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镇凶案,科恩兄弟的剧本,乔治克鲁尼导演,马特达蒙和朱丽安摩尔,未看前已经被吸引。复古风格,旧时代背景,画面是生活化的,白人案中案和黑人受到白人歧视的两条线的平行故事。剧中的小男孩很眼熟,和父亲结尾又哭又抽搐的对峙场面,演技不输成人。案中案的两个男女主人公其实是同一种人,爱恋时候有美好憧憬,利益冲突时候又是会把相关人等消灭,而不管相关人是自己或者是对方的谁,实质是残忍冷血的。两个人阴差阳错的被杀,也是终得其所。黑人受到白人歧视的那个故事,似乎有更多历史和政治隐喻。黑人夫妇儿子,面对周遭邻居的冷言冷语,商店老板的故意刁难,众人围堵家门口蓄意踩踏示威,心里平静得表情没有起伏变化,举止平和得把残局收拾干净,继续过自己本来的生活。白人案中案的核心,是内心引发的物欲情欲的诉求,而导致周遭的一连串人物的恶性利益行径,带来的多人死亡,独留下洞悉真相的小男孩。黑人故事的核心,是内心的喜乐安宁,在面对恶言相向或者恶意冲突之下,依旧没有改变自己的本质。前者无事生非,后者独善其身。---我的微信公众号,“光影拾光”
既想说好一个曲折离奇的荒诞家庭凶杀故事,又想表现美国的种族歧视,结果就是两头不到岸。主线凶杀案没有抓细节描写,悬念设置也十分马虎,拍摄手法很成熟但是剧情内容配不上画面的精致;副线种族歧视的故事与主线毫无关系,两条线索强行合并,感觉就是两个单元小故事通过合并剪辑扭曲在一起。
作为一部悬疑荒诞剧,本片有足够的荒诞,但没有对应的悬念,剧情创新不足,对于现代观众而言,几乎可以从片头推断出结局,并且当观众忍着压抑的情绪看完影片后,结局毫无悬念地让人失望,没有高潮作为情绪的宣泄口,让人在映后感觉相当不爽。
《迷镇凶案》的预告片,可以说绝顶聪明,把电影中为数不多的精彩场面都择取进去,让进影院之前的我觉得:“诶!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小镇,色彩饱满,演员演技到位,悬疑的情节,加上黑色幽默,看上去不错耶!”还有金球奖影帝马特·达蒙,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拿到手软的科恩兄弟,无可挑剔的配置,可是……
没错,弥爷就是带着打八分的心情走进影院,该片1月12日(本周五)上映,提前看了点映场。正如前言所说,电影开始不久后便朝着催眠的方向前进——正如标题“凶案”二字,前半段电影把一起凶案作为悬念,但让人不解的是,电影还没过半就把底牌亮了出来,导致整个中段像一大锅温水,观众泡在温水里,昏昏欲睡。到了结尾,导演妄想用一场暴力来激起观众的兴趣,无差别的给你扎上一针肾上腺素,但并不成功,反而显得怪异、突兀、不知其所指,难看!
