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禁区

HD

主演:约翰·赫特,休·丹西,多米尼克·霍卫兹,Louis Mahoney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德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0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杀戮禁区 剧照 NO.1杀戮禁区 剧照 NO.2杀戮禁区 剧照 NO.3杀戮禁区 剧照 NO.4杀戮禁区 剧照 NO.5杀戮禁区 剧照 NO.6杀戮禁区 剧照 NO.13杀戮禁区 剧照 NO.14

 长篇影评

 1 ) 屠杀禁区-将文明碾于脚下

“爱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遗忘” ----- 看的时候有很多话想说,结束后看着屏幕上的谢幕,看着一个个介绍当年幸存的人,久久不能回神。电影很惨烈,而现实可能更加惨烈吧。“两个月有七十万卢旺达人死于那场种族清洗”轻飘飘的一行字,是多少血肉卖埋于其下。 ------ 我还是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总会有“种族歧视”甚至于会有“种族清洗”这样惨绝人寰的事。在观影的时候,看到最后联合国维和部队撤离,守在学校外的流民(or胡图政府的人)说“开始工作”,不禁冷汗涔涔,这时候或者说当人开始把种族对立放于心中时,那在他们眼中,图西人甚至维和官兵甚至神父,只是一件物品,一只蚂蚁,说碾死就可以碾死,只有难不难而没有能不能。 ------ 这个片子同样也很讽刺,讽刺联合国,讽刺一些“文明国家”所谓的保护,讽刺所谓的“人权”,讽刺一些假惺惺的制度。但不知是看的太多还是心里早就明白,一切制度和机构只是为了维护运转,或者说是象征性的意义居多。所以当看到一边是图西族遭受屠杀的画面,而另一边是假惺惺的发言人在为不把此次事件定义为“种族屠杀”借以洗脱自己的责任时,只感到习惯性的可笑。

当bbc的记者坚持不来这里报道,却因为听见有几十名欧洲人在这里就改变了主意。当法国的维和部队来到学校,却说只为带有法国人以及欧洲人而来。这时候,肤色真的成了唯一区分你是人还是我是人的标志,肤色竟真的成了一个人能不能活的理由。即时他们有车,有枪,即使连欧洲人的狗都能上车,却坚决不拯救一个图西人。我可以理解现实中我们谁都不是救世主,可这样冷漠的态度,还是让人觉得齿冷。

-----

影片全程揪心至极,而一切种子从影片开始有人在登记不同种族人的居住地址时就开始了。从登记地址,到过路时通过身份证明来辨别种族,只觉得越发荒谬可笑。我可以理解为其实他们自己也并不能分出来面前这个人是什么种族(毕竟同出一源,非常相似),于是变通过这种粗陋的手法进行区分,进行杀戮,这不是很荒谬吗??

------

一开始我对于男主人公的形象,后续发展心理有所准备,确实是一个“天真的”从“幸福国度”里来的妄图改变世界的年轻人。所以很明显能看到男主从一开始的不甚在意,以为会有人拯救这里自己不会有危险,以为只要有bbc记者报道就能万事大吉,到后来亲眼目睹了一次又屠杀后的崩溃和改变。

真正让我意外和泪流不止的是神父。这才是一个什么都懂,却心中始终坚持信仰的,尽可能的在现实中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每一个人,最终用自己的生命献出了最后的爱,保护了几个孩子逃跑。一开始当局势开始恶化后我看到神父的淡定,从容,甚至能通过一些智慧和手段买到药,我还在想神父应该是一个见惯世事的人,后来看到他在如此危难的环境下还要做弥撒,还要读圣经,我甚至觉得他有些虚伪。但其实,是我不懂他的信仰,我不懂有信仰的人,信仰上帝的人,是什么给了他力量,促使他做出来一件又一件勇敢无畏的事,可能我只能把它定义为无私,勇敢与爱,可又明白也绝不是这么简单。

