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听到像于连那么可怕的事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拿它和自己的事相比。我的童年很苦,虽然远远没有于连那么悲惨和痛苦,但我记得自己当时多么渴望长大,因为我觉得大人有一切权利,他们想怎么过就怎么过。一个不幸的成年人总是可以从头开始,他可以搬到别的地方去,可以开始新生活。可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做梦都想不到这样做;他明白自己是不幸的,但连这不幸是什么都说不清,而且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他心里甚至无法怀疑他的父母或其他大人,是他们造成了他的痛苦。
“一个不幸的孩子,一个受苦的孩子,总是感到心虚,而这是最可怕的。
“在这世界上一切不合理的行为中,对孩子的不合理行为最不公平,最卑鄙,最可恶。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今后也仍然不公平,但我们得继续斗争,使它变得公平一些。这是必要的,我们得斗争。事物在变化,但变得还不够快;事情是在好转,但好转得也不够快。那些政客们,那些管理我们生活的人,老是一张嘴就说‘政府是不会屈服干威胁的’,可事实上它老是屈服于威胁,而且除非强迫它,否则就不会有任何改进。现在有时大人已经明白这一点;他们得上街去争取他们在官僚机构里得不到的东西。
“我之所以告诉你们这一切,是让你们知道,大人只要真正想去干,是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的。
“然而在所有这些斗争中,孩子们被遗忘了;没有一个政党真正关心孩子关心像于连这样的,或者像你们这样的孩子——其原因是孩子没有选举权。如果他们给孩子选举权,你们就会要求有更多的日间托儿所,更多的社会援助,更多的别的东西,而且你们会得到它,因为那些代表希望你们投他一票。你们也可能有权让学校在冬天晚上课一小时,免得天不亮就得往学校跑。
“我还想告诉你们,由于我自己童年时代的痛苦回亿,由于我不喜欢目前这样地对待孩子,所以我选择了这个职业,当一名教师。
“生活是不容易的,是无情的,因此,你们得把自己锻炼得坚强些,才能应付它,这一点很重要。我不是叫你们变成铁石心肠,是要你们变得坚强。
《零用钱》又名《童年趣事》
一部真实欢快的电影
“生活是无情的,但又是美好的,为什么我们不抓紧时间好好生活呢?明年你们就会升上一个年级,很快,你们就会成年也会有了自己的孩子。你们爱他们,他们就会爱你们,如果你们不爱他们,他们也就会把他们的爱,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热情给别人,或者投入到别的事情上,因为生活本来就是如此。一个人不可能不接受别人的爱,或者说不付出爱给别人。”
影片中的老师对于于莲的家暴事件感慨万分,说自己小时候期盼成长,而作为一个女孩子的我,小时候期盼自己是个男孩子,期盼自己也能像男孩子一样活泼而强壮有精力。
看一部烂片,很容易挑出其中的恶劣之处,一挑一个准。看到一部好的片子,却有可能陷入了惊愕与沉寂,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在作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You are basically crippled by the sheer greatness of the movie. 我看法国导演Francois Truffaut的片子《童年时光》(Small Change)就是这种感觉。所以索性啥也不说,请大家自己去看,影评到此结束。恺撒说: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我只能对各位网友说: I came, I saw, I recommended.
提前终结我的“影评”之后,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想提一提片中的一个男小学老师。他的班上有个学生被家长虐待,事发之后,家长被抓进监狱,剥夺抚养权,社会福利部门将孩子带走。此事发生后,该班的孩子即将放假,放假前这位男老师针对虐待的事情,发表了一通长长的发言。这段独白应该算作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独白之一。我上网四处查找没有找到,希望哪位懂法文的朋友能帮着找找。谢谢了!
