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十二年

正片

主演:切瓦特·埃加福,迈克尔·法斯宾德,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拜伦·巴特,保罗·达诺,保罗·吉亚玛提,露皮塔·尼永奥,莎拉·保罗森,布拉德·皮特,阿尔法·伍达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 / 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剧照

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2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3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4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5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6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3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4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5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6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7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8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9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为奴十二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Solomon Northup(切瓦特·埃加福特 Chiwetel Ejiofor 饰)本来是一个自由人,以演奏小提琴为生,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孩子,生活其乐融融。不料他却被两个白人以为马戏团表演伴奏所骗,去了华盛顿,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了黑奴。起初他被卖给了Ford先生(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在庄园里当奴隶。不久又被卖给了素有“黑奴终结者”之称的Epps先生(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他在种植园里日复一日地采摘棉花,也目睹了许多黑奴的悲剧。12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放弃重回自由人的希望,直到遇到了一个思想进步的人士——木匠Bass先生(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Solomon是否能结束他身为奴隶的命运?  本片根据Solomon Northup的真人真事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无尘之地见龙卸甲惊情谍变(粤语版)离别是美丽的这就是英格兰完美约会对象我叫刘跃进G12特别行动组——未来战士邂逅浪漫二胎拜倒迷你裙某一天2021明星雇员2006野性的呼唤2020甜园下的罪恶5颗子弹好麻烦,每天都要谈恋爱冲锋队之怒火街头粤语急诊先锋:纽约第一季总裁在上5:继承者的爱恋玛丽亚·凯莉的奇幻圣诞节特别节目路迪克第一季毒蛇王后第二季盛开的紫荆花王牌父女白色大厦乌龙帮办行大运

 长篇影评

 1 ) 《为奴十二年》:臻美的图像传记

个人评分:93(A)

抛开别的不说,但是McQueen在《为奴十二年》中精妙复杂的视觉语言,我就觉得值得一座小金人。电影第一个镜头就是田地特写,然后直切一排毫无生气地等待主人训教的黑奴,然后就是重复的劳动,类似的镜头,又在影片中反复数次出现,时代的背景,奴隶人性的压抑、自由的剥削以及商品属性,就通过几个镜头暴露出来;夜晚与身边女性黑奴的互慰,又切到与妻子的同床温情,似曾相识却迥然不同的情境,触发男主对家庭和自由过往的回忆。
电影就以这种半倒叙半插叙的方式,讲述男主角从自由黑人被人犯绑架,最终贩卖到美国南部成为奴隶的经历,直到两条时间线交合。但叙事逻辑完全镜头上的相似或者对比,勾连出一种从男主角视角、心理和情感发展为主线的线索。每段经历,又是记忆片段式的蒙太奇剪辑,从静物或景物的特写,给出时间和背景线索,进而过度到人物行为和语言的细节刻画。各种象征,类比,暗示的技法,还有景深控制,和McQueen最为擅长的人物半长镜头特写的心理刻画,几乎省略了传记片所常用的所有文字语言的协助性描述, 把视觉影像的优势和作用发挥到极致。个人最欣赏的是结束前的一次长镜头面部特写,男主角完全沉浸在自我意识中,一切心理活动都留白给观众的想象。但是男主角在希望和信任被一次次碾压后,对未来对命运不确定性的彷徨却能被捕捉,绝望下不自觉地寻觅希望却又还怕失望的复杂和难以名状。

除了影像语言,穿插的歌谣则是导演借以烘托气氛和情感的另一重要媒介。印象特别深的开场不久Paul Dano那段训诫黑奴时充满戏谑和讽刺的演唱,穿插着奴隶们劳作的镜头,直接就把电影压抑的情绪和赤裸披露的态度体现了出来;而在累死田地的同伴葬礼上,男主情绪难以克制的高声颂唱,则是一种压抑过久的释放,情感上的高潮。

