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舟记2013

HD

主演:松田龙平,宫崎葵,小田切让,黑木华,渡边美佐子,池胁千鹤,鹤见辰吾,伊佐山博子,八千草薰,小林薰,加藤刚,麻生久美子,波冈一喜,森冈龙,宇野祥平,又吉直树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3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编舟记2013 剧照 NO.1编舟记2013 剧照 NO.2编舟记2013 剧照 NO.3编舟记2013 剧照 NO.4编舟记2013 剧照 NO.5编舟记2013 剧照 NO.6编舟记2013 剧照 NO.13编舟记2013 剧照 NO.14编舟记2013 剧照 NO.15编舟记2013 剧照 NO.16编舟记2013 剧照 NO.17编舟记2013 剧照 NO.18编舟记2013 剧照 NO.19编舟记2013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编舟记2013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玄武书房拟定出版一部面向当代人的中型国语辞典《大渡海》,阅历颇丰且行事一丝不苟的国语学者松本朋佑(加藤刚 饰)作为监修主持工作,谁知他最为器重的编辑荒木公平(小林薰 饰)却到了退休的年龄,选择回家照顾病中的妻子。此时编辑部中仅有做事浮躁的西冈正志(小田切让 饰)和临时工佐佐木熏(伊佐山博子 饰)。荒木和西冈多方物色,终于相中了营业部内不善于和人交往却对词语有着敏锐认知度以及做事极为认真投入的青年马缔光也(松田龙平 饰)。浩瀚的词语海洋,马缔与同事们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编制一艘驶向彼岸的小船。他们甘于寂寞,却也收获着弥足珍贵的幸福……   本片根据三浦紫苑的同名原作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基督再临木屋逃出克隆岛疯狂熊孩子墨西哥绑架丑闻:真戏假做泰版学校2013杏花村1983想唱就唱猎鹰行动恐龙之爱

 长篇影评

 1 ) 匠人精神

真是一次奇妙的观影体验,电影充满了日本电影特有的琐碎和温馨,从上世纪开始叙事,贯穿一本辞典成书的全过程,并且摄影特意采用了35mm胶片,充满了古典气息,初看就像电影中那位男主角,呆嘴笨舌、一脸木讷、土里土气,可是只要你试着了解他你就会不自觉地喜欢他,最后我才恍然这是一曲对日本匠人精神的赞歌。

匠人精神,无外乎三点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
三个词,十二个字,却苛刻得令人敬畏——要耐得住寂寞,受得得诱惑,克服得困难,数十年如一日,全心全力做一件没有尽头的事。
所以,拥有匠人精神的人终究是少数,通常被称为怪人,这可能是因为人的精力有限,过于专注于某一事物就会忽略其他一些事情,如人情事故、物质追求……等。若非如此,谁能花费15年时间,一日不缀地收集整理数十万词条,再逐词编撰释义,最后五遍校对,完成一本辞典?
耗时靡烦,却收入微薄,皓首穷经,却不与人闻。
这些“怪人”是如何做到的?
他们从工作中发现了意义,甚至发现了美!
松本编修这样解释《大渡海》辞典的意义:
“语言的海洋广阔无垠 而辞典便是漂浮在这片汪洋大海上的一叶扁舟 人类乘着名为辞典的扁舟在海上漂泊 寻找能够确切表达自己心意的语言 那是发现独一无二的话语的奇迹 为那些想要渡过汪洋 去与他人结下羁绊的人们献上的辞典 那就是「大渡海」”
廖廖数语道尽了万千心意,他们发现了语言之美,他们爱上了语言。
这些匠人们有时也非常可爱,如呆头鹅马谛向厨师林香具矢求爱,他竟然像战国时代将军们下战书一样用毛笔写了厚厚一封求爱信,美女自然看不懂,还得求主厨来翻译。但马谛并不怯懦更不敷衍,当他看着林香的眼睛轻轻地说“我喜欢你”时,他是无比坚定和确定的,就如同他轻轻地说“我要完成《大渡海》”时一样。一言即出,此生不悔。

他们以匠人之精神编舟,这舟可以是《大渡海》辞典,以渡语言之海,也可以是做人,以渡人生之海。人生之海与语言之海何其相似,人生似有涯却又无限,常遇急风劲浪,时处浪峰谷底,有万千选择却只能择一端,遇万千之人却知己难求,已万千烦恼却明天更多。若不能找到渡海之舟则难免一生庸庸碌碌或彷徨无依,以匠人精神编舟的人,如松本编修,荒木编辑,马谛光也却不会如此。这舟虽不能载人到大海之极外,尽览无限之风光,却自有风采,更为后来人指明一条航路,他们一生不富不贵无名无利,却生活充实幸福,他们从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发现了人生之美。
我禁不住想,这是否就是日本这个小小岛国却能在文明之海中鼓帆急行不落人后的原因呢?

