轻拂的丛蒿,还有那只放射蓝光的灰猫,以及腾空而起的火箭,一系列物化的隐喻,都从某种注脚上,延续了历史的摧枯拉朽,以及现实下的苟延残喘。这是一群没有方向感的人,一群即将走向生命末日圆圈的人。
简单地说,他们看不到未来。导演作为一个75岁的老翁,其内心的纯净与用心,可见一斑。既是超验的光影,就注定是平静的。澄澈的湖水,倒影的蓝天,让飞鸟与鱼儿,同时划过水底。在岛上全家福大合影后,影片引用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诗句结束:“这个音乐应该在哪里?是在空中,还是在地上?已经听不见了……”
喧嚣之后,世界只有沉寂。孤岛总是被湖水拍打着。一切未曾交汇,一切犹如外太空。静谧之处,却无法与历史、现实和未来隔绝。一如里欧卡的人生,模糊与清晰,始终交织。亦如那只来去无踪的大灰猫,夺目蓝光,夜夜如是。神能看到我们人类的终点,我们却始终无法看清自己。
人类被自己束缚住了。这是置身于孤岛般的人生,被爱被现实的尘埃紧紧裹挟着,如同白夜追逐着白昼,如同飞艇追逐着湖水。原来我们的人生,不只有一个终点。一个终点,会分解很多终点,如散开的水纹,永无尽头。
2015、11、12
2021.03.23
依山傍水的俄罗斯小乡村湖光山色,风景如画,湖面波光粼粼,漫山遍野的花草,宛如一幅美术大师的油画。可是如此绚丽多彩的风光掩饰不住小乡村的破败没落,到处是腐朽破败无人居住的空房子,人老色衰独居的孤寡老人,偶尔传来孩童的嬉闹声为这寂寞的小乡村增添一丝生机。其实小乡村的衰落也是整个俄罗斯的缩影,这些年虽然有强人普大帝的力挽狂澜,也难竭止内外交困的俄罗斯政治经济的全面衰退,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严重。
邮递员尤哈一如既往的忙忙碌碌。每天开着快艇穿梭在小镇与村里的孤独老人之间,除了送信外,还为他们代购食品和生活必需品,邻居心仪女人的儿子提姆卡成了他的开心果,闲暇时间,尤哈叔叔会带着提姆卡去人去楼空的学校旧楼回忆过去的时光,开着快艇去寻找传说中会把孩子拐走的水怪奇奇莫拉,终吓哭孩子的快乐。岸边点一堆篝火,烤着捕捞来的鲜鱼片,这些都给尤哈带来满足和开心惬意。童言无忌,小孩一句“很快人们就不需要邮差了。”尽管尤哈嘴上否认,心里的失落感还是油然而生。
小镇上的人倒是年轻了许多,但也大多是丰满肥硕的中年大妈,一方面据说是俄罗斯饮食结构的原因使窈窕的俄罗斯少女一入中年就大多身材臃肿的一塌糊涂。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俄罗斯普通民众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有保障起码可以衣食无忧。
远处一枚导弹正在徐徐升上天空,强大的军事让俄罗斯在世界上依然强势,只是不知为何人们还是焦虑不安。愿上帝保佑俄罗斯民族平平安安,保佑普京大帝长命百岁。
对比俄罗斯的现状,刚刚完成脱贫攻坚的中国举世瞩目,让世人引以为豪,作为一个中国人,此时想说的是: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日复一日的庸常,作家有书和笔,音乐家有乐器,普通人如何对抗,普通人有酒和足够忍耐的内心。
故事围绕中年邮差的寡淡人生,俄罗斯北部小岛,康查洛夫斯基的电影还是头一次看,在本片中,他启用了大量素人演员,这样的选择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质感,导演塑造出了人到中年的寡淡和孤味。片中多次出现一个固定镜头,邮差的主观视角,单身的邮差醒来,坐在床边,看鞋子,看单调的地板,一如他枯燥人生,日复一日。
邮差是如此的普通,他在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同时,葆有着一颗童心,他关心独居的酒鬼,就如同关心他自己,他关心寡妇艾瑞娜,对她有企图心,但当寡妇和孩子搬走之后,他对小岛似乎也失去了留恋。理解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导演为本片起名邮差的白夜的用意,这样的生活,即使白天,也好像黑夜一样漫长和寂寥。真的是应了那句名言,好山好水好无聊。