简单说一下剧情:
豆瓣上是这样介绍的“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美国平静小镇上发生的一起凶杀案,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其实根本没有一系列事件,整个故事是讲的就是一个丈夫雇凶把妻子杀害,和妻子的妹妹一起骗保的故事。整个电影有两条线,一条是“杀妻骗保线”,另一条是“黑人邻居线”,先讲第一条线。
1947年,一个叫做“迷镇”的小镇,有着六万多居民,设施俱全,人口来自世界各地(都是白人),有一条“专门打造完美生活”的宣传语,可以说是一个20世纪的乌托邦。加德纳是小镇的一个居民,家中有一个出了车祸坐在轮椅上的妻子,和一个小儿子尼基,妻子有一个妹妹叫玛格丽特。
一天夜里,一胖一瘦两个男人跑进加德纳家中,把一家四口绑在餐桌上用乙醚把四位弄晕,凶手故意让妻子吸入过量的乙醚,导致送医后不治身亡。
电影开始围绕这起凶案展开调查,我猜导演的原意是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去发现这起凶杀案的真相,这个第三人称的视点就是小儿子尼基。尼基发现妈妈死后小姨就住到家里来了,还和爸爸在地下室里做羞羞的事情,并且在和爸爸一同去警察局指证嫌疑人的过程中,发现爸爸和小姨并没有把凶手指出,而是放过了他们。小尼基感到不解,为什么会这样呢?(不傻的观众在这里都能看出是加德纳雇凶杀了妻子)。
但是故事从中段开始进入“温水”,凶手、警方、保险公司陆续登场,没错,按照你能猜到的剧情发展着——胖瘦凶手得不到利益,来找男主麻烦/保险公司发现蹊跷,来找男主麻烦/警方发现男主贷款踪迹,来找男主麻烦。总之大家都来找男主麻烦,马特·达蒙则灵动的动用了他的面部表情、肢体、握力器来表现自己很麻烦,唔……编剧也就给了马特·达蒙这点发挥空间了。
真的没什么笑点,科恩兄弟的剧本并没有让整体风格稳定下来,观影时不断跳戏,进入不了“笑”的状态。“杀妻骗保线”进行到最后,则是一场血肉横飞的乱战。保险公司业务员发现了男主杀妻子骗保的真相,大半夜跑来谈判,想要分一份羹,吃了尼的小姨下碱水的食物烧伤食道,然后被男主杀害,两位凶手、小姨包括男主自己,都在当晚阴差阳错的死掉,死的既不合情也不合理,也没有达到希区柯克那种设悬解悬的效果,最后就尼基活了下来,然后咔一声,电影结束,让人摸不着头脑。
豪华的编剧、豪华的演员,音乐到位、镜头色彩没什么瑕疵,却出不了一个好看的作品,真是怪。这部电影唯一能解读一下的,也就剩“黑人邻居线”了。
聊这条线之前,我想给我的短评取个标题:“不是所有电影加入了对种族歧视的探讨就能把逼格拉高的”
回到最开始,迷镇是一个只有“白人”的乌托邦小镇,而骗保杀妻案就是在这个小镇上发生的,该案件的男主角加德纳的邻居,是一对黑人夫妇,以及一个黑人小男孩。从进入迷镇的第一天起,这个家庭就被排挤,商店老板升高价格拒绝卖食物给他们,并且镇长组织集会对那家人进行谩骂、攻击,后来上升到暴力事件,为什么电影结尾加德纳一家发生了那么大的流血事件却没有什么人关注呢?因为小镇上的人都在他们邻居家门口打砸抢,烧掉黑人爸爸的车,砸碎玻璃,打骂他们一家。
这是一种很低级的表达方式,故作玄虚的开设两条线,而两者之间的关联生硬、刻意、形同虚设,整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男人希望获得利益,雇了凶手来帮助自己解决掉身边的亲人,最后自己反倒被害,失去一切。
当中映射的是,黑人和白人的社会矛盾激化,白人表面上是在帮助黑人夺权而发起南北战争,但实际上黑人解放运动过了50年,歧视现象依旧存在,至今依旧,甚至当中的黑人家庭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搬到这里来只是因为这里是个全部白人的社区。”这句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黑人自己对自己的歧视。听起来有点怪,但仔细揣摩,在当时解放运动后的一个时期,黑人从奴隶变成自由人,大多数受不到好的教育,导致没有好的工作,于是贫困、犯罪等现象层出不穷,说到底,种族问题或许还是阶级问题,电影当中的黑人家庭正因为这里全是白人所以搬来此地,目的是要离开所谓的“底层社会”。
前段时间有一条新闻:在广州有黑人跳进游泳池,池里的男女老少纷纷离开。假如跳下来的是科比,情况也许就不同了。民族问题说到底还是阶级问题。
马特达蒙像一颗土豆
但是,并非加入了对种族歧视的探讨就能把电影逼格拉高,而且电影也没有探讨,就是“把歧视本身拍出来了”而已。
其实小镇类型的电影拍好了特别有味道,比如《狗镇》,观众看完后不自觉的变成了狗镇的一个居民,被那种“气氛”掌握。比较成功的小镇电影还有《心迷宫》、《杀人回忆》,甚至黄渤演的《杀生》也不错,这些电影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会弥漫在一个空间内,这个镇子里人们的根性是丑恶的,而这根性的丑恶都连在一起,所以才让观众产生一种恐惧感、无力感,《大护法》、《让子弹飞》当中的花生居民和鹅城百姓都展现出这种集体无意识,《迷镇凶案》开头想要营造一个外表光鲜亮丽,内部丑恶不堪的小乌托邦,但实在是太难看啦!
