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说这部电影拍得不好,俗套,有的人说演员演的不好,他不喜欢,但我不是专业人士,看不懂他们说的那些点,我只是通过看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看到了我的童年,我的父母,我的姐姐。
故事开始于70年代,文革末期,西北一个产煤的小镇。一位美丽的小镇播音员,却不合时宜的爱上了不该爱的电影,爱上了不该爱的明星(周旋),爱上了不该爱的男人,并且同时拥有了爱情的结晶和苦果。即使是在30年后的今天,有了这样一个孩子的女人,日子也会比较艰难,更何况当年。应该说,能把孩子生下来,她已经是万分侥幸了。在那个疯狂而又真实的年代,一切都变形了,不变形的人和事是那么极端的被排斥,好在,只持续了十年,而在影片中更短。
我的父母也都是普通的工人,我的母亲没有影片中的妈妈那么漂亮,但也是一个美丽的母亲,同样有着好强的性格。我的父亲比影片中那个未露脸的父亲要好,和那位放电影的父亲是那么的类似,甚至连后来的职业道路也是那么的相似——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己的手艺逐渐被时代淘汰,英雄末路啊,甚至连老年对小狗的喜爱,也是那么的相似。看到影片中艰辛的父母,就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眼中的父母,小的时候,他们是那么的伟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却仍旧只能停留在旧时代,一代人的悲剧。
毛小兵的出现让故事离我的童年更近了,虽然我不如他淘气,但那活脱就是童年的我,我们喜欢看打仗的电影,喜欢舞刀弄枪,喜欢爬楼顶,喜欢望远镜。我们淘气但却不坏,不会像别的孩子那样仗势欺人,我们喜欢交朋友,对朋友毫不吝啬。男孩女孩的故事电影里面多了去了,但像毛小兵和玲玲那样纯洁得像天池的水那样的友谊,在这个故事中却是那样的真切。但同样真实的还有毛小兵的父母,他们不仅没有直接反对他和玲玲交往,粗暴的家教反而还给了他和玲玲的交往机会。我想,那位父亲也许是煤矿上不得意的工人,或者是退伍士兵?(那时候国家打过仗)要不怎么脾气这么坏,毛小兵其实挺幸运的,在那样的家庭中成长成为后来夏雨那样虽然不荣华但还算善良的小伙子,实属少见。故事中毛小兵被迫搬家到安徽的情节,是那么的无奈,也许,如果毛小兵没有搬走,就不会出现后来兵兵的惨剧。但是在搬家这件事情上,毛小兵和玲玲这两个孩子毫无选择,只有默默的承受。
我们小的时候,不像现在的孩子,不管到哪里玩都有大人陪着,有一点危险的地方就不让去,我们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父母都在拼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上班时间是没空照顾我们的。我们小时候更幸福的是,只要一个小小的书包就够了,里面就几样东西:文具盒、语文课本、数学课本、作业本,有个小黄军用书包足矣。老师布置作业也没有现在那么多,所以我们童年的回忆中才能有那么多好玩的事情,而不是满脑子的学习上课和做作业。
玲玲有了弟弟以后,她的小世界其实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在她的意识中却变化很大,她没有直接说,但却一直害怕父母只喜欢弟弟不喜欢自己,害怕“后” 爸对自己不好。所幸,故事中的后爸不仅对妈妈很好,对不是自己亲生,却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女儿也是一样的疼爱。可是还是小孩子的玲玲却依旧沿着自己的思路前进,甚至在不如意的时候想“除掉”弟弟。在这个时候,不知道大家能否感受到父母教育方式对自己童年的影响,还能否回忆起父母出门自己被锁在家中的感觉?那仿佛是一种难以形容、莫名的悲伤,再坚强的孩子也会忍不住哭出来,在我的回忆中,那好像是第一次失去自由的感觉了。70年代的孩子长到80年代末期,到了十几岁的时候,社会上最热门的词汇恐怕就是“代沟”了,“代沟”其实是一种由于成长环境不同造成的相互不理解,虽然母亲是好母亲,父亲是好父亲,但还是会误会女儿“害死”了儿子,殊不知,自己女儿的伤心程度不亚于自己,作父母的失去的是儿子,而玲玲却是又一次的失去自己的小伙伴“毛小兵”。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记忆,已经比较模糊了,更清楚一点的记忆大概就是大名鼎鼎的“第一滴血”了,可惜我小时候眼睛就近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不知道,也就没有配眼睛,所以晚了很多年才认识史泰龙的那张脸,也同样由于这个原因,我只记得电影中rambo在山洞被蛇和老鼠赶出来和最后用“手雷”炸加油站的情节,并且在很多年之后才搞清楚,那个亮晶晶的“手雷”原来是个打火机。有点跑题了,看完电影回家的时候,我走在爸爸妈妈的中间,那是一个大雪后的夜晚,我们一家三口从电影院步行回家,马路上有着厚厚的冰棱,调皮的我一只手牵着妈妈,一只手牵着爸爸,一偷懒就不走了,让爸爸妈妈拽这自己在冰棱上滑行,自己仰头看着路边法国梧桐的树枝,亮晶晶的树枝,那是下雪滑雪反复导致的树枝结冰。马路上好像就是我们一家人,是那么的安静祥和,如果我能够回到童年的话,我要把这条路从北京修到深圳,然后和父母一起走上一辈子。遗憾的是,前几年我回老家,又用双脚丈量了一下这段路程,也就是20分钟吧,路边的法国梧桐由于道路拓宽早在我中学的时候就没有了,电影院那时还在(现在要拆了盖住宅了),自己家以前的房子、胡同都还在,但早已不是从前的样子,以至于我认不出哪间屋子是我以前住过的,本想从后窗户辨认一下,谁知后面那边多少年前电器长的空地,也早已卖给了房地产开发商。
