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是心理控制的教科书式解读
1.隔绝对外界的联系
2.假意制造物质世界的反常现象,使其对自己产生不信任感。如无人条件下的gaslight的突然变暗,其实是人为改变。
3.通过第三方,加强其对自己的不信任感和挫败。比如女仆,通过旁人的不信任感和鄙夷,让其丧失自尊。
4.制造错误,加强惩罚,彻底摧毁其自信心。宝拉一次小小的反抗,被利用来打击其在众人面前的自信心。
要想挣脱,需要借助外力。或者通过发现核心物件来重组自己的认知架构,比如揭示所有真相的那封信,还有那块宝石。
英格丽褒曼从一个地方离开,那个地方发生过凶杀案,在另一个地方恋爱。
这个恋爱的故事倒不如一个老太太有趣,她发出惊奇的赞叹,在一个地窖里,新娘发现新郎过去的六任老婆,老太太说自己喜欢这样的故事,老太太来自于那个发生凶杀案的地方。
她下了火车,发现心上人站在身旁,我觉得那个心上人就是凶手。
他们回到凶杀案发生的地方,实际上他们住进了发生凶杀案的房子,遇到了那个爱好凶杀小说的老太太,他似乎对房子很熟悉,而她有所疑虑,点亮那盏煤气灯,煤气灯下有什么?
煤气灯照亮的是凶手的脸?心上人的脸。一切猜测都由导演最出最终镜头展示,后续会有惊喜?女主角喜欢的人是凶手,凶手只对珠宝感兴趣,凶手不断对女主进行精神折磨,女主几乎崩溃。
女主的仰慕者,一位警探,挺身而出,将凶手绳之以法。
很久放在豆瓣上的“想看”,一直没来得及看,昨天朋友问我是否有推荐的剧,我才想起了它。昨天晚上把它给看完了。
女主是一个傻白甜,从小父母双亡,她的姨是她唯一的依靠,但是不久,姨姨被人害死,女主听从了男主的话,住在了姨姨的家中,目的是找到姨姨的遗物。在收拾东西的时候,女主发现了男主给他姨姨的一封信,男主为了掩盖事实,开始对女主进行了pua。以胸针为始,让女主怀疑自己变得健忘,随后开始对她的圈子进行控制,不让她出去、去公共场合、与任何除他、女仆之外的人接触。女主慢慢地变得意志力薄弱,不过还好有侦探来解围,使女主渐渐清醒了。最后装傻充愣,来给了男主一个漂亮的反击。有了一个很好的结局。
有豆友认为,女主太傻了,简直在侮辱智商。对于这一点,我持反对意见。女主她的身世很可怜,我们没有办法处在她那个角度去思考,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经历,无法感同身受。所以,请不要站在制高点去评价一个人、一件事。她所处的那个背景,父母双亡,又失去了待自己如同父母一样的姨姨,她的意志力薄弱是自然。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或许并没有女主那么幸运。其男友可能会封锁她的一切信息,与外界相隔绝,使任何人都联系不到他。这样的男友,真的太可怕了。我顿时想谈恋爱的心又缩回去了。
但是不能因为存在这样的现象,就否定所有人,不能以偏概全。人性是复杂的,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他想让我们见到的或者是他只是展示了其中的一面。遇见一个你爱的、爱你的人可能会很难,我们要擦亮双眼,通过交流、沟通、对某件事的看法,来逐渐了解这个人。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心目中的那个“他”。
《煤气灯下》,一个发生在一室之内、煤灯之下的故事。隔着黑白的屏幕也能感受到灯光的变化带给人物的控制感、所营造的恐怖压抑的氛围。它也许不是一个纯粹的PUA故事,但它绝对是一个恐怖的心理控制故事。
电影的故事始于一个对歌剧明星的珠宝见利起意而杀人夺财的男人,为了找到藏于那位明星家里的珠宝,故意接近其侄女(本片女主角),并通过一系列缜密的行动心理控制女主以方便自己行窃。
