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季

已完结

主演:何炅,汪涵,于朦胧,赖雨濛,周涛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2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3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4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5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6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3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4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5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6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7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8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19中国第二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条流动的河流

生活像一个气压极低的罐头,在日益挤缩中有随时爆裂的可能。在人生锦时,我竟频频感受到颓然的情绪,周围气氛低迷,蓬勃流逝。

纪录片共十集,沿袭了第一季静水流深的力量,我在疫情的假期打开,断断续续地回归安宁。唐宋元明清,近代谋新兴,繁荣有时苦难有时,潮起潮落,不过一片山河静默。

中国人永远心怀统一的思想,五胡乱华,藩镇割据,但从上至下的大一统愿景从未改变。为了这个愿景,从古至今,有人前赴后继,做旗手做牛马,做先锋做实业。

在看纪录片的途中,我也打开了闲书。《观鹤笔记》是最崇敬的网文作者她与灯的作品,她说“后人看过去,总该有点悲悯心,如此才会慎重。前人已亡故,你我的解读,就是他们的身后名。”

我在《万历十五年》中看到了更具象的人性,我看到了他们的宏图与诉求,落寞和愁苦。自审中坚守的海瑞却因过于严苛难以得到实权的机会,实施“一条鞭法”的张居正亦有藏私众多。恰如大唐锦绣,皓月般的李白亦在酒中酣畅落寞,一生漂泊的杜甫于茅屋中心怀寒士欢颜。历史洪流挣扎,我们又怎能以好坏和成功轻易评判他人的一生呢?

但他们告诉我,生命很长,有足够时间去找寻理想,机遇很远,也许在白发时才会光芒万丈。但人生,从不以年龄而论断,许多年过去,我们看重丰盈的华章,哪管他青发白首。

就像2022年10月30日9时20分,孙中山先生的声音从手机里断续传来,隔着百年光阴,依然振聋发聩。

思绪纷乱,打字随性而起,所获颇多不知从何理起。

 2 ) 「写意纪录片」《中国》第二季:写实之外,纪录片的另一种选择

时隔一年,纪录片《中国》再次归来。

这部首个以「中国」命名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由芒果TV、湖南卫视、北京伯璟联合出品。第一季一经播出便收获广泛的社会影响。

作品集「先锋、醇美、宏大」之大成——

先锋,对应于其形式,开创了「中国写意纪录片」之先河;

醇美,对应于其艺术,别有古韵悠长之醇、沉浸典雅之美;

宏大,对应于其胸怀,全景式再现华夏千年文明历史切面。

《中国》开辟了一个独特的「中国写意纪录片」的范式。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它仍在这个首创且独创的赛道上,不断精进。

「写意」与「写实」相对,原生于中国,兴起于北宋;以此类推,「写意纪录片」也与「写实纪录片」相对,恰巧也原生自《中国》,另辟了一条纪录片写实之外的新道路。

于是,相较于传统纪录片相对克制、相对白话的解说词,《中国》全片采用的是情感饱满、文采飞扬的解说词,具有极强的文学性与极高的艺术性。

1号摘录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第一集的两段解说词,让读者朋友感受一下——

目睹繁华转身后的血腥与黑暗,诗人杜甫的悲伤,开始超越个人的凄楚命运,覆盖到大唐惊变的芸芸众生。

在开元盛世度过人生的盛年,幸运的李白也是不幸的,他将在人生的下半场,不断遥望那段无法重现的华彩。

归于山野未尝不是件幸事,但即便是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依然会有「东风吹梦到长安」的眷恋。

它的文本,可以用来被阅读、被诵读的,融入了中国的语言之美、文学之美。这种记录,不再是一种置身事外的记录,而是一种融入其中的纪录,不止纪录实时,也在抒情、也在表意,也在传志。它找到了一种中国纪录片独特的「叙述姿态」。

于是,它以人物的主观视角融入历史的客观事实,在主客观交融的独特视域中重新理解一次中国历史,有单人视角、有双人视角……

第二季第一集,就是《中国》模式中,经典的「双人视角」——

用李白与杜甫一仙一圣,叙述了大唐从全盛到衰亡的历程。他们两人,构成了一个整体。而恰如作品所述:

