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在看之前就会对它会发表很多评论的电影。当然,这个现象说明不了太多问题。扎努西的电影似乎从一开始就要一次性罗列所有参与了对人类文化定义的参数: 灵性,技术,情欲,身体,自然。按照他在全片开头引用的奥斯定的说法,在心灵接近逾越的临界点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会陷入某种状态,如果将这种状态视作是错觉,那么很可能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主人公弗兰克身上,此等险境以不同的强度一次次重复,在生命这场上演在空无一人的舞台上的戏剧中,神学,物理学不再是区分普遍和特殊的根据。这部电影成功就成功在把自己卡在理念和实在的当中,令人信服地说明了 “我无能为力”是不需要发问的回答,“我最不了解我自己”,这是戏剧在虚无中的等价物,这就是“纯洁的心”在当下语境中的没有原型的复制品。
能否像计量念头一样计量影像?这个问题在对这部电影的反思中应该被替换成“从能被思考的影像中找到 ‘只能被思考’的影像”。Bialyniciki教授关于“时间和记忆”这个现代哲学头号概念“聚合体”的评论听着很容易让人上头,声画一打开,先是“过去”被呈现为照片进入影像序列,紧随其后就是以“当下的未来”出场的弗兰克新女友玛格西亚,这当中没有起承转合,影像交替的速度超过了思考的速度,迫使“被思考”的对象从某个普遍概念快进到必须将“思考”当作拟像的“超思考”。在电影和思考中区分主体与客体都是看着容易实则艰险的工程,电影破除了关于主体的神话,电影大多时候没有主体,都是伪装成主体的视线,而思考则受限于其二元一体的特性容易陷入表象与世界的战争中,弗兰克对自我(当下自我)的思考和弗兰克的被审视,在通俗意义上应该是对立的,但是扎努西找到了“共存性”,不需要绝对者,只有无数个自身既无穷的念头聚合,它们聚合但并不连结,配对。
我非常喜欢本片这种蛙跳式的推进,切除了一切可能被伪造成点的线,留下的就是点和点与点之间的接壤,点的好处在于让大脑内部的符号不需要再被几何学般严丝合缝的情景机制压抑直接释放了出来,这位扮演弗兰克的演员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表情和姿态,在弗兰克身上,言语和沉默,观看和介入,不再像早期高达电影那样艰难地寻求对立平衡,而是服膺意识的绝对同一性,面孔,视野都不再停留在被感知层面,而是真正变得可思考了,思考它们的则可能是声道,剪辑,电影在被动中开始了有机运动。梦境是针对欲望的实验,生命则是针对条件的回应,到了弗兰克这里,没有文本,没有命题,只有对质料的挑选和加工。
这部电影始终在接受来自其创作者的调试和矫正,为什么?为什么不能任由念头,像那名心理医生说的“干涉事物的物理基础”?电影是对灵魂和肉体的彻底分离,戏剧,歌舞的时候,至少还在观看的两端维系着某种物理上的邻近性,但是在电影里越是现实的越是“不实在”的,电影跟做脑部手术的那名“数学家”口中别有洞天的数学还是有区别的,数学从世界的内部描述世界,而电影是在世界的下方观测世界,与世界相比,电影“自有的”内容少得可怜,虽然世界总被传说成是电影的偶性。这部电影越到后面,弗兰克对大脑的恐惧就越强烈,直到追索大脑之上的隐秘王国。但那名隐修士话里有话,“他获得了更多独处和更少祈祷的特权。”
