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从《高考1977》看中国电影的问题
从《高考1977》看中国电影的问题
黄佶
摘要:中国电影不重视细节,不重视铺垫,不能正确理解脱戏的意义和作用;中国电影至今还在塑造“高大全”式的人物;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应该深入民众、深入生活,重建正常的生活逻辑和审美情趣。全世界所有优秀的影片都能够在盗版光盘的小摊上找到,只要三四元一张。中国的电影观众已经被这些光盘训练得很有眼光和品位了。中国的电影评论应该少歌功颂德,多说干货。
-----------
一位玩电影的网友告诉我某高校举行《高考1977》的上海首映式,我就跑去了。看完后导演江海洋、总策划汪天云等上台和观众交流。我也说了几句。该片的确有动人之处,我作为 1977 年的考生之一,也回忆起了当年的情景。不过我一向喜欢挑刺,就借机直接向导演发难了。
首先,小根宝背的那个大麻包,电影里说有三百斤重,但我一眼就看出来根本没有三百斤。电影给了麻包好几个大特写,但麻包并没有被谷粒涨满的感觉,一看就是用泡沫塑料挣起来的。导演也承认了这一点。
观众在小根宝背麻包这场戏笑场了,导演觉得很奇怪,比小根宝壮得多的人都没有把麻包扛到终点,而能否把麻包扛到终点将决定小根宝的命运。这么紧张的场景,观众却笑了。
准确地说,笑场发生在小根宝已经背上了麻包,正要迈步开始走出去时。这时,女主人公陈琼(周显欣扮演)等人扑上去,抱住他,叫他不要这样做。就在此时,笑场了。
三百斤的麻包,相当于两个胖男人的重量。身上背着这样的重量,关心他的人应该是尽量减少他的困难,让他快点完成,早点解脱。电影里却是扑上去抱住他不让他走,其中的虚假成分一目了然,观众当然要笑了。
电影和戏剧不同,电影的细节一定要高度逼真。那个麻包可以不到三百斤重,但必须很重,否则演员演不出真实的感觉,情节出了问题,导演也发现不了。
《我的团长我的团》,片花做得很好,充满了战争的真实感。但正式开映后,我看了几个镜头就不要看了。那些演员脸上有很多油污,很脏,但一眼就能够看出来,是在干净的脸上抹了化妆油彩。我曾看过一篇文章,介绍一部外国战争片的拍摄,其中的演员真地是两个月不洗脸,那才能够把士兵在硝烟和泥水里跌打滚爬的残酷战争感觉拍出来。
其次,《高考1977》对知识青年在农场里的艰苦生活没有做足够的铺垫,使得观众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那么想离开农村,要拼着命参加高考。在首映式之后的座谈会上,一位年轻的女研究生说:从电影里看,他们生活得很开心,为什么一定要离开那里呢?
这是中国电影常见的毛病,不做铺垫,没有伏笔,演员就突然笑了,或者突然哭了,或者突然打别人一耳光,或者突然要自杀了(《高考1977》里小根宝的多次自杀也很突然)。
实际上,只要有几个简单的镜头,就能够使观众了解知识青年生活的艰难和前途的无望:天寒地冻,铁镐砸在土地上只有一个白色的小坑;年轻女孩子的手冻得伤口累累;下工后文化生活单调,报纸是一周前甚至更早的,等等。
相反,电影却把知识青年的生活表现得象一场集体的狂欢节:大家一起欢快地看露天电影,聚集在一起进行扛麻包竞赛(使人们想起了美国大片中的地下拳击赌场的场景)。难怪年轻观众不能理解片中人物的行为了。
座谈会上,有学者提出:虽然没有铺垫,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仍然能够看懂。
但问题是:这部电影并非只给经历过 1977 时代的人看的。要成为经典电影,那么首先要让一百年、两百年之后的观众也能够看懂。美国老片《百万英镑》实际上也是主旋律电影,歌颂了诚实守信的品德、自食其力的美德,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年轻的小观众仍然能够看得懂,仍然看得津津有味。
第三,女主人公陈琼突然脱掉了衣服,裸露出身体,拍了场裸戏。这在逻辑上也没有因果关系,一看就是为了脱而脱。男主人公潘志友(王学兵扮演)是个正派的青年,一直被非常传统的革命委员会主任老迟(孙海英扮演)寄予厚望,并选做接班人;女主人公陈琼也是一个正派女子,是青年突击队的队长,对“反革命”父亲情断意绝。现在突然来了一场脱戏,很没有说服力。
如果男女主角平时就自由奔放,感情深厚,现在突然面临人生重大关头,例如一方父母突然官复原职,来接他(或她)离开这里,于是女方冲破传统束缚,脱衣奉献,还情有可原。
中国电影现在把脱戏当成了胡椒面,每部电影里都要撒一点,惟恐没有脱戏,票房就不好。
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情,观众不会为了看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裸戏”而花几十块钱的。今日之中国,更加疯狂彻底的“真军”表演到处都能够看到:可以播几小时、有千般花样的一张光盘,只要几元钱,而在网上则完全是免费的。我在上广告课时,为播放某些尺度暴露的广告而犹豫时,同学们(包括女同学)对我说:“黄老师,你就大胆地放吧!我们什么没有见过?!”