本电影是一曲匠人精神之赞歌,而并非挽歌。电影故事跨越近20年时光,匠人精神总能传承不息——最老的松木编修担心找不到如荒木编辑这样的人,荒木就找到了继承人马谛光也,马谛光也辛苦支撑辞典编辑部后又发现了新的怪人女编辑岸边绿,岸边绿之后的年轻人们也能和这些前辈们一样为校对辞典而吃苦受罪不喊累……虽然“日本的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的言论常见于报端,但匠人精神还是一棒接着一棒地传承了下来。匠人前辈们大概会很欣慰吧?
有趣的是,匠人精神不再只是男人的荣誉。辞典编辑部的新人是一位女性,马谛的妻子也不输于丈夫,她不顾家人反对要成为日本料理厨师,最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料理屋——与前辈松本的妻子不同,新时代的日本女性们不再只是丈夫的附庸,以丈夫的追求为自己的意愿,而是有了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人生。
这不是很好吗?

 2 ) 就是喜歡翻字典那種紙張的質感

讀中文出身、喜歡文字學和訓詁、現職編輯--我無法不喜歡這套《大渡海》。也是這些身分、喜好、個性,令我為這部電影感動不已。

《大渡海》其實是一部字典,像我們的《辭海》。故事講述松田龍平飾演的宅男書虫,被調到字典編輯部,因著他自己對文字的喜愛和執著,一心要編好《大渡海》,繼而漸漸打破自閉的框框,和同事合作、相知相交,學會了與人相處,甚至鼓勵他人。故事其實挺簡單,書虫加入字典編輯部,編《大渡海》途中遇上許多阻滯,發生不少意外,編輯部眾人如何眾志成城,逐一解決問題,是一個傻好人遇上一群好人成就好事的溫情小故事。

電影裡提到:「由一個不會與人溝通的人去編寫一本用來給人溝通的字典」,這句話點醒了松田龍平,也是電影主題:文字和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了解、交心、相知、相愛的工具;文字和語言,彷彿就是把人連起來的紅線;日文原名《舟を編む》就是「編織一隻大船」的意思,大船穿過字詞的海洋,把陸地的人連繫起來。人們的感情,也像編纂字典般,慢慢一個字一個字、一點點一滴滴的建立和累積。

角色之間的互動充滿溫情,好看;不過對我來說,編寫字典、製作、印刷的過程更好看。看著他們為了《大渡海》編寫了十幾年,到開機印的一刻,真的很感動!還有松田龍平為字典揀紙時提到翻字典那種美好的質感,真的太有共鳴了!大學二年級,上過郭鵬飛老師的古代漢語之後,開竅般找到了寫論文的方法,從此愛上圖書館裡參考書那一角,和那些字典熟絡起來。各種形式編纂的,重型的只是目錄已如一本《辭海》,專門的也有精細如《詩經》植物詞典。以一個字或一句經為鎖匙,逐本逐本字典去查,翻開那些薄如蟬翼,滑如蛋白,還帶點半透明的內頁,小心翼翼還怕弄皺或撕爛,當時我相信,讀中文的浪漫就是查字典。--所以我是不會不被這套《大渡海》感動的。

也說說演員。松田龍平今次演的宅男角色跟平日的他很不一樣,明明是型男,怎麼可以演活了宅男書虫?更要看到他一開場是完全不能溝通的100%宅,丁點光芒也沒有,所有星味都消失了,到後來變得積極成熟,還有點自信,他連這種轉變也表現出來,難怪當年16歲初出道一嗚驚人(《御法度》)。還有小田切讓,是輕佻小聰明的角色,對他來說毫無難度吧。至於宮崎葵,其實沒怎麼發揮喇~

最後,推介這套電影給中文系的朋友、讀語言的朋友。特別是對語言文字有執念的朋友。(不喜歡查字典,感該會覺得很一般吧~)