贪婪,是人之大忌,保险调查员就是死在这一点上。
五十年代,美国黑人的大环境不是太好啊。
这个爹,变态的有点过了哈,把保险调查员的尸体处理回来之后,看到家里发生的一切,开始威胁诱导儿子,估计,7月4日晚,杭州的许先生在杀了妻子来女士之后,也有过这么一段对小女儿的威胁和诱导吧……
胖舅舅很可爱,让人泪目……
个人觉得,除了剧情略有夸张以外,布景拍摄导演的都很棒啊,评价有点过低了哈。
1、一开始出场的两名歹徒想要逐个迷晕屋中的四个人,但此时男孩妈妈已经迷晕,为什么还要加过量药剂让她摄入更多最后致死?所以歹徒明显是冲着妈妈来的。后来其他人都没事,所以目的是不是要让其他人目睹这一切,换句话说也就是作为这场凶案的目击证人,顺便排除自家人所为,否则妻子死了第一个被审问的是不是丈夫?不过此时推论凶手为时过早,这段看的很压抑,有点电影<趣味游戏>的感觉。
2、小姨子的扮演者是王牌特工里大反派的扮演者,是不是和王牌特工里的人设很像,都是礼貌、高雅、精致却又心狠手辣。不一样的是:这个小姨子有点蠢,情商低说话漏洞百出、智商低算数也不会。另外,她特意把头发染成姐姐的金色。这里说明她对于死去的姐姐是有崇拜之情的。她羡慕她的家庭也想抢她的老公。同时也表达了她要成为新的女主人了。
3、所有的坏人都死了:四名凶手得到了报应,而理赔调查员死于贪婪应该不是第一次威胁保险受益人了。另外,他也像观众暗示女主遭遇的车祸也是男主与小姨子谋划未遂的陷阱。
4、有人说黑人邻居的副线与主线没有关联,我认为黑人邻居在这里至少有几个作用。第一、小男孩不是racist,小男孩的妈妈也不是,因为她叫儿子去和黑人玩耍。在这里体现出这是住在这个房子里唯一的两个好人。第二、两名歹徒回来行动当天又是殴斗又是枪击又是男主在马路中间杀人又穿着带血衬衫骑自行车。如果这时候镇上人不是去打砸抢烧黑人邻居了,那情节就推动不下去了,一定到处是目击证人。第三、如果不是打砸抢烧那怎么能在宁静的小镇夜里开来消防车把胖子歹徒给撞死。
5、男孩爸爸说,两个歹徒回来是为了把剩下的目击证人给杀了,那为什么在第一次行动时只成功杀了一个人,这个失误率实在太高。说明第一次的谋杀只是为了杀男孩的母亲一个人。
6、电影色彩鲜明、房子是彩色的、女主的服装是鲜艳的,与电影的全部人死光光的阴暗主题形成反差,是对于蓬勃发展的小镇背后丑陋贪婪的人心、极端种族主义陈旧思想的讽刺。(影片开头说什么小镇是大熔炉,有来自俄亥俄州的、来自纽约州的、来自密西西比州的,却唯独容不下African Americans,这里也是铺垫)
7、演员做导演,我们不能拿它和导演做的电影比较。影片虽有悬疑的名字但并不悬疑是因为观众从一开始就是最了解真相的那个人。当然和所有人都死光了再抽丝剥茧倒叙回去的刺激程度是不能比较的。不过这样来叙事,是不是不那么恐怖了呢,简直是女性友好型的死光光电影。所以我给了四颗星!