电影中不是不能有脱戏,但要和故事情节相吻合,要水到渠成,此时不脱不足以表达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如果此时不脱,观众反而要感到不可思议。
陈琼为了不影响情侣潘志友(王学兵扮演)的前途,请老迟为她在当地找一个婆家。如果老迟真的为她找到了,未婚夫说好明天要来接她,当天晚上她主动去找潘,演一场脱戏,做最后的生死诀别,才符合逻辑,这场脱戏才不会游离于故事之外,相反,这场脱戏会成为两人深爱的证明,被观众所认可,并感动观众,并因为政治因素居然能够破坏神圣的爱情而对那个时代有深刻的感受和反思。
外国电影脱戏多,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就是这样,所以观众不会意外。007 这样的电影,脱戏是为了刻画邦德这个人物,表现他的风流倜傥,以此去弥补他出神入化的神功所形成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使这个角色真实可信。
美国很多电影没有脱戏,但仍然很受观众的欢迎。《罗马假日》没有脱戏,但并不妨碍它在半个多世纪之后仍然被传为美谈。如果在片中清纯的公主赫本突然露出胸部,这部电影反而要被彻底毁掉了。
脱戏如同菜肴中的调味品,要恰到好处。中国菜里如果莫名其妙地放一些美国起司(cheese)或日本芥末(wasabi),那这菜就毁了。
美国有很多大片,是“纯爷们”的,根本没有女演员,例如《最长的一天》、《巴顿将军》、《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等等,但是仍然大受观众欢迎。《最长的一天》是讲诺曼底登陆的老故事片,真是够长的,长达三个小时,但是仍然令人反复看也不厌倦。中国的导演们敢不敢也拍一部“纯爷们”的影片呢?
即使用女角色,也要把她们融合在故事里,象《亮剑》那样,女角色的形象和影片很一致。《我的团长我的团》里有个美丽白净面孔很洋气的女角色,我一看到她出现,就知道这部片子完蛋了。
在《高考1977》中,装有高音喇叭的高架,是导演设计的一种象征,象征着威力巨大的组织。高音喇叭掉下来砸死人,象征着这一力量最终会带来灾难。但是让小根宝挺身而出救人并死亡,缺乏铺垫和逻辑性。挺身而出救人,是来不及思考的,只能是一种本能。小根宝有这样的本能基础吗?他平时有过类似的仗义行为吗?他和被救对象的关系特别铁吗?没有,至少没有很清楚地交代过。
也许让一直挑战组织的张国强(周大勇扮演)去死,更符合逻辑(他就站在高架下面),也更富有象征意义(挑战组织没有好下场)。
中国的电影有个毛病:喜欢塑造“高大全”的人物。同样死一个人,也要选择死于英勇抢救别人,而不是死于普通意外事故。
在影片的最后,潘志友(王学兵扮演)提前离开考场,放弃高考,连老迟都觉得意外。潘的理由是留下来和老迟一起建设农场。即使现实中真的存在这样的人物,这种人物也不具有典型性,更何况这违背了整个影片的逻辑。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要扎根建设农场,难道就不能去读大学了吗?读了大学掌握了科学知识,不是能够回来更好地建设农场吗?中间不就离开三四年的时间吗?所以,编剧设计潘的这个举动也是为了塑造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结果反而破坏了影片的真实性,损害了影片本来的教育意义。
导演对于老迟(孙海英扮演)的台词不断引起笑场觉得难以理解。实际上,老迟让孙海英来扮演是个败笔,或者说孙海英刻意假装出来的拿腔拿调是一个败笔。