对这段独白印象十分深刻,是因为这个老师在讨论儿童权利的时候,毫无畏惧地将话题和自己童年的遭遇联系起来,这段对话中充满对孩子的关爱,它在人心里激发出一种好久没有过的感动。而这种感动的发源,乃是我们曾经耳熟的一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去回顾我们生命中曾经经历过的好老师时,可能都会想到这样在雕刻着我们的心灵,实实在在关注着我们心灵的成长,甚至自己一头扎进来参与的人,舍此,一个再优秀的老师,也不过是一个教书匠。
我们去想如今的教育改革,有多少是关注这种心灵的建设,灵魂的碰撞?修士出身的教育学家Parker J. Palmer写过一本书,The Courage to Teach, 教学的勇气。教学需要什么勇气呢?很多一线的老师都会告诉你,教学确实需要勇气,如果你在乎你的学生,在乎你的职业的话。你得有勇气去面对你自己,包括你的身份,你的人格,你也得有勇气去面对你的阴影,你的局限。你得有勇气战胜你的恐惧。你每次走进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都会面临一个完全不同的挑战,如果你不去用心,你没有办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未必所有的好人都能成为好老师,但是Palmer 强调,好老师一定是好人(good teaching comes from good people).
Palmer说:当我面对我的学生时,我唯一可供使用的资源就是我自己:我的身份,我的自我,我对教学着的“自我”的感知。(Face to face with my students, only one resource is at my immediate command: my identity, my selfhood, my sense of the “I” who teaches.
好的老师,应该有勇气“在生命的经纬之中,将自己和课题,和学生,交织起来。”(good teachers join self and subject and students in the fabric of life.),而坏的老师呢,他们“将自己和自己所教的课题隔离开,从而也和学生隔离开。”或许我这些转述显得拗口,我想Palmer无非是说到了教师的人格力量。
在当今的教学改革和改良当中,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人们大多把精力集中在外在“技巧”、“技能”、“资源”上,有多少人关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呢?
四:
继续感慨 同时代的男性导演和女性导演 就是不一样啊
如果《零用钱》在最后结尾也只放男性孩童的脸相,可能他自己也觉得不妥,但觉得的晚了。 hhh
三:
回味 片尾是真的很好很好多彩的女孩男孩 对比片头的多彩跳脱的男孩
飞奔到另外一个放学后的时空里
二:
成年人应该把控自己的人生 scratch
以及观影中 有发现 特意没有翻译一些特殊词句 (原来是这样的删减版啊)
初评:
7.5-8.1 是部不错的电影
摄影 音效 光线都不错
内容却是只迎合了男性hhh.
可我挺想看到的开头是:
一堆小女孩,也在飞跃乡村的街道街角,从高处啊飞往低处的,随河流奔往桥墩。
难道没有么?七十年代的乡村法兰西?
只有裙摆都在膝盖上,弯腰时露出短裤的女性们吗? 因为穿了这种裙子,所以她们不能跑么?
如果是男的看 这部应该是4-5分
(当然 这部电影,通篇确实都是拍给男性青年 男性儿童的内容啦)
不过最有anti精神的段落
倒是有父亲局长和遵守女子教条母亲的小女儿的那段剧情
电影流露出了相当浓重的男凝色彩 男性说教
感觉也有涉及到女巫 (“动荡生活”)
但是什么女人能让朱利安的家人怀孕的呢?
逃走的男人吗hhh
最后男老师作为一个安慰家 一个人生导师 一个精神港湾 对众男孩说的话,男女同校后,他会不会对众女孩也说呢?
还是说,就像电影拍到 他对他妻子一样,哪怕是女人在哺乳,也是“好为人师”的博学男性教的呢?
女孩 女性在里面的戏份除了爱情 就是生育 以及脆弱到需要男性的鼓励+肯定
“法国中心”--1972
还不如再看xxxxxx xxxxxx 合情合理
这部男性说教太逗了
学这几年的电影制作,被最多提起的都是技术和视觉上的享受,但是真正一个好片子真让你去回忆它,你所能记得的只有你看的时候内心的感受了。 零用钱就是这样一部片子,画面不能说给观众带来了多少视觉享受,但是故事却把你引入其中,几乎很难去注意这个片子是怎么拍的了。不像国内一些大牌导演,拍一些色彩对比极其鲜明,服装道具及其艳丽奢华,纯粹就是画面看起来美丽却很空洞。那是一种平面感受,没有融入感,也没有真正的感动。
真正感动我的是什么?是生活中点点滴滴我忽略的美好,不曾注意的过去。等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童贞已经那样悄悄地离我而去了,曾几何时还一直在梦想着20岁的自己会是什么样的,直到现在,我才知道,没什么不同,不过是失去了很多小时候简简单单的快乐。
电影以一种轻松的格调叙述一些在孩子世界里特别重大的事,只有孩子有那种寻找快乐的敏锐直觉,他们知道想要什么,如何得到,而等待我长大了,我却开始想要所有人说应该要的那些了,忘记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学会了对自己不诚实。快乐有时就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了,看这个电影我感到由衷地快乐,完全被孩子们的那种认真劲所吸引了,长大成人了,硬是装作对什么事都不认真,这样等做失败的时候还有一个理由留给自己:我能做好,只是我没有认真而已。
太可爱了!抑郁了一天,看这部终于露出了姨母微笑,是特吕弗完全可以和安托万系列、《祖与占》媲美的作品!开场小学生放学和上课的场景已经让人眼前一亮了,没想到后面更精彩,尤其是电影院里的几场戏真是趣味横生,再次感叹一下人家的课堂,这还是几十年前!
