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展现戏剧力量、震撼人心的作品。
我看到的大多数的中国电影,擅长在作品当中人为地制造煽情的元素,以此激发观众内心的破浪,使他们或兴奋、或悲伤从而达到情绪的高潮。今年的几部高票房电影,不约而同通过对观众情绪的掌握,创造了惊人的成绩。在作者电影中,也不乏案例,例如张艺谋的《归来》,片中陈道明饰演的知识分子被平反后,回到家里弹奏钢琴,试图用乐声唤回妻子丢失的记忆。这一幕里,动人的音乐、人物沉醉的神态和缓慢的运镜,制造了一场情绪的高潮。非常感人,泪点高如山的我也差点儿没绷住。看完之后,我仔细思索,我到底为何被打动?有人说,老谋子会煽情。我同意。人终归是有感情的生物,感情这种东西随着人的需求而变化。我们缺乏什么东西,我们重视什么东西,我们会投之以情感。例如美丽的景象,或美妙的旋律,都能打动人。甚至是某些行为和关系,亦或是减减单单的生活细节,都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心中敏感的地方。所以聪明的电影人,会透过观众的脸庞,看到内部的光亮,并让自己的作品触达到那团火焰。他们勾勒情节,植入走心的元素,谱写乐章,控制节奏,通过各种手段营造一个情绪的高峰,让观众达到充分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在现实世界不容易经常有的体验)。这是电影奇妙的地方。电影是造梦的艺术,心灵的温柔乡。
《市场法律》让我看到了一种我并不熟悉的打动我的方式了,即抛开人为营造的外部催泪元素,只用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来震撼人心。男主角是一个下岗工人,在各种面试当中受尽挫折,好不容易得到一份超市保安的工作,却是监视观众,抓捕偷盗者。那些小偷小摸的人,有可恨之处,但又有可怜之处。偷盗并非所愿,但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一位衣冠楚楚的老者,被发现偷了一盒海鲜。在审讯室内,他说:“我付不起,我真的没钱,我如果有钱我就付了,但我现在没钱”。男主角对他没有怜悯,依照公司制度拨打了报警电话,将其交给警察。男主角的行为没有任何逻辑上的错误,他遵循了公司的章程,符合“市场法律”。但是这样,未免显得冷酷。但是男主角能够施以援手吗?不能,这是一份千辛万苦得来的工作,他必须认真贯彻,否则他将会面临流浪街头的困境。所以他必须无情,即使是工作了20年的老员工,他一样六亲不认。审讯室里的对话场景,只用了最简单的机位,没有音乐,没有剪辑,没有对于节奏的使用,人物之间也没有肢体冲突。但是场景中蕴含的人物关系却爆发出澎湃的戏剧力量。真正的悲剧,其本身所蕴含的能量足以令人心痛、陷入沉思。我们为老者的命运而哀叹,更为背后的社会感到无奈。法国导演StapahneBrize在片子中保持了足够的克制,褪去装饰性的表达,又完美地实现了剧作的目的,展现出了和很多中国导演完全不同的思路。这段时间看过一些在戛纳提名的作品,不约而同有这种创作的倾向,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没有平时看电影习惯性的逻辑,没有大片的震撼,也没有文艺片的格调小清新的风景,更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部分人所经历的生活的影子,很平淡沉闷,甚至觉得枯燥乏味,但现实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
不同于以往对法式电影以一段段对吵来推进剧情,电影以一个很独特的视角反映着社会底层的矛盾,都是现实生活中普通的人,普通的压力,普通的悲喜,在一个个没有粉饰的场景里和人物身上活生生的体现,让人不仅仅以一个观众的身份去关心在意,去紧张每个角色的命运。
印象比较深的是那个犯过一次错后,就没人会愿意相信了的情节,生活中这样的现象真的很多,又该如何看待呢
