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最近看电影越来越浮躁了。
不知道是不是同类型的电影看太多的缘故,譬如迪士尼动画、漫威英雄电影和韩国犯罪片,看多了发现也都大同小异,就连是枝裕和的两部新片(《真相》、《掮客》)看到中间也没了兴致。
于是乎现在在电脑上看电影,几乎都窗口最小化,一边刷着别的网页,一边时不时往小窗口瞅个两眼,简直违背了欣赏电影的原则。朴赞郁曾经对于观众在手机上看电影表示震惊和惋惜,残念自己精心设计的音效在小型设备上消失殆尽。
但今天终于还是遇见了一部打动人心的片子,名字叫《乌龟也会飞》,标签是战争、儿童,评分高达8.9。
我喜欢看战争片,喜欢看被颠沛流离的命运拨弄的人性,不管是暗黑还是光辉,因为在最至暗的时刻,它才显得深刻。但看多了诸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芬妮的旅程》这类的片子,发现套路其实也差不多,无非就是用小孩来煽情,批判战争给无辜人民带来的横祸。所以这个电影一直躺在我的想看列表里,应该是在浏览相似战争片时随意标记的,因为是一部伊朗-伊拉克的冷门电影,所以找不到资源。
看标题和封面海报,会觉得是一部温情烂俗的儿童励志片,譬如经典的伊朗电影《小鞋子》,平凡如乌龟的小孩凭借努力和意志最终飞了起来。但看完之后才发现,落后贫穷的小孩诚然是真的,但飞起来只是一个让人心疼又心碎的愿景罢了,海报上小清新的蓝在电影里其实是一片灰。
伊朗和土耳其边境,战乱之下民不聊生,那里的孩子靠挖地雷换钱为生。孩子,也是这部电影里的主角,他们或多或少都身患残疾,象征着这个被外国掠夺残缺的国度以及从小便缺失的幸福童年,印象中他们在这个片子里很少笑。
会预言的男孩
被炸断双臂的男孩只能用嘴继续叼起地雷,这一幕真的太过震撼与揪心了。并且他还能看到未来的景象。这种超现实般的设定不禁让人感叹战争的波诡云谲,无数难民每天都提心吊胆,担心第二天随时将至的士兵与枪炮。
另外,它也让每次预言到灾厄却无能为力显得更加残酷。电影结尾,男孩看到一片湖中游过一只乌龟,不幸的是,它飞不起来,只能在水里挣扎翻滚,紧接着旁边出现了妹妹和妹妹儿子的尸体。男孩抽泣着赶到湖边,但为时已晚了,妹妹早已带着自己的儿子坠湖自杀。
穿红衣的女孩
封面的女孩就是妹妹,她的眼神和无数战争中的儿童一样惊恐和呆滞,她老是穿着一件深红色的衣服,在雾中犹如幽灵。封面上她还背着一个小男孩,看不见脸,直到电影里人们才发现小男孩其实是个瞎子。妹妹已经不止一次自杀了,她还想过要在湖中自焚,当点燃自己的衣服却转身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时,她还是恍惚罢手了。
电影的另一处情节也叩问着人们的道德防线,妹妹把盲小孩放在雨中转身擦泪离去了,导致小孩自己走进了地雷区...小女孩为什么这么早就生育了呢?她为什么要抛弃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她为什么想不开一定要自杀呢?....小女孩被一群士兵强暴的镜头让答案不言而喻。红衣小女孩无疑是这个被蹂躏国度的隐喻,而有意思的是哥哥一直不同意抛弃孩子,更像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绑架的他者。
叫"卫星"的男孩
这个名叫"卫星"的男孩仿佛是电影灰暗调子里的一抹亮色。他戴眼镜、会英语,领导其他的孩子拾地雷,给村子装卫星接收电视信号,帮忙翻译英语给村子里的老人。
他爱上了女孩,跳进湖里给她抓小红鱼,最后却眼睁睁看着她自己变成了"小红鱼"而无能为力;看到盲小孩困在地雷区里,他不惜冒险推着自行车去救他,最后却被地雷炸伤了腿。他以及另外几个小孩让人们看到了战争中的一点仅存的希望,亦或是在身不由己的战乱中只能苦中作乐、苟且喘息?
《妈的多重宇宙》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多重可能性。如果有平行世界,希望自己会是一个战地摄影师,勇敢去到战乱之地,这样感同身受会更加真实。也希望另一个平行宇宙的乌龟们能无忧无虑地笑着飞翔。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It's easy if you try,
No hell below us,
Above us only sky.
