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绝对值得让你连续去电影院看两遍。第一遍,看眼花缭乱的功夫,因为电影票的价值全都化成了以秒计时的拳脚之间;第二遍,看功夫背后的芸芸武者,他们用短暂或跌宕的人生画出一个暴戾的问号:世事无常,武者何为?
影片的前三分之一片段,以轻快诙谐的情节带出了一群抗战前夕中国民间武林的众生相。当时号称武术之乡的佛山,拜师学艺切磋技艺成风,其中当然也不乏门户之见、高下之争。在这不长的篇幅中,对武痴迷者有之,以武撑门面者有之,用武征服他人者亦有之。而故事的主角叶问,在这熙熙攘攘的武者之中,却是一个虽爱武却无争、既内向且谦和的一流高手,同时还是个爱家顾家、“尊重老婆”的富家子弟。在这种生活大背景下,习武纯粹是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展现了草根的野性和谐趣。以金山找为代表的北派武学带来的威胁,算是本段戏剧冲突最为激烈的一幕,却也在叶问的鸡毛掸下,以最家常的方式被消解,并在众多武者的追星狂欢中落下喜剧的幕布。
教科书翻开民族的悲剧页面。传记电影往往用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来制造人物命运的转折,叶问以及他的同辈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陷入了无用的境地。在武器强于武功,铁骑践踏武技的年代里,武者们的焦虑、彷徨、痛苦和无奈,使他们走上了不同的意义追求道路。但也正是在故事发展的这个节点上,暴露出了香港电影一向力不从心的编剧水准。金山找的角色定位是个败笔,这个早先鲁莽憨厚的北方汉子,后来成为山贼不说,还匪夷所思地向日军出卖叶问(这个情节据说被删了,但我们从李钊的舍命提醒中可以获知)——这种突兀的性格转变、不知所踪的人物去向,还表现在武痴林兄弟的经历上,此不赘述。如此糟糕的副线设计让一众武者的生态展现差点让本片又成了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版本。
幸好我们还可以看看廖师傅的表现。这个长相富态的中年人,算是片中国产武师的第三号人物。心高气傲又带着点小市民习气的他,现在也要为了一日三餐而与日本人比武。他的处境同样也是其他武者所必须面对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被这些“粗人们”转化为既能痛打日本人、又有机会填饱肚子的实用主义和冒险主义行动。廖师傅最终死于日本人的冷枪之下,也间接地死于他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缺陷。他的死,加剧了习武者追求功利性的迷失:武功再好也挨不过一枪,武者何为?
叶问深知这一点,也因此感到茫然和失落。一身的上乘功夫,却只能去挖煤来换取一块烤地瓜,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同胞惨死而无力施救。他对妻子说“我很没用”的时候,眼神绝望地快要死去。这里是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也预示着叶问将带着困惑重新上场,去扮演一个本不该由他扮演的英雄角色。看到这里,很自然会涌起观看李连杰版《霍元甲》时的期待:集民族仇恨于一身的民间武术宗师,是否又将以一场酣畅淋漓的悲壮武打让我们再次经历爱国主义高涨的精神洗礼?
然而,《叶问》终究不是抗战版的《霍元甲》。决战的前一晚,他似乎解开了许多曾经解不开的心结:是该一心习武还是尊妻教子?是该独善其身还是尽传所学?是该以身殉国还是隐忍不作?中华武术的价值在哪里?国人习武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民族大义是什么?国家伦理是什么?在人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一身的武学精髓又将如何发挥作用?……电影中,叶问自己的回答是儒家的“仁”。但我以为,一个“仁”字还不足以让他满意,因为在轻松打倒日本人之后,影片给了一个煽情的慢镜,我们看到此时的叶问依然茫然,面对着欢声雷同的同胞,他会在想些什么呢?
