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在黑色猎犬追逐落叶的开场慢镜头之后,《利刃出鞘》呈现了一个经典得有些刻板的悬疑设定:荒林中的哥特大宅,猩红色的内饰,恐怖元素的摆件,一具喉咙被割开的尸体,一个暗流涌动的富贵家庭,一位叼着雪茄的私家侦探。
根据这些熟悉的类型元素和美术设计,以及片方不遗余力与阿加莎·克里斯蒂挂上钩的宣传策略,观众很容易认为《利刃出鞘》是一个复古的"whodunnit(谁是凶手)"悬疑故事。但一旦你被这些障眼法成功骗进了电影院,你可能会发现,原来你对这部影片的许多预设和期待都可能并不正确。
那个处于影片最中心的谜团其实好像没那么重要,而《利刃出鞘》真正的悬疑,是模仿着前人套路又大胆颠覆游戏规则的新尝试,像一个魔术师,左手转移着观众注意力,右手却在酝酿一个盛大的惊喜。
血腥和谋杀固然严肃,《利刃出鞘》却同时是一部娱乐性十足的喜剧,充满着呕吐物和道具刀,精准到位的吐槽,犯蠢和犯贱的人物,和Netflix与"Baby Driver"这样的流行文化梗。
在悬疑故事和讽刺喜剧的外壳下,《利刃出鞘》还辛辣且毫不让步地对当代政治做出点评,将川普,移民问题和阶级矛盾都摆到台面上讨论,用一座大宅和一笔丰厚的遗产,刺破“白手起家”富人的虚伪,成为音乐剧《汉密尔顿》之后又一个利用类型框架借古讽今的美国故事。
悬疑:甜甜圈洞里的甜甜圈洞
在film noir的年代之后,英美的悬疑故事似乎一直更多地以连续剧形式出现在小荧幕上。阿婆和柯南道尔的祖国英国自然是无比钟情侦探故事,除了全年无休地让福尔摩斯、波洛和马普尔小姐出来营业外,还源源不断出产《摩斯探长》《小镇疑云》等高质量探案剧集。美国带来的是更工业化类型化的《犯罪现场调查》《法律与秩序》等常青剧集,但近年也不乏突破性的风格之作,比如南方哥特文学土壤里生长出的《真探》。
相比电视荧屏,近年来大银幕上的英美侦探电影显得有些贫瘠。2017年的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应该算是近年最血统纯正的悬疑电影,但质量不佳的同时又缺乏惊喜,而美国这边,上一部较为成功的侦探电影,可能还是盖里奇鸽了的《大侦探福尔摩斯》系列。在这样的环境下,《利刃出鞘》作为一部非改编非IP的纯原创美国侦探电影,显得尤为难得。
影片开头,虽然警方对死者Harlan的判断是自杀,但极残酷的死亡方式,复杂的家庭情况,以及被匿名请来的名侦探,都在一开场就立马说服观众:这肯定是谋杀。那么,《利刃出鞘》的第一层悬疑就异常清晰:谁是凶手?
解密这层悬疑的第一步,是标准程式化的问询。在死者Harlan各位亲属的回忆下,Harlan遇害前一晚的时间线被慢慢拼全。玩过剧本杀的朋友们,都知道剧本杀设置最妙的一点,就是每个参与者都有杀人动机,而在各位角色的隐瞒与揭穿中,这场问询变成了玩得有点拙劣的剧本杀游戏。
当整个问话的主导人,远远坐在沙发上的Blanc侦探露出真容,观众肯定也意识到《利刃出鞘》还有第二层悬疑。这位总穿花呢西装,一口浓郁南方口音,在《纽约客》有专题报道的名侦探,是被一个装满现金的匿名信封雇来的,而Blanc神秘雇主的身份及背后的原因,都将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持续困扰着Blanc和观众。
在承担着铺垫剧情与介绍角色双重功能的问话桥段后,多位重要角色的动机一一暴露,这意料之中的路数一定充分地给了观众一种在过山车上系着安全带的安心感。但就在这时,《利刃出鞘》猛烈地拐了一个弯,将刚刚挑起观众好奇心的第一层悬疑直直甩出车外,在第一幕中间部分就给出了那个看似最重要问题的答案。
《利刃出鞘》真正精彩的地方,从这里才刚刚开始。在无情地推翻预设后,它用不断更改视点角色Marta动机的方式,将悬疑类型变道到戏剧冲突,而在情感认同的戏法和紧张的剧情发展下,观众很可能已经忘记第二层悬疑的存在。
而Rian Johnson剧作的优秀之处,在于能让《利刃出鞘》转过几个恰到好处的弯之后,毫无痕迹地稳稳转回到悬疑上,用第二层悬疑去重新唤醒然后推翻第一层悬疑。观众此时或许会意识到,解答所有谜题的真正钥匙,早就在那个看似已经真相大白的场景中埋好。
角色:现当代混蛋图鉴
《利刃出鞘》向阿加莎·克里斯蒂致敬的意图很明显,但除开经典的家庭设定,复古的探案方式,和叙事视角上的部分借鉴外,《利刃出鞘》与阿婆作品的内核是非常不同的。
《纽约客》的影评人Anthony Lane指出,阿婆作品中最吸引人的一点,是不协调,是在优雅和高尚的日常下,一点点揭开丑恶和罪行。但《利刃出鞘》并不存在这种不协调感,这桩谋杀案本就发生在毫无体面可言的一滩烂泥中,所有嫌疑人从一开始就被定性为贪婪而狭隘的丑角。在这种设定下,《利刃出鞘》从开场就为观众安排好了作为道德保险的视点角色:死者Harlan的护士Marta。
看过《Legal High》酱油世家那集的观众,可能都还对那个故事中护士角色的反转印象深刻。同样的执拗老人,同样修改过的遗愿,《利刃出鞘》的Marta却毫无反转的可能:她说谎的时候会呕吐。这个戏剧性的设定一方面增添了喜剧效果,但更大程度上方便了剧情的开展以及观众对Marta认同感的建立。在第一幕,善良而无法说谎的Marta就向观众全盘托出事情的真相,更让观众毫无障碍地站在Marta这一边。如此一来,在悬疑似乎已失去魔力的情况下,《利刃出鞘》仍成功地将观众从道德和情感上都带入Marta的视角,以全新的目标和动机推动故事向另一方向行进。
善良而诚恳的好人是非常难描绘的角色,但Marta这个角色如此让人喜爱,一方面是因为演员Ana de Armas的细腻演技,另一方面,得益于“同行衬托得好”。在死者的大家族中,Marta这个局外人是唯一关心他理解他的存在,而他真正的亲人,则是一帮各具特色的蠢人和混蛋:出轨的吃软饭女婿,无能的儿子,说着白手起家其实是靠父亲巨额资助创业的女儿,没什么脑子的生活方式博主儿媳,目中无人婊里婊气的外孙,手机成瘾阴郁的孙子。