 3 ) 编舟渡海

《编舟记》讲的是编辞典的故事,听起来有些老土,典型的日本式故事内核——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辞典名叫《大渡海》,编舟渡海,再贴切不过。

松田龙平在里面演一个梳着中分头,木讷、不通人情世故的出版社职员——马缔光也,被调到编撰辞典部门,这个职位再适合他不过了。马缔这个姓相当少见,日文读音和“认真”一样,然而他,还是那种宅男式傻傻的认真。

宫崎葵饰演房东家的孙女,是位日式料理的板前厨师,穿着一身白色制服,带着白帽子站在吧台前,周围的空气是凝固的,但她那种小动物似的长相,艳《NANA》里的花枝招展的无脑妹子还行,实在和会席料理的雅致气氛不搭。看到时候就一直在想,要是让菊乃井厨房里那位宝塚风的姐姐来演,一定赞爆!

小田切让一改《深夜食堂》里的神秘路人气质,出演了马缔大大咧咧、为人处世圆滑、公关能力很强的同事。有时候看起来吊儿郎当的,工作也好,交女朋友也好,但这种人,认准了一件事,认真起来也认真地可怕,和马缔简直是天生一对。

编一本字典,可能是关乎有些人一生的事,就是说,一辈子就做了那么一件事。但比起碌碌无为的一生,能有一件拿得出手的事,也没有白活啊。关于纸张的手感,要反复和供应商敲定,怎样在翻页的时候不粘滞,手指轻轻一带,恰好翻过一张纸,又不在纸上留下难看的痕迹。

对于和纸的美,来日本后才渐渐领悟到,不是死板的白,而是微微粗糙泛着纸浆原色的光,摸上去有股令人安宁的温柔感,像在抚摸爱人的皮肤。如京都柿本纸司这样的老店,仍旧安于寺町通的一侧,卖着绘有四季花事的信封、信纸,架子顶端排着颜色艳丽的友禅纸,是的,真是老土,老土的日本人们还在新年到处寄贺卡,连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也寄。

正是这种老土,让和纸的美一如既往地保留下来,就连怀纸,也没有成为橱窗里展示的老古董,京都城里有那么多穿和服的人,都需要往腰带里塞上一枚怀纸。这种老土,就好像电影里马缔用毛笔手写的一封古文情书,幸好遇到的是个知音,假若黄头发超短裙的美瞳妹子,可能直接顺手丢进垃圾桶了。

这大概就是对于《编舟记》最想说的,在日本,居然还有人会拍摄如此落后于时代的电影,不可否认,影片的确有点沉闷,看完之后,甚至不知道该怎么为导演拍这部片子的目的辩白。实在不有趣、也不吸引人,岁月就这么过了,仿佛有了一点成果,也有了爱人和家庭。一生悬命的坚持的确让人肃然起敬,但看完电影,却反而变得迷惑了。

但我心里自有一套评价自己喜欢电影的标准,首先要“雁过留痕”。看完至少要在心里留下些什么,有些电影,故事很丰富有趣的样子,看的时候也给足观众感官刺激,但看完就是空落落的,什么东西都没留下。而有些电影,故事似乎寡淡,但有那么一两个场景、一两句台词历久弥新。

《编舟记》大概就是这么一部寡淡,却又能留驻心里的电影。

 4 ) 伪中年男人的古典爱情励志片

伪中年是讲本片编写新词流行语的行为志在讨好年轻观众,又不愿放下知识分子的身段,流连纸笔,隔离出一片不染俗尘的世外桃源。

这样一个累积知识的空间必定是有男性谱系的,因为女性要么肤浅,如时尚杂志编辑,要么平庸,只能做临时工打字员,要么,必定是贤良淑德的男性仰慕者,如宫崎葵小姐,为自己看不懂松田的信而自责流泪,戏里却除了让她做饭端盘子外毫不留意。当然,松田这样的继承人要以振聋发聩的知识分子的事业为重,但总要有人做饭洗碗吧,于是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于是戏里戏外都是一道道美丽的毫无意义的花边。古典爱情便是,女性默默的献祭,完成男神的功成名就。

