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2010

全34集

主演:于和伟,王媛可,潘虹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0

 剧照

兵临城下2010 剧照 NO.1兵临城下2010 剧照 NO.2兵临城下2010 剧照 NO.3兵临城下2010 剧照 NO.4兵临城下2010 剧照 NO.5兵临城下2010 剧照 NO.6兵临城下2010 剧照 NO.13兵临城下2010 剧照 NO.14兵临城下2010 剧照 NO.15兵临城下2010 剧照 NO.16兵临城下2010 剧照 NO.17兵临城下2010 剧照 NO.18兵临城下2010 剧照 NO.19兵临城下201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兵临城下2010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1年秋,大批日战机猛烈轰炸成都。百年老字号锦江春的少掌柜杨少诚亲眼目睹驻防司令叶怀忠的吉普车发生大爆炸。叶司令当场炸死,副官凌辉浑身是血受了重伤。少诚送他去了医院。军统站副站长陈剑锋赶到未来岳父叶司令的被炸现场,吃惊的发现吉普车底下隐藏了一枚德国产的定时炸弹残骸,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起谋杀。  医院里凌副官看到行动队长许尔根带人闯了进来,偷偷将一个美式烟盒放到了少诚的口袋里。许尔根将少诚和凌辉带回军统站审讯。叶司令的女儿叶眉在军统站做机要员,她得知少诚救了共党潜伏在司令部的特工凌辉,持枪闯进审讯室,要枪毙少诚,被陈剑锋劝住。  凌副官撞死在刑台上,少诚大为震撼。陈剑锋私自放了好友少诚,与站长顾华泽发生激烈冲突。回到家中,少诚发现烟盒的内夹层里藏有一张当票。毛人凤来密电,指示陈剑锋调查司令之死。陈剑锋想借此搞垮顾华泽,而顾华泽觉得陈剑锋背景复杂,迟早坐上自己的位置,也想除掉他。  弟弟少义嗜赌成性,将房契地契输给陈剑锋的父亲陈子秋的手下,袍哥头目马三。少诚答应还钱,想用凌副官给的当票,赎回一笔金银财宝,可当回的却是一本晚清版《山海经》。日伪特务谷又丰跟踪少诚到了当铺,少诚从暗道逃出,被叶眉打晕,吊在了屋梁上。此时,陈剑锋追踪日伪特务到此,少诚趁叶眉和陈剑锋闹误会,将《山海经》偷走。回到家,将书拆开,惊奇的发现《山海经》原来是一张隐形地图。少诚独自进了地洞,里面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地下网,地道里藏有大量的军火和烟土。他顿时明白,只要点燃军火,这座城市将万劫不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晴天霹雳钢珠飞车徐老师的故事黄飞鸿少林拳粤语旁观者比特香水地球亦真亦幻2017大玉儿传奇所有错误的配料关东大侠一百万分钟我也是妈妈啊飞女四人组同学,你什么时候从我家搬走耀眼的他做工的人英雄郑成功梦寄东山学徒(2020)某一天压力之下:美国女足世界杯队僵尸少爷1986欺负2007

 长篇影评

 1 ) 值得5颗红星

俄国人的战争片果然够直接,2小时的电影,和平了大约15分钟就开打,没多余的无聊的白等,已经尽显和平生活的可贵,让人觉得军人和家属都住在一座要塞里,似乎也是很温馨的事;苏联军人的生活水平很高,有吃有喝有玩,又让我想起《蟹工船》里日本工人对着苏联海员的优越生活流口水的场景了。

片子里的德国人都演得活像旧照片上走出来的一般,冷血残酷,训练有素,没有西方二战片中温情脉脉的德国军人形象;仿的三号坦克也不错。另外那个放电影的小伙子的女友应该是被德军给.....