影片来不及给答案了。中枪、人潮、抢救、逃亡……几行字幕伴随着历史照片交代了宗师的后半生广收徒弟、光大武学的历程。武者何为?《叶问》除了给我们带来咏春拳的精彩表演外,还抛给了我们这个存在主义式的严肃命题。我们的传统武学,被好莱坞拿去用威亚和电脑缔造了“功夫之王”,喜欢“拿来主义”国产导演又活学活用地制成了诸多烧钱大片。当武打成为特技和噱头后,张彻时代以“武”打出男儿热血和侠气的电影匆忙退场。如今,《叶问》艺术地再造了一个热爱武术如生命的一代宗师形象,并试图唤醒我们对中华武学的真正回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叶问》当之无愧地称得上近年来最好的功夫片。
序:叶问的帅叫儒雅淡定,惧内幽默堪称家庭模范,影院里意外听到掌声,原来不仅是功夫,精彩的还有人性风范,不再说教的爱国之外,还有温馨感动,叫人认得什么是真男儿,这片子让人意外,原来它很值得一看,让人回味是好作品的功德。(曾经在很多影院放映批次是《梅兰芳》:《叶问》=5:1,它的票房仍然接近《梅》,这就是口碑的力量,也是很多国产好片在非良性竞争、垄断黑幕下的悲哀)……
《叶问》,早在此片开拍时,就闻其名,当时觉得片名如人名,很有份量,有味道,带着一种传统文化的气质,感觉很值期待。虽然那时《李小龙传奇》还没开播,我甚至不清楚叶问是谁,他和李小龙有何关系。
观影时影院不时有掌声传来,今年贺岁片评价第一的观影数据,都足证明它的口碑实实在在。想为《非诚勿扰》写些什么,最后却还是先下笔《叶问》,因为它是有深度,有灵魂的电影,它有让我一遍遍再看下去的冲动。
一、专业修为,就是口碑
《叶问》可看点是哪些?
作为功夫片,首论功夫,当然精彩,说是酣畅淋漓绝不过分,甄子丹的实力终于借叶问的气质平静从容地亮相出来。这部注定要成为甄子丹经典的影片,是大家期待的实实在在的功夫片,已经让我们等了十多年。和《李小龙传奇》对照来看,在“咏春,叶问”,淡定练达的开场后,“四两拨千斤”、“连消带打”,原为女子习用的咏春拳,在甄子丹的精彩演绎下,在女同胞们看来也是别有味道。特别是叶问与挑衅者金山找的室内对打,展现咏春拳术的轻巧,用鸡毛掸子挡北派的刀,轻易之间就化解金的莽力,像长者对后辈,很家常,一个鸡毛掸子就惩戒了金的嚣张,打出沉稳儒雅的宗师风范,一个帅字了得。
咏春拳优于近身实战的暴发力,在叶问与十名日军的对峙中,让人目瞪口呆。厉拳之下伤筋折骨重则致命,把日本鬼子当沙包样的打,这种场面,在以前功夫影片中从未得见,虽然是极端状态下的暴力,但有悲愤正义消解,让人意外解气,也用叶问“我是一个中国人”的答复,让现场激情沸腾。咏春拳的实战威力在这场对打中展露无遗,让人想到,比起现在勇猛的泰拳,中国武术其实还是有潜力可挖。
在华人圈,无论是武术功底、气质形象或文戏,能饰演叶问之人,现在看来也惟有甄子丹,他以专业水准和收敛成熟的心态演活角色,与同期传纪题裁电影《梅兰芳》相比,虽然都演的一代宗师,而甄子丹凭的是真功夫,《叶问》的戏场是主角到位,并没有靠配角的喧宾夺主来支撑,这样的电影似乎更显厚道。
口碑相传,还是要靠好的故事,合理的选角、搭配,充实的内涵。要各方面的专业,才能得宗吕修为、经典口碑。从这方面说,《叶问》故事合格,主戏精彩,配角出色(尤其是翻译官李钊的多面演绎,颇得称赞),虽然说不上完美,但它有理由相传。
二、动人以情:一个完整的人的小世界
《叶问》让人回味的地方,还有很多在功夫之外。
有精彩文戏,具详情感、精神、品质,不管哪种类型的电影,也堪称好片。
《叶问》男女皆宜,是因为它让人看到一个完整的人的小世界。贴近生活的真实最拿捏人心。
我们看到的叶问,在武痴之外,他还是个可爱的普通人,像在这些桥段:
因与人切磋,忽略了一边的儿子,为妻所恼,心有愧疚,除了看妻眼色不再外出后,闲散家中练拳,为提醒自已要把家人放在心上,还在木人桩醒目位置,特意刻上“老婆大人”几字,可爱宅男,教人莞尔。
