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童疑云》,一部被译名毁了的电影。
它的英文原名是Doubt——怀疑。
很显然,这个原名要更为恰当,因为它讲述的正是“怀疑”二字的本质。
怀疑是什么?
怀疑是一种迷茫。
它夹在“信”与“不信”之间,左右为难,无法形成任何笃定的判断。
人活在怀疑里,是无比痛苦的。
导演约翰·帕特里克·尚利为了更精准地诠释“怀疑”,故意将故事设定在了一个充满怀疑的年代。
那是1964年,美国正深陷在越战的泥沼中,就在前一年,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再加上黑权运动盛行,整个社会都处于剧烈的动荡中。
而故事的发生地,却是一个最不该有“怀疑”存在的地方——圣尼古拉斯天主学校。
弗林神父遭到阿洛依修斯修女的指控,指控他和一名黑人学生唐纳德存在不正当行为。
影片就围绕这一娈童案展开,渐渐为我们揭开了每个人乃至教会的真面目。
相信在整个观影过程中,你一定会经历数次摇摆。
一会儿相信弗林神父是清白的,一会儿又怀疑他真的犯了错。
直到影片结束,真相也没有揭晓。
据说拍摄时,导演只把真相告诉了扮演神父的演员一个人,其他人一概不知。他这样做,正是为了让所有演员沉浸在一种深刻的怀疑里,从而把这种“怀疑”最大限度地传递给观众。
毋庸置疑的是,导演做到了。
他成功地让每个观者困在怀疑里,无法排遣。
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开始浮现:究竟什么才是真相?是绝对客观的真实吗?还是我们最终选择相信什么?
真相,是很难知晓的。
真相的“不可知”也并不是因为真相本身有多复杂,而是因为试图弄清真相的是“人”,而人才是最复杂的。
这桩所谓的“娈童案”,完全由捕风捉影而起。
不过是詹姆斯修女的一句话——“黑人学生唐纳德自弗林神父的住处回来后,身上有酒气,神色有些慌张”——老修女就当即认定,弗林神父一定犯下了错事,于是她穷追不舍,开始极力证明自己的判断。
在这之中,我们看到悬于“真相”之上的,是一个复杂的利益格局。
它首先是一种“办公室政治”。
老修女对弗林神父的指控,实际是有私心的。
他们两个人,恰好代表了教会内部的两股势力。
老修女是保守的、禁欲的,她待人待己都很严苛,看不惯弗林神父的新派作风。
于是,她要借“娈童案”扳倒弗林,就像是保守派对于改良派的一次清算行动。
对于老修女来说,“真相”早已被“偏见”锚定,她等的,就是弗林有一天露出马脚。
那么弗林神父又如何呢?
表面上,他十分开明,有智慧,待人和善。
但另一面,他抽烟、喝酒、大快朵颐,开低俗的玩笑,与传统的神父形象大相径庭。
在他的开明与随便、豁达与放纵之间,只有一条浅浅的分界线。
这也使得他的行为,变得十分可疑。
此外更复杂的,是所谓“受害者”一方。
在那样一个种族隔离刚刚开始瓦解的时代,唐纳德作为天主学校的第一位黑人学生,时常会受到白人学生的欺负。
更何况,种种迹象表明,他还是一个同性恋者。
如此弱势的地位,使得唐纳德对有心庇护自己的弗林神父,有着极为复杂的情感:那里面有爱,有感激,有崇拜,还有对于持续被保护的渴求。
至于唐纳德的母亲,更是在和老修女的对话中,直白地说出了自己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唯一的诉求:“我只想你所说的这些事别连累到我的孩子。只要再熬过六个月,熬到毕业,我的儿子就能上一个好一点的高中。”
正是匍匐在“真相”周围的每个人,出于自身利益,暗中做出了各自的裁定,才使得“真相”不断偏离原来的轨道,直至堕入无尽的虚无之中。
然而,这就是导演想讲的吗?
不。
导演要讲的比这个还是更深一层。
记得影片开始,弗林神父在布道中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说:一个人坐着救生艇在海上漂泊,最初他依靠天上的星星辨明方位,朝家的方向前进,可在此后的几十天里,星星不再出现,这个人彻底慌了,他不知道前进的方向是否还正确,也不敢肯定当初的星星是真实存在,还是自己在危难中的臆想。
很显然,这是一则关于“信仰危机”的寓言。
它道出了信仰在这个时代遭遇的尴尬:久远的信仰,还能够给当下的人们指引方向吗?