《利刃出鞘》这一帮今年最耀眼的卡司,完美地演绎了这群看似无过错但无比招人讨厌的角色。但这组精心设计的群像在成就《利刃出鞘》的同时也是《利刃出鞘》最大的遗憾,这些火花四溅的角色只在第一幕充当了悬疑烟雾弹的功能,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渐渐融为一个面目模糊行动统一的功能性集合体,失去了单个角色闪耀的可能。从剧情的中点,那场遗产宣读会开始,《利刃出鞘》走出了故事发生的宅子,将群像角色抛在身后,变成了护士Marta,侦探Blanc与外孙Ransom的三人戏。
丹尼尔·克雷格和克里斯·埃文斯两位被束缚在特定角色中过久的演员,在《利刃出鞘》里迎来了真正的突破。Blanc侦探是个相当有意思的角色,在剧情展开的过程中,观众会在觉得他是天才和觉得他是笨蛋中不停摇摆,这个名侦探到底是不是名不副实也可以作为一条生动的支线而成立。克里斯刚在《复仇者联盟4》荣获America's Ass殊荣,就在《利刃出鞘》里进化成America's Asshole,而这个富有层次,婊中带纯的小少爷形象,有助于他加速进入后美国队长时代。
政治:Immigrants,we get the job done
在影片最早的问话中,Thrombey家族的女婿Richard就引用音乐剧《汉密尔顿》的台词来评价Marta的单纯和刻苦。《利刃出鞘》可以看做是《汉密尔顿》的故事新编,由一位权力低位的移民对抗一群自以为有天生特权的上等美国人,同时展现出旧时美国价值与当代观念之间的激烈碰撞。
《利刃出鞘》里的一个关键词,是self-made。大女儿Linda很喜欢强调自己是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创立公司,但其实这个家族里真正依靠自身奋斗实现阶级跃升的只有老父亲Harlan一人,用才华和敬业建立起自己的悬疑小说帝国。Harlan所代表的是最经典的美国梦,他是如此热爱自己的事业,以至于在快要死亡时,都只想着记下来这个新鲜的致死手段以后用到书里。
但反观他的儿女孙辈们,都是依附于他的吸血虫,即使有才华也无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事业。Harlan和子女观念上的不同,是整个家族最重要的矛盾,也解释了Harlan为何如此看重Marta:他在Marta身上看到了他自己,这是Thrombey家那群坐吃山空的孩子们所没有的。Marta多次站在Harlan画像前的对视,和那个从Harlan传递到Marta手上的咖啡杯,都在不断提示这两位看似毫无关系的人物的相似之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Marta才是真正的Thrombey家族继承人,或者更进一步,才是真正值得拥有社会财富的美国人。
《利刃出鞘》里另一个关键词,是birth right。在Harlan的遗愿被宣读后,Thrombey家族就常常将这个词挂在嘴边。他们相信,大家长给予他们在经济教育和社会地位上的优越,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而他们也应当自然而毫无争议地属于拥有Harlan身后的财产和那座大宅。Birth right,先天拥有,是Thrombey家族区分自己与外人,美国人与移民的唯一标准。
Thrombey一家在调查过程中都宣称自己将Marta当做亲近的家人,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清楚Marta到底是来自哪个南美国家,有人说乌拉圭,有人说巴拉圭,有人说巴西。在这群天生美国人的眼里,可能世界上只分为美国和美国之外的国家,而Marta这样的移民,只是来为他们服务的"the help"。
在旧与新的理念冲突,特权与身份的双重矛盾中,《利刃出鞘》故事展开的这座房子成为了更具寓言意味的舞台。宅子空间与美国之间的类比,外来者面临的排挤,敌视,甚至伤害,让《利刃出鞘》成为《逃出绝命镇》《准备好了没》后又一部以类型元素探索政治表达的作品。
在可能是今年最好的一个片尾镜头中,白手起家善良勇敢的“汉密尔顿”Marta,完成了对空间的侵入与占领,俯视着失去birth right就失去一切的失败者们。继承Harlan经典美国价值观的Marta,或许才是真正的美国人,手握咖啡杯的她,将成为这个国家,这座房子新的规则制定者。My house, my rules, my coffee。
实在太好看了!评价涉及剧透,没看过的先不要往下读!
其实有没有可能,一切的操盘手就是女主?!
1从没拍出来的地方猜想,为什么死者会对家人隔阂如此之深?仅仅是因为想让家人白手起家就不给家人任何遗产?会不会是女主很早就开始煽风点火?
2女主的能力不一定是撒谎就呕吐,有可能是自由操纵呕吐。这样她可以在需要说“假话”时,证明自己说的是真话。
3女主既然能从药的粘稠度分辨是否是吗啡,而且极有可能很早就知道遗产会给自己,是否有可能在察觉到药被换了之后,直接一不做二不休将计就计,既能树立善良人设,又可以把美队给铲除。
4看似善良的女主,其实一切的进展都是她在把控,为什么她要把实情都告诉美队?美队难道是个值得信任的人设?会不会从奶奶那句“兰森你怎么这么快又回来了”就知道换了药瓶的是美队,然后在家人争吵的时候上了美队的车,一步步的把美队往坑里带。从最后女主隐藏弗兰的死亡来看,女主是在需要大家知道自己说谎的时候才吐了美队一身,这心机这手段,不可谓不高深!
