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托德(拉尔夫·费因斯 Ralph Fiennes 饰)是一位生活和事业都陷入了瓶颈的外交官,整日混迹于欢场和酒馆之间。刚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托德也有过宏大和高远的理想,但渐渐失去的视力和复杂的权谋争斗让他无法再在职业的道路上前进下去。
在一家夜总会里,托德结识了名叫索菲亚(娜塔莎·理查德森 Natasha Richardson 饰)女子。索菲亚曾是声名显赫的伯爵夫人,如今却沦为艳舞女郎,为了抚养十岁的女儿,她甚至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肉体。就是这样境遇相同的两人,不断的相互吸引着。不久之后,日侵华战争全面爆发,而此时,托德才发现了自己压抑已久的对于索菲亚的强烈爱意,这对心心相印的男女最终能否终成眷属呢?
奔着拉叔去的。 又看到他那双深情而忧郁的蓝眼睛,带着几分贵气和孤傲,直直地望向你心里去。 这次,他是一位在战乱时期躲避在上海的外交官,形单影只,盲人。 我很少看到盲人的眼睛里会闪出光亮,拉叔很不一样,他跟人交谈时的神采飞扬,亦或凝神倾听时的开怀大笑,时常让我忘了他是个盲人。 除了走路时的磕碰会显出些许慌乱,但很快就佯装镇定。 他和伯爵夫人的第一次相遇,是在酒吧里,歌舞升平人声鼎沸,他独独听到了她的声音——她和昔日玩伴的重逢,很有礼貌,充满欣喜和感动。 他的嘴角有微妙地触动。 耳畔那一丝丝颤动的喜悦里,涌现着一个没落俄贵族夫人的善良与高贵。 随后,她帮他躲过一劫。 送他上车,在深夜的街头礼节性地作别,她去等电车。 他回头让司机多看了她一眼——她一袭绿袍,正频频回头,关切地望向他。 他喃喃自语,她正是我一直在找的人。 伯爵夫人回到弄堂阁楼里的家。 脱掉鞋子上楼,看了眼熟睡的家人,她随手拿件外套,坐在椅子上合衣而睡。 闭上眼睛,眼前浮现出童年的快乐画面。 家里没有她睡的床,她总是傍晚出门,在舞场工作到清晨,等有人起床后,空出床位给她睡。 昨晚因为帮助这位盲人,回家早了。 她和女儿跟姑妈一家人逃难到上海,三位老人和一个小姑子,她是唯一出去挣钱养活这个家的人。 但在这个家里,她依然饱受冷眼和非议,他们觉得她从事的工作玷污了他们的家风,羞辱了他们的脸面,甚至阻止她在出门前跟女儿接触。 他们却又像冷面的包租婆一样,每天理直气壮地接过她递过来的几张皱巴巴的钞票。 为了女儿,昔日的伯爵夫人把眼泪咽进肚里,毫无怨言,继续化着精致的妆容,扬起动人的嘴角。 第二次相遇,他循着声音,主动找到她,用一首舞曲的时间邀请她坐下来聊天。 又在一首舞曲里牵手,跳了支舞。 他发出邀约,请她加入他的“梦中酒吧”,做他的顶梁柱。 他指了指自己的头,微笑着对她说,在这里,你是最完美的。 一年后。 他的酒吧生意红火。 她一身华服坐在吧台陪客人聊天,言行举止愈发得优雅独特,光彩夺目。 眉目流转,只为他停留。 当朋友到来,问起她,他的眼睛愈发温柔地望向她,骄傲地说—— 她就是我酒吧的顶梁柱。 他俩之间有个小小的约定,只在友谊的范畴内活动,不打听对方的生活。 但是感情是潜移默化的,只要埋下一颗种子,它就会潜滋暗长,按耐不住地悲喜与共。 他们对彼此的爱隐秘而真切,心照不宣。 1937年的上海,时局动荡战事频发,伯爵夫人的家人得到一个机会,可以全家逃往香港,但是需要一大笔钱打点。 他们毫不犹豫地把这个责任推给了伯爵夫人。 第一次约会,他轻快地下楼,用脚面轮换着去蹭裤腿,昂然上车。 他牵着伯爵夫人女儿的手,三人并行在公园里漫步,看起来温馨浪漫,像极了幸福的一家人。 水边坐下,他们都感受到了彼此的心事,那个约定自然而然就小事化无了。 他讲起他失明的缘故,乘坐的电车突然遇袭,爆炸起火,女儿当场丧生,他身受重伤,双目失明。 她说,我的心事你听了可能会不开心。 隔天,他就把那笔钱递到了她手上,为了怕有闪失,他特意用了一个破塑料袋装着。 