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nami代码在手天下我有,爱谁谁爱谁谁超人来了也照锤,我不怕我不怕,复仇者来了也叫爸,到了哪里都不怕!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BA!想杀谁就杀谁,不管谁来放大招,都会给你一顿削!嗜人之夜拿起刀开始之前输绝招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BA!
Konami代码在手天下我有,爱谁谁爱谁谁超人来了也照锤,我不怕我不怕,复仇者来了也叫爸,到了哪里都不怕!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BA!想杀谁就杀谁,不管谁来都没招
印尼式无脑肉搏片,看多了真得容易疲倦,通篇无非就是换个场景打打打,人物随机组合杀杀杀,凶狠残暴粗粝,宛如对战的那都不是什么生命体,无痛感还血浆极为丰富,血流不完,人也打不死,刀砍枪射各种工具轮番揍过,身体摇摇欲坠,竟然还能力克数人,从科学角度看这已经不是动作片的范畴了,人物的战斗力和抗击打力都未免过于科幻。
这类片子倒是可供发泄过剩的荷尔蒙,当年看《突袭》的时候确实爽的一匹,配上啤酒小龙虾很可以自high一番,然而一招鲜不一定能够吃遍天,观众是最挑剔的也是最喜新厌旧的,总这么打下去却没什么创新,新鲜感过去了,剩下的只有空虚和乏力,《爆头》跌落的口碑就是一例。
到了本片,竟然连可以回想起来的打斗场景都难找到一个了,生肉店的搏杀勉强算一个吧,但比起《突袭2》中令人惊艳的泥浆大乱斗,那就不是一般的逊色了。
缺乏过硬的剧情和情感的落脚点是此类片最大的毛病,却一直没有得到改善。突袭中尚且还有复仇的主题,本片中人物的动机完全是不明所以,莫名其妙操着一口半生不熟中国话的老大就要追杀男主和小女孩了;男主的几个基友瞬间就正义感爆棚为了保卫小女孩不惜牺牲生命了;神志不清的伊科·乌艾斯一会儿出卖兄弟一会儿又救人于危难中,忽而兄弟情泛滥成灾,忽而“干死你我就能上位了”,这他妹妹的都是些什么鬼逻辑。
这还不算什么,更可怕的是那对同性恋姐妹花,装X耍酷的造型已经很让人反感,每句台词更像是大脑进水后控制不住发音器官发出的鬼话连篇。最致命的是全片没一个人能说标准中文,那拜托你们就用你们的母语交流好吗,不要这么吃力不讨好,演员费劲不说,观众还得起一身鸡皮疙瘩……
当然不可否认演员是辛苦的,看着一个个画面就算知道是假的,也似乎感觉到了切肤的疼痛。假如只图一乐,看过就忘的话,本片还是蛮符合要求的。对于还没产生审美疲劳的观众来说,本片也可成为解压娱乐的上选,3星走起。
牛鞭!!!又尼玛割肉电锯,又尼玛武士刀狗腿刀。。。有丧尸感,打斗密集,人物逮着啥就使什么,逮着人体什么部位就尼玛或怼(生性的不能称之为捅人,那是活生的怼,一幕幕的)或砍。。。刀刀直抡的人人体骨脆,切打的恨不得到处都是残肢坏体。。。激鼻刺激,过瘾,毕竟新片新。。。拳拳到肉倒是不如说武砍的血肉翻腾,刀刀直抡的人人体骨脆,切打的恨不得到处都是残肢坏体。。。屠宰场那场让我想到人肉叉烧包和伊波拉病毒。。。血浆“从点到面再到一片”,成片成片的血浆,或雏形或最终形成。。。很有些日式风味虐杀(欧美的这种风格有些记不起来。。。我记得有些地下电影血浆类似,但很粗糙。。。莫名的想起了日本的《人肉机器》系列。。。个人不喜欢东京残酷警察,节奏慢爽晚了)逊色于突袭壹贰,但砍的与锤女的(……表白锤子)刨如出一辙。。。个人认为这班人马都级别为碾核。。。场面血肉横飞的简直(上次在突袭3上留言还希望有武士刀和电锯。。。没想到这部里就有。。。盼着以后作品既能姓铁名拳,又能血腥程度直逼恐怖星球和群尸玩过界)。。。莫名的妖邪之感。。。脑花种人,供魔性花,暴力礼の抻。。。
A锁链女杀手,B黑色套装女杀手
注:全程是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对白
A:“你是谁?你这个婊子!”