又或者说,基于前人的困境被创造出来的信仰,在当下是否还具备同等的意义?
这是影片提出的一个更尖锐的“怀疑”。
这个怀疑,直戳了“信仰”最坚实的基础。
到底什么是信仰?
信仰就是毫不怀疑地相信。
可到了影片中,这个“怀疑”却最先由一个神父提了出来。
再经由一整个关于“怀疑”的故事,最终逼得老修女也说出来了类似的话:“我也不确定,我也有了怀疑。”
老修女,原本是最坚定的信仰者。
但在故事的结尾,她也有了怀疑。
原因是什么?
这里面首先隐含着对于教会体制的批判。
尽管在这桩“娈童案”中,弗林神父并未被定罪。但毫无疑问,他是有前科的人,在此前的五年里,他先后换了三个地方做神父。
影片也隐晦地表达了,他与之前的修女有染的事实。
在经历这次疑似的娈童案后,他再次离开了。
与之前一样,他依然没有被革职,而且还不降反升,成了另一个教区的祭司。
这本身就是很讽刺的事。
它甚至在说,教会已成为了某种庇护所。它使得人的罪恶通过忏悔而轻易被赦免,于是罪恶反而成了一种心安理得,只因“上帝会宽恕我的”。
也正因如此,老修女才说出了那句:“我也有了怀疑。”
对于这句话,你既可以理解为,他感到自己可能冤枉了弗林教父。
但更有可能的解释是,此时的她已对“上帝的存在”产生了怀疑。
原因还不止是教会,更因为她自己,因为她撒了谎。
为了证明弗林是有罪的,她谎称给弗林原先所在教会的修女打过电话,掌握了重要证据。但实际上,她并没有打那个电话。
为此,她起初还辩称:为了维护上帝的正义,才不惜撒谎。
可转念一想,恰恰是这个行为,彻底击碎了她的信仰。
因为她选择撒谎,实际就等于变向地承认了:正义无法以合乎上帝旨意的方式实现。
这难道不才是最深重的信仰危机吗?
看《虐童疑云》是我近一段时间最兴奋的一次经历。
总有人问我:类型片和文艺片的区别。
我觉得两者最显著的区别就是:类型片必须要简化生活,而文艺片往往要还原生活的复杂性。
从这个角度讲,《虐童疑云》无疑是一部优秀的文艺片。
它讲了真相的不可知,同时讲了比真相缺失还要恐怖的事情是:人们失去信念,不再选择相信。
于是世界将堕入永夜。
好在在那之前,还有电影的光,为我们照亮。
1964年,马德里的一间修道院,伊格纳西奥和恩里克在足球场上惊鸿一瞥,内心的情愫在黑暗的戏院中慢慢滋生,然而两个男孩之间的“友谊”却遭到校长莫罗神父揭发。为了让恩里克不被逐出学校,伊格纳西奥向莫罗神父奉上了自己无邪的童贞······这是阿莫多瓦《不良教育》的开头,影片根据阿莫多瓦本人童年遭神父性侵犯的真实事件改编,带有强烈的自传体色彩。此片着重强调了童年时期的不幸经历对于成年后心理的影响,同时借助这样一个故事撕下了教会虚伪的面具。
同样在1964年,同样是在一个天主教学校里,只不过故事发生在大西洋彼岸的纽约布朗克斯,长久以来,这个天主教学校都一直秉承保守与严格的校风,但这一切都因为弗林神父的到来而渐渐有所改观。但弗林神父却对学校里的唯一的一名黑人学生情有独钟,而年轻的修女都将这些看在了眼里,并将她所看到的告诉了校长阿洛伊修斯,于是阿洛伊修斯修女开始了一场关于真相的大猜想,并想借此把弗林神父逐出学校。
电影《虐童疑云》是一部探讨道德伦理、宗教权威以及疑惑信仰的影片,当然影片的重点不在于神父是否“娈童”和怎样“娈童”这些肤浅的表象上,而在于通过这样一个“娈童”的怀疑去探讨道德伦常。个人认为《虐童疑云》这样一个中文译名更多的是形式大于内容,因为影片的本质不是在于这个“虐”字,而在于那个“疑”,而这个译名多少冲淡了怀疑的意味而多了些许吸引眼球的因素。神父到底有没有侵犯黑人小孩?在这样一个大的“怀疑”中衍生出影片的主人公更多的怀疑。
通常我们会怎么样去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内心中所掌控这样的判断机制的标准又是什么?从何而来?我想很多人在判断时也未必会去想这些问题,即便去想也未必能弄明白。平常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老鼠是坏的动物,猫捉老鼠,因此猫是好的动物,同理我们可以推出小偷是坏人,而警察抓小偷,所以警察就是好人,然而事情真的有那么简单吗?就比如说我问你你是好人还是坏人,似乎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电影《虐童疑云》多少有点这个问你是好人还是坏人问题的味道,弗林神父慈爱和蔼,性格开朗,给死气沉沉的天主教学校带来了自由的风气,他更是对受同伴排挤的黑人学生关爱有加,但是你能说他是好人吗?从影片中的种种暗示我们早已经得知这个表面慈爱的神父绝对是一个衣冠禽兽,影片没有明确地否定神父,但同时也没有肯定他,因为他即便如何慈爱如何悲悯天下,都无法证明自我的高尚;阿洛伊修斯校长从一开始好像就被刻意地置于了道德的反面,她独断专行,在教学管理上缺乏人性关怀,并且用卑鄙的手段去妄加定夺别人的罪恶,然而她做错了什么?影片所呈现给我们的一切都显得暧昧不清,而这一写使得整个“娈童”事件成为一团疑云。正是因为这样的暧昧不清,使得道德的裁决一不小心就成为暴力的工具。影片着重在于doubt,关于doubt,电影中有两段特别的提示,一个就是开始不久神父关于Doubt的布道,另一个就是影片结尾处校长的哭诉,这两处,为电影做了很好的注脚。