回到影片,在两次失去毛小兵之后,玲玲也得到了惩罚,愤怒的父亲失手把自己的耳朵打聋,她就停留在了只有回忆的无声岁月。这个故事虽然被电影夸大了,但是内心的孤独是我们回忆的一部分。一位很好的姐姐,刚刚重新认识了弟弟就失去了他,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要承受的太多了。我很幸福,也有一个好姐姐,准确的说是表姐,小时候我偷吃过她的香蕉,那灰泼过她,告过她的冤状,但同样是我的这位姐姐,在我被别人打破了头的时候,用自己心爱的纱巾捂住我的脑袋,拥着把我送回家。姐姐就是姐姐,弟弟再调皮,也是自己的弟弟,也知道保护和照顾自己的弟弟。可是这些话我说不出口,即使是如今,我们都已经长大了,我的姐姐也早有了自己的孩子,我还是说不出口,但是,我心里知道,这就是值得我爱的爱我的亲姐姐啊。
电影中的故事终于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我的回忆也该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了,70年代出生的同龄人啊,好好收藏这不电影吧,这也是对自己回忆的收藏,等我们老了,再来感受一遍电影中父母的辛酸。但据说这部电影票房不好,我觉得没办法,70年代以前的人对电影已经不感兴趣了,70年代以后的人体会不到电影的内涵,而我们呢,都在卖命的谋生活,哪有功夫看电影?
最不满意的一点,就是片中人人口中的北京片子,不管大人小孩,都不会说西北话,满口的北京方言,听着着难受,还不如画面和画外音好听呢。这难道就是“标准”的国产或者说京产影片?坏习惯要改一改喽。
http://www.fwolf.com/blog/post/200小时候,村里很穷,没什么娱乐。
记得当年父亲买回村里第一台电视机时,院子里坐满了人,鸦雀无声的看着《霍元甲》。电视机中飘出的《万里长城永不倒》撩破村庄静谧的黑夜,也掀醒了被窝里年幼的我。
平静的乡村生活里,只有偶尔到访的电影放映队能勾起孩童们的兴致。孩子们跟着放映队的车子,跑着,跳着,兴奋的喊叫。
挨家挨户早早的天未黑就拿着小板凳出来占座,甚至连荧幕后面都坐满人。小孩子们用平时积攒的钱买些零食,然后端坐在幕布前面看着电影里的打打杀杀,看完后兴奋一整夜,早上带着朦胧的睡眼到学校和同学交流“感受”。某种程度上那是孩子们的节日。
后来,改革的春风吹醒了农村经济,家家户户手头有了盈余,买了VCD/影碟机,盗版盘塞满了橱柜。没人再顶着晚上的寒风看户外电影了,电影放映队也就销声匿迹。
《电影往事:Electric.Shadow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的发生的故事。
故事通过大城市的送水青年毛小兵[夏雨饰]嘴中讲出来,2代母女因电影而产生的缘分和曲折的人生。
影片平静而不平淡,尤其小女孩玲玲把自己的弟弟遗弃在野外,以及弟弟忽然从房顶坠下时都能让人心揪一下,抽痛。
就像电影的标题中的“往事”,看电影的过程中仿佛置身童年,心情随主人公的命运而起伏。
值得一看,尤其是哪些乡村里看露天电影长大的孩子。
http://blog.hexun.com/olover/1334761/viewarticle.html
夏雨这也太2了
我小时候也是一个毛小兵 挂着鼻涕欺负喜欢的女孩子的毛小兵
DVD
2007年3月24日
有关电影的往事,虽然那些老电影不曾出现在我的童年里,但是爱电影的心是一样的~我希望多年后,也有部电影回忆我们时代的电影~
那个气场很好
马马虎虎
2006.7.19 每个人都有一段不能言及的悲伤
非常感人的国产电影,能勾起很多似曾相识的回忆:露天电影、小时的游戏,甚至是片中小孩和妈妈闹别扭也和自己小时非常相似。片中两个小演员太棒了,尤其是毛小兵,看上去坏坏地,但有趣可爱极了。还有夏雨表现也不错,很有农民工的感觉呢,嘻嘻~~
散
2008.5.26 DVD home
毛小兵太逗了……
同样是对经典电影年代的缅怀,显然《电影往事》要比《天堂电影院》幼稚的多。电影钟情于叙事,只可惜叙事却变得模糊不堪,大有生搬硬套的嫌疑,逻辑性也不够强。但是就当年中国国内的怀旧类电影,可算是一部佼佼者了。只是可惜了,选了夏雨做故事的主轴线,不免有些难负重任
年代
小LOLI真可爱。无极里小张柏芝也是她
6,中国版《天堂电影院》,拍得还是可以的。不过贩卖电影回忆这种事就只能看一次,第二次再看就没有那么感动了。而且结尾也没有《天堂电影院》那么经典。
时间如白驹过隙,模糊了记忆。曾经的80后就这么老去鸟。。。。
前半段关于露天电影的描述太真了
我都哭啦~~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只有电影会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