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关于俄罗斯人文艺术
在历史中,俄罗斯是一个在颠簸中前行的国家,这个民族存在太过突出的自我矛盾——具有精微的人文领悟,却往往陷入原始欲望的泥淖;具有理想化的英雄主义,却一再陷入无休止的内耗。
从正面来说,俄罗斯的文化具有两个特色:超脱的精神认知,以及尖锐的自我批判。这二者都是人格中最有价值之处。在电影艺术的领域,塔可夫斯基可说作为前者的代表而被推崇。而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则代表着后者——严峻的自我审视。
俄罗斯的历史和艺术都描述着这个民族矛盾下的演化和煎熬,犹如圣彼得堡的寒冷和锅炉的火焰,带来感官的对立。这样的作品就是巴拉巴诺夫的《锅炉工》。
⓵║雅库特的锅炉工
这部电影的切入点,是俄罗斯由来已久的族裔矛盾。在传统认知中,人们大抵都认为俄罗斯是白种人国家,因为他们既与欧洲接壤,单从外貌气质看也偶欧洲人无异。
不过这个中一直存在许多黄种人的原住民群体,《锅炉工》的主角就属于其中一支——雅库特族。
和所有其它部族一样,雅库特在人种特征上很难看出俄罗斯的传统印象,他们更似传统的亚洲人族裔。
苏俄战争时期,锅炉工曾任工兵少校,他为国家上战场,此后负伤退役,年老之后在一个黑帮的锅炉房内做烧煤工。
在寒冷的彼得堡锅炉房除供暖之外,还提供了一份便利,就是便于黑道党徒们销毁尸体。这每每经手于一位退役中士,他曾是锅炉工曾经的战友。
少言寡语的锅炉工生活在锅炉房内,他像烧煤一样帮助黑帮把尸体送进锅炉。闲暇时则著作着自己的小说:一部雅库特族的历史。而中士每每在光顾于此时也会给他捎带一些打印纸。
锅炉工代表着在这个国家少数裔的特征:沉寂,劳顿和微不足道。黑帮分子不会在意这个不起眼的劳工,正如他也不在意被送进锅炉的尸体。直到某次一个女性尸体被塞进锅炉,落下一只黄色高跟鞋,而这位退役少校记得这是他给女儿的礼物。
女儿罹难让这个安分的人对人世的指望破灭,他找来了曾经的军服,迎着圣彼得堡的雪,踏上复仇之路。
⓶║远东的部族(俄罗斯少数裔)
《锅炉工》描绘了一种并不激烈,但异常冷酷的暴力,它并非典型的黑帮电影,更多是一部社会写实作品。
俄罗斯不乏批判之作,但同时以族裔矛盾和民族性切入的作品却很鲜见。主角锅炉工作为雅库特族的成员,和其它黄种人少数裔一样,难以融入俄罗斯的主流社会。即便他们生活上有所交会,却无法在彼此间产生伙伴的认同。
这层种族矛盾的根源,可以追溯自俄罗斯对远东的征服。作为东罗马的斯拉夫后裔,俄罗斯本族在历史中一直具备英雄主义和原教旨的传统,他们在精神上抱有神圣帝国的意志,数世纪的东正教信仰更赋予他们执着的侵略性。
这带来了地域上的划分,在帝国西部和君士坦丁堡毗连的区域被视作帝国的中心。而在亚洲大陆的远东,则被认为是帝国的附庸,同时也是罪人流放之地。
远东部族的原始信仰大都不是东正教,从民粹的角度来说更似番邦。他们被兼并到大俄罗斯的版图,成为了政治意义上的公民,但并非民族意义上的公民。
少数裔被征服的印象根植于俄罗斯的历史之中,同时造成了社会中的民族默契,让远东带有一贯的殖民区特征。
这之中最根本的问题是,黄种人素来被视为缺乏诉求。以锅炉工为例,他的种族弱势显著,尽管曾为国家上过战场,并被册封为苏联英雄,这份功勋却没有给以任何荫庇。这位退役少校的生活尤为贫窭,蛰居在潮湿浑浊的锅炉房,甚至工资被拖欠。
在他的小说中,俄罗斯族犯人被流放到雅库特地区后恣意妄为,即便是罪犯,他们的地位也高于雅库特人。