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德克萨斯之行中遇刺身亡;1964年,金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同年美国议会立法通过《民权法》,在《民权法》中提及了黑人的选举权、就业权和公共领域等方面的权力,但有人认为这个法案实际上是将美国的种族隔离制度从“字面上”变成了“实际上”的种族隔离。并且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还伴随着学生、妇女、民权等等运动的兴起,旧的信仰被打破,人们普遍感到迷茫,相互之间缺乏信任,社会信仰确实,白人与有色人种之间冲突不断。《虐童疑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旧信仰风雨飘摇,而新信仰尚未形成的真空期。
在了解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后,再去看看影片的人物就能明显感觉到道德天平的失衡。阿洛伊修斯校长象征着传统、保守,对于学校的管教甚严,她不满孩子们用圆珠笔写字,认为这样会导致制笔业的衰亡,她更是看不惯神父对孩子的偏袒,他喝茶要放三颗糖等等,所以在她的眼里,只要一切有悖于她的那一套“行为准则”的都是不被允许的,或者说是她所不能容忍的,而这一切还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这样一个蛮狠专横的老太婆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还要一口咬定别人有罪,所以无论如何在我们看来她都是一个反面角色,再加上弗林神父在布道时那句含沙射影的“不要用正义的名义随意诋毁别人的爱心”的告诫更是将女校长推上了被众人否定的地步。但是她这样做到底错了吗?她对于制笔业衰亡的感叹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絮絮叨叨而已,回想自己上学时老师还硬性规定铅笔不能用自动的,钢笔墨水只能用蓝黑的等等。阿洛伊修斯校长对于年老逐渐丧失视力的老修女的关心,对于年轻修女生病哥哥的问候等等都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不善表露但实际是有有爱心的女人。而弗林神父代表着现代,他给严谨的学校带来了变革,他关爱学生,尤其是对于受人排挤的黑人学生的关爱更是使得观众会认为这是一个正面角色,然而那桩娈童案使得这个人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但是从影片所反映的信息来看,对于弗林神父娈童的事情,黑人小男孩显然不是被强迫的,而且男孩的母亲即便是在知道了此事的情况下纵容神父,她的理由是这个世界上出了神父关心她的孩子之外就没人关心了,在家常被父亲殴打,在学校里被同学起伏,在社会上他什么也不是,所以神父对于黑人男孩的“特别关爱”反而得到了当事人和其母的认可,实则罪恶的一桩猥亵事在那样的环境中竟然变成了一个善举,所以我们也很难将慈爱的神父和禽兽这个词联系起来。
年轻的修女可以看成是观众在影片中的思维,她的所思所想代表着观众的观点,在一个实善表恶的修女和一个实恶表善的神父的角力中摇摆不定,于是怀疑产生了,是对于自我信仰的否定?她一方面看不惯女校长的专横妄猜,另一方面始终游离于神父是否真正娈童一事,道德的天平在她身上失衡了。她难道认为阿洛伊修斯是可恶的?显然很难,因为修女不是出于私利去认定神父的罪行,她之所以认定神父“有罪”,竟然是出于神圣的信仰,是为了维护“神”之下的荣耀,但修女所谓遵循上帝之“美德”异变成扼杀他人爱心的暴力。
孰是孰非?其实,我也有疑惑啊!
