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影片制作精良,帅锅美女汇集一堂,服装、场景等美仑美央,应该在影院观看才更过瘾……
就冲这,给个三星。
可惜,影片所反映的历史苍白混乱,让人搞不清楚背后的因果,更近似于宫廷内斗和贵族间的男欢女爱。
为了理解影片,特地找出张建华先生的《帝国风暴:大变革前夜的俄罗斯1762--1855》一书来恶补历史。我不知道深谙祖国发展的俄罗斯人会如何评价影片,是否他们会自动脑补其中的历史逻辑,但是,我觉得影片没有表现出十二月党人废除帝制、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理想与激情。
当然,不探究历史的话影片尚可。最后绞刑行刑时绳索断掉,我还以为会有奇迹发生。
可惜没有。
不过主人公脑中闪回的场景是那么温暖,就像《寂静岭》的结尾,含情脉脉,却是阴阳两隔……
有这样一群人,身为贵族和上层,心里却想着革命,想着挽救这个国家,他们背叛了自己的阶级,为了自己的理想。
影片多用大景别和长镜头展现革命。
鸟瞰镜头:表现士兵哗变与长官游说,士兵所穿的普通军装和长官所穿的华丽军服在镜头上表现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再因为镜头中全是士兵,只有长官一人,更显得长官具有一种势单力薄之感。
很难说我对这部电影是推荐还是不推荐,一方面优秀的题材与精美的服化道共同绘制出了血与雪交融的凄美,另一方面政治上的幼稚描写又让影片的深度对比十二月党人的诉求低了一筹。
以谢尔盖彼得洛维奇为首的青年军官受到法国大革命等进步思潮的影响被一笔带过,简化成了年轻时与拿破仑的一句对话。对于十二月党人君主立宪制,废除农奴止的诉求也完全没有展示,士兵们(与历史上参与革命的民众)的支持从由于废除农奴制变成了减少服役期的虚假允诺,一场理想主义的革命至此被书写成了请客吃饭式的宫廷政变,废除尼古拉一世拥戴虚空的康斯坦丁。
悲剧是打碎美的东西给人看。缺少了十二月党人的理想主义之美,最后广场上用胸膛迎接炮弹的悲也少了几分情感。十二月党人的伟大在于出身于这个封建专治的既得利益者阶级,却提出了废除这个制度,确立宪法,解放农奴,行君主立宪这些会让俄罗斯强大却不会给他们带来更多个人利益的诉求。他们可能幼稚,组织混乱,充满幻想,却也为了理想毫不犹豫,冲锋陷阵。而特鲁别茨科依,才是真正的我们大多数,有着变革的渴望,但当鲜血真的飞溅到脸上,才意识到我们没有革命的勇气,只能等待沙皇垂怜的“对话”。
故而我不喜欢最后的结尾,谢尔盖与新老两代沙皇举杯共饮。诚然如电影所述,沙皇亦有自己苦衷,或懦弱或无力,最后废除农奴也离不开亚历山大二世。但当沙皇拒绝宪政和解放农奴时,他就已经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这场战斗便是革命,而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俄罗斯电影《救国同盟》出了最新预告,真的是眼睛都不敢眨,生怕错过了什么,配乐,画面,服装,电影主题,观众代入感,都堪称一流水准,对比下,国内导演拍的历史题材电影,从各个方面都被无情碾压。 弹幕都疯狂了,俄罗斯不愧是帝国,一个国家的艺术成就和水准也反应一个国家的历史和地位。  《救国同盟》讲述19世纪20年代十二月党人军官们带领起义军反抗沙皇专制为国家求变革的事迹。 沙皇驾崩,这是俄罗斯百年一遇的机会,改变残暴的沙俄统治在此一举。 十二月党人是沙俄历史上少有的自上而下的革命,年轻的心脏在为祖国跳动,鲜血染红了冰冷的湖面。  参加起义的人都是贵族,议员之子,家境殷实,为什么要起义? 但他们不是为了争权夺利,更不是为了光耀门庭。 他们要用一种新思路去改造俄罗斯,即使这样会让他们走向毁灭。  预告片几个简单的镜头,就让人们对这个民族肃然起敬。 没有空洞的口号,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是克制,是激情,是隐忍,是牺牲,是对自由的向往,是无数默默无闻的人无私的奉献,革命的意义在于推动历史向前,让人们朝着更加光明,自由,平等的美好世界前进。  “人们都向往自由,却没有人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大革命洪流下,人命如草芥,演员表现出来的恐惧真实可触碰,同时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和推翻旧世界改变历史的决心又在摇晃的镜头中得以充分的表达。 电影是传达普世精神,无需刻意歌功颂德,回归人性的本真就足以震撼世界。 看完了这个预告片,我羞愧的删掉了电脑里的国产同类型历史题材电影,中国电影真的需要警醒了,在这么堕落下去,我们和人家的差距就要隔着银河系了。 不禁要问,到底差在哪里? 