李白如从天上而来,飞流直下。

杜甫如在大地上生长,厚重深沉。

无论少了哪一个,大唐的天空都将黯然失色。

相比是巧思的设定,第二季第一集的模式,恰与第一季第一集的模式遥相呼应,第一季第一集是以一道一儒开篇了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思想大爆发,而在解说词中,也做了一个互文:

两千多年前,孔子与老子,一儒,一道,开启了中国思想的源头。

李杜二人,一仙,一圣,世人仿佛再次见到同样的光彩。

他们承继了中国此前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相互照耀,也照耀着中国。

所以,新品《中国》第二季,会品味到很多细微之处的用心与美妙。

不止在文本、不止在结构,在视觉上,更是极致地发挥了「写意主义」的艺术手法——

于是,相对于写实主义的正常速度,《中国》第二季在第一集中便采用了升格慢放,而这种徐徐铺展、慢慢浸润的节奏,恰是对中国历史雍容、悠然、静好的一种写意,如梦似幻、放缓时空;

于是,相对于传统模式的写实拍摄,《中国》第二季融入了艺术加工,比如杜甫用古韵的秦腔念白「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空中挥墨书写《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相对于客观、抽离、冷静的「写实主义」所呈现的「间离效果」,这种解说文学化、视觉艺术流的「写意主义」则创造了「沉浸效果」,情感充沛、想象飞扬、视角沉浸,让观众仿佛进入了历史时空之中。

而这恰恰正是「写意主义纪录片」的美妙所在,它的留白,恰恰给观众创造了可供沉浸的艺术想象空间。

而从第一季到第二季的历程,也是它所创「中国写意纪录片」模式精进的历程。

一方面,「纪录片的叙事艺术」又上了一个台阶。

《中国》本就是一个以「纪录电影」规格来创作的作品,无论从硬件——50格拍摄、8K超清画质,还是从软件——叙事的结构、视听的风格。

而到第二季,《中国》的「纪录电影叙事艺术」基本成型。

仍以首集为例,它将电影编剧经典模式「先喜剧-后悲剧-终余韵」的结构,移植到了纪录片的叙事框架中,先以李白展现盛唐豪迈,对应的是喜剧;后以杜甫传递中衰之谈,对应的是悲剧;尾声,以一位姓范的地方长官与两位李白的后人的故事收篇,对应的是余韵。

1号认为,首集收尾极佳——

目送二人离去,他唏嘘不已。

目之所见,与心中所望,全然不同。

恍惚的瞬间,他凛然一惊,突然想到:春秋流逝,眼前的大唐,还是那个大唐吗?

历史将演变出更加复杂的下一个时代。

盛唐过去了,但盛唐的精神不灭。它不仅是在盛世之中的昂扬与激越,更重要的,是在乱世之中对社会理想的坚持和守护。

大唐,永远是中国人思念的心灵故乡。

既有一丝盛世已去的苍凉喟叹,又有一重精神不灭的理想主义,它交织出一种非常复杂的领悟,不亚于一部高质量历史电影留给人们作品谢幕之时的冲击。

另一方面,「人物与视角」又打开了一个新境界。

虽然,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中国》奉行的都是人物与历史、主观与客观相交融的纪录形式,但是,有所区别的是,第一季中,主要人物是哲学家、政治家与外交家,比如引领思潮的孔子、老子、墨子、荀子,帝王将相的嬴政、刘彻、司马睿、王导、拓跋宏、萧衍、宇文泰、杨坚,中外交流的班超、阿倍仲麻吕等。

而到了第二季,这个格局更为开阔。除了仍有帝王、名臣,如康熙、乾隆、张居正、海瑞外,还有诗人李白杜甫,画家张择端、王希孟(以及一个介于帝王与绘画中的赵佶,并且也是以绘画视角而非帝王视角切入赵佶),剧作家关汉卿、僧人八思巴、道士刘秉忠、教授徐一夔、翻译马欢、农学家徐光启、实业家张謇……

不再仅以哲学、政治、邦交言历史,而有了更多的维度,艺术的、经济的、社科的,而我认为这可能才是《中国》打开「中国」更加正确的方式——

因为中国有那么大的历史,那么多的侧面,以更多元的切入视角、更多样的理论框架,可能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了解中国历史。

鉴古而知今。史,一直是中国文明中极其重要的一脉,由此,也在历史长河中沉淀至今一部又一部的史家名著。

而从文字时代进入视频时代,是否也要在我们这个时代,做一些能够继续沉淀到未来的史家名片呢?

