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老》这纪录片通过老人的口诉和对其身边人的采访的形式,没有任何的修饰加工,平白直叙、客观真实的反映了国民党老兵龙运松的传奇一生。龙老18岁时被抓壮丁加入国民党军队,随远征军奔赴缅甸、印度,参加了松山会战等多次战役,多次负伤,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国民党退守台湾时,龙老坚持回到家乡邵阳。虽然在历史运动中,被定性为“国民党兵痞”、“坏家伙”,但是龙老一直坚默承受。虽然,去世前得到平反,但是老人还是在凄苦离开了人世。
1945年9月2日,阴霾驱散,举国欢庆,死亡的齿轮终于停止,旭日终于又在冰冷的华夏大地上缓慢升空。七十个春秋,改革开放,民族崛起。今天的中国,屹立东方,世界瞩目。九月盛事,你我共赏。何幸矣!生于今日之中国!
曾悲叹抗战八年,死伤遍野,良人无归;又感怀山河巨变,尘埃落定,伤者得其所,功者获其勋。 然君不见七十载春秋,亦有十九从军儿郎血战沙场,九死一生却无人待其还乡,无亲无友亦无国,无赞无誉无人记。
导演蒋能杰以别具一格的视角对不被大众所了解的战后遗留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思考,使当今的民众甚至政府重视老兵安置问题。真实地反映了部分抗战老兵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以及孤苦的生活经历,把这个始终存在却被人们忽视的社会问题无保留地展现出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使其得到关注,并由此寻求社会各方面的帮助。
电影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以龙老为代表,反映了抗战后国民党老兵群体的生活困境,让当代中国从抗战胜利民族崛起的光鲜外表下清醒过来,认识到为我们铸就如此盛世的英雄们其实也许正在某个穷乡僻壤无依无靠,缺衣少食。作为负有责任感且铭记历史的华夏儿女,并不缺乏解决问题的执行力,缺乏的是发现问题的契机。而蒋导的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正好给了我们看清现实的钥匙。让我们聆听他们的孤独,让社会抚平他们的伤痛。
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如今已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多个地区进行展映。不管是在独立放映场所还是在中学高校,这部电影都给了观影者心灵上的巨大冲击。我们的所闻所见与真实上演着的生活的巨大反差,使这个灰色的现实让人分外痛心。死亡也许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冷漠和遗忘。铁与血的峥嵘岁月不应消散在暮年飘散着叹息的风里。抢救历史,刻不容缓。
当身挂勋章的耄耋老人只能对鸡鸭野狗诉说曾经的沙场荣光,当他们为国舍身幸能保全却遭受误解,八年功苦一朝湮灭,当昔日好儿郎如今恶疾缠身,晚年孤独,我们是否还可以心安理得地安享盛世?龙运松老人英魂已逝,却留给我们深沉的思考,剩下的困境老兵何其多,何不让他们在人生迟暮之时感受难得的温情,一抚78年的伤痛,至少让他们觉得,这一生,不虚此行。
活动详情
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有着丰富的阅历,
他们是昔日的卫国战士,
他们的过去却鲜为人知。
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
带你了解抗战老兵过往荣耀和耻辱、人生和思考,
关注抗战老兵,我们一起行动!
我们想做一个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全国公益展映
注:
( 1 ):9月1-17号是报名期,全国各城市的高校、图书馆、电影沙龙、美术馆等都可以申请放映。
( 2 ) :9月18号 - 10月31号我们幕后主创先从南到北参加各个城市放映后交流(暂定去的城市:广州,深圳,长沙,武汉,郑州,西安,成都,重庆,北京),我们主创没来的城市一样可以申请放映,交流以电话和网络互动为主。
1: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之《龙老》
纪录片导演蒋能杰发起的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中的一部。该片记录一位参加松山战役的远征军老兵 — 龙老生命中最后三年(2012-2014)的生活和思考。
《龙老》豆瓣简介: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6392167/ 2: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之《战魂》
该片选择了广州、云浮的7位抗战老兵进行采访拍摄,通过老兵亲口讲述抗战经历,向世人展现“广东仔”当年的英勇抗战经历,让世人了解抗战历史。
《战魂》豆瓣简介: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6422794/ 关于发起人:
蒋能杰,湖南人。
是一名独立制片人,纪录片工作者。
2009年 成立棉花沙影像工作室。同年拍摄短片《高山上的马夫》(入围第四届全球华人短片大赛)。
2010年 纪录片《路》(入围第七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2011年 纪录片《常春庵》,同年从北京光线传媒独立出来,开始自己的独立影像创作。