我们明明有比别人更加感人至深的故事,中华民族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逊色,在血雨腥风中,在革命的呐喊声中,在无声的电波中,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和鲜血构筑我们新的长城。 电视剧《一把青》中国军飞行员,几乎全部在抗日战争中战死,他们哪个不是出身书香门第,很多都是独子,他们本来可以拥有衣食无忧的未来,却选择在国家危难当头挺身而出,这种为理想而战,为信仰而战的感人事迹比比皆是。 日本兵围了上来,年轻的飞行员请求队友给自己一枪,战友飞回来,扣动扳机,又无奈调转机头飞走,此后余生都在自责中度过,一封封家书,寄出去的都是噩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这个民族所承载的比任何一个民族都要沉重。  为什么我们的电影连那段历史万分之一的精彩都无法表达出来?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明星一部剧能赚几千万,我们应该不缺钱啊。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人口14亿,就找不出几个有着极高艺术审美和人文情怀的导演吗? 简直就是闻着伤心,听者流泪。 每每看到外国优秀的历史战争片,小编就羡慕到昏厥,气到发抖。一群拿钱不干人事的导演,整天就知道宫斗和爱情。于妈摇头晃脑,觉得自己才华横溢,你行你上,整天逼逼。 今天小编就把话一次讲清楚,让观众明白中国的历史题材电影到底问题出在哪了。 首先,对那段历史没有认真调研和准备,剧本不合格,导演缺乏对于这类型电影的驾驭能力。 每年国庆几乎都会有类似《建国大业》这样的历史题材电影上映,我们应该铭记那段历史,但是也请导演TMD用点心,在这么流水线作业下去,观众就会慢慢的对这类电影格式化,程式化。 战争历史题材的作品有着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不是说每次把各路明星往里一凑,然后各种热血场面安排起来,在枪炮声中喊打喊杀,有牺牲,又流血就叫战争片。 还记得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小编点开《建军大业》的预告片,看到欧豪饰演的热血爱国青年叶挺,拿着枪,战火纷飞中,歪着头,扯了一下领带,妈呀,这他妈的是在拍偶像剧吗? 卧槽,一定是打开的方式不对。。。。。 再来一次,然后就是  “老蒋要屠杀我们,汪精卫要凑热闹,那就打!” 然后就看到一个霸道总裁,在枪炮齐鸣中转身,他就不怕人家一枪爆头吗?指挥官在打仗的时候,真的可以站的这么明显吗? 小编非常喜欢欧豪,他真的非常棒的演员,但是导演这么安排也没有办法,历史题材是要给后人看的,导演你确定这样拍没问题吗? 其次,电影配乐是一部电影的灵魂。 《辛德勒的名单》电影配乐,导演斯皮尔伯格就请了犹太裔最负盛名的作曲家帕尔曼带来那段震惊世界的小提琴独奏曲。  身为犹太人的帕尔曼对这段历史感同身受,琴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忧伤的旋律仿佛在诉说犹太人的悲惨命运,但细听之后,流畅的旋律中又有一些亮色和希望,并非是完全的悲伤,正如片头中黑暗的一点烛光,这是善良的辛德勒之人给予这些曾经灾难深重的人们。 至今全世界的人听到那首《Main theme》就会停下来想起犹太人的那段经历,警醒着后人,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真善美与罪恶。 配乐赋予了电影灵魂,也直击每个观众的内心。 国内的观众提起南京大屠杀,不免会想起《金陵十三钗》和《南京,南京》,这两部都是导演的用心之作,感动了国人也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前一部影片是通过一群妓女的故事折射兵临城下的残暴和人性真善美。 但是小编真的不希望一提起南京大屠杀,回荡在人们脑海里的是那首《秦淮景》,莺莺燕燕,有一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尴尬。  如果说国内的交响乐团无法承载这样一部史诗片的配乐,可以花钱,花点!请国外的团队来做。对于我们这段历史,什么时候能够有《辛德勒的名单》那样史诗级配乐啊。 好的电影不要多,一部就够了,《辛德勒的名单》之后,反应二战这段历史的其他同类型作品只是证明了斯皮尔伯格的高屋建瓴,你大爷就是你大爷,他二舅永远是他二舅。 最后,急功近利。 国内大大小小的战争片拍过不少了,哪一步可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为什么《拯救大兵瑞德》可以?《血战钢锯岭》可以,《辛德勒的名单》可以? 我们太急功近利了,不信大家算算,国内近些年历史题材片,拍摄周期是多久?三个月?半年? 慢工出细活,付出才会有回报,国内的导演在慢慢透支国内观众对这种历史题材片最后的耐心和忍耐力,继续作吧。 目前国内对于一档明星真人秀的投资超过十部电影,因为来钱快,保本,所以明星就像磨盘上的驴一样,每天蒙着眼睛埋头苦干,各种转场,各种综艺。 忘记了一个演员本来的意义,慢慢的市场就变得很畸形,演员不上真人秀,就没有话题度,没话题度就没有导演找你,没有导演找你,演技再好也是白搭。