从表面看来,中士是他的朋友,然而锅炉工明白俄罗斯和雅库特之间难存平等的友谊,仅仅因为对方带给他一些打印纸并与他交流,也让他感受到一份荣光。
种族默契也体现在他女儿萨沙身上,她和中士的女儿玛莎合作皮草生意,两人拥有同一个情人:中士的手下,野牛瓦西里。
在两个女人间,玛莎带有毫无顾忌的强势,她对萨沙颐指气使。在拥有同一个情人的情况下,玛莎和瓦西里的关系像纯粹的放纵,而萨莎对瓦西里则更似一种乞怜。
玛莎沉醉于和瓦西里的性爱,而萨沙却会问他是否愿意和自己结婚,这其实是在索求一份庇护。她希望与俄罗斯男人联姻,因为她看到包括父亲在内的雅库特人的卑微。
萨莎并不对自己的种族抱有同情,她一面对俄罗斯人放低姿态,拼命依附,同时却并不顾念窘迫的父亲。她衣着光鲜,却仍会向父亲要钱。而她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抛弃雅库特人的身份。
⓷║圣彼得堡的雪和火焰
俄罗斯和雅库特没有真正的友情,少校和中士,玛莎和萨莎都是如此。他们可以任意推翻彼此的关系。
仅仅出于感情和生意上的嫉妒,玛莎便请求父亲除掉萨莎。中士并不认同,甚至还对此表达了一番公正意见,但旋即就差遣瓦西里去办理这事。因为他们终究不认为对雅库特人的掠夺存在任何不宜之处。
而被萨莎认为结婚对象的瓦西里对她由始至终地漫不经心,包括做爱和杀死她的时候。这种漫不经心同样表现在中士对锅炉工的态度,他在处理萨莎的尸体时,甚至都不愿换一个场所。直到锅炉工寻上门时,中士还安之若素,坦然保持着伙伴之谊。
中士和少校更像两个时代的人,相较而言锅炉工更像个旧时代的英雄主义者,他妥善保留着军服,在床头挂着彼得大帝像。而中士更像一个现代黑帮,他们开着德国车,悬挂着全能基督像。
尽管这个退役的工兵如今生活颓丧,但他只要他把复仇当作战争就可以同样冷酷。复仇前他穿上军服,这会让他产生战斗的勇气和庄严。以致于仇人仆倒在脚下时,他沉吟道:“你们连真正的战场都没有上过”。
但锅炉工终究无法从是非中看待仇恨,他拘谨且谦卑,倘若没有切身痛楚,这个雅库特人会永远安于本分。杀了俄罗斯人意味着无路可走,更因他曾做过中士毁尸灭迹的帮凶,无法寻求正义的解救,他选择了自杀。
他唯有在小说中更改雅库特人的结局,让他们在受到欺凌时奋起反抗。这更像是临终的宽慰,因为只是悲愤下篡改的结局,而原本的结局是:凶徒凌辱了雅库特人的妻子,而无能的丈夫回到家,也只能将怨怒施于妻子。——这也正是锅炉工心中族人本身的境遇。
⓸║俄罗斯的蛊
《锅炉房》的另一特色是对俄罗斯本族的民族性鞭辟入里,揭露出这个民族由来已久的倾轧本能。它带有俄罗斯近代社会的色彩,其中的黑帮体现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复兴的资本意识。——自解体后,新的政治生态让俄罗斯社会重拾了东正教信仰,抛弃了无神论和均贫富的狂热,认同了资本的规则。
这种剧烈的转变带来了过犹不及的偏颇,和《教父》不同的是,俄罗斯黑帮间的利益纠葛从始至终充满原始的杀戮和背信,毫无道德和契约精神。
一个突出的情节是,野牛执行暗杀任务后去领取赏金,黑帮雇主意图在赌桌上骗走这笔钱。但野牛似乎对此了然于心,反让对方吃瘪输了钱。雇主回过神后去责问中士,却被后者抢占先机杀掉并扔进锅炉。他们之间长久的合作关系,就终结于这一笔任务佣金。
这一段情节反映了俄罗斯久存的痼疾:他们所具备的浓厚自然赋性,让他们追求一种原始,短视,和动物般的利益争斗。
俄罗斯没有张扬的沙文主义,却带有偏执的氏族特征。《锅炉工》表现出了这个民族的历史缩影:冷峻而残酷,不愿维护长久的盟约。在内外关系上总是处于对立和分裂之中。