老迟这个人物本来应该是很出彩的。老迟的转变也是有铺垫的,被陈琼的父亲(赵有亮扮演)训斥;愿意让潘报名高考,却拉不下面子,于是把图章扔在潘的桌子上,让潘自己在报名表上盖图章;小根宝死后沉痛的表情,大喇叭从此停止广播,等等,其转变还是有逻辑、有基础的。
老迟应该是一个沉默寡语的人,但一字千钧,不容置疑,不容挑战。少言,反而能够产生一种悬念,一种无形的压力,人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不知道他下面会做出什么举动。这样反而能够体现组织在生活中的巨大存在。但现在一个喜剧式的赵本山式的演员破坏了这种意境。
中国电影中精彩的对话不多,还不如情景喜剧和小品里的密度高。《高考1977》同样如此,只是在最后,才出现了几句精彩的台词:“如果是你的女儿,你敢不敢(私刻公章)?”“我敢!”“我也敢!”
好的台词,来自对生活的观察、积累、精练和升华。赵本山的魅力就在于他在不动声色之间说出的话充满了生活的真谛。这源自他长期扎根基层的积累。在春晚上,相声演员一字一句地说出一段段从网上抄来的俏皮话,然后满脸期盼地看着观众,惟恐他们不笑不鼓掌。看着这种景象,真为中国的相声演员悲哀。
专业人士有一种清高,对非专业人士的批评很不屑,观众看不懂,就抱怨观众水平低。实际上,电影做出来是给大众看的,不是给学过电影理论或者研究电影的人看的。中国的电影人如果仍然自命不凡,脱离大众,那么拍出的电影将永远不会好看。实际上,中国电影里的一些问题,其原因是电影制作者已经失去了正常的生活逻辑和审美情趣,所以他们自以为符合逻辑的、美的东西,大众却认为不符合逻辑,不认为是美的。
在座谈会上,有人提出,电影在制作过程中,应该邀请观众代表参与评论,及时修正,以免最终产品出问题,遗憾终身。实际上,广告片的制作,就是始终密切“联系群众”的。在策划之前,要进行市场调查,在创作过程中,也不断请消费者代表来看,提意见,并做相应修改,以避免做出失败的广告。电影和电视剧产业也应该转变观念,向广告行业学习。
座谈会上很多人对《高考1977》做了评论。但是和“两会”中的代表委员们一样,十分钟发言中前八分钟是歌功颂德,后面两分钟才说点干货。中国电影要发展、要进步,电影评论的风格首先要改变,直接说干货,至少应该用八分钟或九分钟的时间说干货。
汪总策划在座谈会上说:“我们就是来听意见的,不解释。建议主办者把今天的讨论发言批评全部上网。”我看江导演也是真心想听批评意见的。这样很好。中国电影人应该清楚,他们的竞争对手不是国内同行的作品,也不是境外拍摄的商业大片。而是全世界最优秀的电影。地摊上的电影光盘只要三四元一张,全世界所有优秀的影片都能够找到,不仅有商业片,更有很多艺术性、思想性、历史知识性、摄制技术性俱佳的影片。中国的电影观众已经被这些光盘训练得很有眼光和品位了。
中国电影人不要怕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影片没有人要看。卖光盘的小贩卖这些影片,就说明它们有市场。如果这些影片没有市场,盗版者就不可能大批量地去复制生产。
中国电影界也不要把“主旋律片”看得很神秘。实际上外国很多大片都是主旋律片。《拯救大兵瑞恩》的情节是:美国政府规定:当来自同一家庭的儿子们在战场上牺牲得只剩下最后一人时,他就可以退役回家,以免父母膝下无子之痛。为了使瑞恩能够平安回家,其他战士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他。这样的影片不是在大力颂扬美国人鼓吹的“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吗?这不就是一部主旋律片吗?