5最后女主站在高楼玩味的一笑!说明了一切
分割线
二刷又有了新发现和想法,一刷错过开头,忽略了很多背景细节。新发现发出来供大家探讨。
首先女主应该不是坏人,但也绝对不是什么清纯白莲花。属于自己的东西寸步不让,能够争取的权益绝不手软。有情商有智商,是一位固执老推理作家财产最合适的继承人。
女主撒谎呕吐为假有了新的线索可以佐证
1 女主家庭非法偷渡,经济困难,她虽然有护士资格但是并不服务于护士站,因为她是黑户,没办法得到正式的编制职位。她幸运受聘于有钱人家,取得全家人信任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全家人相信她诚实可靠,值得信赖。撒谎呕吐的设定虽然冒险,但是有效。从家人对她的态度来看,显然她深受家庭成员喜爱。
2 老爷子需要的不是佣人而是朋友,她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雇主的精神需求,在和老爷子沟通时没有摆出低人一等的佣人姿态,而且棋逢对手。在病理、心理、生理上都能对症下药。情商极高
3 几个孩子都不是省油的灯,把遗产分给孩子很难保证家族不会打的头破血流,这时候需要一个,完全值得信任的人,这个人对家族成员没有站队,又对金钱有需求。有头脑可以且能完全按照老爷子的心愿料理遗产(比如作品的改编权等),可以保证家人拿不到巨额遗产能保持自力更生的能力,有同情心,在家人有难时可以伸出援手(孙女上学没有学费,女主二话不说就答应援助)。只有女主具有这种品质。
4 几处细节佐证女主完全有撒谎能力。女主明明知道药被人动过手脚,而且她知道家族里的人与老爷子的恩怨,说明肯定知道家族有人想谋害老爷子,但是在房门外跟007对话时,她说她完全相信这家人不会杀害老爷子。
美队跟她假意结盟时,说了句,遗产留给女主,美队拿到应得的一份,是老爷子最想看见的结局。女主说了句“yeah”,肯定了这个说法。很显然她内心是绝对不可能认同这个说法的。
5 片名叫利刃出鞘,老爷子的台词和美队刺杀女主未遂的结局多次围绕道具刀和真正的利刃。作为一位闻名遐迩的侦探作家,能把自己的死变为一个惊天悬案,显然是最好的归宿。他的继承者肯定也必须是一把锐利的尖刀而不是一把中看不中用的道具刀。
所以
老爷子先给了所有家人杀人动机,遗产、公司、出轨,个个打蛇打七寸,目的是激怒所有家人,然后坐等谁先沉不住气动手。
吗啡注射以后,老爷子还饶有兴致的记录下这个有趣的杀人手法,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布阵,给自己中意的继承人留下线索。并给了她烫手山芋作为试炼。如果她不能度过这个难关,也就不配作为她的继承人。
同时,他也给了家人同等竞争的机会,因为他临死前最大的嫌疑人便是女主,如果他家人有足够的能力和手腕把女主置之死地的话,那么也就证明了家人的手腕和本事在女主之上,那么女主也就失去作为最佳继承人的资格。 为什么选用了下棋这个意向?因为下棋也可称之为博弈,女主和老爷子的每一次下棋都是一种博弈,他对美国队长说他下棋不如女主,也是在挑唆他们的一种博弈,这种博弈之中最后胜出的人就是能够拥有他遗产的最终继承人。
整个片子值得玩味的地方太多,我并不修改文章最初女主是幕后操盘者的说法,只是幕后操盘者并不只有一人,整个片子其实就是女主和老爷子两位大boss的一个终极博弈,然后家人也只是有了参战的机会,但显然在两个王者面前完全没有战斗力。
大家也可以看看,唯一和老爷子独特沟通方式的只有老爷子的短发女儿,而事实证明,在老爷子所有的子女之中也是短发女发展最好,至少做到了经济独立。这也从侧面佐证了,作为一个侦探小说作家,老爷子真的是有这种奇特的兴趣爱好,喜欢与人斗智斗勇。
最后不得不说。片子真的太好了,值得反复玩味。
看完之后,根据电影的开放式结局,除了女主是正真的好人外我产生了另一种猜想:是不是女主是幕后真正的阴谋者。1)女主的鞋上血迹究竟从何而来,她的回忆中是在门外目睹哈兰割喉,这么远的距离根据她的回忆不可能沾有血迹,而且血迹是呈洒上的图样2)女主多次抖腿,在面对哈兰画像时更为剧烈3)片中有一幕窗花图像是一具骷髅捧着一个骷髅头献给一位端坐的大人,似乎象征着通过罪恶的方式获取权利与财富4)侦探最后对女主说你赢得了游戏,却没有遵守哈兰的规则,而哈兰的规则在他女儿的前期称述中有所体现5)女主谎言呕吐的病状似乎也可以自我控制,让人猜想她是不是可以通过这个手段引导真相6)片中侦探说过狗明白人的善恶,而女主将线索扔远之后,狗再次将线索送给侦探,似乎有所隐喻7)哈兰似乎有所察觉,对休说女主是更为出色的下棋者,也说自己没赢过,可能是对女主阴谋能力的认可8)女主最后与休对视时露出了笑容,有自己成为最后赢家的可能性9)结尾阳台女主端杯与下面的家族人群对视,也有讽刺意味
《利刃出鞘》于11月27日在美国上映,中国定档于11月29日。雨尘有幸参加了11月20日盗梦观影团组织的超前放映场,因此写作这篇解析图文的时候只是凭借回忆,手边并没有太多可以印证和借鉴的资料。文中所用到的截图和视频都是出自电影的预告片。
《利刃出鞘》是一部轻松诙谐的悬疑喜剧,相比阿加莎的英式经典推理,这部电影显得并不烧脑。甚至导演基本上是在电影的前1/3就把案件的过程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带着上帝视角来欣赏全部的探案过程。
有人也把电影比作狼人杀,故事的开篇就是狼人首刀后的第一个白天。观众在剧情的安排下成为全知法官,跟随着预言家(侦探)的一步步推演找出了夜晚杀人的真凶。
然而上帝视角丝毫不会破坏这部电影的悬疑气氛,致敬阿加莎又反阿加莎的剧情塑造了悬疑推理的全新风格。加上喜剧定位营造了一系列欢脱而又匠心独具的梗,真的是不可多得的优秀推理影片。
1、肯塔基州口音 美国也有地域歧视,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对南方州口音的歧视。因为南方各州多以农业为主,经济不发达,国民的受教育水平也偏低,因此长期受到其他地区美国人的歧视,一口淳厚的南方口音常常会被其他人嘲笑。
侦探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其实是一位标准的英国人,但为了这部电影他特地苦练了一口浓烈的肯塔基州口音,电影中也受到嘲笑。南方口音不仅给这个绅士侦探一种土鳖的反差萌喜感,更重要的是对美国社会白人精英的讽刺——最后获得胜利的是操着南方口音的乡巴佬和南美移民过来的少数民族裔有色人种,三代白人富豪在家族遗产争夺中落得一无所有。这是电影对当今美国精英阶层的有力反讽。
2、道德先锋美国队长
雨尘作为一个漫威粉,也是桃总的忠实拥趸,怎么会错过如此明显的反讽梗呢?当克里斯·埃文斯饰演的富三代兰森刚刚正式登场就对着一家人大飙脏话,雨尘特别想对他喊一句“language!”
