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一次心理医生,在北京。是北师大的研究生,她对我进行观察,举动一目了然,但仍然是有用的,不是因为她告诉我“你很正常”,而是因为她的学识为我所理解的事件进行了新的注释,有一种理论的力量。
会经常有这样的时候吧,想把最近发生的事情统统告诉一个无关紧要的人。我其实想告诉认识的人,但距离都好远。又没法一遍遍在心里回放,话说出来的功效有如抽丝剥茧,如何描述、怎样表达都直白地流露出心思所在。
看完荣格的书以后,我开始记录所有睡醒时还清楚的梦,这个工程有时很浩大,像是在写分镜头剧本,有时又面临长时间的断档。总体上仍然是相当有用的,因为在现实生活里不能实现的情境多半会在睡梦中得到相应的补偿。很少人会停下来认真思考所渴求的东西,或是自己最核心的不满足到底在哪儿,所以记录梦境的方法就从反方向提供了捷径。
最近偶然发现这部美剧,看惯跌宕起伏情节的人一定会觉得无聊致死。每集就是心理医生Paul和他病人的对话,每周5集,4个固定的病人加上第5天Paul去自己的导师那里谈话。一口气看掉了10多集,像是接受了2个疗程的治疗。
我暂时找不到心理医生,但是Paul的提问常迫使我对自己进行反问。始终觉得,要找到一种方式和自己坦诚相待,是多么的重要。
本期乐天心理成长沙龙中,咨询师和爱好者们围绕《扪心问诊》第一季第一集展开赏析。篇幅所限,我们将精彩内容截录如下,尤其是咨询师表现突出之处。
点击获得全部内容及观影地址。【引言】
这是个移情的个案,来访者Laura向咨询师Paul告白的大反转是这集的主线。Paul的处理既有大师级应对,也有张皇失措,跟着我们往下看。
【Laura兜圈子,试探Paul】
沈:这里咨询师的表现是比较中立的,大家可以看得到。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咨询室,来访者问你“我悲伤的时候是不是很好看?”咨询师怎么说会比较好?
郑:这个问题是flirting吧?像问心上人没有收到回应。
沈:她预期的反应是咨询师会像那个男人一样说我悲伤的时候也不错,或者至少也挺好看的。
郑:再不济那个问题也集中在她身上,现在她瞬间泯然众人了。
沈:对。所以咨询师也要注意我们在咨询室里如果碰到来访者问这种问题千万不要简单地回答。因为这个她其实是有问题的。
郑:作为男性咨询师沈老师你会怎么回答?
沈:哦,我可能也会跟Paul一样,我会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不能刻意去讨好来访者,但是也不能去回绝她,或者说指责她。
李:我觉得我的反应会给予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正常社交里人家这样问会起作用,就算不好看我也不会这么直接,我可能会说“其实我也不知道好看或是不好看”。我觉得在对话之间我的自然反应当时会反应出来。我觉得他这里还是蛮咨询师的回答。如果我在这个状态和她交流,我可能就模棱两可,既不是说好也不是说不好,就说“嗯”,这样点一下头,其实就很模棱两可,让她自己去理解这是好还是不好。
郑:我总觉得Paul在那时感到了什么,那些动作。
沈:其实这里是有伏笔的,来访者在乎咨询师对自己是什么看法。
【Paul点出时机问题】
沈:这里咨询师问到一个很关键的时机问题。为什么是现在?我觉得这个是这个咨询师做的最到位的一个点,就是把这一点指出来,为什么是现在?这个点非常关键。为什么不是半年前,一个月前,一个月后,而是现在?这个点问得很好。
郑:咨询师怎么会想到问这个点呢?我们现在马后炮知道他问了这个,如果你们作为咨询师在这个场景下也会选择问这个问题吗?你们也会关注时机吗?当她从卫生间回来之后。
