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之残酷,死亡随时都会逼近,逼得那些战场上的美军士兵“像疯了一样”,已然不在乎战场上“做的对与错”,成了战争机器,人性的泯灭。士兵对手无寸铁的越南百姓疯狂施暴,人民遭到无情的蹂躏,心灵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故事在表达和渲染上,与另一部越战经典影片《野战排》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好有那么一丝正义的火苗,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所浇灭。面对战友犯的极端错误,艾瑞森虽然没办法阻止,但是他没有包庇,没有胆怯,敢于去指认和揭发他们的残暴罪行,说明艾瑞森的头脑是清醒的,还存有正直之心。 在这里,我来推荐几部越战电影,诸如:《越战猎鹿人》、《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野战排》、《汉堡高地》、《生于七月四日》、《我们曾经是战士》,部部堪称经典,百看不厌,让人回味无穷,思考万千。 电影通过艾瑞森的反抗行为,来衬托越战的残酷无情,表达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和平的珍惜,从而对战争进行反省,达到反战的思考。 通过这部电影,也让我想起了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国解放军战士伤亡惨重,可见战争的惨烈程度。 越战创伤,成了战争当事者挥之不去的阴影。珍惜我们当今的和平生活。
美国大兵不上女人就打不了仗?女权看战争片会不会气死 女人只是供人玩乐提升士气的工具 md 这个真的看的人气短 弹幕里大部分刷的都是骂那个善良的美军 说他不懂得服从 没纪律害队友 说他打小报告 一根筋 男人这么爱打仗 那你们怎么互虐对方都可以 别tm牵扯到女人 凭什么女人就该这么惨 当女人选择投靠强大的敌军 就会像战后被剃头的法国女人 当选择成为一个普通人就要面临如本片一样随时被抢走奸杀的风险 看这个片子深切的认识到大部分男人的本性是怎样的 他们根本对越南女人的悲惨遭遇没有任何同情心 恐怕心里还巴不得自己是那些作恶美军的一员 就跟西恩潘台词一样 男人的本质:gun是用来play的 penis才是用来fight的 唉 每个女生都应该看看这部战争片 感谢我们目前生活在和平之中 感谢我军不像美军那样
这部影片真是让人百感交集啊,不只是影片本身触动到了我,而是影片之外的弹幕深深震撼了我。大多数战争片里的女性就是个点缀用来撒点爱情狗血,而且经常出场时是妓女。同样看这部之前我还以为是狗血爱情或最多美军找妓女罢了,没想到,我跟男主一样没想到那群大兵真的去抢了一个民女,然后就是轮奸,再然后毫不留情的杀掉。再后面就是男主各处奔走为越南女人寻求正义。从这里开始弹幕就各种骂男主,各种让人匪夷所思的发言就冒了出来。下面列举些:“不要举报,大事化小” “和他做战友真是倒霉了” “还是个孩子幼稚” “这种害队友的人就该拉出去毙了” “这是小人,多管事,自己是个小兵” “一天到晚的打报告” “是我肯定让他回不来” “把他送上军事法庭,说是他做的” “直接毙了,这种祸害” “主角就是踏马一根筋” “最见不得这种装的” “他绝对不是一名合格的兵” “上战场哆哆嗦嗦,下了战场在队友面前说狠话” “一根筋真的无语了” “只能说这样的人不适合当军人” “不够狠,你就别去当兵你就别去打仗” “可恶的告密者” “都是战友,就这样卖队友”
这些弹幕真的震惊我了,原来主角的正义感在这些人眼里就是不适合当军人,背叛队友?那么多弹幕都不支持男主做法,反而觉得他背叛了兄弟。这说明这些人从来没觉得奸杀女人是错的,主角不跟着一起做才是错的,这些人让我想到了看台湾节目一位嘉宾的名言“打仗不抢钱抢女人有啥意思”。可见原本的男性思想有多恶臭,烧杀抢掠不过是男性气概的证明和所谓兄弟情的见证,由此可见进入军队进行思想改造有多么重要。我不算一个女权,网上那种极端女权我也无法欣赏支持,可今天我也忍不住第一次骂一句恶臭郭楠,以及世界上大部分男人真的恶心。希望每个女性都看看这部电影,尤其在爱奇艺开着弹幕看,就会明白对男性的思想教育有多么必要,保护好自己多么重要。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雄性依然没有摆脱最原始的兽性,明明都是有母亲的人却对女性没有最基本的尊重和理解。
