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想要重新开始生活的人亚历克斯,想要甩掉爱他的女友丽丝,结果久不联系的父亲因为美国女人逼债自杀,他的朋友们马克、汉斯为了还钱,想出偷STBO疫苗卖钱的计划,但是需要手快,从射线拿出来,于是他加入了。他在公交车模糊看见一个女人,去到发现好像是安娜。他爱她,给她讲有趣的,变魔术戏法,但她只爱年老的马克。与此同时,美国人也威胁利诱他。而女友到处找他,迷失中按照他离开的信找了多马做爱却悔恨万分,多马因此染上STBO,找到却没有杀亚历克斯,而是继续为不爱他的她,丽丝,跟踪他。他行动前还偷东西伤了手,但计划成功了。他被警察包围,却把自己当人质,被丽丝摩托救了。但他晚上又甩了她,藏好东西找他们搭飞机。他假死骗了美国人拿了假的病毒,但是在去机场路上他发现,一开始看到的女郎在路上出现,并不是安娜,一场无缘由的爱的悲剧。他们又被追上,亚历克斯被打中腹部,丽丝也追着他。美国人被开枪打死掉进河,他也死了。他想要重新开始,想要爱,想要去瑞士,但最终还是一团糟地死去。丽丝也伤心欲绝。安娜伤心地跑起来,放的越来越快,不知道是要追丽丝还是释放伤感。镜头极其有特色,有戈达尔的味道。快速移动,突然黑屏跳剪,许多特写,有点掉帧的镜头,加快速度放映的镜头,诗意的对话,黑白的丽丝打电话。也像精疲力尽,一个想要重新开始生活的人在搞砸自己现在的生活后又爱上另一个人,扯进这个计划而死。他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第27届法罗岛电影节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坏血》,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米米
也许只有年轻才会有得“STBO”的机会,也许全世界都被传染了,老了,爱情可能就不存在了。
孟山
生活是自由的奔跑,爱情是我唯一的禁锢;想象着无尽的自由,影像是完美的容器。
dama.W
末世设定,爱都是冰冷的。亚历克斯在街上奔跑的横移镜头太带感了,有后来车行和安妮特的影子。作为后浪潮的代表人物,可以看到布列松(身体局部特写,机械的动作)高达(跳剪,开车戏)等人的影响。最后半小时很好看。
Andrea
躲不过的宿命,男人永远走在并死在追求阿尼玛的路上。
一桶猫
镜头语言很新浪潮 — 抽帧、跳切、慢镜、特写、声画分离等 只看构图、光影就已经足够享受 年轻时候的朱莉·德尔佩和朱丽叶·比诺什美到发光 然而影片主线剧情过于单一 骨子里净是文艺浪漫的气息 卡拉克斯真是位极其感性且风格独特的导演
消亡之人
当然还是很好的。 但感觉更多是转变,有些夹在中间。 如果说男孩遇见女孩和神圣车行分别是起点和终点,坏血则兼具前者新浪潮式的技法和男女情爱、自我解剖的对白、稠密却又克制的情感,又有后者强冲击、超现实、后现代的色彩、画面、配乐,却又都不及两者那么极端。 既是对电影史的复刻融合与铭记,也是对一种更纯粹的卡拉克斯风格的探索。 例如奔跑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画面中的速度感是神圣车行式的,旁白中阿历克斯念自己写的信,却又是男孩遇见女孩式的,声与画有着截然不同却同样磅礴的力量,让我一时有些分神。 阿历克斯在大街上听着大卫鲍伊的音乐,一面奔跑一面捶打自己的时候,已经有一些Mr.Merde的影子了。 速度,爱情的速度,速度感的微笑。 有一种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又让人终生难忘。
快乐王子
三部曲中最爱的竟然是这部。无疑是关于爱的电影,但也是关于速度的电影,在极速的运动中感受存在的消亡,往往是没有什么具体的起因的,只是想要感受速度。之前觉得与爱直接关联的是心,现在却觉得是眼睛,只要看着对方的眼睛,爱或不爱真的太明显了。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已消失的爱和正在追求中的爱实在是浪漫至极,温柔的腹语、打破脑袋地各种杂耍逗乐,只要你能吞回眼泪、大卫鲍伊的歌声下无人的街道上奇行种一般奔跑(太像那天看完演出和朋友道别后我独自跑回寝室的姿态了,仿佛我与时间与腹中的疼痛融为一体)..特写、快速地剪辑、一如既往的黑屏,又有铺面而来的新浪潮的味道,最终意料之中地通向死亡和死亡后女孩无端地奔跑,爱与死与速度交织,无疑是最完美的形态。
三色堇紫
影片所带有的魔幻魅力散发出一股迷人的独特气息,带着最致命的危险诱惑,吸引着你的同时也在慢慢吞噬着你的灵魂。影片每一帧画面都宛如油画般精致,让人在不觉间便迷失在了其中,两人间的暧昧话语随着收音机里的歌曲交织在空荡的房间之中,一双眼睛在黑暗中窥视完美的身躯,一个男人在寂静的街道上放纵的舞蹈、放纵的奔跑,就如最后的镜头中一个女人在笔直的跑道上追逐无望的自由。男人得不到渴望的爱情,女人跨不过烫脚的人行道,黑屏的瞬间仿佛是镜头不经意的一次眨眼,影片在出乎意料的同时又让人逐渐沉迷在了这段虚幻的爱情之中,复杂的情绪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男人迷失在对两人的情感之中,也迷失在了爱与被爱的抉择之中。当死亡来临,女人吞下了所有的泪水独自转身离去,不带走任何关于他的东西,只有那些忘不掉的回忆在不断啃食着她颤抖的灵魂。
伊菲吉妮娅
导演风格毕露,摩托女神德尔佩可真白嫩啊!
