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5
这几天晴朗无云,雾霾消散,我在图书馆随便翻到一本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苦妓回忆录》,才知中文版已经出版。我从头读到尾,合上书,看着夕阳余晖慢慢黯淡。想起我去年下载的同名改编电影,晚上找出观看,算是做足功课来欣赏这部大师级作品吧!
故事存在于上世纪60年代的加勒比,异国情调的妩媚让人心醉。风流老记者为了自己 的90岁生日而恳请老鸨为他寻找一个纯洁处女陪房,原本只是风流债上添的一笔,却让老人终于懂得了什么是爱情。
书很薄,电影也只有90分钟,刚好完完整整、从从容容的把书里的意境都表达出来了。回忆与现实的穿插更是通过镜子、枕头、窗户等完美的剪辑转换了,行云流水,不觉突兀。
90岁的老人,少年时被老妓女夺走了童贞,于是沉湎于花街柳巷,“赢得青楼薄幸名”!但他从来没有恋爱过,最近接爱的一次,他也放弃了,在新婚前夜去买春被发现,他成了全城人的笑柄,从此下定决心孤独一生。他自言一生睡过500多个女人,但内心还是孤独的。“没有爱,性只是一种宽慰”。他就要90了,眼看时日无多,他不甘心!他要品位纯真爱情,寻找心中的处女,找到这世界上最美的东西---AMOR。
老人或许也是少女最好的启蒙老师,老人对少女的爱不是进攻似的,而是和风细雨的,润物细无声。老人没有和她做爱,而是静静的陪在她身边,给她讲故事,给他朗诵诗,给她擦去身上的汗水。这段忘年恋渐渐有了存在的可能。
老人是记者,在报社开自己的专栏几十年,想退休都开不了口。他深深了解记者的人微言轻,根本不能把真相揭露给读者,每次他的文章被总编的一个大红叉所否定,他就感觉异常的沮丧。与女孩交往后,老人索性改成了情书专栏,没想到大受好评,热心读者寄来了大量信件让他始料未及,工厂里也传颂他的文章,让他那个小情人对他的感情也加上了崇拜与尊重。
晚年的爱情都是特别炙热的。当一次突发丑闻打断了他和少女的联系时,老人马上陷入了焦躁和不安的情绪里,惶惶不可终日。这段感情最终会走向哪里呢?老人千帆过尽,会不会找到真爱呢?
影片由丹麦曾经的新浪潮导演卡尔森·亨宁执导,墨西哥演员埃米利洛·艾切瓦利亚Emilio Echevarría主演,卓别林的女儿杰拉丁·卓别林扮演了老鸨。老戏骨沧桑的脸充满了岁月感,让人感觉戏味十足,又感慨时光无情!想起《日瓦戈医生》里杰拉丁·卓别林青春的风采,不禁唏嘘。
少女在原著里14岁,电影里的演员超龄了。但可以理解。电影拍的很美,南美人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浪漫潇洒的为人风格让我过目不忘;加勒比地区的秀美风光、海边街道也实现了我读书时联想到的画面。算是一部忠实于原著的佳作。
知道加西亚.马尔克斯著有这部小说,但没看过,不知这部同名电影与原著有多大距离。电影充满南美风情,特别是南美男人的那份情种,身上那股浓厚的荷尔蒙,真不跟他们的长相是否性感有关,而是来自其特殊的DNA结构,深深地发自骨子里的。男主人公还是一位九十岁的专栏记者,为庆祝自己的生日而要找一个处女过夜的故事,并穿插回忆了他一生的风流与荒唐,情欲与混乱之爱的一生。老头儿孤独、守旧、顽固、倔强,无所事事,喋喋不休,神神叨叨,又脆弱不甚,是他的常态表现。但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他对爱始终保持一颗年青的心。寻求一生也不知是否得到爱了没有,反正得不到爱,性会给你留下安慰。一生不懈追求,既为爱痴迷,又因爱而痛苦烦恼,这就是人生。 令观众感受到人的年龄并非为其实有,而是来自于他的感受。男主人公根本不知道那位处女姑娘叫什么,他心里一直用虚有的戴葛汀娜称呼她。到这般年纪,肉体行为已经不现实了,情欲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只是借肉体来抒发对爱的感慨。如今死亡将日益迫近,但根据他的活法,爱的甜美也将伴随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空虚和悔恨无法避免,但爱也并非可遇而不可求。他为情而生,为情而活,为情而死。从另一个方面说,将要夺去他老命的不应该是年龄,而是情与爱。这种对爱不懈的追求,这种活在诗里,保持强大生命力的精神,应该是这部作品的看点。
