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法
如果小说在渐渐失去纪录的功能,以一种新的方式继续焕发活力,那么电影大抵也如此。画面和声音,就像文字的排列组合,并不一定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想要追求做到的,只是一个想象力的激发,一个更大的话语空间、交流空间、探讨空间的建立——而这种东西是不能被描述所框定的,因为作品本身也会脱离创作者的掌控,变成独立的有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这早就超越了那个对与错、是与否的二重评论,因为层次、视角,甚至是主体,都是无穷无尽的。
1. 省略和经历
前因后果和人物背景就这样被省去,我们不需要全知的视角,我们只是短暂的驻足观察一段小小的被演绎的经历——虽然有细枝末节的补充,这就是创作者最大的润色。而后,我们又回归到了我们自己的轨迹之中。作品和角色不应该成为我们窥探欲望的发泄口,而事实上,现实中也很难有人会对另外的一个人有如此详细的认知。每个人又能在现实生活中留下多么不可磨灭的浓郁的印象呢。虽然是空,确是不可或缺的组成的一部分。欲望应该被搁置,因此得已缓解。
2. 重复和变调
重复的物件是一个玩味十足的符号,他所引起的联系也让人浮想联翩。虽然在最后只有放弃这一无用的尝试举动,反而变得饶有趣味起来。也正是因为了这层重复的象征意味的加入,整个故事变得有节奏和有韵律,有了一个主要的基调,从而衍生了很多的变奏。整体的张力也更进一步。
3. 现实和超脱
所有的人物的塑造,物件,甚至是剧情,都是导演拿来展现的道具,包括无中生有的AI机器人,包括情绪表达器。现实之外的一点点有分寸感的跳脱又带来的是丰富的活力。不论他的意味是什么,但这种突然切入的张力就牢牢掌控住了我们。比如章明经典的《爱情狗》的结尾:原来一切还可以如此玩世不恭,这需要的更是超凡的勇气。
二内容
幸福,开心,美满,如意…等等的美好愿景都是生活的一种指向,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生活与现实。而其中,生儿育女、婚姻、学业、环境等问题都是生活这个容器的一个外化,诚如那些持有着看似是同一件物品的不同的相互关联的人物(而回到现实,又有什么东西是专属于一个人的呢)。共同享有重复物品的人物也包含着我们,他们的问题也引诱着我们的记忆和经验,有的被解决,有的被搁置。时间回溯的时候,他们也在某个时间经历着这些;空间回溯之后,他们也在某个空间经历着这些。章明只是把几个人物的关系了结,而当我们最终把眼光从他们的故事回到现实,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抵达这一个比较平静的时刻呢。
就像科技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匹配也并不能带来像样的幸福,矛盾存在于潜藏之下的沟沟壑壑之中,无助于确定和表现,只能作为一种外在的环境和物品的手段,作为新的社会和世界形态的一部分,作为新的空间的一部分,目的是感官的暂时满足,甚至是矛盾的搁置。而这个容器稍微露出来的一点出口,就是直截的表达和行动——这也是最剧烈的高潮部分。而幸福,这可能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一种感受。它的目的只在于延迟我们对满足的渴望,以此作为在容器中生活的动力。
三向新世界进发
1.新空间
酒吧、别墅、出租车、大平层、度假村…我们有了新的产生模糊不清和捉摸不透意味的地方
2.新形态
到处都是新产生的观念和不断发展的矛盾,让我们不再受到过去影视文学的桎梏,拥抱它们
这作品给我的感受一波三折,看的过程中我一度觉得章明这次要失手了,前面非常的零碎,因为人物太多,而每个人物及其故事都是省略不关键信息后的表达,章明只保留了最关键的信息。然而,当电影临近结尾,章明的魔力来了,这时候我觉得应该叫他:安东尼奥尼*章明,一场安东尼奥尼式的科技时代《奇遇》,从四位女性面孔在泳池交替出现,所有因科学使得人的生活和人物间的因果模糊或者失去秩序的故事,都在这里作了一个结。 当然,我没想到的是这场《热汤》的《奇遇》会以电影中因为生育问题过得最焦虑的女性成为最浪漫的女性作为结尾,也因此我们看到对于科技的变化,章明对于人的归宿依旧是浪漫化的,就如同这部作品一直在讨论的“幸福”论题,整部作品更准确的说就是关于焦虑和幸福对立性的一场论文。 章明的作品有一点好,他是传承了安东尼奥尼的灵魂,而不是拙劣的模仿,这部作品他带来了更多需要观众思考的东西,电影最后的结尾部分也完成了今年最好的一段电影表达。 我依旧感到庆幸,因为我们有章明这样坚持自己,并且能够带领观众往更高维度思考的导演!