实际上,人类的进化过程同时也进化出了是非观。这种是非观是无法颠覆的,深深地扎根于每个普通人的心灵深处。即使备受压制,即使只有少数人在坚持,它仍然会永久地存在下去,只要环境一合适,它立即就能够发芽开花繁衍,重新占据主流价值观的位置。这种是非观就是主旋律。电影的制作者回到民众中去,艺术地、戏剧性地把这种是非观表现出来,即使没有“主旋律片”的帽子,它仍然是主旋律影片。
(2009年3月28日)
2 ) 1977年,我的爸爸
夜深,困,寥寥数语罢
1977年,黑龙江双鸭山,煤矿场
之前,这是爸爸从农场调到了这个煤场
那一年,高考恢复了
当时,老三届知青的梦想与前途似乎早已泯灭
小学、初中一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
却无法利用自己的知识更进一步
更因为成分问题没有任何的希望
只有这次高考,才能重新回到自己的理想之路上来
过程同样的一波三折
按照当时的政策,已经27岁的爸爸因为年龄原因必须赶上这一年的高考,否则就可能永远地错过机会了(虽然后来修正了,直到1979年仍可考,但是当年并不知)
但是终于,通过煤矿相关领导的大力协助,终于在报名截止前搞定了介绍信
而爸爸也如愿进入了大学
那是一次生命的转折
这当中的故事还有很多
我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听爸爸和妈妈说那段在北大荒的往事
1981年,爸爸毕业,1982,我出生
然后爸爸从初中老师到中专老师到大学讲师到大学副教授到大学教授
期间翻译了译林出版社版的《魔戒》等书
这一切的开始,是1977年的那次高考——
那一次,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3 ) zt-很矫情
1 望文生义“高考1997”,以为是历史大视野下的反思,没想到是艰苦条件下的激动人心的奋斗故事——我本以为1977不过是还给奴隶一点学习的自由而已。我修正一下不是“矫情”,而是“激动人心”的“感动”。
2 望文生义“高考1997”,以为是全国大范围的真实再现,没想到是历经艰辛、坚韧不拔、奋勇拼搏的上海人青春故事,和我这种从小有饥饿、挨冻经验的,狗高就做家务的,不知道大白兔是糖的前农民生活体验不同。我修正一下不是“矫情”,而是一个前农民的卑鄙的阴暗的心里在作祟。
我做为一个前农民对这个真诚和真实的故事做出这么偏激的评论表示由衷的歉意。
---------------------------
以及废话
1
有亮同志演戏就是太用力,
还是脱不掉“孽债”那种讲社会新闻故事的道道,它难道不能内敛一点,
非要长着一张聪明的,既政治正确又苦口婆心的,充满教育的上海脸。
让我不得不想起谢晋、秋雨等同志,
让我总是很错误认为他们骨子里,有机会主义和暗暗的投机性。
他们真是一面好镜子,找出了我的阴暗。
2
“小平、小平出来一定有大的变化”,
我虽然是历史的亲历者,但是我还小,不知道,在当时,
被历次运动三番五次的、搞得神魂颠倒六根清静的、看惯了进退无常的潘志勇们,
对三起三落的小平同志真的有现在官媒所宣传的一出定四海的相信?为什么当时就不可以以为是又一次落前的起呢?
潘志勇们(也就是编剧和导演们)对威权人物和威权政治的崇拜的死样,
从一个偶像到另一个偶像,本质上没什么长进,十年真是白折腾了。
“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黑格尔。
他妈的姓黑的家伙果然黑,汉奸!什么?是外国人。抵制!
3
老迟。
不要以为他是一个外壳坚硬,内心柔软的黑脸好人。
他是体制打造的机器人守护者,它偶尔人性的表现只是机器程序的小BUG而已。
那些手持“图章”的人,他们坚守的曾经是发放反革命的帽子、上山下乡的政令。。。
现在是房价、油价。。。
4
"你怎么会出现在这?你的帽子,摘下来了吗?"
她恐惧和憎恨的是它的父亲,是什么强大的力量让一个人冰冷道如此?