结合时代背景,苏联解体,俄罗斯也经历了村庄的迅速缩减和萧条,这样的村庄,这样的人群在这个星球上大量存在。他们逐渐被遗忘,被淹没,但是他们曾经来过这个世界。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邮差的白夜》,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
机位独特,画面很美,缺少强有力的叙事,但作为风土人情片来看,也挺好的。
麦麦
看的时候一度以为自己在看纪录片,镜头感接近于无。风景很美、很诗意,划着船带小孩去找小水怪那段有一点点惊艳。
George
喜欢这个概念 但和别的闷片比还是无聊了一点
Pincent
纪实摄影对准的是不太被看到的国家角落,去除强情节,仅关注个人,将国家置于远处的背景。饮酒的岁月已是过去,俄罗斯人能造火箭而一个邮差的轮船却没有发动机,魔幻现实主义当然不算很高级,旧时代意象所指非常直接。除开这略带疏离的生活之美和人物群像之外没有太吸引人的地方,太冷感了。
一桶猫
由一个邮差的日常揭露出一系列社会问题 与世隔绝的村庄存在着各种因时代变迁而产生的后遗症 油画般的风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现实之外的蓝猫、水怪的传说、被偷的马达、升空的火箭共同奏响了时代的挽歌
Joeyside
老塔看了会打人,锡兰看了我惊呼你咋看了我的剧本,时空流逝的编年史构建了一个神秘的西伯利亚遐想神话世界。
子夜无人
像是按下了播放键以后的罗伊·安德森,但反过来比罗伊·安德森还要更冷。不像通常的乌托邦电影那样喜欢强调社会环境和权力结构,而是以纪录片一般的眼光扫视着环境中人的状态,对,仅仅只是扫视他们的状态,没有任何价值判断,也没有动作施加。
Run Erika Run
展现了俄罗斯北部村庄的邮差的生活,更像一部风景纪录片,夜间幻视的俄罗斯蓝猫,远处缓缓升空的火箭,包含了许多暗示,总体还是过于平淡了。
约克纳帕塔法
行进的村庄,静止的邮差。快艇寻找水妖,两岸绿树掩映,水面波纹荡漾,这一段很美。
#FIFF26#第7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可以说是相当小众的电影了。
镜头绝美,几乎每一帧都堪比特列季亚科夫画廊里的油画。看得出,导演对这片土地、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倾注了足够的关怀与热爱。
小岛村的凋零,何尝不是俄国自己的缩影?苏联解体后的惨状,虽然无论是爱沙尼亚的《极乐迪斯科》还是我国的历史纪录片都已经讲得足够详细,然而也许因为不是俄国人自己的作品,所以似乎还是给我一种隔靴搔痒之感。
直到看了《邮差的白夜》,我突然感觉到,那些俄国大爷大妈跟我说的那些对苏联的赞美,以及因为他们当下生活产生的抱怨甚至痛苦,还有我很多俄国同学那些实质上与西方青年无异的思想与做派,一下子就这么和电影里的那些点点滴滴重叠在了一起。
苏联时代的学校,以及学校里那段回响在会议中的悠扬歌声,是包括邮差在内的成长于苏联时期的一代人的美好回忆。而破败的村庄、因为被背叛、被出卖而不得不陷入尔虞我诈的原本淳朴的村民,又何尝不是俄联邦贫富差距悬殊的缩影?
没错,一个的奋斗,既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苏联解体这个历史的进程,说得中性一点就是给包括前苏联国家在内的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给他们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而这个伤害,今天仍在继续。
想起自己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是新冠疫情最为严重、不得不宅家隔离的时候。
是啊,历史的进程何时又曾远去?
我们将走向何处?世界又将走向何处?
我们愿走向何处?我们又希望世界走向何处?
而我这样一个渺小的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又能做些什么呢?