其次还有不少人夸美国是直面问题,懂得反思,这种片也就美国人能拍出来。我就呵呵了,美国战争片多的是,反思反战的也多的是,可惜美国天天反思,从越战开始反思,反思到今天,战争没停下来过,一场接一场的打,每次打完又有新背景素材可以拍,电影一部接一部的拍,有什么用呢,问题解决了吗?这是1989年的越战创伤,讲的是个体的善对抗群体的恶,同样的主题,2019也有一部杀戮部队。30年过去了,美军该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从越南到中东美军依旧杀平民奸女性,美国大兵的行为有任何一点点改变吗?别说平民女性了,美军内部女兵遭到的侵犯也是数不数胜,而早在90年代就有将军的女儿和星条旗下的丑闻了,如今美军女兵地位平等了吗?有人总说欧美什么都敢拍,各种阴暗面都敢拿出来拍,也说韩国敢拍,为啥呢?还不是因为人家西方统治世界几百年,美国又有美元美军那样的霸权,民主制度扩散到全球,人家自信西方文化天下第一,所以人家想怎么批判都可以,因为再怎么批判,实力摆在那儿,大多数人仍然觉得这是个强大的国家,完美的制度,有再多问题都值得向往。至于韩国不用说了,财阀控制一切,上面还有个美国爸爸控制大方向,寄生虫主创就有大资本家,人家就是把现实血淋淋的展示给韩国民众,韩国人能改变吗,一辈子还不是以进入财阀集团为荣。而中国只要出一点点问题,马上一堆人上升到体制,马上上升的话语新闻不自由,好像只要制度一变,文艺一放开,问题全解决了。这些人思想跟当年建议苏联采取休克疗法的人有什么区别呢?拍电影搞文艺学金融能解决问题的话,大家还学什么工科理科啊,学文科多容易轻松。欧美干嘛禁止中国学人家高科技,却不禁止我们学人家文科艺术商科呢?
现实中中国面临的情况不就有点像电影吗,主角一个人势单力薄与四个队友和各级军官对抗,所有人都觉得他是错的,个体的善要对抗群体的恶有多么难!因为中国是不同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体制,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这个体制就是错的,为啥中国批判的少,因为外界全是批评的声音,好事也要被泼脏水,中国永远被污蔑被反对,去外网看看吧,多看看外媒,我相信这些就是某些人喜欢的批判,全是批评看个爽吧。如果我们自己在内部还不赞美维持平衡的话,大家天天抓住每一小点放大批评的话,那就是会慢慢否定自己一切,最终就只能走向苏联解体的那一步了。
越南战争(1955-1975)和朝鲜战争如出一辙,美国扶持南方政权统一,出钱出枪,直到十年后1964北部湾事件,美军由特种作战到大规模登陆,1966年,越南战场已有43万美军。 面对强大对手北越,只能隐藏在一个个密林之中,一个个美国大兵,被突如其来的冷枪和陷阱撂倒,当然包括妇孺儿童都参加战斗 炎热的气候,低迷的士气,突如其来的死亡,回家遥遥无期这就是电影主人公面对的情况。于是他们变得疯狂、放纵、歇斯底里“因为随时都会死,所以表现的什么都可以做” 唯一一个有人性的男主还被弹幕骂“卖队友、窝里横、小人”,这是影片的失败之处,男主有太长时间在和别人喋喋不休这件事,却没有什么实际行动,于是遭到了一堆吐槽,这种手法可以,但容易让人倒向受害者有罪论。 盛世女人如黄金,乱世女人如蝼蚁。看完电影,再回到现实世界,发现女性的地位如火箭一般的速度爬升了。仿佛话语权一下子扭转过来了,女强男弱,男性的舔狗、备胎、单相思,好像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就好像那个越南女人在越南只能够任人践踏、贱如草芥。而在美国,又是那么的美丽漂亮,迷人。联想到,影片播出三十年后的中国(1989年上映),应该是不知道应该高兴还是悲哀 现实与电影本就是无关,美国人反思朝鲜战争之后又打了越南战争,反思越南战争之后又打了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但打仗的事跟电影公司,跟演员没关系,所以也不用说“反思有什么用,该打还是打”,好莱坞反思没用,但不代表反思不值得肯定。联想到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也恰恰是香港充斥着暴力、黑社会的年代。韩国好电影频出,也和韩国本身畸形的社会属性与文化有关,所以中国拍不出好电影是不是说明,中国人生活的太过稳定和幸福?
