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时长为两小时,但很耐看。不用说,观测站的日子是很枯燥的,无论是在冰天雪地还是在内陆地区,人的休息总会被打断,因为除了固定四个小时的发报外,其他小时也要进行相关发报。显然,我又说偏了。故事的前半部分颇为轻松,后半部分像逃亡和谋杀,一个冰冻世界里,导演要扩大这种绷紧神经的张力,开始失败了。我还以为他们会坐下来聊一聊,谁知,解决方法是那样子的突然。也正是这种没有苗头的沟通方式,突显了这样一个缺乏交流和消遣的环境下人与人应该并且可以做到的一种自我保护心态吧。最后,一切都好像冰释前嫌,一次突然的外因,就这样结束了两个人的夏天。
我觉得剧本没有任何问题,至少我看的时候没有任何情感反应不自然的地方。在一种绝对的条件下,两人心理的异变或扭曲都说的通,导演想把环境对人造成的绝望和恐惧慢慢剥离出来,人之间的误会或事实,都是这些引起的。美好风景下的冷峻,控诉着当代人对城市生活和现代秩序的依赖,一旦这些消失,人遇到状况就会下意识的产生疑虑和不安,是因为人类离开自然太久了。以上是哥措词严肃的正文评论。以下我就展开说个一二三。
前几天我还和一哥们讨论,如果一个人有长期徒步的计划,需要注意点什么,然后就什么帐篷装备一大堆,又是这个银行卡又是那个手机怎么充电,说古代人就不会碰到这些问题,裹个包袱,带点盘缠就出门了,顺手拿根棒槌当拐杖,晚上睡觉还可以打打狼,碰到也是行路人,互相回个拱手礼,遇到难走的路,在当地人好心修的凉亭里歇歇脚,还能上人家里吃点东西,碰上个绿林好汉,还能买个人情。说到这里,我俩就感叹起来,这反映的不光是古代人在自然条件下比现代人生存能力强,而且他们之间还有一种隐性的秩序,大家都会遵循的那些不成文的规矩,即便在法律不健全和社会条件欠缺的情况下,大家也都互相尊重,求个安心。这个电影很强烈地把现代社会和原始生活做了个对比,包括生存上的和心态上的,可不就是一直在拍这些吗,这从另一面说明了现代社会的一些东西导致另一些人类文化本原的东西消失了。要是有天科技和文明没有了,大家突然间又过起了刀耕火种的生活,那估计瞬时间个个都是草寇,因为他怕呀,有人管的秩序没了,这没人管的隐性秩序又还没形成,上个茅房都得带着刀,随便去个地方都感到不安,就成电影里这两哥们这样了。你看凯文科斯特纳几部电影里不都是讲这些个破事,什么《未来水世界》、《邮差》。意思是这么个意思,扯的有点远了,还有很多人纠结小伙行为出发点的逻辑。下面哥给你讲讲这个逻辑。
简单点说就是,你要在大街上或者单位里发生点事儿,他能把你怎么样?即使他想把你怎么样,你还可以明着对抗。就算你不对抗,你也有地儿躲,有东西吃,对不,也不会搞到时时提心吊胆,追的再紧,你三两天安心日子至少还是有的。实在不行,你还可以报警嘛。在这么个没人的地方,谁把谁干了都不会有人知道,到时撒个谎说你掉海里找不到了,要么说被北极熊吃了什么的,死无对证,多简单的事。而且那大爷在这个鬼地方呆了那么久,成天说什么以前的同事被熊吃了,什么没有老子你出不了这个气象站给我好好工作,什么你不能骗我数据,以前因为这种事一个科学家把另一个崩了,没事打你几下,又淡水不够用了,高兴了就教你晒个鱼,带你洗个澡,阴一阵阳一阵的,长期一个人压抑,心里还有事,你一点刺激,保不准他就能干出点什么事来,而且你刺激的还是他心里那个事,他全家在地球的另一边挂了啊。这么些铺垫还不够?这是小伙子一直顾虑的地方,也是直接影响他后来行为的主要因素。或许他只是误会,大爷只是叫他回家吃饭,但观影当时追究这些没有意义了,对么。这就回到我开头说的了,一个社会秩序约束不到的荒郊野岭,有了点事谁都不会安心,碰到的还是这么个大爷,小伙从前就一直下意识地防着大爷,出了点事难免对大爷判断失误,所以兔子急了,也不管对方是要喂你胡萝卜还是要烤了你,为了安全只能咬人,大爷为自保自然就得防着小伙,即使他后来的每次行为也许是想化解小伙的顾虑,但误会已经形成,惊恐的小猫仍然不知道他为何而来,所以矛盾只能继续积累,大爷只好等机会,这个机会,导演在剧作上给了小猫饿的时候,还不能让他那么容易吃成,经过几次戏剧冲突后,机会的出现才显得自然。所以从逻辑上说,每天都可以对着大海撸管的地方,拉屎都不带同一个坑的,你还纠结什么爱恨情仇的逻辑,这可是在北极,电影的场景就已经点题了,多容易理解,都是睁眼瞎。