没错,正是这个战斗中都要提醒队友注意不要说脏话的道德先锋美国队长,在《利刃出鞘》中成了狡诈阴暗的纨绔子弟。相信这段充满了“you shit”的对白也是导演为克里斯量身打造的,在美队粉听起来真的是无比讽刺。
3、邦德大战美国队长
电影的两位男主角丹尼尔·克雷格和克里斯·埃文斯,一个是《007:大战皇家赌场》里的极限特工詹姆斯·邦德,一个是《复仇者联盟》中的美国队长史蒂夫·罗杰斯,这两位著名的荧幕硬汉碰撞在一起又会贡献多精彩的动作戏呢?《利刃出鞘》给出了答案。
电影特地为两人打造了一场动作电影中常见的“追车大戏”。只不过受限于座驾只是一台小排量的私家车,最高时速也只飙到了60英里,连角色都自嘲这是最烂的追车戏。
4、英伦豪宅
虽然故事的背景设定在美国南部,但是作为一部致敬阿加莎的作品,影片特地打造了一座英伦风格的乡野豪宅。这种方圆几公里人迹罕至的“孤岛”豪宅设定,在阿婆的推理作品中屡见不鲜。
悬疑片中的豪宅自然少不了密室,然而反套路的是,密室从一开始就一点秘密都没有。影片一开始就是女管家打开了与墙壁融为一体的密门,发现了老人的尸体。护工潜入房子的密窗挂着一幅爬窗而入的人物画像。《利刃出鞘》从精致的布景和道具上完成了致敬和反套路的双重目标。
5、权游铁王座
权游的粉丝们一定对那把由刀剑构成的铁王座毫不陌生,《利刃出鞘》也打造了这样一把王座,用以讽刺这个四世同堂的家族内钩心斗角的权力游戏。影片自始至终都把质询的场景设置在客厅内一件由匕首组成的挂饰前,挂饰与前方的椅子一同构成了斯隆比庄园的铁王座。
而匕首的组合形式也有深意。还记得侦探最后那段绕口令般的甜甜圈理论吧,其实这些匕首也同样组成了一个大甜甜圈。“利刃出鞘”的匕首一团指向了中心,也就是侦探苦苦探寻的甜甜圈中间缺失的那个圈。
6、万有引力之虹
在侦探与玛塔的对话中,他们提到了一本没有读过的小说《万有引力之虹》Gravity's Rainbow,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隐喻。这本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长篇小说揭示的就是晚期资本主义的美国社会里的“弃民”思想,这与电影讽刺的特朗普政府激烈的反移民政策颇为相似。
另一方面引力之虹也被比喻成侦探一步步接近真相的过程。克雷格把他最后那段揭示真相的长篇独白比喻成“确定引力之虹的弧线(determined the arc of gravity's rainbow)”——真相绕了一个大圈击中了引力的中心。
7、本格推理的探案游戏
日语“本格(ほんかく)”所代表的古典推理最大的乐趣就是作品从一开始就把线索展现出来,读者(观众)和侦探站在同一平面,拥有相同数量的线索,一起寻找真相。从这个角度来说,《利刃出鞘》也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本格派推理电影。 电影很早就把侦探发现真相的线索抛在了观众面前。比如玛塔鞋上的血迹,导演生怕观众忽略似的给了一个大大的特写。在回顾案发经过时,警察不忘提到了梅格回家后半夜被犬吠吵醒的插曲,而电影中对包括陌生警探在内的所有人都非常友好的两只狗,却唯独在兰森回家时对他大叫。而兰森随口说的“只有佣人叫我休(only the helpers called me Hugh)”到最后也成了一条重要的线索。不知道作为观众的你看到最后真相大白时,是觉得恍然大悟呢,还是对案情早已了然于胸了?