FranzCamus
诗意的台词 巧妙的音乐 卡拉克斯有别于他的新浪潮前辈们 另辟蹊径 开创了自己独有的艺术展现手法。跳脱的剪辑 不按常理出牌的摄影 新的电影艺术就此诞生。浮生若梦 恍如隔世。
#FIFF27#第3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吸引我的一个原因是,美好的东西本就具备失真感叭:想要守护的美、迷离抽象的剧情、动人的台词……谨以此片,作为锚点,再去领略无穷浪漫。
我突然感受到,故事的发展就像许多短折线相连接。总是存在转折点及对应的片段式发展。
开场是两条看似无关的人物组:少年少女和“在混的”。通过对话中反复提及的线索人物,很自然地将二者串了起来。疑惑马上消失,预期着相遇的来到,又好奇会面的形式。
这必定是个转折点。
少年一心想着“改变生活,重新来过”,带着倔强与傲气在追求着。这个虚无的目标就是抛弃少女的原因。正因为这场抛弃,他才有机会在心里吐露那么浪漫的心声:
丽丝,我的小丽丝。我走了,首先去海边,之后谁知道。因为有时候牵一发能动全身,一件事解决了就全部迎刃而解。我知道这相当于犯罪,我是凶手,你是我微热的手枪,遗留在犯罪现场。我希望我留在你身上的指纹会消失,我知道年轻将会保存你对世界的不了解,这是好事。我走得不留痕迹。丽丝,不要想“时间会治疗一切”,主动点、快、快,以最快的速度忘掉我。去和男孩与男人们上床。我忘不了你寄给我的第一张图画,你最美的一张上面有这样的句子“当女孩岔开她的双腿,她的秘密就像蝴蝶一般飞去”。做爱一定要带套子。丽丝听着,我在你身上的质问消逝之前,我不会再看到你,也不会碰你。忘记……忘记我吧,好好过日子。我吻你丽丝,相信我,永永远远。
第二个转折点是:STBO无爱性爱传染病的奇幻设定。这时候终于丢下了“真实的帽子”,之后再整幺蛾子、开脑洞,观众都能得接着。
下一个转折点来自:安娜请求马克说爱她。因为在此之前,有太多铺垫让我们把安娜与亚里克斯想得太过简单——嗯哼,果然又是一渣男罢了。比如,恐高的安娜看起来是因为亚里克斯的保护,而决心唱反调。
第四个转折点则是:他们拥有了一整晚的相处时光。亚里克斯用腹语描述着梦境,多么别致的表白。这一场非常精彩,台词洋溢着独特的青春感,或者角色行为充满了戏剧性表演效果。
我得为夜间的梦境喂养我的眼睛。
- 我曾经是个安静得令人害怕的小孩,我保有沉默。错了,沉默保有我。
- 沉默的人令人不自在,你会认为他不是天才就是白痴。
她是信仰主义者、有宗教情怀,她相信永远。她崇拜我。
我喜欢大个子,你个子太小。我喜欢比我老20到30岁的男人,或者比我年轻。我喜欢能让我想起另一个人的男人。
- 我可以拉上屏风。
- 不用,男人的眼光不是风。
我必须告诉你,我有种强烈的感觉,错过了你我就永远错过了全世界。
还有无厘头的片段:随广播在街上跳起舞、在街上学走路的母子、哈雷彗星的热浪、把车翻倒、面对面打电话、泡沫大战……
之后是最特别的一个转折点,也意味着主线剧情的高潮。亚里克斯与美国女人交锋了。会因此背叛吗?即便是安娜在相处一夜后强调着“我们一定要救马克”。这个疑惑比犯罪现场更让人紧张期待。
与此同时,小丽丝追上了亚里克斯的轨迹。她神秘地、强硬地回来了。摩托车天使,享受到速度的微笑了吧。
喜欢的色彩
喜欢的特写及打光
最后,喜欢的台词
当Alex离开Lisa重新开始,Alex浑噩的青春成了留给Lisa的机车钥匙,Lisa成了Alex留在犯罪现场微热的手枪,Alex希望Lisa能够宽恕他,因为他以为年轻能够永保,希望Lisa能去和别的男孩上床,希望Lisa能够忘记他,可当Alex遇见Anna后才明白原来青春也会变老,就像Anna不敢跳伞一样人会变得不敢尝试新的事物,即使内心万般柔情却不敢轻易接受,生命变得像一场小孩子的游戏,爱成了两个人的迷,彼此都在寻找对方到底爱我的是什么,一旦迷解开得太快或者解不开爱就会死亡,这时即使是一首大卫鲍伊的《摩登恋人》也无能为力,狂奔,戛然而止,Anna不会再相信有一种爱来得快去得快却让人终身难忘。
