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对着全世界开腔
但是。我觉得他也有对自我的满足,能形成自己一套的想法,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虽然他做的是赌狗的工作。
圣光男孩
这个真的很像我上课时听老师的课完全听不懂在神游的状态哈哈哈
他从小就被管教不敢有质疑的精神,班长的训斥成为了他的阴影,后来才反思过来为什么要那样。
21岁,我看着三巨头已经可以侃侃而谈,而且看着他们已然是大人模样,穿上帅气西装。对于我来说,我的21岁,只是刚刚上大学的学生,才从高中生努力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刚刚转换过来。最惊艳的是Nick,他从前两集都是非常害羞内向的孩子,一下子变成的神采飞扬,散发的自己外放的魅力。一个人的成功对于自己影响是多么的重要,读上了名校牛津大学,努力去克服自己的问题。对于我的惊醒是,要不断的去努力造就自己的成绩,不断的成功,不断的积累,对于自己的影响真的非常重要。
相对于Neil, 没有考上牛津,虽然也考了很好的阿伯丁大学,但是可能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所以辍学了,我也不能站在圣人的角度去批判这些。可能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没有符合自己的要求就自暴自弃,会让自己更加沉沦,需要好久好久的时间才能让自己走出来。对于Paul我很喜欢的就是,他喜欢赛马,虽然没有赛出成绩,但是他对于生活一直都是那么的乐观的,对于生活总是非常有激情,也很满足自己的生活。感觉这样特别的好,生活每天都充满了乐趣。他最终去开出租车,在那个时代开出租车也是一件有很高门槛的事情,但是只有他想去做,他总能成功的。
Sue 到了叛逆期,可能家庭的压力太过于大,导致进入了叛逆期,不断的在吸烟。对于家境优渥的人来说,人生的容错率就是会高很多
Bruce 还是一如既往的圣光,真的非常让人钦佩
21岁,我们都曾在迷雾茫茫的海面等待启航。
这一次印象最深的是Tony,他平静地接受骑师梦想的破灭,然后骑辆摩托满伦敦地跑,为了记住所有的街道与路线,以便拿到出租车司机的许可证。他承认自己的赌徒本性,却毫不担心自己会因此变坏;开警察的玩笑,认为他们是伦敦最不好的事情;把世界看作是一场群鼠赛跑,所谓的胜利或许只是残杀的假象。他说的“I'm not a politician so let them worry about what's coming for the next day.All I understand is dogs,prices,girls,knowledge,roads,streets,squares and mum and dad and love.That's all I understand,that's all I want to understand.”令我非常震动。John继续走在预备从政的路上,除了内在的力量,他外显的优雅仪态与得体的举手投足之间都已走在路上。Nicholas很像我在中学时代的一些优秀的理科男孩子,他们是中产阶级努力冲破与上层阶级间固化界限的希望,虽然他们本身可能并不知道也并不在意。
我现在也在这个年龄阶段,我也在迷茫中等待出发——我仿佛看到了面对面的自己,一张年轻、热忱、饱满而紧张的脸。
这个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的生活会是一部史诗,我们将开启的是神样的奥德修斯的历险故事——“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但愿你的道路漫长, 充满奇迹,充满发现”——不是么?
个人笔记性质,有每个孩子7-21岁的经历剧透。
发现导演艾普特在两周前去世了,这个系列可能会坚持再拍一集到70up然后终结吧。讽刺的是,中文新闻自媒体们给他的标题是《007导演去世》。
14到21岁的变化比7岁到14岁大得多,几乎认不出孩子们当年的模样了。上流社会家庭好几对父母离婚。儿童之家的保罗,第一部里他在自由玩耍时建房子,现在他真的是一名建筑工人。在一众白人孩子外唯一黑白混血的西蒙一直是个有些优柔寡断的温柔孩子,他和母亲的关系融洽,且想保护母亲,但教育限制了他的梦想与工作选择。
托尼和尼古拉斯的精神状态最好,前者履行了在7岁时当骑师不成就开出租车的志向(伦敦的出租车司机也不好考啊),且是头一个在节目里疯狂暗示F word的孩子。尼古拉斯从青春期不看镜头回避问题小伙变成了自信谦逊的牛津高材生。家底没那么殷实的尼尔是唯一一个明显处于迷茫期的,大学退学一度没有固定的工作与住处。
上流社会的约翰一直是个彻底的保守派,且为富人辩护。安德鲁大概在7岁说股票后就一直注意镜头形象,没什么惊人之语保持优雅。三人里唯一一个没上成牛津剑桥的查尔斯在杜伦大学读书,正在轻微愤世嫉俗中。布鲁斯背离了传教士的理想,且在纪录片里不时需对此作出回应(7岁的人设太显眼),但在牛津大四巧解数学题的他显然过得也不坏。