我想,所以才要以湖南卫视+芒果TV这样的配置资源,台网自生态联播《中国》这样一部作品。尤其进入网络时代,芒果TV作为唯一的国有新型主流媒体,更有责任要为中国人提供一部正统的、厚重的互联网化视频史料索引。

既是「为公」,为公众传递一种正确的史观。

个人命运与历史潮流的相互作用力,早已是非常显见的历史观了。

然而,《中国》第二季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以前的历史书写,往往交织的是成功人士与相关历史的相互作用;

这里的历史书写,则冲破了这种固定搭配、解绑了这种惯性连接。

至少,不要每集都按一种套路,以提供更多看历史的可能,对吧?

比如,首集中的李白与杜甫,在通常视角下,作为成功的文学家,他们自然固定搭配地出现在了中国文学史中;然而,在《中国》第二季视角下,不是用他们成功的文学家身份记录文学史,而是用他们失落的政治生涯来记录文学与政治的交融——

李白,是开元盛世的化身,「手可摘星辰」,「飞流直下三千尺」,「云想衣裳花想容」......他的诗气也是盛唐的国气,洒脱、豁达、浪漫、进取,空前的国力源自一系列制度建设的完善:三省六部制,成为互相制约的皇权力量,沿袭西魏的府兵制,成为国家安全的军事保障。但他仍被大唐官场所不容,诗人的天真在一年多时间里就被现实政治击得粉碎,终于失落地离开即将转衰的唐王朝。

杜甫,则是天宝衰弱的折射,他个人命运失落的科举生涯,正是唐朝人才制度动摇的缩影;「他为之努力了近乎一生的出仕报国梦,和所有人曾以为永不落幕的大唐盛宴一起,结束了」。于是,才有了「三吏三别」的以诗入史,以文立言,真实记叙下社会底层的酸辛疾苦。

亦是「自况」,薪火相传一种中国的文人精神。

作为平台,要出品什么、要传播什么,其实都是平台价值观的选择与表达。

本季《中国》,有很多中国文人与中国历史相交叠、相作用的篇章,而这,难道不正是我们如今这个时代对文艺工作者的寄望吗?希望中国文艺能够心系民族复兴,关心百姓疾苦,书写时代史诗,助推社会进程。

1号认为,诗圣杜甫这样的人物,也许是当下很多人的理想化身。他超越一己之穷达,把忧家、忧己和忧国、忧民融为一体,在恣肆的激情中注入理性的思考,把家国情怀和人本思想融于诗歌创作,终于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章。

这是一种平台所出品、所传播作品的自况,更是一种自勉、自励,继续传承这样的中国文人精神,心怀家国、兼济天下。而这种价值导向的底色,是对中国历史的温情与致敬,对中国未来的心驰与神往。

1号结语

去年,第一次在芒果TV看到《中国》之时,笔者是有一点点担心的:

会不会太大了?

「中国」二字何其沉淀,一部纪录作品真的能承载吗?

然而,追随两季,我想,这个名字名副其实。它不仅仅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为题材的纪录片,它还在文本上,道尽了中国文学之美;它还在视听上,呈现了中国美学之雅。它可以作为中国人检寻中国历史的索引,为我们梳理了历史发展大脉络,探寻中国精神的源流。

而这样的《中国》,是属于中国人的、难以复制的孤品。

 3 )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第二季继承第一季的叙述角度,不从宏大的历史中切入,而是每一集中从一两个人的角度感受历史的厚重,在体现一个人丰功伟绩的同时,展现所处时代的脉动。何为中国?自古以来!


部分要点摘录如下:

- 唐

- 杜甫 & 李白 安史之乱(死于儿子之手)

- 宋

- 赵佶 全国福利注政策

- 崇文抑武

- 宋代的考试比现代还全面!