当神父买药回来看到路上的一切暴行,当他知道联合国要求维和部队撤离的消息,他只是平静的说“要把该做的事做完”。他已经知道这些图西族人的命运,担他在人后愤怒崩溃过后,还是履行着自己神父的职责,尽可能的给参加弥撒的人们带去最后的平静与安慰。

第一个让我突然绷不住想要哭出来镜头是,当联合国维和部队要撤离时,图西族人各种恳求拦车无望,这时候有人提出了最后的请求“我们是父母,儿子,亲人,我们只希望死在一起”,他们这时候的请求甚至不是活着,而是恳求有人用枪打死他们,以便不被胡图人砍死,以便不用遭受更多的痛苦。当这个卑微的恳求都被拒绝后,他提出了能不能只打死孩子,不要让孩子遭受更多的痛苦。实在难以想象处于那个环境中人的恐惧,甚至恐惧到但求速死。

而第二个让我泪崩的地方就是,当最后的部队也要撤离时,神父留在了人群中。就在我以为神父就要跟剩下的人待在一起,以至于不违背他的诺言,他的良心,他的信仰,所以要静待死亡时。我看到神父组织人们拼命的往皮卡车后塞满孩子,然后自己独自一人开车闯出,想要为这些孩子博一线生机之时。眼泪轰然而下,他不是士兵,不是有决定权的高官政要,他只是在这片土地生活了三十年的一个老人,一个无法眼睁睁看着人和孩子在自己面前死去的普通老人。他在面临路上的民兵路卡时,我曾以为他能够凭借自己对于人情世故的了解,凭他在这生活里三十年为人们传达爱的经历,甚至希望他凭借自己是外国人的身份安然度过。当我看到在路卡处神父看到了自己认识的人并且试图感化他时,突然的,对方拿出枪来,就这么简单而粗暴的将神父打死了,而在倒下的最后一刻,神父还在为看到了女孩的逃跑而微笑。当我充满希望时,影片却直接赤裸裸的将人性,或者说真相揭开来—世上本就没有多少幸运的事,处于那场风暴中的人民尤其是。

-----

结局是女孩活了下来,可我甚至觉得这只是给电视机前的人们一点安慰罢了。

-----

心很累,又很多细节想写,看这个影片过程中,不止一次的想到最近的乌克兰事件,在我们不知道的角落,可能悲剧正在重演。又想到了南京大屠杀,更是心痛至极。而这些甚至性质大相径庭。可是普通人的死亡与流血是一样的啊!到底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理由让人可以残杀和自己一样的人。

一时间觉得不知如何整理,如何下笔。

感谢幸存的人,感谢将这些罪行记录下来的人。

“爱的背面不是仇恨,而是遗忘”

 2 ) 白人solder!离去之前,你们真的不能做点儿什么吗?

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是不是恐惧让人们失去了思考和组织能力?两千多人,在联合国军队撒手离去之后,就这样坐以待毙地被屠戮殆尽?简直无法想象! 或许非洲人的命不如一条白种人的狗,但是两千多人的生命啊?这些白人如此离去不会留下一生的心理阴影吗?至少在离开之前做点儿什么啊?比如说,1.将难民分批疏散出去。广袤的非洲郊外吃树皮草根也能活下去啊,就像最后活下来的厚嘴唇女孩儿玛利亚一样?2.至少给他们留几挺机枪,几箱弹药自我保护一下吧?哪怕为此上军事法庭也值得啊?为了几千人不被像狗一样屠杀殆尽,至少做点儿什么啊? 同时,我个人意见。在类似这种事件上,在非洲人亚洲人或者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自相残杀的所有事件中,我们不应该道德绑架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组织。但是,同样生而为人,眼看同类被大规模屠戮的命运迫在眉睫,真的不能做点儿什么吗? 那些将图西族难民们弃之若敝履,仓皇逃命的白人士兵们军官们,走之前,你们几乎什么也没有做,你们的余生不会被噩梦萦绕吗?

