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变音的百转千回,俗众的特写,让我联想到的姜文。
2. 神父代表的神威和迈克所示的情绪让异乡人和这个族群以及族群英雄的界限泾渭分明。 你不能讲查尔斯是一种英雄主义,但那绝对是一种勇敢的对内心负责的法则,永远不会遭受背弃。 新士官带着他的痛苦,寻找慰藉似的,得到抚慰,虽说自己说过不愿再做类似的牺牲,但还是死在了海滩上。 雷恩则是那个体面人,显摆着荣耀,嫁女儿,招待老客,宣扬自己协助革命的暗地忽律,又拥有着英国那头“没问题”消息源称号。他就和大多数俗众一样,被夸赞几句(宛如民族女孩受到民族英雄的亲吻那样),做着从众的选择,告密是怕同样的遭遇施降于他,奋力搬运遗失的武器又正是赚些他人的赞美,不承认是他无法自毁长城奋力一呼即使希望的另一面是自己的公主,出于羞愧而不愿面对 对眼前的暴行 自己罪愆的置若罔闻是他在族群中作为个人的异化,但也是有关这群人最后的同态特写——大多数的俗众如此,取笑(日常嘲笑 婚礼 荡妇耻辱)孤立,赢取群体认同,并不管个中究竟;私设公堂,宰割一般宣判,却不问这正义到底准时迟来还是早到;蒙蔽崇拜,获得信仰共鸣,亦看不清那远去的圣人是否披上了耶和华外衣。 雷恩的女儿的动机不太懂,暂且归为乡愁似的渴望,以及她之归属“超我”的特征。但她一直作为族群的阈,一边负着雷恩父辈们无法摆脱的原生的禀赋,一边又向着星辰大海出走,把这两边赫然对立起来,却落成了出走的异乡人。
3. 海滩抢险好像革命成功了一样。 大卫里恩造物主似的镜头,欢愉场旁的蛛丝垂垂,悬崖下的浪潮怒吼,石阵上的青烟浩荡,不能不感叹,在这从来不平静的地方,居然有这么难得的纯粹。 沙滩独步那场戏有谁会忘记呢——我凭着你的足迹阅读出你不远处的生活,我甚至知道你在那一刻怎样用你迷人的癖好怀着怎样侥幸的心情赋予了你私人的空白时间怎样美丽又让人心碎的状貌,我爱我对你的了解,我恨我对你的了解。
《瑞安的女儿》故事虽长,主要人物却不多。但都令人印象深刻。魏征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虽说影片中都是虚构人物。只因喜欢影片,也就觉得剧中人和我们一样真实存在着,喜怒哀乐皆有因,何去何从都是果。也是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之意吧。
爱尔兰小镇的教师查理·肖尼西是一位有头脑的好男人。不仅赢得了萝丝·瑞安的心,连十来岁的小姑娘凯瑟琳也像当年的萝丝一样对他情有所属。在满镇粗俗的男人中间,查理的确有些鹤立鸡群。他彬彬有礼,体贴柔和,对政治并不热衷。而热衷于政治的人的品质总是可疑的。比如爱尔兰共和派的军官提姆·欧雷利。的确是位爱国者,最后负伤被捕时也显得大义凛然,令人敬佩。可杀害识破他身份的警察并弃尸废矿井,却实在冷酷。他人的生命在他看来算不了什么,包括他自己。但是,和酒吧老板汤姆·瑞安比起来,他的爱国情感和行为却又真挚了许多。尽管酒吧里显著位置上悬挂着汤姆参加爱尔兰自卫军的照片(形式大于内容);尽管在抢救散落礁盘的武器时也不顾个人安危,奋勇争先(心怀愧疚)。汤姆仍是个投机商般的“小人”。自己的亲生女儿受到非难,作为告密者的他却噤若寒蝉。和深感情伤却勇敢站出来回护萝丝的查理相比,不啻天壤之别。汤姆不是口头爱国者,但他老于世故,善于伪装,是个两面派(比如《基督山伯爵》中更为卑鄙阴险的检察官德·维尔福)。人类斗争史中这类人数量虽少,却很致命。如果依靠他们来完成事业,结果可想而知。
查理的人品毋庸置疑,有责任感,有担当。但他对待生活却总是被动的,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虽说很可能是性格使然。可如此一来,痛苦势必常伴左右了。在与他共同生活后萝丝就会发现,渊渟岳峙的他并不“浪漫”,而是安于现状,埋头于教书和制作花卉标本。缺少撩拨女人情怀的所谓“吸引力”。而渴望自己的心能拥有一双海鸥翅膀的女人的情怀却总是躁动不安的,她渴望着变化,期待着轰轰烈烈,为达目的不惜离经叛道。流沙一样的女人一经搅动后果堪虞。而查理囿于作为丈夫的责任,吞下了苦果。说来好笑,他既然是有人生阅历的中年人,却接受了萝丝,以致平添无穷烦恼,似乎不太合乎逻辑。我们只能归结为萝丝魅力强大。看来我们也挺被动的。
麦克很独特。初次亮相时跛着脚、举着龙虾向着萝丝蹦跳而来实在滑稽。影片中麦克对萝丝的愚人之爱每每令人莞尔。可麦克的感情是真挚的。看来情感和智商的确分属不同的价值标准。就是这样一位丑陋而残疾的人,在情感上却是健全的,相比于小镇上的男女们也更加美好。人类的诸多品质——宽容与尖刻、善良与邪恶、谦逊与傲慢、朴实与狡猾、理智与疯狂、坚强与脆弱、执着与摇摆、凶狠与柔和、热情与冷漠、自尊与猥琐、沉默与喧嚣……都可以在麦克身上看到,甚是神奇。创作者似乎把麦克塑造成了一把标尺或镜子,可以用来衡量、观照剧中的所有人。就结果而言,麦克完全可以成为经典形象。如同一杆秤,麦克就是秤砣,查理、萝丝和神父考林斯就该分别是提纽、秤杆和秤盘了。有这样的结构,剧本想不成为经典都难。