虽然对毛子军人那种粗放的生活方式并不感冒,但看到他们保卫亲人,扛起枪的一刻,还是由衷的感动。

 2 ) 战争片的结局不是大团圆

这是今天连续看的第二场电影。在同一个影厅,同样的座位。
其实要塞早已下载,但是既然影院上映,还是更加愿意在银幕感受一下。俄罗斯战争片这两年拍了不少,不过良莠不齐,本片还算中上之作。感觉导演在影片的节奏上把握的稍微欠缺,有些情节显得和整部电影不太协调。但不管从对战斗的交代,场面的调度,烟火特技,枪械道具服装等方面,都是相当出色的。布列斯特要塞位于布格河畔,虽然影片开始交代是沙俄建造,但实际上布列斯特算是39年德苏瓜分波兰的赃物。当6月22日战争爆发的时候,苏军很快一溃千里,在维亚兹玛,在明斯克,在后来的基辅,被几万,几十万的包围歼灭,但是布列斯特要塞却坚持作战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堪称奇迹。影片交代得很清楚,从一开始,要塞守军只能孤军作战,在得知彻底被包围后,突围也告失败,弹尽粮绝之下,只能一点点的困死。不像中国90年代之前的绝大多数战争片,这里没有想小兵张嘎,南征北战,地雷地道平原游击队那样的大团圆结局,因为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孤军面对优势的敌军,有组织的抵抗很快就会被粉碎,随后就只能是零散的抵抗而已。
影片重点刻画的第一天战斗相当不错,历史上苏军也确实组织了类似的反击,当年的莫斯科保卫战对这段历史也有描写。步兵的冲锋,反坦克炮的侧击,都很真实。不像张艺谋,想象出排成一串挡子弹的馊主意还自以为很好。
最后说说几点感受,一个是胖胖的内务部队中尉作战也很勇敢,内务部队最终是全部阵亡。41年肃反已经结束了,内务部队成为边防军,所以在边境作战的时候损失惨重。
德军的PzkpfwIII坦克做的很不错,炮塔部分极像,不过从负重轮和扭杆能看出MT装甲输送车的影子。
仅有的水要给机枪,确实,马克沁机枪如果有充足的水进行冷却的话,就可以保持持续火力,而不像气冷机枪那样需要停下来或者更换枪管。
福明政委在桥头大喊卧倒,很有当年以色列突击乌干达恩德培机场的风范,不知当年苏军是否这样做过。不过以色列那次是用希伯来语喊得,而政委,恰巧是一个犹太人。
飞到要塞上空的是I16,德军战斗机从太阳方向猛扑下来,双机作战,击落I16是早晚的事情。
斯图卡的队形很不错。
2吨炸弹的爆炸效果很好特别是那个远景。
PzkpfwIII喷火坦克也登场了,不同于苏军和美军,德国的喷火坦克是从主炮身管喷火的。


最后,虽然要塞守军大部分战死,少数被俘,极其个别逃生,而且随军家属也死伤惨重。但是报应迟早会来的。1943年以后,东线战场仍然多次出现了重兵围困孤城,然后守军几乎全部战死的惨象,只不过被围歼的角色,变成了德军。

 3 ) hi

   
   o(∩_∩)o
     
     o(︶︿︶)o

     哟

   嘿
   
   呐
  
   呗

 4 ) 战争片拍的是意志

纯从军事角度看,这片子拍得一般。无论是德国人还是苏联人,都显得太业余。当时德军有很多身经百战的老兵,苏军也经历过苏芬战争和入侵波兰,双方都不是生瓜蛋子。

从战术角度看,这片子之中吐槽的地方太多:许多苏联士兵集中在窗口射击,德国士兵密集队形不懂得利用掩体匍匐前进,远距离上苏军直接冲锋肉搏而不是利用掩体反击德军,德军并没有有效发挥手榴弹和喷火器的作用,进入陌生的建筑之前没有投掷手榴弹,坦克遇到反坦克炮的阻击没有使用机枪而是坦克炮反击,协同进攻的德军步兵对苏联反坦克手接近坦克没有任何察觉,苏军突围过程没有集中火力摧毁德军的探照灯和机枪阵地,等等等等。双方都显得太业余。当年的苏军和德军中的任何一方如果像电影中的战术素养,这场战斗也不会这么持久和残酷。

战争片拍的是战争的残酷和战士坚强的意志而不是战术,如同武侠片拍的是侠义而不是武术。

从这个角度看,本片是成功的。

苏军士兵高喊“乌拉!”用手枪、刺刀和工兵铲和德军肉搏,苏军政委组织战斗到最后,被德军俘虏枪决;苏军少校战斗到力竭,和每一个战士握手,鼓励他们坚持活下去;苏联上尉打光机枪子弹被德军用手榴弹消灭;负责审查少校的胖乎乎政工军官坚守要塞入口,最后在肉搏中和德军同归于尽。不幸被俘的人,努力活下去,直到被德军杀害。

苏军坚强的意志感染每一个观众。

苏军善守,这是沙俄时代就流传下来的传统。二战之中最残酷的几次攻防战,除了柏林战役,几乎都发生在苏联。不知道将来会不会有人拍一拍塞瓦斯托波尔的攻防战,那次攻防战之中双方用手榴弹、喷火器、炸药包和刺刀寸土必争,德军动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炮,其残酷程度远远超过布列斯特要塞。

