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两双忧郁的眼睛
因为这是一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片,就以为是部政治片或战争片。错了。这是部纯粹的“小资”影片。一个失意的英国外交官和一个逃亡的俄国贵夫人相遇在战乱中的上海。他们相识、相知、相爱,一切都是淡淡的,所谓的情色,不过是轻轻一吻。
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他们是相濡以沫。他们在对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生活和影子,爱情以外更多的是同情和怜惜。中年人的恋情多半是矜持的,他们的也同样。一直到可能会永别,他们才懂得,对方对自己有多么重要。
一个贵族,娇生惯养的,生活在上海的石库门的小屋里,让人觉得滑稽,也让人辛酸。而她的亲属还在盘算着她的女儿,就更让人可怜。为了“活着”,人呀,要丧失多少尊严!
影片勾勒着老上海的风情。这是一个外国导演眼中的十里洋场。还有几分风韵。
两双忧郁的眼睛,我会永远记得的。
2 ) 表演表演, 还是表演
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 我般看过一次的电影很少会去看第二次, 一个是时间的原因, 一个是不想再重复, 好电影太多了, 人生苦短啊.
可是这部电影有一种吸引力, 使我可以在短时间内, 不停地再看.
也许是片子的导演James Ivory高估了做为一个观众的我的智商, 我发现,(当然这也许和我看的是D版DVD有关, 翻译很烂, 于是我不得不看英文的原版字幕), 有很多细节是要看多两次才能领悟的. 而有的细节我是故意看多了两次.呵呵呵~~~~
首先,当然是把注意力放在我们亲爱的Ralph身上, 不得不说的是, Mr.Fiennes 这次又演了一个他相当擅长的角色类型. 虽然这位标准的英国绅士活标本可能不想自已被定型, 但是你不得不承认, 有些角色非他不可.
片中他又扮演了一位盲人外交官,背景是二战前的乱世中国,可以想象Ralph的气质是相当适合种角色的. 他的深厚表演功力把这个, 深情, 绝望, 沉湎于个人世界并自我放逐的人呈现于观众眼前.
作为一部片子, 我觉得The White Countess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一些亮点可能体现于布景和所谓的中国元素了. 所以这部片子我认为完全可以是看成欣赏Ralph的表演的舞台剧.
本片的布景美伦美幻, 多次出现的酒吧表演也是非常精彩, 我很想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夜上海的生活, 如果是真的, 那我也想生于那时了.
虽然Ralph表演的是一个盲人, 但是他的眼神, 是的, 盲人也有眼神的, 非常抓人.
其中他第一次去和女主角约会,从楼梯上轻快地下来,然后用力从楼梯上跳下来,到了门厅,停了一上,脚在裤角轮流上擦了下, 把鞋面再擦亮一点, 虽然已经很亮了。然后手握手杖出门。
上车这一段最有意思,只有十几秒,但是很精彩, 他小跑出来后用手杖熟练地敲打了小车门的上下左右,以确定方位。然后才上车。
虽然只是一句话的动作,正常人做起来是不容易的,很多演员就会演过火了,动作太笨太慢,就表达不出他的心情,动作太灵巧就不像盲人了。他却做得非常自然,行云流水般顺畅。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他酒吧清早被琴声惊醒,镜头从后面拍摄,他靠在椅子上缓缓起身,见不到前面,可是整个环境就是一个惊艳的画面,这个不到一分钟的片段没有任何对白,只有音乐和他的背影,我认为是本片最能表现他魅力的一个镜头,也非常符合角色的处境和性格。
接下来就是一个表现他演技的片段。从楼梯上下来,顺着琴声走来,屋内摆设已经不同,他就要表现在屋里碰上东西,停下, 再走,碰上一把椅子,坐下。其中穿插对白。我把这个片段反复放了好几次。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可能私下练了很多次。可是他为什么能表现得那么到位啊?
我基本上看完电影后已经忘了他是一个视力正常的人。
还有很多让人心动的细节,如他在一个餐厅门口闲坐,而女主角的女儿来逗他玩。他不知道她在哪个方向,左右试探后,终于找到了。这个场面我觉得又是一经典。
再感叹一次,天啊, 他是如何做到这么恰到好处,又流畅自然的!