- 《千里江山图》& 《清明上河图》

- 瘦金体 天青色 美

- 元

- 忽必烈 母亲 察必 八思巴 刘秉忠 姚枢

- 金莲川幕府——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 杂剧 关汉卿;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生存的年代,可以选择的只有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书会;买卖奴隶,但是自由的创作空间;珠帘秀

- 明

- 嘉靖与猫

- 张居正:愿做一张任人枕卧的草席,哪怕被屎尿污秽浸渍。“考成法

- 海瑞:必为圣贤,不为乡愿;德之贼者。

- 徐阶:谋事不在一时一刻

- 明朝 四书五经 八股文

- 利玛窦 & 徐光启 西学东渐

- 印刷业繁荣 人人都可立言

- 清(玄烨)

- 顺治只活了24啊(死于天花),玄烨幸存于天花

- 孔子后人,衍圣公,政权合法性

- 平反汤若望,南怀仁的西洋历法

- 玄烨亲自为皇后守灵

- 玄烨平三藩,八年平叛(28)

- 施琅收复台湾-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30)

- 登临泰山,三跪九叩,拜谒明太祖孝陵;

- 君师合一;儒学约束满臣,西方约束汉臣;路易十四

- 中俄尼布楚条约(我的库页岛)

- 清(弘历-乾隆)

- 前所未有之大变局

- 晚清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翁同龢&张謇,张謇居然是袁世凯师傅

- 李鸿章"主和"

- 甲午年!

- 大生纱厂-师范

- 覆巢之下无完卵,野老泪洒江风前

- 邹容,弘一法师,任鸿隽,鲁迅

- 民国

- 孙中山 西医 革命

- 民族 民权 民生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护法运动

- 建国方略

- 国民党一大——“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4 ) 何为中国?何以华夏?——中华文明变革与交流的时代印证

泱泱大国,绵延千年;代代相传,薪火不灭。芒果TV、湖南卫视2022年新播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为大众呈现了一种“何为中国,何以华夏”的叙事模式。从盛唐开始,讲述盛唐光耀、宋代富足、明代繁荣、清朝自盛而衰与民国初期的革命火光。特别是在讨论瑰丽文化中国的繁盛方面,本片着力颇深:文化融合与沟通,政教机制的互学,时代精神的丰饶与富足,历史人物的变革尝试等。尽管纪录片以诸多朝代名人的个人经历来串联往事、印证历史,片中也提及许多并不为大众熟悉的文化人物,他们的诸多努力也为历史遗留了坚实见证。尽管五方杂处、南腔北调、众声喧“华”、乡俗不同,千年来“中国”版图内的不同民族在战争、求和、通婚、通商、旅行、外交等等过程中,不断碰撞出全新的火花。

人物与时代的交相辉映

《中国》第二季将朝代更迭、攻城略池隐退在历史后台,较少涉及兵荒马乱,政权交替;不谈宫斗闺闱,皇朝秘辛;而通过借助文学文本的再现,历史典籍的铭刻,学术著译的留存,个人回忆的保留等等来还原从盛唐到民国的一千二百余年历史。山水实景场景的转换、室内外长镜头的运用、超时空科幻美学特效的加入,《中国》将历史的风起云涌以精巧的视觉艺术呈现在大众面前。本片不以宏大叙事、重大事件为圭臬,反而以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外国使节、变革人士等等个人境遇蓝本,串联一部别样“中国史”。文人杜甫与李白、宋徽宗赵佶、元世祖忽必烈、改革家张居正、实业家张謇、革命家孙中山等,无数有名或者无名的人在自己的行业领域作出了或大或小的贡献。他们虽然生活年代有别、阶层背景不同、文化背景差异、政治理念相别,但是他们在各自时代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李杜光芒万丈,诗篇千古流传;赵佶的文化事业——《千里江山图》,为后世中国留存了北宋梦华录的凭借;张居正的体制改革为后人提供了先导改革家的模板;张謇的实业救国,开启了工业中国的先声;孙中山的革命怀想与壮志未酬,为推翻中国帝制树立先驱形象……无数大小人物在时代的浪花中翻滚起一段段精彩的人生。

