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原,日本的自殺聖地。男主在妻子過世後跑到這裡來自殺,才來一會兒就看到渡邊謙演的自殺者在尋找出路,然後男主就莫名其妙去幫助他找出路了,然後本來是來自殺最後變成兩個人一起找出路逃生⋯⋯最後男主被護林員救了,然後來青木原找他的小夥伴,原來小夥伴不是真的,是個鬼魂(?化身一朵小花花)⋯⋯小夥伴還告訴了他妻子最喜歡的顏色和季節⋯⋯男主回到美國開始了幸福美滿的生活⋯⋯WTF⋯⋯看看青木原的景色還是不錯的⋯⋯
此刻凌晨1:12。
我已经在床上躺了一个小时又十二分钟。
在我第三次提醒之后,室友依旧没有减小敲击键盘的声音和哗啦哗啦翻书的声音。
我有点想发火。然后我忍住了。
集体生活的摩擦很多。你总得找到一个途径去宣泄这些时不时惹你厌烦的琐事。这就是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缘由。
吵了一场架,气得浑身发抖无法入睡,泪水饱盈在心头却塞住流不出来,想看一部虐得惊天动地的片子找一个突破口,然后找到了这部电影。
怎么形容呢,算是殊途同归。这部电影真的谈不上多虐,因为我基本没注意到情节,大概就是两个人走来走去走来走去,我觉得倒是更像风景片。但这种近乎白噪音的氛围却使我很快的平静下来,慢慢入睡。
所以这部电影,从故事情节从技巧价值上来讲,我给不了多高的分,但是能让人平静这一点我却要给高分。最近一直很喜欢这种流水账式的白开水电影,之前开着当背景音乐的小森林也是如此,干净的bgm,柔和的声音,多棒多适合学习。
亚瑟在妻子死后决定选择一个最好的地方自杀,原因是他惭愧于曾经对妻子的所作所为。森林中遇见另一个自杀的人,两人决定先离开森林。亚瑟最后逃出了森林,也决定放弃了自杀的想法,因为他发觉妻子从来就没有离开,只是以另一种方式与自己相处,他也因此真正获得了救赎。
影片最后“黄色和冬天”算是作为暗示出现也算是达到了一个感动点,结合亚瑟与他妻子临死前的对话,我们终于感动于原来森林中相伴的一直都是亡妻,而且亡妻还对他说了那段救赎他的话。你可以说那是幻想,也可以说那是灵魂,但无论怎样,我们总得需要些什么来支撑我们度过眼前的困难。
这类表演我感觉最难,由里及外,马修其实并不出彩。
第一次写影评,为了马修和被埋没的片子。这部人鬼情未了式的电影,适合有类似情感与经历的人。曾经相爱后来争吵淡漠,经历生离死别才发现不曾了解对方,只能永怀悔恨内疚的人。
与许多夫妻一样,阿瑟和琼曾有真爱和美好时光,但工作,养家,酗酒,出轨这些矛盾让他们随时可能争吵,说出彼此伤害的话,厌恶对方和恨自己。只有斯人已逝,才说出“爱她胜过世上一切”。
阿瑟是教授,相信科学和无神论。但青木原如同引力场不断显示神迹,让他和妻子对话。最终,阿瑟相信了灵魂的存在,他和妻子也感受彼此的爱,释然放手。
影片用拓海之口,揭开琼一个个生前所爱,让阿瑟终于懂得了那个活着时他并不了解的人。
1.为什么到青木原。“答应我,如果你生命也到了尽头,不会在那种地方(冷冰冰的医院)死去。找一个最佳场所。”“你这么说就像时候到了我就知道哪里有。”“对,我想你会知道,我们内心都知道。”“Okay,I promise.”这是他俩约定,阿瑟去履约,琼也如约在那里等他,做最后告别。