这一系列的行动就很值得玩味了。
首先是隔绝女主与外界的社交。美其名曰想享受一段二人世界,拒绝了女主刚搬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想要与邻居接触的要求。平时男主总是独自出门,留女主一个人在家里。美其名曰为了照顾女主,请了两个佣人,一个有耳重听力不好(交流有障碍),另一个则在男主的暗示和默许下对女主报有轻蔑的态度。佣人不但没有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甚至给女主带来压力和监视。
再则是不断给予女主心理暗示。多次制造出女主弄丢或故意收起男主物件的假象,通过明里包容、暗里谴责的方式给予女主双重心理压力,使女主既产生对男主的愧疚感,又对男主的包容产生感激,进一步落入被男主控制的陷阱里。这种行为的效果尤为明显,在后来女主终于争取到一次奔赴亲戚宴会的机会,男主故技重施把自己手表偷放在女主手提包里,在宴会上“不经意”地发现,就使女主瞬间陷入崩溃的状态,只能因“病”离席。
最后一点虽然可能并非男主故意,但在整个控制过程中也处于极为重要的一环,就是制造女主有幻觉的假象。为了方便行窃,男主把房子最顶层的房间封闭起来,没有人能进出,却在每晚以外出工作的借口绕道进入顶层的房间翻找房子原主人藏起来的珠宝。女主处于封闭房间下层,就会听到男主在原本应该无人的房间里翻找家具的声音,煤气灯也因增加了男主在顶层房间的使用而忽明忽暗。女主曾经向唯一在家的耳重的佣人倾诉(另一佣人晚上总是随着男主人的外出而外出,不把女主放在眼里),却得到没有听到有关声音的答复。这种“幻觉”更是增加了女主原本就被男主故意编造的女主母亲死于精神疾病的精神压力,越发地怀疑自己。
整部电影逻辑十分缜密,几乎每个情节的设计都能起到互相呼应的作用。虽然一开始就知道男主的坏,但主角的演技、氛围的渲染、剧情的连贯还是会让人陷入紧张刺激的观感。这种前后呼应的观影体验,在我心里不亚于《控方证人》。
经典的黑白影视悬疑之作,由“女神”英格丽褒曼主演(她的美貌与表演能力我很早就有耳闻)。故事起源于伦敦的桑顿广场谋杀案,著名女演员的死的暗示了与之相貌极似的侄女宝拉(英格丽褒曼饰)不幸命运的开始;
宝拉在继承了姑姑的遗产后,在意大利练歌期间遇到了她认为的真爱,钢琴师葛利哥莱。
对方实则为霸占她的财产以其绝对优势的智商与情商、对女佣的控制与利诱、对外界的隔绝,迫使她几近认为自己的确疯癫。
剧情大半部分中,男主的偏执虚伪与女主的柔弱天真形成了极大的矛盾。而两个女佣中,老女佣听力差、胆小无能与年轻女佣的矫揉造作助长了女主角宝拉崩溃的进程。直至年轻的布莱恩.卡梅隆警察的到来打破了这个不平衡的杠杆,破解了宝拉的自我怀疑与葛利格莱杀人案的事实。(我认为剧情最精彩之处应该便是卡梅隆警察趁煤气灯渐暗男主出门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进入屋子调查,至煤气灯逐渐亮起预示男主马上回家,紧张气氛已经到最高点。当然了,最后女主角宝拉的觉醒在葛利格莱被绑后拒绝受他控制帮助他的剧情也是十分令观众心情舒畅的。)
始初感觉老影片的表演形式尚未脱离歌剧的夸张感,不够生活自然,剧情方面也有些过度暗示的倾向。对于当代观众的智商而言过于缺乏神秘感(特别是有些观众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受到过影视、媒体的训练后更是如此),但越往后看越会发现此类影片的台词句句精湛、角色的个性虽不免单一但足够典型,画面与灯光道具的美感更是无与伦比,因此二战期间的影视作品还是有许多可看点的。