这倒还并不是利害之处,问题是人物行为缺乏充分的动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可能得以品尝一点点蜜糖便脱胎换骨死心塌地,这一点,导演尤其天真。我们当然可以推测圣人出,以身作则化育万物,于是众生有情,迷途知返。但究竟为什么女人们可以对自己甚至不能理解的事业如机器人一般无欲无求,片尾学生们为了同样的原因热病般数月不眠。但毕竟,导演的努力,大家都感觉到了,此时的确是令人振奋和骄傲的既定高潮。

偏门的主题反而更讨巧,因为知道自己面向的哪一类人群。但如果想要寻找微妙的情戏,代入某种前现代的古典剧情,还是罢了。毕竟,这里只是中年男人的字典癖,没有爆米花的爆米花电影。

 5 ) 论如何优雅地为强迫症找一个出口

       作为一个会在阅读任何资料时本能地去注意“的地得”和标点符号的用法,用钢笔写字时会刻意不让手抹到上一行未干的墨水,不小心写错就宁愿整篇重写的时不时会完美主义和轻度强迫症呈喷射状发作的人,《编舟记》简直成了我的福音书。当看到电影中名字和“认真”同音的马缔君那些按类排列码放整齐的书籍,看到他们一遍遍校对文稿不能忍受任何一个错误和遗漏,看到老编辑用漂亮的铅笔字写下一个个词条,看到他们一丝不苟地表示不会使用当下摩登的语法错误的时候,我的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表又相见恨晚的舒适感。马缔君的同事都说他是一个怪人,也许这个电影里通篇洋溢的,也是一种怪人才能够心领神会的幸福。
      《编舟记》说的是一个最强盛时也仅有四个人的编辑部编撰一本中型辞典《大渡海》的故事。将一生倾注在辞典编撰中的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准备退休了,为了完成这本与众不同的现代又完备的《大渡海》的编撰他准备找一个继任者,于是他遇到了沉浸在书的世界中甚至有些人际交往障碍的马缔。他用主编提的一个问题去问他:请他解释“右”这个字。而马缔对于语言文字近乎偏执的热爱让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大渡海》编辑部的一员,他也在这份很多人看来枯燥无聊到爆炸的工作里获得了专属于他的巨大满足感,别人以为的寂寞世界很多时候是自己才懂得的乌托邦。
       这是一部太日本的电影,那种手作时代的执着和职人式精雕细琢的苛刻在我们这个连财政拨款送给乡村里孩子的字典都可以盗版的神奇国度简直不可思议。而马缔们就这样执着地从每一个词开始收集,查阅无数资料,经过多轮校对,不敢有一丝懈怠,哪怕是辞典纸张的弹性都经过一次次的精心雕琢,追求他们谓之的“手感” ……的确,感觉是这个世界上最直接也是最飘渺的一种存在,对的感觉可以在瞬间把完全迥异的个体连接,如果不对,永远是相隔千山万水的不理解。正是凭借这对感觉精神洁癖般地极致追求,构建出了一份能让懂得的人心领神会的怡然自得。
      《编舟记》很容易让人想起之前大热的日本纪录片《寿司之神》,那是一部讲一个寿司师傅二郎穷尽一生时间在捏一只寿司的故事,那种一生专注一件事的态度,那种对自己无比苛刻的要求让一个平凡人充斥着神的光芒。而《编舟记》则在更为繁复枯燥的文字工作中彰显着这种动人心魄的专注和信念,他们那种气定神闲的从容是这部电影最为动人的基调。
      《编舟记》也让我想起了另一部震彻心灵的《查令十字街84号》,那是爱书的人会爱上的故事,《编舟记》亦然。作为一个从小养成了阅读习惯的爱书之人,电影里流露出的和书籍相通的质感有着抚慰人心的能量,那是种很私密很个人的快乐。从那种与书为伴,搜集整理资料,把浩瀚的资料进行充满规律与活力的排列的工作中,我体会到无与伦比的乐趣。在电影的每一分钟里,我都收获着一种不可多得的自在。
      《编舟记》采用35mm胶片拍摄而成,从1995年说起,全片充满着一种浓重的时光的质感,和这个看起来很内向的故事相得益彰。而故事中最让人感动的不只是动辄花几十年精雕细琢一件事的职人精神,而是一种传统不死的传承。在枯燥繁琐的辞典编撰工作中,总还是有新鲜血液乐于投身其中,而传统在现代精神里发酵后也迸发出一种更难能可贵的能量。在我看来,只有日本可以将传统和现代理解的那么透彻,日本职人的使命感在这部电影里发挥到了极致。
       最终历经十数年,《大渡海》终于编成出版,而首发式的海报就是一个母亲怀抱一个婴儿,这更是电影的一个点睛之笔,此时电影要表达的已经不只是一种鞠躬尽瘁的职人精神,而是一种传统的改进与传承。影片的最后,马缔们又开始准备辞典的修订工作,就像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中寻找片片扁舟一样,这个工作浩大繁琐并且无穷无尽,但总有人在鞠躬尽瘁地完成它,因为他们迷恋语言文字的美。
       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右”是什么?老主编给出的答案是:数字10中0的方向即为右。感谢那些辞典编者,他们把世界定义得精准又明了。也感谢电影职人们把编辞典那么枯燥的故事描绘地如此惊艳又美妙。

