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卷儿2018电影清单# 23/60
《浮城大亨》
一部跟我的设想完全不一样的电影,看名字原以为是一部浮夸的商业片,没想到跟《桃姐》一样,是一部很温情很动人的影片。但个人觉得比桃姐更有历史意义。天王郭富城的演技真好,普通话和英文都说的很地道,声音也很具有感染力,特别适合影片中娓娓道来的旁白,四大天王论演技,我站队郭天王。
关于身份困惑
从一个被收养的打鱼人家的长子,一路打拼到香港上流社会,他一路遭遇了数不清的白眼,无数的艰难困苦,也遇到了帮助他的牧师,赏识他的英国上司,不过始终困扰他的还是对于自己身份的困惑。自己的生母被英国水手凌辱生下了他,而后又把他送给了他的养母,小的时候在渔船上被人称作洋杂,在帝国东印度公司被傲慢的英国人称作半熟,因为混血身份,中国人认为他是外国人,英国人又不承认他是纯种的英国人,无数个夜晚,他问自己:我是谁?但都没有答案。这个问题在香港由英国殖民地回归中国的历史背景下,越发显得很有深意。想起近日黄秋生寻找回生父和自己的哥哥,故事有些莫名的巧合和相似。他在采访中提到,自己小时候也被别人称作鬼佬,活的一点儿也不快乐。
关于糟糠之妻不可抛
面对和自己逐渐有了鸿沟的妻子杨采妮,他的不沟通和沉默给她的心盖了一间地狱;面对可以在事业上帮助她的富家女刘心悠的追求,他选择了坚守原则,但这个女人教会了他要学会和自己的妻子表达情感,你不表达,她永远不会知道,如果你继续沉默,其实你在慢慢凌迟她的心,你不要做制造地狱的人。
关于母亲,养育之恩大于天
鲍起静饰演的养母是本片中最值得佩服和敬重的女人。从小在洋杂被嚼舌根和欺负的时候努力维护他;在洋杂被爸爸爆打时,出手维护,直接顶撞丈夫;丈夫出海意外去世,她带着一家7个孩子去找亲戚借钱,告诉孩子们一定要梳洗干净,我们不是要饭的;东家告诉洋杂你不是你爸爸妈妈亲生的时,母亲告诉他你是喝我的奶水养大的,你和弟弟妹妹在我这是一样的,一样是我的孩子;走投无路时把女儿送去教会福利社,儿子送人收养却不收取任何钱,她不是卖儿子,只是希望他们能活下去;大儿子越来越成功,从没握过笔的她努力学习写字争取考上渔船执照,可以租船出海打鱼;大儿子接他一起去住的时候,她说弟弟妹妹都是你一直照顾着,我养了你是我的幸运,再多拿就是贪心了,上天会惩罚我的;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她一边在教会做义工,一边帮助大儿子寻找生母,并努力考上了渔船执照。她是儿子一辈子的榜样!她是一个有尊严值得子女敬重一辈子的伟大女性。
关于香港
不得不承认,香港由一个小渔村变成一个繁华的国际化都市,完全是因为英国和帝国东印度公司的功劳,但是历史证明它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它的上空升起中国的国旗,才是最有尊严的。在一个全是英国人的公司,中国人的职场天花板在哪里?英国人凭什么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当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不再,他们又该怎样面对自己的日薄西山?本片真的有很有意味深长的表达。
总之五颗星推荐,真的很值得一看。
严格意义上来说,《浮城大亨》不是一部励志电影,而是一部关于时代史诗,电影并没有将故事的重点放在小人物千辛万苦打拼上位的传统励志层面上,而是围绕着一个身处时代风浪之中的囹圄之人,通过时代的变迁,从一而终的贯穿了对于身份、历史、时事以及人情的是非。本片既印着时代的足迹,也有农合的生活气息,岁月蹉跎,再回首物是人非事事休,尤为令人感动涕零。有时候,红头发的不一定就是樱木花道,他也会是一个在沉重岁月见证一个城市风雨变迁的血肉之躯。