这部电影不太值当套用更多理论偏执狂一般的读解,它也完全不是一部社会性的电影。虽然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安东尼奥尼”的头衔一直算是章明隐性展示展示主义的花边,但自从去年吃了一口瓜之后,我还在他的瓜田之下天被地褥,饥餐渴饮,但已经预感到了这一部电影的浮躁。
“章明”的水还是章明的水,他至少维持着三种不变:
1. 男性机能的无效化和作为表演装置的男性气概之伪饰的绝对功能化。电影中男性角色的无精症、衰老、被打(示弱)和残疾是对致死都要维持自身高强度运作的男性气质的生物武器级别嘲讽。性别表演的议题是悬置的。这种困顿难以通过理性或威权主义或浮躁言行来掩饰。但这一动机对与阉割不同,只是局部的无效化,男性的冲动还在——控制欲,“侵犯”,暧昧暗示,创造浪漫氛围和礼赠的冲动——正如电影中老屠的兄弟切掉了仇人孩子的输精管,却不是整个部位——他们所想要的是不动声色地推动或达成意愿却又面临着意志力和行动力(力比多)的匮乏,但仍需要相当复杂的坠饰进行装裱:周年庆典、酒精与金钱、渊博的知识和温柔的守候,但无疑都是失效的挣扎。
2. 对欲望的悬置。贴身穿着的和放在衣柜中的粉红色泳装(我想到了《裤袜视界》中某一集中JK-死库水-黑丝的女子校生极致诱惑……以及《XX游泳社》,扯远了)。这也是有关于心别表演的日常排列组合的深层紊乱,表面的克制和规则,内里却是不完全的颠覆。电影每一个情境中的人物肖像的并置都充满了大量的细节,知道最后隐藏过后的强迫或衰败。可能章明想要的女性肖像不是宁芙,不是美艳毒妇,,不是邻家少女,不是梦幻西游中可魔可仙的梦玲珑,更不是让人有冰恋一般用动物标本术封存收藏的冲动的女性,很难利用常有的角色塑造法将之标签化。就像将一条浑身颜色艳丽的蝾螈放入释放的鱼缸,投喂着最好的饵料,却又在水中投放庆大霉素注射液一样,要消除投喂红鱼虫时携带如闭锁小型鱼缸生态中的病菌,让它的不会烂鳍或烂口。但过量的药剂会让水的颜色发生改变,呈现出不同于用胶片拍摄女性肖像时怀旧黄绿色滤镜一般的诡异色调(tonality),尽管在视觉上依然通透清冷,但透过这一层的镀膜去欣赏艳丽颜色的无比吊诡。
3. 章明尝试着脱离了自己之前作品执着于城乡结合部和自然主义的景观阵列。这却在无形中将肖像圈定在逼仄的穹顶下,车内,夜总会办公室,半山温泉别墅的内外和江景公寓的落地窗前。先前作品的乡村性(rurality)的栖居感变得局促不迭,低矮的物象群统统抛弃,只留下节奏依然平缓的事象群。可能想要消解自己却变得简化过头了。城市性是一种能迷乱视觉的秩序,哪怕单独将简单的物象组合以情境的方式拎出来。章明用方盒来分割断上海城市的全景,这并非是风格化或者单纯的立场,而是无意识地针对熟悉他作品的观众的傲慢。除了最后一幕让分叉的路径全都在一处沙盒的内部游窜以外,角色只是待在环境中或简单地进出,甚至有意使用不甚复杂的前后景的来重现“框定”的意义和情绪交换的循环(circulating),但却只剩下无头绪的人物交互。似乎可以这么说,脱开以景观主导的乡村性恋地或恐地(二者同样是情景感本体),他的影像也就成为了抽象的死态(deadness)。