#HKIFF# 大银幕看特吕弗太开心了!加之是个特别欢乐的儿童片,可以不动脑筋地享受~~Charles Trenet的插曲《Les Enfants S'ennuient Le Dimanche》估计要绕耳数日了-http://t.cn/hgyHp
20120401 1515 Cultural Centre
小孩们可爱到难以置信,开头女孩在法国“中心”寄明信片和最后的接吻的照应很喜欢,小孩有好几组,神奇的摔下却没事的小男孩,爱上朋友母亲最后和同龄女孩接吻的男孩,受虐待偷东西的清秀男孩,广播自己饿的女孩,双胞胎兄弟等。影片整体很温柔,大人和孩子间的张力也处理的很好(生了儿子的男老师)。
1976柏林主竞赛入围。特吕弗这部还真很有意思,用了大量非职业演员,许多小朋友用本名出演,也带出了本片纪录与虚构混合的方法(当然即便是纪录也是“搬演”了)。群像写得生动,精巧之处在于人物之间丰富的轮舞式关系,小孩子和大人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场景中发生联系,而这种联系又是之前导演精心铺垫过的,这里面的编排(或者“织体”)可谓大师手笔了,另外调度小朋友也真是神级了。当然有几条线其实没收(或者是故意不收吧,生活并非都是有头有尾的嘛),以及特吕弗独有的那种速度感真是让人愉悦。当然白璧微瑕还是有点说教了(老师那段长独白简直是导演赤膊上阵嘛)。金句“不快乐的大人可以从头开始,不快乐的孩子则是无助的。”“孩子们不被政治关心是因为他们没有投票权。”(历史:法国1975年最终立法普及男女同校教育)
昆汀说特吕弗是一个“非常狂热但又笨手笨脚的业余爱好者”,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切中要害的评价。《四百击》开了新浪潮的先声,但随后的职业生涯表明他其实更倾向于情节剧的创作,然而《零用钱》是一个太过片段化的作品,它依赖于各个小情境的灵光乍现,而捏合成一个整体就太欠缺结构性,个别段落的剪辑也是过于散漫了些。
好久没看过这么纯粹的电影了,孩子的纯真带给人的感受是强烈的,它并不完全完美,或许还有些隐秘的灰色,但那是最真实的表达,那是值得亲切而长久地怀念的。
好喜欢小孩儿电影!还要再看一遍。羡慕人家的老师…… (还有我一直以为转学生是女孩啊!(后段让我感动的不仅仅是老师用平等的态度跟孩子们谈论另一个孩子的不幸,还有所有身处系统的人,医生、护士、警察、老师,对这件事的郑重其事。真希望所有社会里,弱小的、不被爱的孩子也不是孤立无援的
#202209资料馆# 特吕弗拍孩子真的太有一套了 ,永远能把孩子们“熊孩子”的一面拍的如此可爱,并且总能让自己想到自己孩童的时刻,永远充满着对孩子的理解~老师跟孩子们说自己童年不幸所以才当老师的那段好感动~
快20年了,特吕弗告别了《四百击》里的残酷青春,用散文和诗意的笔触记录下一件件童年趣事,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规则,也暗含奇迹,老师家长不再是歇斯底里的大人了,他们也有可爱的地方,重点塑造的几个孩子贫穷早当家、偷窃被虐待、情窦初开的懵懂还有熊孩子的大显威力,生动得溢出画面