面对金山找上门挑衅,嘲笑他是怕老婆才不肯应战,他淡然一笑:“这个世上没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男人”……当叶妻被激怒,向叶交待“别打坏家里的东西”后,叶问即释笑安心开打。
激斗中,金山找三拳两脚就把花瓶打烂,看得叶问神态紧张,金山找自知理亏说“我赔”,叶问才欣慰道声“好”。不久,桌子又被砸翻,金山找无奈再道“我赔”后,这时叶问的小儿子骑着童车吱吱呀呀从里屋缓缓而出,绕到叶问身前,奶声奶气的说:“妈妈说,你再不出手的话,家里的东西就要被砸光了……”叶问闻言顿时振奋挽袖,开始反击。
这样的笑段不少,叶问惧内幽默,儿女情长是电影一大看点。因为是一个完整而可作表率的常人,他的形象更有意味。
从一个富家子弟到沦落破巷,图穷四壁,当叶问为病倒在床的妻永成吹火煮粥,永成担心地问家里还剩多少米时,叶安慰怀中的妻说:“不用担心了……你老公有气有力,我可以出去找工作嘛。放心吧,不会饿死的。”
当叶妻永成感叹说:“我只知道我现在很幸福。只要你,我,还有阿准。一家人不分开就什么问题都没有”时,叶问接上了句,“最重要是一家人在一起”。患难情深,他和妻的几段对白感人至深。
电影还有个镜头,是他们一家三口在昏黄的灯下,他看着儿子的画在笑,专注的神情,在那样的困境中,父亲终于陪在了儿子身边,一家人相守而不分离,平静没有喧嚣,再多的辛劳也被忘记,温馨时刻,让人想起很多温暖就定格在这种困顿之中,这样的场景仿佛熟悉,它也是我们都曾经历过的那段时光,值得珍惜……
在煤场挖煤,喝清水白粥忍饿也要把自已的红薯口粮给妻儿留下,在道场打斗,不忘先放好那个红薯,打完了不忘郑重地带走;与小儿嬉戏的慈父背影,敦厚细节无不表明他是心有妻儿,是个能平平静静过日子,心有柔情勇于担当的的好丈夫、好父亲。
他也是重情重义的友朋,所以,他会为惨死日军手下的武痴林、廖师父毅然出手,在煤场为武痴林找到遗物铁盒,郑重交付给已做山贼、尚恨其兄的武弟,并语重心长劝其释嫌回头,这样的细节,因为有生活质感,而感人以诚。
困境中的牵手亲情、友情扶持,在若干细节中,让人心动泪下,这些深沉的情感在现在大片中其实少见。正如片中武痴林饥荒中为友分粮的善良义气、兄弟之爱,李钊为家庭生计在中日之间动荡徘徊的良心,廖师傅在日本道场对同胞所说“打倒他们”的义愤……平凡人物的光彩在《叶问》中表现细微,朴实镜头、温情片段,带出一线深沉与我们共鸣,而它也是在功夫之外,留住更多观众的地方。
三、人品风范:儒雅淡定长衫下
《叶问》的出彩,当然也因有大师的人格魅力,是内对妻儿的温情之外,还有一袭长衫下的儒雅淡定、教养修为。
对挑战者廖师傅败后面子上的照顾,到对挑衅者金山找的隐忍,推已及人的仁,让他得到人缘,在困境中也能为众人照顾。
在与同胞对打时,他只配用鸡毛掸子、竹竿等工具,而从不用刀枪等凶器。叶问,用谦和的姿态,表明了一个中国人该如何优秀地做人,是推已及人,谦让内敛,不骄纵跋扈,不能无仁,就像他拒绝授受日军武艺时的心声。
那段精彩的画外音值得回味:“武术虽然是一种武装力量,但是我们中国武术,是包含儒家的哲理,武德,也就是仁,推已及人,这是你们日本人永远不明白的道理!因为你们滥用暴力,将武力变成暴力,去欺压别人,你们不配学我们的中国武术。”
叶问的淡定,不仅表现在应战时的沉着,还有在名声鹊起后,亦淡泊名利,不受惠开馆,如前一般的独善其身。
在从富家子弟到落魄穷人的起落反差中,虽有挣扎,但能直面人生,不放弃,不低头,不自怨,不求人,自食其力,保留自尊,为生计奔波,即使放下身段做了苦力,也能坦然处之,知足忍让,收放自如,让人敬佩……
在棉花厂与老友重聚时,将剩有家私换来的米袋攥在身后,脸上神情犹是自若不求人。
即使家中断粮,面对日军十袋赏粮的诱惑,也有蔑不领用的骨气。
在叶问身上,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武者,也看到一个优秀国人的气度,一种很难摧垮的内心世界。象征性的长衫,无论锦稠粗布,也是帅气从容,师者风范。
有真爱柔情,身怀壁玉不张扬,该出手时就出手,能屈能伸大丈夫,活得有尊严,是真男儿,这是一个女性所敬的宗师。