许多人年轻时都是Alex,喜欢一个句子就能让角色翻天覆地的小说,抛出了锋利的句子后来难免要承受沉重的代价,玩的过火了就会像电视机一样内爆,以为自己20岁能咬着生命,能无所不能,后悔一分钟一切又能重新开始,可到头来却是毫无理由的搞砸了一切,青春就像哈雷彗星划过地球带来令人融化的热浪。
后来当彗星划过,满天飘雪时 Alex:“Lisa 我的小Lisa,吞回你的眼泪,我不想再看到你哭泣,因为这样(Alex死亡)才结束的” Lisa:“我哭了是因为结束了,不过没结束,不会结束的”
最后愿所有年轻躁动的灵魂都能找到自己安静的归宿
神奇!一种态度!一个谜!彻底交由感知去判断的话,仿佛是以长片的形态和沟通方式与《一条安达鲁狗》重逢,即完全信任“电影”所长,在不妄为的理性支持下为放纵的意识正名。并不完美,但非常兴奋,卡拉克斯让我感觉电影的疆域宽广依旧。(也是在家二楼投影无幕布时代的句号。真好。)
没有感情的爱容易感染“病毒”。love that burns fast but lasts forever
那时的德尔佩德尼拉旺比诺什真是水嫩,卡拉克斯还是某些片段拍得非常精彩,那光影构图氛围太美,音乐也好,诗意的台词,故事就比较着急了。口技狂奔跳伞刮胡,还有地铁公车街道的相遇跟随都很经典。法国文化中心胶片版。
人大都喜欢欣赏好看的面孔,我也不例外,而且我毫不挑剔的喜欢各有千秋的好看面孔,她们能出现在大银幕实在是观众的幸运,但我极少对某一张好看的面孔有笃定完美的观感,总是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缪斯,轻易断言完美未免落得轻浮——以上是前提——燃鹅!燃鹅这部电影不吝360°的大特写镜头,把22岁的朱丽叶·比诺什拍得简直无可挑剔!简直神颜之巅!——这是一种什么样惊天地泣鬼神的美貌呢?——如果我死前可以目不转睛的凝视这样一张脸,大概会觉得这一生过得可太值了。
卡拉克斯骨子里真是浪漫的要死。
到处是新浪潮的影子。Alex在巴士遇到她的那一刻,从未意识到爱情可以在一个毫秒诞生。比诺什被拍得好漂亮(黛比也是),卡拉克斯真是个闷骚的怪青年,他对爱情的表达独一无二。拉旺虽然不是帅哥,但属于“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就还挺带感的那种。。。
“但我还是个孩子,当我哭我就停不住。”
比新桥恋人还好上十个神圣车行。上一次有这样的观感还是布列松的《钱》:人类之后的电影都像一个笑话。
92/100 Alex在这部里比较像用手脚讲话的魔术师(扑克、腹语,“他的手很快”),这种魔法由神秘启示性的安娜(卡里娜?)传至Alex再交还给安娜,体现在面孔、肢体及其延伸(视线及动作速率的改变)。Alex(卡拉克斯)是Jean(戈达尔)的儿子,这部作品像是一部关于电影史的宽广谱系下讲述导演自己同他的精神父亲(们、以及父亲的父亲)之间关系的电影:延续、解构及反抗。从无声默片到表现主义、黑色电影的明暗关系美学系统,戈达尔的影子毋庸置疑(况且还有演员皮科利),还有希胖及那些类型元素。卡拉克斯既表达致敬也展现出《法外之徒》一般的自信:格里菲斯、谷克多等先辈也需要被“杀死”。《Modern Love》那里也许是一段“月球漫步”,卡拉克斯行使(持摄影机的)“偷窥狂”的天职,化身为德尼·拉旺,在其位置步履蹒跚但坚定地向电影史的未来前进
如同卡拉克斯的新浪潮前辈,《坏血》中科幻设定与结尾的行动仅仅是对情节剧的反讽模仿,它的真正重点在于占据影片大半时间的恋人絮语,以及无“动机”的纯粹行动。想象意义上的弑父:Mark代表着父亲(戈达尔、特吕弗)等来自1960s的巴黎新浪潮前辈,为什么新浪潮与先锋派必然失败,以及为什么实验电影会在法国成为一种传统。一个人工“棚拍”色彩浓厚的街道成为了影片的主要空间,从黑白影片中剪下的旧法国,不时出现的红色证明着它是一部彩色电影。她叫安娜,总是穿着红色与蓝色,第一个男友是一个失败的革命者,她属于那个年代,所以全名叫做安娜·卡里娜。欢迎来到后革命状态,去政治化的后新浪潮,由此通向《神圣车行》的德勒兹式幽灵叙事诗。属于新浪潮的结尾:Anna挣脱了想象意义的父亲,镜头降格,再降格......