最后影片中卡梅隆警察说了一句很暖心的台词,也可送予自己:“当早晨朝阳升起时,有时真难相信曾有黑夜存在。”愿大家都能尽快度过自己的暂时的黑暗罢🌞
从希区柯克开始,悬疑片和心理学就像琼瑶阿姨所说的“两个泥人,一齐打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心理系的学生上课总少不了观赏几部悬疑大片,看完大片之后也不忘做上两篇心理分析报告,从【爱德华大夫】里的精神分析,到【后窗】里的偷窥癖,再到【惊魂记】里的人格分裂。这部由英格丽褒曼主演的【煤气灯下】亦可在心理系学生的观影手册上占一席位。
先撇开心理学不说,【煤气灯下】是一部很棒的悬疑片,环环相扣,疑云密布,张力十足。
少女宝拉的姑母在自己的画像下被人残忍杀害,宝拉为了忘却这段往事离开了伦敦,却邂逅了风度翩翩的青年安东,在安东热烈的追求了宝拉迅速坠入爱河,两人携手回到伦敦的旧宅共建爱巢。但是,每当安东离家,宝拉总会听到奇怪的响声,看到煤气灯渐渐昏暗,丈夫却告诉她那只是幻觉,姑母的死亡、丈夫的暗示、使女的轻蔑、压抑的环境,宝拉被一步步逼近崩溃的边缘……
曾导演过【窈窕淑女】的导演乔治顾科,在营造悬疑紧张的气氛上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
希区柯克曾经在一篇名为【我为何惧怕黑暗】的文章中说,惊骇可以使观众惊慌地跳起来,而悬念则使观众一直处于一种狐疑和焦虑的状态。如果一桌人坐着打牌,突然发生爆炸,那紧张可能只会持续15秒,但如果换个拍摄的方法,先拍正在倒计时的炸弹,再拍打牌的人,那在接下来的10分钟里观众们都会屏息凝神。
而在【煤气灯下】中,炸弹就是温柔体贴的丈夫安东,在黑暗的房间里看电影的我们,都是在数着炸弹的倒计时惴惴不安。这颗定时炸弹是什么时候安放的呢,大概是在安东神色大变粗暴地夺走宝拉在乐谱中发现的书信的时候,也可能更早,从安东说服宝拉回到发生过命案的老宅开始。
查尔斯鲍耶饰演的完美丈夫安东,不得不承认是个心理学高手,沉着冷静,残酷无情,一步步把女主角逼入绝境。他所用的招数,就是心理学中最常见的方法——心理暗示。
所谓心理暗示,就是古时说的“攻心为上”。读过【三国】的朋友们应该都记得诸葛亮是怎样间接死在司马懿手上的。
司马懿对诸葛亮派来的使者,蜀军之事一概不问,只问诸葛亮每天吃多少饭,睡多少觉,平时忙不忙。使者据实说了,司马懿便叹道:“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诸葛亮吃的少忙的多,怎么能长命呢?结果诸葛亮听了这话之后,自觉“神思不宁”,没多久就死掉了。
司马懿利用心理暗示,成功地“咒”死了诸葛亮,可见心理暗示的力量。
从中国古代回到这部美国四十年代的老电影上,让我们来看看居心叵测的丈夫是怎样利用心理暗示来把可怜的妻子逼向崩溃的。
安东是早有预谋的,他安排了和宝拉的浪漫邂逅,疯狂相恋,闪电结婚,当他们按照计划回到伦敦的时候,安东对宝拉就伸出了暗示的魔爪,开始了对她的逐步洗脑。
在安东对宝拉的洗脑过程中,有几步必由之路:
1 信息封锁
即让对方在一段时间内不断接触一种信息。在电影中,从参观伦敦塔时的胸针事件,被拿下的画像,晚会上丢失的手表,一直到否认宝拉曾经在乐谱中发现的信件,安东都在向宝拉传递同一个信息:你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了,你总是忘了做过什么事情,你出现了幻觉。这样的信息不断地冲击着宝拉,使得她越来越不信任自己的感受,神志恍惚,心力憔悴。
2 关系封锁
即限制对方的人身自由。从搬进伦敦老宅的第一天起,安东就找遍了理由禁止妻子与外界的接触,对热情邻居的到访置若罔闻、对舞会的邀约则以身体不适托词、老管家耳聋不方便交流,对新雇佣的女仆也叮嘱有事只向自己汇报,他既不让妻子参加交际,也不让妻子外出散步,名义上是对妻子的呵护,实际上是将妻子隔绝起来,实现关系的封锁。