【疑罪从无】是法律术语,也可称之为“无罪推定”。百度百科这样说:“‘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法‘有利被告’思想的体现,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内容之一。即: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人无罪。”
并不是要写法律论文,只是想借这个词,说说生活中的一个理儿。
前几天看了个电影《虐童疑云》,英文名字是“Doubt”,翻成“虐童疑云”听着象是港台人的手法,目的还不是为了吸引眼球?后来查过才知冤枉了人家港台,台湾译为《诱·惑》;香港译为《圣诉》,都挺有文化的。在豆瓣关于这个电影名讨论的帖子上,我发表了自己的译名——《疑·惑》,自认为这个名字似乎更能表达创作者的真正意图,况且,doubt本身就有疑惑之意。
这个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有一个教会学校,老修女校长对新来的神父老师横竖看着不顺眼,因为神父老师太新潮,不剪指甲、喝咖啡放三块儿糖、跟孩子特别亲近……说来也巧,小修女老师恰好碰到神父老师悄悄往黑人男孩的柜子里放了一件衣服,连带着此前神父老师曾专门跟黑人男孩谈话,并且孩子回到教室后嘴里冒着酒气等等不正常现象,小修女老师产生了神父“虐童”的怀疑。小修女把想法向老修女汇报,不料恰好让老修女正中下怀——早就看你不是个好东西,你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老修女展开调查,所谓调查,却仅仅是跟当事人核对事实,神父承认黑男孩喝了圣餐酒,但否认是自己诱惑孩子喝的,关于其他事实,他坦陈无法全部告诉老修女;在跟黑男孩母亲的交谈中,老修女得知,男孩的父亲有殴打孩子的事情,男孩心理上特别需要呵护,而神父对他很好。事到如今,事实虽没有彻底水落石出,但也稍有眉目,老修女感觉到了,事情也许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但是,个人化的好恶战胜了理性的判断,她甚至说服自己相信并固守原有的判断。片子的最后,老修女还是赶走了神父,并且为了赶走他,她还制造了谎言。但是,她并没有就此心安,片子的结尾,面对更相信神父的小修女,她承认自己撒了谎,赶走了神父,似乎也从事实上“验证”了她所假想的哪些事实,然而自己却愈发困惑、无法解脱。她,哭出了声。
片子是梅丽尔·斯特里普(饰老修女校长)和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饰神父老师)两大演技派精彩出演,两个配角亦十分出彩,尤其是男孩妈妈饰演者维奥拉·戴维斯与老修女交谈的一场戏,极为精彩,感人至深、发人深省。也正因此,《虐童疑云》被称为演技教科书。
老修女对于神父的怀疑,起初是有缘起的,至少孩子喝酒、回教室后状态不佳等事实是存在的,神父也从来没有掩饰自己对这个黑人孩子的呵护。但是,未经查证是否就把“假想”认定为“事实”?显然不该。在没有打任何一个调查电话的情形下,就妄断神父在前几个供职的教会学校有“前科”。关于孩子喝酒等可疑的事实,她甚至连孩子本人都不去问问。为什么?就因为,出于对神父个人的厌恶,她更愿意相信,他是有“罪”的。因此,对于任何可能有利于神父的调查,她并不愿意去做。和黑男孩的妈妈交谈后,她得知孩子在家里因为不被父亲喜欢而遭遇家庭暴力,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自己有可能是误解了神父,但是她并不肯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原因很简单,那样的话,神父将继续留下来,这是她不愿意的。如果说掩耳盗铃式的调查还是个自欺欺人的小错误,那么,后来老修女向上级机关举报神父时,则直接撒谎,说曾向神父以前供职的学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神父“有前科”,这,显然是个大错误。用更大的错误来“修补”已经犯下的小错误,何止是错上加错,简直就是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了。这也正是,当神父如她所愿离开之后,她却再也无法解脱的真正原因。这么看来,老修女的良知还算没有泯灭。
