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在攻城前,土耳其苏丹用基督教的方式向拜占庭教皇打招呼,拜占庭教皇用穆斯林的方式向苏丹打招呼。很多不懂得人都没看懂这个。而且土耳其最后的确保护了很多当地的基督徒,直到现在土耳其境内仍有大量基督徒,非穆斯林。基督教圣母产子的地方在土耳其境内,土耳其政府也一直在保护这个基督教圣地。很多黑子什么都不知道,就在这里讽刺土耳其,真的是显得特别的无知。 无论是土耳其,还是伊朗这样的伊斯兰教国家,国内都有大量的其他宗教信徒,并且保护他们,伊朗前段时间还给境内的拜火教,基督教教徒修建了新的教堂。
有些黑子啥也不懂,意淫的黑化,无知又无脑。
从香火情来说,中国人的感情大概略倾于土耳其这边。毕竟突厥人是被大唐赶出中亚去的。看着自己的手下败将蹂躏基督教世界,心中不免暗爽。但又因为国人近年来的情感倾向,于是又有些和基督教世界同仇敌忾。
而为何今年来基督教在中国倍受欢迎,而伊斯兰教备受冷遇呢?无他,近代以来基督教世界强势,伊斯兰世界萎靡不振而已。追溯所有这一切的源头,便是1453年,征服者穆罕穆德二世君临君士坦丁堡。
土耳其人的辉煌胜利,结束了东罗马帝国千余年的历史,使奥斯曼土耳其从亚欧交界处的小国迈向伟大,数十年后便兵临维也纳城下,并在此后的数百年雄视三洲,将伊斯兰教的版图推向巅峰。
纵观整个中世纪,伊斯兰世界远比基督教世界富足、文明,并且宽容、自由。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之后,在“刀剑不染血的人要受诅咒”的号召下,屠杀了阖城穆斯林,无分男女老少;而数十年后阿拉伯的战神萨拉丁重夺圣城时,穆斯林却没有进行屠杀与掠夺,大部分基督徒在交纳赎金后获得自由,许多交不起赎金的穷人也被放行,甚至一些男人死于战争的基督教家庭还得到了抚恤。
占领君士坦丁堡之后,土耳其人准许东正教君士坦丁堡牧首继续教化民众,而西奔天主教的正教信徒却被迫改宗。事实上,拜占庭帝国与其说亡于穆斯林,还不如说亡于十字军。历次十字军途径东罗马帝国时,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特别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并在其领土上建立起了拉丁帝国,此后拜占庭虽成功复国,但已是苟延残喘。故影片中的有的拜占庭将领甚至认为,与其将帝国交给教皇,还不如败给穆斯林。
不过同时,君士坦丁堡的沦陷这也将西欧从中世纪的黑暗中惊醒,随之而来的大量人员与典籍,引导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最终使欧洲走向理性,走向海洋,走向称霸世界之路。今日的欧美基督教世界,黑暗的宗教统治早已成为过去,科学和人本,理性和自由正引导着人民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前进。
而穆斯林似乎仍然陶醉在战争的胜利之中,那个曾经在科学、文学、艺术诸多领域独领风骚的文明,在此后数百年中固步自封,成为近东的“老大帝国”。直到最后分崩离析,欧洲领土除伊斯坦布尔一隅外丧失殆尽。直到今天也没缓过劲来,这又是为何呢?
这样宏观的历史问题,原因一定有许多。但其中宗教的保守,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因素。当世俗化的基督教自由派拥趸越来越多时,伊斯兰教却一步步滑向原教旨主义的深渊,宗教和政治联系越来越紧密,甚至建立起了政教合一国家。
当土耳其人在《征服1453》中高喊着“有信仰无所不能”,整部影片充斥着“安拉至大”的宗教自豪的时候,英美人却在《天国王朝》中对宗教狂热进行了冷静的反思:“你们的圣地坐落于遭罗马人拆除的犹太圣殿上,穆斯林的圣地位于你们圣地之上,何者更为神圣?哭墙?清真寺?圣墓?谁有权?谁都无权!谁都有权!”