与前作《饥饿》和《耻辱》聚焦人物的小格局不同, 男主角自身的不幸经历是影片的重点,但他同时也起到了一个观察者的作用,导演以他的所见所谓为媒介,去勾画特殊时代下的众生相——企图反抗却难得保全的奴隶同伴,骨肉分离心痛欲绝的黑奴母亲,难忍屈辱渴望解脱的黑妹,还有或心存仁善或病态残暴的奴隶主——从而去展现奴隶制度下人性的软弱冷漠病态残酷,当然亦有温暖和真善。通过精妙的电影语言的调度和控制,McQueen成功驾驭了这种带有大时代史诗属性的小人物传记,完成从独立小品到大格局题材的晋升,可以说是他指导生涯的重大历程碑。唯一的遗憾是主题还是停留在了他所熟悉的具体人物刻画和剖析上,缺了一点更深刻更广泛的挖掘和升华。

表演方面,电影的人物和故事的素材,就决定了Oliver Lawrence奖得主Chiwetel Ejiofor有足够施展的空间。 和Forest Whitaker相似的故事讲述者和观察者的主线视角,主角并非是电影百分百的焦点中心, 但尽管表演始终维持在高水准,但冲在中段被配角抢去了很多关注度。不过好在却比Whitaker拥有更多张力和爆发力的发挥空间,尤其是刚刚发现被绑架后的震惊怨怒,还有反抗下的肉体摧残,从电影最开始就给了观众情感和视觉上的震撼。
法叔的角色是经典的恶人,心理扭曲病态的残暴奴隶主形象,不过却被他演绎得足够入木三分,记得一场他喝醉追打男主却反被围栏绊倒摔得呕吐的戏份,观众不自觉地报以掌声。而最有难度的则是他对自己欺凌的那个黑人女奴的复杂情感,固执而变态的占有欲和虐待癖的纠结,暴怒残酷下隐含的恻隐怜爱,能够被Fassbender极具张力地表现。而戏份的限制和力度的掌控,又让他的表演豪不喧宾夺主,确实是典型的强势配角,冲奖的绝佳机会。
新人女Lupita Nyong'o的表演则是最大惊喜,角色戏份不多,但是每场重点戏份都足够吸引眼球。在法叔所扮演的奴隶主的欺凌与其妻子的妒恨夹缝中隐忍求生,在对自由的向往与生命的绝望中挣扎,角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给她的表演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却也把她表现的天分展现出来,新人的席位应该可以拿到。

