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温了一遍《我的父亲母亲》之后,我决定去找鲍十的原著《纪念》来看看。由于《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唯美的爱情电影,因此我先入为主的认为《纪念》会是一部唯美的爱情小说,但看完原著后最让我震惊的就是《纪念》中根本就没有关于青年母亲和青年父亲的描写,也就是说电影中最美的彩色片段部分,即章子怡出演的那部分全都是最先出现在导演张艺谋的脑海中。后来张艺谋找了鲍十将小说改成了电影剧本,我又去找了《我的父亲母亲》的剧本来看,坦率的说,《我的父亲母亲》的剧本与我想象中的差距还是挺大的,语言朴实无华,整个故事读起来也远远没有电影看起来那么的荡气回肠和感人。这充分展示了张艺谋的过人才华,因为他的润色加工和处理,赋予了一个原本平淡的故事美丽的色彩。无论是青春素颜的章子怡,悠扬动人的背景音乐,出色的美工和摄影,都使得电影脱胎于小说而又高于小说,这就是真正的艺术加工,真正的导演魅力。
反观前段时间我看的《爱有来生》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电影的整个过程我完全可以感觉到原本小说的模样,回过头去看原著《银杏银杏》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我想象中的八九不离十,也就是说这两部电影的两个女导演只是将小说翻译一般的翻成了电影,而没能进行再次的加工,不得说不是一个遗憾。
虽然说两位女导演为了降低电影的风险,首次执导都选择了独白很多的电影题材,但就从这三部电影可以看出张艺谋也不是浪得虚名的,他知道想要什么效果,并且能够达到他所期待的效果。
PS.后面的评论中有鲍十的原著《纪念》和应张艺谋要求修改后的小说《我的父亲母亲》,后者和电影内容是一样的。
这部影片属张艺谋早期作品,更是章子怡的成名作。全片以儿子的第一人称视角,从父亲逝世一事引入,回忆性地讲述了父亲母亲相识、相爱的过程。用村子门前的一条普通的路作线索,串起了整部影片(影片英文翻译名为《The road home》)。影片叙事朴实,但感人至深,尤其是声画运用、节奏把控等方面十分出彩。由于篇幅有限,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 用色彩叙事
影片采用低饱和度的黑白画面来叙述父亲去世后的故事时段,体现一种冰冷感和沧桑感,同时在回忆父亲母亲的故事时段,采用色彩鲜艳的彩色画面,体现一种浪漫感和幸福感,并通过这种高反差的色彩运用将影片的时空自然区分,并赋予感情色彩。
摄影出身的张艺谋,极其善用色彩,对红色情有独钟。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到《我的父亲母亲》,都看得出他的红色情结。母亲招娣身上的红棉袄、红围巾在画面中极其夺目。在送饺子、找发卡、等待先生等多组镜头中,以油画一般四季变化的自然环境作背景,招娣的奔跑就像是一抹跃动的红,将少女情窦初开的羞涩与美丽展示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二、 影片的叠化手法
叠化是影片的一大特色,被频繁使用,但作用各不相同。有的是为时空过渡,如通过从相框叠化到村口的路来完成叙事的时空转换(13’);有的是为表现时间流逝感,如修学校时饭桌的多次叠化(23’)表现招娣日复一日地送饭,更突出她的急切关注,又如片尾抬棺回村的过程(74’),一方面体现路途的艰辛和人们的坚定,另一方面也配合画外音的叙事;有的是为表达情绪,如找发卡的一连几天早出晚归(50’),体现招娣的坚毅、顽强,又突出了她找不到“定情信物”发卡的沮丧与失落;还有的是为表达丰富的联想,并起到时空交错的作用,如片末那最为精彩的叠化,也是影片的高潮(85’),用一组时空交错式蒙太奇将时空、色彩、声音通通叠化到一起,浓缩了整部影片的精华,体现岁月沧桑、物是人非之感,也是主人公内心百感交集的反映。