B:“你会后悔的”
A:"因为我叫她婊子吗?"
B:"不是,因为你穿着白色的衣服"
WTF???突如其来的这段对白犹如一记晴天霹雳,雷得我是外焦里嫩(感觉像是描述吃的),心想这逼装得有点过了。
我擦,咋有140字的限制没什么可说的了,划划水吧,划划划划划划划划水…
除了通篇的血腥暴力,各种械斗带来的感官刺激,真的乏善可陈!剧情弱的无力吐槽,好吧!这不重要!基本都是来看伊科.乌艾斯打斗的……最引人注视的打斗也是槽点满满,武力值设定忽高忽低,各种不符合逻辑:锤妹(锤妹绝对惊艳)vs伊托,基本是吊打伊托,几合制服~转身vs女同杀手二人时,开始同时吊打二人,反而KO钢索妹之后,和刀妹缠斗N久,险象环生自己还受伤。再说说伊科vs钢索妹,几乎一招KO~而后vs负伤累累的伊托(伊托血战数场气喘吁吁,而伊科满血以逸待劳),恶斗数合差点被伊托反杀!另外一些配角也是用力过猛,全程无脑嘶吼~
一星给伊科,一星给敬业的印尼武师,一星给锤妹!
血液实打实喷溅而出的情景和演员的反应,岂是CGI所能企及?
[嗜人之夜]里到处都是血。
夜总会,老板砸断酒瓶子糊了客人满口,玻璃碴子刺得鲜血直流。猪肉档,活人光着身子裹了保鲜膜倒吊,被屠夫举着电锯宰杀,血沫子溅了一脸。
房门里,江湖帮派追杀叛徒和孤女,集了数人恶斗,杀气游窜。
有人斜刀砍脖子,血沫子满天飞,在眼前混沌沌铺陈出一层障眼的纱。有人叫铁板子剁得脑浆迸溅,筋骨皆断血肉模糊,远远看上去鲜红一片。
血,血,血。
[嗜人之夜]像办了场血肉盛宴,宴桌上是毫无遮掩的飙血过程,残胳膊断腿天女散花般哪哪儿都是,没动筷子的胃里头打结,动筷子的吃得不安生。
可这电影里的血从哪儿来,人身还是动物内脏?又或者真如影迷所说,是导演囤了多年的番茄酱?
1897年,巴黎某街头冒出个剧院,叫“大木偶”,里头一共293个座位,狭小得紧。
倒也无所谓,左右观众来这儿也不是为了欣赏什么高雅舞台剧,而只为体验一把恐怖刺激的感觉。
恐怖剧是大木偶的拿手好戏。
最出名儿的有《马尔菲公爵夫人》、《白魔鬼》和《幻觉实验室》,一水儿的血浆四溅、肢体横飞,有三幕一个奇峰、五幕一个高潮的本事。
全场下来是怪事连着怪事,血腥接着血腥,瞧得观众魂颠梦倒,欲罢不能。
当然不是真血。
那会儿的舞台剧演出,若遇上这类情节,一般都会甩个红手帕子出去,权当是流血了。
大木偶剧院觉得敷衍了些,便投了笔钱,购来一种叫“Cochineal”的虫子。
节肢动物门,同翅目,原产于墨西哥和中美洲,惯常寄生于仙人掌类植物。因其体内含有大量洋红酸和胭脂红,故而也得名“胭脂虫”。
早前古埃及和希腊都用这种虫子做染料,中世纪的画家也会将其作为颜料进行绘画。
但因为年代久远,加之颜色也不耐光,留下的图片资料极少。不过在西班牙人的手稿记录中,这种红和茜素红旗鼓相当,还曾一度将其取而代之。
可茜素红什么样儿?