通常而言,我们没有必要把电影赋予其不需要的深度,这是因为没有多少电影能像德勒兹期望的那样,被赋予“呼吸”,这部电影也一样,没有“呼吸”不代表电影失败,正如没有神秘体验不等于宣判死刑。死亡跟梦境是同一场仪式的两个步骤,大地回收了肉体,留下的骨骼提醒所有人,灵魂是只能自己承担的。修道院段落之后剩下的17分钟影片里,扎努西加速了对生活的省略,在这个过程中,弗兰克的生命在向四面八方被压缩,如果他还可以思考,那他只能思考那些扰乱他思考的事情。扎努西不需要去建立一个“开始-终结”的等式,因为他没有把弗兰克设定成为任何东西的对立,赋予弗兰克存在的是一个不断试图将自身实在的“此时-此在”,如果虚假是一个影像,他可以做的更好的是,把深度,这个存在的强度,如何从存在逃逸描绘成一条更加绵延的曲线,这条曲线的结尾就是否定,“我只想工作然后在工作中死掉”。在电影的虚假运动中,让我们欣赏一场虚假的斗争。当然83分钟的篇幅已经不算短了。
在全片开头和尾声部分,扎努西都用了近景拍摄高谈阔论精英道德责任的科学家,不难看出,在扎努西的电影中,科学家是尚未确诊的精神病人,不过这部电影给我个人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又唤醒了我回避已久的难题,当像我这样的人还在把世界当作文本琢磨的时候,早就有人发明而且使用了一套全新的编码系统,他们看我们是不是就像我们今天看孔子,孟子一样?这是一部不算很饱满但是也找不出破绽的电影,它的作者对智能活动在时空中总是“不足”的遭遇心知肚明,同时避免了让形式沦为喜剧或者悲剧,这说明扎努西在他的职业生涯的早期已经找到了思想-电影的秘密。
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扎努西的《灵性之光》(1974年),扬名国际影坛之作。一直以为,扎努西是比较西化的导演,与波兰其它名导有很大区别。如这部电影所惯用镜头快切与蒙太奇的穿插运用,都让人应接不暇,这也衬映出这部电影所呈现的科学主题。
但究其根本,扎努西的确扎实于波兰这块土地,说他比较西化也只是说他运用电影的形式极其现代、开阔和灵变,不那么刻板罢了。
影片一开始如此说“‘灵性之光’来源于奥古斯汀的话,是中世纪哲学的一部分,是思想的升华,要想达此境界,必须有一颗纯净的心灵”。
片中主人公弗兰尼克只是一个华沙大学物理系的学生,毕业后,因结婚后育子生活的艰难,换了几个工作,且自身体验科技实验以赚取微薄的费用,后来在精神病院与精神病人产生了某种微妙的关系,得以跟他们对话,了解到精神病患者鲜为人知的痛苦和秘密,尤其是看着他们饱受电疗的折磨,这促使他反思生命的意义。现实于他乃一片迷蒙。
这段时间对他来说相当恍惚,家庭顾不了,妻子对他极度失望。他来到破败的教堂,聆听牧师的教诲。但这并不能改变难堪的现实。最终,他还是重回自己的专业从事物理学研究,这让他的家庭生活有了极大的改观,内心也慢慢平静下来。
人毕竟是脱离不了现实的动物。精神的建构与生命终极的思考,终究只是生活之外的游思,抑或人生的昙花一现而已。
2013、12、17
一个理科生在生老病死中领悟到的人生意义 草地上读书和登山的部分还挺舒服。后来越来越说教,我不负众望地睡着了
9.25除了故事最后由于过于内省过于开放式而有些模糊之外,其它的都很亮眼。既然要大幅度地在主人公的生平中跳跃,那么扎努西索性就用很提神的辨识度很强的不和谐音和故意突出的蒙太奇来完成过渡,很有气场。又一个克日什托夫。
哲学物理数学生物,各种专业术语,各种心理思辨,翻译不到信达雅,那都没有什么,可是,胡扯乱翻就过分了!愿意翻译小众电影的应该是有爱的吧,但是,这种态度,又是为了什么呢?遭遇不严谨还抽风的字幕,看电影成了煎熬!印象里,我遇到的几乎所有的中文翻译很烂的小语种电影,英文字幕都很靠谱。是因为各个国家的电影在发行的时候都自带了英文字幕吗?这些字幕在英语系国家会受到什么等级的审查?一般情况下只是会小部分矫正一下吧,还是说会重新再次翻译?也会有特别爱好者或者字幕组一类的追求信达雅的非官方翻译吧?