她憎恨的是父亲,而不是让父亲蒙冤的那只“手”,是什么可恶的力量让一个人麻木到如此?
5
我喜欢强子
。。。
4 ) 看《高考1977》
昨晚苏老师打电话来,问想不想看《高考1977》,她多张票~想~约了今天早上9:20在影城门口见。
刚下过雨,车很难叫,等了半天叫到了,到影城刚好9:20,这时收到苏老师的短消息:我还在宜山路上 恐怕要迟到了 苏。我就在影城门口等着,这时候发现很多结伴而来的中年女人。说中年女人,其实是一些已经步入老年的中年女人了,穿得大多比较妖娆,但是岁月的痕迹很重。回沪知青本来是有回沪知青特有的腔调的,特别是在放《高考1977》的电影院门口。他们的出现让我很动容。
苏老师和她的干女儿迟到了一小会儿,进场之后正在演扛大包比力气。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发现2厅坐得很满。2厅是个比较大的厅,相当于以前一个很大的电影院的差不多半个那么大,早上9:30的电影,居然坐了这么多人。
电影很好看,比我想象的好看,主旋律得好看,很不容易。让我确信那个时候邓小平的出山确实是那样令人振奋的。特别是烧荒的大火蓬蓬勃勃地烧起的时候,我很少有地被一部新电影震撼了。大手笔啊,绝对大手笔!就凭这一个镜头,编导就了不起!
电影里感人的故事和场面可以说连绵不断,有几处我差点落泪,所以当剧终灯亮后看到苏老师在抹眼泪我一点也不吃惊。她说她一直在哭,因为想到很多事情,她的三个孩子当年都是插队知青,侯牧人到东北插队的时候才16岁。那天去送侯牧人,她忍着一直没哭,回家之后,发现女儿侯牧遐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了,于是和女儿抱头痛哭。
我拿的这张票本来是侯牧遐老师的,她坚决不肯来,因为来看了会受不了。她当年参加高考被录取了,但是名额被别人顶了,后来是结婚回来的。
这个题材能这样大张旗鼓地拍个电影,让我觉得很振奋。我刚才在豆瓣看了会儿评论,发现有些可能是非常年轻的年轻人写:没想到当年是这样的,没想到曾经这样地苦。非常年轻的年轻人们啊,曾经发生的事情只能更苦,更不可思议,更难以容忍。我昨天跟一位老师打电话,跟他说,正如鲁迅说的,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在我们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事情,没有最惨,只有更惨。但是现在的非常非常非常年轻的那些年轻人,他们没有人告诉他们曾经发生过什么,所以无从去想象,无从去辨识,甚至无从去揣测。你怎么想象一个民族的未来是生活在对自己的父辈、祖辈刚刚经历过的苦难一无所知的基础上的?
(注:苏老师是配音艺术家苏秀老师)
5 ) 高考1977:奉旨填词
题目叫“奉旨填词”,其实我有点想把它改成“奉旨调情”,但是之所以不改,一,身为一个不怎么勤快的写字者,我比较规律地能够接到约稿函,能深深体会“奉旨调情”的不容易,一言以蔽之:没感觉也要挤感觉,痛苦。二,我并不清楚影片的创作背景,不好贸然评判导演是“奉旨”行事,做人,要客观。三,我很尊重那些前辈为了获取知识,改变命运而进行的奋斗,他们中间的确也出现了大量的社会精英人才。
高考1977是个值得书写的故事,这个事件的伟大之处,远远超出高考的本身。高考由推荐而变成人人可以报考,那既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而描写文革和知青,从诸多的负面故事中,寻求积极和向上的一个角度来讲故事,高考,对知识的追求,无疑是很讨巧和很安全的一条路。
但是,影片拍得实在比较一般。
一、 情节连贯性不够。从开头知青告别城市的轰轰烈烈,一下子就到知青拼死拼活要参加高考。他们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交代不够。也怪不得有年轻观众疑惑:他们看起来生活得挺开心的,为什么要回城呢?男女主角的爱情没有交代,床戏来得也莫名其妙,突然就开始脱衣服了,没头没脑的。还前面后面拍了许多慢动作,跟MV似的,让我们把女主角白腻的背和浑圆的乳房轮廓好好欣赏了一下。
二、 老的套路在反复使用。比如,从影片刚开始我就觉得,肯定要有个把知青死在北大荒,不然不足以对得起那些残酷的青春,问题是——他们怎么死呢?是在伐木时候被压死,还是在冰雪中冻死,或者被军代表强奸致死,或者是抗完大包吐血累死?当小根宝终于被象征强权的大喇叭砸死的时候,我看看进度条出了一口气,估计就死这么一个了。
三、 真实性不够。那个大包,哪里是几百斤重,分明是塞满棉花团,软绵绵虚飘飘,演员扛着连个青筋也不露出来,汗也不出一滴,虚伪。女主角像是在苦寒之地的北大荒熬了八年的知青吗?细皮嫩肉,肌肤胜雪。野火烧荒的动画制作得太粗糙了,不过考虑到国产片筹钱很难,原谅一下。
四、 亮点突兀而散乱。几个高潮点是关于知识,关于命运,关于亲情的宣言。但是,做公益广告还好,激动人心,放在电影里就太突兀了。
