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肖申克的救赎》的一些幕后花絮
* 是否记得片尾有一行字幕"In memory of Allen Greene"?翻译成中文就是"纪念Allen
Greene "。Allen Greene是《肖申克的救赎》编导Frank Darabont的经纪人,在影片完成
的前夕死于AIDS的并发症。
* 是否记得刚来到监狱的新囚犯们走下囚车时,嘲笑他们的人群中有一个年轻的黑人
?该演员就是片中主角老黑人Red的扮演者Morgan Freeman的儿子。
* 老黑人Red的刑事档案上的照片不是扮演者Morgan Freeman本人的,而是他儿子的照
片
* 是否记得凶横的哈德利队长几乎将安迪推下房顶的那个场景?其实演员们被一根保
险 律 拴着,很安全。
* 是否记得三姐妹之一的伯格斯(Bogs)被队长打残废后送入救护车的情节?在拍摄
过程中,那个老得掉牙的救护车抛锚了,在画面中的移动其实是工作人员的人力牵引。
* 是否记得安迪驾驶着红色敞篷车在墨西哥山路上飞驰的镜头?那是一部1969年产的
Pontiac GTO ,而影片中的年代还在1966年。摄制组曾经联系了一部1965年的Mustang,但
是车主在最后时刻变卦了
* 是否记得在鲨堡监狱的第一晚,老囚犯们不停地嘲笑、喧哗,企图惊吓新囚犯的情
节?在拍摄过程中,因为临时演员不够用,还动用了拍摄现场的保安也来制造喧哗的气氛
。
* 是否记得安迪在谋杀发生的那个夜晚里坐在自己的车里,有一个双手上子弹的特写
镜头?其实那双手是编导Frank Darabont的,因为原先的剧本里没有设计这个镜头,是事
后补拍的。
* 是否记得安迪和老黑人Red第一次在操场上相遇的情节(Red在和其他人玩棒球)?因为
拍摄的时候出现了无数的问题,这个场景竟然花费了一整天的时间来反复拍摄才让导演觉
得完美。
* 影片中的鲨堡监狱一排排的囚室,并不是真正的监狱囚室,而是仿造旧的鲨堡监狱
的结构在一个仓库里搭建的布景。
* 是否记得安迪在雪中行走的镜头?那些雪花其实是土豆薄片。
* 是否记得安迪叫Red去寻找的那堵长长的石头墙?那也是摄制组自行搭建的,因为导
演找不到实际的"长长的石墙"
* 是否记得影片开头那个喊"熄灯"的监狱警卫?他在实际生活中也是一名监狱警卫。
* 是否记得汤米(安迪的学生,被开枪打死的那个)来到鲨堡时,同一囚车中坐在他
身后的黑人囚犯?那个人在实际生活中是俄亥俄州少管所的典狱官。
* 是否记得安迪用来敲破下水道的那块石头?其实最初的设计是让安迪用他的小石锤
的,但后来发现小石锤不足以敲破下水道,才改换成了石头
* 安迪在下水道中爬行时脸上及管道中的污渍其实都是巧克力浆
* 是否记得那句台词"有些鸟是不会被关住的"(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
ged,直译是:有些鸟是无意被笼养的)?剧本原先设计了一个图书管理员老布养的那只乌
鸦又飞回鲨堡、死后被安迪和Red发现的情节(比喻老布像这只鸟一样只适合笼养而不能在
外面生存),还设计了囚犯们在操场为这只鸟举行葬礼以悼念自杀的老布的场景
* 是否记得最后一个场景中安迪和Red在海滩上重逢并拥抱的镜头?这在剧本中原是不
存在的,因为原著小说中并没有这段情节。这是导演在其合伙人的坚持下违心添加的,而
且甚至在拍摄完后还一度企图剪掉。幸亏在试看样片的时候,观众们非常喜爱,导演才因
此做出了让步,决定保留这段情节。后来的观众们才因此有幸观看到这令人喜悦且热泪盈
眶的结局场面。
补充
* Tommy Williams(因为偷电视而被判两年的小伙子)这一角色本来是给布拉德•彼
特准备的
* 片中扮演Thomas Williams(即"Tommy")的Gil Bellows,曾在1997年的当红电视剧集《
Ally McBeal》(港译《艾丽的异想世界》台译《甜心俏佳人》,像《六人行》一样的热门
连续剧)扮演了一个类似角色William Thomas
* 安迪牢房的墙上贴着一张爱因斯坦的照片,扮演安迪的蒂姆•罗宾斯(Tim Robbi
ns)曾在幻想电影《I.Q.》中扮演爱因斯坦
* 摩根•弗里曼扮演的那位赢得迟来自由的老者名叫Red,即英文单词“救赎” (R
edemption,也是本片片名)的前三个字母
* 在斯蒂芬•金的原著小说中,Red是个爱尔兰人。在选用摩根•弗里曼扮演R
ed之后,他们去掉了这句台词“也许因为我是个爱尔兰人”
* 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全程监督影片拍摄工作,有一场戏是布鲁克斯给他的乌鸦喂蛆虫,ASPCA当即认