3 适度的威胁
要么使用暴力,要么用歇斯底里的咆哮。安东显然用的是后一种,每当宝拉表现出不满和放抗的时候,安东就拿出丈夫的威严来,稍加严词,宝拉就委顿下去了。
4 树立权威
即强调自己的正确性。在电影里,安东是擅于用人证和物证来证实自己的正确,画像被拿下了,他就找来管家和女仆对圣经发誓,取下画像的不是管家不是女仆,那只能是可怜的妻子了,这是个思维死角的问题,喊捉贼的往往就是贼,但是慌了神的宝拉怎么会怀疑到丈夫的头上呢?安东还”巧妙“地安排了胸针和手表事件,说实在的我现在也没搞清楚他是怎么做到的移花接木,难道他不仅仅是宝石大盗还是魔术圣手么?总之,他总会做到证据确凿不可置疑,然后让满脸失望和无奈把女主角逼疯。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总结道:一对一的洗脑,满足以上几个条件就足够了。因为实施洗脑一方的人,太有毅力太坚决了,被洗脑的一方最后会投降,而且,在开始投降的时候,会抱着宁事息人的态度想:“算了,这一次认输吧,我太累了。”
果然,这就是宝拉的噩梦的开始,安东一次又一次的洗脑接踵而至,宝拉的心理防线一溃千里。
从另一方面来讲,这和宝拉自身受暗示性强也有很大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斯特金曾将人分成两类: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场依存型的人往往表现出较高的受暗示水平和较低的独立性。电影的女主角宝拉就是典型的场依存型的人,她对自己的感受不够自信,往往受到外界的影响。
自己听到头顶有脚步声,看到煤气灯变得暗淡,却要找来半聋的管家求证,在丈夫的不断暗示下对自己的记忆和精神状况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在影片的最后,即使在最后,侦探向她揭露了真相,而丈夫一旦回来,只要对她重复:“那只是你的幻觉”,她便又犹疑起来。
我想,宝拉这样的人格特质也是受其自身经历的影响。宝拉没有父亲,母亲很早过世,寄养在姑母家里,再加上纤敏的艺术气质,自然会早就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的性格,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她容易受暗示的主要原因。
但是,宝拉也是有过反抗的,这在心理学上叫做 “自我价值保护逆反”,人们由于自我价值保护动机的推动,有时会对外界的影响做出的反向反应。宝拉在安东的操纵下,凭直觉感到压抑不公,只可惜这微弱的反抗在强大的安东面前完全不堪一击。
在安东巧妙编制的暗示牢笼里,宝拉每天都经受着精神上的折磨,彷徨失措。正在这时,侦探柏林出现了,他打破了安东的封锁,真相才大白,宝拉才没能沦落到疯人院里。
在电影里,安东的犯罪动机是几块有价无市的珍贵宝石,现实生活中,这样为宝石狂热的丈夫是少有的,但是,家庭中恶意的心理暗示并不少见,并渐渐演变成家庭暴力中冷暴力的一个支流。
特别是在知识分子家庭,精神暴力往往取代拳打脚踢成为家庭暴力的主要形式。知识分子社会期望高压力大又爱面子,心理容易压抑又难以发泄。对配偶干涉自由,故意贬低,故意刁难,降低对方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在我们生活的某些角落里,说不定就有一个像安东一样衣冠楚楚文雅英俊的丈夫,和一个濒临崩溃的绝望妻子。