3 ) 政治上的紧张感
昨天看了2005年中英合拍的电影《伯爵夫人》The White Countess,故事和布景都太假,可惜了一群有名气的演员。1936年的上海以及在上海的外国人生存状态是令人好奇的,但这部电影有点儿琼瑶式的言情和愤青式的文艺,也不是不好看,可就是觉得少了点什么。电影里的男主角拉尔夫费因斯扮演的孤傲的盲人外交官,对自己的酒吧是这么琢磨的:“我一直觉得这个酒吧少了点什么……现在我知道是什么了----缺少一种政治上的紧张感!”然后另一个男主角真田广之扮演的寂寞的野心家就说:“我们可以吸引一些共产党员来……然后又吸引一些国民党员来……。”这些人物都奇怪极了。
4 ) 尘埃落定
他是失明的美国外交官,杰克逊;她是没落的俄国贵族伯爵夫人,索菲亚。在繁华喧嚣的国际都市上海,詹姆斯•伊沃里总是喜欢在这样厚重沧桑的背景里面给我们缓缓地讲述一个故事。
他总是喜欢这样讲故事,没有太多喧哗修饰的台词,只有直指内心的演员的表演,像《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海伦娜•邦汉卡特那怨恨的眼神,像是拉尔夫•费因斯在炮声引起慌乱的上海街道上跌跌撞撞地行走,因为他们的心里面有着不肯退却的执念。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在上海难民逃往苏州的船群上,杰克逊安静地坐着,像是一块屹立风中的石,他身边倚靠着索菲亚,索菲亚把手伸过来,和他十指相扣。这时候船头有人吹起了沉郁的萨克斯,于是索菲亚的女儿凯翠雅跑过去看,这在战火摧残之后仍然热爱生活的中国人。
杜可风的摄影向远处延伸开去,又回转流连,仿佛对这里诉说着赞叹与眷恋。这是在几经沧桑起落的上海,不管怎样都有它独特的迷人之处,给我们意外,于是爱情,最后也是尘埃落定。
5 ) 他们的爱,心照不宣
奔着拉叔去的。
又看到他那双深情而忧郁的蓝眼睛,带着几分贵气和孤傲,直直地望向你心里去。
这次,他是一位在战乱时期躲避在上海的外交官,形单影只,盲人。
我很少看到盲人的眼睛里会闪出光亮,拉叔很不一样,他跟人交谈时的神采飞扬,亦或凝神倾听时的开怀大笑,时常让我忘了他是个盲人。
除了走路时的磕碰会显出些许慌乱,但很快就佯装镇定。
他和伯爵夫人的第一次相遇,是在酒吧里,歌舞升平人声鼎沸,他独独听到了她的声音——她和昔日玩伴的重逢,很有礼貌,充满欣喜和感动。
他的嘴角有微妙地触动。
耳畔那一丝丝颤动的喜悦里,涌现着一个没落俄贵族夫人的善良与高贵。
随后,她帮他躲过一劫。
送他上车,在深夜的街头礼节性地作别,她去等电车。
他回头让司机多看了她一眼——她一袭绿袍,正频频回头,关切地望向他。
他喃喃自语,她正是我一直在找的人。
伯爵夫人回到弄堂阁楼里的家。
脱掉鞋子上楼,看了眼熟睡的家人,她随手拿件外套,坐在椅子上合衣而睡。
闭上眼睛,眼前浮现出童年的快乐画面。
家里没有她睡的床,她总是傍晚出门,在舞场工作到清晨,等有人起床后,空出床位给她睡。
昨晚因为帮助这位盲人,回家早了。
她和女儿跟姑妈一家人逃难到上海,三位老人和一个小姑子,她是唯一出去挣钱养活这个家的人。
但在这个家里,她依然饱受冷眼和非议,他们觉得她从事的工作玷污了他们的家风,羞辱了他们的脸面,甚至阻止她在出门前跟女儿接触。
他们却又像冷面的包租婆一样,每天理直气壮地接过她递过来的几张皱巴巴的钞票。
为了女儿,昔日的伯爵夫人把眼泪咽进肚里,毫无怨言,继续化着精致的妆容,扬起动人的嘴角。
第二次相遇,他循着声音,主动找到她,用一首舞曲的时间邀请她坐下来聊天。
又在一首舞曲里牵手,跳了支舞。
他发出邀约,请她加入他的“梦中酒吧”,做他的顶梁柱。
他指了指自己的头,微笑着对她说,在这里,你是最完美的。
一年后。
他的酒吧生意红火。
她一身华服坐在吧台陪客人聊天,言行举止愈发得优雅独特,光彩夺目。
眉目流转,只为他停留。
当朋友到来,问起她,他的眼睛愈发温柔地望向她,骄傲地说——
她就是我酒吧的顶梁柱。
他俩之间有个小小的约定,只在友谊的范畴内活动,不打听对方的生活。
但是感情是潜移默化的,只要埋下一颗种子,它就会潜滋暗长,按耐不住地悲喜与共。
他们对彼此的爱隐秘而真切,心照不宣。
1937年的上海,时局动荡战事频发,伯爵夫人的家人得到一个机会,可以全家逃往香港,但是需要一大笔钱打点。
他们毫不犹豫地把这个责任推给了伯爵夫人。
第一次约会,他轻快地下楼,用脚面轮换着去蹭裤腿,昂然上车。
他牵着伯爵夫人女儿的手,三人并行在公园里漫步,看起来温馨浪漫,像极了幸福的一家人。
水边坐下,他们都感受到了彼此的心事,那个约定自然而然就小事化无了。
他讲起他失明的缘故,乘坐的电车突然遇袭,爆炸起火,女儿当场丧生,他身受重伤,双目失明。
她说,我的心事你听了可能会不开心。