为这对蛆蛆是不“人道”的,并要求他们改用一只自然死亡的蛆,他们只好从命
* 在开场的法庭戏中,安迪说自己把枪扔进了Royal河,在斯蒂芬•金的另一本小说
《站在我旁边》(Stand By Me)中,逃亡的孩子们穿过了同一条河
* 如影片所示,该片情节与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有诸多相似之处
* 沃登•诺顿哼的调子是“坚固保障”,这是一首教会圣诗,作者是基督教改革先锋
/信义会创始人马丁•路德。歌词是:上主是我坚固堡垒,永不动摇之保障;上主是
我随时帮助,使我脱危离恐慌;历代仇敌撒旦,仍欲兴风作浪,他奸狡又势强,残忍毒辣
非常,无比凶恶真难防
* 当沃登•诺顿打开藏有安迪凿石锤的《圣经》时,打开的那页正是《出埃及记》,
这个章节详细描述了犹太教徒逃离埃及的过程
* 该片的意大利版要比美国版少15分钟,删去了结尾简要交待安迪自由生活的片断
* 在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中,该片始终雄据着Top 250排行榜的第二位(第一
位是《教父》),多达73290位来访者给本片投票,总分9分(满分10),其中更有超过51
%的用户(37486)给它打了最高分10分
2 ) 没能力自由,谈什么自由 —— 其实你没那么渴望自由
打一颗星并不是因为这部片很差,只是不明白怎么会是豆瓣电影里的头牌。用极端的踩来平衡下极端的捧。
N年前看的片子,当时觉得真不错。具体不错在哪里?或许是因为结局不错,主人公最终成功越狱到达梦想之地,观影者借以给自己希望,以为自己也能达到自由的彼处。
第一次看完后其实只记得了故事情节大概和那无比美妙的结局。多年后看到豆瓣评分介高,揣着“有那么好吗”的疑问,忍不住重温了一遍。依然觉得这是个精彩的电影,依然不明白为什么豆瓣分数给得这么高。
影片中,牢狱生活到点起床集合,到点熄灯睡觉,还有图书管理员分发书来看,突然闪现的念头是这样有规律的生活其实挺像学生时期的寄校生活。想到学校鸟笼大的宿舍挤八个人还上下铺,就顺便调侃下牢房能单间,真幸福。
如果说主人公Andy的毅力和坚持不懈,我们常人只要努力也可以做到。那么他的天才加全才已经不是常人单纯想要靠努力就能达到的。不得不承认有基因这种东西的存在。 圣经信口背来,第几章第几节记得一清二楚,印证了一句名言:天才必是记忆力极好之人。所以作为一个银行家熟知税务章程事项自然不在话下,会计活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还是个地质学热爱者,很懂石头,似乎是雕刻家,又懂音乐,也很会教书。
被深深打击到了。因为像我这样过目就忘的人是很容易妒忌记忆力好的人的。像这样的天才花几个月时间记得滚瓜烂熟的,常人得花个几年,天才一年间熟读的书,常人要花一辈子,于是人的学识深度和广度的差距就这么显现出来了。
Andy这样的人是人中神品,就如同乔布斯之类,不是常人读几本励志书看几部励志电影能达到的境界。可是常人容易为这样的天才及天才的成功激动。搞不懂激动个什么劲,又不是我们拥有高智商外还付出牛逼百倍的努力。
或许给这部片那么多的五星是因为它讲出了我们对自由的渴望并实现了我们自由的希望。可看了两遍后发觉其实它给了大多数无天赋无毅力的普通人无法自由的绝望。
像主人公这样的天才靠毅力靠天赋也要花近二十年青春已流逝的时间去搭建自由的高塔,那些鲜有天赋却坚持不懈的人在临终闭眼前能实现愿望也算够万幸。而多数双无的普通人只会在看到自由的海市蜃楼时瞎兴奋一下。
我说多数人没能力自由,这“能力”,不仅仅是IQ、EQ之类的资质,还有一个人内心对自由到底有多少的渴望和尊重,让自己获得自由不是基于破坏别人的自由。自由亦不是众人无病呻吟地把它当作嘴上的追求和梦想,而内心却是“我爱体制,它给我保障给我安全感”。
与其说给这部电影评一颗星,倒不如说我们这些人只值一颗星:口口声声说着向往自由,抱怨体制化,实则心甘情愿地享受着体制化带来的好处(既然体制自有体制的自由,那就请别抱怨了); 我们叫喊着崇尚自由,却在节假日欢笑着挤在人堆里去动物园海洋馆看那些被关起来的动物和它们的表演,以为动物都爱被囚禁起来给人看给人表演呢,(不知有多少动物是习惯了这样的生存方式如同影片中在监狱呆了一辈子的BROOKS,又有多少是真的爱show),当看到天鹅只能在动物园沟渠大小的水域中十秒一个来回地游来游去,飞鸟们被罩在三四米高的网下面无法飞翔,海豚不是在大海里自由跳跃,这时如果我们还能欢笑,那就请别说我们多渴望多尊重自由,也不配给这部电影五星。
——以此文写给自己,激励自己和那些同样缺乏或快失去毅力的人,如Andy般坚持下去,终有一天获得自己内心想要的那份自由!