一看就知道卡拉克斯爱上了比诺什,把她拍那么美……新桥恋人里二人显然是分手了,都把美人弄成独眼龙了……
莱奥·卡拉克斯“阿历克斯三部曲”之二,后启[新桥恋人]。一男与二女间的情感纠葛+黑色电影式的犯罪与末日宿命,依旧是法兰西如火般炽热的“疯爱”,亦可用楚浮[爱情狂奔]来概括。摄影极佳,室内设计以抽象涂鸦、不规则镶嵌及灰黑斑纹为主,颓废而杂然。红蓝黄三原色调配令人想及戈达尔,而剪辑与运镜也与新浪潮气脉相合:跳切,抽帧,疾速剪辑,极端的俯仰倾斜机位,黑白默片穿插,一大特点当属对空间关系的模糊与打乱——大量(大)特写组接在一起,各种越轴,远景定位镜头稀少,破碎失序的空间既不断刺激、挑衅着观者的感知,又与主人公自由不羁的生活态度相得益彰。阿历克斯边狂奔边搞怪的高速横移跟拍镜头撼人心魄。吐火+变物魔术似[新桥恋人],力大掀车与中弹自起,孤勇独行,恰是青春之姿。PS:年轻时的比诺什好美,德尔佩打酱油。(8.5/10)
4.5年轻的卡拉克斯一个毫不妥协的爱情故事,那些狂舞、魔术与犯罪都是浪漫之爱的结果,使用默片、大特写和突然的黑屏、定格镜头是卡拉克斯对疯狂的诠释,充满着后现代的力量和突破,是新浪潮之后的浪潮,随心所欲地冲破规则,摩托是速度的象征,追逐着再也回不来的青春的激情和不顾一切
朱莉·德尔佩的存在是一道闪电,黑暗的幕布铺满银幕,德尼·拉旺在被撕裂的缝隙中露出双眼。破坏性的剪辑让动作不再具有目的性,而凝练为一种喷薄的动势,和局部的身体特写被同时定格。朱丽叶·比诺什的出现是一场细雨,落在皮肤上一阵瘙痒,又很快化作雾气不见踪影。对她的追逐似双子星的缠绕,永远在多层景别的虚/实焦转变中静待同框的一刻,那些诗一样的表白不以同步音的形态从口中道出,更像是远方传来的歌声。在卡拉克斯的电影中,表演永远是伪命题。无须入戏,是戏随演员而动,伴演员而生。
年轻的朱丽叶·比诺什和朱莉·德尔佩,啊。
天设尤物!比诺什牛奶般白皙可人!!
“……一件事解决了就全部迎刃而解,我知道这相当于犯罪,我是凶手,你是我微热的手枪,遗留在犯罪现场,我希望我留在你身上的指纹会消失……丽丝,丽丝,不要想‘时间会治愈一切’,主动点,快、快,以最快的速度忘掉我。”
一般来讲,欧洲人的爱情观、婚姻观、性爱观都让我反感,很多事情切忌欲望先行。但卡拉克斯是个例外,他总体上仍是很克制的,浓郁的性欲与炽烈的情感是平衡的,这让我观影上没有道德上的负担,才能日渐沉迷其中……
纵使有着年轻人的造作感,不可否认卡拉克斯可能是这个时代最爆裂,最夸张,也最充满绝望的电影人,作品永远爆发着最热烈但注定昙花一现的情感,而德尼·拉旺是他电影不二的代言人,正如影史上所有的黄金搭档们一样伟大,Modern Love!
有股波德莱尔腐烂的爽劲 烂到骨子里 烂透了钢笔和琴弦 烂透了脚趾头和生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