2.琼喜欢的电影: 美国人在巴黎。拓海喝完溪水躺着哼唱一首歌,歌词“通往乐园的阶梯”出自1951年电影《美国人在巴黎》。有没有想起,琼在沙发上睡着,当时笔记本屏幕上就是这片子海报。而后来与救援人员通话时,“kaidan(阶梯)”这个日语在关键时刻救了阿瑟的命。
3.琼喜欢的地方: 水边;喜欢的花: 兰花。还是上面那个情节中,阿瑟问拓海为什么喜欢那首歌,拓海答“只要一靠近水边我就开心,这是我的乐园。这首歌会让我想起美好回忆”。阿瑟为了鼓励拓海,说“那(水边)应该是你离开这里该去的地方”,拓海停下看着阿瑟问“Will you?(你会去吗)”。之前琼做完手术他俩一块看照片时,看到湖畔小屋前合影,琼说“我喜欢那座湖,这是我的乐园。”阿瑟也记得,“你采兰花,走回来上阶梯,把花摆在窗台上。”这两段对话如出一辙。影片最后,阿瑟回到湖畔小屋,悉心照料兰花。
4.琼喜欢的书: 《韩赛尔和葛雷特》。阿瑟和拓海在篝火边谈起缎带和面包屑,拓海突兀地说“you are handsome”(阿瑟这里第一次笑了),拓海其实想说“you are hansel(韩赛尔)”。撒面包屑典故出自格林童话《韩赛尔和格雷特》。琼的追思会结束,有个人告诉阿瑟,琼最喜欢一本儿童故事书,最近有人寄给她。阿瑟带到林中陪葬的邮包,最后打开,发现就是就是《韩赛尔和格雷特》。
5.琼喜欢的颜色: 黄色(kiiro);喜欢的季节:冬天(fuyu)。拓海说他妻子叫kirro,女儿叫fuyu。阿瑟一直以为这是两个人名,直到懂日语的学生告诉他,这是黄色和冬天的意思,通常不会用作名字。马修这里美美地笑了,琼用这种方式温柔地给出谜底。还有一次这样温暖的笑,是最后他在湖畔小屋时。
6.花,拓海,琼。在林中石头上第一次发现花,拓海直直地奔过去,“传说花朵会在有灵魂经过的时候绽放”。再一次看到花开,是阿瑟伤好后返回林中找拓海,在之前给拓海盖着的大衣下,不见拓海,只有一朵绽放的兰花。回想起林海工作人员始终没有发现拓海入林的影像,因为,没有拓海。
7.为什么朝夕相处的夫妻彼此不了解,为什么本来相爱却互相伤害。回忆开始时,他俩在车里好好地突然吵起来,琼说“you don't care!,你的心思一直在别处”。这和《真探》Marty反省婚姻时说“我的错误是漠然”如出一辙。婚姻中的习以为常、漫不经心像是毒瘤。
8.琼借拓海之口问阿瑟的话:她知道你在这吗?你们一定有一段很棒的婚姻(阿瑟摇头)。一直都很糟吗?你爱她吗?(阿瑟回答胜过世上所有事)。那..为何要那么对她?(看拓海的表情,哪里是陌生人,明明就是琼在那里)。阿瑟说,我来这里并不是为了悲伤,是因为内疚。我没好好地对待我的妻子...现在我们都没有机会对对方说抱歉。阿瑟终于痛哭出来,不停地说“I'm sorry! ”(看到这,总忍不住泪目)
9.琼借拓海之口和阿瑟的告别:她有在听。这是我们生命最黑暗的时刻,也是我们离所爱之人最近的时刻,即使是已经逝去的人。她就在你身边,这片森林帮你留住了她。(阿瑟说,我不知道没有她我是否能活下去)你不需要知道,永远都不需要。(次日早上阿瑟要去找救援,和拓海分开时)谢谢你照顾我。
最后,琼无怨往生,阿瑟获得inner peace,温暖而深情结局。
看出这些神迹,需要对Mathew MaConaughey的爱和多一点耐心,还有经历。不要辜负导演的良苦用心,渡边谦感人演技,马修自毁形象。还有我,辛苦码字。
最后也是最重要、过来人想对后来人说的: 好好珍惜身边人!