五、 过于理想化。事实上,文革后期,知青问题和知青矛盾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激烈的地步,枪毙强奸女知青的军团干部的故事,在30年后读来还触目惊心,当然,当然,这些故事不和谐,吃力不讨好,不反映在电影里也可以的。但是,通观影片,除了开头有个面如银盘的驻中学女干部有奸诈之嫌,其他的,全是好人。知青可以无条件支援弱者上大学,录取人员为造假行为开脱,顽固的农场领导最终被进步青年感化,最终驾着拖拉机从天而降,一把把青年们拖上了奔向考场的康庄大道……
看完片子还是比较感慨的,毕竟它能够引发人的对比之情。但是,在最初的物我对比之后,看看那些青年们对于美好未来的畅想,再看看现在围绕着教育制度产生的一大陀问题,不由得让人深深为之无语。
6 ) 不算影评的影评。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东西,希望过怎样的生活。
所以,他们看杂志、看报纸、看广告、看电视、听电台,
希望从中找到答案,希望让别人来告诉他们,他们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作为一个80年代末的人,对于恢复高考这一类的事情都是从书中,父母口中得知的。所以我们的感受当然没有经历过这一时期的他们来的真切。感触也不尽相同。
我是2004年进的高中。
当时进高中交了1万5千快钱,至于那个钱叫择读费还是代收费或者是什么费我已经不记得名字了。
进了学校一样不没有认真学习过,哪怕一天。
2006年2月6号 当时我面对了人生的一个选择题,
因为把高三复读班的人打的比较重,要赔钱。
班主任不要我了,把我赶回家。
我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是继续这样读书混下去还是干别的什么。
那个时候我在想,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面对父母,面对亲人,面对这所谓的生活我应该怎么办呢。
那个时候是真的觉得自己受挫了,不知道如何是好。
不像现在,当时我还是有好大大的理想和抱负。
我还记得当时全年级化学考试,一个选择题只有我和我同桌两个人写错了。问什么可以灭火,我跟他两个人选的是C,答案是酒精灯。试卷我是抄的他的,他是题目都没看瞎填的。
后来想不能这样下去,所以留了个级,又花了一万快钱。
当时想着必须要认真学习了。
到最后还是一样,每天都是玩儿。
导致最后就读了两个高一,高二高三都没有度过。
进高考考场也就是进去了就开始睡觉,一直睡到可以交卷。
数学考完的时候,我爸打电话问我考的怎么样,
我回答说三分我还是有把握的,我只会做一道选择题。
从读小学起老师就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那是革命先烈
用鲜血换来的,我一直觉得那是扯淡。
扯远了。
如剧情简介所说,他们所处的年代和环境,要想真正走出“鲤鱼跳龙门”的一步,甚至仅仅是获得尝试的资格都谈何容易,志愿报考和单位推荐的颠覆、青春的萌动和农场管理者思维的差异、渴望改变命运和家庭成分历史“斑点”之间的鸿沟。
和现在的我们比起来,一个是想读不能读。一个是能读不想读。现在是大学生多如牛毛,随便抓一个人都是大学生。以前是大学生好多人里面才出一个。
现如今,有的人已经不再选择高考。前段时间不是有一万多个人拒绝高考报名吗。读书无用论充实在很多人的大脑里。读大学,读技巧学技术早就业,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选择。恐怕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我不想抨击当今中国的教育制度,我的思想也达不到那个高度。即使说也是装逼。在此略过。 我只知道,小学初中高中12年的书,要是没考上真正正规的大学,12年就算是白费了。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派不上一丁点用场。
很多家长都还以为,现在的大学就跟他们那时候的大学一个样。包括我的父母。 大家看看,现在的大学生在学校里都做了什么?他们除了爱,什么都没做。 打网游,泡吧,找姑娘傍款爷。 我不幸也是其中的一员。 当时不否认还有一部分人在认真学。
回到电影里,小根宝扛包的那一段我觉得忒假了,他明知道他自己扛不过去,他也猜的到他只要扛了即使没成功大家也可能投他。这是完全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现在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 他们或许软弱,或许无助,但是动不动就寻死觅活的我实在是不喜欢。 我当年也愤青过(又要被鄙视),也觉得这个世界没劲,厌恶这个世界的一切也没有想到过死。 小根宝他连死都不怕,他还怕好好活着么?