关于片名中的“浮城”,实际上指代着香港这块弹丸之所。本片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一直写到了香港回归,而此间香港,经历了60年的殖民光景。夹在英国与中国之间,正如一座飘浮在惊涛骇浪中的孤城一样,经历着风雨飘摇,而难觅其归宿。而本片的主人公布华泉恰似这座浮城,作为一个疍家人,出生在海上,远离陆地,又是一个鬼佬,生父母下落不明,半中半洋。片中一条支线就是贯穿始终对自己身份的找寻,以及那句没有答案的“我是谁?”。都经历着如同这座城市一般的飘忽不定。因此,《浮城大亨》这部电影是一个人的史诗,更是一座城市的史诗。
严浩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导演,从《滚滚红尘》到《似水流年》,还有那部与徐克合作的《棋王》,细腻的手法和大气的镜头语言具有很强烈的代入感,还有严浩令人印象深刻的叙事能力。《浮城大亨》虽不如《似水流年》那般深刻,但却从不同层面上通过主人公的身边琐事来反映了大时代的主题,让这部讲述发家史的电影没有变成流水账一般的《白银帝国》。情感描写在电影中随处可见,依然是严浩的娴熟细腻的方式,不加煽情,却又感人至深。而本片从开始之处布华泉与小表妹的两小无猜到后期与结发妻子、阿娘甚至红颜知己的情感处理,依旧具备时代的气息,其实在浮华生活的背后,那最难得可贵的还是那相濡以沫的情感。片中对情感的处理,就如身世显赫的主人公在夜静之时凝视手中亲人们古老的家用一般,远离尘世的浮躁,回归最质朴的情感,才尤为显得动人。
郭富城的演技自然不必多说,有了金像金马的肯定后郭天王演技明显成熟,郭天王在片中塑造了一位隐忍和拼搏的商人,在情感处理上又显得娓娓道来,尤其是那段为阿娘戴耳环的情节,足以令人泪下。本片另外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就是摄影和剪辑,摄影林国华充满质感的镜头,但为影片掌镜的火候甚优,颇具史诗风格,大气而又细致。而剪辑则是款款大方,错落有致,毫不拖泥带水。
也许是我画蛇添足,《浮城大亨》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平民史诗的内涵让这部讲述发迹史的电影带上而强烈的时代主题,在欣赏影片时,观众可从中感受时代的变迁,这是一个人的传奇,也是一座城市的传奇
近年,香港不少電影回溯香港過去的故事,武打的有《十月圍城》和一系列的葉問,文藝的有《老港正傳》(2007)、《歲月神偷》(2010)、《為你鍾情》(2010)、《東風破》(2010)等,今年嚴浩也推出一部《浮城》,可與以上數片作為對照。
《浮城》述說的,是香港文化身份討論中最熟悉不過的故事:敘事主體是蜑家人中的混血兒,是邊緣的邊緣,一方面既述說他從低下層往上爬的成功故事,另一方也述說香港這城市如何由漁村、漁港變成大都會。一貫香港的主流論述:成功的城市中的成功的人。可以想像,混血兒在殖民都市下必然引出身份認同問題,一如電影預告片所提示的:主角布華泉(郭富城飾)在鏡子面前自問 “Who am I?”,也在入境時遇上沒有國籍的身份問題。這些問題,西西在七十年代寫的小說《我城》中已有觸及,並引發後來我城居民只有城籍沒有國籍的說法。恰巧,西西在九十年代也寫過一篇短篇小說名為〈浮城誌異〉,多少也回應在香港一直存在的「浮城」之說。然而,嚴浩的《浮城》並不是影視版的《我城》和〈浮城誌異〉,影片中身份和國籍所屬的問題,應放回電影的脈絡去理解。