 5 ) 起碼比《烈日灼人2》要好……

很巧,連續兩天都看了白俄羅斯有份參與電影合拍的兩部電影,第一部叫《通往巴比谷的路上》,第二部正是這部俄羅斯2010年上畫的《布列斯特要塞》。可以這麼說,第二部則是白俄羅斯參與電影合拍的典型作品(要知道白俄羅斯自蘇聯解體獨立后的電影少得不讓人所知),由白俄羅斯的白俄製片廠(Беларусьфільм)和俄羅斯的CP電影公司(Централ Партнершип)聯手打造。
自蘇聯解體以來,戰爭電影在俄羅斯的電影市場里一直佔有重要的一席位(當然這和它的歷史有關)。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類的戰爭電影囊括了諸如中古俄國對外擴張,蘇俄內戰,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以及車臣戰爭等重要的戰爭史。一方面,這些電影體現了俄羅斯人對自己歷史的反思;另一方面,這些電影也成為了增強國家民族凝聚的重要手段。所以,每一年在俄羅斯電影市場必不可少的就是戰爭電影。至於在去年2010年,有兩部戰爭片十分惹人眼球,一部是尼基塔·米哈伊科夫的《烈日灼人2》,另一部則是亞歷山大·科特的《布列斯特要塞》。
當然啦,比起早已蜚聲國際的米哈伊科夫,這位亞歷山大·科特對於不少影迷來說再是陌生不過的。這位出生1973年出生於莫斯科的導演,1994年入讀VGIK(全俄國立電影學院),在就讀期間曾為法德兩國合辦的ARTE電視臺拍攝過電影,而後在2000年畢業走上正式的導演之
路。短短10年拍攝的電影基本上聞所未聞。但是憑藉2010年的《布列斯特要塞》,導演在俄羅斯屢獲大獎。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在torrent.ru資源網站上一直置頂。
之所以要說這部電影要比《烈日灼人2》要好,其實並不奇怪。儘管米哈伊科夫在《烈2》上畫之前頻頻造勢宣傳,預告片也甚是給力。但是在戛納等國際影展上卻是惹來惡駡。甚者,在IMDB的評分一度跌破4.5分……看完整整181分鐘的《烈2》,總覺得好像在玩一款遊戲,如果
你選擇了米哈伊科夫這個角色,將會是一個動作冒險遊戲。如果你選擇了緬希科夫這個角色,將會是一個解謎推理遊戲。曾經有豆友稱《烈2》為“俄羅斯版的《建國大業》”,也是不無道理。起碼,電影參演的很多男性演員都是俄羅斯電影界的大腕;電腦技術和戰爭場面也相當厲害。只不過,當年《烈日灼人》的婉約卻蕩然無存,甚至被納粹飛行員囂張的屁股或者糟糕的斯大林化妝造型等等雷人元素所掩蓋了……
至於這部《布列斯特要塞》確實不錯。儘管有人認為這是對蘇聯,對某某主義的“招魂”。但是既然這是一部關於二戰題材的電影。演員在哪個時代,也就該演出哪個時代的戲。另外,小男孩(即電影中的旁白的童年)的任務設定一定程度上也仿效了塔可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和伊萊姆·克裡莫夫的《自己去看》。只不過讓本熊不爽的是這些“苗頭”都“點到即止”。不過,既然這是一部宏觀描寫布列斯特要塞的戰爭電影,那麼小男孩只是電影的其中一個要素。再說,這不是一部大幅度討論人性的文藝片。它不過是一部商業片,一部展現戰爭殘酷,畫面震撼和重現歷史的商業片。但是,這也足夠了。起碼比《烈日灼人2》要好……

 6 ) 敢打才是真英雄,虽败犹荣——看《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有感

       俄罗斯与白俄罗斯最近合拍的《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无疑是近年来战争电影的杰作。故事情节很简单,1941年6月,驻守布列斯特要塞的8000名国防军,面对德军的突然入侵,在短暂的混乱和溃退中自发组织起来,依托祖先留下的堡垒顽强战斗,最后全军覆没。时隔20多年后,这些或战死沙场、或虐死监狱的官兵才被追授英雄称号。
    和相对简单的情节相比,影片刻画的一组人物群像无疑更为耀眼:

    一对夫妻,在各自射完手枪里的子弹后,同时流露出不愿当俘虏的决绝,最后丈夫用仅剩的两颗子弹,先借故让妻子到窗口探望,然后在背后将其射杀,最后自己枪抵下颌自尽,从容淡定,无惧无悔,没有一丝悲悯和犹豫。