这之中还夹杂着他们特有的宗教意识,——某种教条式的严苛和苦修精神,而这更促使他们在斗争中采取极端之举。
⓹║俄罗斯的写实美学
人物:
《锅炉工》毫无疑问是近代杰出的写实作品,这不仅在于他的取材,还在其细节的捕捉。这部电影可能出于避免技术雕琢的要求,在选角上大胆地采用了一批籍籍无名的演员,甚至还包括业余从业者。
而这就赋予了自由发挥的特点,让表演不流于表现色彩。除锅炉工之外,在被称作费德尔的黑帮头子身上,展现出了尤其生动的心理特征。
这个人物几乎在任何一个动态细节上,都流露出导演为其塑造的黑帮特质:狡黠,冷酷和趋利。他本身具备张扬贪婪的个性,然而在不同场合,却又在这份张扬中形成了伸缩:在对待上级(他的雇主)时采取了某种克制谨慎,而在对待下级(被他雇佣者)时,却展现出肆无忌惮的跋扈。
镜头:
在摄影手法上,《锅炉工》大量采用了长镜头拍摄,其中有数个长达半分钟的镜头。尤以锅炉工在电车上的镜头最为突出,这个段落演绎出了少校心绪的变迁:一个颓唐老人的隐忍,一个寻女的父亲的焦虑,以及作为复仇军人的决然。
不过与此同时让人费解的是,影片存在不少并非刻意为之的,但却粗率到近乎 CULT 的,委实难以看出任何隐含意图的镜头。不得不说这是《锅炉工》的瑕疵,因为很难想象一个专注于艺术的导演会在作品中留下这样的缺憾。
俄罗斯式人文:
整体来说,这些缺憾并不损害影片的美学。《锅炉工》是一部手法异常凝练的电影,其冷峻的基调足以震撼人心。——镜头下的俄罗斯寒冷而凋敝,圣彼得堡的积雪,斑驳的墙壁,沉暗的建筑,一切都显得波澜不兴。生活于洞窟下的雅库特族,和唯利是图的黑帮混杂一起,构成了当下的俄罗斯社会。
即便是充满批判精神的俄罗斯,也罕有《锅炉工》这样对民族精神毫无保留地批判的作品。尽管是从阴暗深沉的一面去触及这个民族,但倘若要认识俄罗斯及其艺术,《锅炉工》必然是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
说过喜欢说过喜欢看русский фильм со смыслом然后大哥给推荐了这么一部。俄语看的,前半部分音乐声音太大导致本来就捉急的我更不明所以了,看了三分之一才入戏。爱好写作的老司炉带着浓重的口音,为匪帮毁尸提供便利,美丽的女儿爱上沉默寡言但很有男子气概的壮汉,但不巧她的女友也和这个壮汉睡觉……这是平静生活中发生的事。
但是影片时间过半,突然命运启动,不可逆转。
后半段有一个一直一直重复的旋律,是人快速步行的节奏(Русская - Дидюля),音乐其实非常浪漫,有点老电影的感觉,但合着每一拍剧情都在往前滚动,滚向万劫不复,又有条不紊。老司炉平静地找到女儿的住处,然后杀了凶手们,还遇上那个导致女儿被害的姑娘,又坐上电车走了,响起的歌(Истерика - Агата Кристи)非常疯狂,不仅是曲子,词也凶残到让人害怕。怎么回事呢,人怎么就疯了,怎么就坏掉了,怎么能把那样痛苦的命运轻易地用歌就唱出来呢?这是群什么人啊。。。然后又这样温柔地舔舐伤口是咋回事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我每次看这种电影都想这是不是真的,如果没有过这样的时候,得多么疯狂的头脑才能想出这样的故事(然后还娓娓道来)。如果是想象,怎么看上去又这么真实?
后来读到的影评,看来并不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受:“произошло страшное, но все еще выглядит как нечто, и это возможно произойти.”