布華泉曾不只一次問「我是誰」這問題,而他在自述中也給出答案:「我係鸚鵡魚,我係番仔,我係半生熟,我係布華泉,仲會唔會再多啲?」這些身份,都是他人加在他身上的,說他是鸚鵡魚的是表妹,因他的樣子與其他人不同,表妹就說,我們是黑眼魚,他是鸚鵡魚;番仔則是社區中人給他的別號,不論是學校老師,還是東家,暗指出他不屬於布氏家庭這身份;半生熟(half-breed)是洋人上司給他的名字,half-breed 本意指歐洲人與北美原住民的混種,而布華泉因一頭紅髮,就此被命名為半生熟,這名固然是指明他低下的身份,也點出他混血的身世;後來就是「布華泉」,是他的伯樂麥柯道(河國榮飾)給他的。他曾試在洋人上司前重申他叫布華泉,但從沒有人當真,直至麥柯道把他晉升並點名,他才是布華泉。所有這些被加諸的身份,並不指向說他有一個原初未被發掘的身份,他向鏡子發問「我是誰」時,也不是說他有甚麼身份危機。正正相反,他沒有危機,也不用找尋原初身份(他並沒有很積極的去找他的生母),他樂於動用被賦予的身份,是重疊的,是多重的,是浮動的,是彈性的,他既是帝國東印度公司第一個華人大班,也是鸚鵡魚。
若說布華泉還有一份身份的歸屬,那大概是「魚」了。電影有一幕,是布華泉教他的年長的母親(鮑起靜飾)和阿娣(楊采妮飾)魚字的寫法。魚,就是魚頭、魚身、魚鱗,加上海水,然後就游出海了。其實,以魚作為香港人的身份歸屬,在其他的藝術作品中也有所展現,如回歸時「九七博物館」中的裝置「盧亭」,同一段神話/歷史陳耀成在《情色地圖》中也有述及,而後來謝曉虹把故事化成小說〈人魚〉,是魚與人變異的故事。然而,布華泉的魚並不是盧亭式的魚變人的故事,他是鸚鵡魚的故事,先是活在水上,然後就游出海,最後到達英國人的上流社會。布華泉這樣描述自身的身份,同時也對抗著身份追認中「尋根」裡的「根」。華人社會追認身份,很多是以「根」作為隱喻,說人要有根,挪用的是樹的比喻;李國立導、杜國威編的《海根》(1995)雖也是蜑家人的故事,但還是動用了「根」的意象,依然是要立足於某點之上。而《浮城》中「魚」的說法,便與「根」相對,是浮游的,是流動的,並可以游出海,轉換身份並不帶來身份危機。是以,「浮城」並不是說沒有根之城,並不帶著遺憾與不可為之的追尋(這不正正與嚴浩的《似水流年》遙遙相對嗎?)「浮」固然可解作浮動不穩,亦可解作浮游流動,因此,此際的「浮城」,是流動而向外擴展的,是活在海中而游出海外的。
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一種對身份很實用主義的看法,有利的就可用。這也正正是片中布華泉對自身的看法。電影中 Fion(劉心悠飾)與布華泉曾有一段對話。布華泉曾說:「上流社會、英籍、講英文,好似參加咗個神秘組織咁。」Fion反問:”Do you like it?” 布華泉猶豫了一會才回答「鍾意」。這一猶豫,正正反映了他的實用態度,那句「鍾意」並不完全真心,也不完全虛假,他並不把自己認同於英國人,亦知道自己沒有可能完全認同英國,但既然已擁有某個位置,那就照舊運用吧。這種實用主義、既彈性又不完全歸屬的流動身份,在影片後段又作一次展示,那幕同樣包括了多重的語言遊戲。布華泉在皇后像廣場遇上問路的一對男女內地遊客,先是男遊客對他說英文,然後他回答以普通話,再來是女遊客問以普通話,他再以普通話回答,然後又是男的說英文,他這次以英文回答,最後大家夾雜在英文和普通話中離開。這幕固然提示了九七後身份認同可能轉變的方向(或事後孔明,因為我們已站立於九七後了),同時也在表明,布華泉說甚麼語言也可,只要能溝通就行了。