沈:我不知道我当时可能会展开问些什么,但我就觉得咨询师这个点问得特别好。如果我可以问出他这个问题的话我会觉得他这个咨询抓住重点了。因为有时候来访者说了很多东西,咨询师就像要去捕捉关键点的一个角色,但你捕捉的不一定是和她的处境和问题很有关系的一个点。但咨询师现在这样问可以把一个重要的点引出来。
李:我记得问事件发生时间点在面询培训里也是作为模式一样的提供给我们。因为你刚刚开始做咨询不知道怎么问嘛,但是老师都会告诉你抓住这个点去问。问题呈现以后去问这个时间点,你为什么这个时候才来做咨询,是比较便于理清思路的一个方式。她前面不是说了很多嘛,如果你顺着她说的问题在男朋友之上,顺着这个下去会偏。有时候问题比较多的时候理不清,理不清就回到问题发生的这个时间点去帮自己重新把这个东西拉回来。尤其是已经描述了很多,大家都在兜了很大一个圈子,需要重新回到时间点,把主线拉回来,是这种感觉。
沈:对,经常你会发现访客没有这方面感觉,她就想到什么就说,但她其实会绕圈子,而且会偏离核心,这时候就需要咨询师一个拉回来的动作,把她拉回到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
李:很多时候我们和来访者聊了这么多以后你也跟她一起转了。像她这种断掉再回来你可能会回去强调你挖到的那些点,顺势挖掘下去。他没有,他是回到事件发生的时间重新拉了一个主题出来。
郑:你不会担心她的事实还没有完全讲完,还没有发散开发散够?
李:你看从它情景设计上就像一个断开,再重新开始的感觉。正好她前面离开了一下。
沈:接下来就是到她和Andrew的吵架,咨询师指出最初这事是你挑起的。她还是一开始习惯于让别人来承担责任。
李:我是觉得他后面这段对话很厉害,因为我来做的话我不会那么大胆,他已经把所有的主动语态都归到她了。
沈:是的,这是有前提的。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做了一年的咨询了,他们的咨访关系已经比较牢固了。咨询师不用担心我的些许冒犯会影响到我们的咨访关系,已经建立好了。一年了,已经相互信任了,不会你质疑我我就觉得没有信任感。
郑:Laura居然真的觉得不是自己挑起的,我好吃惊。
李:防御机制在,自己把自己也给糊弄了。
沈:因为她其实一直是倾向于把责任归到他人的,你可以从她之前的很多表述中就看得出来,这是她的一个习惯。
郑:不是说她在有些地方是滞后,其它的地方是正常的吗?
沈:她在建立亲密关系这一块,亲密关系的处理中是比较像小孩子一样的,好像我没办法,你们负责的,你们推导、引导,你们做主的,这都是你们挑起来的,你们应该承担责任,而没有想到这事她自己应该要承担的责任。
【Laura告白,Paul应对】
沈:在这里你们觉得Paul真的没有察觉吗?
李:是你你会怎么说?
沈:我肯定会察觉的,如果来访者这么说我肯定会察觉到的,我肯定会察觉她对我有不一样的感觉,或者说有其它的一层意思。但是这里你们觉得Paul是假装没有察觉到还是真的没有察觉到?我个人倾向于是假装。
郑:我觉得是真的诶。他看起来像是真的懵逼了。
沈: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是Paul感觉到了,但他不知如何反应所以只能装作自己没有感觉到。我是这么理解的。
许:我也这种感觉。
李:如果你碰到这种咨客,把你不愿提的问题翻过来了,挑明了,你会怎么处理?
沈:我会直面的,我不会用他这个方式。
李:他这个等于是我在知道我装傻。
沈:对对,装傻充楞,我不会用这个方式。至少他第一反应是装傻,可能他之后会调整,但他听到的那0.1秒钟时间他选择的是装傻。但是我在第0.1秒就不会逃避这个问题,我就会跟她谈论这个话题。Paul作为咨询师是有顾虑的,因为咨询师不能和来访者发生以外的关系,他在考虑要不要接,所以我觉得Paul肯定是没有准备好的。然后来访者肯定是对Paul的反应很不舒服的,因为她觉得Paul是装的。
沈:咨询师承认了。咨询师这个问题就是承认我知道你要表达的意思了,那你期待的是什么反应呢?