 2 ) 《为奴十二年》:尚未升华的晋级

(芷宁写于2014年1月8日)
虽然各大媒体对影片《为奴十二年(Twelve Years a Slave)》的赞誉有点过,但该片的确是过去的2013年中整体成色上乘的一部影片。
作为视觉艺术家出身的电影人,本片导演史蒂夫·麦昆对色彩对构图对明暗光线的运用,均在本片中达到了一种至美的境界,他的影像仿佛一种细腻的描述性的文字,克制内敛的笔触暗含着静谧而震撼的力量,而他更是大胆地运用了大量长镜头,对同一画面的长时间聚焦也起到了推进角色和渲染情绪的作用。如男主角被监工吊起来的场景,一切仿佛静止,就连那长达三分钟的时间也仿佛静止一般,只有那竭力踮起来的不断左右点地的双脚、背景里间或走过的黑奴以及那个好心来喂水的黑人女孩,在提醒人们,这里有个活生生的人,于是,这组画面不断积蓄着澎湃激荡的情绪,仿佛将一根弦崩到了极限,却在末了发现,一切还能继续。
配合充满质感的画面,影片还有效的运用了穿插的歌谣来渲染彼时黑奴的境况和心中的苦楚,棉田里的劳动应和,以及在累死同伴葬礼上的吟唱,将疲惫认命的苍凉和无以附加的悲恸推向了高潮。而饰演监工的保罗·达诺在片中有段调侃污蔑逃跑黑奴的歌曲,在演唱时,穿插着黑奴们的各种劳作场景,即调节了节奏,又增加了多元的表现手法,还让观众感到两种对立的情绪正在以一种微妙的方式被催生着。
影片虽讲述了一个受过教育的自由黑人被贩卖为奴十二年的苦难历程,但在叙事时间上却没有刻意的界线划分,这种弱化处理仿佛延展了奴役的漫长感,就好像岁月一样会一直进行下去。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存在着两个时空故事的穿插,现实和回忆交相呼应,场景和情绪转换的自然而流畅,情境烘托与故事发展相得益彰。而本片更让主人公以亲历者的视角观察着那个黑人处境悲惨的年代,等同他的视角,观众看到了形形色色的黑奴,也看到各种做派的奴隶主们。
不同于“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的相对良善型奴隶主,主人公所罗门的第二任主人是一个从内心到行为都极端扭曲和异化的奴隶主。不得不说导演的御用迈克尔·法斯宾德这次遇到了一个可塑性极强的角色,而他也将这个行为残暴跋扈又内心复杂的角色演绎得尽兴。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该片强大的演出阵容,就连导演自己也感叹:“幸运的是,我的手上有一大群非常具有实力和才华的演员,他们实现了我对电影的构想,并且要比我所想象的还要精彩和真实。”
回想史蒂夫·麦昆以前的作品,如《耻辱》、《饥饿》等都格局不大,而这次的《为奴十二年》让麦昆完成了一次个人从影史上的完美升级,他的调度和掌控依旧有着前作的影子,对人性的拿捏和塑造亦然,但他此次做得更洗练也更为广角,将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辗转表现得即苍茫奔涌,又细腻动人。只是受原著所限,影片的主题缺乏升华的空间,对此,Slant Magazine的评价显得很客观——“麦昆客观的叙事方式并不能成为我们所指责的对象,而应该说,原著小说就是先天不足的,距离伟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这个角度考量,影片的配乐似乎显得趋于气势恢宏大气磅礴了。
“我不想只是生存,我想要活着。”即使在遭遇不公的待遇时,主人公所罗门·诺瑟普依旧有着这样的信念。在恢复自由身后,他于1853年出版了自传体小说《为奴十二年》,其后八年,标志着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爆发。
(杂志约稿)

 3 ) 一篇精彩的命题作文

就跟咱们国家的主旋律片一个意思,这部作品从题材上就是个命题作文。

揭露奴隶制的黑暗,宣扬人道主义精神,这和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为弱势群体平权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这样的电影存在很大的局限,比如人物上很难有新颖的设定,它不像架空电影,你没法反其道而行之弄出个黑人集体文化水平高过白人,因为不符合事实;剧情上限制更大,主体肯定苦情,结局肯定解放,这上面不好做文章,你要是拍个一直苦情到结局的,那你拍它干嘛?再加上这片子本身就是非常严格地按照起承转合的节奏拍的,不可能到一半忽然转换节奏出现什么高能桥段。

但饶是这样的命题,这部电影还是能赞上一声精彩。

不是说因为这片得了奥斯卡,我就非得装大尾巴狼说它好。只能说版式也是有它的道理的,尽管我没有被剧情吓着,也没露出老母亲的笑容,我仍然被角色们的一举一动,和镜头音乐的每一个变化打动了。命题作文的一大优势就是剧情完整,加上演员演得认真,画面配乐做得考究,让我看着不怎么让人开心的剧情,感官上却挺舒服。

而且这个题材的电影想拍得难看实在是太容易了。你可以想象一下连续被喂两个小时刀子的感觉,或是代入一下连着批了八个小时破烂作文的语文老师……能在里面看到这样一篇,要我就给打满分。

