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片充满了压抑,直到高潮波德克的妻女离他而去,把整个绝望带到了极点。而后他的妻子终究还是回来了,伴随着久违的阳光照射进屋子,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胜利。无论是下水道中的犹太人还是主人公一家和其他波兰人,整部片充满了对于人性的探讨:人善与恶的两面交织在一起是分不开的。记忆最深的一段时波德克说“我不想让他们以为我是个做事不拿钱的白痴”,感觉英文版的感情更强一些"I don't want them to think I'm a sucker who's doing all this for nothing.再配上他那表情,无疑塑造了一个十分丰满的人物形象,值得回味。另外,那个波兰军官的死其实也是可以略微思考的——因为“信仰”不同,被最信任的人背叛。
《黑暗弥漫--下水道》
长假开始,回味人性!通过电影,要比小说来得更快吧!
下面是:
1、人道
又是救人,这次是二战波兰的犹太人。发生地是华沙?格但斯克?
那是1943年,地点则是被纳粹占领的利沃夫市——那是一个真正弱肉强食的世界,弱者掠夺更加无能为力的人,而穷人则去偷更穷的人,简直就是一个信任危机空前高涨的年代……利奥波德·索恰(罗伯特·维凯威兹饰)是一名下水道工人,平时也会有一些小偷小摸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负担一个家庭的开支,养活他的妻子和女儿。
该下水道巡查员、业余小偷,偶然发现一群犹太人聚集区的难民企图不测发生时躲避到下水道中!
先是出于利益索求,后是出于人道主义及人性本色,帮助了其中的11名顺利躲过14个月,迎来苏军的解放!
2、原著
此片为今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本片原著是罗伯特·马歇尔创作的小说 "In the Sewers of Lvov: A Heroic Story of Survival from the Holocaust”(在利沃夫生存:一个英雄的故事,从大屠杀的下水道)
3、活下去
因为叙事主要是下水道,电影拍得非常黑暗(为了弥补这个缺憾,硬是让不见天日的避难者们可以常常开会矿灯),导演用几乎不加主观色彩的镜头来记录一个不见光的地下世界。
人性,在这里,丑恶与善良一并共存,真实无比,无论犹太人,波兰人,或者乌克兰反苏军管、亦或德军!
一切都是在二战这个巨大人类共同灾难中,集体演绎,目的是?-------生存!活下去!
4、上帝的惩罚
片末有这么一个翻译"仿佛我们需要上帝来互相惩罚"。为何呢?这里需要看看历史成因!
利沃夫市是乌克兰利沃夫州首府,该州1867-1918年属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短命的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结束了,就划归波兰,但1939年划入苏联,其位于乌克兰西部,在德涅斯特河上游及布格河上游之间的丘陵地上。
她处于基辅、中欧和东欧通向黑海和波罗地海港口的交通要道上,其有利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她的经济发展。人口结构:乌克兰人为主,余为俄罗斯人、波兰人和犹太人。
基于真实历史(不是教科书历史)因此,本片结尾部分,犹太人被从下水道捞回阳光照耀下的地面,并没有引发多少本地居民的热情与关照!
正如本部影片执导筒的波兰的女电影人阿格涅丝卡·霍兰所言:
“2009年,出现了一大堆以二战期间纳粹对欧洲的犹太人和其他民族实行种族灭绝的大屠杀为核心概念的小说和电影作品,于是大家想当然地认为,与这个题材有关的方方面面,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延伸和发展,完全没有重复的必要了……不过,在我看来,这里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谜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挖掘得也不够深刻,我想知道的是——这种令人发指的罪行怎么可能真的会发生?而且还在这个世界不同地方得到了持续的响应,覆盖范围从卢旺达到波斯尼亚?在这种巨大的灾难和危机面前,人性到底被摆在了什么样的位置上?难道真的像大家认为的那样,这些可怕的事件和行为,只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意外?或者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揭露我们本性中更加深层且黑暗的真相的?”
5、krysia chiger
片尾提及幸存小女孩齐格就此事写了本自传《穿绿毛衣的女孩》(The Girl in the Green Sweater)2008年出版。
就是类同《安妮日记》的亲身感受,现在齐格都是老太太了,我们可以看看其当年的照片!人类历史上,自我毁灭的事情从未间断过!