四名女孩子里,说不想结婚的中产阶级女孩们有两人早早结婚。考虑到年代,杰基和苏珊看似有些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放在今天也妥妥算是白领了。中产三人组对采访人试图拿白富美苏西和她们比较明确表示出反感,很敏锐。苏西没结婚,还是有点颓,但对采访远远没有14岁时那样抗拒了,她正在周游世界思考人生,但她有思考人生的家底在。四个女孩子选的有些少了,而且不太有多样性,不论是提问还是现实里,侧重点都在于成家,而非男孩子们的立业。当然有年代背景在,也不必苛责导演。
这一部看的时候不时需要暂停,英式弯弯绕英语+21岁的年轻人们面对镜头不时要组织语言,努力谈一些自己也没想好的话题。他们没有7岁时那么活泼,但也不像青春期的14岁时那样一直抵触镜头,考虑到成年人的社会才刚刚侵蚀他们,说不定这一集还要比以后更充满希望。
看之前没想到的是,这个系列大概每次拍完会公开放映的,而每一次采访这些孩子,也会播放之前的影片。那么受访者们的生活难免会受到影响,也可能有潜在的伦理问题在其中。访问者的提问有一些很个人,有一些带倾向性,但整体上不错,大概好的访谈总会有激发思考的冲突在其中。
看完《人生七年》感觉总体来说,上个世纪的英国,女性普遍还是相对弱势。节目14位主人公中只选择了4位女性,而且3位还是出身相近的同伴,样本普遍性不强。但是片中还是侧面出现了不少令我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有主人公的伴侣也有亲属。这篇专门说说这些Up系列中的女性。
首先,4位女主中,我个人一直最喜欢SUSAN。从小到大,无论顺境逆境,她总是乐观开朗,阳光积极。21岁时看到她一头干练短发,颇有职业女性的风范,以为她一定会拥有不错的人生,然而28岁那集大跌眼镜,她居然那么早而且貌似草率地结婚生子了,刚生了两个孩子就遭遇离婚,单身妈妈靠领救济金维持生活,真为她惋惜。常言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她本不该落得这般境地。然而尽管人生最低谷时,节目中也从未见她抱怨生活,从未抱怨过前夫,看起来云淡风轻,生活再艰辛还是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蛮佩服她宠辱不惊的心态,镜头前从来都是自在从容,与闺蜜也一生保持着友谊。非常欣慰看到她的人生终于从42岁开始转折,孩子大一些后她终于可以全职工作了,这里要羡慕发达国家的开放,她没有上过大学,却可以在大学工作,而且工作发展非常好。人只要放在合适的位置,无论何时开始也总会有机会,人生越到后面,越看出性格对命运的重要性。尽管她的青春很令人唏嘘,但42岁重回职业,凭借好性格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在适合她的岗位上,几年时间就成长为部门领导,真正成长为事业有成的职业女性。不仅如此,生活上也获得上天垂青,新男友帅气又体贴,40岁后终于收获了幸福的爱情,这时子女也长大,在伦敦城买了房子,家庭事业双丰收。她一直很感激自己的父母,在她最艰难的时候,是父母的爱给了她最大的支持,我想也正是这样的爱形成了她的热爱生活的乐观个性。她爱唱歌,最艰难时也会在酒吧登台唱歌,她爱演戏,终于在56岁得以有机会与邻居成立剧团。她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她出身东区平民家庭,家族里从未买过房子,终于她靠自己的努力买了房子,年老时尽管经济上无法到处旅游,但拥有舒服的小家惬意养老也很知足了。我想是对生活纯然的热爱本能,帮助她度过艰难,保持心底的阳光,在最低谷时不至于绝望,积极向前。
然后是托尼的母亲,托尼应该是UP系列的一号大明星了,最接地气的励志哥,每集都要不开头要不压轴。狡黠的托尼极其重视家庭,热爱家人,凭借明确务实的人生哲学,扎扎实实越过越好。他在片中多次提到对母亲的无限热爱,甚至母亲已经去世20年后,56岁的他提到母亲还是眼含热泪深情款款,足见母亲对他影响之深。他老婆也不止一次提到婆婆是她一生见过的最好的人,婆媳关系处的闺蜜一样。托尼讲她母亲在东区人人依赖,广受爱戴,他父亲因病无法工作,母亲一人支撑整个家庭,作为东区平民人家的贫穷小子,从小缺衣少食,然而母亲却给了他足够的爱,让他从未觉得匮乏,面对上流社会不卑不亢,反而对生长的东区充满热爱。这样伟大的女性让人无比敬佩,她身上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英雄主义,超越了阶级的鸿沟,而彰显了人的尊严。我的姥姥和我的三姨,就是这样伟大的女性,我很感激我的生命中有这样的楷模,她们是我内心的灯塔,于人生最黑暗时始终照亮着我,激励我努力成长为她们的样子。
了不起的女性们还有JACKIE的婆婆,在JACKIE与他的儿子离婚后,还是一生不离不弃地支援和照顾JACKIE和孩子们。JACKIE总是由衷感激她的婆婆对她的帮助,以及带给她和孩子们的家庭温暖。
还有SIMON的第二任老婆,自从SIMON跟她结婚后,整个人无比快乐幸福,越过越好,完全被拯救了。作为黑人女性,在英国这样的保守社会,本来应该是最弱势最底层的,却不卑不亢,气场非常强大,积极而坚定。而且她还特别乐于帮助别人,主动收留寄宿黑人儿童,她们家接待了60位孩子,其中有些在他家一住就是好几年,本来看似需要社会救助的人却不仅过好了自己的生活,还有余力一直为社会做贡献,不能不令人敬佩!