一部电影,在场面之外,如果还有幽默桥段、温馨情感、人性魅力,有不俗的品质修为、丰厚内涵让人回味,或柔情或铿锵,让人或笑或有泪,那么它的观感当然不会失之单薄。
四、英雄叶问:不再说教的爱国情怀
少不了的家国情怀,影片《叶问》,有爱国情操、民族大义,但电影分寸刚好,没有拔高,也没有说教。
“每个人走的路,都是自已选的”。
日军侵入后,那个独善其身在木人桩前亦有失落,茫然行走在废墟街头,像常人一样为生活奔波的落寞身影,彷徨中始终惦家的温情男人,那个眉头紧锁,叹惜自已无能,面对凶险世界不知如何改变的人,在困境中面见老友惨死、为护妻儿才愤起反抗出手的人,就是叶问。
他同我们一样,会经历挫折变化、痛苦迷茫。
在妻面前展露伤痕,眼睛通红几欲泪下的叶问,当他慨叹“自已没用”的时候,感叹自已无助无力无法改变什么,追寻意义的人,其实也有我们。
成长的结论是时代潮下人的渺小,原来自已和大家一样都是普通人,有经常做了而并不能改变什么的失落。重重迷惑,但总还有该做些什么的追问,用行动证明已经做过了些什么的坚持,有些光辉也许本就出自于“偶然间的振臂一呼、自助与助人”。
叶问的世界,是个性与平常心。“家先?国先?”的问题,对他来说也会顾虑重重。有男儿血性,但为生活隐忍,而最终出手,却为个人侠义,直到后来代众追讨正义,叶问的转变自然,具有说服力,让人能够相信,他是人性化的英雄。
重温影片,特别看到,在与日本军官决战前,面对日方叫嚣赢也必死的威胁,生死之间,叶问流下眼泪。这一细节,安排得颇有意味,因为表现真实。英雄一定无泪?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死亡当前,总会让人有所畏惧和留恋。叶问的眼泪,坚毅中闪光,是生死离别时真挚的情,对妻儿的惦念痛在内心。真情流露与全片性格刻画呼应,说明电影要造的并不是一个不识人间烟火、虚拟化的英雄,他其实就是个我们身边,能哭会笑、优雅幽默,又习惯懒散宅居,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的一切英雄行为都基于此,我们看到的叶问,他是个与我们情感相通的可爱的人,我们敬的叶问,他有宗师风范民族大义,但不激进,没有出尘。
有一身武功,却不剑露锋芒。回首那个年代,其实讲究的还是规矩、本分、守家传统,富裕一族更倾向于过安稳生活。叶问固有家国情结,不过以他淡出不爱惹事的性格,还有优裕家境,暴力杀人的激进毕竟还是难跨之槛,也只有当外势强迫,以身边之血相激,他才会越界,成为性格之上的叶问。
“你那么喜欢看我打,我就和你打”,面对日本将军的威吓,他回答的干脆利索,铿锵有声。这股硬气,就像影片结尾的群情激愤,团结一致势不可挡,让日军阵角自乱,最是解气。沦陷后不能自保,屡见朋友被日军惨害的叶问,像许多被惊醒的国人一样,义愤出拳,出手狠重一招致命,以往或不可想,现在却是为国人出气,正义暴力中有男儿气概。
道场上对日军愤怒叫喊“我要打十个”,取胜后并不领取日军的奖赏救命粮,坚决不做日军武术教练,与日方决战,明知赢擂必死而毅然将对手打败,这些都诠释了他所说的“我只是一个中国人”的内涵。气节,是超越日常生活状态的勇气,在角色转变中撞击人心。
电影的真实性有据可考,现实中他就是佛山人心中的民族英雄。不像黄飞鸿的传说那么遥远,身边的故事,因为贴近,真实,没有说教,而更有份量,让人琢磨。
五、向一种传统致敬
电影中,我们看到一种传统的人性美,故事的典型性、人物塑造的真实感和贴近性,也将那代人的普遍风采对照出来。
虽然我们看到的叶问未必能和真人一一对应,但重要的是电影在自然合理的表达中,为我们召唤了回忆。角色叶问,就是要在虚实之间,让人体会他所代表的传统,那些为人正道,人性之美,是曾经普遍的光辉。
就像电影立义是向一代宗师致敬,向一种传统致敬也是本文心声。
多少风范会被岁月湮没?欣慰他的生平上了银幕,在黄飞鸿、李小龙之后,又给中国电影带来一些本土元素。
这部电影的厚度是让人百感交集,每看一遍都有回味。
叶问的身世或有喝问,或有启示,在说,变化之中(尤其困境),人当如何自处?
