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其实还蛮有韵味的,本来只是想看书和论文,但是感觉书看得会比较慢,论文看起来不顺,先把电影看了。我发现电影跟书籍的差别真是挺大的。
电影里有很多处底层人民与资本家们的对比,触目惊心到我不太喜欢吴荪甫这个角色,甚至很难接受对他“英雄”的评价。但是看书的时候,看他思量办银行的那一段,那种魄力和责任感以及与周围人的对比让我感觉这个人确实当得起那两个字。
电影中有很多上层社会的镜头,可是我感觉这群企业家的声色犬马还是表现少了,到第三章我已经领会了来自雷鸣和徐曼丽这两个角色的数次暴击。但是我想看看书后面有没有对雷鸣这个角色的进一步介绍,想知道他撩了吴少奶奶又有新欢徐曼丽究竟是个什么心态,从军官到商人的身份转换电影里表现得不多。
电影里有学生的几处讨论,但比较寥寥,书里的学生好像有更重要的表达内容,待弄清。
电影里几个企业家其实我没分清,书看完了需要梳理一下
吴荪甫和徐曼丽之间的“交流”是怎么个细节电影里太快了,他的心理转变感觉要仔细看看。
工人运动,西北军与中央军,公债与军队胜负
《子夜》的原著小说我是看过的,不过是很久之前了,有很多内容我都记不太清了,这次再看电影,确实有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其中最大的感受就是观看兴趣的区别。记得当时看小说时,尽管我非常努力在看,却依旧是不太看得进去,而这次看电影却是不太一样,在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子夜》的故事到底更加适合文学还是电影?同样的一个故事,我的的确确是觉得电影的表现更加出色。麦基的《故事》中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文学的优势在表现内心,而电影的优势在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会认为《子夜》的故事更适合电影,《子夜》作为一部时代指涉性很强的作品,其中所有的情节几乎都与时代有关,而电影可以做到比文学更加直观地呈现出当时的时代面貌来,也就能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民族资本家在当是面临的处境。尽管电影和文学一样,都可以自由转换时空,但是电影可以让对比做的更加明显。如反应阶级矛盾,电影只需要一个交际花正在做美甲的手与工厂里的女工正在干活的手的蒙太奇,两个镜头就把当时的社会分化表现得非常明显,这是文学难以做到的。还有对于当是社会的全景展示,人物的服装,说话方式,城市的风貌,都在时时刻刻提醒观众,故事发生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这无疑是增强了《子夜》故事的时代指涉性。 而《子夜》文学的表现又怎么样呢?我个人认为矛盾创作《子夜》的文学理念跟巴尔扎克的理念是非常像的(仅指理念上,在创作上二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他在做一种社会解剖,这就让原著的科学性大于了文学性,用文学去表现社会科学,我承认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观念,但是当大量经济学术语穿插在叙事及人物语言中时,确实破坏了文学的生动性,让《子夜》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大大下降,成为了一部高度概念化的作品,我想这是我认为《子夜》的原著难读的重要原因。 当然《子夜》电影的缺陷也非常明显,不过这种缺陷我认为更多是电影本体上的,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电影中穿插了较多的人物内心独白。我一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低级的手法,不仅打断了叙事,还打断了观众的情感体验,更加重要的是,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学手法在电影中的强行挪用,这样的手法在电影史上可以追溯到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日记》,即使这部电影得到巴赞的盛赞,且主要原因就是布列松穿插了很多人物内心独白,巴赞认为这是一种对电影语言的突破,但这种所谓的突破在我看来是并不高明的,原因之前已经说过了,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些个人见解,这样的手法到底高不高明,恐怕需要更长时间、更多观众的评价。
唉,居然是古老版中国“大空头”,只是没想到在子夜所有人全盘皆输。「傻孩子!『多头』就是买进公债,『空头』就是卖出」。。。
这尼玛,社会主义光圈下电影生产线产品,也太喧宾夺主了吧,这个吴荪甫明明一个现代官僚的面目,哪里有一丝旧社会的狠辣。原作虽然未曾拜读,但那个时代的作家作品是这个人设这个味道吗!!你们这些“不肖子孙”哟,拿电影当工具!!7-
很多细节比原著更明白,简化得还可以,不过有些人物修改得不对劲啊(雷参谋),然后把原本没有的所有人结局带了一下,总体还是很好看的,我是指美术。
年代太久远了,主题表现的不明显,吴荪甫左右摇摆的性格是其失败的根源。连最后自杀都犹豫不决。其先是靠实业发家,靠投机赚了笔钱,然后吞并同行,在和赵博韬对峙时又不知天高地厚,只能克扣工人工资。到最后自然破产。龚雪但是让人印象深刻,可惜时光催人啊!
三星半//非常老式 是只有那个年代才能拍出的质感//同时也具备了那个年代极有代表性的问题//意识形态批评实在是太容易走向片面 明明这些人物可以更加饱满//两个半小时有点长 但短了显然说不清 还是更适合精做剧集 复杂的东西应该详细讲
Shanghai hasn't been changed for a century...