心灵施暴是法律的死角,受害者中,不仅有女人,也有不少惮于妻威窝囊过活的男人吧。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真正的爱是建立在尊重与平等之上,任何以爱为名的打压于踏践都是爱的谎言。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写到,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加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我们需要做的,是坚信自己清楚自己的感受,暗示来得再汹涌澎湃,我心坦荡,一马平川。
PS:下周三的考试打算写这个,写得太多,到时候肯定狂删,祝我及格,晚安好运:)
观影初期看过碟;非常希胖倾向,即使男人脸上写满坏蛋二字,悬疑氛围依旧挺浓厚;其实一点也不喜欢女主这种性格,那么容易受人控制、自我催眠、毫无主见,看得很憋气。
勉强及格。第一次认真看褒曼,骨架倒是够宽的,演的也不差,全片近似于室内剧,居心叵测的丈夫设计逼疯褒曼,始终都在这宅子里做文章,库克在这一节的调遣和布光还是很见功夫的,爱好侦探的老太太(这个老处女是致敬阿加莎的马普尔小姐吗?)和知晓一切的男人作为观众和上帝视角,分担了单调室内戏的节奏,也强化了丈夫举动的威胁性,剧作上是很聪明的。美中不足是结尾,最后半小时,男人闯入褒曼家揭开谜底,丈夫也同时找到了搜求多年的钻石,这种交代可以说是很匆忙了。而全片丈夫折磨褒曼的动机也因此显得莫名其妙——你偷人家钻石而已,骗褒曼结婚为何还脑控人家?当然,单纯看褒曼被整治的神经兮兮,倒有几分密室调教的趣味,不知当年的观众是否能从中感到了快感
影片的情节紧张,悬念迭起。英格丽·褒曼、查尔斯·鲍育等演员的表演都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美工师绝妙的布景将人带到维多利亚时代,令人身临其境。本片获第17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黑白片美工置景两项金奖。另外还有一部1940年的英国版本,不知道这部是不是翻拍自那部电影。
1:42。女人们可以把它当成反PUA教程。当然,不要指望出现一个胖侦探上帝视角拿了剧本来救。建立强有力的心理边界才是正途,以及相信你的直觉,如果一个人给你的感觉很不好,很多时候要相信你的直觉,这种人十有八九不是控制狂就是家暴男。
看见一条评价“这样的悬疑片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观众了”,哪里不能满足了我看到闭气
褒曼是那么的美,那个时代的美女都是那么的丰腴,好像古罗马的雕像一样。换到现代,这就是赤裸裸的家暴,心理刻画太好了。
悬疑设置、气氛营造都不错,情节编得却不圆,推理成分太少,经不起琢磨。其实谁人不是活在各种洗脑策略和心理暗示之中,无意间受害或施害或帮凶?星座解析说你是个内向的人,果真你就慢慢社交障碍了;群体众口一词说某人性格有问题,果真你也越瞧他越不顺眼,并参与孤立排挤之。
婚恋恐怖片、枕边人洗脑操控代名词,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可视作《深闺疑云》姊妹篇,悬疑气氛的调度和褒曼科顿的阵容确实很希区柯克;幽闭大宅的哥特情节剧+浓雾弥漫的黑色电影,片名决定影子要充当重要角色;几乎没有非声源音乐,戏剧张力足够了,而音效是恐怖片用法;鲍育的表演太有层次感,甜言蜜语和戳中痛点,变脸就在一瞬间,情绪这么不稳定非盗即奸;开场褒曼老师的话意味深长:你曾遭遇过悲剧,恋爱了就能摆脱过去→殊不知前面有个更切身的悲剧等着她掉坑;女性配角们都活灵活现,尤其谋杀小说爱好者、吃瓜群众热心大妈,这角色太像希胖电影里出来的了。