    一位被贬的、经历过两次战争的资深军官,凭借经验和直觉最早意识到即将发生的生死危机,在战事突发、战友纷纷溃逃的关键时刻,勇敢地站出来,自任临时指挥,最后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单元,直到弹尽粮绝。

    一位生性乐观的胖中尉,看似马大哈,但却异常机敏,率部第一时间投入战斗,在战场僵持最紧张的关头,与战友默契配合,识破并打死了潜入的德军间谍,在自己的战斗单元几乎被打光的时候,还即兴表演几天前排练的舞蹈,给战友打气鼓劲,最后以坐姿战死沙场,双目圆睁。

    一位以色列籍的团政委,在混乱的战斗中主动挑起总指挥的大梁,迅速将官兵组织起来,指挥有条不紊,在狡猾的德军用伤病员作为炮灰强行进攻的紧急关头,沉着机智,孤身面对敌阵,化险为夷,瓦解了敌人的企图,即便弹尽粮绝也始终没有动摇抵抗的意志。

    一对少年兄弟,哥哥用仅有的一门炮接连消灭了两辆德军坦克,使得抵抗部队免遭灭顶之灾,最后被第三辆德军坦克的炮火射杀。弟弟不过是一个号兵,但却屡次求战,在纷乱的炮火中来回穿梭,传递信息,运送水源,最终成为战争的幸存者。这对兄弟无疑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一个代表希望苏联更强大的理想,一个代表苏联民族不死的基因。

    所有这些普通的苏联人,在强敌入侵、力量悬殊、国运危悬的关头,一个接一个奋起抗争,一个接一个战死沙场,英雄本色,虽败犹荣。影片几乎没有一处宣讲主义和精神,但却有这样一个细节:德军用高音喇叭劝降,说我们无意征服你们,而是要将你们从集权统治、集体农庄中解救出来云云。对此,一位苏军军官对战友说,他们是想让我们过屈辱的生活。这句看似普通的话,正是这部电影的魂魄。不甘屈服,正是俄罗斯民族永恒的基因。

    前不久读资中筠先生的自选集,其中一篇长文回忆民国外交家顾维钧先生在1944年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所蒙受的屈辱,读后忍不住长久太息。中国名义上位列盟国四大国,但在讨论战后安排时,苏联代表却坚决不同意和中国一起开会(斯大林认为中国和法国都没有资格)。东道主美国设计了几种变通办法,最终都被苏联否决。读之,愤懑中夹杂着费解。看完此片,似乎多了一个理解的角度。和苏联人的宁死不屈、以牙还牙、最终征服对手相比,国民党中国在整个二战中的表现实在太差劲,先是太不经打,后是太消极避战,太没有血性,太不能让盟友放心了。苏联人显然认为,与这样一个所谓的“战胜国”坐在一张会议桌前讨论世界的未来,简直就是对自己莫大的侮辱。

    最近一位谙熟军事的朋友说,抗美援朝战争说白了就是毛泽东向斯大林献上的一份投名状。结合自己对历史的阅读,特别赞同这一独到的分析判断。在最近两百年世界战争的舞台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有俄罗斯这样的底气。世界曾经最凶悍的三个民族,法国、德国、日本,都曾经给俄罗斯造成巨大的创痛,但是无一例外,最后都成了俄罗斯的手下败将。尤其二战后期的太平洋战场,筋疲力尽的英美联军实在打不下去了,不得不再三请求苏联对日出兵。拿足了劲,摆足了谱以后,苏联红军秋风扫落叶般横扫中国军队谈之色变的日本关东军,战局力量对比迅即根本改观,最后注定了日本战败的结局。一个靠拳头和意志打出威信和地位的民族,对另一个对外战争成绩单基本挂红灯的名族,骨子里的轻蔑根本无需掩饰。面对美国对朝鲜战争的强势介入,苏联对中国说,反正我不打,为了避嫌也不能明着支持你,有种你自己打好了。万幸当时的中国有毛泽东这个中国的日耳曼人,百万中国军人以巨大的牺牲捍卫了民族尊严,最终赢得了苏联的信任,以及后来的、建国初期最宝贵的支持。