——John Lennon 《Imagine》
如果说我们生活中的不如意让我们觉得悲惨~那么~与之相比能这样悲催也算是一种幸福了。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或许永远都不会真实的理解。但是仍可以从画面中看到战争中的一切~这是个灰色的电影!!!!
孩子们的表演很出色,踩地雷那一段看得实在太揪心了,这种童年生活每天都是梦魇。
战区男孩卫星凭有限知识率残疾儿挖地雷维生。结识能预言的无臂少年与少女亚格琳。卫星爱上亚格琳,亚格琳却深陷被伊士兵轮暴并生下畸形儿的阴影……本片获奖无数,描述残酷环境下不灭与泯然的儿童天性,主题深刻细节动人。片名寓意低到尘埃的生命也有梦想。
大概是讲述战争与儿童最残酷的电影,最棒的一点在于导演的镜头没有任何指向性;令人心碎的大概是演员们的本色表演,因为这就是他们不可逃避的童年,与我们的日常有着天壤之别。
揪心,太揪心了。看着一群孩子挂着一张比成人还苦难的脸,在战火纷飞里求生存,揪心。
残疾,预言,电视,武器,战争,帐篷,挂满杂物的破旧自行车,缺席的长辈,萨达姆的手臂,飞机洒下传单,浪花冲打海礁,雾中风景。太震撼了,小朋友表演得真好,画面美得就像摄影作品一样。明天一切就会结束。水中只有金鱼,没有孩子,没有孩子。
贫瘠之苦,战争之殇,坚强的孩子,请不要悲伤。
一边是牛B哄哄的童年,一边是生不如死的童年,皆拜战争所赐
这于我,比起那些装神弄鬼的恐怖片,更像是恐怖片。它的恐怖,不在于吓人,而是透过朴实的影像,将存在于现实世界生活中的残酷与不堪真实地展示给观众。看着孩子们在战争的摧残下苟且偷生的过活,于心不忍又爱莫能助。… 观影过程中不时联想起《上帝之城》里在巴西贫民窟里过着烧杀掠夺生活的孩子们。
伊朗/童年/战争/巴赫曼·戈巴迪///当孩子们不得不捡地雷...拿起冲锋枪..
故事出人意料。主线非常简单,个体的悲剧映射了战争下的满目疮痍。在左右开弓的叙事下隔山打牛,耳光很给力,而且完全是内伤。画面布满乐灰尘泥泞,却包含水分,透析度极高。
有两次从座位上震惊的跳了起来。
哪怕是乌龟也渴望展翅高飞,像镜头中的卫星和一群靠着挖地雷维生的孩子们一样都渴望自由,可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他们只是幸存者,挣扎着却无法逃出水面。红衣女孩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灵魂的寂灭,像那红鱼死在血泊中、像那善良的红裙变得暗淡,哪怕是惹人心怜的大眼睛孩子都没能拯救她,残酷沉重。
2004年上映,那么影片中的孩子们真的经历过战争😭😭😭。静悄悄的震撼,与无人知晓一样。想说孩子们演得太好,但查后更倾向于他们表达的是真实经历过的悲惨生活。
欲哭无泪。欲言又止,这样的电影,让我没办法跳出来对所谓的导演手法说三道四……
战争中的孩子,过于残酷的童年。他们不得不过早的成熟起来,去适应那些并不应该由他们扮演的角色,承担并不应该在这个年龄承受的痛苦。无需编造太多的故事,只要看看他们扭曲到自己都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外人都会为之心痛。电影丝毫不给人以希望,那种阴沉的格调也许才是它最大的魅力。
无臂男孩可以预言,但他还是无所改编一切,现实该来的苦难依旧会来,预知也只是平添一份痛苦。每次看到男孩用嘴含起东西,都会触碰到内心的某些的东西,眼前的已经够让人震惊了,而女孩背后隐藏的过往更触目惊心,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段苦难史。★★★★★
诗意而富有节奏的写实主义。导演尽量只将孩子放在镜头中,多朴实的镜头,也不乏从卫星角度俯拍的全景这样皆具塑造和叙事性以及回忆女孩被凌辱的抒情性镜头。地雷爆炸一场无疑是将希区柯克的悬疑理论运用得很完善的体现。除此外,“战争与孩子”,像此像伊万的童年才是应有的态度,而非小兵张嘎之类。
撇开谁是谁的救世主这些政治是非,这些孩子太让人心碎了,断臂男孩、盲人小孩、卫星……真的太心碎了。
荣获多项国际大奖的伊朗影片,虽然略显粗糙,但对战争带来的伤害的描述却非常深刻,特别是以孩子为切入点,对比强烈,感受也更深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