李:女咨客是把东西翻出来了,但是Paul的第一反应是先阻挡一下,翻过去了。但是他出于咨询的考虑,第二次的时候他又把这个问题再浮出来了。
沈:对,因为他知道咨询师正确的方式是要直面,而不是逃避这个问题。
许:我是感觉这个咨询师是貌似有这个感觉,但不确定Laura指的是她,就是感觉有事要来了,山雨欲来风满楼。
沈:至少这个时候咨询师知道了,他问得也不错,你期盼什么反应?
【Paul以职业操守为由拒绝Laura】
沈:他说这么慢肯定是有原因的,在挣扎。
李:对,他说这么慢感觉一方面是在帮咨客做个澄清,另一方面是在帮助自己做个澄清。想不到办法的话,这个办法比较保险。到这里咨询已经结束了,他不再帮她做任何治疗的效果。
沈:对,要澄清,划清一个界限。我要是咨询中发现这个情况也是要先做一个澄清,然后再跟她探讨问题,不能先探讨这个话题,会造成误解,感觉就是她有希望。他接下去没有探讨因为时间到了,但是接下去会探讨。美国是这样的,心理咨询到时间就结束。它不像我们是一个问题探讨完才结束。
Laura的故事前面几集一直看得很烦躁,无效的治疗,甚至已经不是治疗。情感生活不幸福、进入中年危机的Paul在这种诱惑之下渐渐乱了阵脚。虽然心理治疗从业人士都能一眼看出,Laura在治疗室里呈现的诱惑,正是她需要面对的问题。可是对于陷了进去的Paul,治疗已经难以为继。
一直到——Laura决定采取主动,结束治疗关系。结束之前,Laura讲出了内心的秘密:15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陷入抑郁。一个吸引她的父辈男人David出现,她希望他收养她,把她从抑郁的父亲身边带走,被拒绝了。然后,这个男人出现在她家中,她勾引了他,在父亲的眼皮底下每天和他做爱。她为此感觉得意,觉得自己能够借此成功进入成人世界,借此留在心仪的男人。
Paul恍然大悟,Laura一直以来对他的诱惑正是她拿手的方式,这种方式让她感觉自己有吸引力,成功,掌控。她习惯性地用诱惑的方式和一切她希望亲近的男人交往,掌控他们,但她却为此憎恨自己,因为她看不到,自己是值得被爱值得被关心的。
隔周,不再是病人的Laura回来见Paul,Paul承认自己被吸引,爱上了Laura。Laura想吻他,Paul拒绝了。Laura感到挫败和愤怒。Paul说:“你以为我不和你上床,就不会对你感兴趣。我不会像David一样背叛你,做出伤害你的事。”那一刻我很动容,不再是Laura的治疗师的Paul却终于站在了治疗师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愿望放在旁边,按照最有助于Laura的方式来行动。
然后Paul在治疗师那里讨论了很多被Laura激起的情感(我没看这部分,我是按照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的顺序看的)。最后一集Gina终于不耐烦了,对Paul说:“你一直在说Laura对你怎样怎样重要,好像我在阻碍你似的。你能不能自己承担起责任?你要是想去找Laura,就去找啊。”
然后,是那个很荒谬的结局:Paul在Laura的卧室里,想要和她上床的时候,却惊恐发作。Paul说:“我很害怕会被吞下去。”我想,在那个地方,Paul大概也有些自己的情结需要去面对。不过,我还是很欣赏Gina的解释。她说:“你做了正确的事,对你自己,对你的病人。正确的决定从来都不是优雅地作出的,因为需要我们和自己的愿望做斗争。惊恐发作不是外来的东西,它就是你,你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该赞赏自己的正确决定。”
而最有意思的是,一直到当Paul决定接受Laura尝试和她在一起,她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真的想和Paul在一起,而是自己习惯于用这种诱惑的方式来和男人交往。这就是Gina说的“令人讽刺的成功”。
看到这里,我开始觉得治疗师真是个可悲的职业。非得把自己卷入才能真的帮到病人。可是常在河边走,岂能不湿鞋。卷入的结果就是不断地需要和自己的欲望做斗争,不断地用理性抽离的方式来理解自己的欲望并超越自己的欲望。为了职业伦理而牺牲自己的欲望,作为一个人,这是多么可悲啊。
这个编剧确实对心理治疗理解很深,这个剧写出了身为治疗师的酸甜苦辣。如果说Alex的剧是不幸结局是苦,Laura的剧则是先辣后酸,口味很重,呵呵。虽然为了戏剧化的需要有太多破坏设置的地方,但在根本上心理治疗是怎么起作用的这一点写得非常好,可谓是艺术的真实吧。
看完了一直挺感慨,最近又与心理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这部剧,简单写一些关于这个议题的讨论。
在看剧的时候经常会想这个问题,在咨询当中出现的情感,怎么判断是移情还是真实的情感?