如果号称伊斯兰世界最世俗化的土耳其,都沉溺于辉煌的历史不可自拔的话,那整个伊斯兰世界将没有明天可言。这,对于一个诞生了《一千零一夜》,近代大学,萨拉丁,凯末尔的文明来说,真是极大的悲剧。
最后评价一下《征服1453》,作为土耳其人的第一部大片,本片线索混乱,情节断裂,人物性格单薄,而史诗也没有悬疑可言,就剧情而言实不足观。不过片中服装华丽,音乐优美,俊男靓女,也算值得一看。
一部极度意淫,且歪曲真实历史和诋毁人物的渣渣电影,同我们东边某个半岛国家的部分电影有的一拼。
1.穆罕默德二世对他爹穆拉德二世没多少感情。搞的一副父慈子孝的。
2.种种神迹鼓吹穆罕默德二世的出生顺天时、得民心,这种二流的手段,翻遍中外史书哪朝哪代都有。但你放在电影里鼓吹,就是王婆卖瓜了。
3.拜占庭帝国到了15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已经穷的一批了,连后来皇帝加冕皇冠上的宝石都换成玻璃的了。电影故意刻画君士坦丁十一世和大臣骄奢淫逸的吃喝享乐,也是着实腹黑。
4.君士坦丁十一世可以说是“非亡国之君,却当亡国之运”,和明代的崇祯皇帝有的一比。电影里刻画的这个邪恶。如果说要用道德伦理来彻底评判一个人,那就是王先生说玉先生。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很早的时候就竭尽全力向法兰西诸侯、教皇、威尼斯、热那亚等基督教同宗,派去使者或者信函,请求看在耶稣的份上拉兄弟一把,而且他同意教皇东西方教会合并的条件,也是为了保住君士坦丁堡。城市没了,信仰安在。而且这位末代皇帝能征能战,曾收复了周边不少原先属于拜占庭的地区,而且同奥斯曼军队有过直接作战。
5.最让我受不了的就是对“铸炮大师”乌尔班事件的讲述,完全是捏造。乌尔班是因为拜占庭给不了他要的那份钱,穷啊,连养活他的钱都没给了,才跑去奥斯曼那边找苏丹进献巨炮的制造方法。历史上君士坦丁十一世对乌尔班相当礼遇的,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位真正工匠级的铸炮大师。反而是乌尔班,其实就是为了挣钱,谁能给钱去谁那,他可是基督徒。电影里居然捏造了一个乌尔班的闺女,还演成乌尔班拒绝铸造巨炮,拜占庭强迫乌尔班,要抓捕他,乌尔班和闺女被奥斯曼人救了,自愿给穆罕默德二世铸炮。这就狗血了,天上地下的道理都让你土耳其占了。
错误点❌,待更......