更多描述中的配图,请看
http://xueqiu.com/6847723845/23473845 二战期间纳粹入侵波兰并开始屠虐犹太人。水管工波德克将一批犹太人藏到下水道里,这些可怜的犹太人,在如同地狱的肮脏的下水道里生活 了长达14个月。《黑暗弥漫》由真实故事改编,出于恻隐之心,出于妻子对耶稣也是犹太人的言辞,波德克冒风险在德国人手下拯救一批可怜犹太平民,为此他只得欺骗朋友,最好的工友被吊死,一家人整日受到惊吓。直至最后纳粹战败投降,地狱中的犹太人重获新生,逃往世界各地。
影片中波德克的真实人物原型最后结局是因救女儿死在了被认为救世主的失控的俄国人的坦克车下。被救者中的一位女性于2008年出版《穿绿毛衣的女孩》一书。有人说他是因为救了犹太人而受到了上帝的惩罚,因为耶稣正是被犹太人所害。但毕竟他得到犹太人的感恩,他的妻子旺达等几千名波兰人被称为国际义者。在感动和鼓励的同时,不仅想到影片之外想到的一个小插曲:中国多少抗美援朝志愿者在朝鲜牺牲,朝鲜却一直不承认不感恩?
影片最后波德克面对围观的人群非常开心激动的说:看,这些是我救的犹太人!在这一刻他已得到永生。
大部分人物都较为扁平
「难道我们总是以上帝的名义相互惩罚?」
看了結尾字幕才知道男主角最後還是挂了…
好片
深刻,沉闷,画质很好。
关于二战人们的反思似乎已经很多了甚至有点让人不耐烦了本片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影片的叙事稍显简单但也让人觉得朴实就像主人公的性格从开始的为了钱为了生计到最后舍命救人人性就这样慢慢的被发掘但最让我感触的还是结尾的那段文字故事的原型 意外的死于俄国人失控的汽车下这
这种电影每每得知是真实故事改编就会更难受。电影拍得非常客观,导演极力避免个人感情的流露。下水道这个载体让这段黑暗的历史更加肮脏,而人性的发扬以及求生的欲望都刻画得十分出彩。
《下水道里的辛德勒》,故事没有逾越凡人所能,看上去真实、饱满、细腻,虽然压抑,却不失闪亮与杰出!
光明不在
《下水道里的辛德勒》,故事没有逾越凡人所能,看上去真实、饱满、细腻,虽然压抑,却不失闪亮与杰出!
一个国家不能只有一种声音。
这是这些年里看过的二战关于犹太人片里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从观赏性上来说没那么好看,没有的太多泪点梦幻点感情宣泄点也没有按照常规的把“十二门徒”的挑选说出必然原因,甚至还有一些残酷真实得令人反胃的镜头。这也许也是刻意的要把历史讲述得贴切真实而不让观者有一些总期待出现的意淫幻想吧
非常不错,下水道里绵延无尽长达14个月的黑暗。都是由人最本源的欲望驱使,慢慢地,拧成同一股企盼自由的力量。这个刻画的过程,是逐渐深入的,在此继续吐槽十三钗。战争主题的电影为何一定要拍得那么宏大壮观,滴水腐臭的管道一样可以如此震撼。当然作为一个学管道专业的,一开始就知道肯定要下雨。。
下水道的犹太人们,当外面传来“都结束了”的时候,他们重新从井盖中钻出来,重见光明。战争真是太可怕了。片子唯独就是时长太长,且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地下,太黑暗了。
这部电影常会拿去合辛德勒作比较,一样的犹太人救世主,一样的先是唯利是图,而后舍己为人,但该片做的要比辛德勒更加真实,真实的地下水通道,黑暗,恶臭和同样恶心的性爱与人性的欲望,这便导致了两种结果,要么喜欢,要么嫉妒排斥
英雄也要接地气
他的故事是那类在最黑暗之中仍旧能够让人类看见光明的鼓舞人心的故事。
你能看到的,远远没有现实残酷。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作恶者,虽然他们出现的方式不尽相同。
小市民的善良,救人救到底。兩個多小時不長,比讀書快多了。
地面之上是令人窒息的黑暗弥漫,地面之下才闪耀着人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