看他的内心世界,其实像那身长衫,都是象征。银幕上的叶问走下台来,将一个以往只会斗狠斗勇的甄子丹打造得气质温雅、涵养动人,让人怀疑鄄是叶问,叶问是鄄?是鄄成就了叶问,还是叶问成就了鄄?他所贴近的观众也会觉得,生活中的叶问是我,我也可能,成为叶问。
历史氛围的压抑,并没让电影只有沉重,悲情之中,其实有很多情愫在制造影响、积极抬升。
不像有些片子像人生负面,压抑让人绝望。
电影,如果能让人在其中看到一些爱、温情、希望,让人感到生活的温暖;或者在美好之外,还能让人得到一些做人的启示,口口相传,那么潜移默化的教益对一部电影来说其实是功德一件,一部让人回味的电影不会缺少善。
看这样的电影,其实很值。让人回味是好作品的功德。
★近百张《叶问》精彩剧照,图文详见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0419f0100cc4v.html看罢《叶问》,多少有些出乎意料,因为叶伟信和甄子丹这对组合,总算能称得上文武双全。之前《龙虎门》不提,即便《杀破狼》与《导火线》,文戏也都只是甄子丹出场大杀四方前的铺垫,而来到《叶问》,文戏终于大有进步,甚至比武戏更重,这当然也与传记题材脱不开关系。
《叶问》的文戏,不算正统传记手法,走的是叶伟信擅长的小格局套路,推进较快,难免有些草率之处,叶问的性格与处世之道总算是皆有表现。电影前段切磋功夫、迎战金山找,叶伟信以港片惯用的轻松手法,将叶问的高傲与低调谦厚一并道出。“打烂家私”的对白,是叶准老先生幼年亲耳听闻,顾家怕老婆之事倒并不假,单手拗坏左轮一段,也有据可依,只不过这些细枝末节融于短短几十分钟,确有些拼凑感,使得影片前后衔接有失自然。
电影的重头戏是叶问与日军的交锋,真实的叶问是在被日军强请其收徒不遂情况下,被迫接受比武,过程正如高手过招般,叶问点到即止,轻取对手,随后为避祸远走。电影中的叶问尽管大打出手,重手连挫十名日本武师,并在最后决战中痛击敌酋,却也并未走入俗套、跳出真实性情而成为高大全的英雄,这是拜叶伟信收敛所赐,终于不致成为陈真第二。叶伟信营造苍凉乱世、浮生若尘,草民惶然无助的气氛,确实下足功夫,颇有代入感。叶问尽管武功卓越,却亦是凡人,电影从头至尾,他但凡出手,皆是在避无可避之绝境下,并无多少大英雄抛身家性命于不顾挺身而出的壮举。武痴林接受日军挑战,叶问出言规劝,与日军人动手,是为保护妻小,为廖师傅等人之惨死而愤然登场,也是在寻常国人所不能接受的惨痛心境之下,乃是凡人的愤怒。叶问的民族大义及正义感,当然有史可鉴,但并不夸张到超越凡人而入圣。林家栋饰的李钊,也是苍凉时局下人人随波逐流这一世情的注脚,汉奸这顶帽子,丢给别人很容易,殊不知草芥小民几多辛酸。叶问中枪的确煽情,但仍非虚妄的英雄。
关于叶问授徒,电影交代的篇幅不多。叶问不愿收徒,既是性格使然,也是出于咏春拳不可公开授业的门规,因此叶问为工人传授武艺,实为义举,但电影一笔带过,叶问何以作为一代宗师,似乎未能清楚明了。
