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觉得以下看完后不吐不快而写出的胡言乱语不能被称作评论......所以用对海默的赞美来弥补地完全些。
“十七岁的海默脸上降落着天使的柔光、像羽毛一样纯洁又柔软,冒着小小的绒毛轻挠你的心。他的眼睛平静得像风席卷了森林的碧绿,于是一道温润的影子落入其中。他失控时哭泣的脸并不好看,上天心痛地摘取了几分神采。因为被深爱着的海默不被允许不幸。上帝把所有的云朵都堆在了他笑着的嘴角,并派光和海水亲吻他的眼睛。”
好了开始评论(胡讲)——
内容是原著里的,包括浓缩于特定时代背景下架构精密的人物关系、雨声中动人心弦的对白、颤动的表情、丰富的隐意、瞬息万变的心理交锋……缺失的父亲形象在难称健全的人身上零星找回;亲密与爱被情事和扭曲认知击打破碎;错误的时代里,被踩踏的人半梦半醒、持鞭的人手势冷漠,同时眼中强烈的迷茫将全部人揪进因错位而加剧的痛苦之中。
而电影本身做得并不好。
餐馆场景作为占了影片极大篇幅的段落,舞台剧感太突出。其余部分如公车、学校、早安吻等场景——我姑且推测是电影新加的——原本就平淡无奇甚至生涩,与餐馆这样一个太奇特的场景放在一起,更像是言之无物。整体显得散漫极了。
餐馆内的节奏也不太对的样子。Sam激动谈论着的舞会,起码对我来说根本没有重量(抱歉...)。所以前面部分太轻薄。后来冲突之下两人对峙、形势到剑拔弩张时,对话才有了力量。这样明显的松弛不止因题材遥远,与导演素材的选择和呈现也有关系。
另外从平缓的叙述忽然进入餐馆,内在的精神已然更改。结构、语气、表演都随之微妙、却本质上地变化了。这样的断裂也会让观众因反应的滞后而理解偏差,削弱了共情。
所以可能完全还原舞台剧剧本会更好?毕竟电影中也有许多密闭空间的优秀作品,而以电影的壳子完全装舞台剧的内容也是可行的。君不见《欲望号列车》原汁原味的戏剧美武装到滚烫的空气、神秘的心灵力量层层叠叠将人击垮;杰作《日落大道》浓郁的戏剧性使结尾处定格成忧伤、华美的幻梦,悲剧主演和观者都被吸入其中。尤其就本剧而言,独幕剧情节紧凑、有力,情绪密集而浓烈、起伏像精妙的乐曲,对话声声掷地,这样的剧本真的很难改编.....添上的东西都是累赘。
当然海默同学献上了倾情的、美妙的、杰出的表演。他洁白的皮肤上透明的、甜蜜的光泽伴随着他和煦清纯的气质拂过了墙面上坐下的烈酒、蜷缩的自行车架上掉落的雨滴;从清晨发光的窗户和睡衣起、照亮了整部电影。
所以尽管我很喜欢CMBYN里原本的Elio和Oliver,看到这个年纪和甜茶确有几分相像的海默,也忍不住猜想,如果时间恰好容许,将夏日沸腾的池水和树影捧在他脚下,让音符飞过他的手臂,让两只恼人的苍蝇交换使命,那么最终呈现出的这故事,也一定不会差吧。
------------------------------------------------------------------------------------------------------------------------------------
PS:这电影资源好难找。字幕匹配的版本不能下载;不管字幕单下视频,在百分之九十几停滞了,再也不挪动一步;用百度云看,发现听清片中的黑人口音是不可能任务……才想起来视频网站。腾讯视频虽然拯救了我,翻译可真是太糟糕了……
所以顺便提一下翻译问题。影片名有一个版本叫《大师哈罗德与男孩》,误导之彻底无须赘述。既然哈罗德是主人,当然就没有什么男孩,豆瓣现在采用的这个题目也有不准确之处。还是因为影片相对太小众了吧。
“boy”字典里有一个意思是:旧时对黑人男子的蔑称。此处应该是这个含义。
另外看到评论里有人心痛于少年的自私冷漠,其实Harold被痛苦奋力洗刷的脸上最后留存的是与尖刻、愤怒恰恰相反的东西。当他接下了那通他百般拒绝的电话,他的表情、动作、语言都昭示着,根本是爱占领了他。他一贯地困惑、迟疑、情绪不加克制、自我沉浮无措,但他的眼泪里常有着爱的局促。
也许就像Freddie坚称「Norman, as a savage serial killer, is a loving person.」我软弱的眼睛蒙蔽了我。但我欣喜地察觉,少年言语神色间零散的光芒护卫了这坚持。他内心,与他温和善良的扮演者和灵光爱抚的外壳相同,有着真实、强韧的柔软,使他成为一个可爱的人。Harold的痛苦是混乱的、纠结、不可解,在影片结束时仍未让人瞥见一丝豁然的光亮,但他的善与爱、和他稚嫩的怒气与迷惘一起,也都依然存在着。