 4 ) 史蒂夫·麦昆,掀开地毯拍电影的人

每一年的奥斯卡都从秋季开始起跑,《为奴十二载》是今年无可争议的领跑者。美国影评界对此片美誉不断的同时又多少有一丝尴尬,这样一部直面美国历史上最黑暗一页的优秀电影,却出自一位青年英国导演,史蒂夫·麦昆的手笔。 (除此之外,饰演两位奴隶主的也是英国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爱尔兰德国混血迈克尔·法斯宾德。)根据真实事件和真人传记改编,《为奴十二载》讲述了1841年,住在纽约州萨拉托加的自由身份的黑人所罗门被欺诈绑架后卖到南方庄园,几易其主,最终重返自由的故事。原著小说几乎与《汤姆叔叔的小屋》同时出版,却从未获得过后者得到的那么多关注。

奴隶制对于所有黑人艺术家来说,都是心口大石般的题材。越是沉重越容易发挥失常,企图往史诗上努,反而不小心丢掉个人风格。家中长辈亲历过奴隶制的史蒂夫·麦昆不仅有拍奴隶制电影的雄心,还有方法。“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进入奴隶制的角度,后来我找到了这本书《为奴十二载》,一个自由的人,因为绑架而被卖为奴。选择自由之身的角度是因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他。”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智慧的,观众和被欺骗的所罗门对奴隶制一样同感陌生,于是通过他的眼睛去初次亲见种种残忍细节。同时又能引发共鸣思考,当最根本的尊严被侵犯时,当一切原有身份被剥夺时,一个人该如何认知自我,该如何在极端命运中存在。

十二年,所罗门从最初天真的自报家门辩白身份,到安静的含辱偷生,到伺机逃跑又作罢,到似乎自己都要相信了,自己只是一个从乔治亚州逃跑又被再次贩卖的奴隶。有人在田中劳作中猝死,葬礼上他与其他奴隶一起唱着悲伤的灵歌。你我并没有什么不同。 曾经带给他荣誉和优渥生活的小提琴,现在也带给他耻辱,最终所罗门亲手折断了它,琴身上还有他偷偷刻上的妻儿姓名。
 
《为奴十二载》中最出彩也最让人心疼的角色是黑人小女奴Patsey。她心灵手巧,能采最多的棉花,会用玉米须编小娃娃,野生小母兽一样的大眼睛,半夜大家被烂醉的奴隶主轰起来强迫歌舞助兴时,只有她跳得怡然自得,好似不知忧虑和羞耻。然而Patsey却夜里偷偷请求所罗门帮助她沉湖,把尸体埋在无人知晓之地。片中最后被绑在木桩上鞭笞,后背像犁开的黑土地,只因她想要一块肥皂,爱干净。原来她懂。将近十分钟,史蒂夫·麦昆的长镜头就跟随着奴隶主的鞭子,打进被凌辱的奴隶女孩的皮肉里,至到昏厥的最后一瞬。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史蒂夫·麦昆的力量始终沉稳、钝重,缓缓得推进着。观影中有时觉得平静无望,叙事结构不紧凑,转念一想,也许这就是身为奴隶最真实的感受。看《为奴十二载 》感觉闷的人,可以立刻看一遍快意恩仇的《被解救的姜戈》平衡一下。

视觉艺术家出身的史蒂夫·麦昆,对画面美感有让人羡慕的天赋,可以用摄影机作油画。密西西比河壮阔的风光,农奴采棉花时的歌谣,漫长岁月日复一日,像黑童话一样的残忍之美。麦昆三部曲背后功不可没的摄影师Sean Bobbitt对导演很是赞许:“一个不受惯例与规则约束的人,有天赋又有情感,无畏又无限。” 而且他还正值壮年,又符合好莱坞对种族多样化的需求,封他为史派克·李之后最值得期待的黑人导演,当之无愧。