8、其他细节的首尾呼应
电影中有不少首尾呼应的彩蛋细节,让这部搞笑风格的悬疑推理作品变得非常严谨。在这里枚举几个例子:
我们来回顾一下剧情,根据最后侦探的推演,案件的真相是这样的——
故事似乎就这样结束了。但是,请跟随雨尘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带着这些疑问,一个匪夷所思的答案也呼之欲出——
85岁的哈兰·斯隆比深谙每一个家族成员的性格与面孔,写了一辈子推理小说,老哈兰决定以自己的终局撰写人生最后一部“推理作品”。因此,他提前一个星期修改遗嘱,将全部的遗产留给护工玛塔。他知道其他的家族成员虽然无法接受,但终究无力撼动这一决定,唯独外孙兰森绝不会善罢甘休。所以在他85岁生日当天,哈兰展开了布局。
首先哈兰向兰森单独透露自己修改遗嘱的事情,同时向他透露了自己与玛塔每日用药前下围棋的习惯,这样暗示让恼羞成怒的兰森萌生了换药嫁祸的念头。晚宴结束后,哈兰坚持要求玛塔下围棋,目的就是为了打翻棋盘让玛塔手忙脚乱,如此才能忙中出错的状态下歪打正着地保证清白。
而后哈兰安排了玛塔接下来的行动,并且以她母亲非法移民的事实胁迫,使玛塔别无选择。而此时的玛塔并不知道自己继承遗产的事情,所作所为也仅仅是遵照指示洗脱“过失杀人”的罪责。
甚至兰森找侦探也在哈兰的预料之中,但不管侦探如何挖掘,都无法找到证据证明玛塔用错药品,因为最关键的血检证据将有力地证明她的清白。如果不是弗兰多此一举,兰森恐怕也没有办法及时破坏实验室(玛塔是根据报告副本找到实验室地址,兰森也同理)。
在这之前,哈兰还正式断绝了给子女的经济帮助,这恐怕不仅仅是在“交代后事”,更是帮助玛塔扫除继承遗产的心理障碍。而明知自己死后才能让女儿琳达看到的信件,也采用了父女间默契的方法来传达。而老人之所以选择由玛塔继承遗产,是因为他知道只有善良的玛塔才能保证他的子孙后代公平公正的得到照顾。
整部影片只有哈兰在与玛塔的对话中把匕首拔出了刀鞘(兰森最后拔出的只是道具,不是真正的利刃),而此时玛塔并没有发现用错药剂,而此时恐怕哈兰已经做好了准备。 所以利刃出鞘是哈兰剧本高潮的开始,片名也暗示着整场精彩的推理故事都是他自己导演的结果。
前文提到一件首位呼应的道具——哈兰的咖啡杯上写着“MY HOUSE, MY RULES, MY COFFEE”。要知道,影片直到最后玛塔才捧起咖啡杯。所以在此之前,杯子的主人还是已经去世的哈兰,所有的故事全部遵从这哈兰生前写好的规则(MY RULES)在发展。
影片中其实有一个非常诡异的细节来佐证雨尘的这一推论。镜头前后三次聚焦在哈兰·斯隆比的油画像上,前两次的时候,画像上的哈兰面带愁容,而当一切尘埃落定,镜头第三次对着画像时,画中的哈兰也满含笑意。
本文首发于雨尘个人公众号OneStage,如需转载授权请通过公众号联系作者。
看完《利刃出鞘》,我第一个想到的居然是韩国电影,是前不久火爆网络的奉俊昊戛纳获奖电影《寄生虫》。
《利刃出鞘》就是一个美国版的《寄生虫》,虽然影片形式上看起来是个探案的故事。
影片的绝大部分情节都在远离市区的一栋大宅子里展开。85岁、须发皆白的老头子霍华德·斯隆比是个著名小说家,他的书很畅销,一辈子赚了很多钱,与自己已然不知道一百多少岁的老母亲和女佣人、女私人护士住在大宅子里,宅子里古色古香、气氛诡异。
某天,女佣人早起依旧如常地帮老爷子冲好了咖啡,端着上楼去叫他起床,结果发现老爷子被刀子割破了喉咙,已经绝气身亡多时。
而一个匿名人将一厚摞钱塞进信封,送给了久负盛名的私家大侦探布兰科,雇他来与警察一起,侦破到底是谁杀了老人。
这就是影片的开场。一个十足的探案故事,福尔摩斯或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不过剧情后来的发展,倒更像是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多一些:因为老爷子死去的前天晚上,正是家族聚会,所有家庭成员都有谋杀老爷子的嫌疑,于是,所有人,困在一栋房子里,开始了相互猜疑谁才是凶手的游戏。从这里也能看到导演向阿加莎致敬的影子,因为导演就是她的粉丝。
然而接下来的故事,则充满了豪门恩怨剧的风格。一个个打扮精致、出口成章、事业有成的斯隆比家族孙男弟女,分别在警察和布兰科侦探的盘问和调查下露出了马脚:他们并不像他们自称得那么优秀。
女儿琳达总是说自己白手起家,成为商场女强人,然后最后孙子揭穿了老妈的底:她才不是白手起家,是爷爷“借给”她百万启动资金。
女婿理查德衣冠楚楚,从头到脚都泛着优越感,其实就是吃软饭的,不但吃软饭,还要出轨偷腥,最后被岳父老爷子发现,威胁他必须坦白,否则老爷子就要自己告诉女儿琳达真相。
大孙子兰森是个派头十足的纨绔子弟,爷爷死的当晚,两人还在密室里大声争吵,为了遗产,孙子甚至威胁爷爷。
剩下的家族成员,也都不是什么好鸟,有的长年做假账偷老头子的钱,送女儿去学费高昂的贵族学校,自己其实早已破产;小儿子徒有虚名,毫无建树,就靠着帮老爷子打理知识产权来过活;小孙子雅各甚至还是个整天在网上发表激进言论的种族主义者。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与老爷子有着很深的矛盾。老爷子要解雇小儿子,不再让他打理出版社,这意味着一事无成的他就失业落魄;大孙子为了争遗产,更是和爷爷破口大骂;女婿偷腥被老人得知,恨不得杀人灭口;儿媳妇做假账偷钱,被老人揭穿。
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杀死老人的动机。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他们都某种程度上,依赖老爷子过活,或者说,依赖老爷子的钱,才过上了舒适、优越、富足、悠闲的生活。
片中用了无数个细节来体现他们的“优越感”。比如他们围坐在壁炉旁,大言不惭地谈论移民和难民问题,甚至毫不顾忌别人的尴尬,把从厄瓜多尔移民过来的老爷子的私人护士玛塔也拉过来,问她的感受。老爷子死后,他们又慷慨地对玛塔表示,私人护士也是家庭一员,她照顾了老人那么久,全家都会在经济上继续帮助她。
他们怜悯、慷慨、居高临下地讨论着新移民的处境,然而影片通过剧情的发展告诉观众,斯隆比家族这些人,全部是在以不同的形式,依靠老爷子的钱,才过上了优越的生活。
他们才是这个家庭里、甚至是整个社会中真正的寄生虫。他们之所以有资本居高临下,有资格去怜悯他人、谈论他人、鄙视他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很优秀,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生在了一个富豪作家的家里,他们有个好爸爸、好爷爷。
所以当律师宣读老爷子的遗嘱,6000万现金和投资,以及大宅子,还有小说的版权,全部归属拉美来的私人护士玛塔时,斯隆比全家都疯了。
各种污言秽语一股脑喷了出来,平时对着手机刷屏、很少说话的小孙儿,更是出口成脏,指着玛塔说:你肯定是跟我爷爷睡觉了!?
是不是进行到这里,听起来又很像是一个“小保姆骗光老人所有遗产”的小报新闻头条?