“怀疑”一词,实在没有褒贬之意,也许,正是因为有了怀疑,才使得真相能够大白于天下,才能让正义和公理不被黑暗所销蚀。但是,当“怀疑”降临时,理性的求证该有多么的重要,当偏见战胜理性、好恶取代客观,真相不仅无法昭示,反而会走向反面,白的不仅不白,而且变成了黑。《虐童疑云》最后并没有给出事实的真相,没准儿神父真有虐童的事实也说不定。但电影中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反思,当我们起疑时,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疑罪从有”无疑是老修女的价值选择,“宁可错杀千人,不能放走一个”这句中国老话您熟悉吧?可见喜欢对怀疑的事情做“有罪推定”几乎是最符合人性的了,通俗点说——就是不往好了想。但,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往往是照见我们内心的镜子。怀疑本身并无对错,也很自然。但是,在求证的过程中,在求证未果的时候,能否坚持“疑罪从无”,也可以窥见智慧的高下。“疑罪从无”对于被疑者来说,是公平的、正义的,即使事实确实是他有罪,但是,“放过一个坏人”与“冤枉一个好人”在天平的两侧时,你倒向哪边?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我是被冤枉的那个呢?这恰恰体现了“疑罪从无”伟大的法律价值。显然,它不应只被用在法律审判上。
讲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我以为我早就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结果在前几天跟同事吃饭聊天的过程中,它突然从被掩埋了二十几年的脑海里跳了出来,那场景如此的清晰,以至于我不敢再想。
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次上课时,我把凳子给坐翻了,发出了砰的一声(原因记不清了,只记得自己是完全无辜的)。老师正在板书,并没有看到凳子翻倒的过程,她回过头来,认定是我上课捣乱,斥喝我要我站起来,言外之意我是个淘气的坏孩子。我不是淘气的坏孩子,我向来以自己很乖而自豪。情急之下,我并没有顺从罚站,而是极力申辩,在跟老师顶嘴的过程中,句句都站在理上(现在想来,当众申辩本身也许就是中国传统所不能接受的“不敬”)。老师没了面子,内心里愈发把我认定为“淘气包”,愈发觉得刚才凳子翻了一定是我调皮捣蛋的结果。她不好对我发作,但她让我的同学去叫我妈妈——我妈妈是我所在那个很小的小学校长——她要借我妈的手来惩罚我。我妈妈来了,她也没办法不把手借给她,因为她要维护老师的权威。我妈妈不再做任何调查,因为即使是调查,也似乎被视为对自己孩子的袒护,以及对于手下老师职业水准的完全否定。我妈当众煽了我巴掌,一切不公正的后果,都由我来“买单”。事后,我妈跟我聊天时坦言,根据她对于自己儿子的了解,她并不相信那个老师的说法,但是她没有别的办法。老师有老师的面子,老妈有老妈的难处。事情的最终结果是,真相如何不再被问及,在大人们的“面子”面前,给孩子一个公正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老师对我“疑罪从有”是个小错误,然而,她为了拒绝面对这个错误,而借用我老妈的手来打压我的申辩,乃是错上加错。也许,此事在大人心理不会留下什么印记,但这件事对我肯定是个疼痛的伤痕,我能够在遗忘二十几年之后重新清晰地想起这件事,足以证明它对我的伤害。
写下这些,虽然多少仍有些不释然,但并非责难老妈和那个老师,还是想说,“疑罪从无”其实很难,并不容易做到,主观的、客观的理由都有,但还是要努力尝试着“疑罪从无”——为了被怀疑者的公正,也为了自己心灵的安宁。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事情,多数都有一定的难度,去做,才有机会发现风雨之后的阳光,难!但是值得。
“疑罪从有”即使不是人类天性上的弱点,至少也是出自内心的不良习性,你看你看,我看到电影名《虐童疑云》就怀疑是港台的翻译,这种生活中稀松平常的“怀疑”,其实不过被证明是一种偏见而已。而这个世界上,最不缺少的便是偏见。既然“偏见”是人类骨子里的弱点,克服它似乎也不可能,但至少,别伤害他人,别动不动就“有罪推定”吧。况且,大错误,往往是为了掩盖一个小错误所犯,人们总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走上那条不归路。
“疑罪从无”是一种救赎,救赎一个可能存在的误解,救赎一个可能因犯错而不安的灵魂。
“疑罪从无”,为别人,也为自己。
孰对孰错???恐怕只有上帝能说清吧……(这戏看的真TM过瘾!!!这才叫真正的实力派)
the mininalism and bleakness leave such room for powerful performances, all the 4 (maybe not Amy Adams?)