电影最后又回到传统的情节上来,人性为主。最后两人化解了误会,科学家和艺术家一样,都是有偏执狂的,小伙每天工作不认真,忽悠人,对科学不严谨,那你学这个干嘛,这是让大爷非常生气的地方,回顾从前,小伙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点,对大爷的严谨肃然起了敬,表示不想走了,并且一定认真工作,因为同情和内疚的原故,提议让大爷回去,而大爷则因为家庭变故的原因想一直在这个地方待下去,对小伙抛下一句“你懂的”,然后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诉说了一个爱的故事,折射出人性的火花,倒映着北极,海天俨然一体。然后就完了。
镜头和调度就不说了,太久前看的,不过我挺喜欢这人少的场景。戏剧冲突合理,谁能就这么个题材和场景想出这么个故事来,花这么点钱拍成这样算不错了,制片上应该没什么难度,可能就找熊花了点时间。其他的,想到了再说。这篇严格来说不算影评,只是个随笔,仅为分析剧作上的逻辑漏洞与否,想到即说,抱歉措辞和文风上的有失严肃,权当娱乐消遣即可。
非常非常享受这个电影,非常美丽也非常残忍。
影片故事发生在俄罗斯最东北端的Chukotka,开始影片铺垫,孤立的气象站,简陋的工作站,拮据的食物供给,无尽的白天,一直作响的海浪和海风呼啸,不停止的海鸥叫声,只能通过无线电和外界进行联系,一逐渐让一个从文明来的浮躁的Pavel Danilov陷在了脱离了人类文明的时间和空间恐惧里面。
而Sergei却是这个像是世界末日后的一个幸存者,他学会怎么在这个自然生存,怎么面对这个老旧的气象报告系统,保护自己,抵抗内在的孤独。日复一日重复的读表工作之外就是为数不多的快乐就是出海捕捉鳟鱼和桑拿。
故事像是对被围困在时间空间里人类脆弱心灵的展示,Pavel的报复,逃亡再报复,和Sergei面对种种的反应,平静或者是逃避,都是在这个环境下面的脆弱心灵的展示。在这样广阔的自然面前,在没有文明的干扰下,内心的不安全和害怕的声音会被放大,这可能是导演想真正表达的。
导演在BFI的采访里面有提到自己想避免这个故事带有寓言色彩,或者是从寓言故事里面提取元素,他只是想把故事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下,一个特定的场景空间,通过具体人物生活化的表现,与观众产生交流,从而产生一个普通化的心理感受。
看完了心里很不舒服的电影
于我有心戚戚焉
剧本不过硬,对人物塑造欠妥,使得整个剧情都非常牵强,男主角的每次错误的选择都非常突兀,没有很好的铺垫。这也使得导演努力营造的孤独、深远的气氛显得和故事不太搭调。根本就是一个有妄想症的小男生自己搞出来的各种事端
劇情很誇張呢
忒长了有点
闷了
无趣的生活 朴实的展示 一老一少一段少言寡语的合作、斗争,这样一个寒冷夏天用一个深情的拥抱化上温馨的句号~~
冷落里的攻守.说怎样度过,还不如说我怎样不度过这个夏天!可是,在荒野,在极地,在大洋岸边,啃着骨头也在进行这时季的度过.
典型二逼青年
很自然想到《南极料理人》,不过跟那个透着温情且以室内剧为主的电影来比,本片在视觉上的力量自然更强大。同样,与题材相辅而生的孤独感与压抑也弥漫着整个电影,两个男人的故事,视乎还有成长的意味
实际上我没看过,就是觉得标题有爱.我是怎样度过这个夏天的?
剧本没任何问题,在一种绝对的条件下,两人心理的异变或扭曲都说的通,导演想把环境对人造成的绝望和恐惧慢慢剥离出来,人之间的误会或事实,都是这些引起的。美好风景下的冷峻,控诉着当代人对城市生活和现代秩序的依赖,一旦这些消失,人遇到状况就会下意识的产生疑虑和不安,是因为人类离开自然太久
木有基情。。
后面拖沓了
后面丹尼洛夫逃跑的动机不去交代,导演转去拍逃窜的惊悚过程了。除了叙事逻辑遭诟病,影片在人物和情感的刻画上还是相当成功的!特别是北极的美景,原来这年头电影不靠电脑CG同样可以如此震撼,导演纪录片式的镜头语言太适合这个原生态的故事和撼人心魄的景色了!★★★☆
捉迷藏玩的好...
外景很棒 摄影很美 剧情牵强 节奏缓慢
明天一个小时能讲完的电影竟然放了124分钟,唯一欣慰的那些风景与画面感。
我是如何結束這個夏天,而且要內疚一輩子。
半封闭空间,两个人,一个成熟稳重,一个不太成熟不太稳重。太多的固定机位和空镜头,不厌其烦的细碎情节,却让这个男孩的夏天有了别样的意义,最后那个狠狠的拥抱使得这部电影变得受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