我必须坦言,不是非洲裔观众,对于黑奴苦难历史的感同身受的确要弱一些。(独栋小木屋,餐餐有荤有素有水果,抽几顿鞭子?抱歉,华语观众实在见过太多太多更糟的。) 但这并不妨碍我仍对史蒂夫·麦昆从来选择重量级题材的勇敢表示钦佩,麦昆似乎天生对在身陷绝境中的个体生命感兴趣,不论是《饥饿》中监狱里的革命者,《羞耻》中的性瘾者,还是《为奴十二载》中手镣脚铐下的奴隶,他看到了这些画地为牢的人,捧起他们困兽般的灵魂。我甚至为他在处理极端题材中对各个角度的体察而感动。 在史蒂夫·麦昆的电影中,有绝食抗争的政治犯,也有被革命党爆头的狱警和瑟瑟发抖的防暴警察;有荒淫无度,困兽般的性瘾患者哥哥,也有耽于爱情,天真顽劣如孩童的妹妹;有被剥削被侮辱的黑奴们,也有代表不同立场的各色奴隶主们。有人心软却无法作为,有人残暴并理所当然,有人神秘而不置可否,也有奴隶可以利用系统改变身份变半个主子 。通过尽可能完整的展示画卷,《为奴十二载》拓宽了人们对美国黑奴制度的理解。这一长达数百年的完整系统,不仅仅是恐怖剥削。

布莱德·皮特作为制片人之一,在片中为自己谋了一个真善美的角色——同情友善,主张废奴的加拿大人,最终搭救所罗门于水火。十二年后,所罗门终于迈进纽约家门,小女儿怀抱婴儿迎接他,外孙正是以父亲的名字命名。新的生命昭示着新天新地的变革终于就要来临。十二年,在东方是一个本命轮回。

史蒂夫·麦昆早在完成长片处女作《饥饿》的时候,就在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的专访中说过:“这样的事还是不断在发生,过去和现在都是。这是个被扫到地毯下的故事,是时候该有人把地毯掀起来给大家看看了。”《饥饿》中,气若悬丝将死的爱尔兰共和军革命者有着一颗山野间奔跑的少年初心;《羞耻》中,最荒唐纵欲无法自拔的纽约客有着最哀伤贞洁,深情的眼神;《为奴十二载》中,沦为奴隶失去一切的所罗门在的麦昆的镜头下,却比任何一位奴隶主都要文明、体面和高贵。他说:“我不想只是生存,我想要活着。”

还有许多有意味的好故事,都被扫进地毯下,被人们默契地逐渐遗忘了,而掀起地毯需要足够的胆识,只有真正无畏而自由的艺术家,才有勇气掀起地毯拍电影。仅从这一点来说,在戛纳、威尼斯电影节均有斩获的史蒂夫·麦昆就配得上今年奥斯卡竞赛季最大的呼声和拥戴,他正向当代大匠之域踏下扎实的一步。

(已刊于《环球银幕》2013年鉴)

 5 ) 制度怎么就不会出错了?

在我工作的美国南方,走在街头喧闹处,仍有年轻的黑人男孩们穿着掉到屁股以下的牛仔裤大大咧咧笑称对方为Nigger,在年轻人的短视频社交网站Vine上,十个黑人拍摄的幽默短视频里,至少会出现一句Nigger,这还颇受年轻人的追捧,评论里都是哎呀哥们,笑死我了。

难过死我了。

1865年12月18日,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正式生效,也即意味着,奴隶制在美国被废除了。与此同年,中国正是同治四年,太平军还在与清政府和外国势力做着殊死斗争。

好在至少还有自由去反抗。

影片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倒不是黑奴过着怎样非人的生活,也不是在封建制末期,资本主义早期,美国南方蓄奴州竟然还保留着种植园制度。我不想探讨社会发展中,制度发展的前后不一,这并非个人能够解决的问题,今天的社会制度如果二十年后回头再看,荒谬纰漏必然比比皆是。

让我最感到可怕的是,一个制度可以把人完全吃掉。人的社会属性就随便由制度涂抹,自然属性上还是那个人,白色、黄色或黑色,男人、女人,少年、青年、老年,而社会属性上,只是换张文书,扔进另外一个制度,你就是另外一个人了。仅对个体而言,无论是鸡变凤凰还是虎落平阳,过去与现状的落差多多少少会割裂人对自己的认知,变凤凰的野鸡对身份认同可能接受起来更容易一些,被犬欺久了,还真记得自己是老虎吗?