3 ) 越过内心的监狱
重看此片,感受截然不同。
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在脑海中闪回。
时间是一把刻刀,不仅雕刻额头的皱纹,也雕刻那颗脆弱的心脏。
以下为看片时候的感想:
1、道德无法约束人的行为。伤害是双向的,如果你感觉没有被爱,对方也一样。你无法保证对方因为缺爱而不出轨。
2、人首先需要适应生活,然后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才有可能改变生活。
3、每个人都需要朋友。请谨慎选择你的朋友。
4、使用正确的工具,可以帮助你达成目标。
5、在不得罪神的情况下,互惠互利是可以接受的。
6、机会稍纵即逝,在有确定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冒险。请谨慎考虑,组织好语言。
7、在任何人类社会,知识都是有价值的。好老师难求,好书易得。
8、了解你的朋友,给他/她一个惊喜。
9、不要把自己困在内心的监狱里。时刻准备好越狱吧!忙着去活,而不是忙着去死。
4 ) 关于“救赎”
个人感觉,《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中的Redemption的意思是“赎回;偿还;补救”,因此“救赎”非常完美地解释了这部电影的主题,围绕“救赎”主题的是:
1,安迪对自己的救赎:从一开始不让自己沦陷于监狱生活(对比于和他同时入狱的胖子第一晚就受不了),到对“姐妹花”的不懈奋力抗争,到为自己的信念而坚持写信,挖洞等,到最后在挖好隧道后一开始并不急于越狱,因为他对自己的救赎并非“越狱”而是一份对自己信念的坚持,坚持自己的清白——“越狱代表了罪恶的一方,便永远没有人相信自己的清白”,所以最后的决然越狱其实是对自己的最终救赎——“我本无罪,我需要自由”。
2,安迪对狱友的救赎:给予狱友在监狱里前所未有的啤酒,音乐,舒适的图书馆;给予年轻的狱友汤米·威廉斯教育;给予他的好朋友瑞德心灵慰籍的口琴,对于人生的深深的思考——“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影片中特意对比瑞德在获释审批中的改变)。这些给予实际上是对他们的一种精神上的救赎,点燃一个人对生活的希望无疑是对他的救赎。
3,安迪对肖申克监狱的救赎:因为有了安迪,“姐妹花”被以恶制恶了;监狱里出现了音乐、舒适的图书馆;典狱长等人的丑恶脸面被揭下,监狱变得干净了一些。
(其中对于“救赎”,并非从监狱出来重获自由。从老布克50年里呆在监狱到出狱,那只从小哺育长大的鸟儿是他在狱中的救赎,出狱后反而没有了那只可以心灵寄托的鸟儿,他的自杀和瑞德出狱后的新生活形成对比,暗示了安迪对于瑞德的救赎)
最后,我很喜欢这部影片
5 ) 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摆脱institutionalization(体制化)的过程
现在好象比较时兴将人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人,体制外的人通常有某种优越感,似乎自己的人格才是独立的.可实际上,真正愿意做体制外的人还是很少的,而且是很痛苦的.余杰北大硕士毕业后差一点进了他想进的国家图书馆作一个体制内的人,可由于他写了一些比较反体制的文章,最后还是被迫做了一个体制外的人,一个自由作家,所以他牢骚不断.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里面,那个图书管理员老布在被囚禁了大半生以后终于获得了自由,然而他在自由的世界中却不知所措,无时无刻不想回到那个剥夺他自由却让他习惯了的肖申克监狱,最后他终于上吊自杀了.于是,摩根•弗里曼演的阿瑞就发表了他对institutionalization(体制化)这个词的见解,他将监狱说成一个institutionalization的场所,他说:
一开始你恨(hate)它,它剥夺了你的自由;接着你会慢慢的习惯( get used to)它,熟悉它;最后你会离不开它,离开它你将象老布一样不知所措.