2012年 纪录短片《打工梦》入围2012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竞赛评优单元;入围 伦敦华语视像艺术节,同年发起《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拍摄计划》。
2013年 抗战老兵纪录片《龙老一生》。
2014年 纪录片《村小的孩子》(荣获 第三届凤凰纪录片大奖 最佳长纪录片 德国法兰克福影展 一等奖);(入围第四届 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 第四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完成纪录片《初三》,并发起留守儿童系列纪录片《路》《村小的孩子》《初三》全国公益巡展计划,总计公益放映超过800场,亲自参加超过200场放映后的交流。
2015年 荣获 2015年度“米兰世博会 之 亚洲筑梦人物奖”。
后期制作完成抗战老兵《战魂》,《我河山我抗战》,以及拍摄三年的远征军老兵纪录片《龙老》。
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拍摄历程:
我们从2012年开始关注和拍摄抗战老兵,已经坚持拍摄了3年。
2012年,我们团队发起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拍摄计划。
2012-2015三年里,我们持续拍摄抗战老兵,并为每一位拍摄过的老兵建立文字、图片和视频档案。
截止到2015年7月,已自费走访拍摄了湖南,广东,湖北3个省,拍摄了超过100名抗战老兵。
暂定幕后主创参加放映后交流的城市:
(注:计划中的城市,片子主创人员放映后会到场交流,欢迎其他城市的高校和放映机构加入,我们电话或视频与观众交流分享。如申请场次足够,主创人员也将十分荣幸选择到场交流,欢迎加入,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抗战老兵。)
暂时确定我们主创亲自参加放映的城市有:广州,长沙,武汉,南京,西安,昆明,北京, 暂定这7个城市,其他城市根据申请公益放映情况再定。
2015年9月15日,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全国公益展映在广州启动首映仪式,纪录片《龙老》首映也将在仪式上同步举行。届时,从南向北开始为期50天的全国公益展映,放映地点我们会陆续公布。
为什么我们需要您的支持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
抗战老兵再一次成为人们关于那段铁与火岁月的记忆载体。
死亡也许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冷漠和遗忘。
抢救历史,刻不容缓。
我们应谨,今天我们如何对待历史,未来就会如何对待我们。
希望通过《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巡展,让更多的人了解抗战老兵,了解历史,同时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抗战老兵,而这一切需要您的爱心助力!
联系方式:
总协调人:文英
联系电话:
15771295074 (协调人:文英)
15180994837 (微信 - 发起人:蒋能杰)
微信 :499088756( QQ )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第四部年度十佳,我的眼泪不值钱。
看到这部纪录片的过程是比较不容易的,我先是在各大视频软件里搜索,但都没有找到。而后在豆瓣里私信了蒋导,没想到可以得到他亲自的回复,然后加了微信,如下。
我真的很感动,我没想到他会亲自发给我这么多,然后还会细心地语音提示如何观看。如此负责的导演却又不得不如此不辞劳累,国内的影视环境真是一言难尽。
个人认为,蒋能杰导演最厉害出色的地方不仅是在于他敢于拍这些题材、内容,也不仅是在于他能够翔实的记录真实的生活,更是他出色的剪辑。纪录片内容的安排是细心地铺垫,而后冷峻的转折,点滴都是血淋淋的深刻审视,是把真实的生活中的事件安排在我面前,但却让我每一根神经都高度集中、感触深受。
片子以龙老穷困的生活开始,生活的艰辛与窘迫在他那一碗苍白的方便面全部显出。但龙老也有他珍贵的宝物,就是他曾经光荣抗击倭寇的一些证明、勋章。同时也得知,原来他是国民党兵,生活的潦倒有了缘由。“不想活了”是他唯一的愿望
由于身份证办理的错误,原本将近九十岁的他得不到相应年龄的补助,每个月只能领着七十岁该领的五十几块钱。
他并不坏,正如当初同意家中的妻子改嫁,因为担心自己回不去让她守活寡。他对现在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埋怨。我并不赞同所谓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说法,至少在这不纪录片中龙老的悲惨多半是由于体制的错误或是人心的冷漠,他只是受害者而已。
纪录片在后半段达到顶峰。九十岁左右的龙老等着民政部好不容易传达下来了红头文件、相关“精神”,又得等着县民政开会学习相关“精神”,讨论用什么标准来发放补助。虽然没有资金的补助,但是听到自己这些国民党兵被平反,我能看出老人的高兴,平时颤抖着的双手恢复平静,平时不动的头部却开始了颤抖,干涩的眼角也变得湿润。
但结果却是等了半年时间也没能得到真正的落实。一件早就应该做的事情拖到了这些老兵的将死之际才总算有了相关的关注,而且也只是“关注”而已,这难道算是做了一件好事吗?