比如在剧中Laura与Paul产生了情欲性移情和反移情,怎么判断这是真实的情感(比如真的喜欢对方本人),还是只是在咨询室特定氛围下的产物?毕竟Paul也一直在这个问题上挣扎,到底Laura是自己的真爱吗?
首先一种观点认为,即使是移情,也是真实的感情,也即来访或者咨询师是真实地感受到了这种感情,强烈的喜欢或者不喜欢,起码在意识层面如此。所以其实不能说移情不真实。
然后,也许可以从情感产生的角度来判断是移情还是真的情感?比如是针对咨询师或者来访产生了真实的情感,还是针对投向性的角色?比如Laura是真的喜欢Paul,还是代入某个角色或者投射而产生的喜欢?比如投射成了小时候的养父David?
Paul 其实若干次去询问Laura以澄清, 比如他问:“你对我了解什么?”“你知道我一些什么事情?”从回答来看,其实Laura认为的喜欢,也许并没有基于具体的关于Paul本人的细节,毕竟她确实只了解咨询室中,作为咨询师的的Paul。她对于真实世界的Paul知之甚少。
如果不是真的针对这个人而产生情感,是否就更像是移情而非真正的感情?
其实这也有争议,因为很难判断什么叫做“真的针对这个人产生的情感”。比如Laura说:“难道不是所有感情都是如此吗?难道不是我们的过去决定了我们会喜欢什么样的人吗?” 个人觉得说的很有道理,Laura真的很敏锐。
确实如此,虽然“移情”这个概念用于咨询关系当中,但这种因为投射而产生的错位情感,难道不也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发生吗?比如有同学提到的“一见钟情”,比如总会找到同一类型的对象。
因此,很难通过“是基于真实的这个人”还是“投射”,来判断是“移情”还是“真爱”。
还有同学提到,“如果会针对这份感情做详细具体的后续规划,可能更像是真实的情感,而非移情。” 但也有同学提出,可能高中生大学生的恋情,也不一定像成年人一样会详细规划后续的生活。这似乎更像是不同感情类型的区别,而不是“移情”与“真爱”的区别。
最后的一个论点是,无论是何等真实的感受,无论是基于投射还是基于真实的人本身产生的情感,毕竟都是在咨询的设置范围内产生的。在这个设置范围内,双方定期会面,探讨深处的感受,咨询师会开放真诚接纳包容,这些都太容易影响情感的发生与流动。忽视这个大背景,去探讨移情是否“真爱”,就像忽略了房间里的大象……因此个人认为,凡是在咨询关系内发生的,都难称“真爱”,哈哈。
这也让我们联想到“移情”这个词被创造出来的目的,除了解释咨询室中发生的情感涌动,也从道德伦理上提醒我们,试途去区别“移情”与“真爱”,这样的界定是困难且无力的,因此凡是进入了咨询关系,双重关系就不被允许了。
当然,知易行难!虽然类似的案例在课本与课堂上讲过多次,但在真实的咨询中,在强烈的情感流动或者冲击中,人就像大海上航行的船,还是会经历在情绪风暴中的惊心动魄。咨询师仍然会困惑甚至质疑自己,只能在风暴中挣扎着维持咨询师的身份和位置。
神奇的是,在剧中,正是在这种挣扎中,Paul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让Laura感受到了Paul的接纳,而不再质疑和对抗,从而有更多地空间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真的那么喜欢他。
看到这种真实的挣扎,可能是看这部剧带来的最大收获。
隔了两年多又接着从34集开始看,感觉却不太一样了。Paul对Amy深层问题的阐释让我觉得侵略性非常强,如果我是咨询室里的来访者,大概马上会叫咨询师住嘴,然后离开再也不会回来了。不过他的阐释非常有道理,可以作为专业参考之用。只是我认为咨询师将这类分析内容留在自己脑中便好,还是把解读的空间留给来访者本人吧。
这才是真正的心理片。