电影的名字叫大师哈罗德与男孩,这个标题从英文原名的字面上来看更代表了电影的意义。 大师哈罗德其实就是一个男孩,Master Harold只是黑仆对小白主人的尊称,而the Boys, 可以指男孩Hally本身,可以指那两个黑人男仆Willie和Sam,可以指Hally的爸爸,也可以指学校里经常嘲笑Hally有个残疾人爸爸的那群小男生。电影的名字看似表达的只是一种关系,却深刻地体现了那个种族分明的年代,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矛盾与纠结。
全剧的所有矛盾都集中在Hally的身上。他内心渴望的是众生平等,他教两个黑仆知识,有礼貌地跟他们打招呼和对话,给他们看拿破仑和众生平等的法律概念,却往往在细节中体现出他内心中被这个社会所塑造出的等级概念。比如当Willie无意中把本应扔向Sam的湿布甩到了Hally身上,当Sam试图阻止Hally用糟糕的语言咒骂自己的父亲,Hally都用一个“白主人"的态度回应了这一切。Hally和两个黑人男仆的理想在对Ballroom Dancing的描述中充分地阐释了出来--一个没有冲突的理想世界,Hally激动地记录下这一切来作为他的家庭作业主题。而一切的梦想又在现实的电话铃声中被打破,并在Hally撕碎作业的那一刻被蹂躏,更加的,在电影高潮部分,Hally逼Sam称呼自己Master Harold而不是朋友一般称呼Hally. 电影所要表达的全部意义也在这一场高潮的争执中体现的无比透彻。
或许今天种族的冲突已经被人淡忘,尤其是在不曾深刻经历过的中国。但是那个社会大同的理想,我想很多人都还埋藏在心里。Sam和Hally曾经一起放风筝,可最后Sam把风筝绑在了一把椅子上然后留下Hally一个人坐在那里自己却离开了。因为那把椅子上写着”whites only”,那把椅子就是社会规则的不公,而一个有理想渴望平等的人可以做的,就是站起来,离开那把椅子,努力勇敢地向上看,向前看。。。。
之前看过一部南非的片子,名叫《看不见的世界》,看了这个之后,感觉南非的片似乎总是会涉及到种族歧视。以前的时候“种族歧视”只是出现在课本中的一个词语,脑海中对此并没有具体鲜明的概念。现在感同身受般地了解到了那段历史。
影片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室内的茶餐厅里,但是对过去的回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线索。Hally你活得一定很累吧?因为残疾、腻歪人的父亲而感到羞耻,同时在父亲面前又要装作很爱他。明明和黑人佣人相处得很愉快,像朋友一样的关系,却要最终摆出一副主人姿态,伤害彼此真挚的感情。为什么不去面对你内心的真实感情呢?他的父亲只能给他带来羞耻,而Sam却像父亲一样,在他成长的道路上充当着人生导师的角色。Sam为何会这么做呢?因为他同情这个单纯善良的白人小男孩,承受着他不该承受的家庭给他带来的巨大烦恼。同时也因为Sam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这个种族歧视的社会,hally作为他的主人却像朋友一样平等对待他,这种尊重对他来说是何等重要,所以他要报答他。
关于风筝的故事其实是意想不到的结局,Sam说,当Hally坐在长椅上回味放风筝给他带来的快乐时,却发现Sam离开了。原因是,那条长椅上写着“White’s only”。那时的hally由于太小,太兴奋而根本没有注意到,但是现在不会了。如果你不小心的话,哈罗德先生,你会自己在椅子上坐很久,很久,但是天空上不会再有风筝了。这段发自肺腑的话也点明了影片的主旨。椅子所代表的是种族歧视,而风筝则代表Sam对hally的感激和爱。长大后的hally开始有了所谓的尊卑意识,他对Sam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那个单纯善良的小男孩。
关于黑人的屁股的那个所谓笑话,更是对Sam莫大的侮辱和伤害。天空上不会再有风筝,意味着Sam也不再把hally当朋友了。Sam为什么不像Willie一样叫hally主人呢?因为在他心中(其实在hally心中也是,只不过他不敢正视),他们是像朋友一样亲密的关系,而不是主仆。所以,Sam一旦开始叫hally主人,就意味着这种关系的改变。在hally准备骑车回家的那一刻,Sam叫住了他,用得还是’’hally’’这个称呼。他说,希望他们再试一次,再放一次风筝。显然,善良的Sam不会那么绝情,他不相信hally会依然那样。他告诉hally,他不用一个人坐在椅子上,他现在知道椅子上写着什么了,他要做的只有站起来,离开它。是的,hally学会了种族歧视,其实当年的Sam不是因为冷漠而对hally置之不理的,仅仅是因为那句“White’s only”。如果hally愿意回到从前,和Sam像朋友一样相处,Sam还是会重新接纳Hally的。