很多人评价David Lean是最好的史诗导演,不仅在于动辄4小时的片长(《阿拉伯的劳伦斯》),或是大场面的调度,更重要的是,他将大环境的壮阔激烈,融入到人的无常命运中。像爱尔兰海边的云、雾和暴风雨,象征生活在海边小镇的女主命运,总有一天会拍打在礁岸上,碎裂。史诗意味着,故事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演绎,相比小场景,小片段,人物前因后果的连续性和变化抓取难度。女主与军官相遇的瞬间,心灵相通,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埋伏在两人之前的背景经历中,铺垫在少校抵达小镇的过程中。
本片摄影Young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片中爱尔兰民族志士2人开车,枪击警察的段落里,他们的汽车行驶在田野中的路上,天光似乎跟随着车子渐变,像是云在听摄影师的指挥。他们在林子前停车的镜头,像是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树林颜色。爱尔兰乡村风景是美丽的,但这部电影无疑是抓取美景的佼佼者。
片子开头女主举着阳伞,在海滩上走来走去,迎接她心仪的对象,她没有像其他姑娘一样留在家中或家门口,她主动出击吸引对方,她无畏地想在小镇上挖到“宝物”,总觉得生活不仅如此。但婚后生活大失所望,小镇的压抑无聊依旧。有志的小镇青年恐怕都有相同的幻想,总觉得生活的背后恐怕还有我看不见的东西,所谓不止是眼前的苟且,应该还有诗和远方吧。《伯德小姐》的女主的遭遇是现代的版本,离开小镇后同样大失所望。
影片塑造了忧郁又帅气的跛脚军官,他的战争后遗症,所谓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颤抖脆弱和渴求保护,简直是女人的杀手锏,若他的症状是暴烈,恐怕就没有这么讨人喜欢了。他刚下车的时,头顶刚好有片阴云,给他的眉骨打上阴影,把他没那么帅气的脸也营造的魅力无边。与他相对的,是片中塑造的好男人典型,乡村教师,他听贝多芬和读诗,原谅出轨的妻子,他太过健康,从各方面来说,以至缺少魅力。
傻子在片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不仅串联起剧情的衔接,更推动故事的发展。他似乎是主角们的镜像,片子头尾两场群嘲戏,被侮辱的对象分别是是他与女主,他从出场就是跛脚地走向女主,跟少校的走路姿势一样。在最后等车时,女主的帽子被风吹走,被施虐剪短的头露出来,镜头对着傻子,他惊呆了。镜头的移动,使傻子和女主这时更像是镜子里外。
这时一部被低估的作品,在里面看到自然,看到社会,也看到人。
要得奥斯卡,不能演全傻!……热带惊雷以雨人霍夫曼的数学天才和阿甘汉克斯的总统接见为例得出这一结论。其实奥奖历史上还真的曾经把最佳颁给过全傻角色,就是《雷恩的女儿》中约翰米尔斯饰演的爱尔兰村傻,非但傻而且近哑,全片没说过一句完整台词,但评论认为这个角色有着对位讽刺和推动关键情节的重要叙事功能……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986563552/
【为了补標看电影】蓝光高清版本+上译经典BD影碟收藏『2019年10月19日蓝光影碟大屏再看上譯经典版本』译制: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翁振新、乔榛、于鼎、严崇德、丁建华、林栋甫【2021-5-1蓝光影碟再看】
4分钟的overture后缓缓开场,满屏的暗黑中裂开异导深色红霞,天空渐渐出现厚厚叠叠的云层,云层翻滚光多了些天空亮了起来。看评论本片是改编自《包法利夫人》,古典剧情,各种大远景也非常适合风景秀丽的爱尔兰海边地域。传统思想控制下的人群对个体的歧视与审判,对女性的羞辱。想想一个学校进出门都要分男女的地方,会有多么守旧。女主在自己掌握选择权时对麦克这样的丑角是鄙视的,等到自己被剃头被羞辱成为丑角时,麦克看到她的落魄样子,她又成为了被他人嫌恶的对象,此刻她才了解。
