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只有三个演员:Ethan Hawke,Robert Sean Leonard,Uma Thurman,更牛的是只有一个场景:一个破烂旅馆的小标间,两张单人床,屁大的地方。跟The Man from Earth还不一样,后者还有若干个室外镜头,这部片子连那小破屋的门都没出。完全靠语言的张力,完全没有让人——好吧,没有让我——感到乏味。
从前有一段时间我在网上狂找这部片子,没找到。我当日狂找这部片子,不是因为Ethan Hawke,我对小痞子一向没有兴趣;也不是因为Uma Thurman,虽然Uma确实标致;我是因为Wilson……没想到这么好看。
最开始,Wilson演的那小成本电影导演还有些让人烦,因为他有些说教的意味,但那个卖毒品的就更不招人待见了,他俩就那么语带机锋,你来我往的喋喋不休,从最初的貌似铁哥们到扭打在一处——注,这是全片唯一的激烈动作,其余的全部是言语交锋。不管怎么说,反正这时,毒品贩子貌似扮演着正义的角色。后来,Uma来了,形势大变,俩男人的 “小”都被逼了出来,原来一个是……一个是……而消防队员也终于控制不了自己燃起的火,得到了应得的惩罚。
在使人大为佩服并让观众从此对他报以期待这点上,理查德·林克莱特成功了。他以自己的一系列标新立异的作品,对电影这种表现形式独特而又富于涵容的探索,使人们很难去漠视他的任何一部作品,然而也正因此,《录音带》才显得像个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一方面,它受人喜欢,同时它的经典性似乎又显得不够稳固,因为一个理想的观众也可能花几天的时间来思考是否要把它列入经典片目。它的先验是矛盾的核心:一个封闭的旅馆房间,三个人物,故事就在这三个朋友无聊而密集的谈话之上建立起来,它可能会让你感到疲倦,甚至无聊,可是耐心的好处是你会发现影片悄然地积聚了一种悬念的格局,并且如果你对罐装啤酒有兴趣,伊桑·霍克会教授一种别样的开酒方式。由于空间的严格控制,林克莱特通过灵活多样的镜头语言来避免枯涩,低成本的《录音带》实际上成为他的一次练笔。他玩得很开心。他为自己制定了游戏规则,他从中发现了乐趣,他还相信参与者都会夸赞他的。人们又能说什么呢?他们说,2001年的《录音带》不是最好的。对林克莱特来说,这一年的《半睡半醒的人生》思考更深邃,形式更新颖,但是未必打动人。而《录音带》拥有伊桑·霍克和乌玛·瑟曼,即使不纯粹的表演也无法撕破他们的魅力。
<Tape> to Return to the New York Stage
新闻出处:
http://www.broadway.com/gen/Buzz_Story.aspx?ci=7326正文:
Stephen Belber's <Tape> is coming back to New York, according to The New York Times. The play, which was shown at the Access Theater in 1999, will begin performances at the José Quintero Theater in January.
Tape centers on three old friends who, within the confines of a tawdry motor lodge in Lansing, Michigan, come together to play out the unresolved drama of their final days in high school.
A film version of the story was released earlier this month. Belber adapted his own play for the movie, which was directed by Richard Linklater. Ethan Hawke, Robert Sean Leonard and Uma Thurman star in the film.
The production at the José Quintero Theater will star Dominic Fumusa, Josh Stamberg and Allison M. West.