而伴隨時這浮動而實用主義的主體觀的,是這影片特定的時間觀。我們可以拿《歲月神偷》和《老港正傳》與《浮城》比較,看出三者時間觀之不同。《歲月神偷》的時間觀最為簡單,沒有推進,主角的時間與外部世界的時間是一致的,全片則定格在過去的時間中,過去的時間是靜止不動如永恆的,無論是哥死前,還是弟長大後,拍出來的觀感都是一樣的,是永恆而滯後的時間觀。至於《老港正傳》,時間有向前推進,但是主角的時間與外部時間是有落差的,就如老左在老婆死時所說的:「我啲時間錯晒。」而下一輩的戀愛故事也是錯錯落落的,是時差式的時間觀(雖然大團圓的結局把所有的時間都調正了)。而《浮城》,則是主角時間與外部時間並行,這種時間觀,我們名之曰「現代性」。然而這城市的現代性與西方不一,是殖民式的現代性(colonial modernity),即我們吊詭地因著沒有統治合法性的殖民主而獲得現代性。片中的布華泉正正體現這種現代性:身份因外部賦予而提升,如直線般往上流社會游過去。
還得點出,《浮城》沒有變成不堪入目的主旋律成功故事,得益於電影的抒情語調和近鏡造就的細節美學。《浮城》沒有歌功頌德之感,正因為導演機巧地把布華泉的成功故事說成是滿是有情的故事:先是父子情、母子情,後來是夫妻情和第二代的父女情,因有情,觀眾就易於代入,同時不會把主角成功前和後的故事割斷,因為有情的主體,總是連貫不斷的。另一方面,《浮城》的美學並不是《歲月神偷》和《老港正傳》可比。嚴浩在《浮城》中極多地運用近鏡和超近鏡拍攝細節,這種拍法避開還原舊事物的難題,導演不需要重構整個舊城市也有舊世界的觸感;同時,細節所強調的是人物的內在變化,多於人物外在和城市的變化,與抒情的主調結合,而手搖的拍法亦與電影大海的主題連起來:殖民式現代性在暗湧中穩步前行。
或可以說,《浮城》並沒有帶來新意,沒有帶出新的香港論述,是老調重彈,但不得不說嚴浩還是彈得其法,以細節打造影片,譜出殖民時代的香港故事。
作者︰譚以諾
《浮城大亨》于2012年上映,香港导演严浩执导,郭富城、鲍起静、杨采妮等领衔主演。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在香港上映时以《浮城》命名,在内地为《浮城大亨》。被遗弃的中英混血儿布华泉,自襁褓中被捕鱼为生的水上人家收养。这类水上人,生活困苦,地位卑微,被贱称为“蛋家人”。经历艰辛的工读苦学、不断奋斗,布华泉终于成为帝国东印度公司首位华人大班。电影不仅描述了一位传奇人物和殖民香港的沧桑历史,也讲述了一段催人泪下的母子亲情,内涵丰富又感人至深。
电影开头旁白“我们是蛋家人,住在蛋壳里面的人”。蛋家人以船为家,“蛋壳”是指他们生活起居的船艇,状如蛋壳,一家人境地之脆弱也隐喻其中。如果视白手起家为常人奋斗的水平线,身为蛋家人的布华泉,起点之低、地位之卑更在水面之下。借助对蛋家人的了解,观众会重新发现电影中的许多细节,更能理解其深度与艺术感染力。
蛋家,又作“疍家”或“蜑家”。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蜑蛮》:“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蜑也。”其源流悠远可见一斑。其源应始于南越先民栖息海滨,以渔为业,历代陆地居民为逃命避难,免于战乱劳役,浮于海上,杂于其间,逐渔汛而泛,散布闽粤。
历史多把疍家人与山陕乐户、浙东堕民、江苏丐户、建德九姓渔户、徽州宁国的世奴,以及一般的奴婢、衙役,视为贱民。其业父子相承,朝廷不允许参加科举,民众不与之通婚。清·俞蛟《潮嘉风月记》:“蜑户……以舟为家,互相配偶,人皆贱之。”《雍正实录》(卷81)“粤民视疍户为卑贱之流”。所以“疍家人”除用来自称外,常有贬义,或用船上人家、水上人代称。