四星半。褒曼虽可怜但更可恨,蠢不可及。一开始被逼病还能解释为那个年代妇女孱弱封闭易受蛊惑,后来侦探跟她挑明了其夫是真凶,本应霍然而愈,还一副困惑混沌的死相,人笨万事难啊。后来的擒凶也太儿戏不稳慎,另逻辑牵强,凶要盗宝早就可潜入翻找,何必绕大弯跟褒曼结婚才入室。气氛营造不错,挺吸人
男主深谙PUA套路啊,让无亲无故的女主以为自己精神错乱,下一步就是假装出国借机弄死继承房子财产了吧?然而有个问题,房子十年都没人住为什么不趁机去找呢。点煤气灯的细节很有时代感,但是这个时代的扮相不适合英格丽褒曼。PS gaslight作动词表示精神控制的意思就是从这部电影来的。
经典之作不多说,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真相大白后褒曼在楼上对丈夫的控诉,从叙事讲是画蛇添足的,但加了这条玄言的尾巴,却使片子有了一种古典戏剧的道德感和形式上的整体感。
查尔斯博耶和英格丽褒曼的表演真是太棒了!!1944年的悬疑片现在看也照样从始至终抓住人心。查尔斯在电影中演过如此狠毒居心叵测的丈夫,但现实生活中却是挚爱自己妻子40多年,妻子生病死后也随之而去的好男人。虽然他的自杀现在看来会觉得很极端,但又很羡慕他们这样一生从一而终生死相伴的爱情~
由「煤气灯操纵法」走红预先知道了大概情节,这部电影还是看得让人非常难受。英格丽褒曼绝色,美得让人想哭。被丈夫隔离虐待,封闭绝望得让人想哭。我本来还很好奇,为什么七八十年前的老电影会提出现代关系中的情感操纵,这么领先于时代。仔细一看,男主的动机并不是完全占有女主,而是为了掩盖他的犯罪活动。试图把妻子逼疯,骗遗产骗年金也好总之是为达成某种金钱利益,这种主题就传统得多了。比如《指匠情挑》就设置在维多利亚时代。才貌双全教养良好但没有好爹的旧时代英国男,把向上攀登的手段都密集使到女人身上,真是教人喘不过气来
常用标签里竟然有希区柯克?可怜的乔治库克……【Aug 26, 2015 影院看感觉Boyer特别适合演神经病,Lansbury奶奶当年超级可爱,这片卡司真棒。IB演得是真好,Cukor也确实是位顶级的actor's director
这类型的电影黑白片有绝对的优势
必须得为褒曼结尾“发疯”那出戏加一颗星。全片呈现最好的当属各种精神暗示的悬疑设置,以及雾里的伦敦
1.乔治·库克代表作,黑色电影经典,英格丽·褒曼凭此片首次加冕奥斯卡影后,她将一位饱受童年阴影困扰、纤弱而敏感的女子演活了,片尾“发疯”段落则发掘出了角色的另一面。2.片名“gaslight”此后亦增添新义(动词),成为精神控制的指称。3.查尔斯·博耶的表演也无可挑剔,此外,影片还通过布光、构图、运镜与剪辑等手段强化了心理暗示感,突出冷暴力丈夫与神经质妻子之间失衡的权力关系。4.多次复现的场景:夜雾中的伦敦,零星的汽灯兀自耸立,可怖的树影与尖刺状的栅栏。5.整体看十分希胖,一开始观众便可推知大部分实情,主要通过观者对女主的认同与关心来引人入胜;出现了[深闺疑云]中的托盘牛奶,以及[蝴蝶梦]似的高傲诡秘女管家。6.以酷爱侦探小说的老太太(想及马普尔小姐)这一第三者作铺陈与调剂,伦敦塔渲染惊悚氛围并预表真相。(8.5/10)
看各种心理暗示如何把人逼疯
一直觉得神经质的角色让费雯丽来演才传神,没想到褒曼也能刻画的入木三分,美艳绝伦的英格丽就是凭借这部片,从昏暗的煤气灯下步入了闪耀的奥斯卡殿堂
因为王力宏被科普这部电影,女孩子结婚了一定要工作,不可以成社会绝缘体。别把男人,当成唯一的依靠。而且girl helps gi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