中国与世界的内外交流

既往史观常将中国贴上故步自封、天朝上国、不思进取、闭关锁国的标签,《中国》第二季在讲述千年中国史的过程中,摒弃此类陈词滥调,力陈中国行政版图的变动过程中,内部与外部的交流不断。在拥抱时代变革的同时,开放、包容、多元成为镌刻在民族血液中的记录。民族交融与互学在各个政权、王国、王朝的版图变动中摩擦中激烈的火花。早在现代国家-民族国家概念兴起之前,中华民族互通有无,互相学习,成就典范。如元朝吐蕃八思巴成为元朝第一位帝师,助力民族紧张关系的消融与和解。尔后南宋的航运商船远行,这种流转在明代达到了跨洋跨境的程度。马欢的《瀛涯胜览》记录了时代的惊涛骇浪。郑和七下西洋,利玛窦来华,徐光启学西,徐霞客考察山水,中西交流在明代日渐频繁,世界剧烈变化的体察者和先导人,成为一代文化交通者的代表人物。进入清朝,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文化冲突,晚清知识分子的西学东渐,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失败。虽然挫折不断,时代开了玩笑,但是这些中外人士成为弄潮儿与领航员,世界与中国在历史的风雨飘摇中不断前行。另外,历代知识分子整理国故、吸纳新知、求新求变、勇于进取的精神,推动了时代车轮滚滚前行。与世界交流、对话与沟通,在面对时代难题、民族困扰时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情感连结与精神从来保持初心态度,不畏艰险,不惧困难。

中国与华夏的千年变迁

《中国》精美的视觉呈现不光涉及地理版图的变动、朝代更替、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突出溶于中华民族的“求变”精神。从宋代文人的思想革新、明代官员的经济改革、到清代中西冲撞,再到晚清民国的革命,中华民族在时代风潮中不断努力适应扑面而来的挑战。虽然唐代诗歌双星李白与杜甫人生命运多舛,但是他们凭借强韧的意志力与信念,记录人生流转,写下壮丽诗篇。虽然赵佶王朝管理面对诸多压力,但是他还是在践行自己的艺术理想过程中创造奇迹。虽然张居正与海瑞面对人生诸多压力,但他们仍坚守自己的人生理念。虽然中国山川险阻,但是徐霞客还是践行地理学家的探险梦想,为中国甚至世界留下考古遗产。虽然张謇实业救国愿望破灭,但是他的千辛万苦值得表彰。虽然孙中山最终未见“革命成功”,但是他的“同志仍需努力”的谆谆教诲鼓舞后世革命者实现中华民族救亡志业。还有许多许多未载入史册,或者不知名的人物,在不同时代都不断挑战权威,求新求变,坚持梦想,不断进步。时代需要推动者,需要改革者,需要创新者,需要思变者,这些不同人物在历史上的功勋卓著,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为中国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当然本片绝非一部回望既往光辉与强大国力的宣教片,片中保持的中立与自省,达观与乐观,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不流于说教,不刻意美化或丑化,娓娓道来,轻声细语,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精神在片中代代传承,不断展现。这部纪录片成为“说好中国故事”的优秀典范,对我们增强民族自信心、国家认同感、文化认知力等都有诸多裨益。新时代,中国在路上,百年征途,筚路蓝缕;光辉前程,无所畏惧。

 5 ) 中国历史“核舟记”,视听版《国史大纲》

用两季22集的篇幅来展现“什么是中国”,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完成了一项看似不可能的文化使命。

聆听诸子百家先贤们的思辨,拥抱秦汉开拓进取的大一统,领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梦回长安一睹盛唐博大包容的气象……纪录片《中国》第一季播出之时,人们方才发现:中国的历史纪录片的“审美天花板”已经提升到了如此高的地步。2008年张艺谋导演的奥运会开幕式以来,再度有团队将中国的历史文化用这样极具仪式感的形式,进行了一次极致化的提炼与展演,令人惊喜不已。

时隔一年,第二季在芒果TV、湖南卫视播出,这段关于《中国》的华丽旅程再度启航。《中国》是人文历史纪录片的一次重要创新,它通过极富美学感召力的画面让人沉浸在对中华历史的导览中,并唤起观众极强的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1、视听版《国史大纲》,呈现历史新叙事

以“中国”二字名之,就已经说明了这部历史纪录片在创作上的野心。上起百家争鸣,下至辛亥革命,煌煌2500多年华夏文明史,每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如何定义?纵向的历史脉络如何推演?怎么挖掘独特且有共识的大历史观?这显然并非易事。