隔天,他就把那笔钱递到了她手上,为了怕有闪失,他特意用了一个破塑料袋装着。
很快,战事告急,日本侵占上海,轰炸声接连不断,街道上乌泱泱一片汹涌,人们拖扛着行李潮水般扑向码头。
密集的炮火声,被一个人关在了门外。
他耷拉着脑袋,目光呆滞地坐在酒吧里,旁边的台桌上横斜趴着几个宿醉的客人。
有人推门进来,他抬起头来,望了一眼,面露愠怒。
来的这位,是个日本人。
一年前,因为对酒吧的共同兴趣,他们成为了朋友。他说他的愿望是开自己的梦中酒吧,日本人说他的愿望是拥有更广阔的画布。
他现在知道了,他这位日本朋友更广阔的画布,就是侵占上海。
日本人要带他到安全区域,他断然拒绝。
临走,日本人跟他说了句话,一语点醒梦中人。
他戴上礼帽,拿起盲杖,走进汹涌的人流。
而彼时,伯爵夫人正奔向码头去寻找女儿的身影。
一家人已出发,当晚坐船去香港,但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撇下伯爵夫人。
在楼下邻居犹太人的帮助下,他们一起赶往码头,把女儿要回来。
在等待上船的间歇,炮火映亮他们的脸庞,他对她真情告白。
她会心轻笑,欣然答应。
他们一直心照不宣。
最后的结局,谈不上美好,但很温暖。
他们一起坐在开往澳门的船上,三人依偎着,十指紧扣。
她的手指甲已经没有了点点猩红,脸庞也失了光彩,但是她看起来那么素凈,纤尘不染,美得越发动人。
船头,坐着一位穿着长衫的中国人,从包袱里取出乐器,高昂着头,迎风吹奏。
女儿循着乐声走到跟前,握紧缆绳,微笑地望着他。
船儿扬帆远行,海面暂时恢复了宁静,波光星星点点地跳跃。
海风吹动衣衫,吹过凌乱的发梢,吹散心底的团团愁绪,却怎么也抚不平船上人紧皱的眉头。
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很不一样。
一个是因为没有字幕,中文配音。
另一个,故事背景是发生在战乱时期的上海,那些杂乱的弄堂阁楼,孩子们的嬉笑欢闹,夜上海的歌舞升平,都让我觉得很亲近,像是在看国语片。
特别欣赏电影里,酒吧舞场里的那些表演——歌剧、小丑、芭蕾舞等等,歌声美妙,舞姿优美。
还有,就是在那个特殊时期,在平淡琐碎里蕴藏的动人瞬间。
它的讲述方式是缓慢的,甚至有人会觉得拖沓,但这是我喜欢的节奏。
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家,毁灭就在一瞬间,而重建,何其艰难。
6 ) 很一般
这是一部比较暧昧的爱情片,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似乎在若隐若现之间。政治背景在影片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除了日本侵华的这个主要背景,还比如伯爵夫人的犹太人邻居,三言两语之间又表现了当时欧洲的复杂冲突。似乎这部电影在上海的拍摄当时也是很闻名的,我是很偶然间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因为对于中国背景的电影都有很大兴趣所以租来看了。并不算是特别喜欢,随便看看还可以。
结构又松又散 大概是没有原作的气息和精华
平淡如水
喜欢男主角开的酒吧,有种现世安稳天下大同的意味,影片没有着重于贩卖苦难,而是冷静地勾勒了一幅异乡人,调色音乐皆是亮点,是我的菜,既使剧本有些不尽人意。片尾虽暗示希望可江面上仍然弥漫着悲剧氛围。专程为旧上海画风的Ralph而来,居然演了个盲人,分分钟催生对男神的保护欲,加一星。
老爹讓我看這片子,主要是爲了告訴我在中國羈留的一批白俄人的這段歷史。
马马虎虎的片子
以上海为背景所以给3星
被我认出来了,在上海东海影视乐园拍的。
贵族式精神上的,不是身体上的。两人之间彼此照应,但又有距离的相处才是贵族之道吧。
比较平淡了
没什么感觉就完结了
3 and 1/2
James Ivory 出品。虽然星光熠熠,也都演得很真诚,但是对于这个故事实在是没什么感觉。7 out of 10
说实话 这片子很烂
应该是两三年前为了Lee Pace而看的。真的没有记错,Natasha Richardson已死~
Just so so.
詹姆斯·伊沃里最差的片子了吧?全程尬笑。但我觉得锅是石黑一雄的:片子充斥着一股假仙气,可以看出剧作者对时代背景,对这段历史,对中饿、对上海都没太深了解,写作时也没多少research,只是想要作品里具备些好看的元素而已,在情节和人物上不敢下潜,只能小心翼翼、左支右绌的凭借意淫飘着、端着。
一般,可以看倒是
20101224-25京上团结,平安夜真平安。
战争
唉,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