希望我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
影片中,包括邮差在内的绝大多数角色都是由村庄里的真实人物原生态出演。不存在任何表演,导演的镜头仅仅捕捉他们最自然的生存状态和最真实发生的故事。
失望。
无与伦比的绝美自然风光,无比单调乏味的往复轮常。湖面上那一叶扁舟是行走着的孤独,地面上的塑料拖鞋才是他每一天的归宿。
纪录片似的故事片,北俄罗斯依旧壮美诗意。主题还是城市化与原生态的对峙。蓝猫是心中隐隐的不安,火箭是现代文明的逼迫,夹缝中的邮差还是受不了火车轰隆隆声响,选择回归村落。[B]
北方的村镇,木刻楞房子,平静的湖。无时无刻不让人想到秋天的大东北,也罢,俄罗斯电影只肖一幅截图就能诗意弥漫。灰猫和腾空的火箭,无尽的隐喻,和平年代的烈日灼人。大开大合的国度,连个火车的柴油声都怎么拍怎么有。
我觉得太平淡了。
这真是一个难以打分的片子,打低的话显得自己逼格不够,打高的话可我真心难以集中精神看进去,于是我只有机智地打个中间分。零碎散乱的生活流,长镜头和清冷的画面带着人物迷失的诗意表达。
人生如黾,水上回光。邮差寡妇小孩老醉鬼,念叨越南往事的老头还有彪悍的俄罗斯大妈……他们过着封闭的生活,然后觉得人生不开心。康查洛夫斯基在第一幕就交代了“旧日时光不可追”,这是一部被时间抛弃的电影,那些墙角俯看的监视镜头,愈来愈少的信件,响起唱诗音乐的校园废墟,水上的女巫,神秘的猫
SIFF@影城;永恒孤寂如漫漫白夜,瞠视拖鞋一幕反复出现,形成时间间隔和心理上的转化;灰猫乃意识产物,神秘灵动中见虚无荒诞;火箭升空,与地上似乎凝固的时空呈有趣且隐秘的对比;户外自然景绝佳,春夏的俄罗斯静美至极;离开又回归的个体心态折射整个民族。
形散而神聚。看似讲邮差的孤独,实则是把这种心态平移到国家和历史当中。破败的学校里回荡的仍旧是苏联的爱国歌曲,幽灵一样可观不可即的黑猫,完全脱离乡村背景而存在的火箭,还有不知道从哪儿出现的背景音效,所有这些带来人与人、人与人群、社会与国家、现状与历史的隔离。少见的使命感。
他需要再三确认自己生活的世界是他所熟悉的世界,可突如其来的事那么多,多到他终于明白恐怕突如其来才是生活真正的常态。从描摹到叙述,举重若轻,不留痕迹。
可能是非职业演员、自然光和极简原生态的拍法难以承载起一个足够宏大的主题,片子有点太随意,就让不存在的灰猫、腾飞的火箭或者死去的老人葬礼这类的符号变得有点直白。年轻人进城,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儿童,邮差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片中人物在细节上的刻画非常出色,最后有些东西不见了。★★★☆
快艇发动机被偷,火箭上了天;灰猫被落下,喜欢的人儿去了城市;退休金还买得起伏特加,可我已经戒酒了……时间静止,白夜永恒。镜头第一次随快艇渡湖,我真的以为自己正滑过镜面般的湖水,看得竟然痴呆了;海报场景横幅出现时,我不由深吸一口气,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忘记呼吸,把自己憋死了。
很真实的美
风景很美
影片导演荣获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殊荣
富有诗意的文艺片。
火箭升空,百姓落地。Who cares?
前苏联被判流放,从大陆分裂出去,悬浮成一爿孤岛,毒太阳冷却,大厦在倾颓,白桦林依旧,有人死去,有人逃离, 有人留守, 选择经受百年孤独,管它身后火箭升空
时间侵蚀的村庄,春天的绿色与步步紧逼的荒草之对峙。不能得偿的情欲,灰猫指引的机械化时代幻梦,逗弄孩子的水妖传说,快艇于水面划开的长长波痕,以及注定眷恋垂死村庄的邮递员之宿命 ,全部随着升空火箭化为新旧世界交替的挽歌。“如果村子没了,还需要邮递员吗”“村子不会一瞬间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