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部纪录片
一部影片,两行清泪。
一部以全球国人的视角所拍摄的关于在抗日战场上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飞行勇士的故事。在爱情与收复国家的抉择中,飞行勇士们义无反顾的选择为国奉献,而他们的另一半以及家人更值得尊敬,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情长之中,做伴侣坚强的后盾,其中有一名家属的话,让我为之动容。
齐邦媛:“你说那天夜里回航,从云堆中出来,蓦地看到月亮又大又亮的就在眼前,飞机似乎要撞上去了,如果你真的撞上月亮,李白都要妒忌你了。”
林徽因,梁思成一家人与一群优秀飞行员有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然而最终他们也没有陪林徽因一家走到最后,为国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徽因在抗战期间,每隔段日子都会收到一个有一个弟弟的遗物,这让林徽因哀恸不已,之后写下了《哭三弟恒》这篇沉重的诗,摘选了其中的一些片段:
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
你们给的真多,都为了谁?
你相信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你的前头,
比自己要紧;
那不朽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
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战时你的安全,
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
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至今读起来仍然让人心痛。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这是多么响亮的口号啊,在外来入侵者侵犯中华大地之时,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受《一把青》情结的影响,一直想看《冲天》的纪录片,今天突然记起来,找了很久才找到这部纪录片的资源。
其中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名宁死不愿当服俘虏的空军,临死前高喊“中国无被俘空军“,之后用一颗子弹结果了自己。作为空军,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无耐。他们也是普通的人,他们也有计划,可是那确实不可预期的。正如汤卜生说的”我们如果有可以称为计划的东西的话,那大概就是为国牺牲吧。“空军出机作战,每次都不知道是否能够生还,于是每次出去前都会事先写好遗嘱,以防再也回不来。每一次都是抱着失去生命出去,能够回来都是幸福的。可是没有人知道他们在空中,几乎失去了生命的那种感受,没有人能够体验到。
我记得《一把青》里有人坠机的士兵,无枪无弹,只能在死前忍受着烈火的焚烧,无法结果自己。看见队长的时候,只能哭着让他结果了自己。而队长呢,结果了也不是,不结果也不是。一旦队长出手结果了他,那队长的往后余生都会充斥着亲手结果队员的思想煎熬,可是不结果他,队长又不忍心看自己的队员死前还忍受折磨。太煎熬了。
今天看了《冲天》,发现刘粹刚和许希麟的爱情故事与郭轸和朱青的爱情故事颇为相似,他们都是空军开着飞机低飞而引发的恋情,真是浪漫啊,可是浪漫归浪漫,和空军谈恋爱 却也免不了煎熬,成天担心着空军的安全,最后这两对情侣终究都是天各一方。对于小朱青和许希麟来说,旧日的兴奋,该是都成了悲壮的回忆。
我记得影片中陈怀民的妹妹陈刚在哥哥和哥哥对手因互为对手,双双撞机死去后,她不禁给哥哥对手写了封信,信中提到了她失掉胞兄的心境,设身处地地想到了美惠子失去高桥先生的心境。是啊,谁也不愿意战争。战争里的人大多都迫不得已,只是单纯地为了执行一份任务而已。放下战争不提,他们也可以跨越国界成为朋友。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人没有那么多的贪婪,安心而又本分于自己所有的,会不会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灾难了。战争无情,也无奈。战争中的人,都是悲惨的。大人物惨,大人物背后的小人物更是惨,她们不被铭记,甚至却承受着更大的悲苦,失去亲人的悲苦,孤独的余生。张钊维为《冲天》写下这样的解说词,“两个年轻男子在空中相撞,却在地上催生出这样一封信。文字早熟而透彻,由一个20岁的女子,写给另一个20岁的陌生女子。陈难的精神力量因此爬升到跟他哥哥一样的高度。或许只有在那样的高度,生死的界限才不那么清楚得可怕。”
对于当下很多人来说,关于那些死去的飞行员的记忆慢慢地被淡忘了吧。其实当初如果不是在b站偶然看到《一把青》的剪辑,我也不会来搜索这些飞行员的东西。很感谢《冲天》以这样的方式让我去了解飞行员的记忆,他们不应该被忘记。致敬那些无畏无惧的生命。
摘抄:
1、希麟女士,初遇城站,獲睹芳姿,娟秀温雅,令人堪慕,且似与余曾相似者!初余之注意女士,而女士或未之觉也。车至笕桥,匆促而别,然未识谁家闺秀,如是风姿,意不复见,耿耿此心,望断双眸!