另外,水多种形态的在章明的电影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了使用欧式长难句的学术型影评人和聚焦于他的,充满了形容词性语汇学术文章必然提及之处。“水无常形”一贯地代表了他镜头之下人的欲望的流动,欲望之动态的动能从何而来?还是老三样,语言,姿态,目光。影评人张无漫恐怕在她那篇广外流传的影评之中分析的相当透彻了,包括从学理角度探讨了水的隐喻性。那么问题来了,水的热度和密度怎么体现,也就是它可延展的情感体验之意向性?现象学上的煲汤(加料)、温泉(天然之热)、被衣着严密包裹却又曼妙无比的女性的身体(审美)?当然绝不可能是向善或崇高的情绪,不是窥淫癖的水,也不是批判的水,而是水中之物的漂浮和水的摩擦力产生的那点迅速被导掉的热量。章明的水还是他的水,但里边的不可见溶质已经完全地去地化(placeless)了。
他所创作的不是城市化的日常悲歌,他想通过视觉的触感(并非实验电影的触感视觉)让影像变得亲肤起来,但是尝试失败。
想换个脑子,于是打开了这部久闻的《热汤》,怎么说呢,控制仍然是章明水准,是一流的。控制首先是剧情的控制,永远的章明式的引而不发,章明牛在所有的气氛都烘托到那里了,让人有所期待,但就是不发,到结束也不发;其次是表演的控制还不错,总是感觉,别扭,要过了,但导演对表演的审美要求,演员的水准都还在线,所以还能绷住。
然而故事,留白太多,玄虚太多,碎片太多,圆不起来。总觉得,这也是章明特色吧,把一个故事留白至少一半,你可以说是故事不完整很破碎,你也可以说他故意让你猜让你脑补的。四组人物,或者说四个女人的生活都挺小众的吧,女博士和泡温泉的教授——反正咱没遇到过,可能经济学界真这么牛叉吧;貌似有个开夜店黑道爸爸和在国外经营工厂的妈妈的纯情小公主,找了个没露过面的海归男但有无精症;然后是跟了一个混血IT精英整天煲汤希望怀孕的白领女;还有一个被网约车司机爱上的想移民的女人;四个人的生活不时显示出重叠性,似乎是一个人,至少是有神秘的关联。然而,这些都猜猜猜吧。
等了几年,终于在大荧幕上看到了。
一碗“热汤”,是关乎幸福感话题的诠释。可什么是幸福?四组关系围绕着人类最常面对的话题:毕业、结婚、生育、移民(生活?还是事业?这一组我的定义有些模糊)而展开。
女博士与教授的“博弈”,新婚夫妇就生育话题的争辩,企图摆脱原生环境的移民的女生与身兼多职的网约车司机的挣扎,养父女之间的表达,看似毫不相干,却用一些物件将四组故事串联起来。金佛手瓜、幸福感数据收集器、泳衣……这些场景间切换的物件一再告诉观众,影片想讲的或许就是一个人的故事。最后画面的交织、人物的相遇、故事的交错,仿佛也透露着其中的意图。
但是整体来说,几组故事还是有些落于俗套的表达,大概就是还是逃不出这些生活中会发生的故事的一些自以为的表达吧。
女博士小黄一罐土鸡蛋的身份诠释、汤汤天天煲汤中的流露、娃娃那始终悬而未决并未出现的男友、小真渴求移民的真实意图,总有些让我不能理解的地方,大抵在都市生活里。人人都有痛苦的挣扎吧。
情节的设置中,大多有能想象得到的地方。不过更让我感觉有些意想不到的是李梦与左溢这组的故事。小真与陈霍的绝大部分戏份都是在一方小小的网约车上完成,人物的戏剧冲突也在这小小的环境中得到呈现,也更能让观众理解到其中演员处理的细节,以及其中诠释的心理,总的来说还是处理得不错的。比如其中穿插的方言的沟通。撞车后陈霍下车理论时用上海话给自己的树立身份的演绎,都比较能让人信服。可最终他们的结局如何,会走向幸福的吗?看完影片仍然不得而知。我想,大概是并不会吧……
我以悲观的心态看世界,看完影片后,又再让我陷入了怀疑,是否就如陈霍所说那般,他说自己是最幸福的人,没有户口,但有居住证,没有房子,但可以租……所以他等的那个偏爱与例外,等到了吗?他是真的幸福吗?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呢?