故事是这样的,导演探望老同学--卢瑟霍桑,后者被前者的俯视姿态惹怒,于是揪出导演的黑历史,逼其承认曾在十年前强奸过霍桑前女友。导演最终承认了,结果霍桑偷偷录了音,并打电话给作为当事人的前女友,要她来。前女友到,局面变得难堪,原来霍桑也是对前女友旧情没了,才嫉恨导演。导演走开时,前女友向霍桑否认了被导演强奸的事实,但不久导演回来,却为强奸的事对前女友道起歉来,前女友再次否认,这回倒是导演不信起来。前女友说着说着委屈了,不仅对导演表了白,还带出过去苦求无果的卑微。这下她突然恨起来,于是借着录像带的把柄报了警,说这里有一个吸毒的,一个强奸犯。吸毒的指霍桑,听前女友报警他立马就要跑,但导演这时不跑了,他知道自己没做错事,想光明正大地辩解。霍桑一看他的坦荡架势,受感染似的把毒品统统用马桶冲掉。这时前女友要走,说明自己其实没报什么警。结局。
除了过程闷点,其实这是个不错的故事,更何况演员阵容足够强大,霍桑瑟曼之类都是要脸有脸要演技有演技,而另一男主的出现等于和霍桑再续死亡诗社同窗情,算是看点。
但是我不禁想到波兰斯基,然后拿本片与波神之片(如《水中刀》《死亡与少女》,都是小空间,两男一女)作比较,最后感慨本片创作者还是嫩。
具体嫩在哪?个人意见,最明显在于结局。我觉得带劲的话应该安排霍桑在看到导演凛然正气地决定留下时凛然正气地把录音带丢给瑟曼,让她作证据,抓导演个装X的。
导演这人是够装的,没错,相比吸毒颓废心理阴暗小气的霍桑他绝对大好青年,但这不意味他如自己想象般好,更不意味他不讨人厌。他最讨厌的地方或许正是他太费力追求好了。这种追逐令他显得软弱可疑。霍桑指责他强奸前女友,他明明没做却开口认错,不过是中了霍桑的激将法,觉得应该为过错道歉,才能保持住好人的名声。这种知错就改的姿态对于维持名声是即时见效的,而坚持没错却是死无对证的,反而容易被霍桑认为强词夺理,两者所达的道德水平明显不一个程度。导演奔着道德高点去了,根本没管这种为没做过的事道歉是件多荒谬无聊的事。道德感在此已经成为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于是他的做法实则非常势利,退到这角度想,潦草的认错倒算一种德行的欠缺。
这点在后来情节转折里变得愈加明显。霍桑拿出了录音带,导演之前审时度势的道歉等于把他钉死在十字架。这时候他变得凶巴巴,眼神里透的简直是要把霍桑干掉的意思。回想一下,这人开头还在教育霍桑做人不能带有暴力倾向。
然后前女友来,事态好玩起来。导演明知霍桑装什么坏水,但最初什么都没提。直到自己走掉,留霍桑和前女友独处一段才又折回,向前女友为十年前的强奸道歉。他当然不知道前女友才向霍桑撇清这事,知道他就不提了。我想他在走开的这段时间没少自我挣扎,一定在想此刻霍桑绝逼在给前女友放录音带,一定在想自己的恶霸形象绝逼已经在前女友心中巍然腾起...于是他受不了了。他在这时候面对的选择题和刚才没差,选项一,我是个知错不改的强奸犯;选项二,我是个知错就改的曾强奸犯。他又选了二--向前女友为没强过的奸道歉,后者回绝他还不乐意,仿佛人家不接受道歉他这罪名就洗不清了。所以在导演心里罪名不是存在于当事人记忆里,而是在录音带那种罪证里。为了对上号再消掉号,他不惜逼一个女人回首不开心的经历,那份执着和咄咄逼人,说他好人的真是没见过好人。
果然,前女友被逼急,或说恼羞成怒,总之她仗着录音带的存在就坡下驴地报了警,说这有个强奸犯。从此开始影片逼格噌噌往下掉。霍桑因为怕吸毒被抓急吼吼要走,倒是导演又一次摆回施施然君子姿态,要和来人讲明白他根本没动过前女友。他这样做似乎是从瑟曼之前的否认里找回了通往道德制高点的路,但其实这里说不过去,因为难免我会觉得这人缺心眼--录音带还完好在霍桑那里,他怎么就那么笃定霍桑不会阴他一把。而霍桑也够不争气的,开始被导演教育几句都忍不住,这会见这人这么装X,怎么就能忍得下去。还傻得决定也留下,留下就留下,把毒品冲掉不够,还毁了录音带。这说实话根本不符合人物走向,说好的阴暗小气卢瑟心理都跑哪了?我不明白。
反而是前女友抖了个意外结局的包袱,原来人家没报警,装愤慨骗霍桑毁毒品呢。这一来简直是个温情脉脉的HE,在最后一秒走回好莱坞俗套里,太遗憾。