更可怕的是,随时有可能一觉醒来,被迫成为了另一种规则的牺牲品。游戏规则变了。这个在今天也依然屡见不鲜。

同去观影的一位朋友讲了他的个人经历,他16岁起,与一位在法院工作的23岁的女性恋爱后同居,进出都由女友开车,他则多半待在家里,两年相安无事,直到他有了自己的车,外出增多招致女友怀疑嫉妒,几番争吵后女友将公寓的门换了锁,他探亲归来见状怒不可遏,一脚就把门踹开了,女友躲在屋里已经报了警。
随后他被警方拘留,保释金一万美元,他出不起。他向警方解释与女友恋爱两年多,这只是男女朋友的争吵,女友因在法庭工作,为了避免被指控与未成年人进行性行为,则概不承认与他相识这么久,只说约会了几个月而感情不和。
他托母亲为他搜集证据,其中一个是写有她家庭地址的退税单,时间是一年以前。这也就证明了女友说谎。
上庭后,法官拿着他的退税单,压低下巴,从眼镜上方盯着这位年轻的女同事,问:“你说你跟他只认识几个月?” 女友轻轻说“是的。”随即满脸通红。
最后他被罚了500元赔偿对方财产损失了事。

朋友说,难过的不光是女友对他的背叛,而是一旦进了监狱,没有再相信你的清白,他们潜在地认为你就是个施暴未遂的混蛋,因而他们就可以恣意对你鄙视与唾弃,他们的粗暴就可以是正义的形式之一。就像长一张中亚的脸,谁都给你贴上恐怖分子的标签,不管你是住大理、乌鲁木齐还是喀布尔。朋友说,和男主人公有类似经历的人,大多跑不出来,广袤的不是南方的地域,而是任何白人都是主子的至上制度,想吊死一个逃跑未遂的黑人不过就是扔掉一件不再值钱的家具。

我之所以为叫对方Nigger的黑人难过是因为你不能叫黑人Nigger,但他们自己行。他们拿自己所不了解的、未曾真正降临到他身上的历史伤痛开着愚蠢的玩笑,而没意识到的是可能一个不小心,他们也因此祸从口出,身陷麻烦,百口莫辩。

制度会出错是因为人出错了。无需全然拿制度约束审判人类自己,这个世界,在人为制度下的所谓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并行不悖,而是并行不悖的为所欲为。

一些碎感想,不称评论。
感谢那些警醒的人,和我相对健康的时代。

 6 ) Twelve Years A Slave

Twelve Years A Slave 为奴十二载

有些电影可以kill time, 两个小时在嬉笑怒骂里一晃而过,爆米花冰汽水,又消磨半天光阴。有的电影却是度秒如年,让你如坐针毡,有些时刻不得不闭眼、吸气,妄图抽离自己。Twelve Years A Slave 绝对属于后者。

不知从哪本书里读到,电影之所以比生活容易,是因为在电影的框架里,时间被高度压缩,于是生活的困苦便可以在蒙太奇中化为无形,消解流逝。那么《为奴十二载》名副其实,是要你在两个小时里,尽可能久的停留在生活真实的痛苦里,煎熬、等待、消磨意志、被恐惧和绝望一点点吞噬。