印象深的还有科学家的第二任老婆,形象气质太出挑了,49岁那集就惊艳出场了,56岁居然越发美丽高贵,这才叫逆生长。人的尊严最基本体现在对自己的要求,自律表现出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同龄人们身材臃肿发福满脸皱纹时,她苗条的身材、精致的面庞、得体的妆容打扮,让我从心底赞叹,真心希望女性都以这样的IDOL来要求自己,不要被岁月磨去了做更好的自己的追求。
21岁,他们学会了废话连篇
这一集大家差距又拉大了。印象最深的是14岁时羞涩内向的乡村少年通过努力考上了牛津学习物理,整个人变得自信从容,由内而外散发出魅力。良好的教育不仅让他的性格更加阳光,亦拓宽了他的视野,彻底改变了他人生的道路。他是这么多小孩中唯一一个实现阶层跨越的。又一次印证了那句:教育和婚姻是改变阶层的唯二途径。
Bruce说话慢条斯理又非常深刻,他沉稳又有思辨,长得还这么帅!我喜欢他!这集里的tony也很棒,展示的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少年的梦想在真正实践过程中碰壁、改行,但他努力尝试了,也乐在其中。他是真正的实践者。
不喜欢采访的时候用“是否羡慕”这个问句。在片中就被呛了。我可以觉得我的生活很好,也觉得她的生活很好,两者不冲突的。
早上醒来,我感觉这将是有意义的一天,现在我感受不到。
第三集,当年的孩子们都已经成年。70年代的英国,社会现状和今天的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出身很重要,影片中出身优裕的孩子基本按照父辈设置好的人生路走了过来,而出身一般的孩子大多没有上大学,并已经开始工作。比较例外的是来自农村的乡下孩子,他考上了牛津,从此走上与父辈不同的道路。
少年成长为青年。有的即将完成学业,有的早已在社会混迹多年。有的安于现状,有的依旧迷惘,有的早已有了方向。我不能同意很多人说的“21岁了他们人生已经定型了”,虽然有已经结婚的女生。但我依旧看到乐观的Tony,积极的尼古拉斯…他们追随自我改变人生,让我非常触动。我相信他们会更幸福
21岁的Nick从自闭土包子转身变成了Charming科研男……!!如果14岁时John的优雅思辨是精英教育的结果,Nick这7年经历的自我改造让人咋舌LOL (没有改变的人生像是浪费
我有点看不下去了,一是因为没耐心了,二是因为长到21岁后基本就定型了,富人家的孩子读名校,游世界。穷人家的已经开始打工,过着小人物的生活。虽然想有梦想,但十分迷惘,执行力很弱。因为眼界太窄,见的世面太少,获得的机会太少。
尼尔与约翰的对比,正是教师家庭与政客家庭之间的对比。我常常注意到,不少教师家庭的孩子热爱学习,性格坚韧,忍耐力强,但不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获得更好的人生。他们具备优秀的品格,尊纪守法,时刻准备着付出一切,但也有诸多反抗,陷入迷茫甚至现实的泥沼。而政客家庭出身的孩子也会具备以上的优秀品格,却从小明白区分手段与目的,他们有自上而下的眼界与思维,能更清晰地定位自己的人生。但这只是21岁。之后的路程也许不同。
Charles太帅了,有RiverPhoenix的感觉。处于叛逆阶段倾向自由的文艺型上流公子哥啊 太有魅力了哈哈哈~只可惜也是最后一次出镜。自带圣光的Bruce,一辈子慢条斯理履行内心的大爱呀。说话也很哲思。
比较喜欢Tony这样的乐观洒脱,没有那么看好前一季很能说也很有主见的几个小孩了。
愤怒的21岁
如果“七岁看老”还太早的话,那么在这里21岁就知天命好像已经是确定的了。还真的是富贵在天啊!9.2
工人阶级的姑娘们结婚上班过安稳日子,多数家境良好的少年上了大学,白富美依旧迷茫,底层青年们也已走向社会,敢闯如Tony,每天都很快活。只是眼高手低的Neil,你最错的决定就是辍学啊。
若是苏茜不是大地主家的孩子,也许她会是另一个Neil。
你可以批判我精英主义但我非常认同John说的话:你不能因为一个人“生来”拥有更多资源而去指责他,并且忽视他为效益最大化的努力——恰恰相反,最可耻地反而是滥用机遇。所谓的upperclass也许拥有更充分的原始积累做后盾,但又何尝不为自己的起点束缚,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导演的问题导向性太强了。需要很理性的头脑去看才能不偏见。像那个posh的家伙说的:“你让观众光看到了一面,却没有展示我们也努力的那面”。还是想坚持把这片子看完。
女孩子们始终没有什么大的想法,我多希望看到一个“特别的女性”。
谁想到那个农场里的腼腆孩子七年后如此神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