明朝文学家魏学洢曾在《核舟记》中惟妙惟肖地描绘过中国古代的微雕艺术,方寸之间,极尽奇巧,令人叹为观止。在我看来,纪录片《中国》宛如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核舟记”——简约却又精致。宏观上删繁就简,微观上浓墨重彩,纪录片《中国》展现的是中国历史的一张导览图,观众尽可以按图索骥,兴之所至,自开枝杈。

相比起主题的宏大,有人对于该片的“浅”颇有微词。事实上,这是不同类型的纪录片选题决定的风格之分,“浅”不是这部纪录片的短板,而是优势与特色。整体感与连贯性是纪录片《中国》的“深”,它发明了一套语法与语汇,形成了一个关于中国历史的独特叙事,这个叙事极易被今天的国民感知并接受。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序言写道:“当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不少国民对于中国历史已然缺乏一个整体感性认知,能顺口背诵“中国历史朝代表”已属不易。在这样的背景下,纪录片《中国》的出现有点接近于视听版《国史大纲》。

每个朝代如何破题?每个人物如何挖掘?纪录片《中国》进行了不少有趣的探索。

在《臣子》一集中,通过海瑞与张居正的宦海沉浮展现了人们印象中的明朝。之后,一场“季风”吹来大明王朝的另一种面孔。

在第一季第十二集中,该片通过3个唐朝人普通的一天来表现“盛世”气象,令人印象深刻。类似这样“集锦”式的篇章,在第二季当属《季风》一集。

不管是明初的徐一夔、明中期的马欢,还是明末的利玛窦与徐光启,“季风”这一意象隐喻的是明朝符合世界潮流“近代先声”的一面。这一集还讲到明朝民间出版的繁盛与市民社会的兴起,实际上暗示了明清小说出现的社会背景。

多义性也是该片在选材上的一种特色。一面是文化史,一面是政治史。《惊变》既书写了李白、杜甫在唐诗中的艺术造诣,也勾勒出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脉络;《梦境》既表现了宋朝雅致的美学气质,也展现了宋徽宗赵佶为和普天下臣民共享幸福世代,他推行了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些看上去熟悉的故事仔细看却并不尽然,《大都》《大帝》的主人公分别是忽必烈与康熙,但其实都不是帝王将相式的电视剧叙事,它们的背后都在述说国家的大一统。

2、沉浸式纪录片,美学文本双革新

《中国》称得上是一部沉浸式人文历史纪录片。抛开使用解说词叙事这一最后一层“间离”效果,国画般的画面、考究的摄影、精致的配乐。表现形式的大胆创新与审美趣味上的自觉,都大幅度提升了这部纪录片的观赏价值,使得每个点进来的观众都有一种强烈的美学感召。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纪录片《中国》每集的开篇都由一个情境式的“楔子”引入,这种非线性叙事的结构,让熟悉美剧结构的年轻观众倍感亲切。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部纪录片中有一只狗仿佛穿越历史,从孔子时代一直出现到晚清,与各个历史人物同框,这既打通了历史,也增加了历史人物的人间烟火气,堪称神来之笔。

这部纪录片坚持一种象征主义的美学,用最简约的镜头语言传递最复杂的历史信息。在第一季中,纪录片《中国》的视觉呈现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实景拍摄,一般是人物在山林之中,摄影与打光都呈现一种国画质感;一种是搭景拍摄,布景与人物表演象征意味十足,更接近舞台剧风格。

在第二季中,极简主义的舞台剧布景被超宽屏幕的电影画幅取代。这种宽屏幕画面要么表现极具戏剧化的场景,要么表现大景深的地理风光,虽然每集出现篇幅不多,但每次都给人极强的视觉震撼。不难看出,该片的宽画幅镜头比大多数电影还要夸张,纪录片《中国》在美学上追求的“超电影”体验可见一斑。

这部纪录片在文本上下的功夫也值得称道。以《市井》为例,这一集表面上用关汉卿的生平介绍元杂剧这一艺术门类,实际上蕴含的信息量更加复杂。它挖掘了元朝取消科举制之后,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痛苦与人生选择上的迷茫,而这才是元曲兴起的社会历史大背景。戏剧由此承担起“文以载道”的使命,下沉到市井乡野的儒家文化,从此更广泛、更深度地融入中国人的精神基因。