说回甄子丹与叶伟信这对组合的电影,《导火线》与《杀破狼》里,甄子丹本色演出,十足野蛮,而《叶问》中甄终有突破,情绪表达相当到位,足以撑起文戏段落。熊黛林被叶准大赞神似其母,尽管对白不多,却也颇有银幕老手的模样。林家栋十分出彩,被骂汉奸后的激愤与失落感,颇为真实。
打戏自然不俗,作为三毛的第三部咏春题材电影,动作设计相当精巧,甄子丹收放自如,咏春的“小”而敏捷取代了甄一向的凶猛激进。来留直送、甩手直冲、拳打中线、先削后打这般本来平平无奇的近身实用技法,由三毛与叶伟信合力一番折腾,既有味道又不实现代打戏的节奏感。电影后段叶问与金山找工厂打斗一段,原本招式相当难看的六点半棍,也被演绎得灵动精彩。《叶问》打戏的一大遗憾是篇幅都不长,大宗师所向无敌,往往片刻KO对手,不知道这算不算得上另一种美化,却至少道出了华语电影除了甄子丹再无精彩武戏的窘境。好在电影总算是新时代不可多得的功夫片,动作片俯拾皆是、功夫片却难复往日辉煌的今天,倘若《叶问》能够开枝散叶成为新的系列,也是不错的开端。
大概是烂片甄拍过的少有的非烂片了……
当林家栋打死那个日本四眼的时候我那场全场观众掌声叫好。主题热血,民族情绪被适当挑拨,前面桥段幽默,日本人也不是一味的傻里傻气,动作设计果断、暴力、真实、残忍。更为可贵的是甄子丹居然能把叶问的儒雅稳重演绎的淋漓尽致,这样的商业片想不赚钱都难。08年厦门电影院。8.0
甄子丹在内地真正走红就是靠这部片 总体来说 打戏确实过瘾 剧情也能抓住观众的点 08年票房过亿
不能因为是甄子丹演的就无脑差评吧。
第一次发觉甄子丹竟然长的这么好看啊
看的挺热血,头一次觉得甄子丹有书卷气,打斗戏还是挺精彩的,日本演员也蛮敬业,林家栋演得好,替他心酸!
甄子丹真的是一个很稳重很成熟的男人。
整体上武打部分的细节处理不错,对话也比较写实化,人物的心理描绘因此也较佳:对于闹事的北方人,并没有变好的趋势;翻译呢,也是在不停挣扎,日本人依旧很傻,女主同样是花瓶,任达华的角色也可。但是最后收尾太轻率,反一号太弱,有些虎头蛇尾之感,有些可要可不要的情节,理应删去:可能做成上下集更好。王又男的表演是渣。
功夫版《梅兰芳》
算是合格的动作片。比较满意甄子丹冷面拆招的模样。
婦女之友
叶问你要吃饱了饭再打啊
打的很过瘾。甄子丹不需只靠打戏,文戏同样令人佩服。
再看觉得电影有点生不逢时,放到现在票房会是非常高的电影,动作戏比某票房冠军强很多,而且电影的完成度也非常高
即使老土即使煽情,看完还是很热血很感动。
侠骨柔情,印象最深的是叶问夫妇的日常,虐狗啊
太过套路了,喜欢看拳脚功夫的倒可一看,其余全部程式化,让人提不起兴趣。
很有正义感的一部影片,叶问一个人打10个日本人的时候简直大快人心,英雄情节,家国情怀,很喜欢这部电影。
剪刀手广电局,果然名不虚传。剪了几个片段,片子的完整性被破坏了不少,但是阉割版也是一部很出色的功夫片,堪称近十年来的最佳。缺点:煽情+主旋律+公式化;优点:写实而不乏华丽的动作场面+最好的甄子丹。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