 3 ) 杀戮禁区

看得我全身发抖,影片结束后手还是忍不住颤抖,死亡很近,离我们很近的這种感觉随着男主的角度渐渐拉进。

全片角色的塑造都非常的深刻,初见杀戮的男主是愤怒,欲有所为,有所改变,第一次他安稳渡过了拦路;第二次,他亲眼目睹血淋淋的砍刀轻松挥舞,仿佛生命都没有什么份量,熟识的人双手染满鲜血仍面带微笑,男主跪倒在土地,愤怒而恐惧,且愤自己的无能为力;对害怕的女孩說:没事的,女孩說:对你是,但对“我们”并不是。這句話一直很撼动我。

我们观者的角度可能应同男主一样,会愤怒会想以援助者的身份去帮助,(以不会威胁自己生命的情况下),但同时我们畏惧死亡。越是畏惧死亡,越害怕、恐惧,越想逃离就越能理解影片内学校里的所有人。越共鸣,对屠杀的了解就有多深刻。

神父,是不得不提的一个角色。男主与神父分别担当了前后各段的心理戏份,去开上那辆破旧的货车,驶离那个“安全区”,直面死亡。神父和男主的前后期对比真的非常触动,前期神父在男主为他人食物器具寻求帮助时安然礼撒,后期圣经作燃料,孤留在“安全区”的2500人中与“我们”同在,愤然驱使小货车带走“希望”。 在恐惧与悲伤的人海中,神父的:我若是离去,我的灵魂还是会留在这里。他在人群里拥抱女孩,用微笑安慰离去且泪流不断的男主。 80万人的离去,這不仅仅是個数字而已。

 4 ) 这是真实的世界

要成为圣人,你就选择牺牲自己吧......没有哪个团体,组织,国家会选择成为圣人,联合国也是如此。只要经历过那样的情形,你的灵魂就不得安宁了......电影揭示了真实的世界,力荐。

 5 ) 民族不幸啊

很久以前看过《卢旺达饭店》,印象深刻。

前不久刚好看了也是反映民族大屠杀的《阿依达,你往何处去?》。只不过讲得是波黑地区的故事。我也写了影评,记录一下://movie.douban.com/review/14466333/

今天看完了这部《杀戮禁区》。总感觉味道不是很足。尤其是最后那个黑人女孩,穿得衣冠楚楚的去找白人男孩,傻乎乎的问:“当初,你为何要离开我们?”好像这男孩不离开,这些图西族人就可以获救一样!

这里不谈剧情,主要是谈谈卢旺达大屠杀的背景。

一、卢旺达的民族构成。

卢旺达由三个民族构成:胡图族、图西族和特瓦族。

1、特瓦族属于几千年的原住民,类似于印第安人之于美洲。但很原始,也很弱小,可以忽略不计。电影里,也没有涉及到特瓦族,虽然在大屠杀中,他们也有不少人被杀死了。

2、胡图人和图西人都是外来的。据说胡图人先来,所以人口占了80%多,图西人是后来的,人口较少,只有20%不到。

3、三个民族之间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从文化、语言、风俗等都几乎一样。

4、民族划分以前是没有的。是欧洲殖民者去了之后,划分的。

二、卢旺达的政治统治

1、卢旺达从1600年到1960年代三百多年里,都是占人口20%不到的图西人在统治着占人口80%的胡图族人。如何理解呢?

可以类比于我大清,少数满族贵族统治着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人。

也可以类比于印度的种姓制度。图西人是高种姓,胡图人是低种姓。

图西人是瞧不起胡图人的。

当然,事实是图西人里面也有穷人。所以,图西人和胡图人底层通婚的也很多。

2、殖民地时代,图西人和胡图人很难分清。为了方便统治,比利时人按照财产进行了民族划分。

简单说,有钱的就是图西族,没钱的就是胡图族。

然后,比利时人让图西族人担任统治者,统治胡图族人。

3、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比利时国内不安定,这时候,法国出现了,背后支持占人口大多数的胡图人搞民主运动。结果图西人的统治被推翻。结果第一位胡图族总统产生。就是影片里说的飞机失事的那位。