电影[夜宴],章子怡演婉后,死前抱着一团绸子落泪,说“它红得像人们熊熊燃烧的欲望”,便是茜素红。想来胭脂虫体内大抵也是这种颜色罢。
要用作假血,做法儿颇为繁琐。
需将胭脂虫煮沸了,择去身体上的残渣,留下红色物质做成汤水,待其冷却凝结,便成假血浆了。
1916年的[党同伐异],有个士兵被敌人开了膛,鲜血汩汩流出,淌了满肚,便是胭脂虫的效果。
1922年的[诺斯费拉图]和1931年的[德古拉]也是如此做法,不过量少些,只用于手指不小心划出了口子,给吸血鬼瞧见,瞬息间便被吃干抹净的情节。
但这么个办法儿也忒不值当了些。
制作流程繁琐不说,成本也不低,且黑白电影里将色彩做到极致本就属画蛇添足,弄得无伤大雅便罢了,实在不必执着于血浆颜色的逼真。
更何况,为了提亮演员的肤色,当时的后期工作人员会在片子上蒙一种红色滤镜,若血浆也是红色,两红相撞,处理过后,饶是再红也难免失真。
于是好莱坞想出个辙来,用巧克力糖浆代替血浆,一下便简化了制作流程,颇为省时省力。
1968年的[活死人之夜]是这方面的代表。
说有个小镇意外放出了某种射线,致使死尸纷纷复活,爬出坟墓,屠戮活人,掀起一阵血雨腥风。
墙壁、地板、人身,到处淌着巧克力糖浆,但不论色度还是黏稠度,都像极了血,更与浅色背景形成强烈对比,相得益彰,效果足可乱真。
却不是头一个这么用的。
早在1960年,希区柯克拍[惊魂记],名垂影史的浴室杀人一幕,就已经用了巧克力糖浆做假血。
夜深人静,月黑风高,美女在浴室洗澡,凶手冲进来,对着那具性感饱满的肉身一刀接着一刀。
彼时挤压瓶刚诞生不久——就是那种路边摊儿常见的、用来挤番茄酱的塑料瓶。希区柯克在里头盛满了巧克力糖浆,通过挤压,形成了一种滴落效果。
异常真实。作家Stephen Rebello在他的《重返惊魂记》里感叹道,“相当有革命意义。”
但观众席里有个人颇不以为然。
看[惊魂记]的过程中,他像个表情木然、只盼着快点儿结束的老妓,根本没咂摸出高潮的味儿来。
此人叫赫舍尔·戈登·刘易斯,早前是个大学老师,业余拍些广告和小电影聊以自解,总觉得[惊魂记]里的暴力场面都被刻意省略,实在美中不足。
于是辞去工作,拿出24000美元积蓄,花了四天时间,拍出一部[血的圣宴]。
彩色片儿,若用那种只为黑白电影服务的巧克力糖浆,保准露馅儿。于是,刘易斯往里头加了些天然红色素,倒增色不少,名噪一时。
可惜这种假血的黏度和质地都差强人意,又极易风干,之后会凝结成一粒粒小珠子,寿命很短。
于是,英国一位退休的老药剂师John Tynegate,配出了一款目前为止最真实的假血。
方子是2杯金色糖浆、1杯温水、10勺玉米淀粉、10勺红色食用色素、几滴蓝色和黄色食用色素。其新鲜和凝结时的黏度质地,与人血相差无几。
Tynegate以伦敦Kensington Gore街命名,称“肯辛顿血”,一跃成70年代电影界道具血的主流。
1978年的[马丁],女主躺在浴缸里头割腕自杀,染了满缸的红,用的就是这种血。
1980年的[闪灵],鲜血从电梯门后汹涌而出的经典镜头,采用的同样也是肯辛顿血。
1972年,迪克·史密斯决定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
彼时,身为特效化妆师的他正在为[教父]里的马龙·白兰度化老年妆,片场里枪林弹雨、血肉横飞,他耳濡目染,却总觉得这假血还欠点儿火候。
欠在哪儿呢?