特吕弗专题纪念放映,喜欢,以一颗童心看社会,渴望被爱与反家暴,真实又会心一笑的年少世界,结尾猝不及防的吻戏好甜。《四百击》多年之后,特吕弗再次探讨少年隐秘千变万化的内心世界,模仿纪录片但又有艺术加工提纯,也得以一窥导演叛逆不羁的不幸成长经历,插班生少年如同少年安托万,与其它少年们幸福的成长相比,就像流浪狗一样没有港湾停靠也没有家的温暖,他成为了一个身上带伤习惯了小偷小摸的“不良少年”,尽管如此影片却看不出丝毫阴郁气息与歇斯底里(这是我们的电影难以想象的),相反充满了幽默风趣的桥段与温暖画面,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善意,生活永远明亮的如同夏日玫瑰……这既是法兰西的豁达胸怀也是法国电影的超凡脱俗,就像特吕弗自己理解的——电影应该模仿生活,但要比真实生活更加浪漫吧。#资料馆留影#
特吕弗说,拍摄本片是为了“回应或对比上一部[阿黛尔·H的故事]的沉重感”。松散、开放而趣味盎然的儿童叙事。片末关于童年与成人生活的相互补偿的演讲与影院中“吹口哨的奥斯卡”的片段构成互文。朱利安的局外人角色近似于文明化的[野孩子]。相识时海报与面孔互切的蒙太奇。(8.5/10)
@小西天。1.四百击的结尾是一个安托万的奔跑,零用钱的开头则是一群安托万的奔跑。大人们总说孩子无忧无虑、无法无天。但孩子们都有着自己的敏感心事和行为准则。特吕弗说这部儿童群像片的主题是“孩子们巨大的抵抗与生存能力”。2.老师的话虽是说教,却很打动我。能向孩子们讲这样一席话,是一种职业理想。3.电影院渴望被吻的绿裙子少女是特吕弗的女儿。
本以为是部和melody差不多题材的片子,结果太松散了,虽然偶有几个亮点,但还是没什么触动。这就是电影看得太多数量的通病,已经很难再有一部电影像最初开始看电影的积累阶段那么容易打动你
于小西天,观感幸福、快乐。这么散的视点特吕弗能拍得那么流畅好看,真厉害。被家人虐待的边缘男孩好像带着离心力在片子里游走。小孩被嘱托带另一个很更小的幼儿回家,可爱。十楼的幼儿追着猫跌落草坪,幼儿离开阳台时我们全场倒吸冷气,结果幼儿在草坪笑着爬起来,神奇。小孩子啊谈情说爱都纯洁。
好久没看过怎么好的影片了,尤其是儿童影片,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十年前看的Melody。展示了各色各样的童年,里面的人都很简单,相处模式也很和谐,非常难得的是完全没有扭扭捏捏的相处与对话,全是大大方方的模式。最重要的是,这不是一个人为主角那种传记式影片,而是众多角色故事的影片。
春天,星期天,睇杜魯福,好幸福。(散場時我仍記掛,:窗台小貓生死未卜。)
没法不想到四百击,时代变了,教育理念进步了,色彩丰富明亮了,语调活泼欢快了,但孤独和沉重依然在学校、影院、街头、法国的中心和特吕弗的心中游走徘徊。散点拍每个孩子都很生动,只可惜收尾说教了一点。|今天戈达尔走了。
导演真心实意为小孩拍的片,不一定是给小孩看的,又一次感觉到了特吕弗的可爱。wes的rushmore,moonrise kingdom都和这部有关。PS这部和月升里面都有个小孩叫deluca
一群孩子以及老师父母的故事,整体还是很轻松的。爬窗摔倒楼下毫发无损的小孩,母亲却被吓晕;被父母仍在家里的女孩拿着大喇叭喊饿,被整栋楼的邻居投喂;酷酷的蓝白色衣服的男孩,住着破旧的木板房,学校体检被医生发现虐待痕迹,母亲和老妇人被抓,男孩进入社会抚养机构;大小男孩泡妹,大男孩电影院拥吻两女孩,小男孩放不开什么也没得到,最后和另一位女孩在同学们的嬉闹中偶得一吻和芳心;喜欢同学母亲的孩子,送玫瑰花被认为他爸送的;绿色哥俩打同学的理发钱主意,亲自帮同学乱剪了头发。今天特吕弗的同路人戈达尔去世。中国电影资料馆,202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