看到他们从拖拉机上下来,跑去赶火车的时候。
我像个爱哭并且矫情的姑娘差那么一丁点儿就哭出来了我草。
我这个人俗,压根儿就不会写什么影评什么的,
本来这一段想说点什么的,想了半天也想不到。
回到现实中,
我现在在一建安公司上班,说是上班其实也就是靠我爸的关系进去混时间,顺便学点东西。
要是有人问,中途辍学,读书的时候不认真,现在整天整天的都在工地上你后悔不后悔,如果有机会重来一次你会怎么选择。
我会回答他:
我觉得我起码经历了这么多,我遇见过一些有趣的事,见到过一些有趣的人, 并且明白了一些道理,我觉得这就够了。
我只是企求,别让我对这个世界太多恐惧和失望,
别让我变得浮躁和失去质感。
内心要永远强大,永远向那些平庸和愚笨的事物开战,
并天真地向周围的一切表现着积极性,
认真的生活起来。
我们并不完美,但现在我们精力充沛,想象力十足。
我们会为了幸福和想到的东西去努力。
我感激着这样的现实。
很感人的。
一块钱的小面包
浪费了一个好题材硬是把它拍成了鸡肋。
导演手法实在很拙劣,3月12日【讲堂】
那个年代。。。
这么好的一个题材给拍成这样了,假的让我想掩面而逃……一群演员里面除了老迟都应该去学学怎么表演,或者说学学怎么不表演
x
一群人也是一代人,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回忆,于这些年轻人而言,1977或许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也是春回解冻前的先兆。最难忘的场景,是清晨拖拉机在半路上坏了,准备赶考的知青们在雪地里一路夺命狂奔,跌跌撞撞又狼狈不堪,其实他们追赶的是时间,被耽误的十一年青春,亦是在追赶希望,改变一生的宝贵希望……就诚意而言是感人的,也相对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特质,幸而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避免了扁平化的俗套,假如少一些煽情的戏剧性冲突,多一些对那个特殊时代的深入挖掘,成效可能就更好吧。
很真实
高二考试过后在学校的小剧场看的……和小燕燕、鲍鲍、豆子、小珏一起~
毕竟隔代了,没有那种感动的感觉。但总体不失为一部好片子。
重大的变革过度时期总会有牺牲。。。该怎么感谢邓小平爷爷。。。
又到一年高考时……突然想起我大概是不会再参加什么考试了……
叫知识分子的不一定有知识。知识分子应该离开这儿,难道我们转业干部复员军人就有义务呆在这儿吗?恢复之前,我们歌功颂德之前,是不是应该想想,我们为什么会失去高考?
唯一的看点是各种腐
哭了
lj
那一场大火真轰烈。
孙海英怎么就让我那么别扭!!!
看的有些触动,接触过不少知青子女,电影拍的太美好,一个农场里哪有那么多考上的,多数知青还是留在了当地,在当地成家立业,若干年后挤破头把子女送回大城市。虽然拍的过于煽情和美好,演员的表演也令人着急,但这个题材还是要鼓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