相信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尤其是体制内的已经工作过许多年的人都很有感触.我们所在的那个叫做"单位"的地方又何尝不是一个institutionalization的地方?何尝不是一个监狱?
大部分的人就象老布,最终在这个institutionalization中沉沦了下去;
有些人就象阿瑞,差一点沉沦了下去,可是命运对他不薄,他结识了安迪这样的朋友,最后终于获得了自由,肉体的以及内心的自由;
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象安迪那样,他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对自由的不死的向往,凭着自己的毅力和智慧,不仅在监狱中做了许多别人不可能做成的事情,为狱友们挣啤酒,为狱吏们们报税,建设监狱图书馆;最终他逃出了监狱,并将那个穷凶极恶的典狱长告翻,过上了自由的生活…….
其实,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摆脱institutionalization(体制化)的过程,这个institutionalization不仅仅是我们身处的那个“单位”,更是我们内心里面无数的“监狱”。
6 ) 《肖申克的救赎》有哪些戳你泪点的情节?
老布出狱后的日子吧,就这个哭了,其他的都没有。蛮心疼的,被体制化的老布,就这样自杀了,就和那个乌鸦再也不回来一样,老布已经那么老了,只能被安排做那份工作还遭到讨厌,看他蹒跚的样子很心疼,不如在监狱里老死?或许吧,对于在监狱度过50年的老布来说,至少他会更踏实我真没什么泪点了,这部影片满不错的,看的很舒服吧,
还记得老brooks上吊自杀时心里有多难过。自由来的太晚,生命早已自行放弃。
不需要女主角的好电影
当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被如日中天的《阿甘正传》掩盖了它的光彩,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电影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心中的地位已超越了《阿甘》。每当现实令我疲惫得产生无力感,翻出这张碟,就重获力量。毫无疑问,本片位列男人必看的电影前三名!回顾那一段经典台词:“有的人的羽翼是如此光辉,即使世界上最黑暗的牢狱,也无法长久地将他围困!”
这样的男人谁会舍得背叛。。。
有种鸟是关不住的.
超级喜欢超级喜欢,不看的话人生不圆满.
“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电影,豆瓣、时光网、IMDb各大电影网站都排名第一的电影。
一部没有爱情与美女的电影,却光芒四射
策划了19年的私奔……
一部没有女主,没有爱情,没有特技的好片子,也是很多大学英语老师喜欢放给学生看的片子,这部片子讲诉的就是一个很纯粹的故事,一次的救赎,换回了自由,也是一种信念驱使他这么做,这部片子是感人的,它也让很多人成长。
因为1994年台湾引进了一部比较卖座的老片The Sting,被错译成了《刺激》。到了1995年本片上映时,片商觉得其剧情与《刺激》有类似的地方(大概都属于高智商的复仇?),因此被译成了《刺激1995》,1998年又有一部片子Return To Paradise因为含有牢狱情节,被译成《刺激1998》!
没有人会不喜欢吧!书和电影都好。
Hope is a good thing, and maybe the best thing of all.
不愧是好莱坞大片,一环扣一环,没想到最后不但逃生生天还偷偷把典狱长的贪污转移了出来,证据也送达了出去,帮助了曾经关心过自己的人,情节安排的巧妙,演员演绎的也好,是美国的,有爱国情节的我给打四分
“这是一部男人必看的电影。”人人都这么说。但单纯从性别区分,就会让这电影变狭隘。《肖申克的救赎》突破了男人电影的局限,通篇几乎充满令人难以置信的温馨基调,而电影里最伟大的主题是“希望”。当我们无奈地遇到了如同肖申克一般囚禁了心灵自由的那种囹圄,我们是无奈的老布鲁克,灰心的瑞德,还是智慧的安迪?运用智慧,信任希望,并且勇敢面对恐惧心理,去打败它?经典的电影之所以经典,因为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让你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希望的美好。
这部电影没什么好说的,史上最完美的电影,没有一秒尿尿时间!
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肖申克的救赎》
关于希望最强有力的注释。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人的生命不过是从一个洞穴通往另一个世界..然后在那个世界的雨中继续颤抖.i h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