故事中的关汉卿,像电影《午夜巴黎》中的主角一样向往尚未走远的黄金时代,他一度神游,穿越到南宋岳麓书院“朱张会讲”的现场,这是多么动人的一幅场景。“所有伟大的文艺作品,都是创作者面对世界的告白,关汉卿选择了戏剧作为他的告白方式。”关汉卿的人生勾勒出几代儒生的心灵史。

视角的切换也能带来不一样的历史图景。比如,男女之异。第一季中的“放妻书”已经为我们展现了唐朝版的“女性主义”,而第二季中的《市井》一集则分析了关汉卿剧作中的女性形象,以及以珠帘秀为代表的元杂剧女艺人的境况,让女性浮出历史地表。

再比如,中外之别。第一季“盛唐一日”选取的3个人中,有一个日本遣唐使,有一个西域粟特商人,表现了唐朝海纳百川的胸襟。而第二季从利玛窦、马噶尔尼、小斯当东等西方人的视角带入,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中华帝国如何与近代化转型失之交臂,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3、讲好中国故事,激发文化自信

哲学上有3个经典之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其实也是在今天创作纪录片《中国》的最大价值与意义。

应该注意到,这个纪录片的名字叫“中国”,而非“中国历史”,可见它的重点是通过不同的视角对“中国”这一共同体形象的塑造。“什么是中国?”这样宏大的议题,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很难承载其重,人文历史纪录片是最好的形式。

历史有其复杂性与多面性,这部纪录片只不过选择了一种打开方式。从立意来看,纪录片《中国》打上了钱穆先生写《国史大纲》所谈到的“对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的烙印:“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国史大纲》诞生于抗战时期,在知识分子普遍反传统的那个年代,钱穆先生特立独行,为故国招魂,期望从历史中凝聚民族力量,鼓舞抗战。在上个世纪60年代,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余光中在《逍遥游》一文中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进行了深情诉说,并发出感慨:“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令人痛惜。不管从何种意义上来说,历史总是和今天发生着联系。

今天的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需要更好地了解自身,从而更加坚定地走在民族复兴道路上,这便是纪录片《中国》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部纪录片所进行的美学创新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成功探索,“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文明不曾中断的国家,纪录片《中国》正是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历史演进的勃勃生机。

文/杨文山

 6 ) 人人皆笑狗子,人人皆是狗子

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赵佶、元朝的忽必烈、元朝的关汉卿、明朝的海瑞张居正、明朝的文事思想蓬勃、清朝的康熙、清朝的乾隆与马戈尔尼、清末民国的张謇、民国的孙中山。

十集内容,主要讲的是上述人物及环绕他们的故事。

文字缓慢,画面讲究,色调古雅。艺术的镜头语言被研究透了,令人感觉展古卷读古文般得亲,进博物馆美术展般赏心悦目。

看到一半时突然顿悟,名为中国,但这其实是个讲文人中国的故事,没有丝毫武力相关内容,哪怕是不可避免的战争时代,纪录片中也会用一种极浪漫的手法将其过渡掉,让人几乎忆不起天灾人祸的苦痛。

中国近千年长河中,士大夫们的精神世界与处事之道如朵朵浪花各具形态地跃起,又无声地汇入大川奔流中延绵不断。斗转星移,薪火相传,统统都落尽浪涛里了。

“诗意折射人心,人心映射时代”,纪录片的本意就是如此,虽然,也只是闪耀不定的钻石上某一面的时代。

特别喜欢市井、季风这两集,大约是觉得这些某种意义上的小人物们(但也其实不是普通人了),离自己的生活会更近一些。他们不是从很高的地方俯视我们小老百姓的人,而是和大家一起仰望甚至咒骂天空的人,甚至有的人也会为了明天的断炊而发愁——但他们这些萤烛之光汇聚,竟然也催开了一个时代的花苞。

没有料到的是,纪录片从清朝开始,几乎讲的都是些国体大事了。难道清朝和民国,没有值得作为切入点的文人主视角吗?肯定不是。但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为了切合主旋律?总之,很可惜,讲官话没错,但总归显得虎头蛇尾了。

对了,差点忘了贯穿全剧的狗子。真可爱。它或许是导演、是剧组的化身,代表他们创造了这些故事,做纪念的同时,也温馨提醒观众们不要太苛责或较真。或许还是我们观众的化身,虽然会为这千年间的历史气运感心动耳,但也终归只是此时代之外的,观看者。

有时间会去补第一季哒!