这位总统名为:哈比亚利马纳。这位仁兄1973年(36岁)担任总统,每次选举都是99%的支持率。一直到1994年(57岁),足足当了二十一年的总统!如果不是飞机失事,估计这位年富力强的胡图人,只怕还要干个二十多年!要说这不是独裁,估计,你自己都不相信。

这个人在革命前是什么呢?相当于首都特种部队的头头,负责保卫首都的安全。或者相当于首都卫戍区司令。手握兵权。类似于袁世凯之于清廷。

那么胡图人的革命如何呢?当然图西人要镇压啦!据说死了胡图人也有几十万。【需要查资料哈】加上几百年来的统治,胡图人当人对图西人恨之入骨啦。

4、原来的图西族人被推翻之后,都到哪里去了呢?当然是流亡海外了。看看地图,卢旺达跟乌干达是接壤的。所以,原来的图西族统治者们都跑到了乌干达去了。还弄了一个“ 卢旺达爱国阵线 ”,这么个组织。这个组织在乌干达于卢旺达边界处,目的当然是推翻卢旺达的胡图人的统治,恢复图西人的统治了。

5、这样,卢旺达国内是胡图人统治,国外又有一个图西人的造反组织,两族人当然不得太平。这样打来打去的。最后,在大国协调下,胡图人总统哈比亚利马纳【57岁】和胡图人总理 阿加特夫人(Madame Agathe) 【41岁】,与图西人的组织 卢旺达爱国阵线 ,签订和平协定。

但很不巧的是,刚刚签订协定,总统就被飞机失事了。这样,国家的元首就成了总理 阿加特夫人。

阿加特夫人也是支持和平协定的,但总统失事第二天,她就和丈夫一块被激进的胡图族人杀害了。同时被虐杀的,还有十几名派去保护他们的比利时的联合国士兵。

因为总统失事后,胡图人和图西人互相指责:

胡图人称是图西人害死了他们的胡图人总统。

而图西人则称是激进的胡图人暗杀了温和的胡图人总统。

加上之前积累的民族矛盾,于是大屠杀发生了。

这个可以类比于1927年“四·一二”的蒋介石在上海的”分共“。

 6 ) 《杀戮禁区》:为屠杀发生15周年而写

(芷宁写于2009年4月2日)
   看过以卢旺达人亲历的视角来真实反应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影片《卢旺达饭店》的观众,或许在看这部《杀戮禁区》时,观感会没那么强烈震撼,也或许后者的叙事手法、整体呈现以及所剖视的力度深度都不似前者那样纯熟专业且深广通达,甚至一些拍摄技巧还有笨拙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有一颗反应事件真实面的坦诚之心。
   看过该片很久都没为它写点什么,大抵也是因当初为“饭店”一片痛得过深之故,而《杀》片本身也的确存在问题。另外,在面对文艺爱情小生休·丹西饰演的援卢英文教师乔·科纳时,总觉得他的表现力不够,不过,老家伙约翰·赫特的表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饰演的克里斯托弗神父行为和内心一样博大,那以爱心换取和平的希冀,在被仇恨蒙了心和眼、失去理智的枪炮和屠刀下,显得那么脆弱而孤独,却令人感佩。其原型是牧师威詹克·库瑞克,库瑞克是那场大屠杀中两个自愿留下来和卢旺达人同命运的非非洲籍牧师中的一位。
   如今,在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发生即将15周年之际(1994年4月6日,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因飞机失事而丧命,4月7日,有计划有组织的杀戮开始,其后三个月的卢旺达如同人间地狱),感到似乎有必要为这部被评论界认为“只是想搭上非洲题材的‘顺风车’”的影片说几句公道话。
   《综艺》诟病该片选错了视角,“不应该用白人的眼睛来讲故事。”自然,用该国发生大屠杀时胡图族或图西族人的视角来讲述,是比较能达到效果的,但该片主创显然想用另一种心态和感受来再现惨剧,有点类似于新闻特写,他们以白人的视角剖白这段沉痛史实,似有一种愧疚之情在里面。
   至少众所周知的是,在卢旺达不幸的历史中,比利时人在殖民统治期间,故意采用拉拢一族打压一族的做法,令卢旺达的民族矛盾趋于白热化。而在1994年血腥屠杀发生之初,美英政府曾游说联合国安理会不要派军队前往卢旺达,甚至在屠杀开始后的一个月内,都拒绝承认这是“有计划的种族屠杀”,于是,在短短的3个月内,卢旺达血流成河,近100万人命丧街头。
   而卢旺达被遗弃的原因,一如《卢旺达饭店》里解读的那样,它于政客们而言,是没有利用价值的。通常一旦发生流血冲突,西方各国便纷纷派专机专人接走自己的工作人员,不论是惊恐的外交官,还是羞愧的记者,最后在失去11位维和士兵后,维和部队也接到了不得不撤离的命令。
   似乎在这个星球的近代史上,一直有两条外交潜规则——如果身为白人,或者和西方世界有所关联的,就能得到相应的保护;如果你不幸是个穷人或黑人,那么就请忘了这世界上还有组织这回事,请自求多福吧。可见白人的命是值钱的,在他们撤离后,无利可图的卢旺达终被丢在了遗忘的角落里,任其自生自灭。
   影片毫不掩饰地揭露了现实中很多发达国家人们的真实观点和心态,剖视了人性中客观存在的虚伪面,一如那个女新闻记者,她拍着那些残肢遗体,平静地向理想主义的乔·科纳解释,如果被杀的是白人,她或许会想到自己的家人,但面对黑人,她会变得比较麻木,虽然她没任何种族歧视,也在非洲卖命报道着真实新闻。
   所幸,这世间还有像克里斯托弗以及科纳这样的人,在他们心中不存在肤色差异和贫富差距,只以人道主义精神助人,在血色浸淫、暗夜无边、暴力肆虐的时候,因为有他们,梦魇中也闪现出些许的人性光辉,虽然微弱绵薄却生生不息,为此,人类还抱着美好的理想和希望而存活,虽然利益、权势的砝码在这个世间日益加重,但具有人道主义、人文精神的人依旧是暗夜中最亮的光。