2014年5月16日,龙老离开了人世,他终究还是没能等到那一份虚无的补助,最后的一场悼词是他光荣又悲惨的一生的称赞与哀伤,而长长的葬礼送行队伍当中,又有几个人感到真正的悲伤呢?他就这么离开了。
我所有的眼泪瞬间涌出。
就一套流畅的个人口述史记录。痞极不泰来,却在时代的动荡之中,顽强存活下来。龙老的存在,葬礼的悼词,都是荒谬时代与荒诞政治的荒芜见证。
自己的作品,只能说还行,三星,有满意的地方,也有好多不满意的地方,但是在拍摄的100位抗战老兵当中,这个故事是完整的,暂时是跟拍时间最长的一位老兵爷爷!
大难不死,未必后福。造化弄人,老无所依,唯一的心愿就是死,历史和政治的牺牲品。十几岁被抓壮丁,命运就开了一个长达一生的残酷玩笑,最后光伟正的悼词无比荒诞讽刺...
补标。有一段时间集中刷了蒋能杰导演的纪录片合集,龙老是其中之一。
蒋导的片子好像大多如此,胜在题材,摄影和剪辑实属一般。
把我评论移除了 牛逼
好人一生平安
一个抗战老兵的幸福生活
几个老红军吃饭不要钱。2013年民政部下发通知。一个地方要有一个国民党,那还不把他斗死。华丽的悼念词真是滑稽。
个体的命运被时代的洪流冲得七零八碎,人权,自由,尊严,从来不是由个体拼凑而成的信仰,个体一直在被迫选择。是英雄还是坏蛋,是活着还是死去,是安稳的闭上眼睛还是奋力睁开双眼却只能看见一片黑暗。感谢记录。我们需要微光,需要一直奋力的睁眼。
学生作品,史料的意义要大于电影方面的意义。龙老这一辈子啊。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 但是还是不能忘记他们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在出版社工作,认识了一位拍抗战老兵的摄影师。他想出本影集,我负责整理内容,可忙活了半天,辗转多家出版社,根本就没有出书的希望。这几年他的朋友圈中,隔上一两个月,就会有一位老兵去世的消息,估计再有一两年,他拍过的上百位老兵都会仙逝。抗日是近一百年来中国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可仅仅七十多年,这段历史背后的很多人和事,就被完全忽略了。
非常真实感人的纪录片,永远向我们国家的抗日英雄致敬
对待英雄,不是,是对待任何人,最好都不要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形式主义。但是,我们国家似乎很是热衷这些。
像龙运松这样的抗战国民党老兵依旧没有国家的一分钱援助,在这个大喊世界大同政策关怀的土地上,实在是过于讽刺。老人拖着年迈的身子,用颤抖的双手舀饭切菜,嘴里牙齿掉光了只能吃点软的东西。还常说希望自己早点死掉,死了就好了。看得让人掉眼泪。
跟着国民党在缅甸打了,跟着共产党把日本败了,跟着时代的浪潮留在了中国,同样因为在共产党时代里国民党的身份接受文革,永远不声不响,像很多人一样活了下来,到老了想起在缅甸淮江上比时代壮阔的多的浪潮,觉得自己应该留在那里
国民党老兵的切入点选得很好,关注社会背面也体现了纪录片创作者们的良心,虽然不能保证片子播出后能否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但起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态,而不是一直处于被遗忘的尴尬境地。令人感到难受的是采访者问龙老的心愿是什么,他回答只希望自己快点死,个体的不幸传达出举国的悲哀。
本是正儿八经关注被遗忘老兵现况的纪录片,但龙老的国民党背景却又为本片增添了不少的政治性,而这也是龙老被政府忽视的主因,最后葬礼里对龙老一生的回顾尽显讽刺以及荒诞;有一个社会意义十足的主题,但哪怕是作为纪录片也稍显平淡无奇,缺少一点专属于导演个人的元素。三星半。
抗战老兵龙运松,陆军野战第8军103师307团机枪连,参加过在缅甸对日作战的松山战役,曾负伤,休息了十天继续上战场。后来参加淮海战役。后来受到批斗,抗日的证件勋章全被收走了,一直害怕讲过去抗战的事情,因为是国民党的兵。一年得花五六千块钱,胃病吃药,牙齿已经全掉光。“抗日的功劳总有吧,缅甸印度打仗总有点功劳吧。”听起来十分心酸。一直到死,都没有领到政府应许了的一个月几十块钱的补贴。还有一个荒诞的细节是,申请补贴需要证件,然而证件早就在解放后的批斗中全被收走了。结尾追悼会的超级浮夸的悼词,实在是莫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