然而恰恰是从这里开始,《利刃出鞘》才开始真正进入白热化的剧情高潮,一切才刚刚开始,并且后面有多次反转,真正喜欢看转折故事的观众,会在这个电影中过瘾。
至于谁才是真的凶手,只有看完电影才会知道。
由丹尼尔·克雷格扮演的、操着奇怪口音(据说是美国南部口音)的布兰科侦探,与其说是个探案者,不如说是片中的旁观镜头,他的视角带着观众审视了宅子里的每一个嫌疑人,也把观众带入了这场猜谜游戏。
除了原创剧本的构思精妙之外,本片最让我惊喜的还有两点。
其一是丰富的细节。看到最后你会发现,虽然整个电影的舞台只是一栋大宅子,但宅子的每一处细节都能在后面的剧情中派上用场,写着“My house, my rules, my coffee”的咖啡杯、院子里的狗、后门的小路、甚至是只有两句台词的太奶奶。到最后你会发现,连为什么一定要发生在一个远离市区的大宅子里,都是有剧情原因的。这种构思的严密,是会令观众感到惊喜和畅快的。
另一个亮点就是伟大的隐喻。
为什么说是伟大的隐喻?因为如果把许多隐喻去掉,本片可能就是个精彩出色的探案剧情片,但是加上了这些伟大的隐喻,我个人认为这个片子其实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奉俊昊的《寄生虫》。探案的剧情和深度的隐喻,同时满足了观众的爽点和解读的意义。
因为编剧和导演通过此片,深度影射、隐喻和讽刺了美国社会当下对于外来移民和难民的心态。在影片结尾,大孙子兰森质问女护士玛塔:“是我们一家人接纳你,让你进入这栋宅子,让你成为我们的一员,但我们才是真正的斯隆比家人,我们生在这里,你凭什么继承遗产?”
相比较韩国导演的含蓄,本片在“寄生虫”的隐喻上非常之明显,引发的思考也更深:谁才有资格成为一片土地、一栋豪宅的真正主人、继承人?到底是碌碌无为、徒有虚名、脏心烂肺、不择手段的子孙们,还是“有一颗善良的心”的外来者?
片中有个令人发笑的设置,就是有一个类似《权力的游戏》里铁王座一样、由几百把刀装饰成的座椅摆放在老爷子的客厅里,似乎也是在隐喻着这是一个“九王夺嫡”的故事。
影片末尾最后一个镜头,意味深长的相互凝望,导演和编剧为他们所隐喻的话题,选择了自己的立场。
而所有后来发生的一切,似乎都在老爷子的意料之中,也都如他所愿地发展着,他的自我牺牲与慷慨,是对还是错?
不在场证明、暗号、事件、交易,一座充满秘密的豪宅。唯一看透真相的是一个外表看似青年,心智却超过九旬老汉的战争债券推销员史蒂夫罗杰斯。
“贺岁喜剧”这个说法近些年来似乎不太流行了,因为国内影视工业整体有了较大发展,挤进贺岁档的什么类型的电影都有,不必非得是喜剧。中国电影工作者对贺岁喜剧的热情渐渐消退,美国同行却依然玩得起劲。《利刃出鞘》的导演莱恩约翰逊算得上贺岁档的老朋友了,两年前他的作品《最后的绝地武士》就有国内知名相声演员岳云鹏的加盟。这一次他的新片更是全方位刷新贺岁喜剧的工业指标。
贺岁喜剧一定要群星荟萃,如果一大群明星刚好演的还是齐齐整整的一家人,那就更好了,给人一种合家欢的良好印象,也符合节日氛围。《利刃出鞘》早前放出的预告片向观众炫耀了其豪华的明星阵容,而且这帮明星扮演的大部分角色还是亲人关系,这样的设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家有喜事》一类的贺岁喜剧。而本片的故事也确实起源于一桩喜事——老爷子过八十五岁大寿。然而喜事很快就变成了丧事,寿宴第二天,老爷子离奇死亡,似乎是自杀,却又充满疑点。他的这满堂儿孙全都成了嫌疑人。
第一幕主要是这一家人轮流进行自述,负责听取他们证词的,除了警察叔叔,还有一个看上去深不可测的私家侦探。当然,这只是看上去而已,他一开口就有内味儿了。侦探憨憨的口音和群魔乱舞的这一家人相映成趣,感觉下一秒就会有人从角落里拿麻醉针射他然后接管他的话语权。之所以没发生,可能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的口音太难模仿。
本片演员阵容当中最有流量的是美国队长和007,可惜影片第一幕并没有他俩的对手戏,甚至美国队长都没有正式出场,只在闪回中晃了那么一小下。他在本片当中是死者的长孙,这孙子早早地离开寿宴,嫌疑最小。
无论是侦探007,还是孙子美国队长,都不是故事真正的主角。第一主角其实是死者老爷子的护工。这位移民二代可谓宅男挚友,既能陪天天宅在家里的老推理作家下围棋解闷,又能化身虚拟偶像帮助资深宅男瑞恩高斯林戒掉充气娃娃。护工小妹身为核心人物,比别人了解更多关于老人死亡的真相。但她拥有特殊体质,一撒谎就会吐,所以她要隐藏秘密会比别人更加辛苦。
护工小妹是第一主角,但是演员表上她的排名却在戏份远不如她的侦探007和孙子美国队长之后。这要是部国产片,绝对可以在番位这件事情上大作文章,整一出比电影本身剧情还要热闹的撕番位大戏,影片也就能顺势收获与其质量相匹配的票房了。
一个是实际戏份和剧情作用方面的主角,另外两个则是咖位和票房号召力方面的主角,三巨头在第一幕的表现空间都不多,舞台此时主要还是留给了一众配角戏骨们。各怀鬼胎的三房中,以大儿媳妇最为抢眼,其扮演者是去年恐怖片黑马《遗传厄运》的女主角托妮科莱特。之前她未能凭借在该片中的母亲一角获得表演奖提名,被视为上一届奥斯卡的最大遗珠。这次她又以整容般的演技塑造了一个徐娘半老、搔首弄姿的网红,除了增加影片的笑点之外,也让案情更加扑朔迷离,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人在故事推进到大约三分之一处的时候,都把她列为幕后黑手的最可疑人选。这固然与角色设定中应有的一系列做作表现有关,但恐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演员之前的恐怖片代表作给人留下了太过浓重的心理阴影,让大家出于本能地想把检举凶手的那一票投给她。