(附2007年12月4日所写影评《《卢旺达饭店》:童声忧我心》)
   闻听有个老朋友打算去非洲做生意,便冲口而出很没礼貌地问:“不会是像某些国家那样把电子垃圾运到非洲填埋?再或者就是以帮助之名,拿非洲人做临床药品试验?”他一愣:“你不会是中了电影的毒了?我怎么可能那样做?”
   的确,近年来有关非洲伤痕主题的影片层出不群,不论《卢旺达饭店》、《不朽的园丁》、《血钻》还是《末代独裁》,但本人很确信没有中电影的毒,很多历史著名事件都表明——某些强盛的发展常常是以牺牲弱小的利益为代价的。
   自十六、十七世纪始,非洲就陷入伤痛,强大的欧洲人在这里贩卖黑奴,划分势力范围,侵占丰饶资源,并不断制造矛盾和事端,把一些民族和地区分隔开来,致使许多国家长期为了边界、种族、宗教等问题而战乱不休。
   即便在非洲各国相继独立的时候,欧洲人临了还不忘埋下日后争斗的祸根,例如在卢旺达,当初比利时人选择利用相对高大、肤色较浅的图西人来对付人口占多数的胡图人,临走时,他们又把政权交给了长期受压迫的胡图族。
   于是,一些心怀叵测的阴谋家们便蓄意利用这一经年累月的恩怨,等待时机,策划了一场空前的种族大清洗——1994年4月6日,当卢旺达的胡图族总统因飞机失事而丧命后,阴谋者就以图西族暗杀了总统为由,煽动胡图族人“砍倒高大的树”,鼓吹“胡图力量”,于是,一场二战结束以来最为血腥的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看过《卢旺达饭店》已两年了,可对片中那首不时回响的童声伴唱至今难以释怀。在影片残酷悲恸的氛围中,这首童音可爱,节奏清晰,曲调浑厚,又带着挥之不去惆怅忧郁情绪,充盈着浓郁非洲音乐特点的歌曲,仿佛在血雨腥风中渗出一丝丝对人性光辉的渴求,又似在对惨绝人寰往事的回述中祈祷希冀一般,特别是在影片特定剧情进行时的适时发声,令观众有欲哭无泪的悲悯感和盼求和平降临的使命感。
   在卢旺达已沦为种族屠宰场的时候,西方人在干嘛——驻卢的外籍人员和各国记者已获准纷纷撤离。离开的那天天空下着雨,那首童声伴唱无邪而纯真的响起,颇有反衬、酸楚的意味。曾在现场冒死拍过屠杀场面的电视新闻摄像杰克(杰昆·菲尼克斯饰演)在饭店服务生为他打伞时,连声说着不要,黑人服务生却坚持,因为这所隶属于欧洲人的酒店还在注重着品质和星级服务,然而撤离的杰克却惭愧难当,只能匆匆丢下一句“羞愧”,登上大巴。
   神父和修女带着孤儿们赶来,气喘吁吁地感谢外国军队的支援,然而他们被告知:这些军人只是来护送他们去机场的,孩子们和白人修女的手被迫分开了,神父无奈地坐上了巴士。作为个人,他们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留下来的当地人遭受厄运的来临,任他们自生自灭。当镜头依次晃过坐在巴士窗边的人们时,有位白人女士怀抱着她的宠物狗,她的狗也有离开的权力,而卢旺达的黑人没有!
   片中,杰克还说过一句大实话,当酒店经理、胡图黑人保罗(唐·钱德尔饰演)向拍了屠杀现场的杰克表示感谢时,酒醉的杰克那红红的眼睛盯着怀抱幻想的保罗,心情复杂地说:“你以为,拍下来的东西就有人看,就会有人关心这里的情况?我想不会,他们会边看电视边说‘天啊,可真恐怖!’然后继续吃晚饭。”
   上面命令维和部队只留300人驻守这个疯狂的地方,留给这家属于比利时航空星级酒店的守卫名额只有4个,他们虽有武器却不被允许射击,只能示警,“维持和平,而不能创造和平”。而饭店里有100多名工作人员、800多难民,街上到处是手持武器的失控暴徒,之前,杀红了眼的他们已经杀死了11名维和部队成员。
   维和部队的Oliver上校(尼克·诺尔蒂饰演)十分愤慨西方各国对卢旺达的遗弃,他悲愤地告诉保罗:你们被遗忘了,卢旺达于他们的仕途无足轻重,而你是个黑人,非洲黑人,甚至不是美国黑人,你没有投票权……你被他们耍了,他们觉得你们很脏……
