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我们的父亲”在影片的开始,银幕上打着这样一句话。父亲这一称呼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对每个人的理解有着不同的含义,正是因为这样,导演张扬运用独特的电影语言和艺术加工展现了从70年代末一直到90年代这30多年的跨度里,通过主人公张向阳的成长经历,讲述了父与子之间从矛盾对抗到相互理解的故事。在这30多年里,描写了父子两人的内心感受,儿子对父亲的抵抗、逆反心里从年少无知到长大成人到功成名就一直在持续着,而父亲从社会背景,生活变迁,到老刘的死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性格的倔强和对儿子的爱,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故事,而在我看来也同样影射着自己成长过程,从中也会受到微妙的感染,酸甜苦辣和矛盾对抗才是构成生活的最基本要素。只有贴近自己,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反之也一样可以,只有感受到生活,才真的觉得贴近自己。影片中扮演父亲的孙海鹰说:“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一生都很失败,说到父亲背后二字的含义,我说不好,也许生活本身才能教会你明白里面的道理。”大腕儿影星陈冲和孙海鹰的加盟也给影片增加了不少的分量,而且都有着出色的表现,张扬是第6代导演中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他的作品从早期的《爱情麻辣烫》《洗澡》到《昨天》都带着艺术片的痕迹和商业电影的气息,这样的作品比较奈看。
另外影片的后半段,在张向阳的画展这组镜头里,选景地点是北京的798艺术工厂,我们还有幸看到了著名艺术家张晓刚的油画作品《大家庭系列》,在9月份的纽约苏富比拍卖中,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第十五号》以874万港元成交,打破画家个人作品的拍卖纪录。
影片《向日葵》第30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参选作品,第53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和“最佳摄影奖”
前日路过山西路某电影院
神话和其他大制作电影海报里
插着一副画
http://arts.tom.com/images/piclib/2005052002/d/17.jpg很多年前在江苏画刊那本杂志里看过
当时江苏画刊是超级"右"的 爹认为里面很多东西哗众取宠华而不实
但是那些眼睛我是记得的 铁青的面庞 甚至连新生的孩子都被遗传了
如今看见 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
只是熟悉 似曾相识的东西很容易让人在心理上产生好感
可能一见钟情也是某些影象的条件反射
孙海英我也是不喜欢的
不喜欢的是他一把年纪演了部激情又取了"葛玲"当老婆的霸气
不过让他演父亲很合适 很合适
除了倔强父亲的那霸气 那个耍小聪明带向阳去小溪洗衣服的爸爸
画好多小猫"放电影"的爸爸 REMINDS ME OF MY FATHER
昨天去图书馆还书 惊喜地发现人文室里有退步集和曲院风荷;
<退>在新浪读书上看过些 并没有看全 还是不习惯对着屏幕阅读的感觉
然后我坐在图四宽大的教室里 老师用拙劣的英语讲TCP/IP原理 我恹恹欲睡
我知道我不是天才的 灵气一点点 尚可耍些小聪明 兴趣太多 谈不上见异思迁
却也喜新不厌旧
惟独选择来念通信 这个错误犯得很荒谬 我18岁的时候 居然什么也不懂
父亲的愿望到底是什么呢 我又是谁呢 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呢
PS : 我喜欢电影里向阳的童年 那个手中紧攒着点燃了的鞭炮的孩子
眼里充满了渴望自由的光芒
向阳终究还是感谢他父亲的
“时代”电影院是民营的,若一场次电影没人买票,该场次就要撤消,我抓住这个规律,伺候文艺片上映的时光出现在买票员的面前。这时候票房多为冷淡,我只消25元买一张票,就能把一个放映厅包下。领座员、放映员和打扫卫生的都为你一人服务。因为一场电影,大家有了明确而单纯的分工,相安无事,想到这些,我发出小人物的笑声。媒体工作的关系,“影都”、“民光”给我做了免费看片证,我却常自掏腰包,在“时代”看电影。那里没有暮气,厅大小妥当,座位适合我的身材,人少的时候我放肆地把腿搁上前排的椅背,这在“影都”做不到,前排总坐着一个无所事事、爱管闲事的胖领座员。她的股沟里似乎蕴藏不少故事,似乎又在等待故事的发生。我厌恶悬而未决的状况,不想和她照面。我知道这是理由,自私且偏执,为给自己一个交代,让自己下一次更自私更偏执。若看电影都不能由着性子,那有多悲哀?这一回我包场看张扬导演的《向日葵》。