物理与诗意,两个在我看来完全不搭的词汇在本片里相映成辉。但这真的是我难以真心喜欢的作品。
我记得2018年6月,我用了一个月来思考我那毫无意义的人生,几乎天天失眠,但是连屁也没想出来,后来认识了加缪,他说:人生本无意义,但更值得一过。我也就觉得算了,反正人人都是被命运裹挟着前行的,好也一生,歹也一生,真实的去过完我这一生,也就行啦。
物质人间第一性,精神后续有真谛,对立统一又相依,精神物质转轮回。雨果说:“脚不能达到的地方,眼睛可以达到;眼睛不能到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精神的高度,远不是物质能达到的。
一个半小时,人生剪辑版,大量固定长镜头,少量抒情蒙太奇,几次NG无替身,没有一分钱特效,活成类型片模式,期待超现实结尾,鸣谢字幕被掐断,打出雪白耀眼的“完”字
这种挣扎着的理科生至少要比洪常秀拍的那些无所事事的文艺屌丝强。是的,对于金基德和洪常秀我现在是一有机会就要黑一下的。
以理性思维拍出如此诗意美丽的作品,通篇冷冰冰的科学数据和方正严实的图表证书,类似实验室成果却焕发出别样精致;在一组组对比分析中,可以清晰感受到生存的焦虑,精神和肉体博弈的困苦,追求高洁理想与深陷平庸现实泥淖的无力;然而,即使如此,灵性之光依然闪耀。
2018278 四星佳片 How to recogniz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ody No.1 the foot No. 2 Constance Ortuist Fallaburr No. 3 Melorder Fallaburr No. 4 the larch
NY 93. 扎努西的电影语法实在太带感,并且总是用理性来拆解主人公遇到的所有困惑与感性层面的东西。各种数据、证书等客观的存在突然却又不乏有趣地插在生活片段中,男主角整个面对的困境从学业到生活压力到寻求宗教精神救赎到最后的返学,虽然物质富足但精神早已创伤重重,总是能在我们身上看到类似。
知识分子气氛浓,底子实际上和伍迪艾伦一样,但呈现出的碎片化,纪录片化的灵活叙事图景还是很波兰的。
剪辑的方式很特别,生活无忧快乐的时候每个镜头也剪的比较短,呈现出愉悦的剪报感,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变得郁闷痛苦的时候镜头也都拉长了越来越长,这样的节奏给人一种很形象的体验,幸福的日子总是转瞬即逝而不幸的日子总感觉度日如年。导演的半自传电影,扎努西看上去更像个学者而不是艺术家。
挤干了时间的近景,光线再和煦也是窒息,而且这也是影片的主题。灵性拗不过血肉之躯,极少的情绪也不是健康。健康是一种意识形态,代表了战后时代,启发灵性的其他知识被视为过时的精神错乱,生物学告诉世人,你看,真的有瘤子。可悲的知识分子,寻常生活,悄然死去,无关于权力。意识流赞。
导演赞努西(Zanussi)先读物理后读哲学,大概一路困惑一路挣扎,科学、宗教、肉身、情感、本能、理智,哪里都寻不到意义。这样的人,进一步可以成为圣人、退一步可以变成疯子,赞努西不进不退,给了我们这部片子。
惊艳!灵锐!能在电影院见证扎努西的代表作,实在有幸。它将戈达尔式拼贴与跳跃流畅的日常断章予以融合,不和谐的背景噪音烘托着知识分子的焦虑情绪,提供纯粹和理性的质地。鲜少有人能表达精密哲思的同时,融入规整的画意。原来仪表与飞鸟,天空和人脑竟可以任性排列,遣句成诗。
很不错的片子,新浪潮的拼贴法加背景的不和谐音,影像突然的断裂,像是知识分子经历的百无一用举步维艰的生平。即使结局是“逃离会让步于回归”也不让人感到讨厌,因为,我们都知道,生活毕竟是太难了。
the future might exist in the present as the past does in our minds. what illuminates the darkness of future?
什么是灵性之光?聪明才华什么的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纯粹。我很喜欢Zanussi的调调,虽然这部在电影语言上还很稚嫩,但是所表达的困惑却是那么真挚,于是拼贴感反倒大大刺激了观众的思考。我跟着导演提供的线索,大脑飞速运转,也很难跟上男主的步伐。Zanussi绝对是淘气的学霸类型的人哈哈哈~
一部電影由一個演員伴演角色跨越達十年時,大多會存在一種不真實的現象,但凡一個人在經十年的光陰,必然產生不少變化,但在電影中卻是一個老大學生,一直到結婚生子仍是一個模樣,很令人感到錯愕。在電影開場白就對片名來自希臘文的說明,很有形而上者之感,但這部電影或因過於哲學,所以令人感受不到趣味,男主角的生活猶如在擁擠的公車上遇到的路人甲,與你無關卻又總是在你前視線中無法擺脫,只有任其無聊地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