这部电影是讲十二月党人革命的,画面很好,到处都是大长腿的俄国军官上演各种制服诱惑,难免让人荷尔蒙爆棚,后半段的战争场景拍摄的也非常逼真。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是非常不错的电影,但是从政治意义上来说,我觉得和历史是偏离的。
电影的主旨是,贵族放弃了自己的特权,为了把权力赋予给人民,和沙皇开战,最后失败并牺牲的故事。
但是,这个视角和真实的历史事件可能存在出入。
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结束,可能需要我们更仔细的探讨。
君主--高级贵族--低级贵族,它们的利益在当时是不一致的,十二月党人所拥护的君主立宪最大的受益者是低级贵族。《1640年英国革命史》这部书很详尽的描述了英国君主立宪的那一段历史,国王和小资产阶级之间矛盾不断,而大资产阶级在中间首鼠两端。如果碰到一个英明的君主,他们就和君主一起开心的剪小资产阶级的羊毛。如果君主让人不能忍受,他们就和小资产阶级一起高喊“平等、自由和宪法”。这部电影也一样,如果没有遗诏,老大康斯坦丁也想争夺王位,那么这个革命还有胜利的可能。可惜,康斯坦丁无意于王位,所以,议会选择了尼古拉。
另外,对于年轻贵族的革命,究竟是想把权力赋予给人民,还是想把权力赋予给自己(贵族阶级),我觉得更可能是后者。也就是说,电影最后所说的人民,可能并不包括农奴。而不是像某些人谈的那样,自己掘自己的坟墓,为了把自由和平等带给所有人。骑士精神很让人向往,但往往是戏剧效果多于实用效果。俄国的近代史,风起云涌。即使100年后,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中,对解放农奴仍然有保留,有犹豫。
影片中的人们为自由而战,为真理而战。但是,真理和自由不会赋予你胜利的保证。
为了胜利,人们永远需要更多的准备。
对于真理,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定义。
但是,这是不错的电影,至少比国内很多刻意讨好观众和好莱坞的大片好太多了。还是值得看的。
叙事和画面都较为宏大,这是我比较喜欢的原因!剧情虽然有些松乱(三代沙皇贯连起来就是19世纪的俄国改革的全景了),人物塑造的非常好,起义者们有坚毅有胆怯也有迷茫,但他们身上都有一种革命者天然的受难与深刻气质!让人油然升起一番敬意!也不得不说,这场革命是必然失败的!从头到尾,十二月党人都是带着殉难性的信念和自觉准备着、等待着。抛开救国同盟的缺乏核心领导力、宋襄公式的战略部署,整个起义都是仓促中不断高潮然后戛然而止,似乎革命的暴力一直都在克制着,不论是革命者的一方,还是尼古拉一世的一方。他们的身上有着军队国家化那个战争时代的文质彬彬和谈判精神,也有近代革命者身上的殉难气质,难能可贵却也终将谢幕。最后说一句,革命终将是要流血的,势必要付出残酷的代价,或是个体的生命,也或是家族的存亡。但如果你不去成为英雄,那必将是什么也改变不了!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近代以来无数中国革命先烈的身影,他们值得我们以敬意!对历史的深情和敬意,是让我们自觉承担起责任与重负,带着对命运的关怀与热爱走下去。(历史应该让人变得开阔,而不是陷于虚无的堕落和个人偏执的争吵)
俄罗斯现在的意识形态真的很迷
把革命的对象(尼古拉一世)轻易地从身边放走,乖乖在原地等着被炮击,队形乱了之后就群龙无首溃不成军……近卫军不是再搞革命,这是在玩过家家
画面很美
7.5/10 这片比看之前预期的要好。之前看的不少批判点(立意模糊、抹黑十二月党人等等)并不认同。要说缺点就是线络有些散,角色塑造并不亮眼,以及审美上和剪出来的宣传片不是同一路数。最后的绞刑,响起的确是胜利的轻松配乐,男主在死前记忆回返一切的开端,这片的结尾单独值半星。
8分。我对那个排队枪毙的时代真的是毫无抵抗力啊~故事让我想起了秋瑾,想起了黄花岗,所不同的是俄罗斯的十二月党人更多的其实是旧秩序的得利者,他们自己革自己命的气魄值得钦佩,但可惜他们只有热情与热血,却缺乏隐忍与决断,事不机密又没发动群众,最终空留余响,也间接导致了俄国的问题只能通过彻底的颠覆才能解决。俄罗斯对本片真是下了血本啊,人物还是道具都精益求精,看得我心潮澎湃,赞叹不已。