他将基底换成了2杯白色玉米糖浆,加1杯温水,1勺黄色食用色素,1勺红色食用色素,1勺氧化锌,又从摄影用品店里买了些柯达抗水斑祛渍剂。
玉米糖浆是为了增加不透明度,色素可以让颜色更真实,还加了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抑制细菌滋生。
至于柯达祛渍剂,就是洗照片儿用的除水渍剂,可以使液体浸透织物,流动更自然、更逼真。但是有剧毒,哪怕溅了一丁点儿在嘴里,也足以毙命。
因此,次年的[驱魔人],导演将柯达祛渍剂换成了奶油,毕竟要接触到演员的嘴。
1976年的[出租车司机],则换成了植物奶精。
但因为色泽太过真实,美国电影协会将之划为X级。导演急中生智,稍微调整了配方,使之变为介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的茶色,最终被定为R级。
这种血浆后来被叫做玉米糖浆血,虽不及肯辛顿的地位,但非常灵活,可依照不同需求作出调整。
比如空气的干燥和湿润,光线的明暗,情节设置在演员的哪个部位哪条血管受了伤,均有不同。
2013年的[鬼玩人],在原来的配方里掺了花生酱,可以使假血看起来更粘稠,糊在演员的“伤口”位置。但如果对花生酱过敏,也可以改为榛子酱。
而1981年的[鬼玩人],则加入了咖啡奶精和蓝色食用色素,一颗脑袋喷出一万升,能装满两台双开门冰箱,简直要淹死人,被后世奉为殿堂级Cult片。
2003年的[杀死比尔]下手更狠。
也是玉米糖浆血,刘玉玲演的日本杀手双脚踏上饭桌,横刀一抹,看似毫发未伤,顷刻间,对方的头颅便已骨碌碌滚下,鲜血飞溅,像一帘瀑布。
还伴随着一种“沙沙”声,听得人森凉彻骨。
记得[带子雄狼]里,反派武士被一刀切了脖子,倒在大漠,死前听见脖子在哭,“像冬风在吹口哨。”
眼下[杀死比尔]也是这种味道。
鲜血喷溅之时,仿佛有劲风掠耳,霎时间只觉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低头才见自己已被劈成两半。
可惜,如今电影里的血腥场面,几乎都由计算机合成,如[十二宫]、[敢死队2]。可血液实打实喷溅而出的情景和演员的反应,岂是CGI所能企及?
好在,血浆片永远有它一席之地。
就如[嗜人之夜]。
栏杆处,两女子火拼,中途有一女被削伤手指,当下便凛了眉目,一掰一扯,不要也罢!
惊心动魄的断指一幕,于她而言却是简单两笔白描,如惊风渡越,刹那而过。反倒衬出了这场打斗的惨烈,和漫天遍地血雨腥风的迅疾。
对方见此情景,面上无动于衷,心底下却方寸大乱,慌忙中叫那断指女人抢占了先机,一刀穿喉。
我想起王家卫的[东邪西毒],梁朝伟演的盲武士被人一刀砍中脖子,临死前抬头看天,喃喃自语:
我以前听人说,如果刀快的话,血从伤口喷出就像风声一样,很好听。
哦,此刻风声呜咽。
-
作者/六姨太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是兄弟就来砍我,林更新通关人肉屠宰场,极致暴虐血腥,再多番茄酱也弥补不了动作设计上的败笔 7/10
突袭plus,从头打到尾,打得多不代表打得好,格斗技巧一般刻意追求直观暴力(这点不如突袭),反关节、断指都是小儿科,裁纸刀、电锯、台球各种武器入肉,血腥残忍度达到邪典Splatter级别,拍得跟《力王》一样,角色都是不死小强级,很爽快。最好看的就是三女大战,最惨烈的是结尾PK。故事cos战狼传说,停车场前后脱节到足以成为两部电影,总体还是香港时装动作片那些路子,要知道当年《天使行动》《洗黑钱》这些片还有李赛凤、大岛由加利可是火爆东南亚啊,如今这些武行演员都是迷弟
《突袭》剧组新作,能看出打戏拿出了真本事,套招比《爆头》精彩,各种血腥、奇怪、浮夸的杀人方式也很过瘾,女同杀手真是“兵器越怪,死得越快”。至于剧情就比较扯淡了,三合会和中文台词很猎奇,小女孩救赎情节快成动作片标配了。
照这么能抗,医生会失业的!动作片沦为血浆片,套招太明显,几场动作戏有气无力,表演痕迹重,尺度很大血肠横飞,喜欢血浆的还是很过瘾。
打戏穿帮太多了……中文台词各种蹩脚
郑保瑞和叶伟信俩兄弟可以含笑了。
动作戏爽到爆炸,文戏可以直接忽略不计~7.7
2017有爆头,2018有嗜人之夜。 动作层面弥补剧情漏洞提莫 有成为 亚洲昆汀的风采
为什么印尼的动作片可以那么入神,押运车那段简直高潮
印尼动作片万岁!