固定镜头,长镜头,特写………风景壮美如诗如画的土地上,雕塑一样默然的黑奴群像,长久望向镜头的Solomon绝望的面孔,皮开肉绽鲜血淋漓的女奴后背,甚至是残酷诡异的民谣小曲,这些画面和声音漫长、冷静、克制地让人发指。前因后果被一笔带过,这十二年似乎没有快进键,没有黑场,就是这样留下十足的空间去描绘,一天又一天,去尽可能还原生活本身的无望。缓慢的消耗感像镣铐一样把人心紧紧拴住,无处遁形。

很多人都赞许Fassbender的演技。确实他把病态暴戾的奴隶主Edwin内心的挣扎表现得很完美,表演有疾风骤雨的力度。于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矛盾集中爆发的鞭刑,反而是Solomon的几次特写。在近八成的时间里只能默默无语的Chiwetel Ejiofor,通过眼神和表情里细腻的内容,把我拉进无底的深渊里。那场墓地悲歌的戏,看他从忍耐到释放,似乎能感受到灵魂里最后一点坚强的崩坏,总之是彻底被感染与折服了。

电影公映以后,几乎这学期每一门课上都被作为讨论的材料,Trauma & Creativity 尤其是频繁提及。于是就算大Due纷纷临近也约上朋友去了影院。这周纽约天气阴郁,出了地铁就下起雨来,更是寒气逼人。偌大的Bow Tie Chelsea Cinemas 放映厅里只有7,8个观众。2个小时捱下来,只觉得胸口闷得不行,和同行的波兰朋友竟一时相对无言,她告诉我散场后还是在Restroom里忍不住哭了一下。于是我们一致决定在雨夜里多走几个街区,只因为迫切地需要冷冽新鲜的空气清走心中的沉闷。

一杯暖咖啡,又聊了很多。

 短评

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全球我第一个说

5分钟前
  • 白目兄
  • 力荐

麦奎因太爱法鲨,白皮肤当不了主角,就把比主角还要出彩的角色给了法鲨,这就是真爱,雷弗恩和维伦纽瓦都学着点吧。

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长出一点点的中长镜用得很精彩,让种种情绪悬而不落。奥德赛一样的屈辱之旅,内容中正无偏差,力度属于绵里藏针型。配乐有时喧宾夺主。

13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用变换空间角度和时间长度这些看似最简单的手法将观众拉进画面里是麦奎因的拿手绝活,他每个镜头的动或不动总是有着表达意义和最直接的冲击力。此人掩盖在冷静之下的坦率与热血也在这个关于生存的史诗故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沉默的悲悯和无力的抗争随时间而积累,获救一刻远远不是人间悲剧的终结。

15分钟前
  • BLTEmpanada
  • 力荐

当Solomon拿起皮鞭抽打Patsey时,腾起的血雾确实有些触目惊心,它呈现视觉上的恐怖。这部控诉类的电影比预想平淡很多,并没有太多触动的地方。不过片中探讨的很多问题还是很有意思的,比如人的兽性。黑人在压迫下对同胞的冷漠。获得自由的Solomon只能默默离去,而其他人则将继续受苦。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高大上的展露出美国奴隶制的残酷,黑奴没有人的权利,奴隶的命运完全取决于主人,以此唤起观众的同情。麦奎因驾驭这种历史剧太中规中矩,主旋律精神、颠沛流离的“散”都和《战马》如出一辙,并且急于将血迹斑斑和泪水哗哗洒向观众。不可否认,它的工整和政治正确绝对是奥斯卡的那杯茶。

2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豆瓣平分如此之低,怀疑我们看得是否是一部片子?