我表示我真的看不懂,你甚至是几名角色实现完美切换,前半场还在思考这是啥,后半场直接随缘了,愿意怎么怎么着吧,辣鸡,不推荐看,除了导演之外谁也看不懂,建议导演甭搞这种艺术也不艺术还要强行艺术的片子,剧情老套,确实不推荐!!!!!!!!!!!!!!!!!!!!!!!!!!!!!!!!!!!!!!!!!!!!!!!!!!!!!!!!!!!!!!!!!!!!!!!!!!!!!!!!!!!!!!!!!!!!!!!!!!!!!!!!!!!!!!!!!!!!!!!!!!!!!!!!!!!!!!!!!!!!!!!!!!!!!!!!!!!!!!!!!!!!!!!!!!!!!!!!!!!!!!!!!!!!!!!!!!!!!!!!!!!!!!!!!!!!!!!!!!!!!!!!!!!!!!!!!!!!!!!!!!!!!!!!!!!!!!!!!!!!!!!!!!!!!!!!!!!!!!!!!!!!!!!!!!!!!!!!!!!!!!!!!!!!!!!!!!!!!!!!!!!!!!!!!!!!!!!!!!!!!!!!!!!!!!!!!!!!!!!!!!!!!!!!!!!!!!!!!!!!!!!
3.5,脸盲患者狂喜
电影前半场还在想这是啥?后半场干脆也不想了。被津津乐道的台词“幸福是痛苦得到缓解”委实有青春非主流语录的意味,如果把这句单独拎出来当做金句的或多或少是有些盲从,缺少思考。还不止是热(鸡)汤,而且油腻得作呕。
两星半。四个女人或者叫同一女人的四面相这个思路还是挺不错的。只不过进入都市题材以及切入高科技话题,总是特别的别扭,会有种不适感。还是更喜欢《冥王星时刻》那种神秘的氛围与潮湿的欲望。
哈哈哈哈章明真是不遗余力把他的直男癌和中年油腻渗透到作品的每一个毛孔里...主角既是四个女人,也是同一个女人;片中男人形象是他对自己的幻想投射,也包含些许自知和自嘲。对导演审美和价值观难以苟同的同时,竟然也觉得充满怪异的趣味。资深中年男教授和露肩短裙的女博士在暧昧场景中探讨幸福感和科学理性话题(编剧承认想写情欲但是因为章明的教授身份所以要避嫌,汗),被高富帅码农老公无限宠爱的完美女人居然嘶吼“不做母亲的女人是不会完美的”,纯真小美女有个黑社会爹和企业家妈,网约车小哥不知出于怎样心理永远喜欢对李梦热脸贴冷屁股...看出章导不服老了,也不年轻了别成天惦记哄骗小姑娘了
设定还可以,完成过程真的土,而且陈都灵这最差的部分戏份最多,屡屡想快进。
6.9/10 #siff24th 四段体通过剧本的符号关联本就足矣,结果最后的“一年前”三个黑体大字出现时将一种本来开放的时间缝隙直接打烂,功亏一篑。江景房,夜店,高科技,各色海归,博士论文,不知章明设计如此脱离群众基础的剧本是想要打造物质奇观,还是真的通过物质的反差来渲染“幸福”这个此片的母题。章明的镜头和调度在此次经费充足的制作中的确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观影体验舒适。但是其过于传统和保守的人物塑造视角(尤其是女性角色)依然让整体失活。被可视化的数据和试图被量化的“幸福指数”增强了对这一看似“媚俗”的主题的可探讨性和可感度。
「人啊,来来去去就那点事儿。」我自己很讨厌这句话,但它自打出现在我脑海里,就总被想起。就这样吧。