历代地方志记载:“衣不蔽肤”、“得不易一饱”;“饥寒褴褛甚于他处贫民”;“江海其田畴也,舟船其室宇也”;“自鬻不已,质辱妻孥”等等。历史上这般写照,在英国殖民统治的香港仍旧遗留下来,刻画在布华泉和他父辈们的命运里。风暴来临的海上,快临产的母亲挺着大肚,还要帮手摇橹,造成流产,于是便收养了大儿子布华泉;邻船十姨家无粒米,海上起了台风,依然坚持出海,吃完从布家借来的最后一顿米饭,十姨就带着青梅竹马的小表妹驾船走进天里,再未回还;恋人阿娣作了“餐尾妹”,将路过香港补给的船舰吃剩下的厨余收集起来,转卖赚钱,也以这些剩菜改善伙食;父亲海上遇难,其母无力抚养,四处求救无门,只得将三个稍大的孩子寄养于基督慈善学校,两个幼儿送于他人。
疍家人以船为家,鲜有陆居者,加上社会歧视与豪强的欺压,“疍户亦不敢于平民抗衡,畏威隐忍,踞蹐舟中,终身不获安居之乐”(《雍正实录》卷81)。如此,大量的疍民不敢轻易上岸求一条生路。水上人家口中的“上岸”就是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摆脱并改变当下的身份:阿娣的表姐上岸去塑胶工厂做工;牧师阿东提议让布华泉上岸读书识字。其母感慨“谁不想上岸啊”一句未了,便被父亲喝止。是子承父业,安于传统,还是冒着风险,闯出一条新路?对于“上岸”的认同与否,正是疍家两代人代际冲突的源头。
对“上岸”的恐惧和排斥,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疍家人的封闭和世代沉沦。反映在教育上,如咸丰年间修《顺德县志》(卷6)“无从识字者”,更有记载“甚至不计年岁”。在牧师阿东的努力下,已是大人模样的布华泉终于坐进了小学学堂,受孩子们好奇戏弄。终于因为其他家长有意见,向校长投诉,布华泉不能继续旁听。家长们围着一言不发的布华泉发问:“你们蛋家人有没有姓啊?不会连姓都没有吧?”可见看出疍家人的隔离与普通民众的偏见。
嘉庆年间修《增城县志》(卷2)记载“惟婢仆及瑶蛋客民之妇,则终岁徒跣,视健步之男反过之。”电影忠实地还原了这些船上人家打赤脚的细节:开头部分,母亲在天后宫收养布华泉,并未有脚部的镜头;之后改换人物视角后的镜头再现,妇女儿童尽是赤脚而行。阿东后来介绍他报名街坊福利会开的识字班,并送给布华泉人生中的第一双鞋。第一次工读识字,第一次穿鞋,像完成一种仪式,祖祖辈辈在海上讨生活的疍家人布华泉,算是上岸了。
像源出于乞丐、盲艺人的绍兴莲花落,水上疍家人也有其渔歌文化——咸水歌。“买木不知心里烂,选人容易选哥难,阿哥呢?”“买包花针随路撒,找针容易找妹难,阿妹呢?”历经一路奋斗,最终加入英籍、步入上流社会的精英布华泉,同样面临着身份认同、价值认同的危机。“我是谁?”“阿娣的心住在了地狱,她的地狱是我做出来的。我是什么都好,我不是一个制造地狱的人。”重唱起咸水歌的布华泉,最终找回内心的平静。
第一次看《浮城大亨》,我写下这样的评语:“最动容,是真情。生之多艰,爱你的父母,爱你的发妻,爱你的小孩。不辞辛苦地爱,流了泪、拼了命去爱。世情冷暖,君子当自强弘毅,忍一切曾经看低。不为他日扬眉吐气,只愿不辜负造化的不易,不辜负亲者的遭受。”电影前面的一句旁白:“我们蛋家人好幸运,见过所有最美的日落”。再听一遍,竟泪落如雨。
2016/04/23
《浮城大亨》,用精炼的唯美的画面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一个枭雄的诞生!
剧中,无论是亲情、爱情都不加渲染,真情演绎,因为这是一部真实的故事!
因为真实,更加动人!