26分钟前
  • Peter的小煎锅
  • 力荐

挺好看的电影啊,对本片最莫名其妙的指责就是摆出一副不屑状“哼,政治正确性”,神经病,黑奴题材就政治正确性?就以此被阴阳怪气的指责?这类题材不能拍还是怎么着。

29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麦昆在好莱坞下延续了自己的风格,用一个人在极端状况下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的直接展示(同时尽量简化台词)对观众进行最本能的冲击。视觉方面非常好,每个镜头都有其意义。巧妙的是还淡化了“十二年”这个概念,强调一种状态的延续性,连长镜头都成了这种延续性和推进节奏的工具,后半段令人窒息

3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他足够克制不讨好,却用最俭省的镜头传达出最深层的情绪;时而仁慈时而残忍,不留任何余地,你只能承受。这明明只是Solomon的故事,却为什么每个角色都活得如此真实。观影两小时,强迫我对自由、种族和其对美国的影响做出比此前二十二年还要多的思考。没有不感冒的题材,只有不够好的作品。

34分钟前
  • Line
  • 推荐

抛开烂番茄的好评,抛开各电影节的盛誉,客观来讲,没有看到电影的闪光点。作为华人,本就对美国史黑奴史不甚了解,很难有共鸣;再安插到这么一部节奏缓慢步调松散的片子里,就更难有代入感可言。个人觉得,用“饥饿”与“羞耻”的手法讲故事实在太不聪明,唯一有印象的只有法鲨的演技。

37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看来种族问题是美国人永恒的痛了。本片无疑将成为2014奥斯卡热门,男主的演艺完全足矣角逐最佳男主了,而法斯宾德当是最佳男配的有力争夺者。其实我承认我是来看卷福、小法还有皮特的,节操充满了我的小宇宙。7.9

39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男被骗,女被奸,日摘棉,又挨鞭。当牛做马十二年,逃出生天。

41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不管所谓"主流"评论界这次如何溢美之词泛滥;我从客观~高于历史`纯粹美学观赏角度-觉得此片非常一般.除去摄影配乐等细节流畅外,实则就一部非常平庸的影片。连叙述都并不紧凑/颇为涣散..导演的功力尚未到火候~掌控力平庸。看到最后根本就没怎么真正从人性角度_来释怀or上升(发泄)·自由感~精神/内力?空

42分钟前
  • Evangeline8
  • 还行

鞭笞那场戏可以在影史上留名吗?坐我右边的一位满手臂纹身的白人青年在完场灯亮的那一刻满脸是泪,很震撼。另外如果这部电影能赢下小金人的话,连续两年奥斯卡的主题就都是“加拿大拯救男主角”了啊。

44分钟前
  • 猪大腿
  • 推荐

男主被吊在树上那个长镜头看得我快窒息了……

48分钟前
  • 远子
  • 推荐

大熱片果然是有理由的,看完哭的稀裡嘩啦的。男主那種眼神痛苦定格真的好戳心,看來小金人是無疑了吧。還有就是卷福、法叔和皮帥的出場真的是不知道說啥好。但整體劇情發展太正了,完全是雲淡風輕地講了個故事,沒有太多驚喜。雖然這樣,故事感人還是够了的,那首黑人靈歌現在一聽到還是很戳

52分钟前
  • 推荐

因为有法鲨在,总是难以严肃的对待这片子,总觉得这是部喜剧,这个男配实在太出彩了。只可惜“高贵冷艳鲨”不跑颁奖季的公关活动,可能要可惜了。剧本过分的工整,价值观过分的正确,一个有观影经验的影迷估计可以预料一切,除了那些过分直接的暴力和奴隶制下会扭曲到何种程度的人性。★★★★

5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太揪心。这为奴十二载的处境,就喻示于所罗门抻长脖子吊在树上,拼命在湿滑泥地中踮起双脚的那个长镜头里。看时好恨没有Christoph叔来把法鲨一枪爆头啊!我得去重温<姜戈>和<林肯>,一搞心理重建,二来再次感受一个改变人类历史的伟大白人,如何可以超越自身的种族、出身和阶级去思考、去行动。

58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如果还把视线停留在肤色之争上,例如同情黑人什么,看这部电影就白瞎了,其实是关于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的关系阐述。绝大多数时候,主人公是一种无助亦无能的状态,听上去是不是很熟悉——就是麦奎因作品主人公常见的状态,人生就是一座巨大的牢笼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