指责结局真不是我价值观偏颇,而是这不好玩,不深刻,不够回味。电影作为艺术,不是肯定了对的就叫对,更别提称牛。真正对的,是如一呈现人物的个性选择和相对应结局;而真正牛的,是在所谓对的里品出一丝不对,在不对的里面发现一点可爱,毕竟生活生命与生物都是复杂的。这也是为什么波兰斯基是波兰斯基,而本片沦落至角落生蘑菇的道理。
牛逼淡定的screw over。知道专业的terminology是多么重要 一马桶的叶子看着很有感⋯⋯
大学时代看的片子,一段段的狂喷,但是戏剧结构好,节奏也不错,所以看着有意思,尤其乌玛瑟曼很抓人,总体来说非常尤其
Tape.2001.LIMITED.DVDRip.DivX-AEN
甜蜜的强暴我,即为这部电影的最佳注释……戏剧张力完全来自于对话,理查德林克莱特虽是个重度话唠患者但功力还真不是盖的
2019/5/19这部好的呀。一个房间,总说一会儿出去,结果哪都没去。死亡诗社回魂("Hey, it's good not being dead!"),伦理问题on and on。用对话瓦解体系这个玩意,其实挺恐怖的。不管从技术角度,还是从对观众影像的角度
整部电影都在一个旅馆房间里, 3个人. 睡着的时候是这样, 醒来依旧如此.
戏剧张力受控于台词的思辨性、阶级差异的典型性、巧妙的突转还有两性心理学的创作基础。三位大佬对细节的把握还有互相给予的反应是成全这个低成本作品的关键,除此之外场面调度和对场景的空间利用、摄影机微妙变化的角度和强烈的运动,这些形式风格都是叙事的一部分。时隔两年终于看到了剩下的这一部,从这部独幕戏里感受到了很多林克莱特所说的创作理念 just do it 再一次感慨能激起观众极大的情感共鸣是导演最厉害的地方 …
怎么说呢,全靠对话和人物特写,感情张力很强,乌玛·瑟曼还是得选对导演才能发挥才能。
DV拍摄与剧力都有十足诱导性,观众试图与剧中人物进行探讨或建立自我投射,立场的介入与摇摆是这类电影最大的魅力所在。
伊桑·霍克,乌玛·瑟曼主演。实在是没耐心看完这种喋喋不休的片子……
演员和导演都挺吸引眼球的
要到结尾才有意思,之前一直绷着些许沉闷····人与人之前的误会就是这么来的,而且永远无法消弭,就想强迫总以为是意愿,而真的成意愿后,强迫反倒要证明自己就是强迫······
三重情商等级表露无疑/三个飙戏王 赚到了
很有意思的设定,很舞台剧,对男女淋漓尽致的又一次刻画让我甚至怀疑林克莱特在心理学上的造诣是否不会比电影要小。
噢!又是Uma,又是Richard Linklater,又是Robert Sean Leonard(死亡诗社里面的室友)。 依然是80分钟的对白电影,Uma在里面让人等待了差不多50分钟才隆重出场。然而她的出现,完全推动了剧情的有趣进展。
这个场景及其简单,好多个WHY NOT WHAT啊
理查德·林克莱特话唠的台词里充满了哲思性,三个人的对话还原一段青涩恋情,同时也让人玩味其中对爱情的解读。到底因为那次甜蜜的强暴产生了爱,还是因为爱才心甘情愿享受甜蜜的强暴。精彩的镜头的调度与精彩的表演~
三人单场景,台词堆砌,开场很闷,tape一出,渐入佳境。关于Jon date-rape Amy这一核心事件,Amy的故作不知更显出两个男人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幼稚可笑。除了正反打镜头,还有四段明显的摇镜增强对话张力。室内灯光不错,UmaThurman烈焰红唇更显魅力,喜欢她假扮报警玩弄二人的一段,着实出气。
一天,单场景,三个演员,简单短小精悍,话唠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小品。
颇具实验风格的一屋三人的对戏,一桩陈年往事慢慢浮出水面却有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和意义。对林克莱特的这部作品没有概念,反而给了我最大的惊喜。伊桑、瑟曼、莱纳德的表演都很自然,又是一部惊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