 短评

何炅…不如接着去演吧,旁白听着像读课文…

7分钟前
  • 荆棘
  • 还行

很喜欢周涛老师的声音 温柔、深邃又有力 充满了自己的创作与理解!

10分钟前
  • Remainic
  • 力荐

电影一般的画面构图。每一帧都能截图下来当手机或者电脑封面。

12分钟前
  • 李湘
  • 力荐

第二部也看完了,与其说是讲历史,不如说是一部展示中国传统美学的纪录片。这里面讲的人物故事,大多都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学过,但是不说话的历史人物,总有一种在当下时代的压抑感,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情感表达。周涛老师的旁白真的克制又有力量,比心。

13分钟前
  • 晒太阳
  • 力荐

看了周涛解说的大元,真不错。

17分钟前
  • 阿顺
  • 推荐

内容其实比较一般,摄影,布景,服装和后期调色都非常出色,是卷轴的色彩,作为历史纪录片很优质用心了,可惜重要人物太少。

22分钟前
  • 力荐

这片子对元朝部分如此详尽,确实少见。

23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何老师的旁白真好听 一打开电视就看到了

28分钟前
  • ୧⍤⃝🧋୧⍤⃝🥘୧⍤⃝🧊
  • 力荐

比第一季好,元代和明代篇幅相当不错

30分钟前
  • ASAKA
  • 力荐

这是我见过国史类纪录片中对元朝着墨最多的纪录片

35分钟前
  • 天地孤影
  • 力荐

马跃的李白甚好。周涛的解说略为深沉,何炅的解说则有跳脱,汪涵的太少,而最惹眼的是汪星人。

40分钟前
  • 崇孚雪舟
  • 还行

论精彩,还是中国最开始的历史精彩,不过这一季的唐宋元明清和近现代史,比第一季多了一些文化的介绍

43分钟前
  • H
  • 推荐

文案矫情,总是“也许这就是…”这种臆测的文案和句式反复出现,矫情!还有何炅不适合配音,声音难听,语气也很虚假。

45分钟前
  • 灵摆
  • 还行

周涛老师“冷酷无情”旁白让纪录片变得高级国际化。

47分钟前
  • 游泳鱼
  • 推荐

跟第一季比差了点火候,最感人的一集就是关汉卿那一集了。

48分钟前
  • Jasmine_长乐
  • 推荐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周涛老师独有的女中音旁白配上杜甫苍茫厚实的人生,当代的她,唐代的他,都当得起"一览众山小"。 ,,,,感觉第二季比第一季更好看呢

51分钟前
  • 非主流成长
  • 力荐

vol.1 杜甫的生平看得我心疼 三吏三别

54分钟前
  • 古灵精怪梅薇思
  • 力荐

第二集宋徽宗的竟然把我看哭了我的妈耶。一直称他为赵佶而不称帝号,可以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从而更易产生共情。何老师的旁白很温暖充满感情。宋朝一直是个我向往的朝代啊,可惜了赵佶,靖康非一人之过,是太祖定下的国策。咱就是说这片子的文案做的太好了,第七集康熙又把我给弄哭了。。康熙拜谒明孝陵的事儿咱也不是第一次听说了,但被它文案这么一渲染就弄得我泪流满面🍜🍜🍜自小喜爱的千古一帝,圣明之君啊,做出的事情自非常人所能及。

59分钟前
  • ztyswy
  • 力荐

第二季唐末到民国,拍摄视角更宽阔。宋徽宗那集不禁感慨为什么让大艺术家做皇帝😂……元曲那集我才知道福禄寿的【心静自然凉】有几句源自关汉卿的【窦娥冤】,串片场了,老三位不出事儿该多好,女乐手我稀罕的不行…清末到民国的几集看得我心潮澎湃。

1小时前
  • 别关注我嫌烦
  • 力荐

一口气看完两季,紧接着又重头再看第二遍。可以不夸张的说,以电影的手法做纪录片,此片是个中翘楚。关于中国历史的纪录片,《中国通史》的学术感是做给国人而看,而此片,是可以于国际上作为中国历史的一张名片的。

1小时前
  • 小姓何送货的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