与其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不如与我倾诉一小时。
Paul自己的崩溃是这个剧最有趣的地方,另一种意义上的登堂入室。
很难说是一部psychotherapy 的标准范例:除了Sophie 的个案,其余来访者的问题都未能通过治疗获得解决,剧集篇幅和戏剧冲突使得Paul操之过急,无视阻抗,逼问、强加解读,表现出自恋型治疗师的典型征兆;而Paul自己也认为,Sophie的治疗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本主义咨访关系的建立。但值得从业者关注的是什么:失败的移情转诊、伴侣治疗的进程与治疗师自身破碎的婚姻共振,与Gina的督导和婚姻咨询中呈现出的模糊边界和强烈power dynamic。therapist从来就不是单方接收讯息的助人神力,其自身的经历、喜好和动能必定在咨访和督导关系中产生影响,甚至外溢至其咨询室外的关系与生活,此种“破神”的呈现反思了心理动力治疗的局限,这种复杂性和破碎感更凸显了伦理、规则和边界的必要。
临床心理学教学片。“咨询师和病人就像是同一个黏鼠板上的两只老鼠”,不能同意更多。
“这是我对心理学的疑虑:你发掘再发掘,直到你发现关于自己的所有真相,再在所有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但这有什么好处呢?”
真是良心剧,我大约撑过前3集才渐入佳境- -- -
Laura太美,根本无法抗拒的诱惑。
在显示器前做一次免费的心理治疗
这剧非常接近真实的心理咨询
每次看完in treatment心理都很沉重。以前梦想的职业,现在用现实的眼光去审视觉得无比的凄凉。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困兽,困兽之斗,何去何从。久病成良医,叹矣!
从治疗意义上,paul与gina的精分治疗需要懂精神分析的人来观看,会有深刻的体会,现在的内心冲突几乎都是还原早年家庭冲突,如何将潜意识意识化相当有技术含量。故事情节上,每个人物都刻画的都非常形象生动。矛盾冲突设计合理。剧情饱满,及时同一个场景内少量镜头调度也不会使故事显得苍白生涩。
如果要我选我最崇拜剧,这一部绝对上榜,但是这么多年,我一直无法完成这部剧的观看,甚至很多时候打开播放器我不能直视它。
无趣
心理咨询师真是个伟大的职业,Paul 竟然用全然的卷入反移情成功治疗了对他移情的女病人。我对这一季里的每个人物都抱有巨大的同理心,每次哭泣在我看来都是治疗有效的时刻。分离是常态,死亡或离婚,学会面对它,自己可能就长大了。心疼Sophie,我跟她有共鸣。
心是急流深谷,你能探测到什么程度?很难看到专业度如此之高的心理剧,可以做为心理学临床教学观摩片,用以做案例分析,随同剧中人物一起潜入意识深处拆解心结。以纯会话形式展开,如同真正的问诊。非常考验编剧台词功夫与洞察力。演员们集体做到无痕表演,无表演的表演。这已不是剧,而是生活本身。
居然non-stop看完了。。。
主角,感性,温和,温柔,孤独,很迷人的性格。dead inside(第一季离婚),重新认识父亲和自我(第二季),end of practice,experiencethe real world,being alone(第三季)。全片的戏剧性完全靠室内对话展开,很特别。
In treatment 在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心理医生的工作和生活。你能看见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微妙的关系,看见治疗师本身的生活。它既不神秘,也不随意。对心理咨询感兴趣的盆友们,强力推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