全程不停喊着“卧槽,天哪,好疼”看完的,这么多种不带重复的血腥花样也是服了。剧情什么的就不要在意了。
我是看了一半暂停键 过来评论的 就知道果然还是那么多三星装逼狗!
还是熟悉的配方,却是升级的味道。如果说《突袭》是拳拳到肉,那么《黑夜降临》则是刀刀刺骨,血腥度爆表的同时,也赋予了人物救赎的内核与英雄的悲情。整部影片一气呵成,爽快无比,看来我要把它列为今年最爱的动作电影了。
电影开拍至今四年有余,突袭2后立项,后来经历了主创变动和演员调整才有了今天这个样子。而这电影已经不是“卧槽”两个字能形容的了。比起原班底上一部《爆头》,这部在剧情,主题,格局和血腥尺度上都远远领先。《杀破狼》的血腥程度在这电影面前只能称得上过家家,导演不愧是玩儿恐怖片出身的。动作方面,看来伊科这次下了些血本,各种摔技锁技关节技都用上了,花样也比《爆头》强很多,而最后那场仓库五金用具大战可以作为年度打斗候选,刻刀,球棍,台球,绳索,玻璃,改锥,图钉,各种奇思妙想。枪战还是老毛病,人人都是人体描边大师。话说回来,伊科这几年作为闯荡国际的影星,为了这部戏普通话和英语练得都可以,第一次作为反派,表演和角色设定都有突破。既然加雷斯·埃文斯选择不继续拍突袭3,那么权把这部电影当做突袭的精神续作也是可以的。
血腥残暴,有些动作并不算连贯,喂招痕迹稍显,冷狠女角色过多,但锤妹依旧精彩,好过爆头不如突袭,仍然值得肯定。还有一点点黄海的影子。新式武侠。7.0
我告诉你啊,B级片就得这么拍!
暴力版《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了一个小女孩和一群暴徒为敌,这特么才叫动作片啊!从《突袭》到《爆头》再到《黑夜降临》(《嗜人之夜》),本片依然拳拳到肉、血肉横飞,断手、碎骨、捅心、锁喉、斩腰、爆头层出不穷,动作戏登峰造极,对道具的运用炉火纯青,堪称一部《杀人百科全书》《十万个怎么杀》和《杀人的一百万种方式》。三位女杀手让人联想到《突袭2》和《杀死比尔》,小女孩杀人是亮点,台球桌之战和最终战可以写进教科书,两次开着车伴随着音乐冲向枪林弹雨完美诠释暴力美学。如果少一些枪战、炸弹等热兵器,多一些肉搏和冷兵器会更好。(至少是近几年的)国产动作片真该好好学习,尤其是某些大制作动作片,飞机大炮真不见得比肉搏精彩。
比中国的打斗片真实太多了。杀破狼2了,贪狼之类一比都是渣渣。
节奏、剪辑、美术、动作设计比《突袭》差一个档次,剧本散漫,暴徒一般展示残忍与暴力,没有说服力,也没有美感。不是实打实的贴身肉搏吗,搞那么多枪械弹药是为了壮胆?
75分。铁汉柔情,兄弟相残,简单粗暴,主角光环。比突袭还丧心病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