三、 镜头运用
1. 短镜头的蒙太奇
片中频繁组接父亲母亲的面部特写,通过面部的生动表情来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以及两人言语之外的交流,描摹出父亲母亲相见、相识、相爱的全过程。而在两人第一次相见的场景中大量运用升格摄影和长焦镜头,拉长画面时间,为的是营造一种超然物外的气氛,以突出母亲眼里只有父亲的效果。
另外,短镜头的蒙太奇也用于体现紧张节奏。如送饺子奔跑的这组镜头(45’),连续使用了21个短镜头,没有音乐和对白,全都是固定机位,招娣从画面右侧入左侧出,最后镜头落在先生远去的全景,画外响起招娣的哭声。这组镜头干净利落地交待了空间较复杂的变化,并营造了一种无声的紧张感。类似的精彩运用还有很多,恕不赘述。
2. 固定场景的频繁使用
影片有许多频繁使用的固定场景,村口路的全景、门框中母亲织布的背影、校舍的远景等等,背后都有着深意。如村口的路,既是全片的线索,也与父亲母亲爱情的集中体现,它的全景在片中出现了不下十次,影片从这条路始,也由这条路终,片末招娣穿着红棉袄跑上这条路,镜头升起,画面伸向远方,那一抹亮丽的红被定格在画面中,影片就此结束,这既是呼应开头和片名,更是对主题的提炼,那就是父亲母亲的爱就如这条路,曲折、绵长而又深刻。
四、 点睛的声乐运用
三宝为本片写作的配乐极大地提升影片的感染力。不仅如此,读书声也是本片的点睛之笔,多次叙事皆是由读书声来引起和推动,而片末父子读书声的叠化,则超越了时空所限,将整部影片读书声所引发的美好、期待、希望种种情感揉和在一起,营造了本片的高潮。
采用画外音的形式叙事,避免了画面的拖沓,加快了影片进程,更使本片充满纪实感。
在《活着》上碰了一鼻子灰后,张艺谋开始寻找他艺术的第二春,一直到《英雄》出现,他试了若干种不同道路,包括《有话好好说》、《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以及《英雄》。真的很奇怪,他最终选择了表现最差的《英雄》。
关于《我的父亲母亲》我总觉得有一句话不由自主地在嘴边游荡,“张艺谋由《我的父亲母亲》回归到小话语的世界”。可这话并不正确。小话语对于张艺谋来说,应该不能算是回归,而是创新。他之前所有的故事,全都围绕民族、人性、苦难这一类的大话题展开;而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才开始关注两个人之间的纯粹的爱情故事。多年以后他拍《十面埋伏》,那才能被称为回归。
《我的父亲母亲》很明显地有意地回避时代或者人生这类的大题材。她的整个故事都是以母亲的视角来讲述。而父亲不多的几句话中就提到,他毕了业,没有事情做,在县城里闲逛,看到有人报名,跟着去报了个名,然后就来到这个决定了他终生命运的小村。在这里他恋爱、结婚、生子,还当了右派。几近有些《敦煌》的意味了。
不过《我的父亲母亲》却回避了这样的大题材,而只关注母亲的小女人式的爱情。这可以明显地看出编导在这部电影上的取舍策略。但是故事的另一面却在有意无意地往乡村教育问题上拉扯。虽然我同意教育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可是在这部电影中,这就属于画蛇添足。
关于爱情故事,我总有一个疑问,那爱情是如何发生的?
谁才是那个你该爱的人?谁才值得你不弃不舍地以生命相许?当你下定决心,今生就是这样了,这一切都是如何发生的?是是非非该如何判断呢?
