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苦于被人歧视,同样是穷则思变,楚国当年的发奋图强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所以唯一会产生的问题是暴发户阶段会出现奢侈品上瘾问题...不过私以为时间长了其实应该会改善?)秦这个算是直接黑化了吧?秦孝公和商鞅手拉手,把他们自己,把整个秦国,还有一代又一代秦王和秦国军民都改造成了赛博人,一台台没有感情的战争武器(白起就是这个体制下的No.1优秀毕业生吧?)。从后世影响来说,秦为几千年中央集权的中华帝国打通了任督二脉建立了骨骼基础,但从当时活着的任何一个国家的人的视角来看,恐怖也是真的恐怖。说句政治不正确的的,商鞅变法才是军国主义的极致吧???说句政治极度不正确的.....希特勒当时要是赢了.....那他的后世评价大约就是欧洲秦始皇???......嗯.......但纪录片的描述真的很客观,单纯的说,他这套方法打天下超级高效,但打完就会死于惯性.......嗯.......这么想想汉能撑这么久真的是集结了秦、楚、齐等六国的全部优秀遗产(当然还有老天保佑,长长几百年的温暖气候,直到东汉末年进了小冰期)
汉武帝这段放眼世界历史真的是不知如何形容......总之汉武帝间接灭亡了罗马帝国让欧洲进入了中世纪,后来成吉思汗又一蹄子让欧洲结束了中世纪.......虽说欧洲是不想承认的,但我之前在匈牙利国家博物馆看到他们的早期文物,纯纯的东方游牧民族装备.......嗯.........
宋真宗让我想到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宋真宗万万不该逃,他却一直想逃,崇祯是逃去南京的,结果他一直纠结到自挂东南枝........诶........性格决定命运.........
郑和竟然是个阿拉伯裔穆斯林这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种族天赋牛逼.......可惜明朝这要命的理学思想局限性比宋朝的武将恐惧症还坏事......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最后,为什么甲午战争被和谐了??哪有看啊 T T
蝴蝶效应~汉武大帝励精图治,指挥卫青,霍去病,还有点背的李广…后来捡漏的窦宪…战胜驱逐匈奴,相当于挥动锤子(匈奴大帝阿提拉)打在钉子(蛮族~日耳曼人)上,钉在了心脏(西罗马帝国)上,让欧洲重新洗牌了…人物个性鲜明:汉武大帝~雄才伟略,卫青低调内敛,霍去病少年英才,阿提拉的死~扑朔迷离!
1.白登之围
刘邦的自信之征与狼狈而逃;单于的精准算计与高瞻远瞩
(刘邦的臣子与单于的妻子的谋算——台阶)
2.马邑之谋
“封建帝制之下,一个皇帝的性格就是一个王朝的性格。”汉武帝登基时,位于皇帝高位但却处处受制——弹簧现象(被压得越紧,反弹越大)
汉武帝建功立业之心与汉王朝逐渐强大的经济实力相匹配。
朝廷论战——打不打(打得赢吗?即使打赢那么合得来吗?)
主战派首领提出引敌深入的策略——马邑之谋。商人作为奸细,但最终因疏漏(牛羊遍地无人逃窜)被单于识破,一人供出实情。“历史的拐点这时掌握在一个平庸之辈中,而非汉武帝手中。”主战派首领虽主动出击但中途撤回,空手而归,无法向天下交代。在汉武帝压力下,主战派王辉自杀,主和派大臣被封赏。
自此,和平关系直接破裂。汉王朝主动出击成为历史必然选择。
朝廷面临的争论是“怎么打”而非“打不打”
3.龙城之战
卫青:法场劫囚的“囚”—因后宫争斗而惨遭诬陷,事情闹大,被汉武帝认识。
汉武帝大胆启用,破格提拔。
卫青出生一直没有一个正当的身份,处于一个被贬低、被压抑的一个环境。这种环境下要么自暴自弃,要么成就大事业。他一方面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另一方面谦逊低调(不养马、不养士)
他对战情的缜密分析,确定龙城作为匈奴的精神之地,反而匈奴少,从而取得龙城之役的胜利。保全了汉武帝颜面,朝廷主和派声音降低。
4.封狼居胥
汉武帝对卫青(外戚)的掣肘——霍去病(卫青的外甥)
霍去病作为皇帝近侍,尽受恩宠,热爱冒险(和汉武帝一样)。作为一个年轻人,无理论包袱,无作战经验,学习匈奴方式作战。
在卫青取得胜利班师回朝之后,他直击匈奴内部,封狼居胥。
5.李广难封
李广曾被俘,装死逃脱。
飞将军李广,射虎。
远名在外,总遭匈奴主力。
运气差,能力与成就是分裂的。一直没有立大功,没有封侯。
李广年老,为立功,慷慨自请才得以出师。汉武帝也暗嘱卫青不要让其与单于直接面对。作战前,卫青临时改变部署,李广又请宁可战死沙场,卫青仍把机会留给了曾经救过卫青一命的公孙敖。李广愤懑,不告而辞,单独出发,迷路,错过与卫青会和的时间节点,使得敌人突破重围,战争虽有功但不大。两人冲突一触即发,李广面对质问一言不发,把命运归为上天,但实际上埋怨卫青,他引刀自刎(以极端自虐表达不满情绪)。
6.司马迁入狱
李陵五千对敌十万(?),李陵投降,汉武帝不满。司马迁为之说话,汉武帝认为司在说他用人不行。司马迁入狱。
后帝因轻信假消息,诛杀李陵全家。李陵后虽被招回汉,但李忠孝均无法报,不归。与此同时,与之差不多被俘的苏武回去了,与之告别。
7.巫蛊之祸
汉武帝“弹簧现象”
龙城之役后,“整个汉朝受到这种胜利的情绪感染,大家就会做一件事,沿着胜利的道路一直走下去。胜利的道路不一定要走下去,整个大汉政权的那辆车就像是一直踩着油门高歌猛进,没有人踩刹车,并且汉武帝拿着把刀立在刹车旁边,谁踩我就砍死他。”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导致了穷兵黩武。
汉武帝老了以后,与年轻时相反。他敏感多疑,决策机制集中到个人得失的小空间当中了。
这种心理被小人利用,巫蛊之祸。冤情被洗清之后,汉武帝崩溃。
思子宫、归来望思台的建设
《轮台诏》修生养息的政策
8
龙城之役后,匈奴多次袭击时,汉武帝想再次主动出击。
一个大臣又主和亲,汉武帝质问:让你守一个城,你能吗?守一个县?守一个亭堡?能吗?