末了还把老头写的故事演了出来,但我没能明白它究竟如何与正片暗合,没能理解司炉在什么样的心境下写出这个小故事,或者是,司炉的故事是如何演变成这样。感觉像在看一本连环画。
最后一曲也足够平和,Смешное Сердце - Черный Лукич,把观众情绪拿捏得非常到位。 这片子还有很多点,我看到了,但get不到。杀手的头头说идея最重要,然后女儿和那姑娘开了个меха Якутии。老头提到的战争,意识到自己帮着毁尸的人并不是出于什么正义(其实也许只是没到自己头上,不愿意承认),后来和小姑娘说,在战争中都是我们的敌人,而在这里,都是наши……然后咳得说不出话。以及最后隔着白衣服割腕这个镜头…太可怕了……如果没有衣服就只是交代故事,但有衣服,不仅是容易拍摄一些(?),之后小姑娘说дядя你流血呢,还要给他照相……这个点令我崩溃。我多么期待有人照相,记录下这一刻,记录一个可能记录者自己并不了解的故事;但又怕她拍下,因为这一举动太过残酷,在挑战观众的承受能力。
野牛,后入大奶的萨沙,女上小奶的玛莎,枪用多了就不好用了,保重身体呀。俄罗斯,还有希望吗?曾经有过,以后绝对没有。39.9的肯德基单人套餐是真的坑,一个汉堡一个薯条一杯牛奶然后再加一个玩具,今天真是脑子被驴踢了才去那里吃午饭,去超意兴吃把子肉鱼鲜肉丝也比这个强。还有就是,多和那位女士聊聊天,一直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
当伊万穿起军装,走进黑帮大佬的家,短短几分钟之内,他干净利落的使用登山杖击杀了黑帮大佬和他的手下,伊万觉得属于自己的时光终于不期而至了,然而这并不是自己喜欢的结局。于是,坐在了锅炉旁的伊万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是一个悲伤的结局,谁能想到一个普通到可以被所有人忽视的锅炉工会突然暴走然后干掉不可一世的黑帮大佬。但是伊万做到了。伊万为什么选择这样做?原因很简单,原本不属于这个现代社会的伊万被人拉了过来。原本不喜欢参与现代社会的纷争的伊万,被迫参与了起来。沉默的暴怒最致命,当所有人都忽视了伊万,伊万最终会他们大吃一惊。
《锅炉工》是一部巴拉巴诺夫创作的犯罪电影,本片有着极强的个人风格,且对于所有观众来说会有一些不适应。一个参加过苏联苏外作战的老兵,因为一次意外退役,那次意外后,这个老兵好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他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因此在一个老战友的帮助下,成为了他娱乐场所的一名锅炉工。
老战友是一个黑帮头目,他平时使用锅炉来处理尸体,在与自己的战友的交谈过程中,伊万并没有很在意被塞进锅炉中的人究竟是谁。在他看来,每一次老战友来处理尸体的时候,都会告诉他,锅炉中被塞进去的人是坏人,他也认同这个理由,因此也不多过问。然而伊万平静的生活很快就被别人打破了。而打破它平静生活的人却是自己非常信赖的战友。
伊万的女儿和老战友的女儿爱上了同一个人,当老战友的女儿觉察出来之后,却迁怒于伊万的女儿,于是,伊万的女儿被老战友杀害投进锅炉。看着一个熟悉的鞋子,伊万开始醒悟,再回去看了现场之后,伊万更加坚实了自己的判断。于是,一场杀戮开始了。重新穿上军装的伊万变身杀神,在没有动用任何武器的情况下,随手就解决了老战友以及他的保镖。完成了复仇的伊万并没有觉得畅快,只是对于自己的生活被毁感觉到悔恨,最终郁郁而终。
锅炉工的整个基调完整的迎合了俄罗斯冬季的气候,一片肃杀之外,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可以让人觉得温暖的东西。而锅炉工伊万是本片中唯一一个燃烧着的且非常温暖的人。战争对于他的伤害没有人能够理解,以至于伊万在余生除了守护锅炉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撰写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简单粗暴,并没有多少情节,但是有限的框架内,我们依旧是在结尾处看到了一个让人不忍熟视的画面。当外界的不可抗力摧毁了属于他的宝贵的东西,伊万的抗争,即使是胜利又有什么用?