第六代导演中,张元匠气、娄烨俗气、路学长土气、王小帅江湖气、贾樟柯匪气、刘冰鉴妖气、张扬的电影多点人气(这一路还有李玉、伍士贤、宁瀛)。就读中戏时,张扬和孟京辉一道玩实验戏剧,见过现代主义的世面,最后却走在现实主义的大道上。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在大陆公映,这在那代导演中实属罕见。处女作《爱情麻辣烫》,四篇都市男女的爱情故事,手法先锋,概念别致,短小精悍的文艺短片,带点酸甜夹点苦辣,片如其名,小成本制作,赢得喝彩一片。然而得了便宜的张扬,未捡起便宜。第二部电影《洗澡》起,父子矛盾成为张扬关注点。时代变迁、旧城改造,人心浑厚之气随立场动摇,内外变化的齿晤推进情节,水到渠成,父子相互理解,在精神上把酒言欢。第三部《昨天》,也不例外,虽然主人公选择了艺术青年的特例,采用纪录片的手法,貌似成长故事,但着力最多的还是父子矛盾。儿子任性妄为,自暴自弃,父亲吃了耳光,也要把儿子扶正。子不孝,父之过。东方人顺理成章的真实情感,西方人恐怕不能理解,要不理解得太书本化。第四部《向日葵》。干脆借父亲之口,提出“儿子生出来,好象专门和老子作对的”,电影更多自传色彩,打开心扉,老实讲故事,以情动人,暴力和暧昧的情节都充满了情感信服力,私人却有永恒的魅力。
《向日葵》一片中“我”的许多经历与我相似。到了学龄前我才见到从新疆返回父亲。叫父亲和认识到父亲的重要性都经漫长的过程。画画和读书一样也是被迫进行,父母坚持不读书就成不了人。叛逆心理在生活细节中爆破,久而久之成为现在自私自恋的个性。中学早恋。爱情是生活最大的动力。它因为被压制,而被我更加珍惜。父母偷看我情书,告到班主任,老师以正义的姿态扼杀人之常情。父母师长在集体意淫我纯洁的爱情后,大笑一通,即对我大加指责。狗屁!中国父母无视人*权。要不视儿女为珍宝要不视为草芥走狗。到了婚嫁年龄,父母苍老,着急地为儿女张罗婚恋大事,恨不得回到封建时代一切包办。中国的父母是世上最伟大的父母,他们把血汗化过水泥地板,为儿生为儿死为儿操劳一辈子,牺牲自己的健康,给儿女安顿一个家。中国的父母是世上最可悲的父母,从来不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知这样做称儿女的心愿么?两代之间矛盾四伏。可怕的是这样的关系基因般代代传递,不知何时突变。看完电影唏嘘不已,我在偌大的放映厅里难以抽身而去。
2005/10/25于宁波
张扬的《向日葵》是自己的又一个突破,对细节的把握,对情节的掌握是那么娴熟,浑然天成。成就可以比肩顾长卫的《孔雀》。国内第六代导演的力度和张力以及表现出对人性的描写那种大气,已经达到国际一流导演的水准,要知道,在国内电影环境并不十分宽松的情况下,如此力作,着实令人赞叹。
张扬要表达的东西有很多,感觉像火山喷发一样,把激情燃烧,有童真的怀旧、有青春的祭奠、有父子间的隔阂、有父子间的真爱,夫妻间的爱、以及友情。不夸张不掩饰,娓娓道来,仿佛生活的还原,却又带给我们太多的感触。
记得一位李健熙对电影评价说,作为一部电影你不仅要把自己想象为主角,也要把自己想象为配角,这样你才能完整理解电影传达的信息,虽然年仅30,可也没有为人父,但我却对电影中父亲的感觉深有感触,虽然我的青春远没有剧中儿子的肆意张扬,却也充满叛逆,回首过来,不免唏嘘慨叹,当然也有对父辈的一丝愧疚。包括每一个配角,于红、刘军、小韩、老刘从他们的角度去看,何尝不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
有所获得必须有所失去,生命的历程不能反复。选择无所谓对错,结果也无所谓对错,这只是我们生命的一个历程,服从也好,享受也罢,相信每个看过《向日葵》的观众都会心有所思吧。
60,70后的人能找到感觉。。。
太阳当头照,花儿对我笑,小鸟叫早早早,你为什么顶着草帽奔向垃圾场~
那做了盛大的姿态来与众人看,却又处处显出器小来,逊于《洗澡》
向阳。。。。。第6代里算很不错了
父子关系相当相当相当真实
失忆与记忆:整体性反思
很尴尬又很动情,我爸为了和我抢电脑和我一起看完了这部电影。电影里孙海英递给长大的儿子一支烟,我爸当时问我“你也要一只吗”。
导演方面四平八稳,没什么问题;另外,演孙海英的老婆是不是一定要搞得像吕丽萍啊,这老家伙就没人治得住?
这就是典型
陈冲老年演的太差,化妆更是令人发指。孙海英很卖力,导演很投入,被雕琢的痕迹重了些,但我还是落泪了,也许不只是因为这个电影。最后的结局不像中国电影的风格,几个历史事件穿插的太过生硬,还有我想知道在澳洲播放的时候他们能不能理解假离婚和房子之间的关系啊
结尾矫情
陳沖的表演很到位
张扬的这部电影退步了。
6/10。每阶段冲突后加一个和解小结,儿时冲突是占据宅院、占据母亲,宁愿挨打不洗裤屎甚至缝纫机、握鞭炮废手来争取个体独立,成年则与父辈安排家业产生冲突,震后树林喊爸爸和沉默看画展两段无需言语的内心感受真切感动,父亲跌入冰湖的温情理解则过于直白,推自行车去断墙处喂猫却落空的小细节点赞。
父亲啊父亲
奇怪太多評論把這片子拿來比《孔雀》,比得了麽?硬傷沒有,明臭一堆。
这算不上禁片吧?还挺温情的。
坚挺的张扬
很长的电影,感觉看完了就像看了一部电视剧,与我很有共鸣,映射血淋淋的现实,歌颂下一代生命的诞生,不朽的诗篇,只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人 才读得懂,中国,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强大呢?
那个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