 6 ) 扁舟渡海 慎终如始

这两年看日剧日片的兴致不太高,大火的那部日剧《半泽直树》,连打开的动力都没有。大概不再年轻,对热血系作品都有了免疫力,不是说励志不好,而是难免担心,看片的时候热血澎湃用多了,面对日常琐碎鸡血就不够了。

看《编舟记》纯粹是因为,几位信任的朋友纷纷把这部电影列为年度十佳。和许多类似日本电影一样,《扁舟记》的开头沉闷寡淡,出版社不被人待见的死宅马缔光也,被发配&发掘到辞书编辑部,接替退休的编辑荒木公平。因为盈利少,辞书编辑部一直被视为出版社的累赘,生存堪忧,几个残兵弱将却志存高远,着手编纂一部“穷尽新词不落后于时代的词典——“大渡海“。

全片主线故事波澜不惊,并不会超出你想象的范围:18年重复而漫长的词语搜集过程中,马缔光也经历了诸如部门撤销、伙伴调离以及斯人故去的大小变动,他几乎是用同一种呆滞迟缓的表情,木纳而坚定地应对人间悲喜。影片的节奏沉着而轻灵,所有动人的对比映照,都草蛇灰线地埋伏在琐屑细节中。这样的题材,似乎也只有这样不疾不徐的节奏,才能映衬时间之拙,化解文字之重。

“若你喜欢怪人,则我很美”,这大概是男主角马缔光也人物性格最好的诠释,而这样一个闷货,身边吸引的自然也是各路朴素的奇葩。影片讲述友情、爱情、亲情,饱蘸浓情却不着痕迹。

日本文化,让人欣赏的一点,就是得体的分寸感。比起马缔光也的爱情,主编加藤刚和夫人松本千惠的感情更让人感动:加藤刚重病,千惠看茶迎客时哀而不伤,最后列席发布会,一声礼貌谦和的“谢谢”,无尽之意尽在言外。而最让人心暖的一句台词,自然还是马缔光也房东鼓励他的那句话:“这么年轻就做你喜欢的事,你真幸运啊,接下去就只管做下去就好啦”。

影片的结尾,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部分。当《大渡海》词典五校收工,以超出大多数人耐心的代价得以最终出版时,整个发布会有序却略显轻简,一如影片本身的基调,内敛而节制。没有“苦守寒窑十八年”的那种自怜怨气,也没有一朝得志的娇蛮得意,只有“好了,到这里了”的淡定从容。生活中,不常常正是这两种不平之气,消解了我们所有坚持和努力的价值?

开看《编舟记》略有焦虑,因为最近业余时间有限,能看的电影不多,而奥斯卡季难免又有太多选择。但看到最后,竟然心平气和。年轻时候,我们总是心太急,心太急,总感觉身边有跑得更快的人,自己有更好的选择。非得熬过了青春,才明白:时间就像泼出去的水,不是浪费在这里,就是浪费在那里。得失相抵,本就没有什么值得与不值得。

《编舟记》没有夸大征途的艰辛,也不描绘山那边的美景。不望山跑马,就不会望而止步;不望梅止渴,就不会失望反悔。《编舟记》只是说:做一件事,需要的是耐心,扁舟渡海,慎终如始,其他的,就交给时间本身吧。安心,是相信一切皆有所回报;而人生最大的回报,就是:心安。