预告片几个简单的镜头,就让人们对这个民族肃然起敬。没有空洞的口号,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是克制,是激情,是隐忍,是牺牲,是对自由的向往,是无数默默无闻的人无私的奉献,革命的意义在于推动历史向前,让人们朝着更加光明,自由,平等的美好世界前进。“人们都向往自由,却没有人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烈士造反者通常都不爱具体的人。他们也有爱,爱坚执的原则,也爱人,爱抽象的人。所以烈士造反者并不忌讳屠杀,甚至是大屠杀,因为他们在宏大理想中试图缔造的那个世界远比一切具体的人和现实的人来得重要,为了这个世界的图景,一切具体的人被碾成齑粉也在所不惜。最后一部分扳回来印象分。只是造反者在煽动底层普通人去当炮灰之前,务必高尚善良一点吧,实打实地告诉他们会有的残酷后果,而不是只空口许诺好处,真正的自由是能清醒明智地选择并坚守自己的选择,那么即使为此而死他们也是自由的,而愚蠢的人得到的只是忽悠而不是自由,当然投机者要的也不是自由,而是好处。
视角偏狭,立场含混。革命不是病毒,专制(即便冠以“开明”二字)才是。
老阴阳人了,全片都在阴阳怪气十月革命(滑稽.jpg)
结尾的假结局复活蒙太奇形式万用不腻就好像南山部长,没有准备充分的政变也只会是叛变了
尼古拉一世曾问普希金如何看待十二月党人的叛乱,普希金答:“我想我会站在起义军那一边,陛下。”十二月党人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认为革命是请客吃饭。贵族的脑子里对于绞刑和西伯利亚没有概念。而且对于推翻之后怎么重建也没有概念。有想法和热情是好事,但最好先思考一下。否则就是白白流血,什么也改变不了。尼古拉一世压根也不会听你们的。
史詩。
沙皇拒绝改革残酷灭掉了理想主义的贵族的柔性叛乱,最后被军工资本家逼下台,被布尔什维克杀全家也是报应。
制作很精良,每个画面都很宏大,很美,配乐也很燃,但是画面的剪辑略无语,特别是时间过渡的剪辑,太生硬了。再开说说剧情方面,十二月党人起义,他们背叛了自己的阶级,想要推翻专制统治,虽然失败了,但是那种无言,勇猛,无畏却是令人震撼。“每个人都想要自由,但却没有人愿意付出代价”还有就是,可能我俄语不到家,后面没看懂,他们被处于绞刑,然后谁把绳子搞断了?他掉下来回想以前的快乐时光然后咧?
优点: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每一帧都美的和画一样。火药与硝烟,空心方阵,拿战时期战争的完美表现。缺点: 细碎的情节,有时候无聊的让人想睡。 单薄的人物塑造,出场的很多,但是没有细节的表现,让人看了就忘了。感受:如果你是和我一样带着对十二月党人的憧憬来看这部片子的话,你一定会失望。导演试图用一种所谓的客观的视角来叙述事件的经过,所以没有很明显的英雄,当然也没有故意的反英雄。但是,但是,看着看着就让人很不开心。尽管知道这些年毛子一直在为沙皇洗白,尼古拉一世也比同时期中国君主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但是!电影拍得可是十二月党人啊!尽管他们有着种种的幼稚病,但是他们确实是最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了。导演表现他们的幼稚太多,理想太少,不免让人试图揣测他的动机。
2.5 结尾有点感人,加半星。批判它站在反动立场上的也太高看它了,这片有什么立场啊,就是凑一堆演员,想到哪拍到哪,非要说体现大漩涡里的人性吧,那表现得可太失败了。这不如高尔察克呢,那部再反动好歹还占个观赏性。导演下部拍个悬疑片吧,没准能拍出点花来。🙄
配乐,剧情连贯,特效,相当不错
太美了…彼得堡
最后几处冲锋的场面看的我真的很难受,战争、死亡、理想、国家,最特别的在于救国同盟这一群军官群体的描绘,即便是戏份不多的几个也仍然展现出十分鲜明的形象。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真的很纯粹(不是说善的纯粹,而是所有的情感都带着一股莽劲儿,这一点在其他俄罗斯文艺作品中也非常突出,真是神奇的民族。
皇帝孤身单骑面向叛军与其对话。炮兵不肯点燃引线开炮镇压。缺乏缜密的计划,广场溃败草草进攻要塞。人民也不了解这些青年意欲何为。狂人以为永远改变了俄,在我们俄罗斯,谁不认为自己是拿破仑?尼古拉一世成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角色,展现另类美感。旁白宛如科教片,展现主创电影语言的贫乏。配乐过于现代,失去贵族悲剧感。片尾梦回巴黎举杯香槟像是一种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