想当年都没有在电影院看过(好像)借着今天的『东方电影』修复版:温故知新吧,看看国产老电影
公债,空头,多X。画面好,大白腿,资本家,死老婆,认人名,瞎讲的,总罢工,持股票,妹私奔,赶快抛,墙头草,卖女儿,被淹死,杜反转。
1. 被震撼到了,被这部电影不动声色传递的中华美学。看看里面人物服装的色彩太高级了,现在各大国外时装品牌的高定完全可以拿去直接用,中国人太适合那种低饱和度的高级颜色了,看我们的国画就知道了,国外那种直接拿三原色这种高饱和度明快颜色,直接用于服装,实在是太年轻了,还是我们玩得转深沉。
桑弧非常old school,与1980年代的电影美学脱轨。群戏人物众多,吴荪甫应该是其中一切事件的焦点、人物链接的核心,李仁堂的表演太僵硬了,完全没有演出他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前后判若两人的心理状态没表现出来。赵伯韬又做得比较片面,两者之间少了那股工业资本家和买办资本家亦敌亦友的微妙,更少了那种连接呼应。能同时看到张伐、韩非、程之、顾也鲁,也能同时看到郭凯敏、梁波罗、毛永明、龚雪、张闽,难得啊!
镜子用得很好,删了陈君宜,吴芝生,张素素,刘玉英(和徐曼丽合并),吴四妹,吴弟,杜弟(变成了赵子),唐云山,陆匡时,曾沧海,周仲伟应该是个胖子嘛,郁风是服装顾问,夫妻店只能干这个了吧,25,郭沫若译的维特,42,银行俱乐部的戏融合了很多内容,56,徐曼丽没结婚,12,吴荪甫对镜头说发展民族工业,配乐,这是表现正面人物用的啊,36,雷参谋Ms佩珊,39,穷富对比,43,周仲伟是穷人出身,50,民族工业变僵尸,梅兰芳归来,佩珊私奔,58,落水的是和尚,冯云卿上吊,2,直说了花旗银行,14,给和尚妈50块钱,支持私奔,子夜钟声。
民族实业家斗不过垄断大资本家啊,惨被的不仅是他们,还有无数工人阶级身陷囹圄
永远无法想象1930年的上海有多么发达,只会比想象中的更繁华,在那时的金融业已经充斥着多头空头的资本游戏,原著已经很复杂,桑弧导演改编已经尽力了,出场人物众多,关系千头万绪,一遍看完只能大概品个意思。相比来讲,还是从短篇小说改编电影更适于观看,对照《林家铺子》就很明显,而且在茅盾自己也是晚一年创作,技法和思想更成熟。吴荪甫的人物性格塑造多少有些问题,一面是有着振兴国货的民族资本主义理想,一面又对工厂工人冷酷压榨毫无手软,把两面硬生生贴合在一起形成复杂多面,其实是有着分裂感,缺少内在的统一逻辑。
“等着吧!中国的工厂迟早要变成僵尸,要注射一点外国血才能活。”
三十年代上海,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真是精彩,虽然人物繁多支线细密,但各阶层派系都刻画得很清楚,没看过原著相信会更复杂好看。故事简单来说就是中国版的大空头,但可是说出了大空头不敢说的东西。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是不可能让民族工业发展起来的,因为资本家之间关系的本质是竞争
本片可与《林家铺子》联合品尝。林家铺子里那些小百货,大概就是吴荪甫办的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在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下,他们的命运是一样的。原著《子夜》的内容很庞大,人物也多,电影里做了删减和整合,总体上神韵还是抓住了,各个阶级和派系之间的矛盾也表现的很到位。
果然茅盾先生原著,就是一部大鱼小鱼和虾米的基本套路不变再将格局放大到上海商界金融的林家铺子。片中吴荪甫一边实业救国慷慨激昂一边压榨工人面不改色无过度纯对立的性格塑造上的争议或许也源自格局过大而细腻层次刻画没有跟上所致?内景服饰在今天看来都可谓极尽考究奢华(高清修复版视觉上推波助澜),“可花了钱未必要打胜仗”,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或许是歇业太久复工初始的缘故,又或者是要叙述的这个阶层离过去几十年的主流意识形态太远,演员们的表演总感觉在拿腔作调,但又不像是意图喜讽的那种,勾心斗角商业暗战的部分倒还好,情感纠葛的部分实在让人看着尬尴……
资料馆2015.10.21.7pm 如同重读一遍《子夜》,人物和时代环境塑造都很精彩。能够感觉到错综交织的时代洪流,民族资产阶级的自负与懊恼、挣扎与被困。
现在看懂了
原著是很难读下去的(茅盾作品的通病),这个版本的改编力度不太够,但桑弧经历了文革十年功底尚在,上影老影人的表演太牛逼,除了主角李仁堂的选角算不算失败,太老又太正面,和乔奇想必气势矮了不少,和老戏骨们比起来,哪怕是龚雪也像个花瓶一样的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