如若说六十年代国际影坛还处在新浪潮和传统巨制并行的阶段,那70年代无疑已经快速进入新电影时期,即便最守旧的好莱坞也迎来了运动。因此,这部比里恩以往作品更曲折、更复杂的作品不仅没有受到欢迎,而是受到评论批评是毫不意外的,金凤玉露一相逢的故事,已经不能在胜却人间无数了。以往嵌套进大时代变革的爱情故事,在新现实主义风潮下也不在单一的解读出爱情的伟大与对个人选择的压制了,以往旁线的历史与群像也成了重要的地方。或许里恩也意识得到,在上半部看似无尽冗长完全可以全部舍弃中,女主的烦躁并非空虚寂寞更像现代电影中的虚无,而军官的应激创伤也没有40年代电影中军人回归生活后的背负,而是之后越战电影内的心理不适,显然在一战背景中植入了不少70年代的东西,但可惜,最终还是里恩擅长的占据了中心,下半部完全回到了传统里。
海边的景色太美太美太美了,开场就被震住,Rosy并不懂爱,是纯真感情的懵懂让她嫁给教师,又是偶然间被点破的欲望导致她和军官之间义无反顾的婚外情,被唾弃被批斗被羞辱后的Rosy身边依然站着Charles,这个时候或许她才能看清爱是什么。小情小爱放在绝美大自然和战争背景下也显得很像史诗。Robert Mitchum演得太好了,让这个木讷而深情的丈夫角色大放异彩。
只要耐心的看下去,就会发现所有的人性都在这里
影片有一个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细节,爱尔兰人从海里拿到的步枪是德国的毛瑟98型,手榴弹是M17型,可见德意志第二帝国利用爱尔兰人急于独立的心情,对爱尔兰共和军进行支援,在大英帝国的后方作乱,那些武器即是德军用潜艇运来的。
前半部像相见恨晚,后半部像面纱。一个女孩长成女人的过程。在男一那里,她永远是个孩子。男二把她变成了女人,她以女人的心理,重新爱上了男一。
第一次看雷恩的女儿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算是我人生中最早的几部严肃的伦理爱情片了吧。我记得至此以后我有好几个星期都失眠,那时的我对于爱情还是似懂非懂,但是还是被如此沉重的情感重创了。多少年后这还是一部让人难忘的电影。
从未在电影中、现实中看到过这样的海滩、海边、夕阳、暴风雨,就算在47年后诺兰的《敦刻尔克》里,虽然这些要素都有,但要跟大卫.里恩比,他的段位还差不少呢!史诗级的导演,平常的感性戏,被放到这样的背景中,表达特别丰富的思想,看你想看什么了。这样的导演太伟大了!她的丈夫是好男人
(8.0)大卫·里恩太讲排场了。
7.8/10。英国-爱尔兰冲突与一战背景下两男一女之间曲折而复杂的三角恋故事(含背德行为)。影片有着宽画幅下集大气与抒情于一身的各种极高水平的摄影美术,但作为传统故事片本片叙事很拖+演员表演水平/导演选角水平较(if not很)不行/缺乏吸引力,合起来扣1.5分。
經濟封閉的村落對居民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這些村民整日無所是事個個被荷爾蒙催殘得只想著性事DX,充分印證孔夫子所言"小人群居為不善",在如此特異的環境下雷思的女人就有如另類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整顆心被慾念趨動著奔向慾海,但如此簡單的情節Lean卻需要花費雙偣的時間描繪,更可悲的是作品無論故事性或藝術性均較之遜色許多,何必花雙倍的時間去觀看更不值得看的電影。神父似乎在這村子中包山包海都歸他管轄。
三毛在海边想起的坡脚的军官,就是这部了
古典电影的时代一去不回,这电影搁现在就得蓝幕拍了。
如果要评选史上最佳的史诗片导演,我想大卫·里恩是当之无愧的NO.1。战争史诗、爱情史诗,两大史诗片系列中,大卫·里恩都留下了经典之作。《雷恩的女儿》是大卫·里恩最好的爱情史诗片之一,摄影一流,故事一流,人物塑造一流。
那种,力透纸背的电影。看开头会以为是轻佻浪漫,讲情爱,讲人性的电影。也确实如此,却刻画得深刻动人得多。那个总是把女儿成为“公主”的父亲,在女儿遭众人围攻时没有勇气说出高密者的真相,却在大风大浪中,帮助自己国家的军官抢战斗物资。人的勇敢和犹疑。军官开枪时的犹豫,是人共有的悲悯,那一点点善良的闪光。每个人物,都是活的,看得人沉默良久。
电影语言★★★★★ 剧作/人物★★★★观赏性★★★★ 回味度★★★★
我在想,我正疯狂的爱上了一个英俊的跛足军官,我正跟他在这高原上散步,四周长满了美丽的石南花,风吹着我的乱发,他正热烈的注视着我——真是浪漫而痛苦的日子啊!
六十年代的三部里恩作品,极恢宏,极抒情,又极典雅。这是令里恩十多年都不再碰电影的那一部,大气、细腻、温情脉脉。一部美丽电影被炮轰成烂片,并且伤了艺术家那颗敏感的心。悲剧中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