不太清楚章明这次到底想表达什么,一如不太清楚这片子频繁撤档最后又悄无声息地上映是为了什么,如果要讲“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情感关系”,那选到的这个主题也太大了,做出的表达也太土了。平行地铺开四段故事,无非是想要完成片尾泳衣的炫技,点明附着在所有人身上的情感的幽灵,但这个升华多少有些无力;而其他物件在不同时空里的穿梭,似乎也看不到一个明确的意义指向。
“男人看似做了些惊天动地的事情,其实都是为了他自己。”把这句台词延展一下送回给导演,“导演看似拍了点高度概念化的高级表达,其实都是故弄玄虚的自我感动。”
居高临下的油腻视角。《巫山云雨》的初心去哪里了?
2020HIIFF NO.14 你以为这部片是关于都市两性关系问题和现代人存在困境的?nonono 这明明讲的是学术不端问题 经济学博士毕业论文写《论财富对幸福感指标的影响》这种选题 还简单粗暴地预设“正相关” 不说学术素养不过关了 最基本的思辨能力都没有 那么她是怎么读到博士的?(编剧说本来是要写中年男教授和女学生暗生情愫 真就更让人浮想联翩了) 作为数据分析专业出身 分层抽样也有问题 问卷和仪器基本发给了中产阶级 说好的研究收入差距呢?当然导演非要说四个人是一个人也行吧 您开心就好
简直可怕!不伦不类的科幻元素,毫无营养的台词,镜头越清晰,越暴露出文本的匮乏。主题很散,还时不时出现点凡尔赛体台词。每一段故事的人物关系都是苍白欠缺信服度的,恍惚间以为在看演员请就位。
某几个时刻让我有“太对了”的感觉
热油。想拍暧昧或情欲,却有潜规则或性骚扰的错觉,特别油腻,那游泳池恍惚全是油。油腻哲学,起鸡毛疙瘩了。你幸福吗?生硬尴尬。有意将4个女性当1个来拍,四位一体的设定是有意思的,但仅限于剧本设定。女性在油腻的男性视角下糟糕透了,高科技或大数据只是背景板。
特油腻的一部电影,近未来的设定,像论文一样的台词。导演似乎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融入其中,编剧像是学生写的习作。“汤”在片中以各种形态出现,既是男性对健康问题的挽救,也是女性为达目的的手段,来完成都市人对幸福感的辩论。四条叙事线索最后的各种角色的交汇刻意而生硬,仅保留泳池里的女人四面体已经足够了。
看似先进、批判 实则裹脚布 越往后看越想问导演和编剧对2020年的女性有什么误会 堂而皇之打着2020年的旗号 但大家都说着1920年的台词 真受不了
曾经以为幸福是拿到名校推荐信,百万银行卡,移民通知书,怀孕超声图。后来听说幸福是随时吃到酒酿圆子,随时见到想见之人,随时等到专车接送,随时喝到滋补热汤。幸福不是唾手可得的快乐,而是痛苦得到缓解。有人用代码输入你的全部喜好,用秒表掐好你的所有行程,在一个恰好的时节,偶遇到的是幸福。
看了半部,主要是去看一眼开机前几天弄出来的剧本在制作上是个什么样的完成度,果然一言难尽。
尴尬,油腻,还有点土…
当台词吐出“你们根本就不敢生活”这句时,终于理解了导演的幸福困惑。整体太游离,4个故事:李梦>汤汤>娃娃>女博士。细节加分,银幕上很久没见“立体镜头”,以及最后5分钟的相遇与交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