其实是很小的一件事,甚至根本不存在的一件事,很可能只是脑海中的一个念头,被放大成了这样一部令人紧张屏息的电影,真正阐释了什么是“心魔”——或许对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尤甚。舞台剧改编所以看演员们飚戏再爽不过了,但最后梅姑是有点演过火了吗,戴维斯戏份不多但最精彩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演技派大将。天主教会学校严肃不苟的修女标杆立新的神父初来乍到的小修女受人欺侮的黑人学生。Meryl居然是反面角色要维护的是固守不变的教条主义害怕的是改革是让教会脱胎换骨。Hoffman很棒尤其是布告的内容先是doubt后是gossip。羽毛的比喻太形象化了人言可畏啊。Adams也不错善良。
如此简单的故事被表现得如此到位,对白如此之有力,演员表演如此之内敛却内藏张力,摄影音乐都恰到好处,美术服装和道具也深得我心,三个主要演员皆被提名。梅姨的片子我都爱,每一个都演得出神入化。太牛逼了!这岂止牛逼二字得以形容的?!而doubt这个名字,简直也太一语中的了。
美国电影经常会以律师、教师、牧师为主角,因为这些人可以在一个场合,合情合理地大篇幅演讲、说教、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当然,美国人的价值观是牛逼的,普世的,这个我接受,可问题是,艺术不是用来图解政治、传递价值观念的工具。美国人什么时候能放弃这种说教,像欧洲人那样去理解艺术、尊重艺术呢?
Doubt is just as powerful and substantial a bound for us as certainty. When you get lost, you are not alone.电影名字翻译的真恶心 原名Doubt.
给4星觉得屈了你,给5星我下手犹豫。这片子的2000万美金投资投哪儿了?这不是诘问,是好奇。
怀疑是一面镜子,让这世界的丑陋无所遁形。
梅姑最后那一声哭腔让我好一个寒战。最激动人心的当然是梅姑和黑妈的对戏。按照电影的讲述,每个人心里都有了一个事实,但是请不要认定,请保持疑问吧。我以后会注意艾米亚当斯的。
守旧又让人产生恐惧的Sister Aloysius,新锐的Father Brendan还有善良的Sister James还外加出场不多却颇有亮点的Mrs.Miller,四方把天主学校变成了一个价值观,信仰与认识互相激烈竞争的竞技场。让故事没有落入明显的关于黑与白讨论。而冷峻的色调和摄影,让这场“竞技”变得更加真实而又残酷。
紧接着换子疑云看的,结果俩疑云竟然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对这部比较无感,大篇幅的沉闷对话和令人生厌的老处女。
【B】对于性侵讲的很隐晦,演员和对白撑起来的片子,强大的戏剧张力全靠角色撕逼,剧本也不错。 电影花了不少笔墨把天主教学校体现的刻板严格,笑了,导演您有朝一日来内地的中学体验下……
关于事件本身有点太轻描淡写,所以老觉得他们是在小题大做。有没有猥亵已经不追究了,重要的是看清人内心的一些东西。几个人演技都很棒
太闹心了。。。明明就不确定嘛也不找证据也不问人就一口咬定别人就是你想的这样,这他妈不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是什么?那么多影评还在那里大扯特扯疑惑是信仰啊什么东西的,除去演技我觉得这电影打一星都嫌高。
怎么这么好看呀!怎么能把这么微妙复杂敏感的题材拍这么好的呀!!对白太赞了!几场纯粹地对白戏精彩得一塌糊涂,值得一看再看。
这部电影里的几出对手戏都无比震撼 为了改编成电影已经下了很多功夫 但舞台剧感觉还是有些浓 人物的刻画一流 眼神绝佳 每个人物都是矛盾而有深度的 Viola Davis巨强悍 Hoffman和Streep也都是一如既往的高品质
对白有力,细节准确,最重要的是一干演员强大的表演,把这个关于在特定时代的禁忌和人性本源中的弱点的普通故事讲述地跌宕起伏;导演在氛围烘托上颇费心思:异状天气,办公室突然坏掉的灯,大量倾斜视角构图用以反映人物内心的摇摆不定,几大主要角色对戏时对站位的掌控,于无声处听惊雷。
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法‘有利被告’思想的体现,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内容之一。即: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人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