相比之下,走女强人路线的长女要显得正常一些,只是反复强调自己白手起家这一点与她后来的表现对照起来看,未免有些太过讽刺。如果说这家第二代女性成员还算是外强中干的话,男性成员则是毫不掩饰的窝囊废。倒插门的女婿事业上没多少成就,花花肠子倒是不少,人前还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来。小儿子负责经营老爹的小说版权,自己不会搞创作,只有满嘴的IP运营之类的屁话,成天想着怎么消费他老子的作品。当然这一对活宝也不总是怂的,偶尔也会想要证明一下自己是个狠人儿。比如在老爷子的遗嘱宣读会现场,两人就贡献了一场范德彪级的格斗戏。这场戏凸显了本片的动作设计理念——怎么笨怎么来,别看满屋子凶器,其实没一把好使。影片后半段的一场追车戏也是在同样理念之下设计出来的,以至于片中角色都忍不住自我吐槽:这真是我经历过最二的追车了。蠢萌却不过火的追逐打闹,让人联想到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虽然角色行为的卡通化程度不像后者那么高,但都是把笑点自然而然地融入动作本身,以此展现出比刻意抖包袱更为高级的幽默感。
这一家的二代人物还有一个特别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出版商小儿子的媳妇,她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谢尔顿库珀博士的头号私生饭,在库珀博士的婚姻方面发挥了一吻定情的助攻作用。如果库珀博士知道她嫁给了美国队长的老舅,大概会刮目相看。
孙子美国队长的正式亮相是在影片接近中点处,也是上面提到的他老爸和他老舅贡献了史诗级格斗场面的遗嘱宣读会。这次家庭聚会中,行事吊儿郎当的孙子成了众矢之的。面对围攻,他的反击只有一句:吔屎啦你。看着一向伟光正的美国队长口吐芬芳,让人有一种看清纯偶像下海的满足感。经此一役,美国队长得以与黎耀祥、张学友、Van样并驾齐驱,跻身吔屎四天王之列。
这一家人里看上去最精明的那个孙子,尚且都是个表情包生产者,其他成员们能迸发出多少智慧的火花,就更不敢指望了。而作为外人的护工小妹和侦探也是一路状况不断,笨手笨脚、磕磕绊绊、稀里糊涂撞大运一般将真相给撞了出来。不同之处在于,这其中有人是不够聪明却要自作聪明,觉得这样才配得上自己的身份;有人则是自认愚笨,其实大智若愚,凭借生而为人的直觉和本能,轻松化解了复杂套路。
本片在笑点的制造上使用了不少屎尿屁喜剧元素,除了美国队长台词里直接出现的屎以外,还有贯穿全片的女主角呕吐场景。你以为吐哇吐哇你就习惯了,结果每一次还都能吐出不一样的风采。屎尿屁并不一定会降低一部电影的格调,如果使用得当,反而可以成为凸显影片主题的有力武器。本片就是一个成功案例,自认为是上流社会的Thrombey一家,其刻意伪装出来的所谓高级感就在反复出现的屎尿屁梗当中被消解了,而这正是导演想要的。
先后征战贺岁档和春节档且战绩不错并有望再接再厉的国产侦探片系列已经证明了屎尿屁喜剧可以跟严谨的探案推理兼容;有着相近操作思路的本片无疑是这种类型融合的更成熟尝试,每一个屎尿屁段子都自然融入主线剧情之中,没有让人跳戏的刻意搞笑。上述国产侦探片曾经恶搞过时任美国总统川普,不过用的是类似模仿秀的粗浅手法。本片则直接把川普的移民政策放进了影片主题中当作靶子。
其实影片首尾呼应的咖啡杯、女主角的身份设定等,都已经把导演探讨移民问题的意愿表达得很明显了。闪回当中Thrombey家第二代成员们围坐在壁炉边的那一番讨论则让原本可以适当隐晦的主题表达呈现得过分直白。不过我个人觉得比较有趣的一点是,片中形象不算正面的倒插门女婿Richard的观点,其实与我一直以来的看法倒是颇为类似。他说问题的核心不在于移民,而在于是否合法,对此我深以为然。一些网友因为大量外国人在本国境内非法滞留而感到担忧,这种担忧本身是有价值的。但是为了唤起社会对这一现象的重视,网友们在讨论类似问题时,把重点放到了这些外国人的种族和肤色上,这就偏离了问题的本质。如果是真心仰慕本国文化,并且愿意通过诚实劳动建设这片土地,是什么种族和肤色又有什么关系?关键是要有令人信服的标准和坚实的执行力来把合法的、优质的移民与那些不值得欢迎的外来者区分开。种族和肤色既不应该成为一个人遭受歧视和压迫的理由,也不应该成为一个人在他国享受超国民待遇的保护色。每个人在才能与品德的维度之外,都是平等的。
对于一部有多重反转的悬疑片,剧透的伤害是致命的,因此我上面的文字尽可能迂回,以免误伤没看过电影的观众。不过最后时刻,我还是忍不住想要狠狠剧透一把,借此证明这确实是一部符合节日氛围的贺岁喜剧:影片有一个大快人心的结局,好人有好报——剧透完毕。最后的最后,是我对这个大快人心的结局的一点改良意见:我还是觉得这栋大宅子应该留给那个整天玩手机的小孙子,毕竟他是长大后要成为X教授的男人,这里很适合作为他兴办教育的基地。
--------------------------------剧透免疫者分割线-----------------------------------
……
……
……
……
……
Hail Hydra!值得二刷!
9分吧,属于那种很好看电影,也算是这两年好莱坞看到的最出色的侦探推理类影片了。整个推理与反转的设计都很用心,真正做到了不到最后一步,你永远无法猜出真相。中间又有几次类型的转换,也很有心思。同时,表面是个推理片,背后又各种政治话题隐喻,各种怼川普,也是很好莱坞了。表演也都很有特点,可以的。
全篇最阿加莎的部分不是推理和反转叠反转,是好人受到考验而好人最终平安得胜,以及自始至终的善良的心
从戛纳的《寄生虫》到威尼斯的《小丑》再到这部颁奖季的《利刃出鞘》,今年堪称类型片大爆年,而且每一部都能走向口碑的风口浪尖。缺失中心的“甜甜圈”案件,逐层抛开悬念,猜不透剧情走向,情愿沉迷其中,无暇去想。遗产公布时美队的窃笑、探员收回公布真相时奶奶的偷乐,脑海里浮现的都是高司令在奥斯卡现场的捂嘴笑。它又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悬疑推理片,家人的关系,阶层的对立,越细想越不寒而栗。“年纪越大,越难以掩饰情感,包括悲伤” 每个人都有可能撒谎,而你也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向。
贵为美国白人的众卿家内讧一无所获,仰望着从巴基斯坦人手里买来的生父老宅;身为巴西移民的本宫站在老宅阳台,端起“My House My Rules My Coffee”杯具轻呷,俯视着一切。哈哈哈哈……吐!