评分为什么这么低,看到水土不服的片名已感受到一半。老美文化本来就丧,拍生死题材自然素材一定要坚守住阳光自然力量之美,可这个通篇阴冷压抑毫无生机和温度,鬼片都比他强,还把森林美其名曰树海,中餐西厨,是不是作死。
同时期有个叫欧维的男人低调虔诚求死,但做过的好事太多,前缘碰巧接连上门打断了他的实施计划,一直死不成是顺应人心,最后求仁得仁也不逆天意,过程舒适。
对比之下,马脸渣男是出轨有理心虚还找架吵,气死老婆之后高调烧钱去死,还磨磨叽叽死不透,最后竟被亡妻的灵魂救赎,简直违背人心,令人不适。这不仅是分低的直接原因,也是导演三观过多暴露的结果。
本来看完这个题材的好片应该想去了解青木原的相关历史和导演之前的佳作,由于观影过程始终处于一万只艹泥马撕逼及懵逼的状态,就此作罢。
为了拿影帝老美的面瘫受性男们这两年是争先恐后丧妻,可他们在妻子生前死后的感情戏表演都让人不是很懂。颜值演技又值巅峰的闹米演谁的娇妻都是暴殄天物级的和谐,一不小心容易成为花瓶陪衬,赶快做回绝对女主最安全。
这片子就4个作用:催眠;观赏日本森林的景色;观摩简单的山地救援过程;让我们意识到格斯·范·桑特不想好好拍电影的时候能拍成什么臭SB样。
终于在经历一场生死之后,学会了爱。生命看似强大,实则脆弱,随时随地都可能不在,但爱情却像黄色,或者冬天一样永在,就像花朵总在灵魂经过时盛开。
难怪,我一开始就诧异怎么渡边谦演的这个还会说英语?青木原树海被卢巧音、何韵诗写成歌了;它旁边是富士山、如云如霞的樱花、五彩缤纷的薰衣草田,却成了自杀的地狱,很讽刺吧?看完电影我发觉这里居然也有蝴蝶兰,不愧是顽强的花,在哪都能开花。
(5.0)据说法国公映版和戛纳版是一样的,蓝光版有没有重剪不知道。就蓝光来说,只是一出庸俗、狗血的情感戏而已,自杀森林那股东方的神秘力量并不重要。它的错是在无趣,尤其是对于格斯范桑特来说。
哪里让人觉得特别特别烂了?除了车祸的段落不高明之外,加斯范桑特拍了部心灵鸡汤商业片又怎么了?青木原树海的传说吸引了喜欢异境异人的导演,也吸引了异人马修来演,化身兰花的同路人是死亡的考验者也是救赎者。浅白吗?这种绝境重生的故事最适合马修来演了。
也没有那么烂,夫妻间的情感刻画还是很感人的!
没有偏见中讲的那么惨 反倒觉得安排的恰到好处 相爱相杀这种虐文似乎是毛姆的专长 所以看着看着竟然有面纱的感觉 从自杀到自救 妻子的魂魄化为林中的自杀未遂者 前后铺垫 很玄很美
集成绝症、车祸、神神鬼鬼,基本把握住东亚电视剧美学的三要素,范丧特彻底玩现了。
范桑特去年在戛纳扑街的新片其实并不太烂。摄影配乐挺出色,麦叔和糯米的演技也都发挥正常,可惜剧本严重拖后腿。前78分钟没问题,夫妻间的争吵与隔阂、对临终环境的恐惧及两人相互隐藏感情偷帮避谢的段落彻底戳中了我。但第5次闪回后,狗血、逻辑漏洞、煽情过猛、东方主义等弊病一应占全。(7.5/10)
多大点事,至于折腾2个小时来讲述。其实是挺大的事,但是以小见大这个思路在这部电影中显然是败了,艺术形式让这个故事更加的无聊与无趣。至于你的疼痛都让我看来是个笑话。这个著名的烂片其实远没有那么烂,只是它作为范桑特的作品,不太合格。
为什么《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得高分,这部电影就各种恶评,相比起每次死都死不成,动机并不强烈的欧维,这部电影展示的不被理解,得而复失,真正要死时的恐惧,求生本能都更为真实感人。
真不至于满场嘘声吧?虽然故事白开水,最后还成了少年派,但怎么也比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去死这种无病呻吟的片儿要好看。况且我嘿演一个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也仍旧很有魅力吗!
宽恕难道不是最原始的推力?其实没那么难看,挺耐看的。
范桑特无奈的背起了编剧的锅
不烂,只是平庸,这或许不符合大多数人心里导演应有的水准。
真没那么烂好吧,最多算是没什么亮点。群情如此激愤大概由于,一是名导之作,观众普遍带着“不该如此”的高期待;二是有名导不成功的转型企图或尝试,完全看不出一丁点格斯.范.桑特的符号、特质、或者说套路了;三是占用了戛纳评选单元的名额。
好莱坞常规套路而已,鸡汤而已,比那些苦逼日本治愈系电影顺畅不少。题外话,怎么感觉诺米瓦兹演任何人的妻子都很搭。。。
人的一生啊,有再多烦恼,跟树海相比还是很渺小的。
本来是自杀者失意联盟,却成了求生励志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觉得难看……嫌弃这电影没深度?太容易看懂了?剧情太狗血?可是事实上生活就是这么狗血得猝不及防啊 我不管 反正我在电影院哭的稀里哗啦 演技精湛 音乐动听 风景如画 我喜欢!(就是这么俗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