   为人机智聪明的保罗素与来往酒店的各位要人保持着良好关系,以为有朝一日,会需要这些人来帮助他的家人。起先,他一直对西方各国持有幻想,希望他们能出面干预卢旺达的局势,然而,外籍白人的撤离让他认清了一个事实——他们只能靠自己。当他有机会离开饭店时,他毅然选择了留下,以保护那些无辜的人们,虽然他能力有限,但仍勉力维系着,利用和胡图军方高层以及民兵领导的私交,保罗冒险为大家运输粮食,想方设法救助他们。
   保罗是胡图人,其妻是图西人,在这个被遗弃的赤道小国里,他并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一名平凡的职场男,有着胆小自私、息事宁人的一面,但为了保护家人亲人朋友邻居以及更多的人,他这位好丈夫好父亲好胡图男人,不得不拼命张开他那并不丰满的羽翼,来保护他所能保护的,并逐渐拥有了越来越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影片伊始,看到他在各要人面前左右逢源,又极讲究生活品质,便很好奇以后的他是如何撑起“诺亚方舟”的,而演员唐·钱德尔给了观众一个可信的人性与磨难的碰撞历程。
   当胡图军人搜查保罗家时,他家里躲着二十几位图西族邻居,保罗拿出法郎赎回他的家人,妻子请求他救这些邻居,保罗顿了顿,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上写满了惊惧,他掏出了更多的钱,并请求军人跟他到饭店去拿美金。其中有个老者那干涸皱褶的脸上流着泪,当保罗能将他们接进饭店时,老人颤抖不已,保罗拥抱并亲吻老人的额头。此时的保罗依旧惊恐胆怯,但善良的他明白,这是他必须做的。
   在那场屠杀中,保罗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一共收容救助了1268个人,在该片的新闻发布会上,保罗的原型、真正的保罗·卢斯赛伯吉随同演员一同来到现场,他赢得了记者们长达1分钟的掌声。保罗说:“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回答,因为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当然在彼时生灵涂炭的卢旺达,也有没离开的白人,如红十字会的亚契女士,她和她那辆小货车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不时地运送孤儿和药品到饭店。她痉挛般地告诉保罗,胡图民兵强迫她目睹了他们是怎样杀掉那些她还没来得及救助的图西孤儿的,“……那个姐姐背着妹妹,求助地看着我,最后她哭了,说别杀她,她以后绝不再当图西人了……”听到此处,很多观众抑制不住痛哭失声。
   片尾,亚契女士将逃出屠杀圈的保罗一行人带到保罗妻弟的遗孤身边,两个劫后余生的可爱小女孩正在和难民营里无数的孤儿们一起转圈跳舞唱歌,那首童声伴唱再次响起,合着泪水也合着祈祷,并伴以字幕:在1994年4月至7月的这次种族冲突中,共有近百万人遭到残杀。
   血腥暴力的屠杀场面并不是该片的重头戏,虽然这是很多人对该片的不满之处,但这种做法恰恰是导演特瑞·乔治的用意所在——有侧重点的深度解读、大篇幅的冲突酝酿和细腻的人物内心刻画,突出了这场劫难中人性的部分,保罗的所见所闻所为和心理感受从一个侧面揭露了种族屠杀的残酷性灭绝性,而真实再现的西方各国对屠杀事件的“壁上观”反应,则既有惊心的力度,也有可贵的警醒作用和深思价值。
   这场大屠杀后的若干年来,世界各地的政客隔三岔五地前往卢旺达祈求幸存者的宽恕,对彼时没有伸出援手表示忏悔,并对未来信誓旦旦,然而,在非洲其他地方,像野草一样不被重视的生命和肆意的杀戮却接连发生,血腥的画面并不都能换来沉痛的教训,该何去何从,似乎是对掌权者良心的拷问,如果他们还有心的话!
   回顾伤痕累累的过去,不论是权贵还是生意人,请以坦诚之心帮助苦难的非洲,而不是利用它,它不并是地球上一块布满钻石黄金翡翠和石油的大蛋糕,也不该是钞票和选票。
(若听《卢旺达饭店》主题曲,可去http://nicolew.blog.hexun.com/31241892_d.html