大臣知其步步紧逼,只能硬着头皮说能。
后大臣被派边疆,被匈奴所杀。朝廷明白了。
商鞅变法,法家强秦,一统中国
汉匈之战,中原铁骑,大战漠北
澶渊之盟,百年和平,文化兴盛
七下西洋,海洋时代,历史代价
甲午海战,屈辱历史,变法革新
历史类纪录片,只是叙述,一些观看时候做的笔记,分享记录下
1,商鞅变法
商鞅,魏国人,法家治国,战争机器,秦国崛起,
2,汉匈之战
高祖白登之围,和亲换和平,文帝景帝继续延续,文景之治韬光养晦,积累财力
汉武帝,张骞出使西域,
卫青龙城之战,
霍去病,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三大战役收复失地,后穷兵黩武,民不聊生
司马迁完成《史记》
3,澶渊之盟
寇准,宋真宗,萧太后,宋辽一纸合约换来120年和平,文化艺术发展达到顶峰,30万银,国家收入1.53%,边境確场,60%回流
金,南宋,赵构1146年,绍兴和议,
4,下西洋
明永乐皇帝朱棣,宣扬国威,郑和下西洋是政治行为,不是经济行为,朱棣远航,迁都,国库空虚
海禁政策是现实使然,
刘大夏,夏元吉,坚守自己,违背历史
大航海时代来临,世界分水岭,
隆庆开海,
错过大航海时代就要付出代价
已经看完了这个系列的汉匈之战和澶渊之盟了,正在追下西洋和商鞅变法的,跟以前了解的知识出入不大,补充了一些史实细节。
目前印象中看过的历史类纪录片不算太多,但也不少了。这部纪录片做的不错,引用的史籍标注很明确,对具体事件的分析和论述较为全面,对其中一些历史争论的观点做了综合论述。但也有一些问题,比如既然说历史的拐点,我觉得应该侧重于对“论”这部分的研讨,即其对原有历史发展进程的改变是什么,比如讲到澶渊之盟带来的历史转折,应该对其影响宋辽后世经贸军事发展这部分作出详细分析,然后着重讨论失去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佳契机后,宋朝的国防布局将受到怎样的先天缺陷和致命打击等等。这是目前我感觉到有些不足的地方。
别的以后再说吧
制作精良
这部片真可谓国产历史纪录片里的一根标杆了。终于不再说教、不再假模假样的历史重现,在严谨性、艺术性上都让人欣慰,看到了国产纪录片的进步。不过,要是将来不用嘉宾讲解完全把历史知识融入到剧情里,把它变成历史电影剧那就更好了。
李陵太惨了,李广太惨了,汉武帝太惨了......(电视剧《康熙皇帝》简直就是个套路。)#废话太多系列......其实认认真真讲完全不用这么多集#
除了被和谐的甲午战争部分....2倍速全部看完
详见影评! 属于重要历史时期的百姓普及片吧
评价历史人物 还是不能站在上帝视角 不能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判断
央视纪录片高水准之作,只不过为什么匈奴之战后面就不放了……等死了……
这部剧真尼玛的太虐心了。后面的甲午拍得再好也不看了,更尼玛虐心!不过呢该是我们的就是我们的,历史出现的拐点自然有一定偶然性,但是我们不能老寄希望于这些偶然性嘛。。
日常跪央视爸爸的文案,好多句子听完鸡皮疙瘩掉一地我都想给抄下来!
不知道怎么夸了,没看过的都去看!
太赞了,画面太棒,解说和配乐都非常有气势,希望越来越多像这样的精品能在中国诞生
正在看,画面,故事都不错,唯独感觉讨论不够深入,没能和今天联系起来分析,稍显不够够瘾。
中华历史大拐点,估计是当今许多战狼们的历史精神寄托。
有韵味的镜头语言,考究的摄影、灯光、服化道。演员一个眼神,一个神态,一幕情景,即使不用台词与旁白都能咂摸出导演的意图。国剧要是能这般用心,哪会烂剧满天飞。虽无主题音乐略遗憾,但已足够出色。最喜《澶渊之盟》一篇。当然,无论看纪录片还是读史,切要牢记四个字:一家之言
汉武帝的青年时代太帅了,打败匈奴,改写历史,帝王之气爆满。然而晚年却因宠信小人,痛失爱妻爱子。人的命运果然是悲剧性的,再辉煌的人也逃不出命运的捉弄。
历史纪录片标杆,文案高级。汉族最勇猛的年代,一代帝国的浴血诞生
全五星,没得说。
白登之围 马邑之谋 封狼居胥 穷兵黩武 巫蛊之祸
转身回首,诸君是否能看见卫霍驰骋疆场的壮影!威哉大汉!壮哉中华!
好看,可是演汉武帝的那个演员眼镜瞪得太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