8、所有人都对男主的丧妻之痛表示慰问,但男主每每都表现出木讷以及不想再听下去了,这个大家应该都看的出来。
9、注意下面两个图片,黑人妈妈和黑人孩子的衣服以及晾晒的袜子都是蓝红条纹的,这象征着美国国旗,折射出种族问题。刻意为之绝非偶然。同样的解释在电影《逃出绝命镇》中更为明显,有空也可以看一下。(其实黑人女主非常有教养,从容淡定不屈服,但邻居们却只看到了她的皮囊。)
10、第一次写影评,只是个人拙见,不喜勿喷。另克鲁尼现实生活中的妻子实在太美了,疯狂打call,是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女纸。
这部片我感觉就是典型的科恩兄弟风格的电影,评分竟然低至6.2 还有加上这个片名翻译,当时我还以为不行 结果看了出来 惊了。。。。。。。。。。。。。。。。。。。。。。。。。。。。。。。。。。。。。。。。。。。。。。。。。。。。。。。。。。。。。。。。???。。。。。。。。。。。。。。。。。。。。。。。。。。。。。。。。。。。。。。。。
蠢爆了!高高在上的乔老五根本不明白当今困扰民众的症结所在,他的眼中只有表象,就像他自认为从这稿落满灰尘的"作业"级科恩剧本里发现了可以在当下掀起舆论的特定情境,然而实则都是他的自我灌输和自我麻醉,还不如做一场演讲来得正常实际一些。
还行,很科恩兄弟的本子,有犯罪有悬疑也有黑色幽默误打误撞,层层拨开凶案背后真相,通过小孩视角看尽大人世界虚伪残忍,再看着他们因事态失控自取灭亡,但也没精彩到拍手叫绝的地步。喜欢最后,随着镜头缓缓拉升,隔开两位孩子并向远处延伸的篱笆消失在没有隔阂的街区,预示平等融合终将实现。7/10
3.5星,不愧是科恩兄弟的剧本,故事我非常喜欢,黑色幽默+讽刺格局,科恩自成一派的罪恶体系都有呈现,不过电影拍得非常含蓄,这是乔治克鲁尼导演一贯风格,把所有角色和动机都隐藏的很深,也许很多观众不适应。最喜欢结尾,种族主义暴乱虚张声势,结果黑人家庭人没事;隔壁白人家庭静谧,结果杀人越货
野心还挺大的:50年代所兴起的战后贷款和保险事业侧写,中产阶级化区块住宅的兴起还有彼时仍然严峻的种族冲突--开头部分一个更适合电视剧的画风慢慢铺开,不禁在想Clooney什么时候要执导一个电视剧。进入中段后,黑人家庭的单薄故事线,把主线完整的故事数次做了破坏,影响观看-倒是特别惊喜小朋友。
小镇氛围,时代气息,人心叵测,能get到意图,但总体上不管是横向比还是纵向比都显得很平庸,悬疑黑色荒诞惊悚塑造情绪酝酿很一般,呆萌家的条线与受到歧视的邻居家条线叙事上的联结并不密切,浪费一众银幕内外上下如雷贯耳的名字,心疼全宇宙最迷人的飞行员
不知道是不是拿了科恩兄弟的本子,克鲁尼这次导的片子比以前都有意思。虽然他也加入了轰轰烈烈的“怼川”大潮,还疯狂的开着“丑陋的美国人”这样烂大街的玩笑,但不能否认这部片子够黑色够幽默也够娱乐。
很难看了,应该是克鲁尼最差的一部,作为一个喜剧悬疑,一开头就很烂根本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后面也没啥挽回余地,除了看看演员(摩尔很好但是一人分饰两角除了炫技意义也不大)和场景基本没什么了。两条线根本没有交叉在一起拍成一部片的必要,严重怀疑科恩兄弟总是把自己写坏了的剧本扔给别人…