伊万是属于冷战时期的人物,然而当1991年苏联解体后,冷战似乎成为了一个历史代名词,曾经的风云人物并没有因为新的时代的到来而有任何的改观,属于伊万的荣誉被人们封存进了历史的记忆里。而那些投机者,并没有为那段历史流血牺牲的人此时此刻却化身上流人。他们无恶不作,但却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对于伊万来说,自己是经历过生死战争的,但是所谓的老战友却不一样,老战友一生虽然经历过好几个地方的辗转,但基本上属于后勤部分,没有经历过战场上的生死之战的他自然不必像伊万那样被战争后遗症所困扰。因此,在转型成黑社会之后,如鱼得水。
伊万之所以活得很别扭,无外乎自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规则体系,他只能活在往日的荣光里,但是往日的生活已经彻底的从现代生活中剥离了出去,因此,伊万除了那个锅炉房,自己的生活以及身份全都无处安放。而伊万本人是一个黄种人,在固有的印象中,俄罗斯人一直是白种人,但是伊万所属的族裔是雅库特人,他这个身份在俄罗斯是难以找到依靠点的,因此,女儿才会对那个男人说愿不愿意娶她。女儿为的是摆脱自己现在的身份,从而能让伊万和自己找到依靠。
然而现实却总是这么的残酷,伊万的女儿至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杀,而伊万的战友,同样的问题也不会明白。只有伊万自己知道,杀戮不过是他回归了军人时代的生活,而被杀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因为自己的战友只是一个后勤官。如果将外界环境恢复到战争中,伊万有一千种方式解决他的性命。这也就是为什么伊万可以只身不携带武器,仅仅凭着登山杖就能解决两个人。
他穿上军装,战争刚刚开始,他来到锅炉房,便化身普通人。没有人理解他不要紧,只有他自己知道,在自己的世界里,谁才是主人。
……
你好,再见
BAM 8/12/2013 6:00pm - Balabanov's films got such great music.
色调、音乐、布景什么的都很像《棺材》嘛,Balabanov还是不会让人失望的,如SMZ上的网友所言,“虽非他的最佳,但也是一部很不错的片子哪。”,好多令人倍感亲切的熟面孔,加一颗友情星。
酷,很酷!
未免太有腔调了一点
优缺点明显,很有意思。这个片子完全适合东木重新开发。
一般啊。苏联解体后那个“疯狂的九十年代”所以烧妻也是疯狂举动中的一行为
锅炉工烧女儿鞋和照片的时候我惊了,怎么能这么平静
配乐没完没了,仿佛配乐师傅按了下play选循环播放就不管了
B装太大就会太刻意 从演员到镜头 对90年代的俄罗斯现实发力不足 隔靴搔痒
有点哥特小说的意思。我有个小学同学,他爸爸只上过小学二年级。我们上初一的时候,他爸去俄罗斯给人烧锅炉。后来不知怎么的就写起小说了,曾经连续三年进了诺贝尔文学奖前六名。后来写电影剧本,也总是获得一些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之类的奖项。去年听说改行做了杀手,被捕入狱了。
配乐太可怕了
短评都很到位,但居然没有一人提到那两枚嫩穴,气不过,说一下。
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此片给你答案:什么是人性的沦丧。太牛叉了,近来看过的最冷酷,最干净利索的黑色电影。不喜欢的部分是,音乐填得太满了,只要没人说话,那该死的愚蠢的音乐就会响起来,如果没这音乐,妥妥五星。
过程很长,高潮很短。
yellow lives matter
巴拉巴诺夫2010年的新作。劇本(人設,故事,人物關係)都很不錯,但是總覺得電影不夠《棺材200》狂!不過看過他其他作品的人在此片一定有驚喜~
高潮少了点,内涵少了点,冲击少了。。
满屏配乐给人逮到个名家就拼命薅的感觉。真是音乐太满,故事太短。剧情和手法一样的生猛粗砺。三星半
和吗啡、棺材一道,成为巴拉巴诺夫的20世纪癫狂三部曲吧。锅炉工形式感最强,步调节奏如《兄弟》,变态劲的实验感却不如另两部。
看后无感留爪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