最打动我的地方...似乎是这个故事有那么些温暖?
其实老爷爷在第五分钟时就已看穿了真相——当然 这句话唯有看完全片的人才会懂 长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062332/
年度爽片,人性试炼。剧本在原创中带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即视感,从上帝视角看谋杀依然拍出了悬念与反转。美队蛮有黑色幽默的潜质啊~
可能因为期待值太高,看完其实蛮失望的。并不“狼人杀”,大部分的家族成员也都被处理成很脸谱化的小反派,尤其故事到中后段视角完全从女主小白兔一人展开,上帝视角一开,几乎从推理变成了犯罪惊悚片。到最后谜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依然是想讲一个拉美裔移民赶走美国人的反川普式寓言。这几年川总凭一人之力到底为好莱坞贡献了多少素材灵感???还能拍点别的吗???
没有推理迷会瞧得上这个案子吧?它的质量、体量与能量甚至都不足以支撑起一部电影。莱恩增添人物数量和支线情节进行叙事注水,一个个功能化的毫无生命的沦为道具的角色除了分散注意力与提供生硬的笑点外基本是多余的,他们真的参与悬疑和谜团的助力与搅局了吗?演员选角特点,众人登场布局,稀释了真相前的迷雾,反阿婆,但实际并未跳出传统,从《神探可伦坡》到《古畑任三郎》,太多前人早就做过无数次,最后,还是向老派推理的惯式投降。你可能会说,这片子不仅仅看罪案侦破,你更要看到它社会向的一面,不好意思,这一点,我作为一个三流影迷,更没瞧上。
精彩绝伦的希区柯克/德帕尔马式惊悚情节剧,非常好的剧本和编导,Rian Johnson再次没让我失望。强对比度的视听语言非常old school也非常给力。剧本太棒了,前面每个埋下的伏笔都在后面给出合理甚至出人意料的解决,在政治层面具有象征意义,惊喜之后还有惊喜,然后再来一个惊喜,连续不断反转之后,大家蓦然回首,一切回归人文关怀,美好的人性最终得到补偿。
哈哈哈,想要一个美队叫大家EAT SHIT的表情包!!半上帝视角下的推理与反转都很有意思,而情字当头,一点点人性的光辉还是有机会从这冷冰冰的伪善脉络中逃出生天。四星半。(许愿成功!12月2日@今天也是宝贝喵 给我发来表情包)
用古典影调、英式喜剧、政治讽刺、闪亮亮卡司层层包装,唯独甜甜圈最核心的部分空了一块,没有推理进行到关键时刻那轻轻一击整个人恍然大悟的快感。解谜越深入越感受到导演对于反类型的用力又无能为力,用明到不能再明的明喻带着观众兜圈,以回避只要一验血就不言自明的真相,推理迷看完失望到萎靡。【重看2022.10.18】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讲西语出身的护工(埋设了一个语言梗),一会被说是厄瓜多尔人,一会是巴拉圭,一会是乌拉圭,一会又是巴西人以及壁炉夜话的墨西哥边境话题。似乎富翁子女,从来没有正眼看待她,认为她不过是一个随时可被替换,是任何一个国籍的帮工佣人。子女一群人嘴上说白手起家,心里念念不忘丰厚遗产,痛失遗产后的古老敌意,叫人不寒而栗。包括看似叛逆不羁反社会的家族第三代,依然带有根深蒂固的成见。匕首、呕吐、老奶奶之类的设置妙用,都令电影在类型上,有偏向黑色喜剧的幽默元素。所以实际看下来,并不会觉得电影很长。尤其是最后一连串脑补风暴,煞是过瘾。
虽然案件真相没什么新意,但胜在结构玩得转,节奏上佳,台词笑点不断,连续反转让剧情不断攀升;家族里的每个人都人设丰满,感觉有很多可以挖掘,能做迷你剧的水平,所有配角从警察到女佣都太有戏了,群戏优秀,呈现了非常舞台剧的效果,极具观影娱乐性
全片最大的败笔是 美队从头到脚都写着 我的智商和我的演技一样捉急 加这么多戏给我 我自己也不信啊
4.5 太好看了,剧本扎实,十多个人物个个出彩,各种细节和铺垫需要二刷才能全部Get;更难得的是在如此严密的剧作之上有讽刺幽默,之下是个政治内核,尤其是第二幕之后,悬念退场,政治讽刺开始主导语调,把整个电影提升到另一个层面,精彩纷呈。莱恩·约翰逊的执导能力依然不同凡响,这个卡司更是牛逼闪瞎眼,全是硬核戏精,托妮·科莱特演的网红婊太抢眼~~
导演还是很擅长这种类型的电影的。节奏张弛有度,人物多而不乱。有模有样的商业悬疑片。
美桃甚至已经不满足于在twi上骂川普了,这一次,他专门演了一部骂川普的电影……
一家子“神仙”又请了个“大咖”神探来破案,过瘾哦,各种飙戏,感觉就像在话剧厅现场。
《罗生门》般的众说纷纭、层出不穷的反转已经足够精彩,更精彩的是对人性的揭露入木三分。最黑暗的不是哈兰的死因,而是每个人面具下的心机和城府。大家都说玛尔塔是家人,哈兰将遗产给她后,他们又说她是骗遗产的贱人。沃尔特亲口说要好好照顾她,结果说翻脸就翻脸,甚至用她母亲来威胁她。你犯了罪,有好处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好处我就要报警抓你。一开始大家都说哈兰是自杀,听完遗嘱却又叫布兰克继续查下去,巴不得是玛尔塔杀了他。和自己无关就无所谓,哪怕是父亲的死因,关系到自己的利益了才会在乎。一家人可以天天吵架,也可以为了遗产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因为他们知道,可以和家人过意不去,但不要和钱过意不去。没有永远的家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玛尔塔的话真是一针见血:为什么哈兰把遗产给我,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