 短评

我有点理解北大电影教授戴锦华老师在评价《八佰》时说的那个话了,「我们丧失了与那段历史的内在逻辑展开对话的能力」,整部电影都是用白人的视角在看卢旺达,但白人却看不到这场屠杀是白人促成的——美国的不作为,法国的鼓动,德国埋下的祸根,比利时的退出,等等。打四星是这部电影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装作很有人性的反思」,而不是这部电影有多精彩。

8分钟前
  • null
  • 推荐

HD总演有传教士特质/同情弱者的好青年……还是那句话,就没人敢拍⑨⑧印尼么?

11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Hutu拿屠刀直接砍Tutsis族的人头,婴儿也不放过. 当年大屠杀的幸存者参与了这部电影的制作. 感谢有这么部电影让大家知道这段血史. 欧美公民撤退带上了自己的狗. 联合国军撤退时把狗给枪杀掉, 难民哀求联合国军枪杀小孩,以免联合国军撤退后要被Hutu斩首.

12分钟前
  • 阿肥的鏟屎官
  • 力荐

1.有心无力的感觉真可怕,更可怕的是有能力者的不作为。2.神有时并不爱世人,无法拯救其受苦难的人民。3.向电影中那位老神父致敬。

16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血腥卢旺达。我只有一个疑问:全片都在表现胡图族人疯狂残忍清洗,却不见任何图西族人拿刀反抗, 因为他们都是信耶稣了吗???在线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bTPVaAYRmQ/?fr=rec1

21分钟前
  • Akwan
  • 还行

任何屠杀都不应该被历史遗忘,我在等1965年印尼屠杀数十万华人事件拍成电影的那一天。

25分钟前
  • 荒野狷鱼
  • 推荐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不关心…国际社会在干什么?美国在干什么?比利时在干什么?德国在干什么?还有联合国,说白了就是一跨国公司,绣花枕头,除了某些“国家”为表明政治立场拼命想要加入外毫无用处!都在干什么?!政治是如此的肮脏…那段令人不堪回首的历史,人、信仰在这一切面前都太无力了

26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I've been given no other choices. " "My soul is here. I may never find it again. " "Why did you leave us? " "Because I'm afraid to die. "

31分钟前
  • 安然槿 - 露
  • 还行

没亲临其境的世界人民说:政变。其实:种族屠杀

32分钟前
  • 就爱看电影
  • 推荐

如果当年联合国维和部队,稍许有所作为,而不是事后万能公式句:对此,我们深表遗憾,那么这所学校里的2500人,这个国家的80万图西族人的命运,可能就不同了。此片不同于卢旺达大饭店的视角,从一个最终选择牺牲的牧师和年轻教师的选择和态度来展现。

35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永远站在蛋这一边!

40分钟前
  • 不是啥好鸟
  • 力荐

片名相当有冲击力,故事仍然是发生在卢旺达地区,胡图人和图西人的名族冲突,但其实是探讨人的价值观

41分钟前
  • 二姑娘嗲娃
  • 推荐

節制的畫面背後是殘酷的真實,女記者Rachel置身事外的態度與男老師Joe最後的選擇,是否也是觀眾平素面對低度開發國度種種人為災難的態度?

45分钟前
  • 侯二六
  • 推荐

民族主义催生的只能是悲剧,同时,卢旺达事件也是那些标榜文明先进、输出“人权”和上帝的西方国家永远的耻辱。

48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法国佬帅不过三秒 可惜了神父 用生命践行了信仰 也算是死得其所

49分钟前
  • 韵外之致
  • 推荐

《末代独裁》姊妹篇,白人视角讲述一个来自养尊处优西方世界的金丝雀,带着梦想来到战乱的第三世界国家想做点事改变这个国家满目疮痍的现状,最后被现实狠狠的抽了一个耳光教做人:你,什么也改变不了

52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历史

53分钟前
  • vii07
  • 推荐

同樣的事件,和Hotel Rwanda不同的視角。沒那麼跌宕起伏,沒那麼煽情,也沒那麼多崇高的英雄主義。結合宗教,真實又沉重。在生命的轉角做出選擇,坦然承認內心的怯懦,自私和罪性,使得影片更有深度。

55分钟前
  • SSSSSSS
  • 力荐

Therefore we politely request just before you leave us that your soldiers use their guns to kill us.

57分钟前
  • 颍原真吾
  • 推荐

曾经眼睁睁地看着这样的事情发生已经够糟糕了,但更糟糕的还在于,无论是从抽象的理论还是从实际的机制上,我们都无法确保类似的灾难不会再一次发生。那剩下的就只是纯粹的无力感了。

58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