《征服1453》是2013年看的第一部电影,这片子号称火鸡国最大投资,拍出来的自然是主旋律电影,正义的火鸡战胜了邪恶的君士坦丁,这个无可非议,谁出钱谁说了算。
回到电影上来,违背历史的还是得指出来一下,
1、奥斯曼土耳其的创立者只不过是突厥化的土库曼人,如今却把自己雄心勃勃的要做整个突厥民族和阿拉伯的旗手。不明白历史的还真以为他们是突厥之后。这一点首先必须要澄清。
2、造加农炮的那个工匠,纯粹是因为穷逼君士坦丁皇帝付不起钱才去卖给付得起银子的苏丹。
3、那女娃应该是虚构的,十字军屠杀穆斯林,穆斯林同样贩卖俘虏为奴,这个问题上玩道德高地实在虚伪。
4、意大利那个帅哥重伤死在了船上,而不是像老鼠一样被人杀死在城堡里。
5、拉船过山到金角湾,靠的是奴隶和鞭子,不是其他。
东罗马帝国苟延残喘了这么多年,唯一值得期待的是谁来摘取这个荣誉,而且帝国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整个东罗马帝国能够统治的只有君士坦丁这个衰败的城市。
年轻的苏丹恰逢其时获得了这个荣誉。
整个片子特效不咋的,最后结尾略显仓促了一点,至于苏丹拥抱小孩的镜头我直接忽略了没看。
一战结束后,伊斯坦布尔的希腊族以为复国在望,没想到押错了赌注,最后杀的杀,流放的流放。
希腊血脉从此销声匿迹在伊斯坦布尔。
传说正教复兴的那一天,会有神迹,我看照目前这个趋势来看,等不到正教复兴那一天,绿教就得征服全欧洲了,就像几千年前日耳曼人渗入罗马帝国一样。
这片子看的还是有点压抑,只能期待《维也纳之战》来消毒了。
果園哈吉發難,在那個時代可謂是革命性的行動。怹老人家也許不會料到,“改革開放”以來,當年的十條之教,已經被認為是保守主義,而伊赫瓦尼本身也漸漸被看作是“遵經革俗的半路涼亭”,因其“革命不徹底”而漸被新的一代拋棄——新興的世代,自然需要新興的新教與之配合,誰能指望青年們削九零後之足以適清末民初之履呢?
然而,與阿拉伯的中東或者突厥的中亞不同,中國伊斯蘭教的“革新”,是伴隨著中國及中國文化的衰敗而發生的,幾乎與“五四”同時。在那個中國的治統因為軍閥混戰而瓦解,中國的道統因為打倒孔家店而被踐踏,中國人自己也以損害侮辱和踐踏中國文化為榮的時代,漢語穆斯林們為“革俗”找到了一條非常政治正確的大義:我們所要革的,不是先輩的古教,而是歷史中沾染的“漢俗”。
被列入“革除名單”的漢俗瑣細而眾多。跪禮和拱北即在其中。
直到清末民初的“革新運動”興起,中國的“清真古教”中人,不論是否從事道乘的功修,對“跪禮”都不陌生。子女結婚之前(或者做任何重大事情之前),要向父母下跪討口喚;遠行回家的子女要給父母跪下道賽萊目;老人臨終時,子孫們跪著為他提念、送終;還有喪中和喪後的跪、開經的跪、上墳的跪、見穆勒師德或者他的熱伊斯的跪、探訪拱北的跪、帝制時代還有見官長的跪。
而拱北,在西北幾乎成了伊斯蘭的標誌,他們是聖地、是古蹟、是風景、是被廣泛研究的文化現象,而在今天,也是被攻擊受詆毀的對象,是某些人時時刻刻想要摧毀的對象。事實上,內地的格底目並非如一般人所認為的“不立拱北”。只是在漢族佔絕大多數的大環境中,為求低調而不在拱子上修“亭子(八卦)”“捲棚(前堂)”等建築而已。他們對先賢墳墓的恭敬,並不在西北人之下。
這一切,自然被認為是“漢人”的污俗舊染,是亟應革除的對象。
然而,可能要讓我國許多回族青年大跌眼鏡的是,在這部土耳其主流影片中,竟然出現了被批判近百年的中國回民的“漢俗”!而且還是在奧托曼帝國信仰純潔的初興時代!影片中,反复出現蘇丹之子見其父(也是其君)時的跪禮。而在攻克君士坦丁堡的前夕,蘇丹穆罕默德因圍城逾月,久攻不克而陷入了憂愁。此時他的導師,阿克篩海(篩海-阿克舍目塞地尼)對他言說:“予專心祈禱三日,昨夜賢人索哈伯艾布艾優布安薩里入我夢中,指示其墓所在,若能尋獲,則為克勝之兆無疑矣。”隨後蘇丹隨篩海前往夢示之處挖掘,果然找到賢人之墓,蘇丹親自跳入墓坑,扒去浮土,露出了掩穴板。之後的事情,就是眾所周知的:蘇丹穆罕默德攻克了君士坦丁堡,而索哈伯艾優布之墓上建起了拱北和清真寺,成為至今受信眾尊奉的一大賢跡。
事實上,傳統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古教)習俗之形成,是極為複雜的過程,身處漢族大環境中,受到漢族影響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說漢語),但絕不該因此將中國穆斯林的祖先們都想像成絲毫不懂得教法抉擇的瞎漢或者傻瓜(難道古代的中國穆斯林,在判斷哪些‘漢俗’可以接受的時候,全然不知道‘遵經’麼?)。更何況,如今一些人口中的“漢俗”,未必真的來自漢人。如果這個影片的這些細節,能夠提醒我國的回民青年一個事實:“沙特形態”並不是伊斯蘭的唯一存在形式,那麼也就不枉費他們花兩個半小時看這一場電影了。
平淡了点,两个膀子男火拼那段太无聊了。归根结底:在习惯了富勒的记述之后再看土耳其的视角,接受不能。
土耳其主旋律片,根据穆罕默德二世在1453年攻陷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改编。特效和战争场面很不错,好莱坞水准,远超国产片。但过多的美化和史实的歪曲,几乎成为意淫片。甚至出现身中数箭就是举着红旗不倒的场面,就差喊出还有党费没交!