2、你在天上拼命,我却躲进防空洞,我觉得这是我俩生命上最大的讽刺,我做不到。
3、假如我要是为国牺牲,杀身成仁的话,那是尽了我的天职。您时时刻刻,要用你最聪慧的脑子与理智,不要愚笨,不要因为我而牺牲一切,您应当创造新生命,改造环境,我只希望您在人生的旅途中,永远记着,遇着了我这么一个人。我的麟,我是永远爱你的。
4、刚,你在固是求仁得仁,已尽了军人天职,可是我,正日月茫茫,又不知若何度此年华。
5、光是死并不是荣誉的事,我事祈求着你十分小心地,去履行你的职责。
6、“我们也有计划,但是却是不可预期的,是随时有可改变性的,因此我们只有现实,这个时间内,这个空间和这个环境,就是我们支配行动的对象,因此我们是敏捷的,因为不愿放弃了现实,因此我们是乐观的,过去就让它过去吧,我们如果有可以称为计划的东西的话,那大概就是为国牺牲吧,代表我们诺言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存有一张遗嘱,等我们安全的回到了机场,和人们谈到了一个几乎失去了生命的经过,是没人可体验到当时的情形的,因为生命是这样的东西,已经失去了,没有人能知道他,没有失去,没有人会感到他,回到人群中的时候,我们仍只能静静的,像并没有过什么一样,这不近人情的容忍啊……”
7、齐邦媛: “日本投降消息传来的那晚,重庆前所未有的热闹了起来,到处都是欢呼。我却突然不能忍受这人声鼎沸的喧嚣了。那一刻,我感到万声俱灭。我跑回家中,在漫天的欢呼里,失声痛哭了一整晚。”
8、“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对这么少人亏欠这么深的恩情"
9、他们必须下定决心,斩断自己的未来,才能让他们所爱的人有未来。
10、“风云际会壮士飞 誓死报国不生还“。
在北京77看的。民国军队作战,又是空军,平时太难了解到。最触动的部分,是那位阵亡空军的妹妹,给她哥哥撞上的日本空军的未婚妻,写了那样关切的一封信。人性可以如此壮烈令你敬畏,人性可以如此柔软让你流泪。导演在现场说:两个标准判断该片的成功——女生会拽另一半来看;卖面子的会想来合作。
“中国无被俘之空军”——看了不到二十分钟,哭得泪流满面。
不刻意煽情的战争回忆录,中国式永远的零。金士杰力赞
张艾嘉给林徽因的配音太好了。没想到飞行员们跟林徽因 齐邦媛都有着故事。历史上,从没有一大群人对一小群人有着这样的亏欠。“那一刻 我感到万声具灭”
为什么非要强调台湾视角,难道这不是中华民族曾经面对的民族浩劫吗?这段耐人寻味的历史背后,埋没的英雄要不是通过这样的纪录片,至今又有几人知晓。无论是早有听说牺牲在武汉上空的陈怀民,还是齐邦媛《巨流河》里书写的张大飞,还有其他的抗战飞行员们都是我心目中的国家英雄。
不为我们知道的历史,也是真实存在的历史
当年那些家境富裕,受过高等教育,前途光明的年轻人,那些真正的精英阶级,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之际,果断弃文从军,投入到抗战最危险的斗争中,牺牲时的平均年龄仅有23岁。真正的贵族精神,不该是吃山珍海味穿名牌开豪车,而是在该承担责任的时候责无旁贷,敢于肩负家国兴亡的重任,甚至舍身取义。
最后动画里,齐邦媛的话让我眼泪刷刷掉下来。驾着飞机,突然看到又大又圆的月亮;“日本投降消息传来的那晚,重庆前所未有的热闹了起来,到处都是欢呼。我却突然不能忍受这人声鼎沸的喧嚣了。那一刻,我感到万声俱灭。我跑回家中,在漫天的欢呼里,失声痛哭了一整晚。”可是,谁来把战争带进坟墓呢?
边看边抹泪,向那些冲天的少年致敬!(建议配合《一把青》服用)
纪录片的基础是事实,二次创作不宜过多。影片故事过于凌乱衔接也显匆忙。而煽情的部分使得片子更像是政治宣传片。
夜里失眠,起看此片,然后,哭得稀里哗啦,为英雄壮烈,为历史悲情,也为发泄自己的情绪。
回不来就不要回来了回得来就回来了。照片中那些稚气未脱的大孩子抱着风云际会壮士飞誓死报国不生还的决心无限接近死神。林徽因的诗齐邦媛的信、那架1:32冲击敌阵的教练机:“我的学生都死了,该我这个老师上了!”尊严不是无代价的!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对这么少人亏欠这么多恩情。该去完结一把青了!
台湾如今的喜剧片让人难以下咽,没想到连纪录片也这么的不合口味。
第一次看以台湾人的视角拍的抗战纪录片,第一次知道中华民国的空军,很受触动,很多地方和自己当年受到的教育有所出入,从拍摄的方式到思考的角度都很独到,动画部分也做的很好,金老师的配音大大为影片加分,只是其他人配音的台湾腔让人有点想笑。整部影片以女性的视角叙述的很柔软,却让人深思。
齐邦媛:“你说那天夜里回航,从云堆中出来,蓦地看到月亮又大又亮的就在眼前,飞机似乎要撞上去了,如果你真的撞上月亮,李白都要妒忌你了。”
可能那个时代的空军确实也是出自中上阶层居多,再加上用了林徽因、齐邦媛这些知识分子来穿针引线,整个片子的格调偏精英系,情感表达也很细腻,在渲染一种年轻壮烈的noble spirit。
一段被尘封的中华民国空军的历史。家国情怀。
希麟女士,初遇城站,獲睹芳姿,娟秀温雅,令人堪慕,且似与余曾相似者!初余之注意女士,而女士或未之觉也。车至笕桥,匆促而别,然未识谁家闺秀,如是风姿,意不复见,耿耿此心,望断双眸!
想起武汉的陈怀民路
感动。仍然在世的第一代飞行员金英,这样回忆他殉国的战友:「同学们在一起,每天吃啊住啊,什么都在一起的,和自己家里兄弟一样。结果到12月1号一看,147个人只剩下3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