当然这是现代人的问题。而《我的父亲母亲》是要怀旧,要缅怀过去的爱情,单纯而幸福的爱情。所以,他的答案很简单,“一见钟情”。母亲跟着全村人去迎接新来的先生前,就穿上了自己最好看的大红棉袄。看了先生一眼,就乐不可支,在金黄色的大地上,一边回头一边奔跑回家。这一幕在电影的后半部中,还被重复强化了几次。
难能可贵的是,父亲居然也能从万万千千的人群中,一眼就看到穿着红棉袄的母亲,并牢记于心。
嗯,这就是命中注定的一见钟情,天大地大也大不过一见钟情。
不过我总想起《男书女爱》中,Alex给Emma讲自己的小说,他一见到她就爱上了她。Emma一脸坏笑地说,“哦……,原来是一见钟情啊”。
当然,这不是一般的一见钟情,而是英雄之前的张艺谋的一见钟情,所以这是一个偏执狂的一见钟情。而母亲这个角色偏执到了爱情领域中,也是开了张艺谋的先河。在非理性的领域内偏执起来,嗯,所以我有些疑心,父亲对母亲不是一见钟情只是反串版的“烈女怕缠男”。
母亲这种一见钟情的偏执狂,换一种比较常见的说法就是,女花痴。
花痴是有男女不同的。男花痴近于猥琐或者流氓,而女花痴,特别是美女花痴,那可就是千年不遇的稀罕宝物了。
所以为了塑造这种千年不遇的美女花痴,张艺谋发掘出了美女章子怡。而且电影还在化妆上作假,弄了个小山沟里的天仙妹妹出来,风霜在她的脸上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虽然如此,不过看得出来,章子怡在这部电影上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她的形体动作,笨拙的奔跑姿势(她真的跑了很多次),看起来都还很到位。
电影的摄影也很认真,动静结合,表现力很强。还不像张艺谋现在的电影那么故弄玄虚。
总之,电影的细节还是不错的。女花痴还是很让人想入非非的。只是张艺谋怀的那个一见钟情的纯真爱情,在我看来有点不靠谱。
IMDB得分7.7(4340人投票),我打6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我的父亲母亲》视听语言分析
一个小时二十五分钟,唯美,意境,丰满和艺术。平铺直叙、娓娓道来的一部爱情剧,不算轰轰烈烈却依旧感人。
影片的开头以一个固定镜头展开,看到的是一幅在雪地中行驶而过的汽车的背影,摄影机从汽车的后面拍摄,带领观众走入这个故事。
色调。影片大致分为两个色调,黑白的是真实生活,彩色的的是回忆生活。而现时选用黑白的色彩,过去却选用彩色,这无疑有点违背了常规的思路。但是从另一方面,失去了老伴的母亲,生活很灰暗,而曾经的记忆,却鲜活的烙印在脑海之中,黑白与彩色分别象征着人老的孤独与年轻时的对爱情的热情和希望。色调的反差,强烈的反映出年轻时候的热情和母亲对父亲美好的记忆和深深的爱。
影片的最后,父亲已经抬回来了,在“我”即将临行时,走进了父亲的课堂。当正在做饭的母亲再次听到那熟悉的朗诵声时,跟随着寻找的步伐一直望着村头的学校走去,出神的望着听着。此时,叠画又到了母亲第一次去看父亲上课情形,自然的再一次转入彩色的色调中,郎朗的读书声,寻找的目光,欢乐的奔跑,饱满的色彩,仿佛依旧回到了那个充满爱情,希望,热情的年代,配合着不断的镜头调度,叠画转场,和音量的不断增大将情感自然而然的带入高潮。影片的结局在那个年轻的穿着红棉袄奔跑的昭苐,最后并没有让黑白的现实生活再现,彩色色调的定格留给观众对爱情的感动、希望与热情的情感高潮。
色彩。张艺谋总是喜欢在电影中使用红色,红色象征着热情,希望,生命的活力。影片中的那一抹或棉袄,或围巾的红色都在暗示着生命力的旺盛、爱情的炙热、生活的希望、人生的激情。 暖调的色彩,柔和的光线作为这部影片的场景基调,将少女对爱情的追求,内心的羞涩表现的淋漓尽致。