科恩兄弟的风格还是挺明显的,黑色幽默加惊悚。但是角色有点脸谱化:窝囊老公(马达蒙和Fargo S2那位真要撞型了),神经老婆,变态杀手。主次线分配有点不均衡,主线略拖沓,副线篇幅又太少。克鲁尼在Q&A说主要想讨论种族问题,但电影还是很流于表面。
这是马特·达蒙离奥斯卡(·伊萨克)最近的一次。
马特达蒙的脸你们真的觉得可以演变态吗
两星半。拍的太表面太刻意了,而且整体非常散乱,还是想玩黑色幽默,典型的科恩风格,只是这俩兄弟把自己可能不太满意的本子扔给了克鲁尼,完成度还是差了点。加半星给小男孩的角色和结尾十五分钟戏份,破碎的眼镜应是致敬《稻草狗》里的霍夫曼。科恩自己拍的话光是双胞胎这个点都能耍得更漂亮。
只有两个小善:妈妈说你去跟那个男孩玩棒球,舅舅问谁是最疼你的人。相当满足期待了。3.5
感觉这个片子导演是谁都无所谓。妈妈是双胞胎的点没有利用好,如果能更多着墨于妈妈死后阿姨如何代替妈妈的心理活动就好了。
这剧本可以说相当科恩相当冰血暴了,虽然胖子和变态老爸死的有点强行。至于邻居设定明显有个更宏大的价值观代表,然而下场都是一团乱糟,真是很讽刺啊。
很好奇科恩兄弟执导这部影片会是什么样子,比较典型的科恩故事,一个人因贪婪与欲望,一部部走向深渊。不过整体执导还是差点火候,风格不太对,剧情也没那么抓人。有点可惜,
在保证可看性的基础上夹带私货,复古氛围营造仍旧是一把好手,几场惊悚场景通过灯光和节奏的控制制造了很好的效果。佳句偶现,但全片仍旧差一口气,原因大约在于黑人家庭副线于犯罪主线相对剥离,未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对种族问题的涉及难逃主题先行的窠臼。
GC和科恩兄弟混了这么久居然反而只剩一个形,如果单纯说老派也没啥大问题,就是非要写点东西来符号一样地陪衬主线就很没劲了,go live in that suburbicon
只能说用“科恩兄弟的故事+希区柯克式扣人心弦”这句子形容了。创作者不仅把故事本身设定在几十年前,就连影片风格,包括情节起承转合、镜头转换、表演、用盛大的配乐营造悬疑等等,都带着旧片的味道。创作者不忘记考量当下的政治背景,添加次线辅助主线引发思考。
#Venice2017# 果然是个老本子改的。还是「血迷宫」路子的黑色电影,喜剧混着惊悚,分寸拿捏得不错但是简直是年轻版的科恩们自己拍的(可惜无法完全走孩童视角)……另外蹭了美国文革热点,虽说到底还是点缀,而且全是stereotype,比较生硬,但是比起「缩身」那种还是好多了
在必须以种族议题怼川普才能体现好莱坞公知存在感,与科恩兄弟式黑色荒诞剧本结构间,乔治克鲁尼做到了哪头都不靠的彻底失衡。感觉科恩稍稍再帮他点,完全可能把丰富的主次线巧妙交织到高潮,至少也该到阅后即焚那样的水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