小广告个,微信公众平台,写的都先扔那儿了
账号: Mydunhe

 短评

电影本身很一般,但背后那种负重于泰山的厚重精神值得钦佩,让人想到这个民族经常引以为豪的“大和魂”。在浮躁和快速前进的社会,看看人家的一个字头是怎样诞生的吧。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其实还是回避了在电脑时代这样的辞典有什么用的问题,展示了一种古董级的工作方式,很美,很职人,感情让人很泪目,但还是古董,逃避了很多现实冲突。

9分钟前
  • 熊阿姨
  • 推荐

龙平真是理想型。

10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一舟一世界,能把这样的故事搬上银幕却不觉得枯燥,难度不亚于编字典本身。本届#上海电影节#终篇。

12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推荐

边看边难过,有了wiki,大渡海的存在还有意义吗?耗费如此多的心血去做这件事真有价值吗?但又打心眼里羡慕日本人这种一头扎下去做事,从不怀疑其意义的踏实。专注本身即是意义,即是幸福,即是道之所在吧。

13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一个呆萌一个贱萌,我就被这俩男神轮着萌的整个人都不好了!

16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为理想主义的执著精神而深深感动,然而又对皆大欢喜的结局感到遗憾。这是典型的日剧式表述,而舟的结局该在海上。几位关键人物印象深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刻画比较单一,也是日剧式的,温暖的大酱汤。

1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那份對於文字與傳統的謙卑敬畏令人動容,前半闕松田龍平的書呆子形象塑造略顯過火,但詼諧味十足

19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对生活要充满性冷淡的态度,才有可能日积月累一心为己成就一番事业,但这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大多数人愿意去过那种无意义的生活——对各种外物充满冲动,被内心欲望所任意驱遣,每天忙忙碌碌,即使多年之后一事无成。

21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入殓师,编舟记,日本人总能把一些边缘职业的人拍得有滋有味

26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看来我已经腻味了日本电影里的简单笨拙的坚持和不善言辞的weirdo,加上我对这种生硬的两段式的时间结构一向的无感,《编舟记》几乎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的触动,知道导演想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就是不在乎、不觉得好看,反而觉得这种设定和台词都相当矫情。

30分钟前
  • 凉水
  • 还行

不会再有更呆萌的松田龙平和更贱B的小田切让了,赚得一把基情泪啊

31分钟前
  • 科华北路街溜子
  • 力荐

爱是温柔有耐心,还有敬意。松田龙平爱编词典是这样,爱小葵也是这样。嗯,找到一件值得自己如此对待的工作,一个爱人,这一生,夫复何求呢。

34分钟前
  • 663Ö_Ö
  • 力荐

(9/10)片名之所以叫《编舟记》,是因为主人公花整整15年编辑的字典叫《大渡海》。发现日本一些导演喜欢用影视化解世人对职业的偏见,《入殓师》、《编舟记》是这样,《棋魂》、《灌篮高手》、安达充的作品也是这样。呈现主角的不易,却不去渲染他们的”伟大“(反面例:《孔子》)。

38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以后这会是职场人士必看的电影之一,特别是初入职场的新人。从几位主角开始编写大辞典开始,他们对于这项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就不再仅仅是敬业的职场工作态度了,它代表的一种日本的民族精神。我敢说日本人喜欢这部电影,拿去申奥,应该带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吧,但在外人眼里电影本身很平庸。★★★

3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你怎么看待字典,如同怎么看待这部电影。应该说,电影本身相当枯燥,没有太多的修饰美化,慢得惊人。12年后,还有一种没完没了的感觉。若是励志剧,这个时候就可以完结了。

4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会想起《天地明察》,不过比那部还要稳和静许多。日本人总喜欢在这种枯燥里找成就感,由之风格和内容也是对应的。这里有枯燥对有趣,有平凡对伟大,不过最感兴趣的还是在研究词语的时候学习并了解生活与爱。这才是文字的意义嘛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言葉の海を渡る船、人生の海を走る道!

50分钟前
  • xxhhcc
  • 推荐

非生非灭,非色非心。浩如烟海,郁如邓林。

52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清凉的质感就像翻字典纸张的手感,松田龙平不再只靠外形吃饭,熬出了味道。我们拍各种不着边儿的时尚杂志社,总那么虚假蹩脚,人家拍辞书编辑,不徐不疾,一针一线。把语词视为海洋,词典就是渡海之舟,所以词典取名《大渡海》,编辑就是编舟人。80后导演石井裕也万一会拿个奥斯卡最佳外语。

5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