对于结局,我脑海中的预想是,hally骑着车子回到茶餐厅,向Sam道歉,然后他们抱在一起痛哭,但脸上其实挂着微笑。但结局并不是这样的happy ending.感觉故事还没完,留给我们很大的想象余地。第二天,雨会不会停了呢?hally回到家后和父亲是怎样相处的,hally究竟有没有返回茶餐厅,种种……引发出观众的无限想象。
全片几乎全是对话,前半段几乎要把我看睡着。看片时要时刻盯住字幕,漏掉一点信息可能就理解不了。总结一下:1.种族歧视,“white only”和父亲关于父亲屁股的笑话。2.家庭矛盾:哈里承受些父母双方的互相诽谤,对父亲醺酒和偷钱的厌恶而产生的羞愧,但还要装假面,友好(父母对话的快速变脸)。3.自我的厌恶:哈里对父亲愚蠢行为:宿醉,尿裤子,歧视黑人,虚荣(哈里领奖那段表现)而感到羞愧,进而因为自己有这样的父亲而自我羞愧。
节奏感很好 剧情很抓人 看得心里很难受
我哭得好大声!这部电影竟然没上8!都怪海默把傲慢的白人少爷演得太委屈纯良...《哈罗德主人与男孩》这个译名...建议译成《“哈罗德少爷”...和男仆》,标点符号也要拥有姓名好吗
一开始以为Freddie是the boy 看了才发现原来是Master Harold 。电影改编子同名小说 一个有关于种族的故事 Freddie演的不错 希望能拓宽戏路 加油啊 千万不要长残啊
对不起,也许你没有差到两星的程度,但是我的世界没有中间值。
为了海默忍过了前面冗长的沉闷,从拒绝妈妈让他接父亲的电话,在听到父亲声音的瞬间转换了语气开始,最后三十分钟的话剧式飙戏保证了影片没有沦陷,这萌娃不但出落成了标致水灵的帅哥,演技也依然灵~
关于梦想与现实、关于成长的南非影片,有点像舞台剧,比较夸张。
《雾都孤儿》那小孩
更像是一部小品而不是电影 highmore的演技真是很不错 天生的演员
非常理解男孩的心情,我们总有那些懦夫的时刻:用他人的过错惩罚自己,当承受不住时便摧毁自己的信念,也摧毁他人的信念, 自寻伤害并伤害那些可以被自己伤害的人。明明不愿如此,却从这种一意孤行的自虐中寻求悲壮的快感。还好他只是男孩,还好Sam理解了他的懦弱,并引导他走出。
没有太多的剧情,大段大段的对白,不是我喜欢的题材和类型。但没办法,谁叫我喜欢海默呢╮(╯▽╰)╭海默露个面让我发发HC我就满足了~
我自己把这片子的中文字幕做出来了,大家去射手上面找吧。是部好片,在一个密闭环境中发生的一系列矛盾(中间穿插回忆),整部影片很有话剧感。还是讲种族问题的。
Freddie Highmore长大了。干净,儒雅,帅气,他比Culkin和Osment会有更好的一个未来。
我理解青春期的男主的挣扎。自己本心不愿意这么做,但是社会就是这样,不做就意味着要被孤立,青春期本来就是个喜欢前簇后拥的年纪,谁愿意"不一样"然后被孤立?一个平凡的青春期男孩,选择了一种当时最不被社会谴责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郁闷,该谴责吗?谁也无法判断。不随波逐流,对一个孩子来说太难了
男孩的父亲打仗中失去了腿,关键还不是作战时失去的,回来后酗酒沉沦,男孩shamed of him!黑人看到这一切,给自己承诺,以后不让男孩经历这一切的苦难,因为他并没有烦什么错,但是男孩因为父亲的原因,性格变得极不稳定,而那个master和种族的歧视时不时地还会表现出来,黑人的隐忍和对男孩的担心
主旨明了,放风筝那一段算是最出彩的吧。
下载地址:http://q.115.com/8637/4113
明显感觉到了海默演技的成熟,他把一个孩子内心的阴影、恐惧、无奈、焦虑用激烈的言辞和愤怒的呵斥展现得淋漓尽致,极致的矛盾在他白净的脸上挣扎,最后当他骑着自行车冲进瓢泼大雨的夜幕里,也许他明白了SAM所说的,你不用自己一人坐在那里,你可以选择站起来离开那条仅限白人歇息的长椅。但依然矛盾
You didn't do anything wrong, but for days you went around as if you owed the world an apology for being alive. I didn't like seeing that. That's not the way a boy grows up to be a man. 有限场景里讲了一个不错的故事,highmore在本片中的表演比家庭作业好。
错的不是Hally,而是这个时代本身。
又是一部封闭场景的低成本电影,Freddie Highmore不错,希望别长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