不做剧透,带着家人到影院认真的看上一遍,你会还想看第二遍,越看越会深深的感受到编剧的功力,导演的用心,演员的自然!
总得来说,《浮城大亨》是近些年极具教育意义的佳作!一部纯港味的大片!
情节画面,细细看来,太多可圈可点的精彩之处!
连老妈都说,这片肯定火,适合家长带着孩子去看!
屌丝的逆袭。
一个疍家人的历史折射出一座浮城的前世今生,导演用心很大、寓情很深,可惜力有不逮、终差一层...
蛋家人口音和茂名话好像,刘超力和叶逾好像,看人生的电影,我老了。
故事及人物都相对饱满,色调糟糕,音乐也比较过分。影像中暴动式新闻纪录片的插入总会让青年感怀热血及时代。但全篇只见浮尘,还不是“城”,更无大亨。刘心悠的戏份如果再多些就好,菲安才是布的伯乐。
不错,很感动人,虽说是真人故事改编,但半熟总觉得有些映射,五星红旗那段也好假。
严浩一贯的大师水准,通过个人折射出港史变迁。布华泉很幸运,遇到一位伯乐、一位皮哥马利翁,他很知足,拿多了便是贪。曾经沧海难为水,就像“海”字一样,人缺少水和母亲便构不成大海。btw:字幕把My Fair Lady错译成了《卖花女》;问路的东北佬亮了;张建亚的某部传记片该好好学学本片。
剧情很赞,可惜压缩在一部片子里显得各种交代不清
2012了港片还在讲身份认同的困惑和焦虑,奈何野心实在有点大,摄影很不错,断章叙事略过辛酸史也尚算出色。
画面浓墨重彩,人生浮云朝露。船浮于海,情浮于外。
1.穷其一生,儿孙满堂。生活是苦,乐蕴其中。2.最美的日落,最美的日出。3.人活在框里面,一生中也没有走出去。
给5颗星平衡一下,这部片我觉得应该在8分以上
攝影很棒!構圖很美~ 前半截很實~ 後半截有些飄… 城城怎麼可以這麼帥啊?! 【(¯﹃¯)口水】
好左,尤其是五星红旗几段,六七暴动、批判港英,应有尽有。末了,布华泉不在思考“我是谁”的问题,而是感恩阿娘、妻子。然而,《浮城》有很大问题,一是后期,调色烂得一塌糊涂,开头以为是《白蛇传说》。跻身上流社会开始比较有趣。大bug是到了90年代,儿女还十来岁?!结尾一幕同《似水流年》
...旁白太毁,矫作过度处也多。但严浩功力还在,到底算是真心诚意的。还是不喜欢郭富城。
好看,众星云集。感觉出主旋律了居然,一颗中国心,合拍片的宿命...部分段落催人泪下。
个别场景比较下功夫,故事性太差,流水账式的记事手法让此片一般了。
强烈的时代印记是本片的主题,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一座城市的传奇,故事具有很多象征意义。电影拍得很真诚,严浩手法细腻,情感元素与戏剧冲突处理上佳,旁白过多影响节奏,摄影非常棒,很有质感也突出时代印记。另外我把刘心悠认成郝蕾了
一个普通小人物的编年史,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男人成长和打拼的励志故事被置换成了一个男人对感情的认知,叙事不是动作性的做成某件大事完成蜕变,而是在思考中随着年龄的变老渐渐活明白变豁达,看透彻这个世界。没有大是大非,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的那份善良,那颗虔诚的内心。★★★★
没看出什么浮城,也没看出什么大亨,就看到哭哭啼啼的情感纠葛和满屏为拿奖而做的设计和心机,没被煽到反被boring到。
这片儿编剧有问题,根本是个40集TVB的架子,个人奋斗+家庭伦理,部分戏调节一下功能会更好。很多年没见摄影这么强的片子了,低照度、逆光的运用堪称教科书。郭富城的扮相有点像皮特。有个预感,本片会跟[白银帝国]一样落得一个票房悲剧……影片倒是在港人身份认同的表述上有某些有趣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