要的不是肉体,是精神是寄托。本片不可回避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皆为商品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但也体现出了全球社会的共同问题,老无所依。要的不是肉体,是精神是寄托。本片不可回避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皆为商品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但也体现出了全球社会的共同问题,老无所依。要的不是肉体,是精神是寄托。本片不可回避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皆为商品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但也体现出了全球社会的共同问题,老无所依。
《天堂》(又译《赫默尔》),由荷兰女导演莎莎·波拉克执导,这部以五段故事连接的电影,形式与内容都极为独特。名叫天堂的漂亮女孩,老拍卖师的独生女,日日去夜店寻求性剌激,遇到各色各样的男人,当她遇到一位性虐待者差点被掐死时,才不得不罢手转向老父或与老父相似的男人,开始了一段逾越人伦的奇特情感。
她阻止爸爸再找情人,如坠落深渊而不可救药。人性中的乖舛与无常,或会在一些特殊人中极易显露。当然,这与成长相关。
天堂从小失去母亲,其父深爱有加。相依为命的经历,让她错把父爱当情爱,以至不断在外寻找性剌激来告慰自己极易受伤的心灵,这种长期积蓄的不安全感,让她终于害人害己。这或许也是成长的代价,至少存在于人类中的少数人中。
《苦妓追忆录》(又译《昔年种柳》2011),根据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改编,由拍过名片《饥饿》的丹麦导演卡尔森・亨林执导。20世纪六十年代初,一位老记者为了庆祝自己的九十大寿,特地找了位14岁的处女圆房,以示自己的雄风。
没想到上床之后,他才发现,少女已被鸨母下了药,整夜昏睡不醒,老头看到她青春胴体,打消了取其贞操的念头,渐渐发现竟然爱上了她。
这实在令他大为惊奇,对这个风流了一生的浪荡子来说,爱情乃他平生头遭。他轻轻吻了她,还对她唱起年轻时唱起的情歌。他回忆起一生买春的荒唐经历,寻欢妓女竟达500多人,但他从未意识到自己在妓女身上找到真爱。
电影采用不断闪回交叉回忆的片断,以呈现他与每个妓女寻欢作乐的印记和点滴。看似不可思议,却反映出社会的变迁与自己的省悟——性与爱的转换,对他来说浑然一体,只是他懵懂无知。
直到这个少女的出现,原来那个整日寻花问柳的风流种,却也是一个真性情的老翁。小说改电影,内容繁杂,导演采用闪回的快速回味,实属无奈之举,也是一种运用手段。每个国家都有其独有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转而一想,这种担心也是多余的,因为这种电影看到的人还是少数。
2012、11、20
百年的求索,百年的孤独。原来年迈也可以爱
“性只是人在没有得到真爱时的一种慰藉而已。”马尔克斯最后一部小说改编电影,九十岁疯癫丧失性能力的老作家找十四岁处女妓女“圆房”的荒诞行径,只是衰老之下他恐惧孤独的浑招,他只能在一次次不道德的追忆性与妓女的过往中,妄图体会真正的爱情。
马尔克斯的作品真不适合改编。
电影采用不断闪回交叉回忆的片断,以呈现他与每个妓女寻欢作乐的印记和点滴。看似不可思议,却反映出社会的变迁与自己的省悟——性与爱的转换。
沧桑的老人和沉睡的少女,川端康成和马尔克斯。
李长声说的对,原著和电影别对照着看,要么总有一方招你讨厌。电影不错,先不看原著了。
总共看过两部马尔克斯小说改编的电影,都是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一个老家伙干过很多女人的故事,总是在最后顿悟所谓的也颇可笑的“真爱”,看第一部时还觉得很震撼,看多了就觉得这种片子很令人作呕,充分暴露老男人们的性功能障碍恐惧症。
* 初拿到影碟曾经看过,需要有时间再看的电影2020-2-4 网盘下载720p再看截图
没有幻想的生活是忧伤的
骄傲老去的男人,像追寻月光一样追寻爱情。彻夜书写心中的悸动后,初晨的阳光照射在他的书桌上。“我为爱情疯狂了”他对着玫瑰色的清晨喊道。“不,不是疯狂,是痴呆”天边飘来一句回答。
坑爹,没字幕,对原著改动蛮大的,不是很得灵魂
Passion is life.
不错的题材,但不符合我的审美观
全片色调调的太狠了,我觉得不少戏本身的自然光很美,不知为什么全给调成美图秀秀的效果了……手法挺超现实,现实回忆自由切换,还有放下电话后类似心灵感应的交流方式。文本也是从川端的《睡美人》来的,但是有种白种人的没劲,老头子后半部分突然就陷入了纠结的爱,整个人就疯逼了,戏都很难看
和他的书一样,总是看不懂
百年孤独啊,年近一百的老人还在寻爱。
老记者的风流韵事。
为原著与主演打四颗星!
表达太过割裂,概念大于内容。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