画面。影片中不断采用叠画的方式,将感情一步步的推向高潮,在寻找发卡的那段中,人物始终处于画面四分之一的位置左右,固定的镜头中变化的是人物运动的方向,不断的寻找发卡,最后发卡是在家里的院子找到的。画面切到了烛光前戴发卡的昭蒂,渐渐的她的表情由微笑沉了下来,她在想念洛先生。继续叠画,阴沉的脸,微弱的烛光中出现了村头的老井。叠画的转场交代出昭蒂心中的感情。不断的叠画在音乐的渲染下将少女的思念表现的真真切切,平凡,唯美,感动。
表演。章子怡的成功表演也是这部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神色和表情出色的展现出了少女对恋人思念的情怀,动作的细节充分的展现出了青涩少女的柔情。在表演层次中最不可或缺的是演员在原野中奔跑的意境感,在跃动的少女身上散发了对爱情的追求,向往,希望。最后的画面依旧是奔跑的定格。
回归平凡,依旧感人。
编导教学VX
13037218887
这个电影,就章子怡一人的独角戏啊,可是有她就够了,还需要什么呢?爱情,不负执着,不负等待。
没擦口红,没打眼影的章子怡,在树林里奔跑像一只矇昧的小兽;就算棉袄棉裤把她穿成了一只面口袋,那也是一只漂亮的面口袋。
章子怡好漂亮>.<
小美女初次亮相已艳压群芳.
章子怡和张艺谋的事业轨迹很像,越来越红,但是越来越不能给人以当初的感动。
共和国版本的《桃花源记》。戳非常小的一个孔,不敢看动荡纷乱的时代,只看影影绰绰似乎曼妙的幻影。风雪那么大,还是愿意等。
章子仪表现最出色的电影之一。
那经典的跑步姿势。
为这些向着爱一路奔跑的单纯姑娘们致敬!
处女作的章子怡真是撑起了全片,那几步跑也真够张艺谋的又土又做作还那么美丽,叙事简化拼凑的民俗美景也就是国师能讲出这么中国式的爱情故事。喜欢她的样貌饭菜,欣赏他的声音学识,在隐去的时代背景下,这也不失为当时厮守一生的念想。电影博物馆章子怡回顾展2元胶片版。
《平凡的世界》里说:大多数人都以为农村人没见过世面,不懂爱情;实则相反,就因为她们思想单纯,没其他复杂心思,一旦拥有爱情,更会投入所有,爱的更加深沉、热烈......”
喜欢锔碗这个老手艺活儿
逼人的青春。逼人的清纯。
章子怡那清澈的眼眸一去不复返了,这可能是她演得最好的电影,以后也很难见这样的张艺谋了。可能还是那段奔跑那段配乐感染了不少人,故事平常简单,但是张导却抓住了那种朴素的乡村味,比如载入各大经典镜头的,章子怡那村姑漫步。7.8
时代背景放置于后景失焦位置,重返朴素温情感伤的中国式古典主义,相比于之前系列现实主义作品,无疑是退步妥协;不过双线并行的两个时空,在影像基调区别度上完成得很棒,摄影美得近乎理想童话(架空式现实);关于父母相爱的时光总是那么动人(真是煽情),女性再次以望夫石的姿态守望。
能把如此平淡简单的故事讲得那么动人已属不易,张艺谋用他的摄影功底将乡间风景拍的唯美迷人,配乐更是动听。片中的章子怡让我有看不够的感觉,大病醒来后的那一滴泪触动了我。多处旁白显得多余,大可用更细腻的影像代替。故事太过简单显得有些撑不起情感。
一身红衣在山间奔跑的章子怡,是最动人的中国爱情。如今国师是再难拍出这样朴实无华的电影了~
后来的张艺谋再也拍不出这种感觉的电影了
我不知道怎么那么多人喜欢,平得不知道从何说起。姑娘当年的笑容确实又年轻又明亮,但是我看不出爱来自哪里。配乐不错。
章子怡一身红袄端着蒸饺奔跑在山坡,相似的还有佘诗曼一身布衣怀揣着信奔跑在《火舞黄沙》中的大漠。她们都是聪明的女演员,扮演起憨傻劲儿也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