从比利时到法国,似乎能把这类现实题材作品归纳为“新左派电影”了吧。《市场法律》算是一个清楚但不算多好看的代表,场景归拢于主人公麻烦缠身的焦虑时刻,然后让一种社会学的动力自然助推,加上伪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还原一个没时间空谈艺术的你我他。至于是否牵动人心,那就见仁见智。
看似琐碎而生活化,其实每一场戏的内在都酝酿着戏剧性,在不断给人物施压,前半段关乎生活,后半段关乎道德。而思辨性和社会性上甚至是肯洛奇的升级版,权力位置的转换使“自私”的视角具有了更加强烈洞察力的广度,这种观察是逆向的、自省的,每一个带有压迫感的取景都准确反映着那种审慎和自省。
粗糙而枯燥,但有点好看。像个纪录片
同样是现实主义题材,但明显要比开幕片来的段位高一些,至少温和自然的展开,好过于那种法式现实主义靠一段段吵架推动剧情。林顿的表演勉强能拿到一片叶子,但大致仍是片子内力不够爆发到达金棕榈的级别。而本片的角度来说,超市,雇员,顾客,三者间人情规则,是很新鲜的窥视法国底层社会的角度。
达内兄弟式的风格,这种风格非常适合拍这种以人为本的影片,电影的主题十分有认同感,探讨了企业文化和市场经济对个人尊严的抹杀。
社会现象与阶层暗处的揭示
刚开始为它的粗糙拖沓不耐烦,越到后面越感叹平凡的镜头和简单的制作能把人与电影拉得那么近。平凡人的压力,平凡人的悲喜,在一个个不修粉饰的场景与人物蕴酿里,让人以超乎观众的关心紧张每个角色的命运,揪心社会的残酷。
这可以是任何一个法国人拍的电影,新写实主义的调调,但导演太缺乏个人特色了
#Cannes2015#力道不够的社会写实作品,有很浓烈的左翼政治色彩。只有21天拍摄期,数码摄像,没有打光,没有推轨,没有化妆,没有剧本,没有道具,抛弃所有粉饰的手法,才显真实的关怀之心。
文森林頓的疲憊神情完全我們每天上下班的樣子。那種精神拉扯可以體會。
电影展现了普通市民生存状况中属于常态又触目惊心的一面。中年大叔失业后不断被挑拣和嫌弃,尊严面临极大的考验,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后却又要审查和检举自己同一阶层的同伴。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下,你要么参与游戏遵守法则,要么被彻底抛弃。
现实主义题材,生活化琐碎的表达。
看的视讯版,貌似有小小的删减,一个现代生存法则下的底层写生,“我不害工友,工友却因我而害”。面试、培训、考核、检查……都是让人透不过气的“潜命令”,都是焦虑的源泉,都是压榨的壁垒。
Au cœur de ce film social ambigu à la française,il y a Vincent Lindon au visage placide en parfaite concordance du sujet traité, peut être même trop parfait,s’imposant comme 1 obsession qui hante la mise en scène nimbée d’1 réalisme documentaire et éclipse le rest
这海报真是 差点以为说炒股的……
【B+】太好太好,于无声处听惊雷。神奇,或许也说明了蒙太奇的力量:听力课上老师把这片子当素材一段一段给我们放,面对那些如此纪实的片段我只觉得过于粗糙了;但是回家自己看时,当他们组合在一起,这些白描却迸发出了出人意料的能量。沟口健二一场一镜因为他不相信剪辑,而布塞的一场一镜是因为他太相信剪辑。
看到短评我就放心了,为自己第一次在电影院睡着找到了理由。
不加节制的长镜头,每场戏都拍的太过。成为保安之后的观众借男主角视点窥探到法国底层社会还好,但结尾又收的刻意拔高影片主题,完全无视男主角自身的困境,这样的现实主义一点都不现实好么!
勉强及格。手里的碟配了条烂字幕,只好上爱奇艺看了,买碟就是这点不方便。算是纪录体,戛纳也得了个提名,让人想起课堂风云谷子鲫鱼之类。全片的素人演员都丑,不过在屏幕里倒也没冒犯人,主题并不新鲜,无非生活的修罗场一面,表现的还是太清新了,像是玩闹。长处在有能从中窥视法国底层生活的趣味
用一个新颖的视角反映底层社会的矛盾,比较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