越战创伤,豆瓣只有2000人看过,7.6分,美国亚马逊的IMDB上,有四万人看过,7.1分。鉴于豆瓣相比于IMDB一向虚高(豆瓣八分相当于IMDB7-7.5分左右),本片还是相当可以的
89年拍摄的很经典的越战片,不错的越战片,有点被忽视了的好电影,反应了战争的残酷,个人的理智和集体的疯狂之间的斗争,“不能因为随时都可能没命,我们就为所欲为”,电影里的这段话可说表达其真正的主题。
比untouchable略好。人性刻画得着实有些单薄。
打五星并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多精彩,而是它揭示了越战时人性的崩坏和胜利者欲望的丑恶。这给人的冲击感是强烈的。狗日的战争,从没有胜利者。
那些漂亮的深焦和主观长镜头依旧是精彩万分,可故事比《铁面无私》还要正气、某些段落甚至是直白的教化,德·帕尔玛这种邪派人士没法从根本上与其调和。
战争对人的异化与激发的兽性,几个景深镜头相当出色。但终归是太板正,相比之下,野战排里还有经典的the tracks of tears作插曲,这里就太过压抑了,未来小子福克斯的表现不如西恩潘。
又是这种战争对人的异化,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多少有点抒情过度,不够硬朗。也只有少数几个帕尔玛式的精彩镜头,原来是莫里康尼的配乐。
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布莱恩·德·帕尔玛简直是调度之王。
“这场战争快要把我们逼疯了,我们完全丧失了自我,就因为我们随时都可能没命,大家就表现得像啥都能做,却不管做的是什么事。我想也许还有另一个方向,也许重要的刚好相反,因为我们随时都会死,也许就更要小心自己的行为,因为每件事都更加重要。”
在学校看的,只知道是说越战的,可老不晓得什么电影名。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哈哈~
感觉有点缺乏力度,而且似乎没太突出重心,或许是叙事有点散漫吧...但我十分喜欢MJF开头和结尾部分在车上的那一段。给我印象最深的表演来自那位越南女孩。
视角还是完全从美国人出发,故事线不够丰富,不如同类的《野战排》。有些场景还是很有冲击力的,特别是桥上一段及最后的法庭戏。德帕尔玛的片子总让人感觉不上不下,模仿致敬过多,独创性不够。本片还是显得滥情了些,不过Fox倒是很适合演这种角色,表现不错。
站在上帝视角我认为男主人公没问题,站在美军的角度fuckthissonofbeach!然而我是哪方,我的角度就是哪方,根本不存在上帝视角。
还行,稍微文艺了点……越战倒也不是距离很远的战争,而且人在战争中很容易就会失去控制。
美国导演的越战情结,越战创伤从个人延续到集体、国家。几场情节点的戏份调度依旧是带着强烈的德帕尔马风格,整体的表达陷于重复的论述,从旁观者到施害者,面对问题也难以得到答案,更重要的是在体制内,何来真正的正义?
这剧情有问题啊,一个战士为了一个女人把自己的队友暴露给敌人?另外男主太过瘦弱。表演也一般。
好久没看布莱恩·德·帕尔玛的作品,这次先找了一部他拍的类型片下手。这部《越战创伤》其实和他后来拍的《节选修订》在情节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不过手法上大相径庭。这部片子里面其实找不出很多德·帕尔玛的招牌手法。不过这样规规矩矩的拍效果也还不错。影片配乐居然请来Ennio Morricone。
排箫是从纽约吹来的o(╯□╰)o
社会的文明不在于GDP有多高,而在于对历史的认识有多彻底。百年历程漫漫长路,我们有没有勇气直面过去,我们有没有信心继续前行?看了这部电影你会知道。
德·帕尔玛对军队性侵这个题材还是很敏感的,多年之后的《节选修订》几乎可以看作是把一模一样的事情又讲了一遍,换个角度说,同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战争和强奸这两件事的伴生关系可以说亘古未变,究其根源,军队历来就是一个绝对男性主宰的群体,而且军队的文化是讲究等级秩序和绝对服从的文化——德·帕尔玛在片中也反复强调军阶的意义,中士就是可以命令下士,老兵就是可以吼新兵——而战争的情境更使得文明社会所依存的伦理和法律全面让位于这种等级权力秩序,这甚至可以揭示出一个比战争更普遍更恒久的困境,那就是少数如何对抗多数?如何在孤立的逆境中坚持去做对的事情?想起罗翔的话:勇气是人类最稀缺的美德。PS:那个排箫配乐一听就很有串场感,一查配乐就是莫里康内自己。。。老爷子一辈子接活太多,自己洗自己稿的事情干的不是一回两回了。
两个景深镜头抢占记忆:前景居右均是福克斯的半脸大特写,深焦远景,一个是村民帮助游击队员躲进地道,一个是美军下士刀刺女孩……钦佩导演选材控罪的勇气,但这种题材实在不适合帕尔玛。希区解释为何女孩当街被刺五十六人目睹无人上去阻止的新闻事件难以入影时曾说,“它太客观性了,观众无法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