苏丹是冯德伦减肥后演的,末了俩长毛汉子对杀时不到结束我分不清谁是好人谁是坏的。整个气势有些恢弘的意思,渲染的还行
抛开历史不谈,电影本身还是有一定水准的,如果不了解,我绝对不会想到是土耳其的电影、、、
结尾有点假,还是《天国王朝》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那段拍得比较好。
画面效果还好。君士旦丁堡经过第四次十字军的洗劫,基本不可能还是那么完整。另外黛夫尼宫,赛马场等等在拜占庭末期都残破不堪了。尼西亚帝国光复了之后,皇帝都住在城内西北边的Blachernae宫殿群,而不是穿越到黛夫尼宫。。。
事实证明,他国人民刷了IMDB
8万人(一说20万)打1万人打成这个鸟样子,还好意思吹;明明是买通热那亚人进入的金角湾,片子里却成了打败热那亚;明明进城大杀三日,却成了童叟无欺,信仰自由,我只能呵呵。小白帽的不要脸秒杀棒子啊。
这就是一部土耳其的《赤壁》啊。特效场面密集而虚假,人物普遍缺乏深度,充满了狗血的宗教口号。动作场面精心编排过但没什么新意,大量夸张的慢镜头让人想起印度电影。最后的宗教宽容情节很好。
这部影片是土耳其版的《建国大业》,当然,就电影的质量来说,它5倍于建国大业
看完此片, 我确信imdb的8.5分是穆斯林组团去打的。
臥槽尼瑪的流水帳電影...穆罕默德2世的高段外交術完全沒拍出來...巨炮、兵種、戰術一個也沒有。全劇貫穿著把妹、屌絲國王的各種惡兆...蘇丹一夜變屌絲。
站在自己的角度演绎伟光正,是每个民族的权利。虽然把攻陷后的屠城变成了圣光下的信仰自由,但总算没把数万对1万演成八百破十万。人物塑造神马的都是浮云,哈桑帅哥和女铸炮师战场调情还有了私生子,真不违反当时的伊斯兰教义吗?好吧,我又矫情了。可看,但也就那样了。
史诗大片儿
无信仰的人难以理解不同信仰人之间的战争;两个半小时没一点乏味,虽然中途做了个饭;bd-hdc
号称土耳其当前投资最大的史诗电影
土耳其的大国崛起
战争场面还是挺宏大的,编剧过于美化了自己的信仰和荣耀。
土耳其主旋律电影·符合正发党政府试图糅合凯末尔民族主义与自身泛伊斯兰倾向的思潮
一场大而无当乏善可陈的集体[删除线]手淫[删除线]礼拜,在这样日子看这样的片还真是应景呐(苦笑),两星全给片里的长发酷哥翰大波妞。结合IMDB8.5的打分,曾经身为伊斯兰世界世俗化标杆的土耳其现在是个什么操行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