    作家叶兆言早年访问俄罗斯,和一位苏联老大妈聊起二战。老大妈说,我们战死了2000万人。叶说,中国也死了2000万人。老大妈立马正色道:我们2000万人都是战死的,你们大多数是被屠杀的。一个普通老大妈的话,深深刺痛了我们的作家。可惜类似理性的反思、尖锐的追索或多或少被压抑着,不大受健忘的国人待见。最近热播的《甄嬛》,红楼梦式的语言风格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据说最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还是宫廷内斗的种种细节和技巧,以至有观众将其奉为职场晋升宝典。的确,说起内斗,咱中华民族可谓源远流长;而论起外战,除了当代的抗美援朝,也就只有近两千年前的汉武帝大败匈奴了。更可怕的是,这几十年和老美生意做顺了,连抗美援朝也不大愿意提了,直至有背景知识严重缺乏的年轻一代已经发出质疑:牺牲百万将士帮一个小流氓打一个大流氓,划算吗?

    有史以来人类历史的所有道理,《动物世界》其实早就说透了。说一千,道一万,不能打,不敢打,打不赢,体积再肥大,外表再光鲜,感觉再良好,也不过刀俎之上的鱼肉。俄罗斯国力日衰,以至于沦落到不得不靠卖资源自保,但是世界各国猛人仍然不能不对其保持敬畏;反观中国经济蒸蒸日上,已经成为世界的火车头,但不仅老牌西方列强,甚至连东南亚小国都敢时不时冲你晃晃拳头、亮亮獠牙。原因何在?一句话,在战争的记录本上,两个大国的得分悬殊实在太大,一个堪称世界锦标赛冠军,一个则是别人经常拿来调侃的笑料而已。精武必胜,忘战必亡,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国还会再有下一个所谓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吗?

 短评

8.20 好看好看!!!!!

9分钟前
  • Alex
  • 力荐

战争片最喜欢了!!

14分钟前
  • Leau
  • 推荐

从题材和风格上,咱国内也很擅长此类,不过视听上确实比我们强太多,

1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今天在俄罗斯文化中心看的,无字幕,但还是看得挺有兴致,此类战争片不需要看字幕,能整明白。软硬伤都有点,普普通通,大众片。

21分钟前
  • Irgendwann
  • 还行

原来俄语原版电影的声效跟R5 DVD是一样的。

25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落泪一次。但过多的纯战争场面会让人麻木。

26分钟前
  • Joe
  • 还行

[199]諸如“本片為××主義招魂”的言論,本熊笑而不語。起碼,這比《烈日灼人2》強多了。

27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这边是俄版的《集结号》嘛。三观很正,但是中间意识形态已经空了。视听效果很不错,一派10年前的美国大片范儿。导演估计是老塔的粉丝,男主角小正太的时候造型怎么看都是《伊万的童年》之伊万。

2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轻故事重视觉效果,有点好莱坞商业片的意思,天朝该多引进点这样的电影。★★★

3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这个比集结号牛逼多了,老毛子拍战争片还是根红苗正的

36分钟前
  • 胡子(胡续冬)
  • 力荐

听国配真别扭!!!

40分钟前
  • 菠菜逛基辅
  • 推荐

“我是犹太人、共产党员和政委。你们枪毙我吧。”

41分钟前
  • Yurikhan
  • 力荐

属于战争抒情片,像是《雁南飞》的绝望版。不重杀戮,对牺牲的歌颂。喜欢这电影的朋友可延伸阅读,写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瓦西里耶夫的另一本战争小说《未列入名册》,讲述一名年轻中尉在布列斯特围困战中的故事。

43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拍得确实很2

44分钟前
  • 流浪忧伤
  • 推荐

但就电影来说,没想到俄罗斯人能拍出如此好的电影。本来是个五星好电影,鉴于我向来对于苏联的厌恶,减掉一星。

46分钟前
  • 楚恻
  • 推荐

俄罗斯版的《喋血孤城》

50分钟前
  • 安东
  • 推荐

很感人

54分钟前
  • siji小猪头moli
  • 推荐

二战中苏联作家群体被派遣深入前线,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战争文学,这一部电影好像改编自瓦西里耶夫的小说《未列入名册》。值得一看。

59分钟前
  • malingcat
  • 力荐

非常的模式化,非常的不讨人喜欢,错听了某些人的建议,没想到是这么个玩意儿。

1小时前
  • 达到厂
  • 较差

战争是泥泞、腥臭的血迹、溃烂的伤口、震耳欲聋的噪音、火燎的疼痛,寒冷和饥渴,还有突如其来的死亡,不是“用笤帚疙瘩下了鬼子枪”的儿童故事,尽管我认为后者拍得也不错

1小时前
  • 锟斤拷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