很快,战事告急,日本侵占上海,轰炸声接连不断,街道上乌泱泱一片汹涌,人们拖扛着行李潮水般扑向码头。 密集的炮火声,被一个人关在了门外。 他耷拉着脑袋,目光呆滞地坐在酒吧里,旁边的台桌上横斜趴着几个宿醉的客人。 有人推门进来,他抬起头来,望了一眼,面露愠怒。 来的这位,是个日本人。 一年前,因为对酒吧的共同兴趣,他们成为了朋友。他说他的愿望是开自己的梦中酒吧,日本人说他的愿望是拥有更广阔的画布。 他现在知道了,他这位日本朋友更广阔的画布,就是侵占上海。 日本人要带他到安全区域,他断然拒绝。 临走,日本人跟他说了句话,一语点醒梦中人。 他戴上礼帽,拿起盲杖,走进汹涌的人流。 而彼时,伯爵夫人正奔向码头去寻找女儿的身影。 一家人已出发,当晚坐船去香港,但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撇下伯爵夫人。 在楼下邻居犹太人的帮助下,他们一起赶往码头,把女儿要回来。
在等待上船的间歇,炮火映亮他们的脸庞,他对她真情告白。 她会心轻笑,欣然答应。 他们一直心照不宣。 最后的结局,谈不上美好,但很温暖。
他们一起坐在开往澳门的船上,三人依偎着,十指紧扣。 她的手指甲已经没有了点点猩红,脸庞也失了光彩,但是她看起来那么素凈,纤尘不染,美得越发动人。 船头,坐着一位穿着长衫的中国人,从包袱里取出乐器,高昂着头,迎风吹奏。 女儿循着乐声走到跟前,握紧缆绳,微笑地望着他。 船儿扬帆远行,海面暂时恢复了宁静,波光星星点点地跳跃。 海风吹动衣衫,吹过凌乱的发梢,吹散心底的团团愁绪,却怎么也抚不平船上人紧皱的眉头。 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很不一样。 一个是因为没有字幕,中文配音。 另一个,故事背景是发生在战乱时期的上海,那些杂乱的弄堂阁楼,孩子们的嬉笑欢闹,夜上海的歌舞升平,都让我觉得很亲近,像是在看国语片。 特别欣赏电影里,酒吧舞场里的那些表演——歌剧、小丑、芭蕾舞等等,歌声美妙,舞姿优美。 还有,就是在那个特殊时期,在平淡琐碎里蕴藏的动人瞬间。 它的讲述方式是缓慢的,甚至有人会觉得拖沓,但这是我喜欢的节奏。
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家,毁灭就在一瞬间,而重建,何其艰难。
结构又松又散 大概是没有原作的气息和精华
平淡如水
喜欢男主角开的酒吧,有种现世安稳天下大同的意味,影片没有着重于贩卖苦难,而是冷静地勾勒了一幅异乡人,调色音乐皆是亮点,是我的菜,既使剧本有些不尽人意。片尾虽暗示希望可江面上仍然弥漫着悲剧氛围。专程为旧上海画风的Ralph而来,居然演了个盲人,分分钟催生对男神的保护欲,加一星。
老爹讓我看這片子,主要是爲了告訴我在中國羈留的一批白俄人的這段歷史。
马马虎虎的片子
以上海为背景所以给3星
被我认出来了,在上海东海影视乐园拍的。
贵族式精神上的,不是身体上的。两人之间彼此照应,但又有距离的相处才是贵族之道吧。
比较平淡了
没什么感觉就完结了
3 and 1/2
James Ivory 出品。虽然星光熠熠,也都演得很真诚,但是对于这个故事实在是没什么感觉。7 out of 10
说实话 这片子很烂
应该是两三年前为了Lee Pace而看的。真的没有记错,Natasha Richardson已死~
Just so so.
詹姆斯·伊沃里最差的片子了吧?全程尬笑。但我觉得锅是石黑一雄的:片子充斥着一股假仙气,可以看出剧作者对时代背景,对这段历史,对中饿、对上海都没太深了解,写作时也没多少research,只是想要作品里具备些好看的元素而已,在情节和人物上不敢下潜,只能小心翼翼、左支右绌的凭借意淫飘着、端着。
一般,可以看倒是
20101224-25京上团结,平安夜真平安。
战争
唉,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